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的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课堂笔记;方法
一、课堂笔记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记笔记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是帮助学生理解贯通数学知识的重要帮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极其重要。首先,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记笔记时,双手和大脑都同时进入了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也进入了高度集中状态,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分析、联想并综合,在此过程中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不断地受到锻炼,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经常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对此不容易全部掌握,所以学生可以记录到笔记中以便课下复习掌握。因而学生在记课堂笔记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课堂笔记也是学生在知识的拓宽上和课后的复习上的重要工具。
二、课堂笔记的记录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1.初中数学课上,由于从小学走上来的初中生习惯了小学的听课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上课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对此问题,多数教师在学科的开课之初都会强调数学笔记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准备笔记本记课堂笔记。最初,大家都会主动并且满怀热情的准备好笔记本,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持续短时间的记录笔记的习惯。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记本往往变成了习题本或是学生算题的算草本,有的甚至放在那里不去理会。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懒散和教师对学生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所导致的。所以在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去指导记录方式并加大监督力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2.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初中生由于写字的速度慢而导致上课时在笔记的记录上与教师讲课内容不能同步。在教师进行下一部分的讲解时,学生还停留在上一部分的记录中。长此以往,这样的听课方式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3.很多学生记录完的笔记本就像过期的报刊一样,放在那里从来都不会去翻阅查看,完全浪费了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记是课堂知识的概括与浓缩。在课后复习时适当地翻阅会对学生的知识起到巩固、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所以对笔记的课后查阅是学生对知识深度掌握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课件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已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将课本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不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弊端。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常常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却大不相同,通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借助图、声、像、文等多种信息传递形式,将课堂变成了一个互动的场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现简要陈述一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依靠的就是说和写,即通过讲解和黑板上的板书来完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造成有的学生或无精打采或昏昏欲睡,根本谈不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无济于事。
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可将过去的历史用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可以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之中,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化繁为简,掌握课本精要。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二者加起来达到了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的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3.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和综合而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强,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直接的生活经验去印证,因此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掌握。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如可能会使教师与学生产生惰性,教学过程中频繁地切换课件,使课堂从“人灌”变成了“机灌”等。下面简单谈一下如何避免其弊端。
1.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作课件,合理的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要认真努力地学习,更得有教师的认真细致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件的制作,要通过制作课件将课堂所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而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却容易进入误区,出现了制作的课件与教学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课件中纳入了过多的内容,上课的时候转换过快,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另一方面,虽然课件内容并没有设计很多,但很多内容超出了课堂的教学范围,与学生的学习无益。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立足于教材,合理的运用于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过分地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生动地表现给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前提是教师应认真备课,通过优秀的课件把备课内容传达给学生,并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课堂印象,而不是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有些老师却在课堂教学中一遍一遍地放映课件的内容,教师成为一个放映员,而学生则成为进入电影院的观众。更有甚者,教师放映的课件是没有经过自己修改的直接从网上下载的课件。这样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只会使学生更厌烦历史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无从谈起。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0902
作者简介:彭丹(1983-),女,河南固始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材及国家精品课程;成晓娟(1986-),女,山西交城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1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1.1中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规定,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纲要还规定了我国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其中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为:
①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②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③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④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⑤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2美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教育行政实行地主分权制,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教育目标、内容、课程及教科书等也都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多元化格局。
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美国各州也都做了大量工作,为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落实,一些州还制定了适合本州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标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内容。
虽然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一,但是总体看来,美国各州中小学各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基本一致,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①了解计算机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②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③理解并能运用编程的基本原则;④端正使用计算机的态度。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初中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用文字处理软件写学期论文,用数据存储系统保存数据文件,利用数据库获得信息以及用电子表格作预算。
1.3英国初中阶段信息通信技术课程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目前已经成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是最早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国家课程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提出并实践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国家。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规定了英国中小学各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信息技术进一步改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其宗旨在于突出强调包括internet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发展中起到的综合作用。
英国根据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程度不同将ICT课程实施过程划分成4个学段,将ICT课程学习划成8个等级,这8个等级规定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力和综合4个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或表现,并规定4个学段分别应该达到的相应学习等级。在前3个阶段,等级标准是评估学生ICT能力及其表现的主要依据;第4阶段则以国家资格考试作为评估学生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
其中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段是第3阶段(11-13岁),要求达到等级五、六级。该学段具体的要求如下:
学生能更独立地使用信息资源和ICT工具,对ICT如何促进他们的工作,以及何时、如何使用ICT有更深刻的理解,在ICT的使用中做到更专注、更高效和更精确,并且能够借助ICT完成一系列更加复杂的任务。
1.4台湾地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为“资讯教育”,即信息教育。台湾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为标志,从理念到方法上都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信息教育是纲要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纲要新思想的指导下,台湾信息教育的理念被确立为: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应用与分析的能力,更要养成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发展健全的国民。
台湾将学习阶段段划分为5个,前4个学段都会独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其中第五学段(相当于大陆的高中阶段)虽然不独立开设,但是课程纲要中提倡并鼓励学校在此学段设计好信息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教学,使学生能够把以往学年所学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学习活动中。
其中,相当于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的第四学段(七一九年级),其信息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为:①认识计算机硬件、软件、输入和输出等基本设备,有应用自由软件的概念;②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相关设备,以及图形、影像、文字、动画、语音的整合应用;③认识程序语言、了解其功能与应用,有开放规格、自由软件的概念;④能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图表制作。尽量使用自由软件;⑤能利用简报软件编辑并播放简报内容。尽量使用自由软件;⑥能利用因特网、多媒体光盘、影碟等进行数据搜集,并结合己学过的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⑦了解网络犯罪型态,避免误触法网及受害;⑧适时应用信息科技,透过网络培养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⑨建立科技为增进整体人类福祉的正确观念,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关心他人及其它族群的利器。
2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比较的启示通过整理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和地区的明显不同,下面我将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2.1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的启示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体现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虽然也提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更多的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在其他学科领域如何用、为什么用的内容涉及很少,有些教材几乎没有提到。美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方面提出希望学生能利用获得的技能来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可以更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
中外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都提到要培养信息时代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提倡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教材编写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灌输和操作训练的编写思想和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台湾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如“建立科技为增进整体人类福祉的正确观念,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关心他人及其它族群的利器”,不再仅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利器。这是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所没有涉及到的。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强调“以人为本”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写和选取上应注重提倡学以致用,倡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2.2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内外都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以实际案例为组织主线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亲自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受使用到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利用无处不在。
同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以上4个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倾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高中阶段开始涉及到的程序设计并能为他人所用。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更加注重方法和理念的传授,以及对作品的全局把握。这样既很好地延伸了小学阶段的简单软件应用,也为高中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做好了前期准备。
因此,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到的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是,以实际案例为活动的组织主线,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参考文献:
[1]彭邵东.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评述[EB/OL].,20080612.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EB/OL].http://省略/20020327/3023657.shtml,20080510.
[3]隋清江,张进宝,黄荣怀.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知识观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4(7).
[4]于志涛.英国ICT国家教育计划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01-02
临床医学认为,患者脑出血指的就是患者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而高血压是脑出血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临床研究报道指出,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的晚期并发症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如今高血压脑出血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以往采用常规的内科保守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手术产生的创伤比较大,而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差不多都会含有其他系统基础的疾病,耐受手术以及麻醉的能力都比较差,并且术后并发症比较多;临床学者提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一项新技术,手术创伤比较小,操作也比较简单,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1例,女34例,患者年龄33~65岁,平均(49.27±5.21)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33例,患者年龄32~64岁,平均(48.78±5.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符合我国第三届高血压脑出血诊断的标准,其中脑叶出血29例,基底节内侧区出血12例,小脑出血19例,基底节外侧区出血30例,所有入院患者根据CT影像学检查估算血肿量30~65 ml,其中2例为脑疝形成。整个研究过程取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所有入选患者签署知晓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患者全麻后进行手术,手术时间在发病后3~6 h,切口避开患者的重要血管区或者是重要的器官功能区,选择血肿离头皮比较近的区域,常规开颅切开患者的血肿后,用吸引器吸出血块,待血肿清除以后,进行止血,放置引流管并且关闭颅腔。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根据患者的血肿位置,选择侧卧或者是仰卧位,作为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采用CT扫描定位,然后再对患者进行消毒以及局部麻醉。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患者的颅骨以及硬脑膜后,采用手动将穿刺针插至患者的血肿中心,将针芯拔出,最后将螺帽盖上。对于残余量比较多的患者用针型血肿粉碎器粉碎后液化引流。之后在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常规的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分;显著进步: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81~90分;进步: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71~80分;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61~70分;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趋势[2]。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继发血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尿道感染及电解质混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医学者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于患者的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患者的脑实质而发生的一种出血反应。临床医学研究认为,脑出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临床资料统计,该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都比较高 [3]。以往临床治疗中所采用传统的内外科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内科保守治疗中患者的血肿不能够得到清除,并且患者的局部脑组织持续受压及血浆、血球成分、其他活性物质,这就将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而且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开颅,进行全麻,手术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对患者产生的创伤也比较大,由于该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中,所有患者耐受手术及耐受麻醉的能力都比较差,并且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都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有临床研究表明,微创的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比较小的手术创伤,并且具有手术准备时间短的优点,操作过程比较简单[4]。采用CT技术引导定位,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利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和生化酶技术对患者的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及引流,可以达到彻底清除患者水肿的目的。并且该手术方法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同时费用也比较低,在床边就可以实行。手术穿刺针外径3 mm固定在患者的颅骨上,稳定性以及密闭性都比较好。若患者冲洗针射出的液流呈现雾状,将会使得液体作用于患者的血块面积比较大,引流的效果比较好,并且该手术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比较少,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也比较少,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拓宽了治疗途径。使得患者颅内的血肿清除更加精细、安全。并且对患者的正常组织伤害比较小,引流比较彻底[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效果好,并且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的低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有效地减小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并且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比较适合一些耐受手术及耐受麻醉能力差的患者,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岳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5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4):510-511.
[2]杨平来,张源源,周立田,等.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35(6):561-563.
[3]唐朝芳.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策略附46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55(26):5698-5699.
[4]孙永,孙辉,姚凯华,等.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1):2534-2536.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典必殊眼液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6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13-0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在川西北地区呈春夏季多发,秋冬季散在发病的趋势。现将我科门诊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期间能完整随访到的151例病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期间共诊治急性出血性角结膜炎678例,男性402例,女性27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27.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3天,平均4.5天。病程小于10日,能完整随访到的151例病例。将这些能完整随访病程的151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约50例,按三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1.2治疗方法:
A组:阿昔洛韦眼液点眼q1h盐酸羟苄唑眼液点眼q1h
洛美沙星眼液 点眼q2h妥布霉素眼膏涂患眼qn
0.3%硼酸溶液 冲洗患眼bid
B组:阿昔洛韦眼液点眼 q1h盐酸羟苄唑眼液点眼q1h
洛美沙星眼液点眼q2h地塞米松眼液点眼qid
0.3%硼酸溶液 冲洗患眼bid
C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眼液点眼q2h
洛美沙星眼液点眼 q2h
1.3疗效评价:①无效:自觉症状加重,结膜充血无缓解,分泌物不减少或增多,病程持续发展累及角膜;②有效:自觉症状略缓解或不加重,结膜充血略减轻,分泌物减少,无或较轻角膜病变;③显效:自觉症状明显缓解,结膜充血明显减轻,无或仅有少许分泌物,无或原角膜病变得以控制。
1.4三种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1.5结果:从上表可以明确加用糖皮质激素的B组、C组有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不用糖皮质激素的A组。
2.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肠道病毒70(EV70)、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主要通过眼-手-眼或眼-污染物品-眼传播。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容易再次感染。由于该病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重点在于抗病毒治疗致疗效极差且过度医疗严重。在我院C组中由于采用典必殊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洛美沙星眼液(盐酸洛美沙星+玻璃酸钠)组合,利用典必殊眼液中颗粒更小的地塞米松、洛美沙星眼液中的玻璃酸钠,并使用两眼液中抗生素成分治疗因局部免疫低下所致继发细菌感染取得显著疗效。在上述治疗中我院放弃抗病毒治疗转而通过抑制病毒及其分解、代谢产物对眼表的损害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