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第三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6、《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
第二章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四条 应急指挥机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组员由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经理组成。指挥机构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
第五条 职责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参加抢险救灾,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组织对被破坏的给排水、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工程生产;负责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第六条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一)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
天气气候预测机构预测12、24、48小时内有暴雨、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办公室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预报信息传递到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负责及时通知到各项目部、各班组。
(二)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并报送主管领导。
(三)预警预防行动
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警报信息后,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和气象灾害情况。
第四章 应急预案响应
第七条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办公室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第八条 信息处理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第九条 紧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岗位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三)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四)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应急保障
第十条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第十一条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员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第十二条 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分公司,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分公司或项目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
第十七条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应及时修订完善本分公司或项目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对措施;预防与逃生
中图分类号:P463文献标识码:A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大,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为避免人员的伤亡,防患未然,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在大滑坡发生前,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土体可能出现上隆(凸起)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等,另外,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3由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组成部分。实施档案管理网络化能够规范档案管理,实现网络管理科学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管理保障。
关键词:档案管理;网络化;现状;优化措施
0 引言
科技水平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发展速率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应用广泛程度,促进我国网络应用程度进一步提升,提高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应用程度。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能够促进档案管理数据分析管理更加科学化、明晰化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实现档案管理准确性。
1 现阶段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档案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的重要管理途径,实施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是促进人力资源可吸毒而管理的重要措施。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不断深入发展,但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我国档案管理发展中的障碍。
一方面表现为档案管理的内容科学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或单位对档案管理依旧采用传统人工管理办法开展档案管理,造成档案管理的内容不科学,资源划分标准不一致,档案形式多样,造成档案管理停滞在传统档案管理层面,档案的内容管理科学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我国档案管理的管理人员和规范性较低[1],网络应用程度较低。档案管理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经济收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档案管理的人员分配和管理上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导致企业档案管理的人员工作积极性较差,管理形式创新能力低,影响企业档案管理,同时档案管理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应用水平较低,是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较低,造成企业人才档案管理与企业总体发展之间出现严重的管理脱节。
2 实施档案管理网络化的措施
2.1 实施档案管理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同步实施
实施档案管理网络化管理应当矜持传统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同步实施。一方面传统档杆管理主要是针对档案管理中“历史遗留问题”中档案残缺不全,档案资源信息程度较低[2],或档案存放时间较长的休息资源进行传统管理措施,保障了档案管理的基础信息性,避免大量的档案录入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近期档案适应网络化管理,进行档案信息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发展,促进档案管理的效率性和准确性,促进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此外,这种传统档案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结合的法管理措施也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避免档案丢失。
2.2 应用网络数据管理手段进行档案管理
实施网络诗句管理手段进行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数据化应用程度也进一步提升,实施档案管理自动化软件,结合OA办公自动化和MIS信息管理相结合实施软件管理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3],提高档案管理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提高了档案应用、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准确程度,促进我国档案管理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我国某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这种管理措施企业人力资源分配管理的合理程度进一步提高,间接地为企业人发展创造财富。此外,网络化中云盘使用为档杆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档案储存空间,不仅增强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储存空间的问题,节约了档案管理的应用空间。
2.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开展档案管理网络化程度的重要基础保障。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管理水平,促进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程度进一步提升,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人员的专业性。
3 档案管理网络化的优势
3.1 档案信息管理可靠性增强
档案管理网络化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促进资源管理的重要体现,其优势其一档案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增强[4],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主要依托互联网档案自动化管理软件和虚拟空间实现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的登录需要相应账号和管理密码,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可靠性增强,避免档案资源泄露等信息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
3.2 档案管理的准确性提高
其二,档案管理的准确性提高。档案管理采用网络化管理使档案管理分类采用电子档案自动分类管理,依据档案分类标准进行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管理能够智能化对更新档案进行分类管理,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中档案人员对接不当影响档案管理准确性问题。
3.3 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
其三,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网络化管理措施使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档案管理中解放出来,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都逐步实现网络化发展,保障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提高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某单位对培训人员的档案分配按照培训人员工作管理性质不同,运用电子档案管理将人员档案分发到不同管理部门,提高了单位档案收发和应用的效率性[6]。
3.4 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其四,档案管理实施网络化使档案管理科学性,规范化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管理范围复杂,档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分配形式进行档案管理,容易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影响档案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档案资源管理专业会程度较低,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性;实施档案管理网络化采用电子管理措施实现了档案管理,分配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4 结论
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是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于社会资源管理发展中的体现,实现资源应用,管理,分发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促进我国资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直.积极实现由传统档案工作向信息化档案工作的转变――在老档案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J].档案学研究,2002,03:8-12.
[2]倪代川,戚颖.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案例评析――以《档案界》网站及《档案界》电子杂志为例[J].档案管理,2010,05:59-62.
[3]安小米.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理论框架[J].档案学通讯,2004,02:88-92.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儿童的身体正在发育过程,生理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在应用药物治疗时也存在特殊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当然运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也不同于成人,因此,作为儿科的一名医务工作人员,应为患儿合理的选择药物实施治疗,这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1]。近些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进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诊治的240例儿科患者,其中134例为男性,106例为女性;年龄在4~13岁之间,平均为(7.5±2.3)岁;评估所选患儿用药的数量、品种、用药安全性、规格以及用药有效性等情况,综合评价对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1.2方法评估所选患者的用药情况,对其影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分析所选患者用药后对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对其具体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后,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由原来的78.3%上升到94.8%,干预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3影响儿童用药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所选患者用药后对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可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说应用治疗的药物选择错误,具体是说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在对药物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引发的任意一种能够预防但导致患者损伤或者不正确的应用治疗药物的情况,这类情况与医务人员的操作、医疗产品的应用、程序以及制定的相关制度等等密切相关。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1)社会因素:现今多种药物被广泛的用于成年人和儿童疾病治疗中,但是有些药物尚未建立儿童用药的相关资料,以及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现存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对儿童用药的发展情况产生一定的制约。另外,医师在为儿童治疗过程中选择药物的情况多是依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实施,这就会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通过实施有效及时的治疗措施,能够保证患儿的正确用药,提升用药安全程度以及用药的临床效果。(2)治疗因素:这点主要说的是选择药物的种类由医务人员或者患者所控制时,就可能引发多种应用不当的情况,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医疗产品、医务人员、详规程度以及制度等等因素,对我院儿童用药错误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处方错误、遗漏用药、依从性差以及给药技术失误等等,总之,导致错误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由于违背了治疗的原则以及相关的规定,其中一些患儿是由于医疗技术条件有限所导致。出现治疗错误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医疗技术水平所控制的,还与操作规程的完成程度以及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认真态度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医院应该对医务人员实施培训工作,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药物因素:具体是说儿童治疗过程中在选择药品种类时,配备专用规格的药品种类有限,剂型较少,由于这些限制,医院应根据情况增加药品种类,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性。
4讨论
儿童的身体正处于成长阶段,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关键,因而,应详细分析针对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性[3]。首先是弄清现存的药物治疗错误,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是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实施,制定有关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降低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情况,全程为患者提供药学方面知识的服务,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性[4]。另外,还需要提升对患儿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同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最大限度的提升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建立完善的儿童用药评价体系,以此来解决社会因素和药物因素,这一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药品上市以后的评价体系进行建立,同时积极的对儿童用药范围进行拓展,确保更多的药物合格上市,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最大限度的满足儿童用药的治疗。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儿童用药补偿机制,鼓励医药生产厂家制作出更多适合儿童疾病治疗的专用药物剂型和规格,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最大限度的确保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由于儿童用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可单一存在,也可相互交叉存在,因而应积极的制定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童用药中的不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对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应积极的对儿童用药进行合理评价,保证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殷娟英.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1,24(02):845-846
[2]易洁梅.儿童用药状况与安全性调研[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23(01):102-103
[3]王敏华,吴总海.我院住院患儿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9,48(08):528-529
中图分类号:R5417;R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3)02_015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228对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常伴发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需要应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胺碘酮是临床上在结构性心脏病中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目 前关于胺碘酮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同时伴有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起搏阈值的相关研究性 尚少。因此,本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并口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观察其疗 效及心室起搏阈值有无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至2010年均为心律失常住院患者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 55~80(6554±980)岁,全部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2010年指南起搏器植 入的I类和IIa类适应证。入选标准:术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室性期前收缩大于1万个或者 室性期前收缩占总心律的20%的患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32例,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 适应 证24例。所有患者均有基础性心脏病,其中冠心病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21例、慢性心力衰竭 18例 、高血压病史17例,所有患者均排除了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肺部疾病、糖尿病 及电解质紊乱等。将患者配对随机分为两组,术后规律服用胺碘酮和常 规心血管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类及利 尿剂)为治疗组(26人,其中男12人,女14人),术后仅服用常规心血管药物为对照组 (30人其中男12人,女18人)。
12方法:胺碘酮治疗组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当天开始口服,在常规心血管药物的基础上 加用胺碘酮02g,3次/天,5天后改为02g,2次/天,再5天后改为02g,1次/天,维持 至少3个月。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24小时心电图:分别于术前1周内、术后第1月、第3月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观 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132其他指标:临床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第1月及第3月复查(甲状腺激素T3)、( 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胸片、肝肾功能。
133心室起搏阈值的观察:心室起搏阈值采用厂家提供的起搏程控仪监测,术中及术 后1周每天1次,1个月内,每周1次以后每个月监测1次,随访3个月。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版中文统计分析软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达,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 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快速性心律失常: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组第1个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快速型心房颤动例数为4 人,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例数为19人,发生率为6333%,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术前合并快速心律失常[1],右心室起搏术后绝大多数患者仍需 要服用药物治疗,以减少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缓解临床症状[2,3]。 对于起搏器植入后原有或与起搏器无关的新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使用胺碘酮治疗时,是否影 响起搏阈值,从而导致起搏器起搏功能受影响,临床报道不多。胺碘酮为疗效良好的Ⅲ类抗 心律失常药物,它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并且可以非竞争性抑制 α、β肾上腺能受体,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4],其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甲状腺 、眼睛、 肺、皮肤、胃肠和心脏。本文胺碘酮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因于术后第1个月出现胸闷,肺部 CT提示肺间质性病变退出研究,停药后复查胸片示“肺部未见异常”。其他患者所有生化指 标未见异常改变,显示胺碘酮副作用较小[5],起搏导线植入后心室刺激发生心室 除极顺序 及局部电活动改变,术中采用激素双极电极,出现心室起搏阈值(心室阈值是指能使心肌激 动的最小强度)升高的高峰在术后2周左右,以后逐渐下降,3个月后起搏阈值相对固定,服 用胺碘酮过程中,起搏阈值无明显影响,国内外学术报道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可导致心 律失常和起搏阈值增高,甚至导致心房、心室夺获缺失,其中Ⅰc类药物与剂量呈正相关性 ,应避免使用[6]。 综上所述,胺碘酮能有效控制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副作用小,而且对起搏阈值无明显影响 。
参考文献
[1]Zheng X, Ji P, Mao H, Hu J. Th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and strain rate 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interatrial electromechanical conduction in pa 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J]. Bos n J Basic Med Sci,2011,11(2):124-128.
[2]Essebag V, Hadjis T, Platt RW, et al. Amiodarone and the risk of bradyarrhy thmia requiring permanent pacemaker in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2):249-254.
[3]Essebag V, Hadjis T, Platt RW, et al. Effect of amiodarone dose on the risk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nsertion[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4,27(11) :1519-1525.
[4]朱俊, 杨艳敏(整理).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08,36(9):769-777.
[5]董宏艳,韦丽青,亓鹏.胺碘酮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保健 医学杂志,2010,12(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