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第1篇

作者:吴桂月 张亚丽 郭世界 张明宇 王培豪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特点与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况下,全省总缺水量114.3~181.4亿m3,占总需水量的21%~31%。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诱致农业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涝、干热风、风沙、冰雹及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病虫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近50年来旱灾面积大767万hm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河南省雨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年际变化特点。全省春涝、初夏涝频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涝成灾面积每年在80万hm2以上。各种灾害中,以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290.00万hm2,超过麦播面积的1/2,其中4.33万hm2小麦出现枯死现象。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亟待改善。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暖干气候导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势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和干旱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必将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分区根据《河南省综合农业区划》、《河南土壤区划》、《河南省农业气候区划》、《河南省水利区划简明报告》等资料,对河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进行分区,把全省共分8个区:Ⅰ豫北山区粮食生产气候区;Ⅱ豫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Ⅲ豫西山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Ⅳ豫中丘陵粮食生产气候区;Ⅴ豫东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Ⅵ南阳盆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Ⅶ豫东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Ⅷ豫南山丘粮食生产气候区。头脑风暴法简介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思维的方法[4]。头脑风暴法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中的应用议题: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及排序。会前准备: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分区及各区主要气象灾害,制定应对自然灾害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清单,请专家综合考虑各措施(实施应用情况、存在问题、风险、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优先排序。确立定人选:所请专家的专业范围包括作物栽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林业、环境、农业经济等专业专家。实施过程:由主持人公布议题,安排各专家针对议题综合考虑各措施进行优先排序。时间实施:一个区大概10—15min讨论时间。最后汇总各个专家们意见措施,再进行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综合分析,结果见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多途径进行节水保肥等技术和措施,对稳固我省粮食生产、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河南省气候将继续向“暖而干”的方向发展,高温、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调控的。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河南省不同的粮食生产变化分区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个气候变化分区的适宜性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气候变化及其粮食生产的适应、减缓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响方面复杂,各项应对措施的遴选应结合自然条件、气候变化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统筹考虑,进一步细化和重组。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必须成为衡量我们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所作努力的决定性因素。”她还表示:“气候变化将频繁地对公共卫生施加压力,卫生专业人员处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当然,这是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嘱托;然而,对广大人群来说又如何应对呢?出于对每一个人自身安全考虑,不能不认真审思慎行。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高温会引发某些疾病;一些热带病将向温带蔓延;气候变化使某些地区粮食减产从而导致当地人营养不良等。于是,世卫组织在一份公报中说,在2008年的世界卫生日(4月7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组织将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人们关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识。

去年,暖冬多风少雪,空气质差干燥,细菌病毒潜伏,使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诱发恶化突变。尚有糖尿病、风湿病、胃肠道病、呼吸道病等,痛楚迁延,医治难愈。更有众多的中老年人,在科学养生不断强化的进程中,因气温幻化多变,自身无法适应,出现意外病变。人们认为,这都是天气惹的祸。

其实,气温多变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有季节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大多是有规律的;而当今的气温多变,确是带有全球性的,甚至是无规律的。近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气候异常多变、自然灾害不断,干旱、暴雨、山洪、雷电、台风、沙尘、冻害、酸雨、雪灾,损失财物,戕害生命。

科学调查分析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逐年上升,致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疾病和死亡终降到人类的头上。

基于此,对于突发或渐变的恶劣气候,应有所准备与认识。平时可学习一些有关气象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影响天气改变的因素等。如何应对气温变化,只有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不妨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调适自身生活条件。气温发生骤变,及时添减衣服。关注敏感部位,防止病从口入。锤炼心胸豁达,学会怡情养性。心身避免过劳,适当安排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勿使悲喜冲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水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人与自然秩序合契参同,自然界的兴衰枯荣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养生健体须要“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安排饮食、起居、劳作以及等活动的节律与禁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调合,颐身养神、祛病延年的效果。元代著名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丘处机,在“四时调摄”为要旨的养生学方面造诣很深,值得今人借鉴。他认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不断变化,就必须调节人的生活、精神、身体,使之与外界环境协调,达到内外环境平衡。关注四季调养、精神调养、饮食调养,尚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季节保健强身的方法,促进防病健身延年益寿。

春天,应该看到既是百花吐艳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丛生的时分,晨练、散步、踏青、览胜,都不可忽略这同一时间里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人的不同影响,极需要调适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张弛有度。饮食方面适当多饮茶,喝姜汤、菌汤,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这些都有利于对抗气温变化对人的侵袭。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1】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20xx年世界气象日主题——xxxxxxx。

3、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7、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9、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1、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2、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3、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6、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2】

1、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2、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3、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6、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7、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8、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9、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10、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11、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12、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4、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15、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16、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17、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18、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世界气象日宣传标语【3】

1、施放气球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2、无施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施放气球活动。

3、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4、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5、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6、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7、依法加强我市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

8、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依法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范文第5篇

黑河降水量多少具有明显的时间、地域差异和年度差异。降水的年际变化,以黑河气象站观测得数据为依据来看近50年来黑河降水变化,以十年为一周期,算出十年年平均降水的均值,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总结出降水状况变化的趋势。

1960年降水量454.6mm,1961年降水量452.9mm,1962年降水量636.5mm,1963年降水量674.7mm,1964年降水量389.7mm,1965年降水量415.0mm,1966年降水量479.0mm,1967年降水量611.7mm,1968年降水量476.3mm,1969年降水量598.0mm,1970年降水量420.5mm,1971年降水量mm,1972年降水量754.0mm,1973年降水量473.4mm,1974年降水量403.9mm,1975年降水量582.5mm,1976年降水量508.6mm,1977年降水量458.3mm,1978年降水量534.7mm,1979年降水量482.1mm,1980年降水量497.0mm,1981年降水量463.6mm,1982年降水量497.0mm,1983年降水量568.8mm,1984年降水量788.7mm,1985年降水量444.0mm,1986年降水量344.2mm,1987年降水量488.9mm,1988年降水量480.7mm,1989年降水量448.8mm,1990年降水量607.5mm,1991年降水量559.5mm,1992年降水量485.6mm,1993年降水量536.1mm,1994年降水量643.5mm,1995年降水量505.7mm,1996年降水量431.0mm,1997年降水量622.7mm,1998年降水量581.1mm,1999年降水量582.6mm,2000年降水量429.1mm,2001年降水量354.3mm,2002年降水量544.4mm,2003年降水量749.1mm,2004年降水量421.7mm,2005年降水量338.0mm,2006年降水量738.0mm,2007年降水量413.1mm,2008年降水量525.8mm,2009年降水量611.9mm。

从黑河市年降水量变化看到,年降水量曲线的振幅变化有加大趋势,发展到1984年的年降水量788.7毫米达到极值,远远高于历年降水量的平均值521.9毫米,而到1986年的年降水量只有344.2毫米,远远低于历年降水量的平均值521.9毫米。特别是从2001年到2007年的短短6年时间段里,年降水量曲线出现了5次大幅度的震动。降水阶段性变化较大大,最多年降水量为788.7毫米(1987年),最少年降水量仅338.0毫米(2005年),最多年降水量几乎是最少年降水量的2倍多。

二、黑河市主要自然灾害的演变

黑河市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旱、涝、低温冻害及冰雹四种。另外暴雪、大风也有,只是发生的频率少。这里只重点分析洪涝、旱灾、低温冻害和冰雹,洪涝灾害和旱灾是黑河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

为了分析黑河市五十年来主要自然灾害,我们把各年的黑河气象观测站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1960年代旱灾次数4次(62、64、65、68),涝灾次数6次(60、61、62、63、66、69),冰雹次数2次(63、66),低温冻害次数3次(64、65、68),10年总灾害数15次。1970年代旱灾次数6次(70、71、74、76、77、79),涝灾次数3次(72、77、78),冰雹次数4次(71、72、74、76),低温冻害次数5次(71、72、73、76、79),10年总灾害数18次。1980年代旱灾次数5次(80、82、84、85、88),涝灾次数8次(81、83、84、85、86、87、88、89),冰雹次数8次(80、81、84、85、86、87、88、89),低温冻害次数5次(81、85、86、87、89),10年总灾害数26次。1990年代旱灾次数5次(92、93、95、96、97),涝灾次数7次(90、91、93、94、97、98、99),冰雹次数9次(90、91、92、93、94、95、97、98、99),低温冻害次数8次(90、92、93、94、95、96、98、99),10年总灾害数29次。2000年代旱灾次数8次(00、01、03、04、05、06、07、09),涝灾次数5次(03、04、05、06、09),冰雹次数6次(00,01、04、05、06、07),低温冻害次数6次(01、02、03、04、06、09),10年总灾害数25次。50年旱灾总次数28,涝灾总次数29,冰雹总次数29,低温冻害总次数27。黑河在50年期间发生灾害总次数113次,旱灾发生28次,水灾发生29次,冰雹灾害发生29次,低温冻害灾害发生27次,这四种主要自然灾害在50年期间发生的次数基本相同,并且相间出现发生。它们都同样对农业生产和我们生活造成损害影响,所以,每年我们都要做好全面防灾和抗灾准备工作。

三、黑河五十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气候变化气温升高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对于有限生长习性的谷物,由于生育期缩短而减少产量;而对于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则有利于生长期延长,增加产量。在黑河区域内,气温升温明显,春季回春早,延长农业区生长季节,而且秋季减少低温冷害的威胁,如果风调雨顺,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和大豆增产明显。其次,黑河市区域内的气温波动性上升,使农作物的布局和结构发生改变,很多农区农民采用中晚熟的品种,如玉米。有些农区可以试种温带植物及少量的亚热带粮食品种。

(二)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首先,气候变化将导致降水更趋极端化,降水呈现阶段性,相对集中的特点,出现洪涝灾害;降水相对偏少的生长季节气候变得干热,出现旱灾。通过对五十年来黑河灾害性天气的分析,可以看到黑河区域内旱灾出现的频率很高,今后农业发展应该以重点预防旱灾为主,在季节内和区域内预防水灾。另外,气温增高,也容易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使雹灾增加,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破坏。其次,气温、地面温度升高还会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土壤有效水分将会减少,导致危害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农业水资源短缺加剧,加重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第三,气温冬季回暖,最大冻土深度持续下降,改变气候的下垫面,在植物生长季节农业病虫害频繁发生,作物病虫害的地理范围扩大,危害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