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水污染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人类就不能生存。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我家门前的小河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条小河原先可美了,河水清澈见底,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在河里嬉戏、打闹。岸边杨柳依依,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为小河增添了许多生趣,幽静极了!那时侯的小河是居民的骄傲。因此,连续6年荣获“省级文明农村”荣誉称号。可现在呢?它被污染的不成样子了,河边垃圾成堆,而且臭气熏天,变成了一条黑乎乎,臭烘烘,人见人厌的臭水沟了。失去了以前美丽的外貌,被人们强迫地换上了一副丑陋的外表。人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我们必须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我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约上老爸去坦头老家做一次实地调查。
二、调查过程
访问爷爷有关河流的情况,把照片拍摄下来,对家门前的小河的水污染进行实地调查、讨论。三、水污染的原因1、据我调查所知,工业废水、生活废弃物不经过专业的处理,直接排入河里,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会污染水资源……2、人们往往为了图省事,把垃圾随手的扔在了清澈的小河里,使水变脏、变臭,成为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3、有些人经常随便地把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杯,还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随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里面的污染物会渗透到深水里。水就会污染,也会造成白色污染。4、有些卖蔬菜的小摊,剩下了一些坏的蔬菜,往往扔在一边,就不再管了,有些住在河边的家庭,经常也把一些坏了的菜扔到了水里,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臭菜腐烂了,甚至有些粪化池的脏水也直接排到河里,就严重的污染了水资源。四、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五、解决方法
1、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
2、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这样,一条全新河流才会永远呈现在人们面前。
六、结论
中国轻纺城小学五(6)班魏艺丹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的资源,但是人们不知道有很多喝不到干净水的地区,可是我们都没有好好保护水资源,而是在破坏水资源,于是我对瓜渚湖湖水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实地查看
2.上网查找资料
3.采访爸爸妈妈和奶奶,了解以前的水是怎么样的
三。调查情况
从远处看,湖面上很干净,可走近一看,湖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湖水是清澈见底的,可以喝,也可以打上来洗蔬菜和衣服等东西,而现在的水却是混混沌沌的,很脏。小虾小鱼这些小动物根本存活不下去,水草旁边浮着腐烂的鱼。
论文摘要: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为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认识尚不能承载工业化带来的全面影响,加之国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河流污染的状况在19世纪没能得到显著改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发国家应以英国工业化的得失为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Irishtown),“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超级秘书网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第一,正确认识河流污染的危害,重视水污染的防治。河流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鱿鱼是深受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可在1836年,泰晤士河的鲤鱼已几乎绝迹,而在塞文河、特伦特河与埃文河,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挪威大量进口蛙鱼,以稳定在比灵斯门鱼市的价格1858年,奇臭的泰晤士河令在河畔开会的议员们不堪忍受,被迫将会议延后一周举行19世纪霍乱频发,仅1832年一次,就“大约使3100英国人丧生”。放眼全球,因河流污染而引发生态恶化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触目惊心,所以污染防治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0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基础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早在1977年召开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可具体概括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环境参与等五大方面。这为了各国实施环境教育指明了方向。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把环境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计划之中,并要求在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其中包括化学学科。世纪之初,我国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教育部在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设计中也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于2003年研制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为包括化学教师在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指导。
由于化学学科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无疑化学学科在实施环境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并落实好环境教育目标,是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自1990年把环境教育纳入中学教育大纲以来,许多化学教师对环境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许多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渗透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单一、环境目标评价缺失和对环境目标要求太“软”导致目标达成度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效果。
1.渗透环境教育途径单一
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采取学科渗透的形式进行,化学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已经探索出并公认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主要有: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习题与考试中渗透环境教育、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等。
从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环境伦理的认识不充分,许多化学教师偏爱单一的课堂渗透方式,部分环境意识较强的教师还愿意通过习题或化学实验的方式渗透环境教育,却鲜有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施环境教育。从整体上看,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渗透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渗透方法简单、渗透途径单一的现象。
2.对环境教育的效果评价“缺失”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可根据环境教育的三维目标是否达成为评判标准。从目前化学教学中对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来看,多数化学教师习惯于通过设置题目进行纸笔测试对学生是否达成环境教育的知识目标进行评价,由于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单一,教育多以口头说教形式进行,很少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环境参与情况的评价自然是严重缺失的。
3.对目标要求“软”,目标达成度低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对中学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做了如下规定: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同时,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具体目标,使渗透环境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与环境密切联系的环境教育渗透点,比如“水污染”,温室效应、CO污染、酸雨的形成,农药的合理施用安全操作事项,实验中尾气的吸收。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等。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上,也对环境教育目标上做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课程执行的过程中,多数化学教师对化学教育目标能做到刚性要求,而对环境教育目标要求太“软”,甚至有的化学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更好地达成化学教育目标,而完全忽略环境教育目标。比如,初中化学中“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多数教师只注重净化装置的组装及过滤的程序,至于水是怎么被污染的,水污染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等内容则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笔者曾对多所学校的九年级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人教版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课后设置的习题除了第4题关于查看自家水表计算当月节水情况和第5题关于调查水的污染源和提出防止建议的习题没有做之外,本课后的其他习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认真完成了。这不能不说与教师在课堂上对环境目标的要求太“软”有关,这样的教学,恐怕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一点环境知识,学生的环境意识尚不能被唤起,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和有效的环境参与。再比如,关于pH值的教学,多数教师仅仅重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以及如何改变酸、碱溶液pH等化学知识目标的达成,却忽视本课的环境目标,没能就土壤的pH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太多的涉及,因此,也很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土壤酸碱度对农作物区域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由于分数是中高考的硬性指标,多数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化学教育目标的达成,而对与中高考关系不怎么密切的环境目标则视而不见;即使偶尔涉及环境教育目标,也仅仅是采用口头说教的形式,很少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更谈不上从环境的角度到户外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了。因此,这样的教学,只是达成了部分的环境知识目标,而对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则被束之高阁,未能达成。
二、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由于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并且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要解决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对化学教师的环境伦理教育
环境教育的执行力如何,效果满意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而教师持有什么样的环境伦理观,对环境教育的执行力和教育效果影响很大。教师只有远离“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中心主义”伦理观;摒弃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落后观念,主动践行“代际均等”的伦理观,才会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会自觉落实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强化对化学教师的环境伦理教育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治本之举。
2.强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教学中有的环境目标得不到落实,与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密切相关,教师应更多地采用环境参与的教育方式实施环境教育,比如,可以采用实地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调查当地某处的水污染情况,了解污染原因,污染危害,并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经常通过这种以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环境教育,学生才能慢慢从关注环境,到积极参与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可能很多化学教师担心这样的活动会影响正常的化学课堂教学和化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其实不然,因为在以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化学目标的达成与环境目标的达成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化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理解与解决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3.加大中高考对环境内容的考察
中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的指挥棒,试题的设置就是为测试目标服务的,长期以来,中高考中试题的设置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不多,因此导致了环境目标被弱化的现象。因此,可以在化学试题中适当增加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比如,结合环境问题考信息迁移试题,测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思考与答题的同时也深刻体会着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这样不仅考察了化学目标,也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功能。
目前各省中高考都已经把考察化学知识与考察环境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但是,从各省的中高考化学试题来看,考察环境目标的题量还偏少,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目标的考察力度,以引起化学教师对环境问题的足够重视。中高考关注环境问题,不仅利于促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目标,促成环境目标,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中小学的教学改革。
4.强化对学生环境参与的评价
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鼓励亲身体验。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环境问题,学生才能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注重对学生在环境参与中的评价,评价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的决策与行为;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从而创造性地促成环境教育目标。另外,还应把环境参与纳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把学生三年来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次数与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指标,以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江家发.环境教育学[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园林水景;景观;应用,
Abstract: Landscape waterscape water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link, it is flexible, clever borrow and other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organization can play a space, chang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water features, more clearly the tour route, giving a clear sense of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landscape; Waterscape i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basic form and design method of garden waterscape application, put forward garden waterscap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exploration.
Key words: water landscape;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是园林中最富变化的造园要素,其性柔,静时寂无声,动时奔流跌落而轰鸣,使园林增添无限生机;其无色,却在光照的影响下异彩纷呈;其无形,却又能随池岸等的变化而改变形状。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园林景观设计师竞相使用水的灵动,越来越重视对水景的利用和引入。
一、园林水景分类
1.1按水体形式
(1)自然式水景。自然式水体平面形状自然,因形就势,如江河、湖泊、池沼、溪涧水体在随地形变化而变化。轮廓柔美,可自成景观要素,具有观赏性。就像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水体在园林中多半随地形而变化,有聚有散、有曲有直、有动有静,可自然成景。中国园林多以自然水体或模拟自然水体为主。
(2)规则式水景。规则式水体平面多为几何形,多由人为因素形成,如运河、水渠,水 池,水井,喷泉等,通过人工开凿、挖掘、砌筑而成,常也山石、雕塑、花坛、花架等园林小品组合成景。轮廓规则呆板,不宜于单独成景,但运用较为灵活,不受空间局限。具有实用性。北海静心斋、南京煦园等,水体呈几何形状,广泛用于西方规则式园林,在我国传统园林中也有应用,常作为主要景点的构图中心。
(3)混合式水景。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内水池,是自然式与规则式的交替穿插或协调使用。
1.2 按水流状态
(1)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是指水体不流动,或相对流动缓慢,水面相对平静。主要包括湖泊,池沼、潭、塘、井等等,具有宁静、平和,舒缓的特征,给人为明洁,恬静、安逸、舒适的感受。同时,静水还能反映出周围景物的倒影,丰富了景观层次,扩大了景观的视觉空间,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虚与实,明与暗的对比,增强空间的韵味,产生海市蜃楼的朦胧美幻效果。
(2)动态水景。动态水景是水体因受高低落差或压力作用下,产生流动、跌落、喷出的运动状态。常见于河流、溪水、瀑布、喷泉中,动态的水可以使环境显现出活跃的气氛和生机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明快、活泼兴奋,变化无穷的感受,由于动态水体的流动、跌落、喷出能够产生了音响效果,给人以声形兼备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为此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时应用,是最受人们青睐的景观设计元素。
1.3 按使用功能
(1)观赏性水景。其水体大多较小,主要为构景所用,常与亭、桥、榭、喷泉、雕塑、植物、景石等进行合理配置,构成不同的景点。
(2)活动性水景。一般水面较大,水质好,有适当的水深,达到活动与观赏两重性,如一些公园里面的湖既可用来赏景,又可用来划船。
二、水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理通水系,切忌死水一团
水景是现代人对古代风水的延伸,在选址时一定先观察源头,既要疏导水的出路,又要考察水的来源,不可成为一团死水,否则藻类滋生、水质浑浊、颜色黯淡,影响观感,甚至达到人体感官难以接受的程度。
2.2 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注意安全性
水景可赏、可游、可乐,在立意时一定要明确其功能。水体在公园、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满足水景观赏、游憩功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其设施的安全性。硬底人工水体近岸2.0 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 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 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 m。人造瀑布主体的基础和结构要牢固。
2.3 注重水体与周围环境元素的渗透,增强人的亲水性
水体虽可单独作为园林的主体,但和亭、桥、建筑物、雕塑、植物、景石等其他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将会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园林景观。当人们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将会感受到“人水合一”、“人景合一”。国内地产界近年来流行“亲水”风,如亲水平台、亲水台阶,以自然或人造水景、湖泊为主体增强人的亲水性。
2.4 保证施工操作的可行性和生态性
水景工程的施工包括水系的规划,闸阀、驳岸、护坡、水池等基础设备及植物、构筑物和声控、光控、水电设备等配套设施,涉及到结构、防渗、防泛碱等技术性强的专业领域,在营造时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保证施工操作技术的可行性。
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进行水景营造时,也应注重生态效应,如编柳抛石护坡和竹桩驳岸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2.5 注意运行的经济性
(1)根据水景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如引用自来水、江湖水或地下水等; (2)科学地选择给水管材和合理地布置管网;(3)进行水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如人工水池、喷泉和瀑布等;(4)合理设置喷泉、跌水、人工瀑布等的开放时间。
三、园林水景应用的基本形式及设计手法
3.1 湖、塘
一般水域较大、水量较丰,多因地制宜就势而造,以静态水景居多。水中多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成为引导人们驻足静观的景致。
为了维持湖、塘的水体与陆地有一定的面积比例,保证稳定的水岸线,防止陆地被淹或水岸坍塌而扩大水面,就必须建立驳岸与护坡,但一定要在坚持实用、经济的前提下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为了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植物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在配置时,应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做到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充分展示出水面的倒影效果和水体本身的美学效果。
为了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可以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通过堤、岛、桥等把水面划分为若干隔而不断的水域; 也可以通过水体建亭、水中设桥、依水修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亲水景观。
3.2 落水、跌水
因水势高差会形成一些动态水景,如瀑布、溪流、漫水、山涧等。
在溪涧设计时,要采用聚散、曲折、掩映、邻近、动与静的手法,创造出忽聚忽散、忽
急忽缓、忽隐忽现的水形和水洗石而过的情景,再加之悦耳的水声及参差的驳岸、丰富的植物等,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较强的冲击力,令人情趣盎然,心旷神怡。
瀑布主要由上游水流、落水口、瀑身、受水潭和下游泄水五部分组成,其水量越大越接近大自然,气势雄伟,因此在设计时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是关键性参数。瀑布多用循环水。
3.3 喷泉
常与水池、雕塑、广场等同时设计,多设于建筑、广场的轴线焦点或端点处,起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但应安置于避风或风弱的环境中以保持水型。
随着设计的不断改造与创新,由以前的一般喷泉逐渐演变出时控喷泉、声控喷泉和光控喷泉等,水型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使其在视听上收获双重美感。其基本形式主要有水幕型、直射型、向心型、编织型、旋转型、半球型等。
四、园林水景应用可探索的方向
4.1 注重水文化,突出主题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其属性、形态、运动以及历史都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通过对水文化的理解、认识、营造和弘扬,可以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怡养人们的情趣和心境。如苏州太湖之水涵蓄,有容乃大; 长江之水奔腾,一往无前;运河之水坚韧,源远流长; 园林之水平静,清可鉴人。
4.2 注重环保理念,应用非常规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已使很多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建议在水景设计时充分考虑非常规水的应用,如考虑对天然水的收集和利用,在坡度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在整理地形时作一些局部起伏,使雨水在排除过程中就会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地方,这样就为水景的存在和运行保存了部分可利用的雨水。污水处理与利用的成功范例,如某市建成的活水公园,根据城市污水具有量大、供应不间断、集中处理等特点,在设计水景时采取与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手法,以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为主题,将水流雕塑、戏水池和人工湿地塘用形象、艺术的形式与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集污水处理、净化和再利用于一体,既达到了污水处理的目的,又形成了优美的园林景观。
五、结束语
园林水景以它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独特的观赏个性,在各个时代和类型园林中发挥着物质与精神享受到双重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表现形式多样、灵活、巧于变化,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对水景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具有特定的内涵。不断增加水景的艺术表现,由单纯的观赏型水景发展到“观景与读景并进。而园林水景的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和艺术表现是以合理的设计和深刻的内涵为基础的,所以坚持在水景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基础。赋予其特定的内涵,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其文化,增加水景对人的吸引力,体现人文关怀,是水景设计的发展趋势。在设计水景时,不要忽略了水的功能性。在强调低碳、生态、环保的今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水景,维持园林生态多样性。在各个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景可以供人观赏也带给人艺术的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解决水的利用问题,营造统一、美观、和谐的水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当前任务。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