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世界;中国;相对剥夺

中图分类号:F9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7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国民感受,要“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因此,了解世界各国民众幸福感的情况、影响因素和中国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制定更好的发展政策有重要的意义,也将进一步验证目前相关文献关于影响幸福感客观因素的相关讨论。

1 幸福及其影响因素

幸福是人们主要追求的生活目标[1]。不丹王国提出的追求“国民幸福总值”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英国国家统计局提出“测量国民幸福计划”,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年倡导发展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指引,联合国2012年4月了世界幸福报告,幸福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幸福分类,主要有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和自我评价的幸福,前者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后者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也称为主观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简称幸福感[2]。本文关注的是幸福感,既自我评价的幸福。

幸福的涵盖面很广,其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要关注对幸福的心理状态的描述、测量及其成因的探讨,经历了描述性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三个阶段[3]。其中,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包括主观因素如人格特质、自尊、自我、心理控制源等,客观因素如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及国家层面的民主程度等[4-6]。尽管有学者认为主观因素对幸福感起决定性作用,并指出个人的幸福感是有自身的设定值(set point)的,这个设定值由其自身个性决定,当有事件冲击时个人幸福感发生变化但是会适应并回到原来的设定值。但更多学者认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是会改变的[7, 8]。因此,客观因素同样起重要的作用。揭示客观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将对相关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的制定,为民众谋幸福提供参考。总体上,相关文献对影响幸福感客观因素的讨论主要涉及经济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政治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等。

首先,有关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学术界并没有定论[14]。比较其中较著名和受争议的当属伊斯特林悖论,他提出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国家或社会范围内,富人平均来说比穷人幸福;但在很多国家或社会,人们总体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9]。有很多学者验证或驳斥了他的学说[10-11]。接受度较广的是Inglehart的研究结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或人们收入低时收入的提升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作用,但当收入比较高时,收入的提升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甚微甚至可以说不起作用[12]。比较理论可以对这两类学说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用现实条件同某一标准进行比较判断的,包含社会比较理论——把自己同别人做横向比较,当自己优于别人时则更幸福;适应理论—做纵向比较,如果现在比过去更好则会感到更幸福[13]。

其次,关于失业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结论较一致,失业给人们幸福感带来下降,而这种低靡状态一直维持到再就业为止,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不仅是收入的下降,而且通过其感受到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和自信的失去是更重要的影响[15]。研究表明,高失业率不仅对失业人群有负面影响,而且对在职人群也有影响,表现为对工作安全感的缺乏,此外,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等也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16]。该方面研究主要基于个体研究,很多国家层面的研究是基于调查个体的基础上汇总的。

再次,在社会关系与幸福感的关系方面,众多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人们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在充满信任、有自由感的社会,民众的幸福感会更强。在更加公平的社会,民众的幸福感会更强[14]。

此外,政治对民众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民主和政府治理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但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方面,关于民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在民主社会的民众比在专制社会的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幸福感[17,18]。也有研究者注意到比利时和前苏联主观幸福感的急剧下降伴随了接下来的,认为主观幸福感对民主制度具有影响[19],但Inglehart对前苏联国家进一步研究却发现民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提升民众主观幸福感[19]。另一方面,关于政府治理水平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争论,主要关注政府的规模、效率、所构建的福利体系等对民众幸福感的影响。Bjornskov等研究得出政府规模扩大和开支的增多会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并以政府工作效率的下降来解释这一关系[21]。Pacek等人的研究认为福利体系对国家幸福感有正向作用。Veenhoven等人的研究则显示政府开支、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幸福感不相关,其实是生活水平的差异引起不同国家幸福感的差异[22]。其他学者也有相关研究验证支持上述两类不同的观点并进一步拓展有关政府治理水平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视角[20,23,24]。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国民众幸福感的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和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以期为我国制定更好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观幸福数据来源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机构公布的问卷调查。该机构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幸福感数据最权威的机构,对于各国价值观(包括幸福感)的调查,从1981年到2008年共经历了五次,涵盖的国家其人口达到了世界人口的90%(其中1981-1984年8个国家,1989-1993年18个国家,1994-1998年51个国家,1999-2004年42个国家,2005-2008年56个国家)①。五次调查都涵盖了两个和主观幸福有关的指标,一个是“happiness”,一个是“life satisfaction”,两者含义相近,但相比较而言,前者即时性成分多一些,后者稳定性成分多一些,本文采取后者作为指标,该项指标通过让调查者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打分,1分完全不满意,10分完全满意。我们将参与调查的各国民众幸福感的平均值作为该国民众当次调查的幸福感分数。

文中的经济和社会政治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公布的各国经济社会指标,包括各国人均GDP、基尼系数、失业率、政府治理水平(包括公民诉求与问责、政治稳定和无暴力、政府的效率、管制质量、法治、腐败控制)②。考虑到影响的滞后性,本文各国客观数据取幸福感调查前一年的,如果前一年数据缺失则取当年数据。

3 世界各国民众主观幸福感概况

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这五次调查数据显示,在不同国家参与调查的人们(个体)对主观幸福的评分覆盖从0-10都有分布,差别反映出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个性。从世界范围的幸福感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幸福感在各国或者不同区域是有差异的,从各国民众幸福感平均值来看,得分最高的国家比最低的甚至高出近5分。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参与调查的国家)人民基本幸福,历次调查平均分均在6分以上(表1)。

本文以调查时间距离现在最近且覆盖国家也最多的2005年—2008年的幸福感数据分析幸福感的空间分布情况,北欧、北美和拉美幸福感分数高的国家最多,幸福感低的国家多集中在东欧和非洲。这与我们传统认识有一定吻合也有一定反差,人们往往觉得高福利国家的人民幸福感更高,比如北欧、北美,非洲国家多数比较贫穷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幸福感比较低,这一点在研究结果中得到验证。而拉丁美洲的几个被调查的国家幸福感比较高,这在我们传统认识之外,另外,东欧国家的幸福感也比较低(图1)。可见,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的。

由于每次调查覆盖的国家不完全一样,表1所示的幸福感历次的平均分变化并不能反映出幸福感变化的趋势,我们以其中不同国家历时性调查为基础,分析主要国家幸福感变化的总体情况。由于第一次调查涉及的国家数量较少,本文选取1990年—1999年和2000年—2008年这两个时间阶段都经历了调查的国家,计算这近二十年间它们幸福感平均值的变化,即用被调查国家2000年—2008年间幸福感调查的平均分值减去1990年—1999年间幸福感调查的平均分值。如图2所示,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这两个时间段的调查,其中幸福感提升的国家(地区)有27个,下降的国家(地区)有12个,即多数国家(约70%)幸福感是提升的,另外,幸福感的提升和下降幅度不大,多数国家在1分以内。

4 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概况及主要因素

4.1 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及主要影响因素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世界价值观调查机构进行的五次调查中,中国经历了4次,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4次的幸福感平均分数分别为7.30、6.83、6.53、6.72,从幸福分数上来看属于比较幸福的分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被调查国家中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见表1)。

以文献研究中总结的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主要客观因素作为指标,以距离目前最近的2005年-2008年的幸福感调查情况和相应的客观数据为研究的时间截面,衡量和判断中国主观幸福感和相应因素在世界中的地位情况。包括衡量人均收入、失业率和政府治理水平三方面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关系。

4.1.1 人均收入

本文选择世界银行的各国的人均GDP来反映各国民众的收入情况,该指标是以各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总和除以年中国内人口数得出。从图3的人均GDP与主观幸福感的散点图可以看到二者存在一定的幂函数相关关系,该图同时显示了调查期内中国在世界中的情况。2006年中国人均GDP为2069.34美元,在调查的52个国家中排名第38位(从高到低),可见中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中还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在中国历经四次幸福感调查的1990年至2007年,中国GDP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且GDP总量在世界已经处于前列③,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形成了中国强大论甚至,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还相对较低,这一点不容我们忽略,而和民众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并对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人均GDP而非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在相似的人均收入条件下,各国的幸福感差异很大,中国的幸福感处于比较高的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以及伴随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主观幸福感有望进一步提升。

4.1.2 失业率

本文选择世界银行公布的失业率指标反映各国的失业情况,失业率以可以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但是却没有工作的人占劳动力的比重来表示④。2006年中国失业率为4.1%,在同期调查的52个国家中排名第37位(从高到低)。中国失业率与幸福感在世界中的位置如图4所示,中国拥有较低的失业率,虽然散点图中失业与幸福感并未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但目前多数研究证明失业对幸福感有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工作机会的迅速增加和充分的就业曾经是经济繁荣的突出成就,中国的失业率在调查国家中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民众就业相对比较充分。中国劳动力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促进就业的措施,以此促进国民幸福感的提升。

4.1.3 政府治理水平

本文选择世界银行公布的政府治理水平指标来测量治理水平。该指标体系从六个维度界定和测量了各国的治理水平:公民诉求与问责、政治稳定和无暴力、政府的有效性、管制质量、法治水平、腐败控制。对于每一个治理维度,取值范围为-2.5分到 2.5分,分值越高代表治理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从1996年到2002年,世界银行每两年一次各国的治理指数;2002年以后,每年一次⑤。对于本文涉及的各个国家,我们将六个维度的分值加总后取其均值来测量该国总体的治理水平。图5显示了各国治理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2006年治理水平分值为-0.56分,在同期的52个国家中排名第44位(从高到低),在中国这六个维度指标分数分别是:公民诉求与问责-1.51分,政治稳定和无暴力-0.52分,政府的有效性-0.17分,政府管制质量-0.14分,法治水平-0.41分,腐败控制-0.64分。从指标反映出的情况看,中国的治理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其中可能涉及到不同价值观判断的问题,毕竟治理水平的各项分值是主观评判的,而西方社会对中国政治体制在内的诸多政治方面持有批评态度。然而,这个指标给我们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可以朝着上述六个维度去改善国家的治理水平,特别是公民诉求与问责和腐败控制等方面。

4.2 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变化及主要原因

4.2.1 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变化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历了令世人惊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三十几年间,经济保持在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根本性地改善了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幸福感调查年份的1990年到2007年,城市人均年收入从1510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从686元增长到4140元,农村人口贫困率从9.4%下降到1.6%⑥。各种社会经济指标都显示出生活水平有大幅改善,相比较物质方面的进步,以自我报告生活满意度衡量的民众主观幸福感呈现出下降。民众幸福感平均分值从7.30下降到6.72;幸福感分值在6分以下的人数比例由1990年的18.4%上升到2007年的27.4%,也就是感觉不幸福的人多了9%;幸福感分值在8分以上的人数比例由1990年的53.6%下降到2007年的42%,也就是感觉非常幸福的人减少了11.6%。总体来看,民众幸福感下降。

4.2.2 民众幸福感变化的主要原因

鉴于前文总结的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考察人均收入、失业率和政府治理水平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民众幸福感变化的影响。中国民众的幸福感变化表现为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失业率增高和政府治理水平未提高条件下幸福感的下降。

(1)幸福感下降与收入大幅提升相悖—相对剥夺的解释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接受最广的研究结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或人们收入低时收入的提升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作用,但当收入比较高时,收入的提升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甚微甚至可以说不起作用[12]。按照这个理论背景,中国的现象有些反常。中国是在低生活水平条件下收入的显著增长,应该会带来幸福感的提升。而且生活水平不论是和过去相比还是和同期的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缩小程度,都有显著的改善。我们试图以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关于相对剥夺感,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他以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带来的工人阶级工资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与工人阶级工作所得不到的资本家的大为增加的财富相比,认为比起一般的社会发展水平,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程度反而降低了[26]。古尔研究了相对剥夺的三种形式—下降剥夺、渴望剥夺和渐进剥夺,并将相对剥夺学说用于政治学领域,认为现代的社会冲突不是由人们生活状况恶化引起的,而是尽管状况比过去有所改善,但仍感到自己落后于别人或者别人的状况改善的更多更快,因此产生不满情绪和失落感,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经历快速经济发展的国家经常会出现大规模社会冲突[27]。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新课程 多媒体技术 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世界就像一个大家庭,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了,交流方式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还有在虚拟空间里完全真实的交流。学生在学校学习英语,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环境、条件、渠道、方式应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程度而变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更真实、更丰富的地道英语。通过这样的语言输入才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这跟几十年前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英语教学是教一本书,让学生看一本书,背一本书。学生背单词,在苦学英语。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英语新教材的题材更加丰富,具有时代感,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这也要求教师在英语日常教学中多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师每堂课要讲解语音、词汇、语法,又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渗透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有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科技环保、国外民俗风情、中外伟人等;大多数老师认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完成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英语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再加工、再分析、再处理,整理成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丰富的多种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真实。同时也与语言学习拉近了距离,原来书中遥远的信息,现在随着输入方式的转变,信息也就在耳边了。很多客观制约也得到缓解。比如教材中大城市孩子所熟悉的汉堡包、热狗等西方食品,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来说很陌生;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旅游对于生活在丝绸之路之外的学生很陌生,现在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实现“乾坤大挪移”和“穿越”了。学生能直接通过多媒体看到实物信息,身临其境,教育和学习效果必然会提升。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学习方式、生存方式都在发生很大变化,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准备好今后适应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了解这些信息,了解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了解这些信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中西部的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点。因此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去营造一种逼真的语境,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英语新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

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时间消耗是教学最优化的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常规媒体,同时积极利用音像、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比如世界各国的首都、国旗、语言和名胜古迹等概况,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很陌生,对于生活在西部农村的学生更陌生。教师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教教单词,读读课文,学生也只能学点皮毛。所以,就需要教师来整合教学资源,搜集世界各国概况方面的音像资料和图片等资源制成课件给学生系统展示和介绍。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学会了语言知识,而且了解了世界各国的概况,扩大了知识面,更有了国际视野。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形式与过程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从现成的网络教学资源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内容相关的素材,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也可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一定要避免死记硬背,苦学英语语言的陈旧教法。但是也不要给学生一些负面的东西,让学生认为学英语无非就是唱唱跳跳,玩玩游戏,而是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围绕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

综上所述,英语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亚太传统医药网;传统医药;网络,信息平台

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灿烂瑰宝。近年来,当“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潮流渐渐兴起,传统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传统医药研发、医疗与产品也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传统科研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利用先进技术创建现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渠道、促进传统医药研发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契机。

亚太地区的传统医药享誉世界,亚太地区各国对发扬传统医药、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UNAPCTT)的倡导和发起下,“亚太传统医药网(APTMNET)”应运而生,并一步步从最初的构想到初步建设成形,并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它是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传统医药研发与产业合作和交流的国际性传统医药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1 建设目标

由UNAPCTT提出,经科技部确认,亚太传统医药网的总体建设目标包括:

(1)促进亚太地区在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药物的研发与加工、传统药物质量控制及标准化、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2)促进各成员国在以上领域的文化与信息传播和共享;

(3)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传统医药技术交流与转让、加强专家交流和组织相关培训;

(4)加强亚太地区传统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与产业合作。

2 建设内容

2.1 网站资源建设

网站信息资源是开展服务的基础,我们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栏目的建设,为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网站首页――主要内容包括APTMNET的统一网标、节点网站(国别)名称、各国或亚太地区传统医药动态信息及新闻、各国或亚太地区传统医药发展概况、网站导航和相关链接。

(2)传统医药资源――重点介绍各国(地区)传统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海洋生物资源基本信息,并配备图片。同时介绍各国(地区)医药资源分布状况、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情况及主要供应市场,介绍各国(地区)医药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建设传统医药资源数据库、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

(3)标准与法规――介绍各国(地区)传统医药政策、法规与标准、各国(地区)传统医药管理机构等。

(4)企业与产品――主要用于促进各成员国传统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收集各国(地区)传统医药企业及其产品信息,对重点企业和主要产品,可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并进行广告链接。

重点各国(地区)传统医药市场动态信息。

重点建设企业产品数据库、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和功能食品数据库。

(5)教育与培训――介绍各国(地区)传统医药教育体系、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适时开发传统医药网上教育。重点建设传统医药教育机构数据库。

(6)传统医药研发――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反映各国传统医药研发资源,包括研发机构、人才、成果、专利、科技文献等。

反映传统医药可持续利用技术,包括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技术和自然哺育技术、采收和加工技术、生产制剂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

反映传统医药新技术,重点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

重点建设研发机构数据库、研究专家数据库、成果专利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传统医药可持续利用数据库。(7)热点追踪――围绕全球关注的传统医药热点主题和各国(地区)发展传统医药的重点计划,动态跟踪报道。(8)门户导航――集成国内外传统医药网络,开启知识宝库大门,提供通往浩瀚医药世界的途径。

2.2 网站功能开发

网站功能开发上,亚太传统医药网中国站和各节点站将以为传统医药业内人士服务为目标,重点开发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教育培训等系统功能,实现:

(1)网上信息系统――供用户传统医药产品供求、技术转让、投资与引资信息,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2)网上咨询系统――即依托网站,建立专家系统,开展网上咨询。

(3)网上采购系统――供用户开展电子商务与电子交易。

(4)电子邮件系统――各国(地区)节点站可依托该系统开展服务,也可独立开设各自的电子邮件系统。

3 网站技术方案

(1)网站系统的开发,我们采用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好、运行速度快的Java/Jsp 技术来进行开发。

(2)采用统一的网站内容框架。包括确定中国站和节点站共享的基本栏目和基础数据库,统一制定共享的基本数据库结构,统一制定会员管理数据库。

(3)各节点站域名可实行双名解析

中国站将统一处理APTMNET所有节点站的DNS解析,并统一制定各节点站二级域名(如国名.省略)。各节点站同时可拥有自有独立域名(独立申请)。

(4)各国节点站在软、硬件配置和网站制作上采用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

(5)通过标准浏览器完成所有前端工作。

(6)所有WEB页面统一设计并动态生成数据。网站所有信息全部存放于大型数据库中,逐步共同建立跨国界的网络平台。

(7)软、硬件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 2000 SERVER

主要开发语言:Java/Jsp

数据存储:MYSQL数据库

4 网站建设成效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第4篇

(一)、铁路重载运输的含义铁路重载运输是指行驶列车总重大、行驶轴重大的货车或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铁路运输。

(二)、铁路重载运输的标准

1994年6月国际重载运输年会上,对铁路重载运输作了最新定义。凡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二者,可视为铁路重载运输线路:

1、经常、定期或准备开行总重最少为5000t的单元或组合列车;

2、在长度至少为150km的铁路区段上,年计费货运量最少达到2000万t及其以上;

3、经常、定期或准备开行轴重25t及以上的列车。

(三)、 重载列车的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外铁路开行的重载列车组织形式主要有单元式、整列式和组合式重载列车三种。

1、单元式重载列车。单元式重载列车是以固定的机车车辆(大功率机车 + 一定编成辆数的同一类型的专用货车)组合成为一个运输单元,并以此作为运营计费单位,在装卸车站间循环直达运行的货物列车。这种重载运输方式运用范围广,经济效益显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采用此方式,我国大秦重载运煤专线上也有重载单元列车的开行。

2、整列式重载列车。整列式重载列车是采用普通列车的组织方法,由挂于列车头部的大功率单机或多机牵引,由不同型式和载重的货车车辆混合编组,达到规定载重量标准的列车。在我国繁忙干线上开行的重载列车主要为这种模式,其它国家应用较少。

3、组合式重载列车。组合式重载列车是由两列及以上同方向运行的普通货物列车首尾相接、合并组成的列车。这种重载运输方式始于1964年前苏联。我国大秦线进行的20000 t重载列车采用该形式。世界范围内应用不太广泛。

二、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一)、国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以开行长大列车为主要特征的重载运输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重载运输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铁路相继在运输大宗散装货物的主要方向上开创了固定车底单元列车循环运输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电力电子、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铁路上的广泛应用,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及装备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

列车重量的提高是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发展总体水平的体现。重载运输发展40多年来,一些国家列车牵引试验牵引重量的记录不断被刷新突破:

1、1967年10月,美国诺克福西方铁路公司(N&W)在韦尔什-朴次茅斯间开行重载列车(编组500辆、6台内燃机车、全长6 500m、总重44066 t)。

2、1989年8月,南非铁路在锡申-萨尔达尼亚间开行重载列车(编组660辆、16台内燃机车、总长7200 m、总重71600 t)。

3、1996年5月28日,澳大利亚在纽曼山-海德兰港间开行重载列车(编组540辆、10台Dash-8内燃机车)。

4、2001年6月21日,澳大利亚BHP公司开行重载列车(编组682辆、8台机车、总重99734 t、总长7300 m),全列只有1名司机,另外7台机车由GE公司生产的哈里斯机车遥控系统控制。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乏燃料后处理 水法后处理 干法后处理 超临界流体萃取

1 乏燃料概况

乏燃料,就是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后,燃耗深度已达到设计卸料燃耗,从堆中卸除不在该反应堆中使用的核燃料组件中的核燃料。它含有裂变元素90Sr、137Cs、99Tc等。截止到2009年末,全世界储存的乏燃料中的重金属约为240,000吨,大部分都储存在反应堆场地中。大约90%存放在储存池子中,其余的都是存放在储存容器中。每年产生的乏燃料约为10,500吨重金属,其中,约8,500吨重金属进行长期存储,约2,000吨的重金属进行再处理。

水法后处理技术 水法后处理技术的典型代表是purex流程,它是目前唯一应用的商业后处理技术,它是为了回收U、Pu设计的,萃取剂对U、Pu的选择性好。为了改进后处理的经济性、防止核扩散,以及减少核废 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对传统的purex流程进行改进的流程,如美国的urex流程,日本的next流程和法国的coextm 流程。urex流程可回收99.9%的铀和95%的tc,而不分离出纯Pu,使钚与超铀元素混在一起,提高了扩散阻力。

2 干法后处理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后处理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或含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特定组分以达到分离目标产物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所以说,相比较各种方法之后,干法后处理技术是最适合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的方法,虽然在实施方面技术可能不够完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处理方法也会相对来说越来越成熟的,到时候,人们对方法的运用也将越来越熟练,最后形成完整的处理体系。目前,动力堆燃料的消耗呈上升趋势,并且还有其他反应堆的不断介入,水法后处理的前景并不是特别乐观,未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就目前来看,以美国为主的几个大国也都在进行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推动了乏燃料后处理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核能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燃料是否能够长期持久供应,以及核废物能否对环境的影响小。燃料棒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1.8年,目前全世界运行的核反应堆为436座,核电总装机容量约为370GWe,占全球电力需求的16%。每年,全世界核电卸出的乏燃料约为10,500tHM,截至2010年累计卸出的乏燃料总量已超过291,000tHM。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先进的后处理技术,以便从乏燃料中回收可利用的铀。国外乏燃料后处理概况钚等宝贵的产能物质材料,供先进核能系统(如快堆)使用,将所有高毒性和长期放射毒性的物质分离出来,以供安全处置或嬗变处理。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建立了自己的后处理厂,处理本国或他国的乏燃料。各国竞相展了乏燃料的首段去壳及分离、中间存储及运输、铀钚净化循环和尾端处理、去污及放射性三废的处理与处置等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 我国在核燃料后处理方面的规划是走闭路循环后处理战略。几十年来,在国家环保局(SEPA)、国家核安全局(NNSA)、中国原子能管理局(CAEA)及中国核工业集团(CNNC)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核燃料处理及相应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因此,我国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亟待发展,了解国外乏燃料处理概况,对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建设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核能是清洁能源,但要充分利用铀资源、极地减少废物量、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系列的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特别是快堆核燃料循环体系。循环方式上可以采用快堆闭式循环,这样就能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50~60倍,并且使需要地质处置的高放废物体积和毒性降低约2个数量级。由此可见,发展快堆及其燃料循环系统,具有可以充分利用铀资源,并实现核废物小化等诸多优点,为与乏燃料相关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予.世界核电发展形势与核安全要求的提高[J].科学文化评论,2011,(08):17-22.

[2]栾洪卫,徐俊峰,景继强.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