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二、调查经过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3月22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会上,发言人姚坚表示,扩大消费是今年以及“十二五”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商务部在认真梳理现有消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培育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材消费热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农村消费的增幅明显。1月至2月,我国乡村消费增长15.4%,城镇消费增长15.9%,城乡消费增速相差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2.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内外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率不足,消费吸纳和消化储蓄的能力较低,贸易顺差反映出实物形态的资源外流。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而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我国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基础。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否增加决定了内需是否真正能够扩大。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将显著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带入内生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消费仍然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消费为主,电脑、汽车等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

而且,近些年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让农民具备了增加消费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扩容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已连续多年实施家电和汽车、摩托者下乡活动,成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着力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时会衍生出许多的消费热点。比如去年,我国在山东、宁夏启动了建材下乡试点,成为启动农村内需的又一重要引擎。“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带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大量消费。

显然,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这不仅需要在金融、社会资源上向农村倾斜配置,同时还要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条件,促使农民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层次逐渐升级。

另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尤其要防止物价上涨抵消农民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民在群体划分上仍属于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对物价变化极为敏感,消费弹性较大。一旦商品价格涨幅过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势必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和储蓄比例,减少对家用汽车等大型商品的消费。

人民银行所做的2011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通胀预期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农户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而一旦价格符合农户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提要] 本文以张家口市沽源县农村消费实践为例,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因素入手,对河北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农民消费能力

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成因及扩大对策”的部分成果(编号:hb12yj005)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成因及扩大对策—以张家口市沽源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4月3日

一、沽源县农村消费基本情况

1、农村消费比重情况。截至2011年底,该县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占全县消费水平的比重连续三年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46.69%、47.01%和48.61%。此数据说明,人口占比达到80%以上的农民,其消费水平接近50%,虽然受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消费能力仍在恢复当中,但可以肯定很快就会占到“半壁江山”,由于农民消费基数的庞大,其潜力会进一步扩大和释放,农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2、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沽源县经济发展较快,该县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3年来农民的收入增幅更为明显,多数农民家庭收入稳中有增。其增收主要原因:一是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返乡、在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尤其是拓展了蔬菜产业的一条龙生产产业,包括蔬菜的种植、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项目,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注重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特别是畜牧业养殖产业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上。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不强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截至2011年底,该县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大,由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收入时好时坏,增收拉动作用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份额不大。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在于非农行业就业的机会不多,现有的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和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该县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低,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少,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2、经济发展基础差,城市化水平低。从地理位置来看,沽源县属于坝上边远地区,距离周边城市较远,接受辐射机遇欠佳,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该县西部5个乡土地贫瘠、整体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较为困难是当前的基本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长期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相比之下非农产业起步晚,就意味着缺少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较快发展的启动力量。同时,城镇化水平滞后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受到需求限制,阻碍了劳动力就业。此外,镇村几乎没有企业发展,谈不上工业化程度,即使个别乡镇有企业,仍处于小散低弱状态,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极为有限,阻碍农民收入,进而阻碍农民消费。

 

3、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近年来,该县积极实施以“龙头带基地、项目带产业、协会带农户、部门带新村”的新战略,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育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而松,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阻碍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调查显示,目前沽源县70%的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是靠个体商贩到田间地头、农户家里收购,20%的农户通过集贸市场销售;90%的农户主要从个体商贩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资质量难以保证;有70%的农户认为偏高的生产资料价格限制和减少了消费。

 

4、刺激农民消费的补贴政策粗放。2008年以来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政策旨在激发农民消费潜力,激励农民购买欲望,利用“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消费,中央财政补贴金额在数百元不等。但回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效果,可谓平平。由于数百元的补贴,收入水平较高农民的消费热情和购买意欲立即调动起来,但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消费需求表现得十分温和,由于拿不出购买刺激消费的政策性商品所需几百元乃至上千元资金,消费需求表现得十分冷清,只能望“补贴”兴叹,一刀切的补贴政策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因此,依据“被平均”的农民收入进行平均补贴对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作用不大。补贴政策未收到理想的效果的一大突出表现,就是补贴政策的粗放有余,精细不足,导致无的放矢,事半功倍。

 

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近几年,虽然县域基层农村医疗合作已全面普及,农民看病的支出省了,但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农村居民的养老、大病医疗、子女高中以上的入学等各种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特别是近几年该县农村青年存有攀比思想,大部分农村青年结婚的首要条件是在县城购买住房,这使得他们和父辈两代人,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加上农民预期收支的不稳定,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其他即时消费。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建议

1、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农村消费,首先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务市场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这对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劳动力更多地转移到城镇来。

2、大力发展错季蔬菜种植、畜牧业养殖产业。蔬菜种植、畜牧业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从长远看,它虽然不是该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却是稳定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应当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畜牧业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积极鼓励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畜牧业生产,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要着力调整生产结构,发展规模特种蔬菜种植、畜牧业养殖、特种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3、采取阶梯式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补贴。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讨论首先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农民,收入大不相同;同一地区的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差别的问题。二是应认识到不同收入农民的人群购买不同价位和品质的商品的问题。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在几百元补贴的刺激下,购买刺激消费的政策性商品,享受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得到更多的经济

实惠,但这部分农民只占农民总数少部分;而收入较低农民只能用于基本的生活、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无经济能力消费更多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性商品,消费意愿调动不起来。一概用平均补贴与平均收入水平来制定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政策与现实相悖。

 

作为反映农民生活现状的收入统计数据,要避免“平面化”、片面化的数据,必须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立体化数据统计体系,才能既体现他们宏观环境的大势所趋,又体现他们生活疾苦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基于农民阶层、区域差异,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农民问题中的不平衡性相当突出,对于调查统计中的“平均数”误区要慎重使用。因此,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入手,解决农民收入不平衡问题,应对农民实施阶梯式的补贴政策,探索和建立对农民补贴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4、改善农村消费软环境。要完善和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支出预期。目前,农村居民遇到大病医疗、子女高等教育、养老等重大支出时主要还是靠自己平时积累的积蓄,或者向亲戚朋友借用。如果能够尽早建立健全一套适宜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支出有一定抵御能力,减少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自然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起到的经济促进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

 

5、出台相应的抵御农民经济风险的保险政策。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险政策,加强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据调查,农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十分担忧,特别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忧心忡忡,经验告诉他们,自然或市场风险来临,经济损失较大。所以,他们往往居安思危,对未来可能遭受的经济风险未雨绸缪,其应对方法就是捂紧钱袋,尽量减少消费。农业是一个弱势行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中间还有一部分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并不是他们不勤劳,而是地域、机制等历史原因造成这部分人的贫困。要想解决弱势群体收入,解决消费增长缓慢等问题,应从政策和资金方面解决增加收入和抵御风险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胡放之.论解决内需不足的关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8.

[3]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启动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难点与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8.

[4]白雪.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9.3.23.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合我镇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路子。最近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就我镇当前农业投入及产出情况做了详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各类农作物投入与产出的调查情况:

这次农作物调查,我们主要对当前群众种植面积最大的苹果、小麦、西瓜、玉米和洋芋等作物进行调查,涉及全镇19村部分农户,采取随即抽样入户的办法进行。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一)苹果业。我们随即对抽取的8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主要从苹果亩产量和亩投入资金两方面进行调查。此次抽取的农户既有川区的又有山区的,以川区群众为主,亩产量从5000市斤到7000市斤不等,平均亩产量为6062.5市斤;投入资金主要从农药、水费、化肥、套袋、地膜、零工费及其他方面调查,亩投入资金最高为2120元,最低为1551元,平均为亩投入资金1903.4元。按照调查数据推算,在不含人工费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苹果成本价格为1903.4元÷6062.5斤/亩=0.31元;如果将投入的人工费计算在内的话,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外出劳务收入5000元,每个劳动力管理2亩果园计算,亩投入资金为4403.4元,则每斤苹果成本价格为4403.4元÷6062.5斤/亩=0.73元,按苹果市场销售价1.20元/斤计算,资金投入低于产出,苹果成本价低于市场价格0.47元,每亩苹果除人工费净收入为2849元。

(二)冬小麦。我们仍随即对抽取的8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主要从小麦亩产量和亩投入资金两方面进行调查。此次抽取的农户既有川区的又有山区的,以山区群众为主,亩产量从400市斤到600市斤不等,平均亩产量为452.5市斤;投入资金主要从农药、籽种、化肥及其他方面调查,亩投入资金最高为125元,最低为83元,平均为亩投入资金110元。按照调查数据推算,在不含人工费的前提下,平均每斤小麦成本价格为110元÷452.5斤/亩=0.24元;如果将投入的人工费计算在内的话,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外出劳务收入5000元,每个劳动力管理8亩农作物计算,亩投入资金为735元,则每斤小麦成本价格为735元÷425.5斤/亩=1.62元,按小麦市场销售价0.65元/斤计算,资金投入高于产出,小麦成本价高于市场价格0.97元,种植小麦每亩要亏本412.70元。

(三)西瓜类。我们对随即抽取的4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主要从西瓜亩产量和亩投入资金两方面进行调查。此次抽取的农户既有川区的又有山区的,以川区农户为主,亩产量从4000市斤到6000市斤不等,平均亩产量为5500市斤;投入资金主要从地膜、农药、籽种、化肥、水费及其他方面调查,亩投入资金最高为335元,最低为275元,平均为亩投入资金320.50元。按照调查数据推算,在不含人工费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西瓜成本价格仅为320.50元÷5500斤/亩=0.06元;如果将投入的人工费计算在内的话,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外出劳务收入5000元,每个劳动力年管理3亩西瓜计算,亩投入资金为1986.5元,则每斤西瓜成本价格为1986.90元÷5500斤/亩=0.36元,按正常西瓜市场销售价0.30元/斤计算,资金投入高于产出,西瓜成本价高于市场价格0.06元,种植西瓜每亩要亏本330元。

(四)玉米类。我们随即对抽取的6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主要从玉米亩产量和亩投入资金两方面进行调查。此次抽取的农户既有川区的又有山区的,以山区农户为主,亩产量从800市斤到1500市斤不等,平均亩产量为1017市斤;投入资金主要从地膜、农药、籽种、化肥几方面调查,亩投入资金最高为220元,最低为135元,平均为亩投入资金174.70元。按照调查数据推算,在不含人工费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价格为174.70元÷1017斤/亩=0.17元;如果将投入的人工费计算在内的话,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外出劳务收入5000元,每个劳动力管理8亩农作物计算,亩投入资金为799.7元,则每斤玉米成本价格为799.7元÷1017斤/亩=0.78元,按玉米市场销售价0.60元/斤计算,资金投入高于产出,玉米成本价高于市场价格0.18元,种植玉米每亩要亏本183元。

(五)洋芋类。我们随即对抽取的5个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主要从洋芋亩产量和亩投入资金两方面进行调查。此次抽取的农户全为山区,亩产量从2000市斤到4000市斤不等,平均亩产量为2600市斤;投入资金主要是化肥,亩投入资金最高为102元,最低为60元,平均为亩投入资金86.4元。按照调查数据推算,在不含人工费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价格为86.4元÷2600斤/亩=0.03元;如果将投入的人工费计算在内的话,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外出劳务收入5000元,每个劳动力管理8亩农作物计算,亩投入资金为711.4元,则每斤洋芋成本价格为711.4元÷2600斤/亩=0.27元,按洋芋市场销售价0.20元/斤计算,资金投入高于产出,洋芋成本价高于市场价格0.07元,种植洋芋每亩要亏本182元。

按照上面调查结果,农作物投入低于产出的只有果品产业,其他农作物计算人工费的话,全部要倒贴资金,因此我们只有依托区域优势,实施农业反哺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果品这一支柱、富民产业,才能真正使群众走向富裕。

二、当前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充分发挥优势,块带结合,基地示范,大力推进了果品这一支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截至目前我镇果园面积已达1.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6000亩,果品年收入3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1577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果品产业已真正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果品这一支柱产业的带动下,我镇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农村;流动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09-04

一、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界定

非正规就业是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概念。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但是,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对本国非正规部门的界定又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城镇中的非正规就业,与国际上定义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既有相似之处,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那些没有进行工商登记,不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不规范的就业形式,都可以被归入非正规就业。根据我国一些学者对非正规部门的定义,我国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分类可以用图1表示,本文所指的非正规就业所涉及的部门主要也是基于图1进行界定的。

二、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现状

中国已进入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时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过去主要依靠传统正规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明显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就业模式必须向“非正规化”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正规就业在中国迅速扩张,非正规就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新增岗位的重要渠道,而在非正规就业大军的构成中,农村流动劳动力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城镇中的非正规就业者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年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状况专项调查的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有7435.4万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在城市里做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受雇于私营企业,以及街头摊贩。也有少部分的农民工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但是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也具有非正规就业的性质,因为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由于身份特征并不享受城市职工所得到的各项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他们的工作岗位仅仅限于正式职工不愿意干的职业工种。

近几年,随着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增加,由此而形成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根据国务院研究室最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可以肯定,以农村流动劳动力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会随之增加。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会脱离土地,转移到城镇就业。

从另一角度来看,来自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在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情况下,全国平均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80%左右。目前,非农就业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近一半,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1/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第二产业中农业户口从业者已经占到了57.59%。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城务工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群体。

三、农村流动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一个趋势,但我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比重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50%~60%的水平,也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30%以上的比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流动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管理的无组织

目前,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依靠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关系,大都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组织进行管理,非正规就业处于自发和无组织状态。实际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民工是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工作的,中介组织的作用非常小。这虽然降低了非正规就业的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民的非正规就业缺乏组织上的保障,再加上农民维权意识淡薄,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外出就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徒劳返乡,有的滞留城市,有的被非法中介组织和虚假信息诱骗,人身和经济权益受到很大伤害,最后只得退出劳动力市场。

(二)农村流动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巨大风险与社会保险缺位

非正规就业极不稳定,很多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的是“苦、脏、累、险”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面临着很大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风险问题。但是,最需要社会保险的城市农民工却既没有被城市社会保险体系所覆盖,也没有城市正规劳动力所享有的各项社会福利。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全国约有63.7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三)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职业培训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迁移、临时就业和自我雇佣看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要求进入现代部门的传统就业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这不仅是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整个经济增长的需要。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劳均寄带回现金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每年可给家庭多带回198元汇寄现金,比1999年提高49元(蔡,2000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可以初步推断,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对劳动报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虽然高于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属于“底层精英”,但是总体看来还是偏低(见表3)。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水平,非正规就业者难以支付、也缺乏动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投身于自身的人力资本。

(四)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很多农民工就业未签劳动合同,基本上没有定量或固定的劳动时间,合法权益缺乏法律保障。一个集中表现是: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每年

都会出现大量农民工聚集讨工资的现象。从拖欠的金额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11月开展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在抽查的173592个用人单位中,帮助农民工追回工资及赔偿金83592万元,涉及93万多人,人均899元(宣工,2003)。据此推算,全国1亿左右的打工者,共被拖欠900亿元左右。从被拖欠民工的范围看,据新华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统计,在接受采访的民工中,72.5%的被采访者表示,他们的工资受到不同程度的拖欠,其中28.8%的人反映,从未按时拿到过工资。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劳动监察执法不力;第二,农民工劳动市场是显著的卖方市场,供大于求;第三,从契约角度看,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很低,维护保障依据不足,从全国范围看,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仅为30%。另外,由于法律救助的成本太高,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后,通常只能选择忍受。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的保守估算“一般情况下,讨薪1000元需要付出综合成本至少3000元”,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法律和诉讼费用。

(五)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

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以每年12个月计,相当于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33元,二者相差甚多。

同时报告显示,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在被调查者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

四、结论

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有正的效应也有负的效应。从正的效应看,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是修复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的重要手段;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效率,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各方面的需求;调整了人口与资源、经济的区域结构关系。但是,广泛存在的负效应从另一方面却大大制约着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本文所阐述的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规模还会进一步加强,必须采取措施,尽量克服阻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发挥其正效应,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促进非正规就业组织的规范化,尽可能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部门,使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有专门的组织保障其合法权益。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理顺政府、服务机构与非正规劳动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可以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对非正规劳动组织实施服务与管理;社会机构承担政府的任务开展公益型服务活动,政府采用购买服务成果的方式拨给其必要的工作经费;劳动组织在社会机构的指导的服务中获得发展。

第二,加大社会保险的辐射范围,为广大的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首先,应专门制定适合农村流动劳动力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办法,体现简便,易操作,形式多样,门槛低等的特点。其次,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非正规就业的特点适当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逐步缩小与正规就业者的差距,解决非正规就业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