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当前,__区农村留守儿童达4200余人,其中87%分布在一些高寒贫脊、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偏远山村。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20%左右。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是父母双方外出;79.7%的是祖辈抚养,13%的托付亲友代管,7.3%的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孤残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务工经商,孩子被隔代教育、代管教育、单亲教育,其家庭教育管理严重不科学,尤其是孤残儿童家庭教育与监管更是严重缺失。

一是心理健康受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悲观、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有悖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同时幼儿长时间与老人相处在一起,还会让孩子过早失去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童心。老人喜静通常会带着孩子呆在家中,这样孩子便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成长教育受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有效监督孩子学习;而在家老人,由于精力衰退,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难以有效辅导,孩子的学习基本靠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来完成,这使得孩子在家庭督促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同时,老年人的外界接受能力较差,他们的教育方式较为陈旧,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的尝试行为,认为是不良行为,从而不加区别地予以阻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三是生活状况窘迫。留守儿童的家庭普遍不够富裕,虽然他们的父母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因为制度上的缺陷或其他种种原因,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他们在生病时,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四是人身安全堪忧。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常成为犯罪分子伤害的对象。尤其在留守女童中,还存在被猥亵、被虐待、被等现象,而家庭、学校和社区又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也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

一是强化家庭监护。双亲家庭监护比隔代监护、单亲家庭监护要好,建议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目前,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思想品德的好坏,由老师们去管教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家长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是改善制度环境。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让“留守儿童”变“随行儿童”,即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民工集中聚居的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的“门槛”,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随行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随行儿童”教育政策的落实,让“随行儿童”享受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更多地关注农村各项社会事务的发展。要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落实两个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创业就业的机会,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建立基地,确定点校

我们是市级教研部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先与各县区进行了协调沟通,分别确定了四所城镇中学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城镇基地校,确定了四所农村中学为农村区域研修点校。

二、制定方案,开展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遍调查采取情况统计分析的办法,抽样调查是深入四所农村点校,采取问卷、座谈和深入教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

制订详细的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各校。具体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第一学历及专业、最后学历及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级别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就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四个农村点校课堂,通过听课、看教案、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等。教研员在听课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调研结束后分学科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最后汇总提升,形成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3.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在每个农村点校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与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座谈,了解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情况报告。

4.问卷调研。

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问卷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并分块形成调研报告。

5.与校领导座谈。

通过设计好的座谈提纲,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6.总结反馈。

在完成上述活动后,教研员将听课情况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向所在学校领导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并撰写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调研报告,确定了农村区域研修的方向,制定了研修规划。

三、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区域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抓住一条主线,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四个发展,即学校学习化、教师专业化、教研员专家化、教学高质量化;采用四种途径:专业指导、示范引领、主题研讨、资源共享;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管理、引领等组织机构;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计划、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同伴合作、自主研修的氛围,使研究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及经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1.成立组织,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成立农村区域研修管理指导组织。

具体分为三级:市学院建立市农村区域研修领导小组:由市学院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组成,负责区域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各县区建立研修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区组长和学科组长组成,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初中教研的业务校长为组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员为本区域学科研修的组长,在区域研修校中按学科选出一名副组长。各区域建立研修领导小组:由区域研修点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校校长任组员。

(2)组建学习型组织。

各区域研修组织根据需要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修团队。学习型组织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组织:一是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由本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进行日常教学研究;二是校际联合的区域学科教研组,要求每个区域每个学科组建成一个区域研修学科教研组,由区域研修体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由进修学校和区域研修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科研修教研组长,主要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研修指导由市、县教研员共同负责。

2.指导引领,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1)定方案,送指导,助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制定区域研修方案。在2014年与确定的区域研修点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撰写“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调研报告,制定初中部农村区域研修方案。

二是进行培训指导。首先,对农村区域研修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区域研修点校建设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其次,指导基地校制定区域研修方案。最后,指导点校开展研修活动。要发挥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示范校的经验、做法指导和带动点校的发展。通过抓基地、抓点校,以强扶弱、以点带面,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薄弱校的进步和发展,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2)定主题,抓教研,助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分析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找准薄弱点,确定研修主题,制定研修方案。市学院教研员提出年度研修主题,供各学区参考。

确定研修主题时要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3)给任务,压担子,推动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任务驱动。通过制定区域研修方案,给基地校和点校任务。各点校制定自己的研修方案,研修计划,校际间的区域性学科教研组按照学院要求,定期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学校学科教研组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际联合的区域教研组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每月上交一次教研活动纪实,市县学科教研员要对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各学科教研员要定期给点校及研修成员校教师任务,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课题拉动。各学科根据各县区域研修校的教研活动主题及调研情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三是城乡联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的作用,学院初中部为城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与农村研修点校结对,通过拜师、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校的经验和做法辐射给区域研修校,在榜样的带动下发展提高。

四是网络互动。各学科通过QQ群进行学科交流、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研修网,为区域研修校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并及时将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况上传。点校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并将学习过程及困惑及时反馈给市县教研员。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薄弱教学;小班教学;问题

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是其重中之重。薄弱学校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薄弱。从硬件上看,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差,即校舍破旧,办学规模小并且超负荷,教育教学设施短缺,图书资料比较缺乏。从软件上来看,主要表现为领导班子弱,管理差,师资队伍差,生源质量差,办学质量与效益差。由于这些薄弱问题,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差距甚远,又由于农村小学设置很多,学生数量较少,产生农村特有的“小班教学”,而农村的小班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设备上,还是师资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小班教学,指在小班环境中组织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小班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的小班教学,又称“小班化教学”,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和小班配置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人际、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都有别于大班传统教学,小班教学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另一类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是指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的小班中组织的教学。本文中农村微型小学的小班教学指的就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以期为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首先由于资金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其教学硬件设备的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足,使学生难以更好地接受实体化教学,造成教学质量降低的问题。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讨论法、研究法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创建的方法,比如六课型教学法、“讲讲、读读、议议、练练”的八字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而农村的小班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课堂引导行为和语言单一,不能进行良好互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农村小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发现教学材料使用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能完成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小班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学问题更加凸显。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远农村收入水平低,生存质量差,教师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完善,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分布构成、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教师结构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农村不能提供这些条件,无法招收更好的教师,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故不利于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发展。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年龄结构是学校教师长期聚集和更替所构成的自然形态的反映,理想的年龄结构状况应当是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中青年为主体,三者构成合理的比例,合理的教师年龄构成是反映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二,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合理的教师性别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男性教师的果断、勇敢以及女性教师的温柔、细心等特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三,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农村微型小学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非常少,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跨专业上岗的教师多,学科结构失衡。由于教师结构问题,进而导致了教师观念、教师培训、教师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问题与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然联系。所以,要重视培养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

三、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不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个人承担能力较弱的地区,“一费制”收费标准应把生均成本价格作为底线。这样既可以做到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又能保证学校维持基本运转。同时,制定政府投入的“下限”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规模应当有一个“下限”指标,至少应当保证满足整个社会对教育社会价值的共同需要。在解决师资队伍不完善、办学条件差等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强管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班级人数,改变小班薄弱教学情况。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通过资金自筹、教师自我培养等方式解决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问题。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有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使农村小班教学走上正轨。

农村薄弱学校的小班教学作为农村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方式有利有弊。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这一教学方式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陈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1998(04).

[2]傅禄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时代教育,1998(06).

[3]崔芙蓉.农村微型小学小班教学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2014(06).

[4]张秀萍.当代国外教学组织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89(02).

[5]黄雨恒,尹鸿岩,曹方方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15):166.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小学;寄宿制

一、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近年来,农村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政府牵头在农村开展了学校布局大调整,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以行政强制性手段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要求变为切实的行动。因布局调整造成的远距离上学给学生和学生家庭带来的不便和不安全随之凸显出来,而“寄宿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反过来讲,正是布局调整政策催生了农村小学的“寄宿制”。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宿制学校”。①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②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

(二)现实原因

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需求得到极高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一些享受。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农村人不比城里人,很多家庭也是独生子女,最多也就两个孩子,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在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崛起,事关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以及生活工作条件。但就总体来说,农村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寄宿制学校的产生,能帮助解决其中的一些难题。

二、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的意义与不足之处

(一)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加上现在的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很多年轻父母进城务工,或者做生意来增加收入,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的一大“心病”,然而寄宿制的实施,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了一大难题。据相关资料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有约90%的留守儿童。③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蓬勃发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随着全国进行农村小学撤并,调整学校布局这一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总体上呈现“布局分散,资源闲置”的特点。这就使得学校的数量减少,打破了原来一村一校的格局,并且有的学校被撤掉,资源如果没有合适的加以利用的话,就会闲置下来,导致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另外,从我国的国情看,现有的财力是不能满足现有学校普遍发展的需要的,在农村更可行的办法是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建设好乡镇中心小学和其它少数完小。由此可见,寄宿制的推行有利于整合集中农村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寄宿生年龄基本都在十岁左右,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这就对他们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挑战。现在的小孩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帮着搞定,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不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而如今当他们独自来到学校进行独立生活后,很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动手做,不少的学生逐渐地能够自己换洗衣服、按时吃饭、按时作息等的好习惯,而且在群体生活中,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可见,这种“集体生活”氛围的寄宿制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理能力和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二)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到位,学生的安全隐患大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保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安全问题是其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差,没有一定的防患意识,遇到意外突况,后果将会很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还很不全面,不到位,学校领导对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2.关心指导不到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自身认知、思想、行为的不成熟,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家长家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帮助。但是,由于寄宿制的孩子们,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及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师代替父母,执行父母的职责来关心指导,进行情感教育,真正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很难。首先,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本来的师资就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有的教师甚至兼顾几门课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他方面。其次,当前很多农村小学聘请的生活教师是当地农民,素质不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就算是任课教师,大多数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关注。

3.沟通不到位,家长放心不下

对于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来说,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与家长的适时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有的家远的学生甚至几个周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孩子在学校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学习成绩怎么样,都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只是一个学期开一两次家长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

4.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学生生活单调乏味

曾经很多教育家都深有感触的说: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校园文化,顾名思义就是让学校时时,处处都充满一种文化氛围,学生能在这种优美、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与感染。寄宿生全天都呆在校园里,除去上课的时间外,还有好多业余时间,尤其是下午放学后,没有其他特别的活动,学校只是安排学生早点上晚自习,学生的学校生活十分的单调。学校也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为的只是学校表面的秩序与安静,而不管孩子的内心需要。由此可见,我国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我国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改进策略思考

1.加强管理,安全管理要到位

学校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来说最重要,最棘手的要属安全管理问题。安全问题是大问题,事关千家万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应该始终把安全工作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安全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安全教育要到位。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制定相关制度和奖惩条例,对于教职工而言,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安全教育更加重要,要使他们掌握“防水、防火、防交通事故以及自救”的基本常识。还有一点十分必要,就是平时的安全检查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周详全面的安全隐患检查表,坚持“日查、周报、月评”制,对工作突出的予以奖励,对因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坚决处理,决不手软。

2.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人的发展中同等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教育,可是深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校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教育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小小年纪,远离父母,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在各方面都不能自理,因此学校除了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足够的关照外,更应该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要加强对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并不难,首先要多沟通,多了解,与家长的沟通,与学生自己的沟通都是十分必要的,从心理上真正的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这样就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如果发现有心理不正常的学生,应该追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三,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心理咨询室,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治疗。相信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心理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密切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的养成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多多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且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沟通,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生活做努力。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例如,有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就要积极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教师与家长就应该加强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学校与家长的配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加强改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和文化是教育的根,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有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应该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领域,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因周边小规模小学的撤并,师生人数增多,更加有必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也就是改善校容校貌,通过植树种花,增加绿化面积,要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第二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文化节活动,通过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或开放阅览室,让寄宿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学科知识竞赛、美术书法作品展、勤工俭学、三月学雷锋活动等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了丰富,而且又使学校的精神环境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陈新益.关注农村小学“寄宿制”现象[J].江苏教育,2002.

[2]王义宝.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功能完善之探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2(12).

[3]张建清.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点滴[J].2011(1).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5]王之超.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1).

[6]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注解

①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