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02-02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老师要充分地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疑点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学生一般难度不会太大,我便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去探讨去交流去合作,最后我们一同在班上交流学生的认识,并欢迎他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王冕是个聪慧善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孝敬长辈的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课前阅读

化学每一个章节的内容编排,总是从学生所熟知的物质谈起,介绍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上的应用、重大的发现、重要的作用等,如:化学的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化学上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空气、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钢铁质量和产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机材料研发的意义等。这些知识使学生充满着好奇和诱惑,让学生认真阅读,既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充满自豪感,进而增强学好化学,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将学生带进化学世界,让化学知识的巨大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化学的动力。

二、领会概念,注重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认真领会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密思维的重要手段,不能偏废。标题以外的黑体字或彩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认真阅读概念,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是较好的途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概念呢?每个概念都包含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1)重视阅读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讨论结果。(2)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引导学生对关键字和词、概念的前提条件、相关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概念用语等几个方面,在辨析理解的基础上阅读。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例如,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中的“和”、“或”。②相关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对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用类比的方法化抽象为通俗。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可以通过打比方、列举通俗实例等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重点突破,加强对图形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图识表是历年考读图识表试中常出现的题型,现代科学的发展制造出许多仪器仪表,也需要学生学会读图识表,因此也有必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1)加强对教科书中图形的阅读。新教材图文并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有的气势恢弘,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化抽象为直观,活泼生动,具有较好的直观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刺激。认真引导学生阅读,既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带来的无穷魅力和乐趣,又有助于学生领悟编者意图,更好地了解知识的体系,为得到结论做必要的感性积累和铺垫。(2)加强对图形的阅读。①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借助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②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大多牵涉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重点了解图上的起点、拐点、终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四、特别关注,进行数据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数据时,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数据的大小及数据变化的规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书中所给出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各1摩尔所占有的体积。让学生知道气体最大,从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最大,而且相似。另一方面看数据之间、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特别重视分析数据差值所隐藏的意义,看有没有内在联系。在练习题中出现的数据,阅读时,一定要找准数据所代表的量的含义,强化审题,保证不出差错。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健词: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速度 培养

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现状

1.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

2.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3.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有注意、感知、记忆,综合、推理、判断、联想和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阅读时,如果心理过于紧张,精神负担重,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就无法顺利进行,对所阅读的文章就不能全方位地进行理解,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每次进行阅读时,都要要求学生思想放松、心情舒畅、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有保持平衡的心态,活跃的思维,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力的培养

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从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规定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教学目的都是侧重阅读。从英语教材来看,在每个单元里,阅读课就占有一定比例,它题材广泛、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理解力是阅读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推理的综合,它既包括语言运用的能力,又包括智力的发展。学生要有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平时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词的分析,在阅读时告诉学生“内心强调法”――在阅读时,每遇到生词不是马上去查字典,应是要停下来把这个词仔细重读一遍,根据其用法努力揣摩这个词的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而不是一概一眼带过,不去领会这些词的意思。

四.英语教学中阅读速度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目光停顿在句单词,整个短句就同时映入眼帘了。目光要投在字行上方,这样一瞥所及的范围是整个词组而不是仅仅一个单词。

2.培养学生的视读能力,在初级阶段,低诵是学习外语的常用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必须要摆脱低诵的习惯。因为低诵实际上是把阅读降低到了说话的速度。要提高速度就必须要默读。进入高级阶段时,默读仍需改进,因为默读虽不出声,但脑子里仍在考虑如何发音,从音联想到义,这也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要达到见形获义,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理解上,就须逐渐养成视读的习惯。

3.教给学生skimming和scannlng的技巧。skimming和scanning是两种比一般阅读速度高两倍以上的阅读方法,目的是迅速从文中找到所需信息解决问题。若要寻找文章的主题要旨时.可以用skimming的阅读技巧,快速浏览段落的首尾句,或有选择地阅读一些句子。如果要寻找某些细节或推论则可用scannIng的阅读技巧,只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快速查人名、地名、数据、事件发生的年、月等类似材料。在应试中scannlng是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能力;培养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的语感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和诗人,总是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之一。

语感,即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就是感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隐含的丰富意义。以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为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义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了解。掌握词语的静态意义,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起码要求。但在许多时候,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并不是同样的意思,如果用词典的意思去解释,就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对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语的动态意义。理解词的动态意义,需要一种能力,即本文所指的语感能力。

如,《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显然不能用词典的原意“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去解释理解。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整个语言环境去理解。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揣摩出“狡猾”一词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在这个语境中,“狡猾”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从感彩上讲恰恰是贬义褒用。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话表现了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这两个“默默”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都是表示情状的副词,但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前句包含着对老师的仰慕之情,而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感受能力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其予以足够重视。

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对词语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倾向:一是过分注重静态词语教学,讲课时花较多时间去解释词语,而对于词语的动态意义很少顾及。二是侧重于课文篇章结构分析,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而对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挖掘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关注较少。长此下去,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语句缺乏感受力和理解力,甚至会造成学生思想空乏、感情贫乏。当然解释词语,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在以理解词语意义、挖掘文章丰富内涵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混淆主次,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心理相互转化的结果,既需要一定的接受力作基础,又需要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催化。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品嚼句意,揣摩词义,发现词语的动态意义

一般来讲,词藏句中,句显情境。要发现某一词语在句中的动态意义,必须先从整体上了解句子表现的意义,再探讨各个词语在表达意义中充当的角色及其特殊性。通过这样品嚼句意,琢磨词义,发现其隐义,就能挖掘其丰富性所在。比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个句子压缩后,整个句意是“我觉察到她爱我们”,但是“狡猾”与“爱”是贬、褒不一的词语,几乎是敌对的心理状态,既然持着不可信任的心理,怎么还会感觉到她的爱呢?这说明“狡猾”一词含义丰富,藏有别意,需要启发学生认真挖掘。

二、引导联想,进入情境

要进入情境,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提供的信息,在头脑里显情显境,转换成场景或画面,再在场景画面中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那就很难产生情感,更谈不上语感了。例如,《听潮》一文中这样写道:“它(海水)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将满含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从表面上看,学生容易从“扑”“怒吼”“泼溅”三个词体会到海水的凶猛,但对凶猛的程度还很模糊,如果能从“血腥”一词入手,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凶猛的程度就明显多了。所以教师只要抓住“血腥”一词进行启发、分析,就能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由此,学生就会对海的力量生发出赞叹之情。

三、展开联想,深化感情

联想是进入情境、发现词的动态意义的重要手段。要深入挖掘动态词语的含义,就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借助情感的催化作用来实现。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笔直的枝干,紧紧靠拢的叶子,淡青色的树皮。在作者看来,白杨树笔直的枝干是力争上游的象征;紧紧靠拢的叶子是团结的象征;淡青色的树皮是质朴无华的象征。这只是表象勾勒素描,但作者没有停留于直观的描摹,而是透过其外在特征去揭示她的象征意义――正直、伟岸、质朴无华,升华为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这不正是展开丰富联想、深化感情所致吗?所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程晓燕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