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想汇报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掌握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笔者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和走访。通过调查和走访,认为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队伍不稳
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中,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做“跳板”的多,安心学生工作的少,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辅导员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经验积累及其向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
2.人员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配备辅导员,但很少能按照国家教育部1:200的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人员不足问题凸显。而辅导员配备不足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量大,甚至导致许多工作停滞不前。
3.素质偏低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他们更希望他们的辅导员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辅导员政策理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的调查中,有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能力一般,与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4.结构失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选聘标准做了如下规定:从辅导员学历看,要求辅导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对辅导员专业要求看,要求辅导员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但调查发现,不少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没有达到要求。辅导员学历参差不齐,甚至于出现专科辅导员带本科学生的现象;真正来源于“思政”、“管理”、“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文化教育专业的人少。这与教育部要求有一定距离,也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5.地位低下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地位没有得到肯定。
调查发现,相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机关干部来说,辅导员工资低,职务晋升困难重重,职称晋升路途漫漫,学校提供的发展机会少。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6.职责不明
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非常广。诸如大学生的宿舍内务、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党团活动、思想汇报、听取意见、批评教育、文艺演出、年终总结、勤工俭学、礼节礼貌、新生安排、学生军训、运动会组织、值班值勤、后进生帮扶、助学贷款、事故处理、心理解答、班务会活动等等。
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辅导员往往感到疲惫不堪。笔者在阅读文献时,经常看到类似的话,“辅导员总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除了睡着了时间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学生的”。而辅导员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胡子眉毛一起抓”,就会淡化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影响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和条件
利伯曼(M.lieberman)认为,所谓“专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5)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6)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应当满足以下标准:(1)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成员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训练;(2)有专门的专业知识的支持;(3)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4)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边界的保护;(5)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标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专门的职业和技能,实现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具体说,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队伍建设规范化。要着眼于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建立辅导员队伍发展规划。同时,完善辅导员选聘、培养、奖惩、提升、流动等制度,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规范管理。(2)从业人员专业化。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人员不仅具备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而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
1.明确角色定位
从学校方面看,高校各级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辅导员队伍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高校必须在辅导员培训培养、辅导员待遇、辅导员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舍得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努力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从辅导员自身看,辅导员应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学生工的需要,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者,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校园文化的促进者和创造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2.优化选聘机制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选拔人员是关键。优化辅导员选聘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立辅导员选聘机构。要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遵循“公开选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选聘辅导员,防止任人唯亲、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合理制定并坚持辅导员选聘标准。一是素质标准。要求选聘的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学历标准。一般本科院校选聘辅导员要坚持本科以上、研究生为主的原则,以适应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标准。选拔时要注意辅导员的专业特长,一般要物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管理专业、教育专业、中文专业、历史专业、政法专业、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工作,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讲演能力。
其三,严格选聘程序。选聘程序应主要包括确定辅导员来源;笔试;面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环节。
3.加强岗位培训
加强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是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靠保证。加强辅导员岗位培训,可以从制度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从制度上看,一要制定辅导员定期培训制度。定期培训包括新聘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现任辅导员的在岗培训。要合理制订辅导员培训计划,从新聘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开始,主管部门要与其本人共同制定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使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与其自身发展要求相一致,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定期培训。二要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为使理论培训与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实践相结合,为辅导员提供现实有效的指导服务,应建立辅导员例会制度,以会代训。
从内容上看,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理论培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博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方式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并相应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二要加强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在重视辅导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注意辅导员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创造条件,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岗位轮换等锻炼机会,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三要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科研能力的培训。要制定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使辅导员在学理论、找规律、重研究上下功夫,引导他们积极向“专家型”的辅导员方向发展,为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4.提高工作待遇
一方面要教育辅导员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对他们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烦恼苦衷,本着“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切实爱护、保障待遇”的原则,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具体来说提高辅导员待遇,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每年要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评选“优秀辅导员”,满足辅导员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评选优秀辅导员可以纳入教师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
其次,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努力为辅导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采取弹性工作制度;改善他们的办公条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提供物质保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制定辅导员长远发展规划,确保他们中的优秀人才能够得到多渠道的提拔和重用。
其三,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要从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在高校内部体制改革进程中,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在全盘考虑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加大对辅导员的倾斜力度。
其四,切实解决辅导员晋升难问题。在辅导员晋升职称方面,比照专业教师单独设置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使他们能够享受同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样的待遇;在晋升职务方面,设置科级、处级辅导员职务,其经济待遇等同于学校相应级别干部。同时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