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课外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选择类型
(一)数学课本辅助教材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教材完全解读》、各种类型的练习册等这些材料,可以巩固一下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类读物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层次的迁移。
(二)数学史料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中学数学史词典》、《数学简史》、《数学家的故事》等数学史和数学家传记类的数学读物,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此类型的读物还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概念、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数学科普类读物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现代科普作家谈祥柏教授在《趣味数学丛书》中发表的《好玩的数学》;李毓佩教授所写的《有理数无理数之战》、《爱克斯探长》等数学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科普读物把知识渗透在富有趣味和新奇的游戏之中,让学生摆脱单一枯燥的数学公式,在文学的艺术氛围和科学的理性氛围间愉悦的接受数学严谨思维的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了解了数学的发生、发展、应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数学报刊、杂志等的阅读
通过对数学杂志、绘本等的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了解了学术前沿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经慢慢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以说,我们在不间断地和这些信息打着交道,从日常的天气查询到个人的投资理财,从新房的装修到户外的旅游等等。这类读物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为他们传达着关于数学的信息,这是他们要学会感受的。
二、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增设数学阅读专用区域
学校图书馆应坚持工作日全天开放,并配备专职管理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阅览室,并在阅览室中设立专门的数学课外阅读区,提供相关图书资料供学生使用,充实他们在数学方面的信息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约时间,提供保障。
2.设立班级阅读区
学生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利用好这些时间在班级建立一片儿阅读区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区要放置一些数学课外读物,还要定时一些阅读数学读物的小方法。阅读区的设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时间,还提高了?读效率。
(二)搭建广阔的阅读平台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趣味地数学题。如:让他们参与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趣题等并整理成册,在数学活动课上每个人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最后进行交流;开展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表数学阅读的体会及感想;在同学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总之,搭建好课外阅读平台,可以助推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更多有益的的知识。
(三)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
能够得到他人的充分肯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家长可通过精神激励,比如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或是亲切的与之交流等。教师也可通过精神鼓励,把他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等;也可通过活动来激励,比如定期开展趣味数学故事演讲比赛,制作数学小报等,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外阅读。
【关键词】创新教学 能力培养 教学深化
一、时下培养初中数学能力
1、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和获得知识的渴望。教师可以时而对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给与引导性的解答,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
2、“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换言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体验、去感悟,以此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新知的阶段,教师要对主要错误或独特见解进行评论,对学生探索出的成果进行归纳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高能力的必经之地
1、习读学习教材与书刊 。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譬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2、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听”。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地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讲”。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譬如: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
1、在数学教学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中,要注意把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在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及个性特点,为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作好准备。同时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要相结合,照顾好两头和中间,针对各自实际提供相应的任务。对学困生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逐步达到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创造条件培养,扩大知识面。同时还要重视活动课,以此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活动”和让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己所用甚至能使学生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见解,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在操场上画一条数轴(向南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南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5),再向北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南边还是北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5)+(-3)=(+2)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其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
3、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的。现行的新课标提倡“互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在同一高度上探讨和共同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学习的方法,同时给予行为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能力、创新同步发展,而不是被陈旧的“主体、主导”观念引入极端。
4、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过程中,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譬如:深远的理想、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林区教学,2006,(10)
初中数学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李海涛
初中数学习题训练的有效性龙江艳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焕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洪伟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李春兰
初中英语教学测试诊断的有效性研究梅广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学讲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玉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朱小红,孙雷,邹兰春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高玉霞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肇亚娟
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刘宏业
加强课堂评价提升教学效益陈锋
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陈芳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文继志
"不愿","不复",还是"不用"——李白《将进酒》中一处疑点考析李小军
藤野先生对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态度汪茂吾
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笔写字教学调查研究与方法措施程灿
PBL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对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例研究王丽娜,徐峰
数学学科评价应力求促进学生发展董诗林
数学课应对学生加强发现思维训练文辉
构建"情境引探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红香
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李志强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杨福松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韩春见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学力学作图题分析王桂梅
给"爱"设置防线王旭红
上课总是分心怎么办章睿齐
对待小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邓立
和"双面"学生"过招"王国伟
『不差钱的学生差什么何广茹
教师,先从自身找原因邱官钦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华
少女变形记周仁满
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刘春莲
谁扔的纸团袁桂利
呵,张良曲传靖
魏书生给学生增讲的课外文章赵忠福
清塘荷韵季羡林
硬朗朗的生命礼赞——《清塘荷韵》赏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沈永生
难忘那一年于郑庆
校门口的那棵老柳树郑春哲
请家长周毅
丑小鸭的"丑"与"美"陈蕊
心灵的成长人生的启示张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尝孙红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刘宏业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如何用——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为例符礼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教学崔悦
《社戏》中的"呐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爱沈永生
《马说》研讨练习题的变更建议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乐王爱生
关于"三角板"操作讲解六例何树生
提升英语"话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单元第2课为例的课例分析吴岩
大道至简妙得解——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探究齐安德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质疑李祥燕
中考数学复习要点指导李成康
根据光学作图题特点进行物理中考复习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崔胜春
方案设计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解法(上)韩丁
那个倾斜的易拉罐刘卫杰
漫画后的漫画臧玉霞
小孩子怀何伟
我与小凯关于情感问题的对话张雪梅
窗内窗外郑春哲
馒头与我的大学黄军英
爷爷的智慧——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体验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不能省王爱生,张文光
好的开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吗——《浮力》教学案例许洁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徐宏寿
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对《散步》主题的深思侯守斌,陈明
项羽自刎为哪般李小军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段祖明
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题面面观刘桂英,崔胜春
新学期给新班主任的几点建议王旭红
一座弯弯的小石桥石铁权
求阴影面积的常用方法郭连元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个策略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钱跃华
对教育领域几个经典修辞的理性思考赵惠,刘涛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置情境施晓微
英语课堂上的关怀不可忽视严雪青,欧阳锡龙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学中的多答案考题郭丽华
中考物理信息给予题分析王桂梅
卷首语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188)托物言志 激励人生情怀--从短文两篇析解当今中学生励志点滴 胡华栋
关键词:数学; 结课; 艺术
从教学现状来看,数学课堂一般都有一个开头、过程以及结尾的结构设计,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尾则使该节课锦上添花,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一个成功的结课常常能让学生大彻大悟,豁然开朗,或者犹如余音缭绕,久久回荡,并且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起到激情增趣,催人奋进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程“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理念。那么,如何设计数学课堂的结尾呢?
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有效的结课方式:
一、问题拓展式
笔者所在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减负”号召,每堂课只安排40分钟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和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结尾时根据当堂所学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感觉这节课虽已“终结”,但“意犹未尽”。例如,学习七年级(下)第四章“游戏公平吗”一节内容时,结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学校门口小摊上的“大富翁”抽奖游戏公平吗(先调查再思考,与同伴交流)?你的家人或亲朋买过中国福利彩票“双色球”吗?猜一猜看,买一注有多大的中奖机会?等等。
二、创设情境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穿插到“意外”的问题中,从而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把课堂结尾推向,让学生惊讶、感慨、猜想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做一个“传话”的游戏,方法为:先由老师把“一段话”传给两位学生,然后每位学生再分别传给其他两位学生,如此下去,直到传给全班所有学生。要求每传一次一分钟,让学生试试看能否在5分钟内让全班所有的人(64人)都知道老师要传达的这句话。通过游戏活动,学生体会了“传言”传播之快,从中也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实质。
三、设置悬念式
此种结尾方式主要用在本课时所学内容与下一节课有密切联系情况。在结课时,教师可设置几个悬念,让学生在悬念中形成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做到环环相扣。例如,学习七年级(上)第二章《有理数的除法》一节后,教师可设置悬念:你相信一张普通的白纸能叠成35层楼房那么高吗?甚至说薄薄的一张白纸能折叠出理论上从地球到达月球的高度吗?学习了下一节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后,你就会相信啦!
四、作业评讲式
作业评讲式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课堂上学生所作的随堂练习、作业,对与错、解题中的误区、思维的局限性,错解的启发、奇思妙解的欣赏等都需要教师的总结和评定。例如,学习七年级(下)第五章《认识三角形》一节时,可设计几道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题目。在练习中有同学自主发现一些便捷的判断方法,即只要用最长边减去较长边的差小于最短边,或较短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时,一定能组成三角形。于是,教师通过对练习的讲评,把《认识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推广。
五、组织活动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预设一个游戏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提高。例如,学习八年级(下)第二章的《黄金分割》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黄金分割的意义、画法及简单应用后,可组织实验:测量维纳斯断臂神像(以肚脐分界)上下身的长度,看其结构是否符合黄金分割,从而回答为什么人们觉得美女维纳斯的体型最美?进而体会黄金分割的实际意义。
六、延伸应用式
当教学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应用课堂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例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后,可向学生说明,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各尽其妙,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材料,收集一些巧妙的证法。这样的结课方式,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讲完对称知识后,可让学生把26个英文字母按轴对称、中心对称、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及不对称进行归类。这样,既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又把数学知识和别的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范围。
当然,初中数学课的结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教学中采用哪一种结课方式,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结课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孙建军.《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7期
[3] 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