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一、网络音乐使大众形成了多元音乐审美观

(一)网络音乐改变了音乐创作观念,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网络音乐的发展使得音乐的传播不再依赖于唱片、广播电视等形式,网络音乐大大简化了音乐的传播流程,使音乐的传播过程更加透明。创作者只要将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放上网络,就可以进行音乐的传播与交流。在网络音乐形式下,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及时、直接的交流。网络音乐对创作观念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创作转变为有感而发,不受形式的约束,也因此创作出了《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网络情缘》等脍炙人口的网络歌曲。这些音乐的出现使得代表大众的音乐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在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发展。尽管网络音乐的观念和表现形式都得到了改变,但是它们仍然体现着人类永恒的传统:褒贬现实、情感寄托和自由畅吐等。

(二)网络音乐改变了大众音乐审美观念,直接影响社会文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大众对音乐语言和音乐创作成果有了新的体会,这种音乐语言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多样的音乐需求,在非声乐作品中,网络音乐是一种兼备规范性、合理性、规律性的音乐语言形态。这种音乐语言形态吸收了20世纪作曲家的精华,又抛却了传统音乐中的常规,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与世界音乐相比,也有极强的民族性[2]。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音乐的传播也拥有更多途径,Flash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在声乐作品中,它又与传统音乐紧密结合,使得网络音乐既有传统特征,又有现代特征。它利用地方方言音韵取代传统音乐的旋律韵味,利用节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利用连绵的陈述取代传统音乐中“起、承、转、合”四句头特征,利用摇滚乐的狂热取代传统音乐的温文尔雅。

二、网络音乐对学生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网络音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求知,网络音乐通过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新的音乐感受,激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网络音乐能帮助学生完善在音乐上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教育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保证升学率,学校大多会忽视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其实网络音乐由于其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在某些层面与其他学科存在联系,学生如果做到正确看待网络音乐,则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网络音乐还能训练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由于网络音乐的可参与性和可发表性,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学生可以自由的学习各种乐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网络音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首先,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取西方音乐资源,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音乐掌握能力,可能对西方音乐过度追捧,忽视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其次,国内流行音乐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传播速度,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缺乏思想,内容肤浅、媚俗等不符合当代主流审美价值观的流行音乐。学生如果过多接触此类音乐,可能出现思想消沉,甚至荒废学业等现象。

还有非主流音乐对学生的影响,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音乐的发表与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各种非主流音乐占据着网络屏幕,充斥着学生的审美,而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这类音乐的影响,导致迷失自我。网络音乐的商业化倾向对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网络时代,音乐销售可以通过下载的方式完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音乐露骨的商业化倾向忽略了社会文化的正确导向,有些音乐甚至已经偏离艺术的本性,弱化了音乐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具有艺术作品的鲜明魅力和感染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三、结束语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化逐渐成为时代符号,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高校作为时代感最强烈、信息普及最广泛的特殊区域,网络文化不断在高校校园推广和发展。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2.网络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更好地完善自己。第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3.网络文化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的方法,更好的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换位理解和思考,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学生需要学校充分理解与接纳他们的需求,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当然也需要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会有跨越性发展。

二是,积极引导和疏通,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这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做出理性的思考,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解决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要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和价值选择着手,使其自主的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道德秩序和思想观念。

三是,实行理性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保能力。网络文化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高校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和自保能力上,通过开展高校网络的责任性和规范化教育活动,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和约束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是,积极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传递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注意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正确的网络文化指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将全面、正确和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传递给高校学生,促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五是,以高校校园网络为依托,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首先,要发挥高校校内网站的功能,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讨论,并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其次,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需要和心理诉求,在校内网络论坛中开辟以学生为主导的栏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论坛的创建和完善,真正为学生建造利于高校学生发展的文化新环境。

4.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并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性。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和模式等都应顺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网络时代的新机遇,提高创新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跨越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3(2):90-92.

[2] 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4(1):45-46.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 of the Counselor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in University

KONG Weip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re dedicat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orker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ow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net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campus, the net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riers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Network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to all aspects of their life. There are many vectors of the network culture, mostly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use the Internet, including schools, school forums, happy network, blog, QQ and flying letters. For students in bett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unselors have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s counselor;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1 基本概念解析

1.1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的界定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研究背景所给出的定义是不同的。本研究将网络文化界定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平台,借助于互联网、QQ、MSN和飞信等网络载体对大学生的观念和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将科技、人文和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现象。

(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更加包容不要求大家一定要认同,甚至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群体认同,求同尊异。传统文化更加强调道德伦理,而网络文化相对是道德弱化,甚至连法律规范都还不够完善。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难免发生冲突和矛盾。

1.2 传承网络文化的常见载体

传承网络文化的载体很多,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颇多的网络载体主要是互联网和QQ以及飞信。

(1)互联网。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利用校内、论坛、开心网和博客圈子等互联网了解信息、发表观点、分享视频、交流感受、一起娱乐等。在此过程中,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网络文化氛围。而这种网络文化无形之中也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改变着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2)QQ、飞信。QQ、飞信是大学生聊天使用最多的网络工具。一些大学生选择QQ交友、共享资源等。在这里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督”,也不会像互联网因为言论、观点等与学校或者社会的主流不一致亦或是被认为与社会大背景不和谐、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而被删除。因此,交流更加自由,思维更加不受限制。而飞信则可以在没有电脑、网络的情况下也保持即时联系,很是受到高校师生青睐。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90后的大学生好奇心强、判断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可塑性大。90后的大学生两级分化较大。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影响。

2.1 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与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人文特点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网络本身的特点方面。

(1)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的种类繁多,各类网络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有些是经过筛选的,有些是未经筛选的。网络文化本身是没有区域、国籍、年龄、身份等限制,因而在如此丰富的内容和信息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的判断力、自我约束力差的话,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2)传播速度快。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学生能快速获得各种信息。但是网络文化飞速传播的特点,很可能会导致对大学生不利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并在高校形成群体效应。

(3)开放性。网络的发展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打通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人之间的差距,为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网络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同时这种开放性也会带给大学生各种诱惑,如果大学生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4)功能广。网络在很多大学生看来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工具。他们可以获得比任课教师的讲解更加优秀、更加生动的课件;他们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研究;亦可以进行娱乐;还可以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虚拟化。尽管网络功能很多,网络内容很丰富,但是网络终究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网络可以避开现实,人们可以在一个平等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你可以交友、恋爱,形成网上虚拟的人际关系。这种文化氛围中,你可以扮演一切你想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主宰世界,统治别人,可以充分施展你的个性。网络的这种虚拟性,恰恰满足了大学生内心自我的实现。

2.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正负兼而有之。具体而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很多大学生来说,这给他们提供了便利,也能够引导他们形成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并稳定下来,且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因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冲击、情绪和情感的调动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2)改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学习方式。由于网络文化的功能广等特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学习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但一些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利用好网络,或者不能够正确识别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适合的校园网络文化。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无疑会引导大学生心智健全、积极、健康地发展,而不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智健全地发展。

(3)淡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尤其是大学之前的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比较欠缺。因此,现代大学还需要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网络文化的法制规范尚未健全甚至还很贫乏,在现代网络背景下所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责任意识的淡薄与缺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之一就是淡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4)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形成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加喜欢通过网络交流。长期以往,大学生形成一种网络人际交往文化,这种文化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加省时省力,而且可以促进大家更加自由的交往。另外,网络文化的发展弱化了大学生对其所在的班集体等现实团体组织的依赖性,更加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甚至迷失自我。

3 辅导员在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网络文化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挑战

(1)技术方面的挑战:管理与维护。由于辅导员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而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要形成理想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辅导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络,从而尽可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2)内容方面的挑战:资源贫乏。网络的发展带来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渠道跟老师是平等的,综合起来比老师还要多、全。因此,在资源上辅导员失去了优势。在此背景下,辅导员试图通过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就很难树立威信,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更加困难了。

(3)保障方面的挑战:法律的不完善。一种文化和制度的建设与形成过程中,必然需要法律的保护,校园网络文化也不例外。而如今社会、学校基本没有明确的网络文化法律条令。况且,文化与法律似乎永远都难以一致,就好比天平的两端,而要维持这种平衡,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网络文化的法律保障。

3.2 辅导员在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辅导员首先要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辅导员可以开展网络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利用博客等对学生灌输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思想,学生接触多了,对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地了解,慢慢地就能够认同并接受这种文化。辅导员亦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平等、互动的平台上进行思想碰撞,共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2)指导家长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启蒙学校,在大学前家长对学生近20年的教育与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如果借助家长的力量,对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长害怕学生上网采取硬“堵”的方式,结果这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家长就失控了。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接受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应该也让家长了解网络文化,辅导员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家长一些指导,帮助家长首先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从而家、校合作一起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架起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辅导员是贯彻学校思想理念的中转站,辅导员需要把学校的思想转化为学生愿意接受并能够落实于自己行动的语言,架起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发挥联系两者的纽带作用。辅导员好比一个翻译家,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不仅能够正确的传达演讲者的思想和内容,而且能够翻译得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听众与演讲者能够产生共鸣。

(4)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作用。在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中好、中、差都会有,在网络文化形成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指导优秀的学生在网络上开展一些讨论,而辅导员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性地引导,从而引发学生更宽、更深入的讨论。与此同时,尽可能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推动朋辈之间的相互感化与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只是其中一个作用点。要创设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尚需要学校各部门一起努力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所谓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网络文化,则是一种亚文化,是随着时展、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音响符号、视觉符号,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表达方式,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新途径,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全新的视界,使人们源源不断地获取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技术技能,并得到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使人们日臻时尚和进步。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起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借助于互联网这个特定的载体,形成一种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信息文化。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它具有海量存储、无限传播扩张的广阔空间。网络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输技术,从信源、信道到信宿,充分数据化、网络化,可以随时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有尽有的文化资源。它穿越文化地域、文化时空,进行国际化范式的具有空前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信息交流。

――它具有鲜明的民主化、大众化倾向,常常被奉为通俗化、时尚化的现代文明。它的进入门槛较低,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在人类文明资源面前,人人可以平等共享,自由互动,充分表达人们的个性、观点、情绪或主张。传播主体千变万化,各种信仰、追求都能得到展示,所有的言论、评说都无法阻隔。

――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能够融汇各种地域、人文环境的信息,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和丰富性。由于信息表达的来源不拘一格,涉猎社会的各类问题五花八门,渗透的领域没有边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比观察、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

――它具有快速、即时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文化信息生产、消费的需求,加快文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由先进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带来的零距离交流、跨越式沟通和无缝在线对接,能有效地缩短知识积累的时空距离,加速思想文化信息的流动,为新技术、新文化、新生活的产生提供无比优越的条件,使人们有机会透过广阔的视角,一睹整个社会的原生态,深切感知大千世界历史性变迁的脚步。

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使其具备独有的优势和特定的历史作用。简略地说,它能为大智慧、大手笔地展开网络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战略布局,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持续解放思想,消除一切禁锢,开发创造力,提供时代进步的引擎;能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获取现代知识,增长才干,塑造美好人生,设置全新的操作平台;为把握和传达民情、民意,了解社会思潮,预测发展趋势,联通第一讯号;为提倡正气,抵制歪风,树立先进,提升文明水准,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总之,它能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精心策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前瞻性的措施,切实完成建设、利用和管理好网络文化这项责无旁贷的重大历史使命。

――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面对网络文化多元共融的总体趋势,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用我们特有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支撑起网络文化不断普及发展的新天地。要搞好规划,妥善布局,从正面提高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弘扬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要善于透过各种异域文化的冲突、碰撞,汲取、借鉴和接纳国外有益的成分,用以培植和加深本土文化的根基,不断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升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为了促进网络文化日益迈向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要多视角、多层面地充实网络文化的内容,不断调整,更新存量,提高质量,切实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善于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把各种文化产品强势地数字化、网络化,加速知识更新,增强文化产品的流动性。可以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网络文化的规模化、经典化,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融合,又能使网络文化的传承贯通古今中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为地域、地方文化与整个时代同步共进搭建平台。要倡导原创性的文化发展,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强化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传媒艺术;消费性;分析

0 前言

数字化网络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文化渐渐融合,传媒文化逐渐步入主流,文化更是与消费紧密挂钩,传媒文化消费迅速发展,这些特点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整个文化消费的主流。由于受到这种消费文化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渐渐改变,物质消费产品固然是人们消费的中流砥柱,但网络传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费品,包括网络品牌,网络虚拟产品,网络影视甚至是网络虚拟号,都已经成为消费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媒所率领的新型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等迅捷的传播方式,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消费产品的独特的逻辑,呈现出了崭新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本文从此处着笔,意在借助我国文化消费的特征,对新型的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型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应对文化消费冲击的出路。

1 现在社会文化消费特征具体分析

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我国的文化消费特征的阶梯性已经渐渐分明。随着文化消费规模的迅速性扩大以及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文化消费的总量已达到数万亿元,其规模占据了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增长依然十分迅速,在今后几年内仍会蓬勃发展。其次,文化消费的形式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文化的消费不仅仅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必须性消费,而是更多地倾向于新型数字多媒体方面以及服务产业,包括大型影视,字画收集和休闲旅游方面。这些文化方面的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精神层面的产业也渐渐不可或缺。整个社会对于文化消费的认可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政府对于文化消费的支持力度也渐渐加大,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消费力度和质量的相关措施也已经渐渐趋于完善,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重要性的共识也有了迅速提升。这就为出传统文化消费以及新型的网络传媒消费提供了优秀的社会环境。事实上,无论是生存性消费,微观普通性消费以及过度奢侈的炫耀性消费,还是从生物驱动性的消费到具有强烈炫耀心理的现在消费,这都属于当今文化消费产生的变革,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引导,民众进行理性看待。

2 网络传媒的文化消费的独特性

随着科学文化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平均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商品的物质世界固然永远是社会的主流,当当今时代上网络上形形的产物也已经构成了新型的数字化网络王国,在无形中引起了人的购物欲望。消费已经不局限于实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他所蕴含的符号的独特性,以及被符号所放大的不断激发的对人的满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网络传媒艺术渐渐在符号以及消费文化中像镜花水月一般如同幻觉。也正因为如此,数码电影,网络文化等一系列产品更是应运而生,这些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让人们乐此不疲的不断买单,由于当今网络时代中,消费意识涵括了绝大多数网络大众的意识形态,这种内在动力和文化底蕴也组成了这种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所以,数字化网络所购建的网络传媒艺术已经成了当今文化消费工具的主流。网络艺术并不需要过多的凝心汇神和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被符号所操控,使得人们更愿意盲目地去占有,去消费。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区别于传统的消费就在于这如同符号影像化一般的文化存在以及生存于网络之中的新型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对这种消费的普遍认同意识。

3 如何面对文化消费浪潮的冲击

网络传媒所率领的新型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等迅捷的传播方式,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消费产品的独特的逻辑,呈现出了崭新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所以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网络传媒艺术所率领的消费性文化的侵袭。这场侵袭规模宏大而又来势汹汹,影响了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中国,对每个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消费产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受到这种消费文化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渐渐改变,物质消费产品固然是人们消费的中流砥柱,但网络传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费品,包括网络品牌,网络虚拟产品,网络影视甚至是网络虚拟号,都已经成为消费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股潮流无论如何凶猛,势头都直指现在社会的人文本身,文化倾向更是具有相当的超前性,政府对于这股潮流引起的侵袭所表明的态度,将会从文化精神层面上为人民群众指明应对的方向。由于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存在形式,更多的而是在于整个文化产业如何像当今的社会体系中逐步靠拢。政府不但需要了解应对的防线,更要积极发挥主观调控性以及管理功能,更好的应对网络传媒艺术飞速发展引起的文化浪潮冲袭。另一方面,政府在法律和相关制度方面也应当有所作为,政府需要履行好作为文化引导者和文化管理者的职责,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还需要通过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网络引起的文化潮流的管理和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中,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是与成熟的文化政策以及管理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如何面对这股文化消费浪潮的冲击同样存在于每个个人自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的文化消费可以是人的又一次解放,享有这种权利,也就为自身思想精神上的最终解放铺平了道路。只有当个体自身具有了真正的主体意识,不断盲目跟随于这股文化消费的浪潮而是主要占有,主要应对时,消费主义文化的浪潮才会真正成为为人这一主体充分服务的高级工具,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在人的理性应对中得到减弱,最终呈现出极大的正面效应。

4 结语

数字化网络所购建的网络传媒艺术已经成了当今文化消费工具的主流。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被应用到了网络传媒艺术之中,真实反应当今网络时代以媒介为主题的消费意识的特色,同时因为商品逻辑逐渐分布到了整个人类的逻辑之中,消费的形态逐渐变成了一场利益,如今的信息时代,消费意识涵括了绝大多数网络大众的意识形态,这种内在动力和文化底蕴也就构成了这种网络文化引起的文化分析的意识形态。即使被市场的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所驱动,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消费也不曾停歇。那么,如何有机结合技术产品与技术产品,如何让人们的文化消费的审美有更多的价值和美感。还有如何在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和传统文化消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研究文化消费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房宏婷.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J].传媒与文化笔谈,2009(3):134-135.

[2] 吴玉红.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J].学术界,2012,11(17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