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第1篇

一、盘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与条件

盘县城镇化建设大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三线建设推进了盘县的工业化进程,使盘县由一个纯农业地区向工业城市迈进,三线建设者的涌入、矿山开发和工业的兴起,城镇化也进入萌芽时期。但当时的城镇化水平极低,1980年盘县城镇化水平在8%以下,格局是“小城镇、大问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中央明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盘县城镇化水平处在缓慢增长时期,前期年均增长约0.11%;后期年均增长约0.48%。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叫做“小城镇、大措施”。2012年盘县城镇化率达34.5%,对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S”型曲线,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图1:城镇化发展规律(1979)

城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有条件的。以下三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从历史长河来看,小城镇是一种过渡形态。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就成了小城镇。小城镇是农村向城市迈进的一个跳板。小城镇有三种变化,第一种叫做“握手”,随着城市的扩张,像盘县的红果镇、两河乡,刘官镇,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为主中心;第二种是相对独立的,像柏果镇―鸡场坪乡、保田镇,将成为两个副中心;第三种是扁平化,原来的小城镇通过撤并乡镇、逐步演变成了社区。

(二)城镇化是有条件的。城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产业支撑。而盘县现在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是靠行政支撑的。人们通常把产业比作是一把雨伞的柄,伞柄越强大,支撑的伞面就越大,也就是产业越强,小城镇的经济支撑就越强。我们必须看到,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是很难的,在盘县、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凤毛麟角。所以说城镇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产业支撑。

(三)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产生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源。大家想想,强迫征地、拆迁、逼农民上楼、上吊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胡作妄为的小城镇建设吗?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小城镇搞得好有利于解决三农,相反则会祸害三农,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解决三农和祸害三农的区别在哪里呢?就是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处理的好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处理的不好就是祸害三农,这是问题的核心点。

二、三农问题是盘县、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农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在我国、我县表现的比较突出而已。全世界的三农问题有多种类型,各有特色。三农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是产生新三农问题的一个过程。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主要是吃饭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工业化城镇化时期主要是土地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一场土地争夺战。工业化的后期,也就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是农产品的补贴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空间来看,一类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他们所面临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第二类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第三类是发达国家,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农产品的补贴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面临的是温饱问题;经济发展中地区,主要矛盾是征地拆迁、工业化如何起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矛盾是怎么样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但是也有突发事件。因此从共性来说,全世界的三农问题在盘县都有,但主要矛盾是征地拆迁、工业化如何起步。

城镇运营面临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面对两个“人”的问题,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三农。对于三农问题,在盘县现阶段红果是处理的最好的。东河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但是真正离处理好三农问题还相距甚远。如何真正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放在盘县领导和干部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盘县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

城镇化和城镇运营面临的三农问题核心点是利益的产生和分配。利益问题把它比作是做蛋糕,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利益的产生和分配实际上涉及到三方,第一方是政府,政府内部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第二方是企业;第三方是农民。农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体一部分是农民个人。因此,只有处理好这么多利益关系,才能做大蛋糕;只有把这些利益问题处理好了,才能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利益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对于城镇运营商、政府,城镇化和城镇运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讲叫城镇化,从企业的角度讲叫城镇运营。从政府而言,一手是企业、一手是农民;从企业的角度讲,一手是政府、一手是三农。企业既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在这两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肯定。

四、让农民参与是根本路径

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三种流派:一种是维权派,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靠维护农民的权益;第二种是反哺派,认为关键靠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第三种是参与派,让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分享现代化进程的成果。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把农民参与进来,搞股份合作

农村有土地、资金、劳力三大生产要素。土地对农民来说,是闲置的,原来是靠政府征用征收去搞房地产开发,农民就跟你对抗,现在把农民参与进来,搞股份合作,让农民变成股东,实行按股分红。目前主要有三种合作社。

1、动员农民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进行平整,然后出租给农业企业,取得收入再来按股分红;

2、把四、五十岁的农民动员起来,成立劳务合作社。把劳动力介绍给农业企业,既解决了农业企业的用工问题,也解决这些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产业工人。

3、动员农民现金入股,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由合作社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造厂房、门面房出租,取得收入后按股分红。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样做,标志着盘县农村已进入了土地资本化、股份化、分红化的时代。土地有个特点,不入股叫资源,一入股叫资本;不入股是黄土,一入股就是黄金,就能保值增值;不入股叫农民,是一盘散沙,一入股就是股东,可以共同富裕。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参与进去,参与进去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农民从对立面变成参与者,我们要带领农民奔市场。

(二)投资式土地流转

现在盘县的土地流转大多是闲置式的。所谓闲置式,有三个特点:第一,以劳动力转移为前提;第二,以略有收入为目的,几百块就行了;第三,以小农经济为结果,是30岁人的地留给60岁的人去种,流来流去还是小农经济。盘县应当搞投资式的,也有三个特点:第一,不需要劳动力转移。相反,搞了生态农业以后,农业劳动力还不够;第二,也不是只有几百块收入,而是可以搞到上千元、几千元;第三,不再是小农经济,而在空间形态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经济形态上,可以实现土地的增量与增值。增量,可以增加上千亩的农用地;增值,可以有数千万、上亿元的土地增值。

(三)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发展方向

盘县的农村可分为三个方向、五个类型。第一种,在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它的发展方向是征地拆迁,融入城市(如两河);第二种,工业规划区以外的经济强村,它的发展方向是就地城镇化(如淤泥);第三种,纯农业地区,其中又分为三类,有生态资源的搞生态旅游农业(如石桥镇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有人文资源的搞古村旅游(如妥乐古银杏旅游),什么都没有只有大片土地的,搞农业产业园(如平关石脑村)。分类之后,可以看到盘县实际上走了三步:第一步,80年代,搞乡村企业;第二步,90年代,搞开发区发展;现在是第三种,把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农民的土地入股以后,一平整,就可以增加20%-30%的土地。

(四)在具体操作上,分层运作

市县两级去招商,征地拆迁;镇村两级去招租,把集体建设用地运作起来,去建房出租。在利益分配上,叫五统五分。五个统一:品牌、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五个分,就是分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外贸出口、民营经济等考核指标。当然还有出租房屋的收入,实行按股分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村级集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作为城镇运营商,跟农民打交道上我认为主要是五个方面:

1、要科学策划、规划。按照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分别按照三个方向、五种类型来进行规划。

2、以地生财。靠土地整合。

3、股份合作。土地整合关键靠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可以参与,参与进去以后把土地指标异地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第2篇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是县委组织部为我们精心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了文化修养、经济热点、个人健康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与党性修养、职业女性的公务礼仪与行为规范、三农问题与对策、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听了有关教授和领导的授课受益颇深。下面我将就这三天来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自勉。

在文化、党性的修养方面,让我知道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党性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同时作为党员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在公务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在与人交往和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细节。另外在健康知识讲座中也丰富了自身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

在**教授讲解的关于三农问题的知识让我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教授讲到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安康的经济或者说是发展我县的经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把农民分散性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化为有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资本化化生产)。就是单单这句总结性的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联。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要有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首先要有新方向、新目标。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上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蚕桑畜牧和招商引资等。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这样的方向、目标,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

其次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去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农业富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地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减少了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能转移到城市,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招商引资就是一条不错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它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更多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第3篇

一、农村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重的乡土特点。由于农民世世代代定居在某一地区,以在这片土地种植粮食为主并易于满足生存需要,因而形成了小而全不求人的封闭经济,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纯朴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当然,在这个不流动的地区里生活,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和重农轻商的思想。尽管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波及乡村社会,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大部分农民喜守旧、追求静,想变又害怕变的性格。不过,我们也明显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借助各种媒体流入农村,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这个称呼也在开始淡化。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阶段。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电视不光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能起到丰富其文化生活的作用。2008年据济南市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组调查,在所属的5个县(市)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回收的2000份问卷中,在回答“你都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时,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节目,其次是新闻节目,第三位是电视剧,第四位是农业科技节目。对于“你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是否满意”的问题,回答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有1402人,约占70%;满意、比较满意的有598人,仅占30%。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到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显示,无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户最需要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另外发现,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专家分析认为,农民现阶段最需要的节目应当是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化观念的电视节目,也就是通过电视艺术的手法将现代意识注入农村,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的节目。俗话说,转变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黄土成金。观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农村的变革中,改变落后的过时的文化,保留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引进先进的创新的文化,是农村变革的根本。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深入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出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四个问题:贫、愚、弱、私。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就要从四大教育入手,即生计、文艺、卫生、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就是提高村民的生产力,以达到致富的目的;文艺教育是提高村民的知识力,以达到治愚的目的;卫生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健康力,以达到治弱的目的;公民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团结力,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贯穿这四大教育内容的电视节目正是我国农村最需要的电视节目。

二、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

第一,扭转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把关注的目光不光局限在城市,也投向农村。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电视媒体,应该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承担起满足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改进和加强农村电视节目,做好电视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交流和引进农民喜爱的电视节目,立足服务“三农”,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第二,播放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农民面对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电视剧《刘老根》中主人公对待人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成为受众的示范,并考虑效仿、采用或改进。因而,在节目中增加现代化观念,是促进农民发展创新的主要途径。第三,加大信息量,加强节目实用性。信息是农村发展与农民生计发展创新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任何一个农村社区,都会发现有些农户采用有别于其他农户的发展方式。导致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是获得了别的农户所没有获得的信息,而电视就是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视调查中,农村受众把电视所提供的文化知识类和市场类信息又排在四大需求信息的后面,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与农民的需要相差太远。我们还没有做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电视节目内容,推荐的致富经验实际上大部分农民都没法学习。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觉得节目对生产、生活有用,能让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第四,创新农村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娱乐性。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由于农村受众文化程度较低,对节目中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比较容易接受,因而观念更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的节目不应该是简单的声画两张皮,也要研究如何发挥健康有益的娱乐效应。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改“播”为“说”;在节目中设计小插曲,强化节目的戏剧性;提倡农民“参与式”的、“双向式”的、“互动式”的节目形式,充分尊重农民的乡土创新,以此来抓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逐渐从农村的旧文化状态进入新文化状态,接受现代化的观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约》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对策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增收

【作者简介】皮立龙,男,江西樟树人,赣南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三农问题;李素清,男,赣南师范学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三农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用“两条腿走路”,不仅要依靠非农措施,更必须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则必须突破原有的思路,在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鼓励和推动农民创业,为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推动农民创业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但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数大,自然增长快,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这决定了农民创业对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的可持续增收问题,最终是要构建和谐农村。农民创业为其持续增收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新农村建设有更深的“根基”,从而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经营和务工收入。现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没有什么附加值,如果鼓励农民创业,尽可能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把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产生的一部分高附加值留在农村,就能让农民持续增收。现实表明:在农村一个能人创业,往往能带领一方乡亲走上致富路。农民创业后,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其中,一方面,能更好地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农民创业解决农民就业

在“三农”问题里面,最主要的还是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不能就业,就没有收入。无论是搞农业,还是到城里当工人,或者是当个体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都是他们就业的方式或者说就业的途径。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也要分不同阶段。20多年前刚刚出现“民工潮”之际,农民新的就业途径就是到城里打工。处于当初那种发展水平,农民进城务工,确实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他们是乐意的,所以“民工潮”队伍是越来越大。现在不同了,素质较高的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一般不愿意外出务工了。现在要解决的农民就业问题不能再靠搞劳务输出了。面临新形势新情况,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引导农民走创业之路。通过农民创业,干个体户甚至开办企业,不但能解决农民创业者自身就业的问题,还能解决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就业,并提高收入水平。如果我县没有一批农民创业者,要解决目前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将非常困难。因此,要依靠农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进而实现全县农村全面小康。

(三)依靠农民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农民创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会使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进一步加大投入发展生产,使收入再增加,从而真正提高农村购买力。购买力旺盛,就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繁荣。可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激发其创业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尤其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许多农民都干起了农机行业,江西吉水县乌江镇的农民阮德卿,不仅带头使用农机致富,而且投资59万元购置农业机械从事粮食生产。如今他拥有一套拖拉机、旋耕机,一台水稻插秧机,两台水稻联合收割机,两辆农用汽车,一台油菜开沟机等农业机械,成为吉安市有名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创业能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从三个层面激发农民创业积极性

当前,农民创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又存在很大的困难。要推动我国农民创业,实现和谐农村,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激发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一)提高农民素质

1.创建农民就业训练基地

同职业技术学校(院)联系,成立农民就业训练基地,主要负责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第一,内容上,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实用性。训练基地紧紧围绕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重点,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采取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学习期间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第二,途径上,坚持多法培训,确保就业的广泛性。一是定向型订单培训。培训学校与用人单位先签订就业订单,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或就业需要,开展定向、定点招生培训,受训合格的学员直接到用人单位工作。二是实践型校企联姻培训。学校招生培训学员,考试考核合格后到企业实习,企业付给学员实习生活补贴,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实现劳动力供求直接对接。三是补缺型短期培训。充分利用小农闲时间,采取就近、免费、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培训资源,针对青年农民就业需求,以“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形式,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短训。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范文第5篇

1.1短效的救急政策不能替代长效的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27年后的今日,和公社时代相比,中国的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但是和东南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日新月异相比,内地农村的凋敝和破败,城乡收入差的快速恶化,构成刺目的对比。显然,农民的收入增长以及农村的内在活力,越来越令人忧心。现在举国上下正积极探讨使农村和农民分享城市和沿海繁荣的长效途径。中央自2004年来出台一系列利农的政策。作为救急的措施,赢得农民的普遍欢迎。不过,三农问题可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要想彻底解决,无法靠短效的津贴,补助等救急措施,而要靠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只有使大部分农民获得全国平均收入,大部分农村获得自立和自治的能力,才能将政府从消防员四出救急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也才能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集中精力和财力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仅仅帮助落实农村的义务教育,筹建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项目,便需政府巨大的财力。

三农问题的日益严峻化,是和农地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分不开的。现行的土地制度所暴露的弊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第一,现行土地制度是城乡收入差距愈益恶化的制度,损害的恰恰是政府想保护的纯农户,特别是纯粮农。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种植不同作物的农民面对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通过进入或退出生产,决定土地经营规模,以获取平均收入。但在现行土地制度下,种植不同作物的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主要由家庭人口在当地村社中的份额决定。土地市场在各村之间和城乡之间严重割裂和扭曲,并造成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扭曲,使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打破。沿海繁荣无法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向内地传递。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和以法治国的目标严重冲突。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化应该是一个通过用市价充分补偿农民,使农民平滑融入现代都市经济的过程。在目前的土地制度下,城市化变成了对农民的剥夺,激起农民抗争的过程。急剧上升的土地纠纷成为农村群体性抗争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第三,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无法用土地作抵押,又缺少其他抵押,农村金融难以发育,进一步恶化农户的收入前景。第四,中国现存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于高度闭关自守,粮食自给压倒一切的时期,严重偏离中国的比较利益,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生产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农民收入也难以提高。但是,农业结构若作根本调整,缺乏金融服务,仅靠农民自身积累,调整过程将会漫长而痛苦。第五,没有稳固的地权保证,农地租赁市场难以发育,农村经济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可持续性难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因缺乏本地农民的自发参与,必然发生凋零,退化,日益依赖中央财政来推动和维持。

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出台的所有利农政策回避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对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的检讨和进一步改革。在严重的制度和市场扭曲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冀望补助、津贴来使农户收入相对城市居民不再恶化,则需要补助和津贴的农户只会越来越多,中国何来充沛的财力长期支撑这些以救急为宗旨的政策?欧盟,日本和南韩的农业补助经验表明,通过引进新的扭曲来纠正旧的扭曲的结果,不管愿望如何良好,只是使扭曲加剧化和长期化,使农业离开政府保护便无法自立,偏离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将来难以适应WTO各国正在力争的取消农业补助,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过去27年来的历史已证明,只用政策的改变,没有农地制度和户口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是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