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年满意度得分情况为石家庄75.79、承德73.90、秦皇岛70.30,在全国50个样本城市中分别排名37、44和49。2012年全国样本城市扩充为60个,本年度满意度为承德76.69分、秦皇岛76.18分、石家庄74.68分,年度排名分别为43、45、53。在2011年和2012年季度满意度统计中,三个城市的满意度得分均未达到80分的“满意”水平,在2011年第一季度中,秦皇岛市的游客满意度得分甚至跌破70分,仅仅为“一般”水平,这在全国样本城市中都是少见的。两年共八个季度的样本城市排名里,石家庄、承德、秦皇岛从未进入过前50%。第三,旅游深度开发融合不够。河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是旅游资源呈现点状分布,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长假出游的需求。以石家庄为例,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西柏坡、驼梁、赵州桥、柏林禅寺、嶂石岩、苍岩山、隆兴寺等,而这些景点分布于平山县、赵县、赞皇县、井陉县、正定县。以石家庄市区为中心,分别位于西北、东南、南、西、北等方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上的零散使游客费时费力,不能尽兴。无论是河北旅游的区域融合,还是自然风光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配套措施的深度开发,都成为了河北省旅游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第一,毗邻京津,人才资源流失严重。根据表1数据可见,京津两地2011和2012年内公示拍摄电视剧723部,是河北省拍摄数量的23.3倍。这些电视剧制作单位资金相对雄厚,影视生产中的核心元素(编剧、导演、主演)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向京津倾斜。河北省毗邻京津,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较大的资源优势,京津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占据了最为优秀的影视播放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影视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了电视剧生产之外,在新闻、电视娱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也大量流向北京天津等地,河北成为了影视人才的培养基地,但是却无法享受优势资源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第二,影视生产和竞争机制尚未完善。影视产业具有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这就使得影视业缺乏资金并且融资困难。另外,在影视产业链中存在“脑体倒挂”现象,影视制作机构投入多,收益少,平均收益仅为6%左右。而播出机构则仅以制作成本的20%左右的资金买进电视剧,最后获利在70%以上。而国外影视行业的利润分配比例大约是播出媒体获利25%,制作单位50%。在此现实情形下,单纯依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河北影视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但是影视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其在省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完善影视生产和竞争机制,制定激励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刺激影视产业的发展。
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第一,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敏锐的市场意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或者开拓新的旅游项目。河北省环抱京津,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是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早,仍以有形旅游景点为主,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需求研究不够,提供的旅游资源未能与市场需求对接,影响了河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提升。河北省环抱京津两个直辖市,却未能很好的利用地理优势瞄准京津的旅游休闲市场。2008年,国务院发文调整了法定假日安排,缩短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天假期。本次节假日的调整对于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这种变化,河北省出台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规划》。但是,在规划中和各地的实践中,对京津旅游消费者的市场细分研究还不够,产品开发的创新性、针对性、有效性亟待提高。第二,协同机制不健全。河北旅游产品开局存在“重景点,轻配套”现象,尤其是远离城镇的景区,游客的吃、住、购、娱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还有一些景区道路建设滞后,一到旅游旺季,道路阻塞问题制约着旅游发展。旅游产业除了与系列配套措施的发展息息相关之外,还需要强化与不同区域之间的协作。从大的层面来看,京津冀之间的旅游协作机制需要不断完善,三省市之间需要互通有无,组合发展。在河北省内部,各市之间也要建立协同机制,打破区域限制,将地域临近或主题相似的旅游景点打包组合,形成几条“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第三,旅游宣传不到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崔静等人的调查显示:“依靠电视、收音机、旅行社、报纸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占39.77%,朋友介绍和其他方式的占13.33%,而以影视剧、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信息的则达到了46.9%,这充分体现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传媒手段在旅游促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和追捧。”
作者:徐占品
关键词:浙江 文化产业 战略 产业带 产业门类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和《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均明确要求推进“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产业成为浙江省新的支柱产业。这些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一、浙江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指导文化产业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浙江省文化产业全面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须具有全球性视野和前瞻性意识。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我们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把握先进文化方向,使文化产业成为增强浙江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适应新形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根本上看,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是市场,二是政府。市场是一体化发展的内因,是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动力机制:政府的引导是实现一体化的有力保障。浙江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大省,如何在市场层面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实现整合,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的扭曲,形成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适应性转变。
(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适应长三角竞合格局
长三角两座世界级大桥――浙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苏的苏通大桥的通车让长三角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特征愈加明显。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半径也得以延伸。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浙江更好地处理竞争和合作问题,“城市和区域的利益动机都会通过外部化和显性化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目标与动机选择上”。“竞合(CO-Olaetition)”关系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比较能把握目前长三角文化产业的现状,通过竞争排斥合作,或由合作取代竞争的做法都不足取。
二、推进文化产业组合发展战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应推进组合发展战略,具体可分为3个分战略及10个子战略:
(一)竞争战略
通过对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聚化战略、创新战略的实施,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艺术价值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浙江具有长期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使得人力价格长期稳定。差异化战略要求浙江文化产业的服务或投资环境区别于竞争对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集聚化战略要求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需要构筑创意产业链,进行集群化经营。创新战略则需要浙江通过培育创新网络。使文化创意企业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二)成长战略
主要包括密集型战略、整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密集型战略意为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浙江文化创意企业。浙江可以着手现有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延伸,力图在确保浙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相关中下游企业的引进工作,形成健康的产业链。整合战略要求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则需要浙江省加快与世界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入全球文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和大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新兴产业型态。
(三)职能战略
重点关注人才战略、营销战略和文化建设战略。文化创意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浙江省应以高校为重点创建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营销战略则需要浙江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会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浙江的文化建设要体现先进性和包容性,努力构建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多文化融合的先进文化氛围。
三、适时建立四个文化产业带
(一)以杭州、宁波、嘉兴等为核心区域的文化产业带
依托这些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文化积淀,结合杭州建设“动漫之都”的发展战略。利用嘉兴接壤上海的区域优势。形成以动漫制作、服装设计与创意、高端人文休闲产业开发、原创性艺术设计与会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门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文化产业,建设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服装设计与创意中心、创意设计会展中心、休闲文化旅游中心等。构筑国际化、高端化、集约型的产业发展门类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和形成浙江文化产业的龙头。
(二 )以金华、义乌、台州、温州等为核心区域的商业贸易文化产业带
依托这些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氛围,发展以“创意商贸流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门类,以“文化创意”为导向,赋予商业流通贸易产业以全新的经济附加值,并由此扩展为商业贸易创意旅游产业、商业贸易创意物流通道、小商品和特色产业创意设计与开发等的系列产业通道。
(三)以丽水、衢州等地区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产业带
丽水的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风情习俗。千百年来,衢州在文学、诗词、绘画等领域都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流派与风格。依托丽水、衢州等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建设融合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与品牌输出与产业开发等的特色产业链,构筑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以绍兴、嘉兴桐乡、金华等地为核心的人文特色文化产业带
依托鲁迅、茅盾、艾青等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以人文特色、文化追索,当代文化发展论坛、文化出版与开发等系列产业链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带,扩展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发展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优势和品牌。
四、重点发展六个文化产业门类
(一)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产业
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产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服装艺术的创意和设计等。浙江已有很好的
发展基础,拥有众多的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公司和收藏交易市场以及众多工艺品、旅游商品、装饰品企业构成的文化生产业、服务业。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为浙江省发展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浙江省可继续巩固和发展杭州、宁波等城市设计艺术业基础,加大对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
(二)会展产业
浙江已形成了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会展互动发展的格局。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在全省招商引资、展示形象和扩大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中国轻工博览会”、台州“中国塑料制品博览会”、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一批重点行业会展成为重要的全国性展会,有效地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今后,浙江省应构筑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以及义乌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加快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
(三)影视产业
浙江影视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已形成了天元、横店、华新、长城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品牌效应显著的影视生产经营企业。将影视制作产业确立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和发展重点,能为浙江省迅速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提供重要的基础。今后需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浙江省影视走之一在全国前列。
(四)旅游文化产业
浙江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之一。浙江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做优民俗文化、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浙江旅游文化品牌。注重发挥绍兴、乌镇、西塘、南浔等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发挥鲁迅、茅盾、艾青、王羲之、骆宾王、盂郊等文化名人优势,开发浙江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形成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极。
(五)动漫以及数字娱乐产业
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动画产量22部590集10013分钟,居全国各省市第1位。目前。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计算机图形、计算机动漫软件、影视动画制作上在国内独树一帜。杭州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国家动漫节,基本形成了一条动漫研发、创意和制作、产品加工、商业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开始步入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浙江省应出台更多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把浙江建成集教学、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强省。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支柱,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而集聚区发展模式在科技产业中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并被借鉴与应用到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解决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在政策制定、服务、管理、孵化等方面呈现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影视产业的集聚特征
从经济和文化双重视角来界定,影视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影视企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动漫等)与相关支持产业企业(广告、公关、音乐等)在一定支撑机构(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金融机构)的支持辅助下集聚和集中,通过专业分工与协同作用而形成强势、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具有地方特质的创意氛围,激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电影集聚区为例,(如图1)其中支持产业配合影视创作和生产及后产品研发是影视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助手,而支撑机构是影视业发展的外部配套机构的总和,是形成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它们与影视业的主导企业一起构成电影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图1电影集聚区结构图
影视产业集聚区与传统经济产业集聚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其产业特性所决定的个性及差别。一是影视产业的集聚需要打破地理壁垒,实现信息自由沟通。
二是影视产业集聚区既是横向的相似产业的集群(达到竞争和共享);同时还是纵向关联产业的集合(以影视产业为中心形成的相关边缘产业的集合,为核心产业提供服务)。
三是影视产业耗资巨大,对设备、资金、技术的要求较高,传统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影视行业。相比传统产业集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部落式集聚,影视产业集聚更多的是呈现出由龙头企业带动的放射式或圆心式集聚特征。
四是影视产业发展中,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力博弈。基于影视产业具有市场经济产业特性和政治意识形态特征双重特征,传统文化产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模式很难适应影视产业集聚的发展,影视产业集聚更多地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由此,政府力量与市场行为就成为调节影视产业集聚的两个重要杠杆。
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
影视产业集聚区可将影视相关产业的各类资源实现空间上和产业链上的聚合,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影视产业集聚除具有传统产业集聚的共性,同时由于影视业的原创性、高技术、高文化、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等独特的产业特性而使得影视产业集聚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影视产业集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产业经济视角来分析,一是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影视产业集聚可以在交通设备、耗资巨大的摄影棚和外景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集群可使电影产业中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导演、演员等优良资源得到迅速整合,大大提高电影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影视产业的产品制作是基于项目式的合作关系,是一种为抓住某次市场机会而产生的短期的组织形态,产业内资源流动率较高,稳定性较差。而影视产业集群可使群内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信任和共享互补的资本网络,大大提高了人员和信息流的稳定性,增强了更多的项目机会。通过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业化流程体系。进行精细化的产品分工、规模化的协调生产,进行模式化、配方化、类型化的节目产品制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扩展产品价值链。通过与相似企业和关联企业建立产业结构的高度融合关系,形成稳定的产业网络,可以促进影视产品链的延伸与开发。影视产业集聚使得各关联产业相继产生,如报刊杂志、出版社、电视台、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发行公司、电影院、经济公司、咨询公司等。其别是由影视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主题公园和影视基地旅游给集聚区带来丰厚的回报。
影视产业集聚有利于培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一是影视品牌的培育。好莱坞的类型片,宝莱坞的歌舞片,都是在影视产业集聚工业化流程的规模性、类型化生产中创造的文化品牌。二是城市品牌的树立。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地理属性,使其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影视产品的传播和辐射遍及全国,甚至拓展至海外,是城市推销的重要路径。三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集聚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增强集聚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产生文化精神和品牌效应,更好的开拓和占有国际和国内市场。如美国的好莱坞,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影视产业集聚的历程,至此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影视产业集聚区,对全世界的影视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世界涌现了诸如印度宝莱坞、陶莱坞,法国的高莱坞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影视产业集聚区。
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在产业经营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广播产业、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从广播影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量,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及实际覆盖人口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国。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业仍居于世界影视格局中的落后地位,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并探索适合我们影视产业特性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是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存在着多种形态。
按照生成模式可分为:
1.自发形成型。根据市场推动,企业间自发聚集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北京CB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良好的市场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促进了CBD影视产业集聚的形成。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市场引导型的集聚区基于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而形成。企业集聚一切基于企业或者个人的自然发展,形成过程较长,区内企业或个人无门槛进入,企业相似度较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产生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和配置资源,实现集聚区的产业价值最大化。
2.项目建设型。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按照合规性要求审核并提供“出生证”,圈地规划建设集聚区,引导符合产业导向和设计目标的企业进驻。我国目前很多城市上马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项目运作的方式可以迅速吸纳资金、资源,并能以政府的有效调控提供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持。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不但为集聚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投入资金并完善配套设施,还参与到集聚区的监管和运作上。江苏无锡“华莱坞”影视集聚区就是基于项目运作的方式建立的。无锡市滨湖区与美国影视制作公司巨擘――虎8传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合资成立规模达1.5亿美元的全球第一个由中外投资者共同分享全球版权收益的电影基金,同时,滨湖区出资成立华莱坞江苏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滨湖区政府计划借助这一合作项目的东风,建设一个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电影产业制作基地。
3.资源依托型。依托既有历史资源,从整体上给予规划设计,重新再造或赋予其文化内涵,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并改善地区文化形象,把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纳入本地区或本省市重要的文化产业规划。借助地域优势和本土文化特色,进行集聚区建设,把影视创意生产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相交融。如西安曲江影视集聚区,就是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4.孵化培养型。孵化培养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内,给处在种子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可供成长的外部环境,如研究、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孵化培养模式的集聚区特点是孵化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群落密度大,产业相似度高,政府在提供优惠政策,帮扶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在影视产业发展中采用孵化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影视界中小企业的成长进程,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量可以使中小企业逐渐脱离对影视龙头企业的依赖,从影视产业链的边缘环节走向核心环节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其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作品的竞争力。
按照产业容量可分为:
1.单一型。在集聚区内影视产业是单一产业类型,只涉及影视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建设,不涉及其他行业。如在原有影视产业基地基础上形成的影视产业集聚区。
2.融合型。在一个地域空间内,影视产业并非独有产业,而是聚合于其他文化产业中形成区域性分布,如金融产业、服装产业、广告产业、出版产业等。如北京CBD影视产业集聚区就属于此种类型。
按照集聚形式可分为:
1.纵向产业链模式。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产业链成为维系集群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浙江横店早期建设的是单纯拍摄环节的影视基地建设,后来从群众演员、景区服务的边缘产业开始向编、导、摄、录、演、制的核心产业全面进军,并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建立了影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拍摄了多部剧集。同时,扩展了旅游经济,开展专线旅游和规模经济。作为国家广电局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以创意、外景、制作、发行等全链条操作的姿态进入到横店,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2.横向产业链模式。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一类产业集群通常是以区域内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在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北京CBD及其周边文化传媒产业资源基础雄厚的优势。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传媒机构的入驻,成为促进传媒企业进驻CBD的直接动力,仅CCTV的下游企业就有上千家进驻。电视体制制播分离的发展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电视电影的节目创意、导演、制作、交易、推广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影视产业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和集聚。与电视制作、广告、出版、印刷、广告、动漫等相关的几千家文化产业集聚到龙头企业周围,带动了从节目策划、大型活动策划、广告传媒、教育培训、金融投资服务等行业的传媒文化产业大发展。
3.网状企业组合模式。集聚区内的网状结构是基于其产业结构类型的相似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小型产业集群。区位优势是指某个地区客观存在的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布局的区域有利因素,即一个地区具有生产某个特定文化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或者是相对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创新创意网络体系和互相衔接的产业链。如西安曲江影视集聚区建立在文化性和区域性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在发展中脱离了早期产业链的单一资金投入,借助文化和影视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是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推介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影视作品的拍摄,更重要的是影视故事的伦理性想象,影视人物的创意性塑造,影视空间的地理性重构。如在西安曲江边兴建的寒窑景区、红楼三国故事区。二是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激发创意资源的。如举办影视推介与影视论坛,让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影视创意的灵感。
作为“事业体制,企业管理”的产业实体,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模式和阶段特征,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则伴随着中国影视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逐步走向市场。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兴建影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举措,影视产业集聚的地理形态特征日益凸显,但影视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色仍待完善。
本文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课题《北京市影视产业集聚区研究》的子报告
动画产业尽管在欧洲起步较早,但因欧洲国家缺乏对该产业的明确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一度抢占了世界动画产业的风头。影视动画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是 21 世纪开发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且涉及范围广、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由于中国动画产业才刚刚形成雏形,对其进行研究的人员和时间还非常有限,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还都停留在很浅显的状态。动画产业是由前期市场调研策划、动画制片、动画片销售、动画片播放、动画衍生品营销五个部分组成的环环相扣的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条。这一鲜明的特点要求之作单位在每部动画片策划伊始,就要针对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做全面详尽的调研和筹划、周密细致的安排和运营,高度地重视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只有促成动画产业链真正形成,进而构成纵横交错的运营网络,并促使这链条和网络真正实现和谐匹配与良性运转,才能从中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动画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主要指动画产业发展结构,包括技术结构、生产结构、市场结构、组织结构等,在较长时期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状态。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决定了产业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方向,对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甚至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动画产业发展模式中,生产结构和市场结构发挥着主导作用。动画发达国家在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正是采用了了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动画片才能突破数量少的瓶颈,走向投入和产出良性循环的道路。
目前的中国动画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国产动画片投入产出仍然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市场。简单的说正常的市场状态是:制片人制作动画片,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这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其中各个环节必须互相依存,共同协调,同步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在我国,则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加入 WTO 之后,国际上大的动画产业集团已经准备大举登陆中国市场。伴随着国外动画片的播出,其产业化运作方式和相关产品也必将在我国全面出击。”产业化是国产动画片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2005年到200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有20多个动画基地相继诞生。2007 年,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都形成了若干个动画产业集群带。十七家动画产业基地积极落实总局、地方关于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举措,制定战略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凝聚动画企业、培养动画人才、推进动画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2007 年度,十七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自主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 132 部,80457 分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79%,比 2006 年增长 58%。生产数量排在全国前列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是:湖南金鹰卡通基地、南方动画节目联合制作中心、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三辰卡通集团、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动画产业基地、深圳市动画制作中心、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南京软件园。生产数量较 2006年增幅较大的基地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增幅 153%,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增幅 119%,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增幅 40%,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增幅 23%。以常州为例,它不仅拿到了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的名号,而且一下子聚集60 多家动画公司在身边。在动画周边的相关产业方面,他们都在扶持发展。虽说常州只是一个地级市,但抓动画,就当支柱场业来抓的,这可以看出他们的重视程度。民间资本投资、收购动画制作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形成动画制作产业基地。一些地区政府已经注意到动画制作行业对周边产业的拉动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将会进入动画产业。在动画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同时,也应当对这一热点现象进行冷静,审慎的思考。各基地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不要求大求全,认准一个项目之后,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一次性给企业“喂饱、喂足”让企业专心提高作品质量。
从“哪吒闹海”、“宝莲灯”到“我为歌狂”,再到如今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不难看出我国动画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探索的历程。但是,从总体上看,国产动画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从 2001 年 8 月 5 日“亚洲卡通漫画展”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14 - 20 岁观众对日韩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 82 %,对欧美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为 81.5 %,而对国产动画节目的欢迎程度仅为 44.5 %。一些国产动画片不但人物个性不明显,创作技巧、画面风格也带有浓厚的日美动画的风格和烙印。拍电影之前首先要选个好剧本,这好比是厨师选择做菜的原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工作。动画片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看迪斯尼动画片所选择的剧本,《狮子王》是发生在狮子王国的《王子复仇记》,《木兰》取材于中国的《木兰辞》,《人猿泰山》是发生在原始丛林中的故事,影片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场景。这样每年的影片都会有新鲜感,美国孩子们每到年末就会想“今年迪斯尼又给我们准备了什么?”。这种新鲜感和期待感是票房的源泉,反过来看看国产动画片,中国动画当然也有明星动画形象,哪吒,还有黑猫警长等,都是中国动画中的虚拟明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动画明星了。来看看我国动画的取材《大闹天宫》和《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封神演义》。《宝莲灯》虽然取材于劈山救母的故事,但故事里又是孙捂空又是白龙马的,也没能跳出吴承恩的手掌心。难道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史书和传奇中连一个卡通形象也找不出吗?在对原创能力的提升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2006 年拍摄的《西岳奇童》完整版作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关键词: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 比较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支点,不仅能增强城市的硬实力,如促进经济发展,加速GDP增长等,还能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如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形成城市品牌等。十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庆市委提出打造西部文化高地战略目标,为重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重庆市委提出的“比肩京津沪”城市发展目标。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角度对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重庆市文化产业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发展差距,进而为制定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对策提供依据。
一、产业规模比较
(一)增加值比较
增加值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以2011年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为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差距明显,成两级分布,并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北京、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一,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二,实现增加值1923.75亿元,与北京市差距较小。
天津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差距较大,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北京、上海差距明显。天津市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92.7亿元,不足北京市和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
2011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0亿元,实现快速发展,与“十五”末的2005年(66.7亿元)相比净增253.3亿元,增长379.76%。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横向比较,差距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天津相比,相差72.7亿元。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不足北京市和上海市的16%。
(二)增长速度比较
增长速度又称“增减速度”、“增减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说明报告期水平较基期水平的相对增减程度。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较来看,差距明显,成梯级分布。
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增长速度排名第一,从2008年开始,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左右。比重庆市高4个百分点,比北京高10个百分点,比上海高17个百分点。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排名第二,连续五年保持26%以上的增长。略低于天津市的增长,但高于北京市6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9个百分点。
北京市排名第三,同比增长超过20%,与天津和重庆增速相比差距明显,但高于上海市7个百分点。上海市增速最低,比上年增长13%,但仍高于全市GDP增幅4.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比较
(一)主导产业的比较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即联系效应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形成了新闻出版、影视娱乐、旅游等主导产业。与上海、天津、重庆相比,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以“核心层”传统文化产业为主。
天津市实行“核心层”传统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初步形成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等业态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上海市注重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将创意、策划延伸到生产、制作、传播、营销全过程,文艺创作、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研发、广告会展项目策划等“高端产业”逐步凸显。
与北京、天津、上海相比,重庆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着重发展动漫产业、数字传媒、网络文化服务、文化及相关产品销售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
(二)产业关联的比较
产业间联系主要由前向关联效应(LF)和后向关联效应(LB)来刻画。北京市以新闻出版、影视娱乐、旅游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各产业间关联系数较小,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作用不大,带动效应不明显。
天津市实行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文化产业主导类型。产业之间,尤其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带动效应较小。
上海市实行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壮大上游策划、创意等“高端产业”,不仅能带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类型的快速成长。产业关联系数高,带动效应明显,产业关联较好。
重庆市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关联系数较小,对其他新兴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大,产业关联度较低。
(三)产业结构效益的比较
结构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年产值和对当地的GDP贡献率。北京市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程度最高,在京津沪渝四市中排名第一,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为12.1%。高于上海市2个百分点,天津市8.6个百分点,重庆市8.9个百分点。
上海市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指数较高,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四市排名第二,并逐年提高,比2010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天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从2007年的2.3%上升到2011年的3.5%,但总体上贡献率较低,远远低于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天津处于相同发展阶段,但略低于天津市0.3个百分点,达到3.2%,发展水平较低。
三、产业集群比较
(一)形成机制比较
产业集群主要有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等两种类型。从京津沪渝四市比较来看,总体上政府起到的推动作用较大,可全算作政府推动型,但从政府发挥作用大小的细分角度看,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文化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市场的作用逐步凸显,政府的作用逐步弱化。一种以重庆、天津为代表,政府起完全主导作用,市场作用较弱。
(二)集群主体比较
从文化产业集群的主体或资本源比较来看,由于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轨迹和机制的不同,四市集群主体略有差异。
北京市、上海市文化产业基础雄厚,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外资企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主体多元化。
天津市和重庆市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庆处于西部内陆地区,思想较保守,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主要以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民营文化企业为补充,外资企业较少。另外重庆市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县特色文化资源型园区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好,受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影响,文化类小微企业发展较快,逐渐成为集群主体。
(三)组织结构比较
根据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共生型与附生型。北京市、上海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较高,形成了共生型文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集群内企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尤其是上海,形成了文化与外资,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工业,文化与金融等产业的协调发展态势。
天津市、重庆市主要是附生型集群组织结构,园区内由核心文化企业和附属企业组成,园区效益受龙头企业的影响较大。
(四)集群竞争力比较
总体上看,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从数量上比较,上海市园区数量居首,全市拥有114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数量及规模居全国前列。从聚集程度角度比较,北京市建有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产业格局,聚集效果最好。天津市和重庆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较少,天津市建成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重庆市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个。
(五)企业根植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