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外贸结构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由此也引起了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多种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思考这种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有利于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借鉴张颖聪(2011)与周妮笛(2010)的实证方法,本文采取AHP-DEA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17个指标,旨在对每个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关键在于建立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参考欧阳强、谢兮晨(2012)与张欣、于萌(2009)对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现状,本文从对外贸易规模效益、对外贸易贸易效益、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易技术效益、对外贸易生态效益及对外贸易资源效益等方面进行考虑,选取的17个评价指标详见表1。其中,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即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能力;进口技术效率(X12)=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总进口额,表明对外贸易对技术改造及技术转化的影响程度;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工业出口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净排放量,X14与X15公式类似,表明贸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初级产品效益度(X16)=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表明对外贸易对资源利用开发的合理性;进出口能源密集度(X17)=(单位金额进口耗能×进口额)/(单位金额出口耗能×出口额),如进出口能源密集度大于1,表明出口产品耗能量小于进口产品耗能量。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
目前,国内常用的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目标、准则与方案等层次,并根据主观判断来计算一系列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尽管此方法较简单明确,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根据指标所提供的原始信息产生客观的权重系数,但缺乏对各个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考虑。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评价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具有技术有效,该方法不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是不能反映决策者的偏好。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选择将AHP与DEA两种模型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AHP模型分析法
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根据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本文建立了全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层次分析结构,具体结构见图1。
2.构造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各因素的重要性分值,构造出各层次的所有判断矩阵C。假设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有AW=λmaxW,W为准则层相应元素对于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同时,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构造一致性指标:
CI=[SX(]λmax-n[]n-1[SX)] (n为判断矩阵阶数)
若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二)DEA模型分析法
首先,在既定的评价指标数据上,通过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鉴别力较高的指标,构成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再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低的指标,产生第三轮评价指标体系,对第三轮指标区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最后用软件deap2.1得出相对效率值。
(三)AHP与DEA模型集成
AHP模型评价值反映决策者的主观偏好,DEA模型评价值反映决策单元实际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对两种评价值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最后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各省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公式为:
A=αy+(1-α)θ
上式中A为综合评价值,α为主观偏好系数,可取[0,1]之间任何值,本文取α=0.5;y为AHP模型评价值,θ为DEA模型评价值。
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笔者选取2010-2012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贸易数据为样本②,所使用的各省份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3年的各省份统计年鉴及国研网,其中全国进出口额及利用外资额数据来源于2011-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而各省份的研发支出(R&D)来源于2011-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本文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主要是将所有指标正向化处理,正向化是指所有指标同趋化,重点是解决逆向指标的指向问题,即将原来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负相关的指标,通过变换使之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相关。本文涉及的逆向指标共三个,分别是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和出口贸易废渣净排放量(X15),对这三个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使其正向化。由于各指标的单位有所不同,不能统一量化,本文对所有指标选用无量纲方法进行同量度处理,最后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二)AHP模型评价及简要分析
本文通过构造所有的判断矩阵,并用excel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相应的各指标权重(见表2),其中目标层-准则层矩阵CR值为0.030,对图1的准则层-指标层从左到右构造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219、0.033、0、0.046、0.046和0。由于所有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所以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加权总层次排序得到CR值为0.037
由上述指标权重分别计算全国30个省份的3年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结果见表3。从AHP模型评价结果来看,在三年变动情况中,大部分省份是下降模式(包括持续下降和n型下降),可见相对于2011年的情况而言,2012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降低,其中下降最大的分别是浙江、北京与黑龙江。从平均值来看,排名最高的三个省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排名最低的三个省则是新疆、吉林和陕西。
(三)DEA模型评价及简要分析
1.评价指标鉴别能力分析。评价指标鉴别能力指的是评价指标数据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本文的评价指标鉴别力分析时指区别不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低的能力。如果所有被评价的省份在某些指标上波动范围很小,则认为该指标鉴别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低,反之则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本文采用离差系数(CVi)来描述评价指标的鉴别力,CVi=[SX(]Si[]X[TX-][SX)],其中Si表示该指标的标准差,X[TX-]表示该指标的平均值。本文划定CVi=1为临界值,当CVi1时,认为该评价指标鉴别能力较弱,予以删除。通过计算17个指标离差系数的2010-2013年的平均值(见表4),本文保留X1、X2、X3、X4、X6、X7、X8、X11、X12、X13、X14、X15及X16这13个指标,构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第二轮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重复使用评价对象的某些信息,这样会缩小或放大某种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力,进而减弱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降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本文初始已对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处理,通过对第二轮13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检验水平=0.01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X2与X4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删除后保留剩余的11个指标,构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第三轮指标。
综述分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两轮筛选最后保留的指标分别是对外贸易规模指标: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X1)、省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比(X3);对外贸易贸易效益指标:高新产品出口比重(X6)、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外贸对GDP贡献率(X8);对外贸易技术效益指标:R&D经费支出占出口总额比(X11)、进口技术效率(X12);对外贸易生态效益指标: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出口贸易废渣净排放量(X15);对外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初级产品效益度(X16)。
3.DEA模型评价结果及简要分析。在DEA模型中剩余11个指标区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见表5),分别将2010-2012年的数据运用软件deap2.1计算相对效率值,最后求出三年平均值,见表6中的DEA评价值。总体来看大部分省份的DEA相对效率值都在0.9-1之间波动,可见相对差距不大,表明区分强度不大,需结合AHP模型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四)AHP与DEA评价结果集成
根据AHP与DEA的计算结果,取均值计算出综合评价值(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全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AHP-DEA模型排序情况为:北京>黑龙江>上海>浙江>甘肃>江西>江苏>广西>广东>内蒙古>辽宁>重庆>福建>湖北>天津>山东>安徽>河北>>四川>湖南>云南>青海>陕西>山西>海南>贵州>河南>新疆>吉林。
(五)结果综合分析
1.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由综合评价值最后排名,可见属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西与广东占据前九名中的六个名额,而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占据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以上,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由此可见相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较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望继续繁荣。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基本处于排名的中间部分,可见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对贸易结构或贸易形式进行改进。最后,西部地区的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几乎所有省份都处于排名的中后半段,可见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经济繁荣,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最好,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贸易模式存在问题,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2.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根据各指标权重的分布,由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六的指标分别是高新产品出口比重(X6)、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R&D经费支出占出口总额比(X11)、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进口技术效率(X12)与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其指标权重之和为0.715,后11个指标权重之和为0.285,这说明前6个指标具有相对较高的解释能力,是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X6与X7代表出口贸易中技术性产品的比重,表现了出口结构的优化程度,表明出口贸易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同时X11则表明了研发高新技术的力度,三个指标反映出只有国家高新技术发达,对外贸易才能真正长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贸易三废的排放量中的X13及X14是负相关指标正向化后的指标,表明保护环境、降低污染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息息相关,应该在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对外贸易,惟有这样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方式才具有可持续性,才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3. 我国30个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分析。由表6可知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最后三名是河南、新疆和吉林。结合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发现由于北京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北京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高。黑龙江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较高,其中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最多,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出台了良好的机电产品贸易政策,扩大对机电产品的出口。与此相反,新疆和吉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主要出口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排名全国第19位,比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高。这是由于2010-2012年以来,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尤其2012年进出口总值达34亿美元,增幅居全国第一,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有所优化。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AHP-DEA模型,本文对我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第一,从三大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较强,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望继续繁荣;中部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对贸易结构或贸易形式进行改进;西部地区的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第二,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新技术研发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和出口“三废”的排放量大小。第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最后三名是河南、新疆和吉林。结合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来看,北京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北京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高。黑龙江省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较高,主要是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最多,两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机电产品贸易关系。由于河南、新疆和吉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机电产品竞争力也较低。2010-2012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有所优化,排名第19位。
结合以上结论与我国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各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实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进外贸创新,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自主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外贸创新机制。第二,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应加快中西部地区贸易形式改革,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改革,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第三,加强贸易环保立法,提高国民贸易环保意识,健全环境保护法;同时,应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发展绿色贸易,推行绿色贸易增长方式。
注释:
① RI值可通过查表得到。
② 不包括宁夏、香港和澳门的其他所有省份。
参考文献:
[1] 林振平,胡建荣,孙聘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实现福建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贸易,1999(8):51-53.
[2] 许淑娟.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0-52.
[3] 刘小薇.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0):190-191.
[4] 陈秋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J].江苏商论,2008(6):62-63.
[5] 侯德文.实施绿色包装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59-60.
[6] 陈光春,周柯,马小龙.包容性增长视角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J].发展研究,2012(5):76-78.
[7] 赵静敏.基于DEA的江苏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J].江苏商论,2007(3):7-9.
[8] 张欣,于萌.辽宁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154-155.
[9] 周妮笛.基于AHP-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1(4):10-19.
[10]蒲艳萍,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07(7):77-82.
A Study on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YANG Jing-jing, ZHOU Xiao-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 China)
[关键词]德国对外贸易;现状;成因;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东、南、西、北面同波兰、捷克等九国为邻,处于东西欧交会之处,是欧洲陆上交通要冲,被称为“欧洲的心脏”。
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国家的德国,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德国统一后对外贸易的现状
时至今日,仅仅统一20年的德国已然成为西欧头号的经济强国,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政府功不可没。二战后的联邦德国迅速克服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制定了适宜的发展方针。因此,在统一后能够迅速将东德经济崩溃的形势逆转。
(一)德国东部经济的回暖
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为挽救面临崩溃的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放慢脚步,从而均衡了德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统一后的德国迅速调整自己的外交与经济等政策来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东部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西部的资本给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创造了机会。
(二)德国现阶段的贸易概览
作为西方工业国中对外贸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德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的是出口行业,出口为德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1年起仅次于美国,外贸长期顺差,1990年两德统一后实行货币联盟后内需剧增,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外贸盈余有所减少。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德国外贸顺差逐年增多。1996年德国出口比上年增加了4.6%,进口增加了3.4%,外贸盈余达976亿马克,至2007年外贸盈余增加到1988亿欧元(约3 887亿德国马克),纵使在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德国2011年的外贸盈余仍达到了1 581亿欧元(约 3 092亿德国马克)。
德国净出口商品的结构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逐渐以制成品出口代替半成品出口,进口方面制成品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德国的出口总额中主要由原来的食品、原料等初级产品逐步过渡到制成品,尤其是它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很具有竞争力。机械设备、化工品、电子技术产品、汽车、钢铁等在出口商品中位居前列。(见下表)
由于德国政府与民众都极为重视科学,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开销非常大,科学家的威望极高。只有这样一个专注于科学技术的民族,能够利用最廉价的原料生产出最高品质的商品销向国外。
德国的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家,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法国都维持着不可动摇的第一地位,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国。而中国在德国进口表上的增长速度保持着较快的态势,如今已成为德国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德国贸易现状成因
德国统一后的联邦政府适时地制定了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号召德国经济“走向世界”。贸易活动主要由企业自主进行,政府职能重点在于实行宏观调控,同时在保证企业外贸充分自主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德国企业极为重视企业文化,对于贸易伙伴来说,一向以守时享誉世界的德国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一)德国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内容
1.财政金融措施
德国政府长期以来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鼓励出口。包括实行优惠税率或免税,给予出口津贴、发放出口信贷、建立国家担保出口的贷款制度,以及对遭遇风险的出口商给予补偿,多次运用汇率杠杆促进出口贸易等。
2.建立外贸服务机构,提供贸易咨询服务
德国政府积极建立外贸服务机构,外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主管部门,商会、协会等中介部门和咨询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政策信息,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将政策信息传递给企业,并把企业运行情况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
3.参展促进措施
德国外贸出口之所以能够跃居全球首位,除了德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应该归功于德国联邦及各州政府鼓励出口的一系列促进措施,其中包括扶持企业出国参展的政策。另外,因德国是欧盟成员,如果德国企业参加欧盟集体参展,可以享受欧盟的资助。德国政府更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制定出新的参展促进措施。
4.其他贸易促进措施
其他促进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并扶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集团和大财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活动;成立部际协调委员会,协调对外经济活动,促进出口等。
(二)德国企业文化的深远影响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德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根植于广大员工心中。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商品生产,高品质为德国产品增加国际竞争力奠定了绝对坚实的基础。
第二,德国企业很重视企业兼容并重组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直接效果就是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扫清了文化冲突的障碍。
第三,德国企业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努力创造出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这为企业加强自身实力,迎接外部激烈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最后,企业的员工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包含家庭责任、工作责任与社会责任,为企业员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力,同时促进家庭、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从德国对外贸易中得到的启示――给中国
德国外贸发展模式给了正在按照WTO规划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中国一些有利的启示。
(一)出口强国必然是科技大国
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科学技术水平低,那它在出口上尽管有优势也只能是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生产我们显然应付不起。我国是出口大国,但德国为何是出口强国?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的出口量大,但我们因出口换取的利润却微乎其微,德国为何可以因出口谋大利?它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所以可以用低成本的原料制作出高品质的商品从而卖出高价格。这就是我们的区别,大国和强国的区别。我们的应吸收外资、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应该是尽快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国际市场格局、全球资源配置取向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二)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关键
德国的出口主要是资本品,而在服务业,消费品和某些高附加值行业,如军工等方面它并不占优势。资本品的特点是对技术和质量要求高,是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但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统一后的德国可能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纵观西方主要出口强国,它们在专业化方面都很有特点,而且全球化和行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它们各自的优势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都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的中国也许只有一条出路:走战略性贸易的路。
此外,德国扩大出口的方法,如扶植建立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集团、综合运用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手段鼓励出口、引进先进技术调整出口结构、建立对外服务机构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服务等措施,对中国进一步完善出口体制,扩大出口贸易可以借鉴。而在市场准入上,中国正在逐步放开原来限制进口的领域,如何既放开又限制,德国采取的是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少数大户、少量品种集中限制和保护,也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中国进一步完善进口体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荣花、郑静,(2006)“欧盟内部贸易
格局探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
7期,72-78页.
[2]蒋和平,(2008)“德国提升对外贸易竞
争力的措施及借鉴”《经济导刊》,2010
年第11期.
[3]世界贸易组织,(2008)“德国贸易形式
(2008年)”《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
究》,2009年第4期.
[4]彭继增,(2006)“德国贸易促进体系建
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
2006年第2期.
[5]超前,(1999)“德国开拓市场和鼓励出
口的措施”,《中国检验检疫》,1999年
第1期.
内容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应以低碳经济理念构筑绿色贸易体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2003年,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为减缓气候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能源革命建立起来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随后,各国学者围绕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技术可行性、实现可能性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Johnston(2005)分析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能够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的目标。Shimada(2007)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学者们的研究角度虽各不相同,但都在结论中表达出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即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推动区域清洁发展,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高碳经济,表现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含碳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是直接手段;开发利用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有效途径;围绕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进行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能源环境瓶颈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物美价廉消费品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高能耗和高污染。高能耗主要表现在能源消费总量高,而能源利用率较低。根据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2008年的《中国能源报告》,我国能源消费量30年间上升了291%,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0.8%,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能耗的持续增加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也会上涨,一方面将弱化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依赖,进口资源依存度增高而抗风险能力减弱。
高能耗往往伴随着高污染。高耗低效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巨额贸易顺差的背后是庞大的资源环境逆差。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CO2逆差约为1.2亿吨,占我国当年工业排放量的约23%;SO2逆差约为550万吨,占我国当年SO2工业排放总量的近39%;水资源逆差约为615亿吨,占我国当年工农业耗水总量的近12%。然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人均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状态,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都处于上升状态,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商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商品出口少。譬如,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的比重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强度年均增长8%,强度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产业链低端商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商品出口少。我国出口商品多为低端加工产业链中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初级加工产品、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而我国进口商品多为高端加工产业链中的计算机、电子仪器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品。
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采掘、钢铁、煤炭、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相对于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呈现出能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等特点。
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在我国的外贸结构中,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而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出口大幅下降,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显著增加,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不利于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限制了货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出口商品环境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总量大约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据专家初步估算,在“十五”期间,若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出口商品的污染强度均高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的环境效率低下。而且,我国出口商品的平均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普遍大于进口商品的相应指标。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商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耗总量的1/5,依赖传统能源生产出口商品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将越来越严重,并且与“十二五”期间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目标相悖。
(四)绿色贸易壁垒增多
面对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外延式增长将日益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当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大多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其环境限制十分严苛。譬如,2007年8月欧盟推出《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出口的用能产品须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标的“生态学档案”。 2008 年第一批实施细则涉及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和音像五类产品,2009年扩大到家庭照明、电视机、锅炉、热水器、洗衣机、家用冰箱和电扇等产品。随着绿色壁垒的增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新一轮贸易竞争中,更是以“低碳”为名行新贸易保护之实。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设置了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减少碳排放的框架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方案。而且还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旨在利用“碳关税”增加我国出口商品成本,打压我国低端出口产业,削弱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以低碳经济理念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贸易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结构和质量的提升,还是贸易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以低碳经济理念构筑绿色贸易体系,形成贸易、资源、环境、社会的共赢局面。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打破能源环境瓶颈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仅仅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最终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针对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约束,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品。根据国家的22项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各地应利用专项资金,加大终端耗能设备的研发力度,严格要求企业从改进整个生产链开始,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材料,优化生产流程。同时,按照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和企业应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废弃物能等非化石能源,从而打破能源环境瓶颈。
(二)优化贸易结构,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贸易结构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针对外贸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我国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合理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环境效率。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品,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和产品,减少污染程度较高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二是坚决禁止从国外进口有害的生活垃圾和有毒废弃物,但鼓励进口有利于改善生态与环境的产品,尤其应该引导外商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领域中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合作。
我国优化贸易结构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优先发展生产业。生产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加快发展生产业,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可以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而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应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进而创造出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根据产业结构现状,我国主要应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例如,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下游信息与服务密集环节等。围绕低碳技术创新,进行自主研发和设计,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转变。
(四)完善环境政策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完善环境政策措施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国应该遵循WTO规则及入世承诺,综合运用环境管理政策手段来优化贸易结构、调控贸易总量、提高贸易环境效率,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从政策内容的分类看,主要包括产品出口的资源环境关税、进出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准入与准出的环境要求,投资的资源环境导向等手段;从政策实施的层面看,主要包括产品、企业、行业三个层面;从政策执行的方式看,依据环境影响程度,应采取禁止、限制、允许、鼓励等形式。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分工带来的结构性污染也需要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在我国完善自身环境政策措施之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参与国际碳交易。通过碳交易,既有利于地方和企业获取国际交易信息,申请到更多的CDM合作项目,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又能够使企业因碳排放权的买卖而获利,从而增强节能减排的主动性,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2.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7(35)
关键词:重商主义;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92-02
1 重商主义思想概述
重商主义思想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者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认为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他们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货币不单纯是货币财富,而且是增加财富的手段。这一时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1)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货币就是财富。(2)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3)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4)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5)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2 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带来实际好处
重商主义主张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根据这一观点,中美贸易中中国的顺差地位对中国是十分有利的,它可以增加中国的财富。这种看法也正好迎合美国叫嚣的观点,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分配,我国与美国的贸易仅在数据上处于出超。实际利益只有美国真正获取。
之所以讲我国的顺差地位并没有给我国带来实际好处,其表现有: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对美国的出口量不断增加,这使得我国的外汇储量不断攀升,这也许是中美贸易中国最大的“成就”。然而中国没有利用这笔资金投资国内建设。而是大量购买美国国库券,如此相当于为美国经济发展作贡献,这对中国国内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现今,美国正值“金融危机”,中国通过贸易辛苦换来的大量外汇不过是一堆货币符号,美元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大幅缩水,这种巨大损失中国不得不承担。
第二,我国对美国的贸易属于出口偏向型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会使国民的福利受到不利影响。克鲁格曼关于“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关系指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则与之相反。我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方式,会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这样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就会被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以至于人们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我国陷入一种“贫困化增长”境地,“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是对国力的透支,它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为代表的禀赋比较优势说。“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很多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品,并且价格极其低廉。我国虽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但劳动者从大量加工贸易中只能获取少量的加工费;又由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赚取的少量加工费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国实际获取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因此,所谓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的巨额隐性收益。这样我国只是利用了自己国内的资源,加工成成品然后出口到美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本国资源的消耗。
3 美国虽逆差却获取巨额利润
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依据重商主义保持顺差的观点,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则是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如此,美国一直叫嚣中美贸易逆差是对美国经济的“毒害”。中美贸易美国真的是利益受损国吗,美国真的深受中美贸易“毒害”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当然不希望中美贸易的逆差继续存在甚至扩大,因而美国针对中国的顺差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与传统的重商主义区别,我们将之称为“新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和不断膨胀,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在经济上鼓吹政府干预贸易以追求贸易逆差的削减,在政治上利用贸易逆差作借口和贸易政策作武器,打压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一种思潮。
美国以依据重商主义得出美国逆差使其损失严重为借口,以“新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为“庇护伞”,虽然表面上美国是逆差,但其却是巨额利润的真实获得者。
第一,中美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美国受益更多。我国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大大地满足了其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
第二,中美贸易有助于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多产生于美国已不再生产任何产品的行业。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出口,是对美国经济结构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美国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便是很好的例子,这还可以促进美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占中国出口企业的大多数,使美国从中获取巨额隐性收益。中国对美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这种加工贸易又为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所控制,他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把巨额利润卷入自己的口袋。
第四,贸易逆差成为美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中美贸易不平衡,使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也加剧。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更多地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国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因为美国是服务贸易大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随着中国电讯、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美国在中国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以服务贸易的顺差来抵消货物贸易逆差。美国在服务贸易上对中国开放市场提出强硬要求。
4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出口管制,出口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那么,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是什么?
出口管制是美国“新重商主义”政策的一个表现,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主要集中在美国高新技术发达的服务产业。中美贸易美国逆差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上,同时其在服务贸易上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如此便加大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在于美国服务经济的发展。美
国服务经济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大力帮助企业扩大货物贸易出口,或者通过贸易谈判力争打开贸易伙伴的国内市场,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货物贸易逆差的局面,只有扩大服务出口才能减少货物贸易逆差额。但是,美国政府却采取控制对华技术出口政策,限制对华技术转让和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人为的出口管制无疑扩大了其逆差额。
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是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比较优势的反映,是其服务贸易巨额顺差的反映。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实质是美国经济结构日趋服务化和信息化,产业结构不断向着资本、技术和信息密集型方面转化的结果。可以说,即使中美双方在货物贸易领域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美国的货物贸易也会由于其服务贸易存在庞大的顺差而将出现巨额逆差。
5 政策建议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这种不平衡反映的是美国服务经济的发展,美国出口管制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会持续存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也是一种失衡,我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中美贸易不平衡。
(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人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最近,美国国内爆发“金融危机”,更是要求我国寻求多元化贸易发展战略。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关键词]近代;梧州;出口商品结构
[作者简介]杨静,梧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梧州543001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081-03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世界市场的变化与其产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学术界在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进行论述时,关注点往往是对现代社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讨论,极少注意国际贸易史中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而历史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区内各口岸之间在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别等问题,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近代梧州贸易商品结构如何,它与广西其他涉及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地方有何不同,这样的差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笔者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梧州及广西贸易史问题的研究。
现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常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大类。有形商品指实物商品,即具有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而无形商品指非实物商品,即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近代梧州对外贸易中,实物贸易占主要形式,无形贸易相对较少。尤其是梧州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史料匮乏,因而本文所述范围,仅限于实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在国际贸易中,按照附加值的高低,通常将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指没有加工或很少加工的农、林、牧、渔、矿产品。这类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创汇能力差。工业制成品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附加值高、创汇能力强。经济学上,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
一、近代梧州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以前,梧州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上述产品中,除锡、锰与钨砂矿外,全是农副产品,其共同特点是量重价廉,技术含量低,单位价值低、生产周期长、劳动投入量大。如1927―1929年梧州出口的菜牛、活猪、家禽、茶油、锰砂占全国第一位,出口的桂皮占全国的第二位,说明当时梧州某些农副产品的出口在广西甚至是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谷米、桐油和矿产品是近代梧州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近代梧州出口商品中,谷米运销无疑最为显著。而在梧州的米市当中,由生产者或乡村米贩上市交易极少,多数是由内地贩运者贩运给梧州平码行销售。近代梧州是广西最大的谷米聚傲市场,通过平码行汇集省内各市镇谷米,又通过水面行(也属经纪性质)将谷米运销省外市场,甚至国外,而结果“本省米向外省输出(包括转输出)最多者为梧州,占米输出总额百分之八十二点五;本省谷向外省输出最多之地亦为梧州,占输出总额百分之八十九点四”。1935年,梧州出口大米5870万公斤,占广西全省出口大米的98.4%:稻谷1575万公斤,占全省94.7%。1936年,梧州出口大米7086.5万公斤,占广西全省出口大米94.5%;稻谷727万公斤,占全省77.1%。1937年,梧州出口大米2292.5万公斤,占广西全省出口大米98.7%;稻谷269万公斤,占全省93.1%。据1938年广西省政府总务处统计室绘制的“民国26年粮食运销线路图”表明,广西内地的粮食出口大部分是集中梧州再运出口。1945年,广西省田粮管理处在全省设立广字商号,控制谷米的输出贸易,在梧州的分行名为“广智行”。
1869年,中国桐油首次输往美国,真正打开国际市场是在1912年后。桐油不仅用于油漆、涂料,且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因其是中国特产,世界其他地方皆无法生产而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中最大宗者。广西是中国桐油的重要产区,而广西桐油的销售量绝大部分经梧州经纪行转销国内外市场。全广西产量1939年为388093担,1940年为333671担。这些桐油除供给本地少量手工业使用外,多数是远销国外。外销的桐油除东北部有一些经湖南转往汉口外,其余均集中于梧州再运往香港转销国外。1936年,桐油出口货值占广西出口总值16.4%,在出口货值中仅次于稻米。1937年,桐油出口总值一千余万元,约占广西出口总值23.5%,凌驾矿产、牲畜、稻米而跃居首位。可见桐油是广西重要的对外贸易物资,在广西经济中占很重要的地位。1934年6月广西桐油厂创办在梧州市三角嘴,主要业务为提炼油质,产品远销粤港等地。梧州是广西桐油主要出口口岸,在近代其出口量不断增加,地位不断上升。如1947年至最高峰,占到出口总值的34%,位居出口商品的第一位。1900―1946年间,梧州桐油出口出现两个波峰:1933年和1937年,一个处于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一个处于抗战时期。特别是1937年,由于战争对桐油需求增大,因而出口量大增,达到梧州近代时期出口量的最高点达2501.51百担,比最低点1916年增长了17倍多。
除桐油外,矿产品也是梧州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而近代其出口状况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广西贸易统制处管理下,1937年的锡、钨、锰的出口量达到了最高值,是年梧州成为出口锰砂最多的口岸共51.386万公担,占全国锰砂出口量51.4459万公担的99.88%。虽然1946年梧州出口的纯锑3.6389万公担(259.36万元)和锡(1.3889万公担,516.95万元)占全国80%,出口值占全国的第四位(上海、天津、广州),但同年梧州锡、钨、锰等3种矿砂出口还是分别比1937年下降了61%、89%、98%。
世界锡的主要销场为美、英、德、苏等国,美国年销80万吨,其余各国亦各在10万吨以上。中国是世界主要产锡国之一,产锡量仅次于马来半岛、荷属印度、玻利维亚、泰国而居第五位。据伦敦《The Metal Bulletin》2268期所载,1937年世界锡产量合计为20.6万吨,其中马来半岛7.7万吨,荷、印4万吨,玻利维亚2.4万吨,泰国1.5万吨,中国1万吨,其他国共2万吨。中国产锡有云南、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广西在1937年输出纯锡约5700吨。假定中国锡输出量即为年出产量,则广西锡产量占全国产量二分之一以上,约占全世界总产量三十六分之一。广西锡产量在世界锡产额中所占比重且不算大,然而马来半岛荷属印度、玻利
维亚等重要的锡产地、锡矿业开发已久,矿源必然逐渐涸竭:而广西锡矿业方在萌芽阶段,地下蕴藏尚未完全发现,已发现的也未尽量开采,可见广西锡矿业前途不可限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衰弱,中国出口贸易陷入低迷状况。但与此相反,梧州在整个30年代(除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其出口值都占进出口总值50%以上,并且在50年间首次出现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且升幅度较大。这是因为1935年底广西出入口贸易处在梧州成立。此处统制桐油、茴油、锡、钨、锰、锑六种商品出口,取消私人自由运销出口权利,在梧州公布价格统一收购,专门运销香港或直接运输欧美。这样贸易处垄断了以上6种商品的出口,1937年盈利特别丰厚,贸易处出口油矿总值占广西省出口总值69%。而1938年7月始财政部实施出口结汇办法。11月,广州沦陷,出口贸易路线只好改道海防,梧州贸易处业务清淡了,但贸易处出口油矿总值仍占全省出日总值64%,只是比上年下降了5%。由此可见,大量土特产品出口,一方面促使农村经济生产与省外、国外经济贸易联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说明近代梧州大量原材料被掠夺的状况严重。
第三,梧州出口商品的种类虽有变化,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始终没有本质改变,梧州主要出口商品品种并不多。1908―1919年间梧州主要出口货物谷米与桐油的出口呈下降趋势,而柴炭的出口呈上升态势且幅度较大。据梧州外经贸志的史料统计,1900年仅4种,1908年20种,1938年28种,1946年20多种。
二、近代梧州出口商品结构状况
第一,超过国币万元的商品逐年增多(20世纪30年代之前,出口商品由于缺乏货值记载无从分析)。1932年出口超过国币万元的商品有18种,1936年有22种,1938年有26种,4年时间出口额超过国币万元的商品多了4种。十几年中贸易额始终保持在国币万元以上的商品有6种:八角、活猪、锡条、木材、松柴、桐油。
第二,梧州出口的主要商品全是初级产品。不仅贸易额始终在国币万元以上的4种商品桐油、谷米、锡、钨、锰是初级产品,而且其余10余种出口额较大的商品也都是初级产品。在当时中国自己的工业尚十分弱小,加工业也极有限,能用于出口的只有在资源上占有优势的产品。因而作为广西商品集散地的梧州其出口商品资源也只有这些了。
第三,梧州对外出口商品种类增长较慢。如1905年-1908年4年间,出口商品的种类只增加了4种,但商品的结构并未有大的变化,主要以农副产品、原料为主。20世纪20年代出口商品的种类有所下降;30年代以后,梧州对外出口商品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出口商品的种类增至28种。
第四,贸易额始终在国币万元以上有桐油、谷米、锡、钨、锰4种。而30年代出口额占据前3位的谷米、生猪、柴炭、桐油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已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经济危机和抗战期间,梧州出口贸易一度中断,如1939、1941―1942年出口基本绝迹,大战后还是恢复不到战前的出口量水平而表现为有所下降。如锡的出口量由1937年的5.7641万担下降到1946年2.297万担。
第五,出口商品仍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经50年的发展,出口量、值及种类均有增加,但出口商品中制成品仍十分有限。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低级化,因而能在出口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只能是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
第六,矿产品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在梧州出口商品中,矿产原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广西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锑、锡、锰等金属。其中锑尤为重要。锑是重要的军工物资,使用弹药锑制成的特种铅合金十分坚硬,可用于制造榴霰弹的弹片及弹头。中国锑的产量占世界的60%以上。自1936至1937年短短2年时间,梧州出口锑的贸易量增长了近6倍多,是当年所有出口商品中贸易额增长速度较快的矿砂。1937年梧州锡的出口量比1936年增加了2.5倍,钨的出口量增加了2倍多。
三、结语
第一,梧州对外贸易从商品的种类及数量来看,梧州把广西农副、矿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成为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原料供应基地之一;另一方面又是外国工业品在广西的重要销售市场,进口的货物从梧州转销邻近地区及广西各地。这一点在梧州近代对外贸易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