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市委的“一推行四公开”的制度,按照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在XX全体干部中组织开展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群众工作站为期半年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基本情况

XX镇XX村是以XX名字而命名,位于XX的西北端。全村总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23亩,辖30个村民组,956户,总人口3512人,全村共有党员150人,分成5个党小组,村支两委干部7人,大学生村官1人,辖区内有锻造厂、综合厂、彩瓦厂8个企业,另有茶叶基地300亩,养鹅基地200亩。

存在问题

通过群工站为期半年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806户群众,下发XX干部群众工作联系卡800多张,共征得意见或建议归纳分为五大类。现就征求意见或建议梳理汇总如下:

一、教育类

1、农村学前教育困难,学校离家太远,民办幼儿园校车有限,难以满足孩子上学接送,家长接送比较麻烦。

2、学校师资水平要有保障,学生送到学校还是要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好学生的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好做人做事的方法。

二、民生工程类

1、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

2、希望在惠农产(物)品上严把质量,不要因惠农产品影响政府形象方面。

3、XX村是个典型的北部乡村,但是由于煤气价格太高,农民生活中沼气池方面需要加大帮扶力度。

4、合作医疗的药费报销比例还是太低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农民得大病一般都会到大医院里面治疗,而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反而较低。

5、国土建房政策管理较严,建房证办理不下来,还有几家农户房子建好几年,建房证一直未办理下来,希望尽快办理。

6、安居工程数量太少,一些急需建房的困难户得不到满足,另外现在农户建房资金确实很困难,安居工程资金虽然能给予一定帮助,但帮助很有限。

三、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类

1、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不到位,跟不上发展需求,望加大扶持投资力度。

2、文化、体育健身器材缺乏,农民文化活动缺乏,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没有,严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3、组级公路达不到村民的要求,大部分组还未硬化道路,导致雨天出行非常不方便,村级公路需要亮化,夜晚没有灯照,出行不方便。

四、农村农业发展类

1、对农机具耕作乱要价应合理规定。

2、农副产品销售问题,村上建立了一个葡萄园,望政府支持民间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大销售渠道。

3、农村闲置土地太多,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方面。

4、希望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方面。

5、加大对产业发展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方面。

6、土地平整,村级去年落下四个组没动工,希望今年能帮忙解决平整问题。

7、水利问题,希望能把水系疏通,山塘、河坝、水库的修复加固,渠道的加宽并安装水槽。

8、农村农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出现个别不适用性,新增人口无口粮田,甚至一家九口人有五口人没有口粮田情况。

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设立专项

财政基金,用于保障幼儿园发展,同时加速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规化校车设施,安全接送幼儿入学;

二、民政、财政、扶贫相关部门,加大对“三农”工作调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政策,适时将财政惠农补贴印制成册,利用主题教育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能深入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标准,发放渠道;质检、工商部门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对农资进行管理,对于假冒伪劣农资要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进入司法处理;基层乡镇要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对于国家惠农政策要宣传动员到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含糊不清、拿不准的政策要及时加强学习掌握,不乱表态,曲解国家政策,误导农民;卫生医疗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合作医疗入家入户,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民政方面政策要宣传好,让农户知道怎么回事,安居工程、低保评定、大病救助等等让农户监督,确保救助资金落实到位。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村部建立体育文化广场,配备农村健身器材,增强农民文化生活,通过远程教育等播放现代致富理念的影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提高全村农民生活水平。XX村建设目前基本建设到位,但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备,要在道路硬化、水电入户、农村改厕入户、太阳能入户、路灯安装方面下功夫,村民自筹些,政府补贴些,确保村民能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四、成立专门合作组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能是本地资源能够深加工,增强葡萄、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县委、县政府多举办相关推介会,推介xx的特产、推介xx先进的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小镇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土地实行高度机械化、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公平合理的保障制度,使流转土地农民在脱离土地后顺利过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政府搭建平台,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学院2011年学前教育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陕西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2011XQ06。

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目前,陕西省学前教育机构民办的多,公办的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教机构数量少且条件差,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足够优质的幼儿园,配备优良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成为一项亟待完成的民生任务和政治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等,都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有非常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保障幼儿教师权益,稳定师资队伍。本文拟从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就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根据陕西省厅《关于开展全省学前教育调研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二〔2011〕4号)的精神和要求,陕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2月28日至3月6日,组织教育行政干部、高校专家、教科研人员30余人,分6个调研组,深入全省11个市(区)及所属21个县(区)开展了扎实的学前教育专项调研工作,笔者参与了本次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就有关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情况归纳如下几点:

1.学前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专业水平不成比例

虽然以前学前教育发展并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去,但由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政府、社会和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或关注,使得学前教育在具备相当大的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与之相匹配的幼儿教师队伍自然也具备一定的规模。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保教人员共48559人。正是这支基本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省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序运行。当然,从专业性的角度看,情况并不乐观。调研表明,全省幼儿教师具有幼儿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含幼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所占平均比例仅为40.67%,有多达59.33%的教师不具备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资格。另外,根据实地考察与访谈,在各县(市、区)不具备幼教专业资格的幼儿教师中,主要分布在各类民办幼儿园。由此可见,全省幼儿教师的专业合格率并不理想,特别是民办园,问题更为严重。

2.教师学历层次多元,大专和中专(高中)为主

据实地调研表明,在全省幼儿教师中,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公办园与民办园差异较大,民办园一般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师(中专、高中),另有一些以高中以下甚至初中学历人员充当保教人员,公办幼儿园情况则完全不同,专科以上居多;二是城乡差异大,城区幼儿园(特别是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学历普遍高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较多;三是西安市教师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市(区),特别是本科及研究所学历的教师占比例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3.保教队伍职称评聘复杂,民办及聘用教师形成职称真空

调研发现,陕西省幼儿教师及保教人员的职称状况比较复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按照省上的职称评定序列,对辖区内的公办教师按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对待,形成常态机制;

二是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十分困难,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审更是艰难,基本上没有参评资格,有职称者甚少;

三是在职称结构方面,青年教师晋升比较困难;

四是保育人员的合格率参差不齐,西安、咸阳等中心城市情况较好,但其他城市则不容乐观,保教人员的配备、培养与培训任务十分艰巨。

4.高级别的师资培训偏少,培训需求十分迫切

调研表明,由于省、市两级高层次的计划内培训有限,使全省各市、县(区)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却无法实现。培训级别越高,教师参加的机会越少,呈递减态势。全省有高达50%左右的幼儿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部分市(区)、县(市、区)邀请幼教专家对幼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和省市级计划培训的不足。

5.幼儿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相关待遇难以落实

调研表明,陕西省各市、县(区)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公办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规定的统一标准,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福利待遇。除西安市外,其他5市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聘用教师待遇则更低,一般月工资都在500~1000元左右。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素质能力较低,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整体素质尚好,但所占教师总数的比重极小。公办园中的外聘教师及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其原因:一是职前培训基础薄弱,幼教专业毕业教职工占有一定数量的比重,但绝大多数为职校毕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均不高;二是职后培训跟不上,外出学习及参与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三是中小学转岗教师幼教专业基础薄弱。

2.幼儿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缺额极大

学前教育大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陆续建成后将产生极大的师资缺口,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幼儿教师极其紧缺。公办幼儿园教师按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幼儿园规模和标准配备,比例极低,虽然各市县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补充招聘幼儿教师,但就目前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看,按照1:6的比例标准,各地幼儿教师缺口仍很大。

3.结构性矛盾突出,保教质量难以保证

调研表明,在陕西省各市(区)、县(市、区)的幼儿教师中,中级职称人数极少(全省均占10%),初级职称人数占绝大多数。民办园教师评职称渠道不畅,信息不通,造成无职称教师比例高,全省有约70%左右的幼儿教师没有职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属于无证上岗。如此严峻的教师队伍,很难想象能够成就高质量的幼教事业。

4.工资待遇较差,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目前,陕西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按财政统一标准发放,除此此外,基本无其他福利待遇。这一待遇本来就很低,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比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工资还要低。据统计,公办教师人均月收入2500元,城市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乡镇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元,农村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800元。没有购买任何险金的教师占75%~80%。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很难使广大幼儿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从事幼儿教育的长远打算,因此,形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辞职、跳槽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全面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针对当前幼儿园小学转任教师数量多和幼儿园园长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对转任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建议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幼教培训体系,省、市两级主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进行全员培训。针对目前幼教师资短缺的状况,建议加大寒暑假培训的力度。注重培训效果,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积极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

2.要科学制订编制,落实幼儿园编制标准

建议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即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的标准,逐步制订增加幼儿教师的编制的学前教师配备计划,并在3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质量,建议由省上统一制订标准,每年对现有幼儿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对新进幼儿教师在全省范围内或以市为单位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录用,逐步建立幼儿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良性循环。

3.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着眼未来培养高水平幼儿教师

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学前教育事业中去,建议在每年高校免费师范生教育中,遴选、增设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招生指标。同时,为了真正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落到实处,建议扩大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以适应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4.制订相应的制度或机制,确保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受影响

为了把学前教育教师的相关待遇落到实处,建议由省上统一制订标准,单列学前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合理配备幼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同时,各县(市、区)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单独编制,小学或中学转岗教师不应该占幼儿教师编制。就民办幼儿园而言,对经过正式批准注册的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个人人事档案统一由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免费管理,并在职称评审方面与公办教师统一进行,其业务档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并由县(市、区)财政根据职称和工作业绩,给予每人每月50~100元不等的保教补助金,并由省、市、县财政和教师个人共同负担缴纳民办幼儿教师的“三金”,以确保其基本待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编.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10[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OL]. 省略/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毕业生 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W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参考文献:

[1]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2]唐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02).

[3]谢坤,黄慧君.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AJ770035)

党的十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2011年,扬州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后,如何顺应城市新的格局,顺应广大市民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当下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通过走访调研,约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研讨,并考察学习上海市、苏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

1 全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是其主要特征。2000年以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均等化工作,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逐年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教育投入加大,教育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基础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教育名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市教育发展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通过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普及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各类群体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区域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所有县(市、区)均通过了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至2012年,3-5周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5%,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8%。

2、中小学布局逐步趋于合理。首先,适应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谋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格局。人口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推进教育均等化的基础。市教育部门主动掌握人口变化信息,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研究和分析受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全面把握各年龄段的生源情况,制定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规划,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其次,适应城镇化进程,科学调整城乡教育资源和布局。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新规划的契机,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至2011年,市区累计撤并小学57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14 所。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平均覆盖人口分别提高到2.4 、3.5和10.3万人,学校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改变了学校规模小、布点散、管理水平难提高的状况。其中,小学教学点过多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累计撤并教学点 34个,教学点占小学数的比例由2005 年的24.8%减少至0.5 %。教育资源的合理调整,为统一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基础。

3、适应教育公平需求,全面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市按照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学校建设标准,重点改造基层薄弱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农村实施“四项配套”建设工程,统一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的标准和配备,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市教育部门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名师支教”等系列工程,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广陵区的“组团办学”、邗江区的“品牌复制、名校输出”、宝应县的“携手1+1,走向现代化”等具体措施,有效利用了名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带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达到省优质标准的学校比例不断提高。

4、适应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政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提升财政保障水平,积极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达72.6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7.42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9.0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 2.8倍、4.2倍和3.9倍。市本级财政2012年支出10.95亿元,比2011年增加4.99亿元,增幅82.8%。2010年以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通过加固、拆除、封存、撤并等方式对60.47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消险改造,重建、新建了85.31万平方米校舍,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的能力。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安全校舍面积由实施前的196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安全比例由实施前的44.5%提高到61.6%,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存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5、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探索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人社、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全面实施了教师公开招考录用制度,统一实施公共科目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促进了招录的公正公平。教育部门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推进各类培训,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城乡教师交流,引导和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培育和壮大了教育骨干群体。目前市区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4人、省特级教师55人、市特级教师64人,市直中学教师的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7.4%,中高级职称占比达到69%。

2 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客观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呈结构性不均衡。从全市情况看,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不能适应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难以就近入学,加剧了区域间生源负载的不均衡性。农村学前教育更为薄弱,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部分园办学质量不高”现象,入优质公办园的矛盾最为突出。市区学前教育同样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达标的幼儿园只占总数的26%。在义务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重心上移,城镇中小学在校生数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生源向城镇单向性流动,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为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2012年,城区小学平均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每班45人的学校占比为54%,其中在50人以上的学校占比为24%;初中超过规定标准每班50人的学校占比为16%。

2、义务教育择校比重偏大,区划调整后教育管理体制还未理顺,存在资源性不均衡。一是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生源的常态化分布也是基础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市区义务教育,虽然达到了公办学校基本均衡的目标,但由于多种原因,义务教育段的择校现象仍相当普遍,个别民办学校招生规模过大,生均教育资源拥挤,而部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二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未顺应区划调整后的要求。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1983年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后经邗江撤县设区,广陵区与维扬区部分乡镇调整,再到此次区划调整,现在的教育管理格局是,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都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广陵区由单一管理小学变成同时管理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市教育局在主城区也管有部分初中和高中。这种管理体制,特别是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大市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市直属高中、邗江区属高中、广陵区属高中生源区相互交织,不可避免造成生源不均的矛盾。同时,高中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增大。一方面,现有优质高中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东部和农村优质资源少,布局不尽合理;另一方面,现有高中资源总量过多,在生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高中资源供给过剩的问题会更突出。

3、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基础有差别,区域间存在投入和保障能力的不均衡。各县(市)区采取多种措施,不断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但从全市层面看,由于受各地教育基础有强有弱、财力保障水平有高有低、事权与财力未能完全匹配等因素的影响,市直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城区内有的学校相距不远,但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部分县“市、区”财政对教育投入“三增长”不到位,教育费附加未能做到100%征收到位并全额用于教育,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的政策落实难度较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三少一低”(政府投入少、公办园少、教授编制少,工资待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4、教师业务培训基地失缺,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原承担教师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扬州师范学院、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师范学校和高邮师范学校在整合后已不复存在,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反观周边城市,有的师范院校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加强,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小学、初中教师相对富余,幼儿教师短缺,幼儿园教师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仅为40%。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调研中,我们听到对公开公平规范的招聘制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方面是有的新进教师虽然考分很高,但从教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有的基层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招不到所需教师。现行政策规定招录学校及岗位全部向社会公开,结果大量的考生挤向城市和名校,一些优秀考生因名校竞争太激烈未入选,同时也失去到其它学校任教的机会。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虽逐年改善但仍需时日;有的是因为区域之间事权与财力、管理力量不匹配,出现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需要政府在最高层面统筹谋划,推动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事权和保障财力趋于均衡;有的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以解决;有的是因为区划调整后,区域条件发生变化,需要用新的均衡标准来规范和推动,形成新一轮的均衡。

3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建议

当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共识已经形成,它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就抓住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就抓住了教育公平,就抓住了教育惠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将不断变化,均等化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做好工作。需要教育发展理论和政策的科学统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公共财政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方面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往往认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我们在调研中对教育均等化的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认为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中。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动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及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一是尽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2012年,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省辖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省辖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建议市政府及早谋划和明确扬州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过渡方案,这样可以有利于市级层面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江都建区后城区布局再次调整,更有待及早谋划,统筹安排。二是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建立区域内教育均衡由区级政府负责,市区教育均衡由市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加大市政府对各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合理配置与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事权、财权和管理力量,通过公共财政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推动市区公共教育服务的整体性均衡。

3、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制定出台《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办法》。一是重视教育布局规划的研制。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考虑居住区配套、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人口密度加大、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科学编制以县为单位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修编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2012-2020)》,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纳入城镇近期详规、中远期建设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有效指导城镇、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控制的重要技术支撑。二是研究制定《市区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办法》。现在基础教育学校与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要求。建议研制《配套实施办法》,对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从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管理、配套建设的约束以及资金保障机制、规划建设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学校布局规划的真正落实。

4、以名校为抓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定《扬州市基础教育名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学校文化、办学质量、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定名校培育评估标准和细则,推进学校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实施名园放大效应,采取省、市优质幼儿园带动、推进整体发展的管理策略,鼓励多种形式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使区域内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大致相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控制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推动基础教育的生源均衡分布。可学习借鉴上海市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做法,确定“新优质学校”标准,潜心挖掘每所学校内涵发展空间,把市民“家门口”学校办成“新优质学校”,让广大市民了解、认可、并选择“家门口”学校,选择就近入学。同时,加强对义务教育择校管理,规范择校收费标准,控制择校名额,公开透明程序,加强有效监督。

5、加大教育投入政策落实的力度,努力化解学校债务。进一步推动既有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足额落实到位。目前部分县(市、区)既定的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如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落实较为困难,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经费财政尚未完全保障,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虽已启动,但各级财政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经费,“十二五”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化解的任务较为艰巨。

6、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和交流支教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根据《扬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要求,统筹指导、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完善招聘机制。在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研究制定更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招录考试内容和办法,让更具从教素质的人充实进教师队伍。同时,对乡镇基层学校教师招录难的问题,可实行捆绑式集体招录的办法,制定再分配政策并公开,对招录教师进行二次分配,让基层学校及时得到师资补充。三是落实交流支教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超过2届,教师每年交流量不低于15%。对这一规定的执行,各地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执行难度,运作消极。我市应制定刚性的配套政策,将其纳入教育考核和督导之中,切实推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让教育均等化的推进在交流和支教工作中得到更好体现。

7、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建立完善城乡信息化建设应用一体化机制。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中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全面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着力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所有农村中小学都要与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教育形式的交互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农村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背景

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高师院校面临时代的挑战,既有来自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挑战,又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挑战,更有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带来的市场挑战。这些挑战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高师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代同步,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已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涌现[2]。本文提出了高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二、高师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在体系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缺陷,表现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仅有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接受实践训练,实践训练的空间和环境受到相应制约,训练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法教师大都在大学课堂里讲理论,不熟悉幼儿园、中小学的的教育实际和教改状况,教学理论脱离幼儿园、中小学实际,授课方式还停留在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讲解太多,实践操作太少”。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考试标准》提倡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让学生接受开放性、全面性、创新性和技能性的培养。而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难以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的。只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有欠缺。形式上的欠缺是不变的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至今主导着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阵地。传统的教育实习形式已不能与时代同步,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内容上的欠缺是社会教育弱,专业教育强;技能教育弱,理论教育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弱化了社会教育,包括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及为人处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社会教育的实践锻炼机会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经历、社会经验、社会责任感与为人处世能力缺乏。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育,不太注重技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中,技能教育比例低,在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发生矛盾时,往往是技能教育让路。由于对实践教学模式重视不够,因此,在构建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三、高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

1.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要求。尽管我国仍有比较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但教师的培养和师范专业的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性和师范性[3]。随着国家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考核标准》的颁布,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提出了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根据这三个标准,加大了对师范生专业化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教学训练,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开设和课外培训。

2.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培养能够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范生,这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编制我院2012版培养方案时专门聘请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专家针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模块征求意见,根据中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专家们提出了“要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要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加强与中小学联系,增加实践环节”、“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教师专业化成了世界性潮流。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教育家,要像律师、医生的专业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国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对师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今天,师范生要超常规发展。师范生在毕业前就要按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练好内功,学好专业知识,尽快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四、高师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高师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各高师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师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需要,以人的认识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基础,体现创造性、可操作性,以达到满足现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学生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环境,满足学生在四年师范本科教育中接受全程的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训练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层次八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指教师职业单项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课程训练、回归到教师职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八环节”指回归到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八种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包括入学教育、课程见习、合作试讲、跟师活动、教育实习、假日学校、教育调研、教育论坛等八种实践教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与质量保证的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全程性:“三层次八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贯穿在本科四个学年中,即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2.阶段性:八个环节分成八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内容、要求。

3.完整性:八个环节都有相对的独立一块,相互间又有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递进性:八个环节是依次排序,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系。

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环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充实学生感性知识和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高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由三个层次、八个环节组成,把高师教学过程中几个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

1.建立与教师职业单项技能训练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普通话、汉字规范书写、舞蹈、音乐、美术、课件制作、教师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主要是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为保证低年级学生自主训练的效果,聘请高年级学生为“小先生”,利用每天早读和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训练,在教学法、微格教学、试讲、实习与教育研究等方面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强调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准确示范和有效指导。

3.教育实践回归到教师职业生活中。包含“八个环节”,(1)入学教育,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一周时间。将入学新生带到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清楚自己的专业特点,把握好专业定位,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2)课程见习,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每学年见习时间1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中小学各种教学活动的见习,系统了解幼儿园、中小学常规教学活动的构成,了解幼儿园、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内容、活动形式,进而增强对未来职业的感情。(3)合作试讲,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时间为15周,每周一次。要求学生在学习一定的教育理论后,结合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技能课程,选取一个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试讲,尝试做到备课―修改―试讲―评价―再修改―再试讲―再评价―总结。(4)跟师活动,目的是让师范生感受并参与具体教学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习基地选择骨干教师与师范生结成对子,形成师徒关系,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活动。跟师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五个一”材料,即一份综合评课报告、一套规范的课堂教学教案、一份标准的课堂教学课件、一个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份综合性跟师总结,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一天。(5)教育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时间为12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教育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等,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2节的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队日常事务、独立举办1次班队活动、学习做好个别学生思想转化工作。(6)假日学校,主要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和大四上学期的寒暑假期间。利用假期到幼儿园、中小学,对幼儿园、中小学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和带领学生组织课外活动。(7)教育调研,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四上学期。学生通过跟师活动、教育实习和假日学校等实践活动,完成教育调研报告,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和整理素材,是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相结合的成果反映。(8)教育论坛,主要安排在大学二、三、四年级,每学年1―2次。聘请我国知名教育学者、专家和地方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针对我国新的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论坛,进行讲座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及幼儿园、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师范生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质量。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是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的生力军的根本保证。构建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全面推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是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长毅,许丽建.高师实践教学实施策略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