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趋于严重,不断发生一些恶性事件,如北京某个大学学生投毒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间报复凶杀案件以及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等等。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教育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
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它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能提高独立性;能消除紧张;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3.1 改善情绪。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的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3.2 培养意志。体育活动一般伴有艰苦、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运动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3 和谐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增进了解。从而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3.4 规范行为。体育活动大多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往往表现为反应适度、行为协调。反应适度指人们对运动项目、比赛规则、比赛口令、比赛结果等,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的一致性、统一性、连贯性。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能培养人们健康的心理,从而对培养、规范人们的良好行为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信息动态
3.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王昕洋,薛菊凤,孙馥箐,王洋,李思敏,付永良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刘捷,刘振义,王建平,LIUJie,LIUZhen-yi,WANGJian-ping
5.高中生家庭气氛问卷的编制校园心理 范金刚,崔立中,FANJin-gang,CUILi-zhong
6.大学生宽恕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徐晓娟,XUXiao-juan
7.290名师范大学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理论分析丛爱玲,刘锦涛,CONGAi-ling,LIUJin-tao
8.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胡海沅,林荣茂,HUHai-yuan,LINRong-mao
9.高中生青春期恋爱调查报告刘志群,LIUZhi-qun
10.高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周寒冰,ZHOUHan-bing
1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张广乐
12.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余鸿璋
13.高校学生心理委员设置的现状与思考郭胜忠,高朕栋,高欣
14.浅谈学校素质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曹秀燕
15.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黄乾玉
16.A型性格与工作焦虑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贾树艳,刘岳
17.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桑园,谢玮
18.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任捷
19.职场女生坚守职场尊严的初步分析丁志强
20.身体意象的研究进展刘香华
21.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李西彩,王宽,王秀丽
22.提高技校《机械基础》课教学效果初探白云
23.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比较研究晏志武
24.浅议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杜龙
25.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葛敏燕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孙银官
27.引入团体辅导增强德育实效叶华文
28.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左效慧
29.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高莉
30.职业组合卡使用过程中阻抗的表现正
31.山西省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张海燕,黄俊秀
32.手中的魔镜——自我意象的分析技巧莫勋
33.婚姻冲突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吴艳,郑昊敏
34.高职"自卑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刘爱华
35.校园心理 催眠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症一例周爱保,王志丹,谢璐,李平
36.高职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邓小琴
37.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一例明志强
38.高三女生考试焦虑一例李云珍
1.四川省南充市不同类型院校本科学生应对方式比较研究罗贤,LUOXian
2.高中学生不合理信念维度构建及现状研究丁云洪,DINGYun-hong
3.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钟潮庆
4.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源调查胡雯洁,HUWen-jie
5.中等职业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调研邹玉玲,ZOUYu-ling
6.消息
7.大学生"网恋"态度调查分析王佳权,丁红燕,WANGJia-quan,DINGHong-yan
8.浙江省瑞安市农村职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陈蓓蓓,CHENBei-bei
9.试论学习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相互影响孙会珉
10.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高巍奇,陆晓丹
11.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超,开塞尔·艾斯卡尔,吐逊江
12.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王天贶,裘金飞
13.警惕教育中的"超时效应"校园心理 彭岩
14.从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认识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杜琼
1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矫正建议张卫勇
16.正确认识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张振国,王旭飞
17.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季春红
18.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易琳,许海波
19.关于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20.注意机制在篮球运动防守中的应用李春兰,忤晓民
21.针对大学生团体的音乐心理治疗姚聪燕
22.意义治疗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苏昊
2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郝慧颖
24.建立新型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张茂林
25.论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董雪
26.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易晓明,高莉
27.影响专业性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进展邵海英
2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透视李修贵
29.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陶德春
30.高校学生干部"罢工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马国庆
31.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加强策略刘朋
32.农村生源中学生心理弱势原因及对策分析龙柱莲
33.校园心理 浅谈减负与心理健康教育章敏
34.面对"90"后的中学生贺京
35.现行小学语文教育评析高平,张建兴
36.以《金属钠的性质》为例浅谈化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王刚
37.英语课件在教学应用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张舜
38.大学生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一例杜红梅
39.癔症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疗一例栗文敏
40.就业焦虑症一例刘莉贞hHTTp://
41.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一例苏新莉
42.神经衰弱症心理咨询一例卢莉丽
43.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心理辅导一例孙海燕,王旭飞
1.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马志立
2.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要花多少钱《校园心理》编辑部
3.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五:爱情是人性的学校王艳军
4.都是打水惹的祸遇事心理应对五步走程大云
5.办公室礼仪帮你尽快融入职场新环境白丁
6.日记有助于情绪宣泄吗欧阳常青
7.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助人成功刘萍
8.害人害己的"摩擦癖"校园心理 天心月圆
9.多面体方兴东与互联网2.0时代与谬
10.暗访邓谦
11.一名大学生的生活自述叶稳
12.世界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13.开始恋爱吧红孩儿
14.木棉花在春天飘落流浪狗
15.你的初吻,我不敢忘文格格
16.从身边找到世界的美丽洪玲
17.第一次的勇气:从蓝天一跃而下克丽斯·兰克勒尔,刘旭东
18.女浴室里有男生蔡晨瑞
19.产生错觉的螺旋形
20.爱心接力:供姐姐读书的打工仔圆梦大学光明
21.治疗忧郁的"三A疗法"
22.和同学比赛爬楼梯蔡晨瑞
23.校园另类"启事"引发的思索
24.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王旭飞
25.东京,今夜我没有迷失裴英梅
26.何不自己造一扇门曾照旭
27.学会说不弗洛伊德·德尔,李忠东
28.给父亲打工病猫鼠
32.那时花开王雪宁
33.校园心理 优质睡眠必修课
34.《情人结》——爱比恨更脆弱袁章平
35.信赖度检测高速公路之魔
【关键词】健身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前言: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有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为此,笔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获得过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 (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2.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像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运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来,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隆。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杨勇等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27-02
据22个城市协作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 , 而且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游戏治疗(Play therapy)在西方国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986年,国际儿童游戏治疗学会成立,游戏治疗在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5年来,作者把游戏治疗用于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点
1.1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游戏因此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方式。
1.2儿童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正如美国著名游戏治疗家Garry 所说,玩具是孩子们的词汇,游戏是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增加交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和幻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
1.3爱玩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游戏活动。试想一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位是否都是在玩乐中长大成熟的呢?人们印象较深的成长回忆多是些快乐的集体游戏。孩童时的“找朋友”“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过家家”等游戏都是让当事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从中既能学到很多与群体交往的能力又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1.4寓学于游戏之中。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身处类似于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助于增强并维持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及内在动机,由于愉快的内心体验,使人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哪怕是成年人,若把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当作游戏去努力竞争,那么其获取的知识技能会更多、更好,且充满快乐,童心常在。
2游戏治疗的应用
2.1 在“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班学习及其他心理治疗培训时,作者亲身感受到了游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应用于儿童心理辅导时效果更好。
2.2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不同年龄段的个别及集体心理咨询、治疗或辅导,常感到小学年龄段(<12岁)以下的人,尤其是儿童相对较认生,注意时间短,容易躁动,不易暴露内心体验,若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其参与辅导则效果更好。如在团体辅导中,用“找相同点组团队”的游戏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活跃气氛,增强团体意识,理解“团队”或“系统”的涵义。对“怕老师”“怕父母”及“社交有问题”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展现模拟的场景,借助示范、榜样、表演训练他们表达积极情绪,促进其成长。对“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的孩子”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强调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体会被尊重的感受。用“家庭沙盘游戏”可反映出当事人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看法,还可反映出其在家庭里的位置和影响力,治疗师由此能探索他们的家庭关系。通过“放松训练”“传递鬼脸”等游戏能让人轻松转移对不良影响的注意力,缓解精神紧张的程度。
2.3 治疗师从游戏中,能较快地发现一些问题儿童,了解到儿童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因为游戏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多属于有情绪障碍的儿童。
3游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3.1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建立联系的机会。如新搬迁来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他通过问邻居的孩子“你想玩游戏吗?”“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吗?”等交流,很快就会被认识或接纳。
3.2游戏可帮助儿童从自恋转向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促进成长。如:儿童通过游戏扮演“爸爸”“妈妈”“宝宝”“老师”“医生”“警察”,让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样做会更好。
3.3游戏能使儿童克服烦恼。如用玩具玩看病的游戏,让儿童置身于“医生”“病人”的医疗环境之中,使他们把原先认为是痛苦、恐惧的事情,逐渐转变为对疾病治疗的心理认同,一旦生病时,容易主动配合治疗。
3.4游戏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能起到疏导的作用。如:当儿童受到父母、老师的指令或批评,感到能力弱小、脑子愚笨时,若让他们感受20 min“超人”“神童”的游戏体验,则会对他们产生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3.5许多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和孩子做好玩的类似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学习技能,用类似于游戏一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增强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6游戏能使儿童体验快乐、展现出真诚的微笑,便于互相接纳和沟通,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很真诚向他微笑的人。从这一角度看,善于游戏的人一般是很会学习、做事、人际关系好,而且内心体验很快乐的人。
4体会
游戏治疗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作为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与儿童打交道较多,要善于和儿童做游戏,理解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游戏治疗一定能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6.
[2]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