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企合作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研合作 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
1.引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的基础研究机构,双方具有共同的科研目标和科研理念,为深入互利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自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2001年升格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建立以来,双方建立了有效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建立了“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微软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和“中国科大-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这三个平台,双方将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合作计划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促进了我校信息学科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1]。
2.合作模式及成果
2.1科研合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提供研究经费用于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并帮助确定前沿研究方向、评选研究课题。通过开放基金课题的实施,加深了我校青年教师与微软相关研究员的合作关系,促进了青年教师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为他们进一步争取国家层面的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重点实验室已资助了30项开放基金课题,其中20项已按期结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基于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共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同时,我校视频处理与通信、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等研究方向获得了快速发展,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双方联合制定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支持下,学校选派有学术研究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在相关研究员“手把手”的指导下,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对于信息学科前沿的把握能力,创造出一个“不出国就能够享受国际化培养”的师资培养有效模式。目前,学校已选派了5名青年教师去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一年的访问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4位青年教师完成访问任务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学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聘请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担任我校兼职博导,直接指导研究生,从而增强信息学科师资队伍的实力。
2.3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信息学科的课程建设必须跟学科前沿、企业核心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并且鼓励研究员到高校开设新技术专题课程,学校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来不断保持课程的先进性。2005年,我校邀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12位研究员,为我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互联网搜索与挖掘》选修课程,把当时最新的研究内容传授给学生。2009年,学校又邀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5位研究员,与我校教授共同讲授《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课程,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4人才培养
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一批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年轻学者,拥有最好的科研环境和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环境。学校通过聘请兼职博导、大学生研究计划等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实习,探索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学校已聘请13位微软亚洲研究院专家担任兼职博导,每年招收7名左右博士生。同时,学校利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计划等,安排更多学生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已经在信息领域的一系列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96篇优秀学术论文,并有多位联合培养博士生获得国际顶级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其中有些已毕业的博士生已经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担任中坚力量,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2]。
2.5学术交流
微软亚洲研究院被公认为国际上信息领域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云集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每年还接待很多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的访问。我校通过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国际合作渠道,每年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长远的影响。2010年7月,我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承办了视频通信与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VCIP 2010,此次会议收录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3篇高质量的论文,近200位多媒体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3.合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与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是一项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战略举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采取有效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3.1 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大家知道,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工作不仅仅存在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于信息学科来,像微软、IBM、Google、Intel、华为、百度等许多国内外大公司都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高校与他们这些著名的公司合作,可以帮助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3.2 培养高水平人才
2009年,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3]。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4]。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像微软亚洲研究院这类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往往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科研环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3.3提升学科竞争力
从我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模式和成果可以看出,合作增强了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这种高水平的合作可以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
4.总结
高校与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是一项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工作,受到国家、高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采取有效的合作模式,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务必坚持以培养一流学生为核心,将科研合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提升学科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广纳精英,共同创新―记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5。
[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4。
[3] 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学[2009]12号。
[4]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 2011]1号。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chanism Research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N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hijiazhu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vigor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s widely adopted, but cooperation scope expanding gradually and lacking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ke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ill stay on the surface,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the enterprise profit and win-win mechanism, to further ease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employee lie in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eps of cours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establis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provide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chanism
所谓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对合作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市场环境、发展前景等进行科学评估预测,在分析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性质、教学特点、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原有资源制定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案来组织课程结构,保证课程开发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多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在合作机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方面都难以实现真正的课程开发。
1 合作机制与实际落实有偏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能够给予认可,对其教学理念掌握相对全面,但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上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课程安排与职业需求脱节严重,导致课程开发只停留在研究室里,而人才水平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在走访体育类高职院校时发现,由于这类院校学生与企业需求关联性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培训基地、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作为自己的求职方向,但是我国的培训基地、体育俱乐部等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所以职业需求针对性较强,这就导致了课程安排与职业需求脱节严重的问题发生,许多合作企业表示对毕业生满意程度低,试图解除合作关系。这种尴尬情况在其他高职的校企合作中并不少见,是由于合作机制上缺少计划性、针对性、灵活性而造成的。需要专业性较高的高职院校能够制定恰当的合作机制,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2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有偏差
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都对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但是由于教学方案不完善,导致课程设置仅仅停留在课程调整,而没有对教学方案进行完整实施。这样简单化的课程设置完全脱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学生也难以在这样的课程中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专业技能,导致企业在加大投资的前提下没有获得相应收益,企业试图从技术员工谋求技术进步的思维难以得到实现。
所以,校企合作中的课程开发需要在合作机制指导下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切实的课程设置及调整保证教学方案的完整实施。这是工学结合模式宗旨的要求,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必由之路。
3 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有偏差
通过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在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中,有大概53%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仍居存在偏差,自入企业实习开始,相当于对专业技能进行了重新学习,对知识构建进行了重新调整。这跟企业制度、技术改革有一定关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慢以及校方与企业之间沟通的缺失造成的。需要加大与校企之间的沟通力度,校方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充分理解课程开发的实施理念是保证校企合作高效进行的关键。对于课程开发应该制定一体化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三方(下转第25页)(上接第20页)面的综合利用,才能将课程开发理念落实到位。对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成立专业性强的课程开发小组。校企合作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这么简单,学校也不是向企业输送人才商品的工厂。所以,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成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对学校现状、改进方向、企业人事安排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然,课程开发小组的作用也并非仅停留在课程开发前的研讨上,还应该以后的具体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和指导作用,保证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中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同时,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应该具备一定预见能力,能够正确看待高职院校学生能力与知识系统的关系,保证课程开发具有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能够对学生、一线教师、企业进行相关课程指导。
(2)对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和适用性安排。课程设置应该在合作机制的指导下进行,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才能具备准确的针对性和普遍适用性。比如在教材编写上,应该编写基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教材,对职位工作流程、职位在企业中的位置、职位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系统安排,保证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了职位与自身职业生涯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消化运用。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实训、企业工作环境实习等方面的安排,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流程中掌握专业技能运用,促进边学边用中的技术创新。
(3)开发立体化教学内容。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知识灌输,还应该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对学生潜能的立体化调动。这一方面可以首先从教学方式上入手,拓宽教学资源的调动范围,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职位需求相关联,通过运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增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把“教”与“学”相结合,实行“教”“学”位置互换等方式,模拟工作流程,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不能只强调技能提升,忽视宏观教学,避免学生“机器人”的现象出现。使立体化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对学校性质、企业需求、岗位技能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要将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开发教学方案积极调和,使高职院校教师与对口企业形成课程开发的整体队伍,调动广大教师、行业人士、课程专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环境,全面提升校企合作进程。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国家政策这个强大依托,突出自身具有培养实践性、专业性、开放性人才的特性,将课程开发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L?012年度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B12Y032,课题名称:校企合作开发外贸英语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闽,于晓丹.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问题实证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136-03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Library of Technical Institute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o Liqin(Library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new education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widely gets praise. This article over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ents of their cooperation, and also research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hoo-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 that the library must attention.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ducation model;library of technical institute;development research
CLC number:G258.6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136-0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沿袭着普通高校的组织机构和办学教育模式,而这并不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及企业参与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出了校级合作、校政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和校企合作培养的多条发展道路,特别是校企合作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作为高职院校主要文献传递与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将如何发展,便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概述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合作内容等基础上,研究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分析了图书馆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1.1 校企合作概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因而其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已经对校企合作办学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如英国的“学院――企业项目培训”、“三明治工读制度”模式、美国的“地区性产学合作”模式、日本的企业办学(企业投资、校企人员互相交流、企业委托大学研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等等。我国高职院校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末期,高职院校的校企联合办学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自从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的艰苦努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教育界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几年来,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1.2 校企合作的几种教育模式
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不同,校企合作存在多种模式。
从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方式来看,主要有:(1)企业配合模式。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人才培养,如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是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重点参与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任务。(3)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企业通过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向学校注入股份成为股东,进行合作办学。
从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角度来看,主要有:(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选定教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如上海喜来登豪达太平洋大饭店参与合作院校上海建桥学院管理系的整个招生过程,最终按照一定的男女生比例组建以企业冠名的定向班,学生在求学期间,可以得到合作企业提供的诸如免费体检、实习津贴等福利以及各类奖学金,学生毕业后若在合作企业工作可享受正式员工待遇,无试用期。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实践学习。如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工程系与上海中船三井柴油机有限公司合作。合作企业在机电系一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组成定向培养班,命名为“中船三井数控班”,学员学习期满,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和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数控机床)后由企业录用。 (3)学工交替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然后又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1 ] 如上海建桥学院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与上海新场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其相关专业可在新场古镇开展景区规划、外语培训、导游词翻译、旅游纪念品设计、古建筑保护等内容的实习与实践。[2 ]
1.3 校企合作的内容
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整合校企双方资源的教学模式,如企业和学校举办就业创业渠道交流会、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进行学生实践培训等合作方式。(2)技术开发。利用双方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以技术应用为特色,实施合作项目,促进双方的技术应用水平。(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指的是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共同使用的信息、人才、设备厂房等资源库,实现资源的互通互用。(4)信息沟通。校企双方为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一般会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沟通渠道,加深了解,为彼此的合作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逐步形成一个整体。[3 ]
2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的图书馆
2.1 图书馆服务
校企合作模式之下的图书馆不再只向在校师生服务,因此,图书馆除传统的借阅、咨询等服务外,还将承担其它服务任务。
(1)参与新模式之下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为了提高学生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校企整合双方资源,由企业或学校单独或联合建立的多种人才培养机制有着多方面的培养需求,如信息能力培养、生产技能培训等。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教育课堂,有着诸多优势,如信息素养培养优势。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承担更多的培训任务,联合学校和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新模式之下的人才培养。
(2)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社会的发展使得技术力量越来越强大,社会各个方面也对技术有一定的依赖,既有资源又富有专业知识含量的技术服务更是珍贵。高职院校图书馆有一定的人才、技术、信息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便能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专业技术服务。如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开发适合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承担校企合作中的技术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方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
(3)进行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资源共享,而高职院校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合作主体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是高职院校最有优势的资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一方面要充分共享现有资源,如书籍、数据库等;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合作校企所需领域进行资源开发及共享,为校企合作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2.3 图书馆发展
(1)发展特色馆藏。在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藏地 ,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突出特色, 就会失去优势。因此,逐步建立起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藏书结构和体系 ,并对原有馆藏特色继续延伸,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些特色具有与学校特色专业有关的特色,但并没有体现出与所合作企业相关的文化特色。因此,图书馆有必要继续补充、完善,使其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更加完备,特色更为突出。[4 ]
(2)发展特色化服务。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并不是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具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在这种特征下应该怎样取得发展,突破原有格局?唯以“特”取胜,图书馆亦如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借助学校的特色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另一方面可依托企业文化优势,按新型服务与方式来调整内设机构,重点开展有学校和企业相关特色的文献服务,开辟有特色的借阅室等,吸引读者。[5 ]
(3)发展服务中的技术应用。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已作为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因而人们对生活中所需的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超越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求方便快捷。其实,图书馆已经或正在尝试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满足读者的这些需求,如手机图书馆等。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下的图书馆既需要提供传统的借阅、学科咨询等服务,还需要向企业提供一定的专业服务,发展这些服务中的技术应用将打破时空限制,更加方便快捷,显著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增强双方合作效果与合作信心。
(4)发展区域图书馆的合作与共享。信息社会中信息的海量增长,使得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远比不上图书馆共享的馆藏文献资源。随着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日趋开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图书馆建设应是立足本校特色建设,积极开展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资源高度共享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包括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联盟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利益,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信息需求,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文献保障。
(5)竞争情报服务应是主要发展的服务之一。情报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图书馆要想在为企业的信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单纯依靠资源服务远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而应着力于为企业的竞争情报发挥作用。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参与到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当中,协助企业制定规划成立机构,建立章程,并开发一些数据库完成竞争情报的搜索,完成科技咨询、分析、判断、整合等工作,及时做企业情报竞争的坚强后盾。
2.4 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相关合理服务体制。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服务机构,在校企合作的协议商定之中并没有充足的发言权和支配权,这就需要图书馆主动参与到校企办学规划等合作项目的计划制定与实施中,协同建立合理的服务机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明确的职责更好的为校企服务。
(2)探索长效合作发展机制。良好的服务离不开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在现代快速发展进步的步伐中,满足时代要求的服务就需要人才的输入或培训作为保障,因而,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探索长效合作发展机制,在对学校和企业进行良好服务的基础上,注意人才的引进及培训,以保证人才和知识的更新,服务质量的提高。
(3)注意企业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图书馆在对企业的服务中,应注意“借阅服务中的公共借阅权”“文献复制版权”等问题,图书馆员应采纳合理的使用原则,利用我国版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避免出现侵权等问题。
(4)重视图书馆建设是提供良好服务的保障。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因此,为了保证高职院校既能为学校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信息检索等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高质的情报等服务,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人力建设,由于图书馆扩展了服务,图书馆员工作量增多,只有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推行这些服务,同时要完善培养,鼓励创新,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
3 结语
校企合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大量的合作与发展问题需要双方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图书馆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服务机构,需要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研究新的服务项目,实施新的服务策略,为该模式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更多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3]邓逢根.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08.
[2]上海建桥学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EB/OL].[2010-01-23]./Info.aspx?ReportId=920e2c3f-040f-4310-9d90-59b6b803ed5e.
[4]何雪丽.构建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联盟之我见[J].图书馆论坛,2007,(3):85-88.
关键词:普通高校; 校田径运动会;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58-001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校运动会对学校体育起着导向、推动作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体育的重要窗口之一。但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参与对象单一,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重要性及在大学生心中的魅力也逐渐消退,这与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宗旨想违背。因此,新时期高校校运会发展模式一直是今年来高校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想通过对校运会传统模式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
1.竞赛体制陈旧、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校内各种群体竞赛均由校体育部一手包办,教师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组织比赛,工作量很大。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由于受奥运会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都是以田径运动会的形式举行,可以说是正规田径比赛的缩影,只是规模小些,参赛人数少些,竞赛水平低些。有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而少设几个项目,比赛的规则、计分的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均照搬了正规比赛的模式。
2.内容与教学相脱节
传统模式的校运会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无一例外的均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设置项目。有许多项目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对田径项目中一些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如跨栏、标枪、铁饼、三级跳远等项目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较好的完成,但校运会上设立了这些项目,学生往往迫于无奈而参加了这些项目的比赛,于是就出现了比赛时撞栏、跳栏、铁饼横着飞、标枪纵向翻转的现象,既增加了学生受伤的可能性,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影响他们再次参加比赛的勇气。
3.普及程度不够
高校运动会往往以学院为单位,一般情况下都是规定每个项目每个单位报两人,每人限报两项(可兼报接力),造成参赛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干的情况。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人,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标。
二、高校运动会的作用
1.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等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生动课堂。校运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宣传和发挥体育功能的最好阵地。
2.田径运动会不仅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竞争是竞技运动会固有的本性,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坚强的意志品质更能在此中体现,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对普通高校运动会模式改革的设想
1.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对传统模式校运会的改革首先必须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观念转变,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新时期高校运动会的目的应是通过体育竞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及能力,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对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及设置项目的改革
组织竞赛是手段,贯彻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达到全面育人是目的。我们要加大对校运会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文化思想的传播,改变以往的做法,将校运会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在项目的设置上,应达到正规竞技项目和娱乐项目参半、精英竞赛项目与集体项目参半,有可能的话还应逐渐加大后者的比例。
3.加强对田径课程的改革,创造条件,确保田径选修课的开设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贴近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为了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公共体育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选老师的形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但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最能全面发展人体运动机能的。
4.竞赛体制改革
改变以往校运会由体育部教师包办的做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具体可采用由学校牵头,体育部(院系)统筹指导,院系、学生会、社团联合承办的方式,此方法不仅能体现出各院系、学生会、社团的特点,而且能培养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5.评比方法、发奖形式的改革
校运会是以竞赛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竞赛就会有名次高低之分。在文明竞赛的前提下,“金牌意识”还是需要倡导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友谊第一”,那么学生的竞争意识就得不到培养。校运会评定各学院最终名次的方法不应单纯以比赛得分多少为最终依据,而应结合各学院参与程度、精神面貌、会场气氛等因素来评价。这样就更能引起各学院领导及同学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同学踊跃参加。对于发奖,应改变以往发奖品、发奖状的做法,可以模仿奥运会颁奖做法,颁发有学校纪念意义的奖品或奖牌,让学生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校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5)
【关键词】硫酸镁;万托林;高氧驱动雾化吸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高氧驱动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雾滴由呼吸道至支气管起到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作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的急性发作。在秋冬季节或感冒时症状加重,诱发其急性发作。临床体征为呼气费时、费力,双肺呼吸音低,满布或散在哮鸣音,偶闻及湿罗音。口服及静脉药物治疗喘憋症状改善不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8――2012年共收治300多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选取2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7岁,住院平均5天以下80例;B组100例,平均年龄66岁,男66例,女34例,年龄48-83岁,住院平均5天以下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诊断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1.2方法
1.2.1两组均给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等药物口服及静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7.5%,硫酸镁2ml+万托林2ml高氧驱动雾化;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万托林2ml高氧驱动雾化。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喘憋改善情况。治疗3-7天进行疗效比较。
1.2.2吸入时间餐前或餐后2小时,每日3-4次。:坐位或半卧位,有利于药液沉积到支气管及肺泡;意识模糊者平卧位,抬高床头30度。使膈肌下降,胸腔扩大,增加气体交换,提高疗效[2]。氧气流量:6-8L/min为宜,使雾滴更微小,易于到达细支气管。
1.3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3天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咳嗽、喘息、呼吸音改善、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或消失,痰培养无菌生长;②有效:3-7天内呼吸困难好转,咳嗽、喘息、肺部哮鸣音减少,痰培养无菌生长;③无效:7天后仍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无明显减少,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疗效比较A组有效95例(95%);B组有效90例(90%),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镁离子是细胞内常见阳离子之一。与低剂量万托林合用后作用明显提高,其可能机制是镁离子广泛参与细胞活动的各种生理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3-4]:①通过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运动,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②能使胆碱能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阻止支气管哮喘发生。③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加快二磷酸腺苷转化为环磷酸腺苷的速度,其浓度升高,使支气管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④可激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中功能低下的受体,抑制喘息发作。⑤镁离子具有镇静的作用。⑥对抗缺氧所致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痉挛,降低心脏后负荷,随着肺淤血的减轻间接改善呼吸功能和缺氧。⑦等渗硫酸镁与万托林合用有协同作用,增加万托林疗效,减少其副作用。将硫酸镁联合万托林高氧驱动雾化吸入,研究A组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显效、总效上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61.
[2]王林凤.呼吸科患者氧驱动雾化吸入不良依从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 ,2011,12:26
[3]吴雨平.雾化吸入硫酸镁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46例[J].广西医学,2007.01,2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