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场工作礼仪常识
1大方介绍。
当你刚进入一个办公室或是有新的同事加入你的工作环境时,大方得体地做出自我介绍,将是你职场生涯里面第一张重要的职业标签。
2.同事相处的礼仪
真诚合作。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
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聪明,公平、公开竞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应凭真本领取得竞争胜利。
主动打招呼。每天进出办公室要与同事打招呼;不要叫对方小名、绰号,也不要称兄道弟或以肉麻的话称呼别人。
诚实守信。对同事交办的事要认真办妥,遵守诚信。如自己办不到应诚恳讲清楚。
3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尊重上级。树立领导的权威,确保有令必行。不能因个人恩怨,而泄私愤、图报复,有意同上级唱反调,有意损害其威信。
支持上级。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接待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上级,配合上级开展工作。
理解上级。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地替上级着想,为领导分忧。
不管自己同上级的私人关系有多好,在工作中都要公私分明。
不要有意对上级“套近乎”、溜须拍马;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自己作下属时,应当安分守己。
4.汇报和听取汇报的礼仪
遵守时间。汇报工作时要遵守时间,不提早,也不推迟。
注意礼貌。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门汇报。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做到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语言精炼。汇报时口音清晰,声音适当,语言精炼,条理清楚。
汇报结束后应等到上级示意后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用过的茶具、座椅。当上级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
听取下级汇报时,也应遵行以下礼仪:
守时。如果已约定时间,应准时等候,如有可能可稍提前一点时间,并作好记载要点的准备以及其他准备。
及时招呼汇报者进门入座。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善于倾听。当下级汇报时,可与之目光交流,配之以点头等表示自己认真倾听的体态动作。对汇报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要求汇报者重复、解释,也可以适当提问,但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不至于打消对方汇报的兴致。
不要随意批评、拍板,要先思而后言。听取汇报时不要频繁看表或打呵欠、做其他事情等不礼貌的行为。
要求下级结束汇报时可以通过合适的体态语或用委婉的语气告诉对方,不能粗暴打断。
当下级告辞时,应站起来相送。如果联系不多的下级来汇报时,还应送至门口,并亲切道别。
大学生须知的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规范行为,从而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如微笑、握手、鼓掌、鞠躬等,是无声语。礼貌语言如敬语、谦语等是有声语。
礼节——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是礼貌的具体体现方式,包括待人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公共场合的举止和衣着等。
礼仪——表示礼貌的仪式,是对社节与礼貌的统称。礼仪是有形的,如庆典活动、奠基仪式等,既受到礼的基本约束,又受到物质水准、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影响。
尊敬原则。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对人尊敬和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与人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有一些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小事,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比如拜访别人不联系预约,不礼貌地搞突然袭击;探听别人隐私并四处传播小道消息等。
遵守原则。一是守法循礼,二是守约重诺。
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要自我克制,自律的过程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礼貌修养好的人都能以礼待人,行动上不出格,仪态上不失态,言语上不失礼。
适度原则。距离即是美,掌握好交往时的感情尺度,往往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宽容原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用宽广的胸怀去容人,学会换位思考。
仪表礼仪
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是构成交际的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仪表美包括了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三层含义。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和形象,就像一本精彩的书的封面,让人感觉到你的背景、你的价值观是值得信赖的。从而产生“魅力效应”,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成功。
(一)仪容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博特·麦拉比安认为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的比例:55%取决于外表、形象,包括服装、个人面貌、动作、姿态等无声语言;45%取决于语气、语调、言辞的内容等有声语言。作为职业人士,形象最重要的是:沟通交流、流利的口才、出色的文笔;出色的外表形象包括穿衣、修饰、个人卫生、发式、指甲、体型、礼仪等。
头发的修饰。应注意勤于梳洗、发型得体、长短适度。“好运从头开始”!
面容的修饰。男士面容要求:勤于修面剃胡须,修剪鼻毛,保持牙齿、口腔清洁。女士面容要求:美容化妆是最便利易行的方式。美容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属于生活美学范畴。通过外科整形来改变自己属于医学美容范畴。
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化妆的浓淡及风格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和场合。通常日妆以自然为主,略施粉黛即可;上班妆也要清新淡雅,体现职业感;约会妆可以让自己显得甜美一些。总的说来工作和社交妆均以“雅”为格调。干净、清爽、自然,与年龄、身份和环境相协调,达到刻意修饰后的无意状态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在正式场合,女士不化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仪态风度
仪态又称姿态、体姿。不同的姿态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用积极、优美的行为和举止来表现礼仪更让人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人的相貌是无法选择的,而仪态和风度是可以潜心培养和训练的。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和能力,通过一举一动,让你浑身都散发着一个职业人士的魅力。
人的形体姿态包括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及相应的动作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人体姿势的要求。体态语的基本要求是:端庄、自然、大方、稳健,做到声、情、行协调一致。
挺拔站姿。站姿的基本要领是:抬头,颈挺直,双目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嘴微闭,面带笑容,动作平和自然。双肩舒展,气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自然呼吸;身躯挺直,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防止重心偏移,做到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收下颌;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轻触裤缝,或将右手握左手手指放在小腹前,肘部轻靠在髋部,双手在身后交叉也可以。脚掌分开呈“V”字形,或呈“丁”字步站。
站立太累时可以变换调整站姿:一腿支撑,另一腿微曲,腿部放松,身体重心偏移到支撑的腿上,但上身始终保持挺直。男子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微带“八”字,字放在腹前或背后都可以。
忌讳:缩颈、含胸、驼背、腆肚、撅臀。无精打彩、东倒西歪。手插在裤兜或交在胸前。
端庄坐姿。良好坐姿基本要领:面带微笑,双目平视,嘴角微闭,微收下颌;立腰、挺胸、上身自然直立,不要前贴桌后靠椅背;双肩平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以放在椅或沙发上;双膝并拢,两腿不要分开,也不可以交叉伸在前,或两腿一前一后放置。关、颌、颈保持站立时的样子不变。坐着谈话时,上体与两腿应同时转向对方,双目正视说话者。
女士穿裙子入座时,可用手背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就座后,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掌心向下,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掌上,这种坐姿比较娴雅。男子就座时,双脚可平踏于地,双膝分开一掌左右,双手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上。在社交场合,不论坐椅子还是沙发,都不要坐满,坐在椅子的2/3处,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
忌讳:弓腰曲背,抖动两腿。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潇洒走姿。基本要领:从容、平稳、直线。
无论男女,行走时切忌摇头、晃肩、扭臂、八字脚,不要低头看地、两脚拖地。身体扭动幅度越大,越显得轻浮。
优雅蹲姿。一般用在取低位物品时,有半蹲式、高低式、交叉式3种方式。不管是哪种蹲姿,都切忌撅起臀部,这是非常不雅观的动作。
(三)不良举止
不当使用手机
当众嚼口香糖
当众挖鼻孔或掏耳朵
在公共场合抖腿
大声清喉咙或吐痰
当众打哈欠
随手乱扔垃圾
别人面前脱鞋
【关键词】语言心理学中职英语教学教育模式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交叉的学科使我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有了新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心理过程。学生走不出学习英语的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都忽略了在英语学习中一直存在的,并起内因作用的学生的复杂而微妙的英语学习心理。笔者特就如何遵循语言学习心理机制,改革英语教学模式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心理学关于语言学习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语言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因此,笔者认为中职生英语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思维。人类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儿童学习语言,学得又快又好,主要是因为儿童有天赋的学习语言才能。幼儿从有意识的第一天起,就不停地学习周围人的说话方式,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从而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等。儿童在讲话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记忆,通过思维,慢慢得出一些规则。儿童学习说话的实践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和习得,才能提高,在交际中才能不断运用、磨练,才能学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的心理语言学,就是用心理学原理研究语言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其中,交际法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它认为,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达方式。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念(思想内容)。所以,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注意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以表示数量、时间、次数以及打招呼、邀请、告别、询问等意念和功能为纲,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作出安排。选择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最需要的内容作为语言教材。
二、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创建开放式中职英语教学模式
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中职英语课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尽快走出“教”与“学”的症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中职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创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依据是: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新事物、新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交际的工具,作为世界公用语言的英语更为如此。交际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中职学生面向各种工作岗位,交际能力更为重要。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英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
1.开放式的中职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现在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一辈子。
2.开放式的中职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内容、课外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
3.开放式的中职教学过程:⑴课堂向课前开放。开放式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⑵课堂向课后开放。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⑶学校向家庭开放。⑷学校向社会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就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4.开放式的学生思维空间。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善问。鉴于此,课堂教学要走出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模式,开创学生满堂问、师生满堂议、满堂辩的新模式。
5.开放式中职教学课型。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有开放式课型来支撑,如果没有开放式课型,那开放式教学模式则成为空中楼阁,缺少可操作性。我们经过初步探索,总结了8种开放式课型:⑴质疑式。⑵讨论式。⑶辩论式。⑷茶馆式。⑸小组式。⑹采访式。⑺主题式。⑻主持会式。
关键词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7-01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历史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是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没有了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
一、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3-02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学一门忘一门?”确实,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教学内容明确,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缺乏持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是一种复数概念,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关键词:心理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一、引言
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正逐步为以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所取代。同时,我国的社会变革也在加剧,在更好地将当前社会打造为一个开放型和知识型社会的过程当中,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要想在国际性与区域性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国就必须加强人才教育与培养。
与此同时,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地方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心理学专业作为高校的新办专业,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等。为此,高校心理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1.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如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改革与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方向分散,各学科之间缺乏明显联系与科学规划等。
2.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面临的机遇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应是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从而走上心理学研究道路;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技能储备走上心理学应用实践之路。同时,单单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拥有多学科知识,才能具备丰盈与交融的知识结构,才能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心理专业复合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复合人才一般指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专业知识或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复合一般是指三个主要方面的复合:一是学科内的复合,即指某一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二是学科间的复合,即指该学科与其他类别的学科等方面的复合;三是智力因素与能力因素的复合。知识的习得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复合人才通过学习和应用知识来为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这也是我们学习一门科目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复合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特征
心理学复合人才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应该具有深度性与交融性。除了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还需掌握相近学科的基本知识。
2.能力特征
除了知识储备,一名合格的心理学人才还必须具备合格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可帮助个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心理学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当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理论。
四、构建心理学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根据复合人才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构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树立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应当围绕“人”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教学,以育人作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真正的复合人才。
2.“基础+发展”原则
“基础+发展”原则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达成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自主选择来进行教学,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基础”标准指完成培养目标与规划,个体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个体才能自主选择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当今教育模式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分离,许多学生在偏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学人才培养成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五、心理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
(一)培养目标
拟定的心理学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心理学和医学基础理论,有一定的心理学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心理学咨询技能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能在与心理学相关的一切社会实践领域(学校、机关、企业、家庭、医院、社区、军队、司法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应设置规划性与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可将心理学学科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通识教育板块,其课程设置按照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专业基础板块,内容包括教育部列出的心理学主干课程;专业方向板块,指针对个体发展方向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2.选修课制
选修课制是一种灵活广泛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推广性。各地方院校可将主辅修制模式、双学位制模式以及跨校、跨专业选修课制模式与心理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前两者),以促使本科生掌握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思路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课堂理论传授、案例分享与讨论、自我体验学习、实验室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满足多种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高年级柔性专业设置与能力定位分流
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引导高年级本科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倾向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实现心理学专业内人才培养的分流。与此同时,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带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充满希望的朝阳学科,只要我们科学分析,勇于探索,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建构具有本土特色、自身优势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心理学专业发展,培养出真正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