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的发展

酒文化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的发展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26-04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21世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兰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兰州文化旅游新业态正逐步形成

文化旅游不仅是在自然景区体验,而且是和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体验。经过多年发展,世界各地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融合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衍生出各种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形态。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一样,兰州旅游业横向、纵向合作的态势进一步增强,除了与传统古文化的结合外,还日渐与工业、农业、民俗、演艺、饮食、商务、教育、宗教、节会赛事等文化元素相融合,文化旅游业的元素日渐丰富和多元化,兰州文化旅游新业态正逐步形成。

(一)旅游与演艺文化加速融合

优秀的演艺文化能集中表现地方文化、特色民俗,兰州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兰州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春节文化庙会等大型文化演艺活动精彩纷呈,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其中,《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曾轰动海内外,已成为兰州城市形象名片。《丝路花雨》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中国“敦煌舞”诞生,被誉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大梦敦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享有“西部艺术第一品牌”、“可移动的敦煌”等美誉,敦煌文化由此也成为海内外旅游团体追崇的目标。另外,30立体风光与歌舞完美结合的《炫彩之旅》,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文化震撼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我市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品牌演艺节目。旅游与演艺文化的日益结合,吸引游客,拉动消费,极大地促进了兰州文化旅游业的繁荣。

(二)旅游与节会赛事文化日趋融合

节会赛事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最佳载体,一些有影响力的展示地方特色的各类节会赛事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大批游人参加,带动文化旅游,而且成为集中展示地域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民族民俗风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的平台。多年来,兰州通过举办一些大型节会赛事活动,“节会经济”的综合效应显现,加速了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兰洽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兰州段比赛、中国MBA黄河(兰州)漂流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兰州水车节、兰州黄河文化旅游经贸洽谈会等节会的举办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游客。据统计,2010年国庆期间,水车博览园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01.2%。旅游与节庆会展的对接,充分展现了兰州丝路重镇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兰州文化旅游的品位,对加快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逐渐结合

兰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已公布的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可以看到,社火、花儿、傩舞等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较深的文化底蕴,对游客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已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获取精神享受,构成美好回忆,深刻体验兰州民俗文化的厚重感。另外,兰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开发成旅游商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而且经济价值也十分可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与工业文化不断结合

近年来,工业旅游日益兴起,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兰州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西北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遗产资源丰厚,一些老厂房、老设备具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工业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人文信息,它们记录着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足迹”。从近代开始到“三线”建设中,涌现了一批工业企业,这些工矿企业及手工业作坊给兰州留下丰富的记录,已成为兰州发展文化旅游业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此外,现代工业生产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文化体验博览园已成为兰州文化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为传承、弘扬葡萄酒文化,莫高公司打造的专业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和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心,是集参观、展览、旅游、品鉴、窖藏、体验为一体的酒庄,已成为兰州-张新的工业旅游名片,游客可以以参观、互动等多种方式体验葡萄酒文化与酿造过程。目前,工业旅游已成为吸引游客,做大做强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又一片“区域”。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泉湖二月八;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不灭的印记,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重要作用。在我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就不称其为“县”。严格的说,农村文化产业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第二类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在本文的论述中,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指第二类———以农村文化为主要依托、在农村发展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因为第二类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2017年,衡南县县委、县政府以“聚合优势、创新升级、挺进十强”为主线,以补齐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环境五大短板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有进”。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县把文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等有效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作为神龙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衡南县泉湖镇则依靠“泉湖二月八”这个衡阳农耕文化源,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泉湖二月八”历经风雨,洗尽六百年历史尘埃,重新焕发了夺目光彩,成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文化生态;重庆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4-0121-04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其支撑。思考、研究文化生态的现状和问题,有利于对症施治,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生态,推动城乡统筹试点更好更顺利地进行。

オヒ弧⑼吵锍窍绶⒄估氩豢良好的文化生态

オト瞬坏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空间,也生活在一个人文空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的制约,也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影响。所谓文化生态,指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存在状态。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分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三个层面。良好的文化生态应当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包容、和谐协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以确保社会平稳进步。一旦要素发展失调,文化生态失衡,则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ァ巴吵锍窍缱酆吓涮赘母铩毕喽杂谌十年来的其它数次改革力度更大:并非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强调和谐平衡发展,不仅需要大刀阔斧发展经济,还需要改革观念、创新制度、完善秩序,需要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如联合国1986年制订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所言:“没有一项名副其实的发展项目能无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有关人群的需要、追求和价值。”文化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乃至成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能不对现实的文化生态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オザ、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生态现状及问题

オネ吵锍窍绶⒄怪荚诮城乡通盘谋划,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解决问题,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强调城市优先发展,致使制度设定厚城市薄农村、财政支出重城市轻农村、福利分配多市民少农民,以致今天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现实文化生态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下面以重庆为例,加以佐证。

ィㄒ唬┪镏饰幕生态――城乡发展失调明显

ブ厍斓卮ξ鞑壳贩⒋锏厍,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虽然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为城乡统筹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城乡物质文化生态失调、城乡统筹基础平衡性差的问题却明显存在。

1.生产方式工农反差强烈。伴随直辖十年来快速前进的步伐,重庆工业生产方式快速进步,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发展构筑了扎实的平台,而农业生产方式却进步缓慢,至今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少,市场导向差,由此造成其效益迥异:2007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一二产业人均创增加值之比为1:8,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迟滞了重庆的健康发展。

2.生活方式城乡差异明显。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2007年重庆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巨大的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市民生活总体小康,而农民普遍只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生活档次较低,生活质量较差。如此,市民不断提高的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不断激励生产进步、经济发展,而农民消费的低标准、低要求则使庞大的农村未能形成相应的消费市场,无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差异明显。直辖十年来,重庆城区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贸和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且不说商贸和休闲娱乐等设施严重缺失,学校校舍危房多(中小学现存危房约77.9万平方米[1])、群众就医难(2006年重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仅40%)、通讯难(据笔者调查,开县白泉乡6个村1个居委会,只有4个村通程控电话,有3个村通移动通讯)、行路难(截至2007年底,重庆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仅为71.8%,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则为27.9%)都是现实,饮水也有安全隐患(全市现有水库2796座,目前病险水库1314座,涉及饮水不安全人口约1000万[2])。如此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而且影响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ィǘ)制度文化生态――城乡保障失衡严重

ヒ皇腔Ъ制度城乡二元。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至今。虽然重庆从1994年起就以条件准入方式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开始以“重庆市居民户口”取代“农业、非农业户口”,并出台有条件的户口迁移政策,但一般农民难以迈进城市的门槛:除“年老投靠子女、年幼投靠父母、夫妻投靠”者外,入户主城,不仅要有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还必须购买人均建面30平方米以上商品房且有大专以上学历。就购房而言,2007年前10个月主城商品房成交均价为3028元,人均年收入3509元的农民只能望房兴叹;就人口素质而言,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0.2%。由此,城乡社会主体不能相互自由流动,农民难以与市民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ザ是就业制度城乡割裂。尽管2003年重庆就提出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原则,但农民就业事实上仍被歧视:一是岗位限制:农民一般只能寻觅到那些技术含量低、市民少有问津的“苦累脏毒险”的职业和岗位;二是待遇歧视: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常常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三是权益歧视:在事故面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常常同工不同权、同命不同价。这些无疑削减了城乡居民待遇及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ト是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一。直辖以来,重庆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但到目前为止,城乡差别甚大: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从2008年4月1日起,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三个经济区域的市民最低生活标准分别为3120元/年•人、2760元/年•人、2520元/年•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分别为1600元/年•人、1400元/年•人、1200元/年•人[3];失业保障方面,《重庆市失业保险条例》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农民因不存在绝对的失业而无法享受;养老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转非”人员年老后有退休金或基本养老保险,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已试点多年,但并无统一制度,更无财政投入,相当于农民自身储蓄养老;医保方面,虽然新农合已覆盖除渝中区外的39个区县,参合率76.88%[4],且2008年8月1日将上调新农合补偿标准,但相对于城镇人员其保障水平仍然较低,难防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州;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着“文化旅游促发展”的发展战略,紧抓文化、生态、高端三大工作重点,努力将青州市打造成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 目前,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对“青州现象”颇感兴趣,研究者众多。本课题主要就如何弘扬青州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青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青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山东的青州便是其中之一。按照五行学说,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称之为青州。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文化、佛寿文化、古城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互依;东夷文化、民族文化根深叶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名人文化。自西汉起到清末1 400多年的历史中,青州历代为州府治地,辖区最广时比现在山东省还大,一直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青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孕育了众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一代名相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青州做过官,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政绩。至今,青州城里还传诵着范仲淹亲自用澧泉水熬制白药丸子分给百姓医治红眼病的故事。宋代朝廷重臣寇准、宗泽、张叔夜等,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和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等,都曾经在青州做过官。他们为青州的经济文化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青州已成为山东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青州文化还造就了一代名相王曾、抗倭名将邢玠以及王文统、钟羽正、赵秉忠、冯溥等一代贤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大家。他们追求真理,无视权贵,贫贱不移的文化秉性,表现了青州人的精神风韵。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李成、黄庭坚、李文藻等文坛名流。李白、杜甫、欧阳修、李清照等都曾经游历或长期居住在青州,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李清照在青州归来堂居住了14年,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脍灸人口的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缘于青州山水风光的独特魅力,诱发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2.佛教文化。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青州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青州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这些宗派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近几年,在青州境内发现了许多佛教遗存并且对其进行了修复,现在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增添了较高层面的内涵。青州境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寿”的云门山大“寿”字、集佛、道两家于一身的驼山、魏碑体鼻祖郑道昭的玲珑山题刻、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世界上罕见的长达2 600米的山体巨佛和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的龙兴寺佛教造像等,处处洋溢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3.东夷文化。东夷文化,是山东地区最早的土著人文化。据《禹贡》、《周礼》、《史记》等古书记载,青州地区正是当时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并且处于其活动中心。从历史传说看,东夷文化的许多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在古代青州地域。例如五帝之一的舜,就是东夷人,早期在古青州地区活动。还有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也隐居青州,青州曾名“益都”,含义即是“供祀伯益的都邑” [1]。

4.古城文化。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是历代军事重镇。青州市有2200年的建城史,城区内先后建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四座古城。在今天的青州城内,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像棋盘街、昭德街、卫里街、偶园街、北门街、北关大街等,这些街道首尾相接,绵延10多里,依然保存着青砖、小瓦、石路、木质活插板门的古朴风貌,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无不洋溢着古文化的韵味。至今,青州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山西会馆、培贞书院、偶园衡王府牌坊、满族旗城、松林书院、万年桥、周代驿道遗址等大批历史遗存[2]。

二、推进青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壮大文化经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摆在青州市人民面前的一大课题。

1.以历史文化的理念,挖掘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以‘人文’挖掘城市底蕴”的建设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植入”城市,彰显古城特色和魅力。政府可以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做好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让古城到处彰显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塑造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首先,坚持把文化项目建设融入到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结合丰富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规划建设以周代文化为主题的马驿山遗址公园等不同朝代风格的遗址公园和花园小区,配套规划甲子文化园、凤凰山景观公园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新的旅游亮点。其次,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突出青州作为“东夷文化”发祥地和作为江北花卉产业第一县的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东夷文化生态园、李清照印象文化园等十一园、十二馆等一大批独具魅力的城市建设项目。

2.以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突出“古、青”特色,坚持“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建风格,充分挖掘整合青州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青州古城,让“古文化”成为青州的城市文化底色。在城市发展格局上,以老城改造提升为中心,加快南部文化产业园、北部经济开发区、东部黄楼花卉园区、西部峱山经济发展区建设,打造“一城四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整合片区资源,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复合型地产繁荣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大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其次,突出青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特色,加强与文化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山环水绕、园在城中、城在景中、人文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的城市魅力,把青州变成一个以古州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州福地”文化旅游区。

酒文化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韩 文化贸易 贸易逆差 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发达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出口产业的主力,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产值。在亚洲,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成立专业的文化发展机构,并在政策以及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支持。可以说文化也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

从1994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但是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在文化贸易方面,尽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水平有限等原因,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始终处于严重逆差形势。近年来,中国和反差较大的韩国之间的文化贸易活动就很能说明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中韩文化贸易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中韩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状况对比

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韩国在文化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第五位,尤其是在文化产品输出领域具备了绝对优势,在亚洲以及全世界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韩国的文化贸易的主要包括影视、游戏、动漫、漫画出版、图书期刊等十个领域。近几年来,中国的市场中随处可见韩国的商品,韩国文化正大肆涌入中国市场,“韩货”受到中国市场追捧,这主要是由于韩剧的流行,从而将韩国文化带入中国,如《大长今》、《宫》等韩剧在中国引起了“韩货”的热销,从韩国轿车到韩品牌的手机、美容产品、游戏产品等等。

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市场总销售额为50亿万韩元,约占韩国当年GDP的6%,出口的文化产品总额为9.39亿美元,这其中游戏产品的出口额最大,为2.614亿美元,在文化产业比重中占28%,出口的影视作品为194部,贸易额为5848万美元,出口到亚洲的为4532万美元。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上有75%的产品是韩国引进,而2005-2007韩剧也占据了中国各省台黄金播放时间的25%。另外韩国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涉及到其他制造业及服务业的产值,创造了4.5亿韩元的间接就业岗位效果,收益巨大。

反观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文化硬件产品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生产、储存、传播文化的工具以及物态载体都属于文化硬件贸易产品的范畴。但在文化“软件贸易”领域,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漫、印刷出版物、视听表演艺术、音像制品等,还非常薄弱,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主要发生在这一领域。中国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可以从表1、表2明显的看出来:

表1.2005年中国主要文化贸易产品逆差统计(以进出口现金为标准)

表2.2005年中国主要文化贸易产品逆差统计(以进出口版权种类为标准)

出口种类 进口种类

图书期刊 1436 10131

音像制品 3 234

电子出版物 78 155

软件 0 401

电视节目 0 3

我国大部分的文化产品都需要进口,进口与出口额倍数差距从几倍到几十倍,报纸和图书期刊的贸易逆差情况最为严重,而在版权贸易中软件以及电视节目完全依赖进口,出口量为零。由此可见,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

(1)政府措施

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鼓励并帮助制作单位低成本将文化产品出口海外,这不仅促进更多韩国文化流入国际市场,也极大地激发了制作公司出口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同时韩国政府实施资金支持时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设立多项专用基金,如文艺振兴基金、促进信息化基金、影视振兴基金等;另外韩国文化产业部门还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贸易产业的发展需要。这一系列行为使“韩流”像一阵飓风,席卷了国外市场。

在中国,政府没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资本想进入文化产业难度大,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渠道窄,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此外,通关程序复杂使文化产品失去时效性,价值降低。

(2)产业结构

中国在文化“软件贸易”领域,包括电影动漫、影视剧、电视节目、音像制品、会展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十分薄弱。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产业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不明显等问题。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出口和国家总体外贸出口水平差距甚远。

文化产品的出口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出口的不足说明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小,感召力弱。2006年,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比例约为1:10,而韩国的文化贸易顺差约为1:20 。

(3)观念落后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文化的性质单一,只作为理论和交流用,很少人会想到文化也能成为商品来进行贸易活动。没有“文化经济化”意识,文化产品发展的营销思维上也很局限,使得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特别吸引人,可以引领世界文化的产品。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何其丰富,但是文化怎样推广、何时推广、如何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问题。

对于文化产业经济化的不重视也导致我国的文化资源的流失,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抢先注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三国历史人物曹操竟也被认为是韩国人。近几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文化财富被他人占有和利用。这说明我国对于文化的观念还停留在交流、架空的层面上,将文化贸易单纯的看做宏扬国家传统或是简单的国际交流的方式,缺乏“文化经济化”意识及营销理念,所以效益非常低下。

(4)缺乏品牌

韩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如夜心万万、人气歌谣、情书等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非常高,又如韩国的电子游戏如泡泡堂、跑跑卡丁车、永恒之塔等也是我国对韩进口的主要文化产品,但中国却缺乏能够引领国际文化市场的品牌。

目前,我国文化贸易缺少的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竞争力强并且符合国际市场审美的原创文化品牌。我国的文化产品只能在低附加值领域进行恶性竞争,丰富的文化元素不能转化成可以占领贸易市场的文化产品,难以引起国际文化市场的共鸣。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接受度是我国文化贸易发展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改善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对策

(1)政府政策推动,加快法律建设

政府应该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需求,改善我国文化贸易方面的政策及法律体系,积极鼓励文化产品的出口。将文化的振兴提高到完善综合国力的高度,把文化的传播与民族命运的未来相结合,给予宏观调控和市场指导帮助。对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尤其是在财政支持、投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简化文化产品出口的繁琐手续,提高贸易效率。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借鉴韩国在文化贸易出口方面的政策,比如对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成立文化贸易产业专门机构,了解产品进出口情况,协助处理文化产品出口的相关事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设置文化产业基金,为企业造就多元的资金局面;及时出台文化贸易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保障企业权益,规范产品进出口秩序。

(2)树立“文化经济化”的意识,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不仅是一种思想交流,它还蕴含了强大的经济价值潜力。我们应该摒弃无视文化经济价值的观念,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市场。

在文化内容方面,应以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深化文化内涵,近一段时间,汉服等中国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外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大部分还没有转变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许多文化遗产并没有成为中国的社会财富。所以,要切合国际文化市场的要求,深化中国特色文化,进行文化的再创造,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迎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3)利用货物贸易的优势,宣传我国文化产品

利用我国货物贸易的优势以及渠道带动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一,积极利用我国在商品贸易方面的优势经验来制定文化产品的国际发展战略;第二,利用我国货物贸易已经开拓的销售渠道来推动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文化搭台、造势等活动;第三,利用相关产品来推广文化,比如韩国通过韩剧、综艺电视节目等途径来宣传其本地文化特色如“韩医”、韩国饮食文化等;第四,利用已经建立起知名度的商品品牌或是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的文化元素进行新的文化品牌的塑造;

在文化产品的宣传上应该注重产品的营销和包装力度,借鉴韩国文化产品宣传方式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媒体,积极与境外传媒合作,利用如电视、植入广告、广播等宣传和推广我国文化。

(4)培养国际知名的名族文化品牌

商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知名品牌对于提升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文化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一提到KBS,大家都知道许多在中国大热的韩国电视剧都是出自这个公司的产品;又如许多中国观众爱看的韩国综艺电视节目都是出自SM公司的作品。

一些社会影响力大、公众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可以进行产业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然后扩大生产规模,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吸收了国外优秀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品牌。

(5)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人才队伍

我国的文化产品急需“走出去”。中国现在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熟悉国际文化贸易市场运行规则、行业融资及海外营销渠道和方式,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文化经济化”意识的人才。为了拥有这样的文化贸易人才,一方面可以在各大高校开设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贸易等课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力引进国外经营管理人才,既为企业输送了新鲜文化血液,又能优化人才结构。除了丰富人才队伍之外,企业还应该制定一些优秀文化创意奖励措施,在更大程度上鼓励文化贸易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书华,王华强.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8.4:87-89.

[2]詹小琦.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8:36-39.

[3]姜锡一. 韩国文化产业[.韩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

[4]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5]成林.中韩文化产品贸易研究.北京.商业经济.2009.6.

[6]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深圳)基地.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5.

相关期刊更多

酿酒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科学院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