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分析

世界经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分析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各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库存回补以及金融市场改善三大因素推动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了衰退,特别是在2010年第一季度,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较快回升,经济复苏的趋势进一步确立,标志着世界经济普遍进入复苏周期。

(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回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潜在需求巨大,内需活力渐趋形成,对欧美经济依赖度下降,强劲的国内支出扩张帮助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继续保持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速度,其中中国、印度、巴西一季度分别实现11.9%、8.6%和9%的高增长,韩国今年一季度也实现了8.1%的正增长。新兴市场经济整体持续复苏,但地区分化继续加剧。中印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态势持续领先于其他新兴市场;巴西经济强劲反弹推动拉美复苏步伐加快;俄罗斯复苏力度明显弱于其它金砖三国,而受欧洲债务危机冲击,中东欧经济持续低迷。

(二)美、日等国经济回升好于预期,欧洲经济复苏相对缓慢

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增长较快,欧元区增长较慢。今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7%,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按照三个季度3.5%的平均增长率来看,高于1947年至今3.3%的长期历史平均水平。同时,日本因对亚洲出口强劲及刺激政策带动消费回升,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5%,创最近三个季度来的最大增幅。与美、日相比,欧元区经济复苏相对缓慢,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2%,连续三个季度正增长,且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0.6%)。

(三)金融机构市值迅速恢复

2009年下半年,欧美银行业基本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最深重的阶段,多数大银行大幅减亏或者扭亏为盈。进入2010年,美国大银行的股价则由于高额盈利而全面飙升,市值迅速恢复;欧洲大银行则因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恢复速度较慢,但仍持续着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除高盛因卷入希腊债务危机之中外,美国大部分银行市值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一半水平,甚至部分银行市值已恢复至危机之前的水平,为实体经济加速复苏提供了可能。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走势及其影响

自去年12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连续调降希腊信用评级至垃圾级,同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也遭到警告或调降,导致国际股市大跌和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严重扰乱了欧洲乃至全球的金融秩序。

为避免危机恶化,导致灾难性后果发生,5月10日,欧盟首脑会议和财政部长会议通过了由“双边贷款、欧盟贷款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信贷额度”三大部分组成的75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方案,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短期来看,该项救助计划为受困国提供了信用支持,解决了资金流动不足的问题,会对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这项救助计划对于根本解决危机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但拖累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

(一)欧洲债务危机加大了欧洲经济下半年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部分欧洲国家债务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元区各国国债的主要购买者是欧洲各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其无法支付的后果不仅仅在于银行所持有的债务会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会直接打击欧洲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借贷成本,并加大向企业放贷的难度,造成流动性的收缩。这样不仅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也会直接威胁欧洲经济复苏的进程。

与此同时,欧盟27国的成员国中,除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外,还有19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超标,虽然尚未严重到发生债务危机的程度,但为了防止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就必须下大力气削减财政,这在短期内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原来的经济救助计划取得的成果,甚至遏制当前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

根据统计,2010年,全部欧元区国家到期债务大约为6000亿欧元。单从数字来看,75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足以使欧元区各国安度今年的债务违约风险,但实际并不尽然。至少从目前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未结束,欧洲经济存在下半年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有限

理论上,欧洲债务危机可以通过银行向美国金融业传导,但实际上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银行业对欧洲的风险敞口普遍缩小。根据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73家大型银行对爱尔兰、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风险敞口共计1760亿美元,且大部分敞口都集中在美国最大的10家银行。相比于7500亿国际援助计划,这些风险敞口对美国经济复苏所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较小,反而因欧洲债务危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在短期内会支撑美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与欧洲不同,美国国债的主要购买者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而非美国银行。同时,长期以来美元世界性货币的地位,也为美国政府减少债务提供了便利,可以轻易地把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总体来看,美国政府债务问题尚不足以使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被迫过早退出,欧债危机造成的动荡也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而只要美国经济不再次衰退,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就很小。

(三)欧债危机目前对我国经济影响尚未显现,但不容忽视

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最主要的影响在于:欧元贬值,人民币“被升值”,出口受阻。一方面,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20%,人民币“被升值”势必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欧元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约占30%,欧元贬值也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两种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但我们不应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我国经济对外需仍然存在较强的依赖,这一点与两年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强研究和跟踪。

三、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经济复苏尚未带来失业率的明显改善

虽然世界经济复苏仍在进行,但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并未见到明显的下行迹象。就业市场的疲弱表明各国的经济复苏只是从低谷中的恢复性反弹,并未带动就业实质增长,还处于一种无就业复苏的阶段。这种复苏状态对消费者的信心影响很大。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各国消费者信心虽然有所上升,但尚未达到正常时期平均水平的下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者支出的增长,阻碍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二)消费增长依然乏力,世界经济复苏后劲不足

一季度三大经济体消费增长强劲与政策刺激以及去年低基数有关,但4月份以来消费增势显疲态,5月份美国消费支出环比下降1.2%,为2009年9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另外,从负债率较高的美国家庭方面看,仍在经历长期而痛苦的调整期,当前的低利率并没有刺激信贷消费,相反,家庭资产负债情况将在未来几年中继续拖累以信贷推动的消费支出。

(三)赤字和债务风险进一步削弱经济复苏的动力

IMF的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鲜有达标者:美、英、德、法、日5国2010年预算赤字分别达到GDP的11.0%、11.4%、5.7%、8.2%、9.8%;而5国截至2009年年底的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分别为83.2%、68.2%、72.5%、77.4%、217.7%,财政赤字水平较危机前都大幅提高,负债水平普遍比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了15―20%。这说明,希腊等国并非个案,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膨胀是普遍性问题,债务风险不可小觑。

(四)贸易保护风险犹存

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政府不愿使用贸易壁垒,但还是有个别国家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主要针对食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也似乎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近来,发达国家为了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增长,又滋生出一些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购买本国货、滥用本国货币贬值、施压外国汇率调整、实施碳关税等。在债务危机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贸易和投资是支持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源泉,如果过多地实施甚至滥用贸易保护将会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夭折。

(五)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经济脆弱复苏的核心

美国标准普尔住房价格指数显示,第一季度美国房价年率上涨2%,为近几年来首次年度上涨,但由于税收优惠措施结束以及止赎现象继续增加,第一季度房价仍较2009年度第四季度下降3.2%。同时,美国房地产止赎率仍在继续恶化,一季度房屋止赎年比增长16%,季比增长7%,房屋止赎量达到93.2万例。

此外,今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业持有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违约率已达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商业地产市场加速恶化的趋势很可能成为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房地产复苏仍是美国经济稳定复苏、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最大的障碍和隐患。

四、全球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

综合考虑基数抬高、高失业率、政策刺激效应结束以及欧债危机对信心的影响,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2010年整体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格局。尽管欧洲经济可能会因欧债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二次探底,但由于欧债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回流,支撑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再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 相关性 延展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幅度大,周期短,前两个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图1中出现的“高位―平缓”型波动。“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让持久封闭的中国经济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政策成效开始显现出来,百废待兴,以至于在1985年经济增长达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刹车”。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续,其动力同样源自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无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场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一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个周期主要是由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个周期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无限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全面国际化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稳健而高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对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增长率折线图进行分析(如图2)。

图2清楚的描绘出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20世纪末期所表现出的大幅震荡与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很不协调,只有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势才出现趋同的迹象,也就是说,新千年以后我国经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角,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为了再次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程度,笔者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中国GDP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关度检验,分析后得出的相关系数R2(见表1)。

表1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第四个周期高相关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这一切让国外资本看见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同时有WTO协议的保障,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FDI开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外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便出现了良性的循环,其他各种与国际相融合的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内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看到了比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诱使国内企业大胆的尝试“走出去”战略。出口进口大幅度增长(见表2),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保持着极大的相关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官方网站,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依据当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中间价(人民币兑美元)计算得出。)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一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波动性将会与世界经济保持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增长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空间,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合轨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但同样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与美国一样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尽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轮周期将会延续,我国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平稳波动并与世界经济的波动遥相辉映,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国实际GDP的时间趋势与周期演变[J].经济研究,1999(7).

[5] 邹卫星、房林: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凤:中国GDP年度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J].经济学家,2007(4).

[7] 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 姚红烈: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 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1] 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12] 余芳东: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克强指数 下行趋势 破解路径

经济在运行中有起伏和波动虽然正常,但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经济的长期增长,因为经济长期增长必将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繁荣富强。伴随着全球经济继续下行,当前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下行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得到实质上的验证,面对经济下行的事实,需要分析下行的具体原因,更需要提出化解经济减速难关的路径。

我国经济下行趋势具体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佐证,笔者从国内生产总值、克强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来佐证经济增长减速的事实。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变化趋势

自1978年至2013年,全球经济时有波动,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为GDP)仍保持平均9.85%的增长率,令世人艳羡。根据图1可以看出,36年中经济增长的速率并不平稳,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的15.18%,最低的年份是1990年的3.84%,而在过去的5年里,GDP增长率平均8.87%,低于改革开放36年来的平均水平。根据图1还可以看出这一轮的经济增长下行,始于2007年。根据图2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更加清晰。如果从季度的角度来分析,除了2009年第2、3、4季度和2010年第1季度保持小幅上升之外,2010年第2季度以来的每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下降。

(二)克强指数变化趋势

克强指数主要包括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子指标。耗电量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和消耗电量,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地区工业生产活跃度以及企业运行状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之后,我国电力消费增长率呈下降格局,其间有波动,2010年曾有恢复性增长,之后又下降。铁路货运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铁路运输的货物总量,从物流角度反映该地区工农业生产以至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由表2可以看出,从2010年之后,我国铁路货物运输量增长率持续下降。贷款发放量指人民币贷款总额或新增贷款规模。我国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大头,银行贷款又占间接融资大头,贷款发放情况既反映出市场对当前经济信心,又显示未来经济运行风险度。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9年之后,中长期贷款占比除了2013年有恢复性增长之外,其它时期都在持续下降。

(三)股票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股票价格指数是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它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组股票,将各股票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到。股票价格指数的涨跌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有人把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称之为实体经济的“睛雨表”。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6124.04的历史最高点,之后上证综合指数基本上以下跌为主(见表4),至今上证综合指数也没看到大的起色。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发现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GDP增长率持续降低,克强指数的三个子指标一起下行,股票价格指标持续下跌,至今还未见起色。实际上,还有很多其它经济迹象,粗略地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经济遇到了新一轮的减速难关。

我国经济下行趋势原因分析

(一)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增长乏力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时有波动,其中净出口的波动最大,但由于消费与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净出口的减少率所以我国GDP每年都在正增长。国际媒体曾经这样赞誉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全球经济低迷,中国一枝独秀”。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这一次我国经济未能独善其身,从三大需求增长速度上来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各自的增长率在2007年之后,虽然也有波动,但整体下降还是明显的事实,消费、投资、净出口增长乏力的现实已成长期趋势。

(二)人口、制度和全球化红利期满

1.低成本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曾被世人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依靠的是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目前推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巨大优势的劳动力因素,正在面临着从富余到短缺的转折,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正在经历这一变化,长期趋势会加剧这一过程对经济的巨大影响。无论是从人口统计学角度还是考虑来自劳动力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层面的数据分析,都可以做出一个具有历史结论意义的判断:我国在2007年前后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

我国的劳动力供应正在逐步趋紧,人口红利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转为人口负债,曾经参与国际分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转变。和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同我国形成较强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慢慢地深化为劣势。目前我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已经大体上是泰国的1.5倍,是越南的3倍,是印度的3-4倍。比较优势下制造业面临再一次全球分工,本文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作一个简单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到廉价劳动力优势渐失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确实在下降(见表5)。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现实和长期趋势继续走高,必将影响发达国家在我国制造业方面的直接投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对2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中国制造”的廉价“王位”已遭“罢黜”。该公司合伙人瑟金称,中国的实际生产成本“已接近美国”。调查称,印尼是调查中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流”。该公司调查了200个大型制造企业,21%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或预备在两年内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搬回美国,而31%开始考虑“回流生产”。

2.经济制度红利正在衰减。经济学家诺斯强调:“增加的路径依赖”,其含义就是增长取决于制度。历史证明最适于经济增长的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回顾三十五年的改革历程,从农村改革的,到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从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国企改革的“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 ,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从纯粹的计划经济到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在这一经济制度历史变迁中,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勿庸置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极大成功,但今天的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继续改革的必要性。据测算我国市场化指数在1981-1999年的平均增速是13.7%,进入21世纪,年增幅则普遍降至5%以下,基本保持递减状态。 世界银行了2013年的营商全球环境报告显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营商便利度(仅指中国大陆)在185个国家里仅排名第91位。中国香港排在第2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则排在第4位。我国在185个国家中经商便利度排名和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是不匹配的,说明当前经济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阻力较大。

3.全球化红利遇到困境。21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日益转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和加工环节,而大规模地把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加工环节向外转移。我国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规模优势、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优势,及2001年底加入WTO 带来的全方位影响,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最大的流入地。借助加入WTO的契机,我国大力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成为这一波全球化红利的最大赢家之一。随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波的全球化红利基本结束,我国急需调整才能实现与世界的再平衡。根据表6可以看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及对GDP的拉动,与消费、投资相比,上一轮的全球化红利已经渐渐消失。

我国经济下行趋势破解路径分析

经济增长像是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人均GDP的持续增长会使百姓从贫穷走向富裕,我国的改革开放见证了这一过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让这一过程放慢脚步,如何平稳度过经济减速难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需求管理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的综合管理

虽然需求管理的政策效果显著,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会加剧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况。一方面,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落后产能,牺牲了经济效率;另一方面,需求管理的政策造成了部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其次,政策刺激下的消费增长,其持续性有待考验,增加居民收入才是刺激消费的根本。未来国家政策需要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为主的综合管理,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财税关系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这些论述为我国将来财税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今日中国来说,“世界工厂”的美誉是不够的,“中国制造”要向“中国精造”、“中国创造”转变,必须在上层建筑层面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予社会更宽松的人文环境,对知识产权给予更有效的保护和政府层面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促进技术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需要运用市场化的力量进行淘汰、重组,即使不存在产能过程的产业,参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升级,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健康、理性增长。

2.打破非公有资本行业准入限制,引入行业竞争增加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即产品的供需平衡。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有长期下降的趋势,但绝对额仍然在继续增加且数额庞大,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需要整个社会形成更多的有效供给。竞争会产生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有效供给。但我国还存在众多领域对非公有资本存在较高的准入限制,对于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可以引入非公有资本,引入行业竞争,从而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3.实现利率价格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支持多元化融资需求并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资金的融通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利率市场化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打破国有银行主导天下的格局,推进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促成金融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出现,取消银行业的存款和贷款利率限制,方能支持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层面上,要针对企业反映的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盘活资金存量,优化金融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进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当前,加强民主建设可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民主就是把社会力量真正纳入政治生活,使公民及时了解政府动态,参与公共事务,保障政府行为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打破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垄断,防止政治权力对私人生活的不适当干预,并成为及时纠正政府失灵或失范的重要工具,实现政府和社会同时满意。民主的政府需要懂得民主的百姓,长期来看,这又需要加强公民的民主教育。

(三)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通常人们用基尼系数来对各国贫富差距进行比较,联合国有关组织这样规定:如果基尼系数大于0.5,则该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这样的社会可能会不断地发生骚乱,甚至政权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如果基尼系数大于0.4,这被称为警戒线,整个社会介于稳定与不稳定的国家级;如果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则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合理,这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状况。

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也显示:我国的贫富差距比日本、德国、英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都要大。凯恩斯指出,一定数额的支出通过乘数效应数倍于原本的支出额引起GDP的增长。通常相对富裕的人群,其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相对贫富的人群,所以通过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收入分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努力做到“授人以渔”,而不能局限于“授人以鱼”。三大主线需要坚守:一是“提低控高扩中”,持续直补农业、加强农民工社保,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行服务业增值税改革、结构性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及中小企业税赋;二是强化社会保障,规范央企分红和推动分税制改革等、财政加大民生投入,强化全民社会保障 、引导民资进入教育、医疗领域,鼓励商业保险;三是提升财产性收入试点土地制度改革,农民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

目前,面对比较严重阶层固化、不同人群“被进入”不同的发展通道,人群结构“代际分化”,底、中、上的阶层分野正在加剧。这种情况下,国家顶层部门和领导更应该努力促成更大程度上的教育均等、就业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最终实现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均等。

(四)努力创造和实现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率(又称城市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笔者认为“城市化深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城市化深化”一方面需要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城市化质量提升。

1.城市化水平方面。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13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这样的水平和全球平均水平相当,这样的水平和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要提升,应加速城镇化,可喜的是我国已经树立了这样的宏伟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80%城镇化率。

2.城市化质量提升方面。需要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优化城市规模、构建城市圈 ,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与服务。上述所说的每一方面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都将从不同角度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如农民工市民化层面上,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这2.69亿农民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部分农民工市民化将产生巨大的增长潜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每年多市民化1000万人,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而这个过程至少可以持续10年以上。再如城市公共设施与服务层面上,有人将我国大陆的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与世界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发现我国除了经济实力方面还能说得过去,在硬件设施、金融成熟度、制度与机构效率、社会与文化、人力资本、环境与自然危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五)创造和抓住机会实现新的人口、制度和全球化红利

当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失去、当市场化导向的再改革遭遇前进阻力、当全球化红利衰减,我国需要寻找新出路,实现新红利。

1.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我国劳动力的供需逆转,使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企业主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我国很难再借此获得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想要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短期来看,要进一步打破城镇和乡村户籍界限,提高农民务工积极性,增加劳动力供给;长期来看,通过调整计生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供应的数量,此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一个更重要的选择。目前,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陆续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数量上占高校总数的50%。通过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多的“普通技工”向“高级技工”的转变,增强劳动力素质供给与企业对素质需求的匹配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乃至“中国创造”的转变,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2.打造新的制度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现实相对照,会发现我国在20世纪末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为政府继续在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限制和压制了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仍然支配着主要的资源、赋予了垄断权力的国有经济规模依然庞大、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导致各级政府官员享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的不足和缺陷使得我国的制度红利不能持续下去。

我国需要打造新的制度红利,可以通过全方位进一步改革,来实现新的制度红利。政府职能需要再转变,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再退一步,让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满足法制建设、公共服务、市场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国有经济还需要深化改革,落实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从竞争性部门退出;留下的国有企业可以进行制度再创新。目前,我国法制体系还需完善,要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拥有有效约束所有人(包括政府各级官员)的宪法,要依据国家宪法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要完善司法体系,实现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要通过法治切实保证公民的基本权益。

3.铸造和抓住新的全球化红利。当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全球经济疲软,我国可以选择进一步对外开放,降低比较优势的产品对外出口的障碍。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战略已经启动,这势必将让我国获得新的全球化红利,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国家拟建设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将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了经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创更多的自由贸易区来实现更多的全球化红利。同时,需要向学习美国,学习它“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如果说曾经我国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中抓住了第一波全球化红利的话,今天则需要转变观念,努力抓住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新的全球化红利有如下特征:从利用别人的市场转向利用自己的市场,从低级要素利用转向高级要素吸取,从被动适应全球化竞争转向主动创造全球化战略机遇。要抓住第二波全球化红利,需要在我国建立全球性的城市,发展全球化的产业、形成全球性的企业和培养全球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善文,高伟栋,莫倩.三十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潜在增速的趋势转折[EB/OL].http://,2010-10-12

2.王会聪.美调查:中国制造不再廉价 实际成本接近美国[EB/OL].http://,2014-6-25

3.报告称中国工资水平上涨美国制造业加速回流[EB/OL].http://,2013-9-25

4.华桂宏.经济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EB/OL].http://.cn,2014-1-20

6.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7.万广华.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J].国际经济评论,2011(6)

8.李海涛.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N].农民日报,2014-2-21

9.周慧,申俊涵.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 职业教育改革再引热议[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4-4-1

10.吴敬琏.改革需要顶层设计[C].变局与突破:解读中国经济转型[A].外文出版社,2012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抽油机井;能耗;节能措施;合理匹配

中图分类号:TE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47-02

1 目前石油工程中抽油机井常用的节能技术

石油工程中石油生产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目前常用的节能方法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节能的实践方向也是在抽油机的结构、拖动装置性能等部分。根据石油工程开发的不同阶段,抽油机节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节能抽油机的选择,另一类是对常规抽油机进行改造。抽油机拖动装置的节能技术同样分为两类,一类是节能电机,另一类是节能电箱。

1)节能抽油机。目前抽油机井常用的节能抽油机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双驴头抽油机、下偏杠铃抽油机、摩擦换向抽油机,其节能原理与节电性能见表1。

2)节能拖动装置。目前常用的抽油机电机运行效率普遍低于80%,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梁式抽油机驴头悬点载荷是交变的,造成电机的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都会变动。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际作业中,通常会采用高转矩电机、超高转差电机、永磁同步电机、一体化拖动装置等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其节能效果如表2。

2 抽油机井的节能潜力分析

1) 从抽油机井节能降耗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井下和地面,目前我们相对较易实现节能降耗的部分为地面部分。在地面部分,节能研究的方向应在抽油机上,这一部分是石油功能节能降耗的敏感影响因素,比如抽油机类型的选择、电动机类型的选择和配置等。井下部分同样具有节能的影响因素,比如管、杆柱组合、泵深、运行磨阻、原油粘度、地层供液能力等,但相对于地面,这部分实现节能降耗还需很长的路要走。正确把握抽油机井节能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的挖掘和开发其节能潜力。

2)从抽油机井的平衡方式来分析,抽油机井的平衡方式会随着作业的进行儿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抽油机井实现随动平衡,使抽油机系统在整个石油开采过程中,随着井况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平衡状态是节能降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3)从降低抽油机井悬点载荷来分析,合理驱动、软性驱动,降低惯性载荷和振动载荷,是抽油机井节能的有效研究方向。

3 节能技术在抽油机井上的合理应用及优化

3.1 抽油机选择上尽量选取合理节能产品

每一款节能产品、每一项节能措施在合理的环境下都能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但是节能产品或者节能措施需要再合适的工作环境下,采用合理的配合方式才能使节能效果达到最大化,不合理的组合可能会导致节能效果下降甚至没有节能效果。因此在实际的作业中,需要谨慎的考虑节能组合,使其发挥1+1>2的效果,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合理选用节能抽油机和节能拖动装置的优化组合,属于地面节能部分,是传统且实用的节能手段。

选用不同节能电机和节能拖动装置的配合,经评价试验,得出节能效率曲线图如图1。由效率曲线可看出,并非随意的组合节能产品技能获得节能效果,因此在选择节能组合上,一定要经过模拟试验,确保节能效果后在进行组合优化。

3.2 供液不足井的节能

在供液不足井上作业时,抽油机的选择具有针对性,比如模拟试验选用抽油机智能间歇节电控制装置,利用短波吸收原理,设定一个合理的气液比值,以此比值作为标准,通过自动采集到的实际气液比值,进行自动调整停、开机。CJZ-1抽油机智能间歇节电控制装置试验结构如表3。由试验资料可知,采用此项节能技术,不仅实现了抽油机井节能的目的,而且在工作中,还达到了降低抽油机损耗的效果,使抽油机工作周期缩短,使用寿命增加,使生产管理更具有科学性。

表3 供液不足井不同生产方式对比

3.3 非节能抽油机的改造

就目前我国油田采用工程中,抽油机方式实现机井采用是最主要的方式,占总井数的约94%,并且抽油机基本采用供电模式,其耗电量占据整个机采系统总耗电量的92%左右,抽油机是石油工程中最耗电的设备。在我国油田生产中,绝大部分油井使用的都是非节能型抽油机,因此对非节能抽油机的改造,实现节能省电是目前摆在面前的主要问题。

下偏杠铃游梁复合平衡抽油机实在普通游梁抽油机的基础上,对其杠铃质量中心与回转中心的连线,和游梁中心水平线的角度进行调整,使其下偏一个角度,下偏一个角度的质量中心其运转圆弧半径不变,加大了力矩,进而减少了连杆大传动角时抽油机性能损耗。另外在进行改造之前,根据油井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寿命长、能耗大、性能系数低的机型,这样不仅提高了节能效果,而且还降低了改造的平均成本。

3.4 从整个系统出发实现节能降耗

石油工程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抽油作业是其中一个环节,而抽油机又是抽油作业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为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还需从整个系统着手。首先,根据油井地面和井下双重因素,选择合理的油泵;其次,从技术上进行节能研究是一个方面,从制度上进行节能则是另外一个有效的方面。制定合理严肃的节能制度,严格要求抽油机使用,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状况出现。另外制定适合整个工程进程的制度,保证在每个作业环节都有与之匹配的制度,使作业施工有规可循。

参考文献

[1]董德明.抽油机井节能措施的选择与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10).

[2]叶鹏.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1.

[3]吴铁权.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措施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2).

世界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温州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明显的高位回调态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温州现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本文对温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为温州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温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

(一)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分析温州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温州市从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的变动情况。温州市第一产业比重先下降后上升,总体来说处于下降状态。第一产业从1978年到1981处于下降状态,从1978年的42.2%下降到1981年的36.5%,而1981-1982年有个短暂的上升,其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第二产业从1978年到1991年处于波动式上升阶段,1991年到1993年处于急剧上升阶段,从1991年的44.4%上升到1993年的58.4%,这是由于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所致。1993年以后基本上处于平稳上下波动状态。第三产业从1978年到2011年一直处于持续平稳上升状态,从1978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44.6%。经过30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温州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从1978年的42.2:35.8:22调整到2011年的3.2:52.5:44.6,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7和2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Moore结构变化值分析

Moore结构变化值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n个产业,用空间n维向量表示这n个产业,并用每个向量的大小表示该产业占当期GDP的比重,当每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他产业(向量)的夹角会发生变化,把两个不同时期空间向量的夹角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Mt=(wi,t-wi,t+1)/[(w2i,t)1/2·(w2i,t+1)1/2]

cosθ=Mt+θ=arcMt+式中,Mt+表示More结构变化值,是空间向量夹角变化的余弦值,Wi,t表示t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θ,Wi,t+1表示t+1期第i产业所占的比重,表示产业份额变化的总夹角,θ越大,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速率也越大,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调整K值比较来说,More结构变化值更细致、灵敏地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程度。

二、Moore结构变化值与经济增长率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计算出温州市年度Moore结构变化值,以便在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调整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用来考察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了避免伪回归,对温州市年度经济增长率和Moore结构变化值对应的角度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g和θ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对其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利用OLS对g和θ进行回归估计,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R2=0.1432,其结果不是很理想,说明方程设定参数存在问题,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够,由于经济的增长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单单考虑了产业结构变化,可能就会导致R2偏小。但回归方程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θ前面的系数0.0111>0)。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大有小,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保持着一致的步伐。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温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为《2011年温州市统计年鉴》,选取温州市1978年-2011年年度GDP增长率g表示经济增长,第一产业产出增长率c1,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增长率gy和建筑业增长率jz,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c3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参数估计。

(二)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这里使用较为常见且成熟的方法——单位根检验(unitroottest)。利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表1:

平稳性检验首先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往往得出的结果是虚假的,即伪回归现象。接下来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一阶差分,可以看到,以上指标都是一阶单整的,各变量满足构造VAR模型的条件。

(三)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是验证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那么说明这组时间序列是协整的。经过上面的平稳性检验发现,温州市经济增长率与第一、二、三次产业增长率各指标是一阶单整的,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单整变量协整检验有两种方面:一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检验;另一种是回归残差EG(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本文采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比较理想,偏回归系数在零假设情况下,各t值的全部p值均小于临界p值(1%),偏回归系数检验统计量都是显著的。R2=0.9511,表示四个解释变量解释了经济增长率95.11%的变异。d统计量为1.6083接近2,说明各变量趋向于无自相关,变量设定较为合理,格兰杰和纽博尔德提出过一种简单的伪回归判定方法:若R2>d,可能为伪回归。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上回归R2

接着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残差e的ADF检验值-4.5286

从表回归模型可知,对温州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为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从结果可以看出,温州市第三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44%;工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36%;建筑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22%;第一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0.198%。从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不同的贡献率中我们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回归模型方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其中第二产业问题较大。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对温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理因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1年,工业占GDP47.2%,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却在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第二产业激进式的转型导致产值大幅缩水。第二产业处于内部调整阶段,或许正在酝酿下一次的“崛起”。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一是从1978年到2011年,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经历了波动上升到集聚下降,最后呈稳定状态,反映出既有波动性又具稳定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大有小,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有着一致的步调,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三是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长期的“稳定”关系。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44%。工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36%。建筑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22%。第一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198%。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到底怎样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状态,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性的,所以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到底多少是最合适的,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标准,因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学者们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前,温州产业结构还须进一步调整,从而使温州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加大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政策建议:一是提升第一产业中农业服务业的比重,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三大产业比重量的调整,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注重产业“内涵”的培养;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第三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繁荣地区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将会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运武.市场经济大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陶国忠.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政策取向[J].技术经济,2006(5).

3.武博,仲建峰,黄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

4.温州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