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过26个月的研究,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公布了我国首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过去30年,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中国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未来30年,中国预计净增约2亿人。2033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
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之余,纷纷将矛头指向人口膨胀。有人担忧,中国的人口压力已经接近社会、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亦有专家预测,中国人口永远不会超过15亿。目前中国人口数目上涨的态势,在几十年后将停止。届时,中国人口会日渐减少,摘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据此理论,中国的人口压力只是居安思危者的过度忧虑。人口高峰过后,中国面临的不是人炸,而是人口资源短缺。
有人形象地把中国比喻成一列火车,而乘客便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经过每一年度的站点,众多新乘客蜂拥而上。中国这一人口列车,能否畅通无阻?
千年称号:“人口第一大国”
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带着“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
古代社会战争绵绵、血雨腥风,中国人口却有增无减。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全国人口为1355万。至1760年发展到2亿,1900年为4亿。由4万万同胞组成的中国,已经号称泱泱大国。
但是,直到清朝时期,精于治国的康熙才发现了中国人太多这一问题。乾隆时期,被称作“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洪亮吉提出了对人口过多的忧虑和思考。这位才识过人的学者,从理论层次对中国人口压力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然而,令帝王与学者挂念的,不是人口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而是担心土地不够用,担心粮食价格上涨,怕农民揭竿而起威胁帝王代代相传的龙椅。担心虽然产生了,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可谓于事无补。
建国后,中国进入又一人口膨胀的时期。到1954年,中国人口增长至6亿,1969年为8亿,1981年达到10亿。2005年末,中国人口则达到13亿。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的人口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相比,中国人口总数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人口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换言之,中国人口在逐年增加。由于基数过大,哪怕只有微乎其微的增长率,中国人口每年也会增加上百万。
2007年1月11日,我国首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未来30年,中国预计净增约2亿人。2033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
控制人口的政策不断出台,成绩显著,可数据还是居高不下。就算摘下了“第一人口大国”的高帽,人口压力依然会困扰中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人口大国状况的出现,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古代以来,“男尊女卑,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孩子越多,老来便越有福气。1990年,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给亿万观众带来欢乐。欢乐之余,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天南海北东躲西藏生孩子的画面,超生者“痛并快乐着”。
时下,超生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特别是在农村,只有一个孩子总让有些农民不甘心。聚集在城市边缘的外地打工者,背井离乡,生活流离,为的只是膝下多子多孙的人,不计其数。
计划生育计划,对外地打工者虽有诸多管理限制,可总有鞭长莫及的苦衷。出去几年的人,流动性很大。只要孩子降生了,除了罚款也没有别的办法。对盼子心切的打工者来说,打工既可以赚钱,又能偷偷地生一个孩子,可谓两不耽误。
多子多福的观念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一定意义上,“生子”成了中国家庭的终极目标。
和平年代到来,中国有了另一个人口膨胀的温床。结束了旧社会的炮轰雷鸣,生活安定、生产发展、生存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这一切造就了稳定的环境。人口的迅速增加已经具备了更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力更生”、“人多力量大”成为众人皆呼喊的口号。面对国家人口少、经济也比较落后的状况,国家鼓励多生孩子。那个年代,“光荣母亲”的称号给了生孩子多的妇女。这些口号,不仅唤起了中国人建设家园的热情,也带来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又一高峰。
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人均占有减少一份。在十几亿的大分母下,中国成了缺水大国、贫林大国、贫草大国,耕地、石油、矿产同样形势严峻。水、电、石油的短缺,已经让寻常百姓有切身之感。资源危机,缓缓威逼中国。
人口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据由国务院批转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
另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劳动年龄人口方面,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如果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增加的需求,失业问题就会长期困扰中国。没有饭碗,意味着衣食无源、生活无计。
来自《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增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8300万。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养老负担将成为未来家庭的重要支出。从小家庭来说,两个年轻人养4个老年人,从宏观上说,2-3个劳动力就得养一个老人。“未富先老”的危机,威胁中国。
人口素质低,更是举世瞩目。近代百余年的战争与动乱,中国教育在曲折中徘徊前进。比之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落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专家们疾呼: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是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走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转贴于
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多,便要适当地控制。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主张,成为中国的一声霹雳,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提出了挑战。70年代,中国人口多得让中国不堪负担,计划生育政策诞生了。
在地球所能提供的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所能容纳的任何生物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度。就是说,我们生存的空间对人口数量、规模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创造了计划生育政策,更从中获益匪浅。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无限制膨胀的问题。
满则溢,亏则损。生育水平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生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只有保持与空间、资源的平衡,才能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30多年的人口政策,成绩显著,人口数量已经掌握在政府控制之下。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目标,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控制在13.6亿,2020年将控制在14.5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有望控制在15亿。
人口变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政策稍一调整,人口实际数量可能会大起大落。政府的干预,初衷是好的,可怎么运行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
计生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在科学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已经建立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据此,中国何患摘不掉“人口第一大国”的高帽,何患人口膨胀至毁掉种族?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口”。“口”的问题已经通过政府干预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人”的问题是否无足轻重?
“人”,是关于人口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关键就是提高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动力和源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能力建设是第一建设。
人口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的竞争条件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口素质低的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状况。比之孱弱多病的人,健康的人自然更能参与生产。“东亚病夫”的形象,中国曾背负多年。曾几何时,这顶帽子被悄然摘掉。
时下,婴儿出生状况、老年人健康状况、残疾人医疗状况、国人平均寿命,都不同往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核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确立,中国立志走向科教兴国的轨道。“扫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目前,免费义务教育逐步试点;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农村教育投入比例升高。中国的人口战略,已经彰显出其无尽的动力。
有人说“教育是会下金蛋的母鸡”,投入才有回报,中国政府的公共投资已经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当中。提高人口素质,已经上升到中国的战略高度。当努力得到回报的时候,中国将英才遍地。
不论身体健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虽已大有气色,但距目前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人口建设,需要更强壮、更富智慧的中国人。中国只能不断探索,才能避免前功尽弃。
中国改变命运,靠脚踏实地致力于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可以转换为举世无双的人力资本。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质量得到提高的情况下,人口大国就将转变为人口强国。中国将不再为“有种族之存在,无种族之空间”而忧心忡忡。“多而不愚”的中国人,能繁荣种族,更能发展种族。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10037)
摘要:“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基本种植知识和种植技术的创新研究,强调过程体验和观察体验,还强调从一般的技术设计到创造性技术设计的转变,不仅注重过程,还强调结果。其课程内容主要有:城市种植品种、种植方法、种植结构、种植容器结构以及技术试验研究等。
关键词 :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关键词 ,根据
关键词 搜索相关内容,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完成发明报告或论文。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日出后日落前宜做活动
健身如果不注意科学性,就有可能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专家指出,健身应该在日出之后日落之前,并且要遵循安全、适量、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健身效果就可能事倍功半。
过去,很多人觉得越早起来锻炼身体越好,于是常常在天没亮就开始进行户外锻炼,当听说太早锻炼身体不好后,又有很多人开始选择晚上锻炼身体,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科学。
专家认为“朝五晚九”正是植物呼吸时,这时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对健康不利,而在日出之后日落之前则不一样,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相对较高,能补充锻炼时人体的氧耗。
科学家警告:
“超级病菌”未来无药对付
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主任乔治・鲍斯特教授警告说,到2010年,世界上有效的抗生素将有可能用完,在开发出对付“超级病菌”的新药之前,人类可能有至少5年的时间无药可用。
乔治・鲍斯特教授指出,对传染病进行控制的时代已近结束。他说:“坦率地说,大多数政府都错失了良机。”据他预测,2010年至2015年将是人类“最容易受攻击的时间段”,届时,“超级病菌”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将达到顶峰。
他同时指出,目前有多家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厂家不再开发新型抗生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无法从开发抗生素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鲍斯特教授指出,除了做更多的工作,恢复过去流行的传染病控制措施外,各国政府还必须全力鼓励药品公司开发新型抗生素。
最新研究显示:
骨质疏松易导致女性痴呆症
最新研究显示,骨骼内矿物质密度过低很容易引发女性的老年痴呆症。
研究人员对近1000名智力、思维以及精神上没有任何问题的老年女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骨骼密度的检测,以判断骨质疏松是否会导致其患上老年痴呆症。
试验持续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中,有95%的人都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在对年龄、吸烟史、雌性激素分泌、大脑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参数进行了调整之后,研究人员最终确定骨质疏松症会将女性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几率提高两倍以上。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具有此类情况的女性朋友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女性可借助雌激素替换治疗手段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女性的认知能力能起到促进和恢复作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科学饮奶:
在家就可测试是否适合喝牛奶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如饮用不当,也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近日,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和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委员会举办科技新成果会,宣布一种可在家庭使用的评价人体乳糖耐受能力检测试剂研制成功,并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即将正式面世,这一检测技术将指导国人科学饮奶。
此次推出的JY-Po-ColorGal尿液半乳糖测定技术,是一种可在家庭使用的、简便可靠的评价人体乳糖耐受能力、指导大众科学饮奶的技术,是由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王加义副研究员率领的团队研制成功的。受试者只需收集饮用乳糖或牛奶后2~3小时之间的尿液约5ml,几分钟即可测试出自己的乳糖耐受能力,简单方便。在检测乳糖耐受能力后,乳糖耐受能力差的人可选择饮用除乳糖牛奶、除乳糖奶粉或发酵酸奶等,避免饮奶带来的不适和危害。
心情放轻松药效好:
药物疗效与心态相关
俗话说,良言胜过良药。医生恰当的言语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病人具有独特的治疗力量,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病人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的心理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病人对专家从心底产生了信赖感,加上专家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解释得一清二楚,无形之中产生了暗示作用,从而发挥了神奇的效果。若一位病人对其不信任的药物,即使它确实是对症良药,但使用之后也可能疗效甚微。
另外,心理上的失衡,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失常而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现象,使药物难以发挥疗效。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受情绪影响较大,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干扰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关窗看电视易得癌:
看电视时最好打开窗户
最近,西德一位专家发现,电视机和其他视觉放射画面可以发出一种危险的能量,如果人们在看电视时经常关闭着门窗,则容易使人染上癌症。 尤其是录像厅,在放电视时,关上了门窗,拉下了窗帘,如果还加上开着冷气的话,则更具这种危险性。最近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上,就登载有“关窗看电视易染上癌症”的警告。
一份研究报告称,专家们普遍认为,包括电视屏幕在内的视频显示器,可直接影响人的眼睛、骨骼和肌肉,间接地引起紧张和压力。所以,人们在看电视寻求娱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健康,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调节。
美科学家最新研究:
谷物抗癌可与蔬菜媲美
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种全新的方法研究发现,包括玉米、小麦、燕麦和紫米等在内的谷物具有与蔬菜和水果相当或更强的抗癌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彻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
1 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取得病人的自觉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
2 糖尿病高血压心理教育。病人在明确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时,心理表现多种多样。症状轻的病人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者忽略其严重后果,因而不限制饮食,生活上不节制,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后悔不及。与此相反,有的病人十分畏惧,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些病人错误的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会加重病情。使病人了解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有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让病人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这样有利于病情控制。
3 饮食治疗教育。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教育,使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疗法之一,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饮食治疗不仅是限制进食,还应包括肥胖病人减轻体重,消瘦病人增加体重至接近标准水平;要控制总热卡,不仅限制主食,要明白何时限制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学会食物交换方法,了解膳食纤维的益处,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蔬菜和水果;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
4 运动治疗教育。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通过向病人介绍运动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增加病人运动的积极性,并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防止运动过度;了解运动时所服药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剂量;不在空腹时参加剧烈活动,运动时携带饼干、糖块等,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自救;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眼底病变、较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者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以防意外。
5 药物治疗教育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降压治疗同降糖治疗一样重要,其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严格的血糖控制。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的降压治疗应考虑:早期治疗;合适的糖尿病药物选择;治疗应达到目标血压水平(UKPDS采用的目标为150/85mmHg,治疗后严格血压控制组的平均血压为144/82mmHg。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的目标是140/85mmHg);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饮食控制,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肥胖。
6 糖尿病高血压自我监测及自我保护教育。糖尿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病人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保健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保护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维护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 “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 “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 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 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 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5—2019.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9—2020.12)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1.1—2021.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 田新平 沈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