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来看,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不够”。一是审计力量人手不够足。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大多只有二十个左右,而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审计业务人员只有十几个。当前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工作面广量大,审计工作任务多,压力大。目前任务重、人手少是基层审计机关共同面对的尖锐矛盾。虽然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这一矛盾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困扰着基层审计机关。要开展比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为复杂的绩效审计,必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不够强。现有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毕业,而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在现有审计人员中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人员多,而具有经过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工作阅历的人员少。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又一大制约因素。三是审计评价的指标标准不够明。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单位管理的全过程,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既无可遵循的相关准则,也无可参照的专业方法,缺少绩效审计所需的各类非财务指标。要制定适用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需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

针对存在的上述制约因素,基层审计机关除了应该通过合理调配审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强化考核激励等方法,为开展绩效审计积极创造条件外,还要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区分阶段。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急于求成,要分阶段稳步推进。现阶段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审计人员素质来看,难以全面的开展效益审计。基层审计机关要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来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现阶段要围绕财政支出领域进行探索,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即政府行政成本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效益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

二要选好项目。认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所选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自身一定要有能力胜任。根据现阶段的特点,推进绩效审计,一方面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开展“独立型”的绩效审计,注意选择资金量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项目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项目一定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相关,审计后的成果可以及时利用。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方案 制定 实践

审计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在实施许多审计项目尤其是小型审计项目过程中,最终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时间甚至是审计范围均与实施之前最初制定的审计方案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不重视审计方案的制定,对此必要程序大都走过场;甚至有的在项目收尾时,或整理归档时再事后补做审计方案的,也是为了应付归档。这一现象恰恰说明有的审计人员尚未理解审计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何时制定,还有调整审计方案等都未能整体把握。

一、审计方案制定的三个阶段

笔者认为,审计方案从开始制定之初直到完成必要的审计程序、形成审计意见,始终具有“试探性”的特点,为了应对在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审计方案也应随时作出调整。因此,审计方案的制定始于收到审计项目立项表,后续甚至可延续至出具报告前。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制定阶段、完善细化阶段、实施调整阶段。

1.初步制定阶段。在审计立项后,审计人员即可着手审计方案的初步编制工作。由于这一阶段尚无法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审计方案,因此把这一阶段的工作称为制定审计实施计划更确切一些。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甚至尚未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调查,仅仅通过立项文件了解了审计项目的大致背景,或者仅获取了被审计单位部分报表数据以及工商登记等基本情况。此时主要应考虑:一是基于有限的审计资源调配的要求,受成本限制,我们目前的审计资源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实施计划可以起到一种内部提醒与约束的作用;二是如果审计实施计划制定过晚,可能会导致审计工作不充分和审计程序在时间安排上不经济,或者是无法优化审计程序。当然,此时的计划将更多地套用基于以往经验所制定的格式化方案,仅是对审计资源占用的粗略预估。

2.完善细化阶段。这一过程一般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初步调查之后进行。此时,通过调阅资料、人员访谈、实地走访、比照分析等方法,审计人员已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主要风险、经营环境、业务模式及内部控制等有了较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可着手对先期制定的粗略计划进行完善和细化,对格式化的初步方案加以必要的裁剪,进而形成审计方案。概括而言,审计方案的内容就是四个“W”:Why――为什么,即要达到什么审计目的,获取什么审计证据;What――做什么,即采取什么审计程序以及如何实施审计程序;When――何时做,即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Who――谁来做,即人员安排。

3.实施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贯穿于整个外勤工作阶段。根据笔者的经验,即使是经过细化的审计方案,仍有可能忽略掉某些重要事项,之后更可能发现有新的情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外勤工作阶段随着审计项目的进展,不断调整、更新审计方案,以适应各种新情况的出现。此外,在初步调查中的一个小问题,就是有可能在外勤工作阶段随着审计程序的不断进展,最终会引出大问题。此时,审计人员不应被既定的审计方案束缚了主动性,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判断,适时调整审计方案以应对预期方案与现实情况的差异。

审计方案在审计项目推进过程中应该保持动态调整,确保每一项重大的程序变更均形成书面记录,客观上可对审计人员起到了提醒作用。通过对照审计方案,审计人员能清楚地了解什么工作已经做了,什么工作待完善,从而避免了因粗心而疏漏了审计程序,或者重要信息由于变更未形成记录而在报告阶段被忽视。

二、审计方案制定的实例解析

笔者所在的审计部门曾对一家大型快速消费品制造企业的待报废存货实施审计。在收到审计立项表时同时了解到,涉案存货数量共计27万余箱,账载价值近7 000万元,分布于全国23个城市的22个分销中心中;涉案存货已单独存放并经被审计单位清点造册。被审计单位为老牌知名大型国企,制度健全,业务成熟,但近几年投资方及管理层变动较频繁。

(一)审计方案的初步制定

根据上述情况,该案虽然涉及存货数量较多且分布较散,但由于均为待报废存货,不存在业务流动,与正常经营活动相对分离,且被审计单位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与控制基础,因此项目整体难度并不大。在此基础上,结合类似审计项目的既往经验及该项目所涉存货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我们拟定了一个初步的审计实施计划。审计目的系证实所涉存货的真实存在,检查所涉存货的计价,检查所涉存货的实物保管状况;审计范围为涉案待报废存货。审计程序定为:(1)获取并审阅被审计单位存货管理的内控制度;(2)获取被审计单位盘点文档等书面证据;(3)实地观察存货管理状况,检查现场台账记录并作必要的分析比较,检查出入库单据并作跟踪测试;(4)抽样复盘,获取被审计单位存货计价文件并进行复核,汇总计算存货价值。组织人员力量上,安排10人分5组进行现场工作,其中2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质。项目共计安排20天,其中初步了解和查阅被审计单位文件及现场准备3天;各地外勤工作10~12天;汇总情况及沟通2天;补充程序及出具报告3天。

(二)完善细化审计方案

在之后的初步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异常状况:(1)财务部门所提供的ERP存货明细账与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无法对应,经管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记录有误,且据实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该企业财务人员存在随意改动ERP数据的行为,该信息尚未经证实;(2)企业提供的数据经审计人员分析复核,发现矛盾频出且企业无法自圆其说;(3)审计人员了解到,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财务部门从不主动与业务及实物管理部门对账,且彼此矛盾重重;(4)近年来由于投资方及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导致政策多变,矛盾不断,客观上为舞弊创造了条件;(5)有举报反映,该企业领导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存在虚增销售、存货损失长期挂账不处理等舞弊行为,由于本次报损的损失已明确由上级单位承担,因此已集中上报处理。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该企业控制环境欠佳,该案的审计风险较预估明显增大。因此在初步调查阶段后我们对初期的审计方案作了相应的完善及细化,概括如下:

1.考虑到企业的内控现状,我们决定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由抽样监盘改为主导盘点。

2.重新考虑审计资源的分配。为避免异地仓库间的转库充数来舞弊,拟将审计人员增加到30人分10组,在全国同时实施盘点。同时提出申请,向外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借调人员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3.为有效应对估计不足的异常情况,由项目组长带一个组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分销中心的仓库进行试盘。试盘后进一步调整审计方案,再全面推进项目。

4.试盘后召开盘点动员大会,明确各组具体线路、负责人员、注意事项,并提示风险。

5.修改审计程序。考虑到各组人员素质及掌握标准参差不齐可能对审计认定带来的影响,这次审计采用现场打分法确定抽样开箱比例。即我们制定了包括台账记录、堆位码放、报表勾稽关系等10个方面数十个量化标准,由审计人员现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评价仓库现场管理水平,进而确定1%~20%的抽样开箱比例。

6.增加审计程序。各点盘点结束,当场封存并拍照留取证据。盘点全部结束后,决定若干飞行回访点,查看货品封存情况。

7.调整时间安排。资料准备、择点试盘、盘点动员及人员培训时间增加到10天;外勤工作时间减为10天;报告前的沟通及补充程序、出具报告时间增加到10天,整个项目的时间安排增加到一个月。

(三)审计方案实施的调整

项目组长所带领的试盘小组对三个分销中心占涉案存货总量27%的待报废存货实施了试探性盘点。盘点中发现:(1)个别仓库将待报废品与正常库存品混合堆放且仅从外观较难区别,存在由于货品混淆引发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2)发现约有400余箱存货在5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资产清理中已获批报废并经账务处理,但实物尚未销毁,客观上形成了账外资产,本次又重复报损。(3)有2.3万箱经销商退货,由于未开具退货凭证而是以供货价由经销商反开发票,导致计价有误,涉及金额约500余万元。

基于上述新的发现,项目组对审计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

1.扩大审计范围。对涉案待报废品与正常库存品混放的仓库,适当增加正常存货的检查及抽样,目的是验证正常存货的管理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仓库管理水平,评估相关风险。

2.增加一个审计程序。对上次资产清理中所涉及的产品品种,增加抽样比例,关注产品批次及日期,目的是检查相关货品是否存在重复报损现象。

3.增加第二个审计程序。检查相关发票、移库单、退货凭证等书面证据,验证存货的报表列示。 并在其后的外勤工作阶段中,受各地仓库管理条件、人员配合、抽样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各组的具体审计方案又作了多次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在本审计案例中,审计查实涉案存货实物库存24万余箱,较上报清单短缺约3.5万箱;经重新计价的涉案存货实物库存价值4 998万元,与上报金额相差共计1 800余万元。另查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账外资产共计1.7万余箱。此外,项目组通过现场打分,对被审计单位分布于全国的25个仓库管理状况作出了定量评估。其中被认定为管理规范,数据可信的仓库7个;被认定为管理较规范,数据基本可信的仓库9个;被认定为管理有瑕疵,数据需验证的仓库2个;被认定为管理较乱,数据存疑的仓库2个;被认定为现场基本无管理,数据无法确认的仓库5个。各方均认为这一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存货管理的现状。

三、结语

从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审计方案的制定与调整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的立项、初步调查、外勤工作等各个不同的阶段,审计方案始终起着引导审计方向、记录审计过程、提示审计重点等多重作用,并且为审计人员后续的项目自检及接受监督提供了检查轨迹。因此,审计方案的完善过程也就是审计项目的完成过程。

(作者为审计室主任助理)

参考文献

[1] [美]劳伦斯・B・索耶.邰先宇,周瑞平,等译.索耶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审计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审计事业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审计的发展规律,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跟上世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对此,李金华审计长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然选择。首先,计算机审计既突出了审计重点,又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其次,计算机审计拓展了审计空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把社会经济各方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为国家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筑有利的作业基础和信息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时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跟踪检查,同时也使得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加实时有效。此外,对审计人员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二)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机关信息化程度与被审计对象不对称,造成计算机审计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在金融、税务、社保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由于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这些部门相比开发较晚,以及其他原因,使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难于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需要;另一方面,在涉及农业、基本建设等领域又由于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审计还存在不少误区,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制定的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其次,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此外,计算机审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方面,尚未对分散的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从而造成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的审计机关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还没有为联网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理念和行为。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一)要克服两种倾向,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通过审计机关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审计人员已初步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但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少同志还存在两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离自己很远,只要由计算机辅助审计处室和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计算机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员培训,为计算机审计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计算机审计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结合的能力。因此,地方审计机关首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以应用导向,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力争学用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其次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再次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让更多的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三)要营造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根本目的,也是关键所在。转变观念、强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充分调动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做到“二个提前、两个结合”。

一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在当年审计项目确定之后,根据审计重点、方向及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确定计算机审计的重点项目,保证人力、物力、时间到位;

二是要提前采集、转换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数据及管理电子数据,积极参与审计业务部门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技术手册,将所采集到数据转换为审计人员可以读懂的数据;要提前分析数据,将转换后的相关电子数据交由项目承担部门,在进点之前联合召集参审人员召开电子数据分析研究会,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对采集转换的电子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和整理审计线索,并据此完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项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也开展探求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对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当前,高速公路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公司化运作,特别是江浙一带很多是民营经营。在单位内部,多数领导都将财务和审计视为一家,缺乏应有重视。

2、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处并未设置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而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并非专职,基本都是各个管理处财务人员来兼任。从而造成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负责人,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当前的市场大环境要求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从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全面的掌握财务、施工、工程技术以及收费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只做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导致难以适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或者运用的审计方法比较单一等现象的出现,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程序,无法抓住审计的重点,更无法准确找出问题的隐藏领域。

4、审计监督方法不恰当,不能符合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为缺乏具体的准则,因此审计方法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对于违纪违规事项的纠正,只可以产生事后的监督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一般差错的出现机会不断减少,若仍旧沿用旧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必将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新形势。

5、缺乏审计责任感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强的审计责任感,因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瞻前顾后,逐渐地淡化了自身职责,以为了追求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未顾及到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督,提升关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速公路单位只有强化了内部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作用,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其解决掉,才可以提升相关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认识的程度。如果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就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营造较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2、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及其管理方式,应与高速公路实际情况以及组织管理需要相结合,找到有效可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推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建设内部的专职与兼职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应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及时地发现并抓住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更好更准确地找准审计定位。

3、加强审计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顺利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并加强人员培训。事实表明,单纯的、旧的财务人员发生器难以满足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因此应配备工程技术、法律、征费管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到各种业务培训当中,以更新自己的审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

4、抓紧审计重点,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履行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制度的建设,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加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以及评价,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基础,结合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5、制定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跟踪的核心,在审计监督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主要依据。所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加以全面和周密的好驴,保证在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的总体框架范围内按照确定的进程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实施方案需具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方式、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要点,并作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正式条款。

6、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改变以往事后审计方式,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至工程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其内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孝,牛秀敏,岳汉萍.试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甘肃科技,2010;01

[2]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3] 顾建荣.风险导向内部财务审计在小规模企业中具体应用[j].知识经济,2010;01

[4] 李永红.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2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一、医院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现状

1.医院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审计制度十分薄弱,一些医院对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不够重视,重医疗技术,轻财务管理及审计监督,即使有内部审计制度也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医院对外部环境和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从而导致审计管理滞后,不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审计制度,导致无章可循,使医院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制度不健全。

2.施工合同签订欠严谨,执行力不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的不完善或者是由于设计内容的临时更改,使工程造价也相应发生变化。设计变更和增加工程内容都可以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施工过程中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方案有多种多样,而造价却可能相差很大,有的可能超过预算的50%,远远的超出原工程预算范围。有的合同存在对工作内容约定含糊不清,风险分担范围规定不明确,甚至出现与招标文件相互矛盾的情况[1]。因此,基建修缮过程中就会出现不按合同执行,存在随意设计变更和增加工程内容的现象发生,这些还可能涉及到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问题,有可能影响和打乱整个医院的经营计划,应引起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3.基建修缮工程用材品种繁多,价格难以把握在基建工程预决算造价中主要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80%。目前,市场上的建筑工程材料品种繁多,优劣混杂,对其价格存在“收集难、准确把握更难”等不利因素,影响主材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产地、规格、样式、质量、采购渠道、付款方式以及购买时间、信息来源等。因此,审计人员若无丰富的工程用料知识及最新市场材料价格信息,就有可能因对材料价格把握不准确、不恰当,从而造成工程价格不合理,致使医院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人员配备不够,业务素质不高由于我院审计人员主要是从财务科抽调,暂时还不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医院审计工作缺乏相关专业性、权威性的技术咨询机构的业务指导,同系统审计部门之间缺乏工作交流、学习借鉴的机会,审计工作质量欠缺权威机构的检查评比,因而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一些医院的基建修缮工程监督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审计功能。

二、做好医院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的对策

1.健全医院修缮工程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的依法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套集针对性、适应性、及时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基建工程预决算编制定额,或在新定额没出台前以规定的形式指定用某一套工程定额,确立审计依据,这样可防止施工企业在编制预决算时的随意性,审计工作也能“有章可循”而不再“模棱两可”。目前对基建工程预决算实施审计的有关依据主要有: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2005年颁布,2006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桂建管[2006]50号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53号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前一文件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的单独承包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计价使用,是编制装饰装修工程投资、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拨付、办理竣工结算的计算依据。后一文件是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拨付工程款和办理竣工结算的依据。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及人工费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来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及人工费用飞快上涨,上述两份文件有的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价格变化要求。鉴于上述原因,施工企业在编制工程预决算时有的采取定额取费进行预决算,有的则采取市场信息价进行预决算,以致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客观性、真实性受到质疑,审计人员也无法准确把握审计标准,这无疑会给医院审计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规范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增加工程内容对于设计的不完善需要变更时一定要按程序办理,由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提出并填写“设计变更单”,经设计院核准。而因施工现场的需要或情况的变化需要增加的工程内容,也要由施工单位提出方案,填写好“业务联系单”(即我们所称为的“工程签证”),经监理从质量角度加以审核,建设单位核准,交施工单位实施。由于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都可能涉及到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问题,审计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随施工现场的需要或情况的变化,要主动、及时介入,对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具体而又详细的咨询意见。方案经审核同意或调整,交施工单位付之实施后,由建设单位、施工监理组织对已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核定。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核定过程的监督,如计量器具、计量方式、计量结果(数据)等是否符合工程定额计价规则的要求,是否客观、真实、公正,是否做好必要的各项文字和数据记录。这些环节非常重要,要坚决杜绝方案不经审批、工程量不经核定而先斩后奏的违规做法,从而控制住造价不致失控。

3.加强材料价格管理,掌握准确的价格信息由于基建工程材料的价格难以把握,因此,需要物价职能部门及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部门,尽快建立以建筑工程材料为主的网络信息中心,向业内人士提供准确、及时、详细的市场信息及各种材料的准确报价。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建筑材料实行多种形式的市场调查,以掌握最新材料价格信息,做好材料价差调节[2],通过对主要材料价格进行认质认价,对工程合同中签订的暂定主要材料价格部分,采取审计人员会同施工单位、监理本单位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市场调查的方式,对所用材料的质量、价格进行确认,严把材料质量和价格关,这样才能有效、合理、准确地计算材料价格,控制工程造价,为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提供详细的依据。

4.规范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流程对基建修缮工程进行预算、跟踪、决算全过程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是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基建修缮工程高估冒算、弄虚作假、质量低劣,而且能完善内部管理、防止商业贿赂发生,为医院提高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发挥有效作用。我们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程序,明确规定:基建修缮工程应由负责维修的主管部门填写书面申请报告,明确维修内容、方式及预算报价等报审计部门(如涉及家具、装饰装修工程要附效果图),经审计部门对预算报价进行预审后报领导审批,维修费用在5000元以内的报主管领导审批,维修费用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的报院长审批,待领导审批后方能进行施工。5万元以上的基建零星维修工程项目需按有关规定选择三个以上的施工单位进行竞争性谈判或招标,成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评标小组,对招标谈判或招标过程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定标后签订合同并严格根据合同内容进行施工。

5.做好预算审计、跟踪审计和决算审计预算审计是结算审计的前提,无论工程造价大小,必须先报审计部门进行预算审核后,才能签订施工合同和实施施工。对于工期紧张的特殊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提供有关领导签批文件,经审计特事特办审核后,方可签订施工合同和实施施工,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进行预算的相关手续。修缮工程预算审核中,材料的品牌、规格、施工工艺等依据充分。财务部门未见审计确认,不得办理工程预付款的支付手续,有效控制工程款的支付。跟踪审计是决算审计的基础,在修缮工程中,审计人员要进行全面监控,通过勘察现场搜集和审核隐蔽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及设备的价格等资料,实现过程控制,确保设计变更与隐蔽工程签证等事项真实,客观、全面、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参与基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事人、知情人或施工单位施工员,预算员、知情者,了解材料及设备的规格型号、特殊性等,确保工程所有材料、设备质量优良、价格合理,为决算审计打好基础。决算审计是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工程竣工决算的质量,正确评估投资效益,总结建设经验,节约建设经费非常重要。做好决算审计,要合理核定工程量,特别是对隐蔽工程;要审查各种定额套用和取费是否正确;还要审查基建项目招投标资料及有关合同条款;同时也要与财务相结合,才能做好决算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