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产保险知识

财产保险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产保险知识

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第1篇

    本人曾于1990年在保险人员的极力游说下投保了一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灾害事故责任和盗窃抢劫责任综合险”,当时保险员强调只要保险金不取出,该保险将会长期有效。自从投保后,18年来一直没有发生索赔事情。可是日前,家里的电脑被雷击烧坏了,让我想起了这份十多年前的保单,但在致电保险公司后,换来的却是一句极不负责任的回答——由于当时电脑不普及,所以不属于投保范围。1990年投保的保险难道只赔付九十年代普及的财产吗?

    “6月15日,晚上8时多我打开电脑想上网的时候,一开机发现显示屏不亮且有一股焦味。”肖先生认为自己的显示器应该是由于雷击而坏掉了。他想起了18年前花200元买的一份长效还本家庭财产保险。根据第五条的规定,只要不提取保险储金,本保险将长期有效,直至被保险人死亡,保险责任才自行终止。

    保险公司拒绝赔付

    在电脑烧坏的第二天,肖先生按照保险公司的规定,打电话给人保公司,告知财产损毁一事。

    “第二天等到的却是保险公司拒绝赔付的电话通知。”据称,保险公司认为,肖先生的保单是1990年投保的,电脑当时并不是普及的家用电器,不能算作保险条款第一条规定的保险财产。

    此后,肖先生又与保险公司交涉。保险公司的客服代表告诉肖先生,他的保险是1990年投保的,所以只能保1990年的财产,以后购得的财产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早期保险业不太规范

    记者昨天咨询了保险业界的资深人士吴先生。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保险业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当时的保险业在不少方面不太规范。首先是保险人制度,在1996年才开始普及,所以当时肖先生的保险单是没有专人跟进的,这会增加客户处理索赔的时间。

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第2篇

第九十二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九十三条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九十四条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人民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

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第九十五条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九十六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第九十七条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第九十八条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

(二)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第3篇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上海 200120)

【摘要】本文从资本和经营需要出发,利用生产工序的专职性,以作业数量和管理责任相配合为手段,清晰揭示效率、效益和管理责任,建立为经营管理服务的产品分步责任成本核算模式。

【关键词】生产工序 作业 费用成本 管理责任 效益和效率

近二三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保障的需要,商业保险越来越成为市场主干,在做好保险补偿的同时取得雷同产品背景下的超额利润,已经成为保险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资本和企业需要从具体产品的角度去了解超额利润或大额亏损的具体出处、投入资源的效率高低所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定价的依据等运营信息,这些要求已经越来越成为经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因此,保险行业在执行国家法定会计制度、满足政府监管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为股东利益和经营管理服务又能为市场普遍认可的核算思路。本文提出以生产工序的作业为管理基础的责任成本核算模式概念,目标在于揭示效率和价值。

一、当前产品费用成本的问题

历史上,保险行业只是收支相抵的“社会稳定器”,承担灾害损失的社会补偿职能,保险公司单个网点承担从承保到理赔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经营职能;成本核算除赔偿成本据实记账外,全部费用成本用占比法等平均分配到每个险种大类,会计报表主要是用在税收计算和政府监管上。但是,由于保险产品成本中的费用成本,可以因各种原因而发生,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真实的问题,因此对企业管理和资本评价而言,当把这种核算模式所提供的信息用于当前商业经营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1. 分摊规则模糊造成产品费用成本受疑。费用成本全部简单归集在一起,再以保费收入、赔案件数等业务数量和自定的权数等进行分摊,以此计算险种大类的盈亏,从而导致那些展业难度小、保费收入大的险种承担了较多费用;反之,承担了较少费用,难以反映真实费用的投入情况。而对计算分摊的分母应该选择数量还是权数,事先也没有作过合理性的测定评估。同时,对同一保险大类中各个产品按赔案件数分摊同额或同比例费用,也与保险承保标的特征相左。另外,目前费用分摊“按照系统、合理的原则”“对分摊计算复杂、金额不大的费用,可以不分摊,直接计入业务量较大的相关业务”的规定过于原则,可以自行解释。这事实上也成为企业倾向操作的借口,可以用于突出某一险种成本水平来炫耀市场,忽悠同行。而且,分摊方法自由度过大,也给达成行业公认规则带来麻烦,更使保险行业无法自证具体产品的盈亏原因。

2. 费用成本全额分摊无法揭示资源效率情况。目前的费用成本是按法定会计制度的规则,必须由对应时期的产品全部承担,这样的当期费用,也会包括之前因决策不当而目前处于闲置状态资源的固化成本以及开发失败等得不到对应产品直接补偿的费用。因此,从经营责任角度看,本期产品成本多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未产生、未服务的非受益费用,从而掩盖了资源投入的效率问题,更无法促使职能管理部门尽职调整配置。同时,由于保险机构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一个机构推销多类产品的情况,因此目前由经办者自己指认费用所涉险类或用途的费用报销做法,也会造成对费用承担对象有意的错指或无意的误指,这增加了不科学分摊因素,也导致无法反映出产品真实的费用成本。

3. 缺少产品工序成本的数据,造成产品费用成本分析依据不足。产品附加费率主要是由经营管理中必须开支的费用构成,应该来自各个生产工序实际耗用资源的价值。但是,目前保险公司拿不出这类详细的耗用数据,导致在新产品设计中,很难找到可以参照或利用的相近产品数据,而不得不对个别分支机构采样或拍脑袋推测确定;在经营评价中,也不敢用所设定的产品设定附加费率作为评价标杆。

二、建立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基础

从其他行业经营实践可知,对保险经营而言,分析产品费用成本重点是揭示包括数量和价值在内的投入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取得真实可信能为经营管理服务的费用成本,需要一个可以让社会以一般概念理解的、可以让市场进行行业横向比较的核算逻辑,好比像工业产品成本那样可以按生产工序展开成本构成一样。因此,笔者认为,改变揭示具体产品成本和经营分步效率无能的现状,可以结合现代管理理论,从利用现代保险经营组织架构和IT 工具的角度着手,建立基于企业管理的核算模式。总体来说,一个核算模式能够持续有效地稳定运作,需要有生产工序稳定的支撑、会计和管理理论的支撑以及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支撑、外加管理者自身需要的支撑。从目前保险行业情况看,这四方面都已经具备建立责任管理的基本条件。

1. 保险公司的生产工序已经呈现专业化作业和条线化管理。如同生产加工行业的生产组织基本都分设为主件车间、装配车间、动力和保障车间以及管理部门一样,当前的保险企业也形成了按运营功能分设工序、集中管理、流水作业为主要模式的经营组织架构。这种生产工序架构与工业企业经营模式一样,特点是工作单一,流水操作,责任清晰。

2. 管理会计和作业成本法理论以及在制造加工行业的实践,已经为保险行业管理者所了解。管理会计理论强调受益对象和对应工作责任,作业成本法强调所投入人、财、物的消耗去向,二者相加的管理,就可以达到揭示效率和优化管理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作业成本法已经被财政部明确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分摊方法之一。

3. 各生产工序的人、财、物消耗可以计量。保险产品主要以不同保险目的的标准条款进行销售,标准条款意味着保险服务过程是规定动作,执行同样的工序步骤,如发生保险事故后须进行报案登记、查勘定损,最后给保险受益人支付赔款等。这些规定动作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以投入的人工工时、占用的网络时间、使用的财产设备价值等数量形式体现,从而形成了同质可计量的成本核算基础。

4. 向内挖掘效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经过市场闯荡,保险企业的管理层对保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新的和更现实的思考,开始从跑马占地式的向外扩张逐步转向挖地三尺式的内部优化,从漫灌式的大把投入转变为滴灌式的精算细扣;更开始重视保险利润的来源,比较销售渠道的成本效果,关心经营功能的效率水平,研究费用投入对产品效益的作用,这对细分成本提供了内在的需求动力。同时,保险企业责任到人的管理要求,也使得责任人和管理者对工作效率进行精细统计有了自身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产品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要点

1. 用作业成本法揭示费用成本的去向。作业成本法在保险经营的实施就是按投入资源的最大安全产出来确定单位成本,以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逻辑,把消耗作业的数量这部分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并将剩余没有被消耗的资源价值体现为无效成本,从而解决了传统成本核算用权数将全部费用成本分摊到产品中和无法揭示投入资源产出效率的困境。另外,也能根据对应工作日志记载,将日常发生的现金支付的费用准确地归入相应保单、服务对象等成本,解决了员工自我描述的费用用途以及消耗量真实性没有办法验证和管理系统无法自动分摊的问题。

2. 按管理会计思路,确定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它抛开会计制度但借用会计手段,通过通俗易懂的描述,对企业自定义的对象确定工作责任,从企业运营流程以多维视角,采集包括金额和数量的数据进行组合来观察费用成本和资源效率,从而解决目前只能看到法定会计账本上既定核算对象的综合情况,而不能随时对同一费用成本范围进一步细拆分解的问题。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分析可以同时包括金额和数量,因此所用数据不仅来自法定会计账本的金额,而且来自经营生产中的作业数量,因此无论公司经营组织架构如何改变,都能从产生成本的经营环节揭示车险产品的成本情况和责任对象的运营效率以及相应的无效成本。

3. 运营职能的垂直管理和专业化,有利成本数据的取得。异地经营是保险行业的特点,基于提高效率和风险控制的需要,现在保险公司基本上都开始按运营功能进行条线化垂直管理;而职能条线化管理正好能够从源头自然分清费用成本产生于哪个运营阶段。同时,运营职能专业线化后,基层机构的主要工作就只有产品销售和现场服务,承保期间的其他工作基本都通过非现场的专门职能部门(比如核保、收保费付赔款)来解决的,事实上就成为类似购买服务,专职部门事前明确了服务的单位价格,接受服务机构事先知道了基本经营成本。

4. 责任成本与法定成本的转换。在费用责任成本核算模式下,产品有效成本的真实性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可以看出,用金额揭示的责任成本与法定成本的差异,就在无效成本这一块。因此,费用责任成本核算模式可以提供增值作用,只要将无效成本按法定会计允许的分摊方法进行分配,保险产品的法定成本就能得到揭示;也就是保险产品的责任成本与法定成本这两种管理目标下金额的转换,可以简单地在一个操作系统得以实现。

四、实施产品费用责任成本核算的意义

1. 有利于明确管理部门的阶段工作重点。专职管理部门可以就投入产出效率结合滚动发展预算,通过多个专业管理系统有关数据组合的分析,提前适时对某事项进行保障准备,而不会发生盲目布局情况。例如,在定岗定编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生产量发展速度,建立符合岗位职能需要的专门技能人力储备库,随时提供成本相当的合格增员;而不是临时由用工部门提出技能标准和招工数量,发生成本浪费。

2. 有利于自主定价,可以促进成本真实性的提高。现在,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以对车险产品进行自主定价,今后更会全面推开。自主定价产品对客户保障和公司得益超过行业定价产品的这个亮点,必定会引起投保人和股东的关注,这就要求公司能够如实反映和证明成本构成和公司管理能力;否则,自主定价产品不可能得到客户认同和保持市场畅销的生命力,公司产生不了超额效益,也不可能赢得更多的资本支持。

3. 有利于发挥专业管理系统对提升经营效率的作用。管理费用成本应该对同一个事项从两个方面去观察,这样才能做到辨证地调整:以价值金额表示的效益,以实物数量表达的效率。而专业管理系统不但对业务操作程序进行规范,还能反映实施中的单位效率。因此,专业管理系统业应该成为产品成本揭示的主体,从而达到企业对效益、效率的分头管理和责任落实。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各个专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在数据项做到性质明显、既容易认定又有经营意义、不重复不交叉、能相互补充但不可替代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管理系统数据的组合可以形成多维空间下的坐标数据,成为有经营意义的信息。例如,会计系统侧重提供以生产工序为对象的人财物价值数据;业务系统侧重提供以保险品种和渠道对象为主的分层数量和详单数据;人力系统和资产系统侧重提供工时投入数量和财产使用数量。这些数据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诸如“理赔环节中,由渠道销售的业务所发生的赔案,需要投入的人工成本为3 个工时、X 元/ 单,超过非自营渠道销售业务平均水平的20%,建议对渠道销售调整核保授权”的分析结论。这样,即体现了本职能在经营过程的作用,又使得每个系统能够相互配合、沟通;而且就经营管理而言,对引起成本变化的每项因素,都可以寻迹确定管理质量,找到管理部门。

五、案例

以本文的概念模式,举个模拟案例。

公司概况

1.组织架构: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以及各级直属的业务部。

2.经营产品:车险、企业财产险、船舶险、农业险等。

3.运营方式:除展业销售和现场查勘以及个人工时日志、实物资产使用日志等由属地机构各自负责外,其余经营功能垂直运行,包括承保审核、再保险、理赔定损、客户服务、劳动力薪酬、产品开发、核算结付、网络保障、后援支持等。

4.数据信息:IT 形态的业务管理系统能够提供上述各维度的逐单数据(金额和次数、流量等数量)和相应管理信息(比如各个维度需要的标识)。

实施方案

(一)维度

1. 机构维度:分公司(总公司X 管理部)、支公司(X险类部)等。

2. 产品维度:车险——X 条款、企业财产险——X条款、船舶险——X 条款、农业险——X 条款等。

3. 工序维度:产品开发、展业销售、承保审核、再保处理、客户服务、理赔定损、客户服务、劳动力薪酬、预算管理、核算结付、实物资产管理等。

注:每个“工序”都有独立的IT 形态的管理系统。

4. 会计账维度:保费收入——车险、赔款——企业财产险、保险责任准备金——船舶险、业务及管理费——差旅费等。

(二)责任及对象

1. 车险自营部、人身意外险部、农险部、企业财产险等。

2. 行政管理部——差旅费、人意险管理部——销售费用等。

(三)观察分析角度

1.单独型(比如单一数量):A 或 b。

2.组合型(比如按对象加数量):A+B 或 C+D 或a+A+C。

以下是前12 个月有关数据。

1. 会计账记录:人身意外险业务系统费用累计2 560万元。

2. 系统运行设定:安全承载率80%, 风险冗余20% ;安全承载率满载时的单位使用成本5 元。

3. 系统运行统计:实际使用率50%(已对非工作时间折算),闲置率30%。

4. 滚动预算:前18 个月至往后24 个月,人身意外险业务发展速度基本为1% 左右,偶尔会在4% 以下。

5. 业务情况统计:随机统计三个产品各50 个过责任期保均消耗流量情况, 甲产品3 单、丙产品2 单,乙产品9 单;甲产品新增550 单等。

分析

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产保险合同;保险利益;问题及对策

我们人类在面对某种危险的时候有一个分散承担风险的制度,我们称它为“保险”,保险利益是我国的《保险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核心。关于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类保险人民的一个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的分析及意义,来对保险利益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适用于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策略。

一、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分析及意义

(一)什么是保险利益

简单来说,保险利益就是指投保险的人对于受到保险保护对象的两者所具备的合法的经济利益关系。它能够合法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合法性、经济性和可确定性。一般来说,享有财产权的人、保管人、占有人、股东、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利益及期待利益这几种情况都可认为有保险利益。

(二)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意义

保险利益对于维护保险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具有以下意义。第一,确保保险利益的原则问题,预防投保人用其他人的财产进行投保行为,限制了人们只可以用自己的财产及自己的利益围棋进行投保,有效的控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秩序。第二,对于那些欺诈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可以有效的进行预防,保险人可以拒绝进行为此进行赔偿。所以正是由于保险利益,有效的确保了保险人赔偿的范围,有效的防止了社会中一些危险的道德理念的发生。第三,在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保险利益可以有效的确保保险赔偿金额,避免因投保人不及时的补救而导致损失的逐渐扩大,这不仅限制了保险的责任范围,还有效的使保险合同发挥了其真正的保障作用。

二、保险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不断进步,法律问题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保险合同方面。自《保险法》政策的出现,它对于财产保险方面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对财产保险中的保险利益问题上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法中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

(一)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利益”的认知比较广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可定义为财产保险利益通常“利益”可包括精神上面和物质上面的。物质利益好理解,就是资金及其有实际意义的物质,而精神利益是没有任何形体的,也难以使用其他物质所替代,所以精神利益并没有被归纳到财产保险中。比如某人的“形象权”“名誉权”受到侵犯的时候,虽然他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可是他并不属于财产保险利益方面,所以人们并不能将他作为保险来进行投保。这样可以看出当前财产保险法中的规定与法律规定本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所以这也会给法律处理的过程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在《保险法》对于财产保险利益转移等问题进行修正后,但是并没有对继承发生的财产转移问题进行说明在保险法中,由于继承问题是导致财产保险利益转移。可是如若财产主体人死亡需要有继承人的时候,此继承人就将得到财产主体人的相应财产,这其中包含了保险合同中的一些利益赔偿。这种问题,国外的保险法则中又提出,被保险人死亡之后,保险中产生的利益等将会自动的转到继承人的名下,而相应的保险合同将继续生效。可是,在我国的《保险法》中,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了在保险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存在有一系列的问题。

(三)在我国当前的《保险法》中其实是并没有对财产保险利益问题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定的,意思就是说在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在经济利益上造成了损失之后并获得了相应的保险利益。

三、对于我国完善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的一些建议

(一)重新对于财产保险的利益进行完善

由于当前我国对于保险中的保险利益的概念知识太过于浅淡,所以可以将《保险法》中保险利益进行删除,并对财产保险利益的概念意识进行明确的规定。由此,就可以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这两种保险情况明确的却分开来,大大的减少了由于保险性质不同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还可对财产保险合同的定义和财产保险利益的定义进行划分,让人们对于这两种情况又清晰的认知。通过此修改后就对财产保险利益有了不同的认识,可以更清楚的明白不同性质的保险利益其中的道理。

(二)在保险合同中增加对于保险利益的相关知识

可以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增加财产保险利益的认知,可以规定执行的过程中采用举例子的方式为人们一一道出。与此同时,在进行财产保险利益相关规定的论述中,通过举例子说明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达到人们对于财产保险中的保险利益的合理认知。

(三)完善对于财产保险的规定

在我国对于《保险法》的修订后,可以对于保险合同中不符合实际的条约进行约束或者删除,例如可以将某种条约规定为当保险标消失以后,保险利益也将随之消失等。这句话中包括了上面我们所说的财产损失的内容,当我们的保险标消失以后,对于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补偿也会随之消失。也可认为保险合同生成日期超出保险合同消失日期时保险利益会随之消失。

四、结束语

财产保险合同中的规定有许多,其中关于保险利益的问题也是有许多,其关系错综复杂。保险利益又是财产保险合同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险制度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我国在这些政策上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的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会对相应的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这样才能保证财产保险合同更加的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彬.浅析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中的保险利益———从《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谈起[J].法制博览旬刊,2013(3).

[2]曾非非.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财产保险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产保险需求;东部地区;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寿险业务快速发展,财产保险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寿险。从区域保险结构来看,2007年东部地区在GDP、产寿险收入占比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产寿险保费比例来看,东、中、西部产险占寿险的比例分别为0.44、0.36、0.51。可见在产寿险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产寿险不平衡的共性。本文主要研究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挖掘东部地区产险的发展潜力,以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会追求更高的消费层次,从而有可能购买财产保险。同时保险公司收入也会增加,会投入更多经费去开发保险品种以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保险意识。保险需求通常与人们的风险意识密切相关,风险意识又与教育水平有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增加,更倾向利用保险转嫁风险。

3.经济补偿水平。人们买保险是为了能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我们可以用前期保险给付或赔款支出来衡量经济补偿的实现程度。一般而言,经济补偿水平越高,对人们的保障水平越高,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也会相应提高。

4.固定资产投资额。狭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对财产物资的保险,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如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等的投资会相应增加财产保险可能的保源,增加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

三、影响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本文选取2007年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和2006年东部地区保险赔付支出作为解释变量,使用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表示东部地区的财产保险需求。模型如下:Y =β0+β1GDP+β2Edu+β3Pay+β4Inv+ε,其中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亿元),β0为常数项,GDP表示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亿元),Edu表示东部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人),Pa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前期赔付支出(亿元),Inv表示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ε为随机干扰项。

2.实证结果

由表1可知:Y =3.557276+0.001630GDP+9.82E-05Edu+2.316264Pay-0.009442Inv,可绝系数R2=0.997328,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5801,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四个解释变量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2-4-1=7的临界值t0.025(7)=2.365。从F检验来看,F=653.1252>F0.05(4,7)=4.1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意识和前期赔付支出与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教育水平的t值是四个变量中最小,说明东部地区的保险意识水平对保险需求的正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前期赔付支出与财产保险需求相关性最大;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不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的财产保险意识不强或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保险价格降低等。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47-50

[2]赵桂芹.非寿险需求、经济发展与损失可能性―来自1997-2003年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6(3)

[3]李毅.湖北财产保险需求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