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当前还处于传统农业改革期间,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其差距主要体现农业技术和资源设施方面,想要推动农业发展,就可以借助金融科技,使现代农业能够源于产业化。但是因为现代农业和金融科技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融合性,所以想要借助金融科技来推动现代农业改革,就必须更加深入的对此进行探索,找到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而为了融合金融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也有必要开展农业金融科技活动,通过农业金融科技活动,使金融科技的作用能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得到完全的发挥。
1农业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农业金融科技发展整体状况
纯粹凭借农业领域的力量是无法推动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必须借助科技进步来推动。因此我国近几年也开始试图通过科技金融科技来推动农业的发展,也通过金融科技将农业的现代化特色完全展现出来,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并不是十分和谐,想要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使现代农业和金融科技能够更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也必须将金融科技的作用完全的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政府也越来越支持借助金融科技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因此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我国农业金融科技体系慢慢得到了建立。但是因为目前我国金融风险还是起步阶段,并且存在非常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就会导致金融科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1.2农业金融科技社会关注度低
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们首先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才能够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而农业就是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国家重视农业现代化,也重视金融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利用金融科技使农业能够得到现代化发展。但是因为农业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备风险性的市场,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结合金融科技,而由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着本质区别,人们对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认知存在误区。大部分人都不够关注农业科技金融,也不愿意投身到农业产业中,认为农业产业风险高,但是收益低。
1.3农业金融科技供需不平衡
平衡农业科技金融之间的供应关系,其实就是满足需求者的需求数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很难满足需求者的需求数量与形式,供求之间容易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而目前金融机构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到农业科技金融市场中,因为考虑到农业领域风险性高的问题,会采用提升贷款利率方式来降低风险。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种种措施,直接导致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得不到更加稳定的发展。一方面贷款利率提升会导致很多农业行业从事者无法负担这种贷款压力,最终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金融产业的成果,另一方面,农业行业从事者所能够合作的金融机构也有限,因为金融机构开始慢慢退出农业市场。
1.4农业金融科技中政府带动性有待发挥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针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政策,已出台的政策中并没有能够平衡农业科技金融之间的供需关系,能够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进行完善的管理政策。以及因为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缺乏信任,所以农业科技企业很难通过金融机构来获得更多的贷款,同时农业科技金融还没有做到完全的信息化,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因此信息之间的流转不够及时和迅速。
1.5农业金融科技企业自身能力问题
农业科技金融企业想要得到更加长远而稳定的发展,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企业要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并且还要做到持续性盈利。而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农业产业极容易受到天气环境以及种种大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故。因此在这一点上,农业科技金融企业是很难保证的。除此之外,农业科技金融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招收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素质人才,只有通过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素质人才,才能够使农业科技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和谐,也才能够更加接近企业目标,不过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金融企业中都还存在这个问题,那就是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素质人才。
2金融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业金融科技的社会关注度
想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愿意入驻到农业市场,并给予农业金融科技企业更多的贷款机会,提升其贷款额度,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又或是想要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入驻到农业市场进行创业,推动农业金融科技的发展,都需要提高农业科技金融的社会关注度。当关注农业金融科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农业金融科技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在对农业金融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人们自然也就愿意进入到农业市场进行尝试,同时在了解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农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是非常远大的,在这个市场上还有很多可供发掘的地方,而想要提升人们对于农业金融科技的认知和了解,也需要通过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对此进行宣传。并且政府还应该建立成果转化基金,用成果转化基金来刺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农业科技金融企业的发展,并使现代农业与金融科技的融合能够更加和谐,除此之外,因为农业金融科技的现有结构还不够完善,所以也应该完善农业科技金融的现有结构,利用完善之后的农业金融科技的结构,提升农业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速度,并融合不同的农业金融科技领域,利用创新型技术,来促进农业金融科技的发展。
2.2完善传统农业科技金融资金供给来源
农业科技金融融资形势是在融资基础上融入间接融资方式,农业科技金融企业就能够通过自身的核心技术来吸引更多的投资,投资能够提升农业科技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也能够使农业科技金融企业资金周转更为顺畅。同时,农业科技金融企业也必须要改变管理理念,规避农业市场风险,而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的加入到农业和金融市场中,推动农业科技金融企业的发展,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为农业科技金融企业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而又减少其贷款利率,那么必然能够使农业科技金融企业得到更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能够促使农业科技金融企业接收到更强的发展动力,也能够使农业金融科技企业的日常运转更加顺利。除此之外,想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入驻到农业金融科技市场,那么国家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通过政策又或是下发投资资金的方式,鼓励企业在农业市场进行创业,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科技金融企业所能够得到的创业资金还不够充足,所以这也影响到了农业金融科技的崛起。
2.3完善政府农业科技金融规范体系
政府才是金融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主导,政府的举措将直接影响科技金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在重视科技与金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制定更多的相关政策,通过相关的政策,加快现代农业与金融科技融合,并利用现代农业与金融科技的融合,使农业产业能够更加现代化,也使农业产业能够在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强的推动发展力,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的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政策,完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并明确相关的法律规章,保证农业领域能够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并通过法律规章来规范农业市场中的行为,也规范农业科技企业的制度。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海外的金融科技都呈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们的边界不断与传统金融的发生冲撞,由此产生如何平衡创新与合法合规的监管难题。
在中国,仅仅三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经历了从监管真空期、舆论一边倒的“软法监管”到14部委联合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以致不少海外人士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方法论提供了绝好的启示与参考。的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跃进式实验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各国制定金融科技的监管政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研究样本。
监管启示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一是科技驱动金融发展不是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的“专利”,监管理念不应发生跳跃式波动。以唯物史观看,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体内孕育、验证、发展、成熟进而外溢到互联网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连续演变,那么监管理念的变化也应连续,针对传统金融部门的监管理念既不应照搬到金融科技上,也不会完全与金融科技的实际脱节,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不会产生谁颠覆谁的结果。
二是科技再“炫”,也会不改变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中介的事实,监管部门应有定力。金融科技也好,互联网金融也罢,其从事的活动都是金融中介,发挥的功能都是金融功能,“科技”、“互联网”只是表象,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问题的实质。诸如国内学者、媒体与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一起鼓吹的“软法监管”就是典型的避实就虚,严重影响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定力。
三是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往往从“小而无视”直接到“大而不倒”,监管与市场应持续有效沟通。“余额宝”在不到9个月时间里,就从籍籍无名的小型货币型基金迅猛发展成数千亿规模的大型公募基金,这种指数级别增长的能力表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其规模从初创时期的被监管部门“小而无视”直接变成“大而不倒”,监管部门则经历了“看不起”、“看不懂”到“看不住”的尴尬过程。
监管挑战
“轻资产”对现有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根本挑战,凡是那些实质承担信用、市场、操作风险暴露的金融科技,理应保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否则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会由全社会承担(中国的P2P跑路就是很好的教训)。但是,如对金融科技提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一样的监管资本要求,则会很大程度上抹杀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
其次,“高创新”对现有的金融创新评价机制带来了挑战,会增加无谓的监管成本。金融科技的创新机制与频次均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现有的产品及业务创新评价方法、流程是否还适用于金融科技,取决于监管部门投入的监管成本有多大,但金融科技创新的高失败特征,就会导致监管部门为此投入的监管成本多成为沉没成本,本质还是由全社会埋单。
再次,“上规模”即是直接从“小而无视”到“大而不倒”,对金融稳定、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带来了全局性影响。特别是网络经济中的竞争性垄断特征,即金融科技巨头的垄断源于技术垄断、生态垄断,这类垄断具有脆弱性与暂时性的特点,一旦破坏性创新技术出现,原有的垄断力量就会消失,市场将暂时失序,直到新的垄断者出现时市场才能恢复秩序。
这一特征在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表现最为明显。除了支付宝、财付通等少数几家支付机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外,上百家支付机构生存艰难,违规现象严重,市场几乎失序。故而,监管既要保证公平竞争,还要适度容忍垄断,既防止“赢者通吃”,还要维持“赢者吃大头”。
最后,由于金融科技公司追求快速通过网络效应的“临界值”而导致的“低利润率”,是免费金融服务、赔本赚吆喝的金融“异象”的根源,这会直接驱使金融科技公司“重规模”、“轻风险”、“抢先跑”,使得金融领域蕴含巨大的未知风险。这需要监管部门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相结合,从现场监管为主转向非现场监管为主,提高金融监管的科技实力。
用科技监管金融科技
要应对上述的监管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改进监管的同时加强科技监管的力量。正如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Andy Haldance所言,随着金融服务产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科技,监管部门也获得了机会以评价之前无法测量的金融风险,并使得风险管理全局化、全体系化成为可能。
的确,金融服务业大规模的使用科技是“道高一尺”,监管部门也必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才能实现“魔高一丈”。
事实上,全球的金融监管部门都在达成这种共识并在行动。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委员会已经成为香港政府FinTech领导小组的成员(FinTech Steering Group);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推出了与初创型科技金融公司联合办公的“Innovation Hub”计划;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计划投资2.25亿新元用于FinTech研究。中国也召开了数字货币座谈会,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部门提出了监管科技(RegTech)的构想,主要是监管部门的技术系统直连每个金融机构的后台系统,实时获取监管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完成监管的报告(reporting)、建模与合规等工作。
具体而言,监管科技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监管资料的数字化。即将与监管工作相关的全部资料,包括影像、音频、图片、文字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存储。
二是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即将被监管对象的一系列非正常行为数字化标记后,视作一串离散信号,利用前面或多个信号预测下一个信号,然后对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差进行编码,这适用于监管部门遇到一些缺损数据,如影像、音频等,辅助判断是否要对被监管对象进行关注。
三是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即运用模式识别与智能化的研究成果,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图像和视频处理,视频跟踪和监控,鲁棒统计学和模型拟合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判别、抓取、分析监管对象的非正常行为。
四是“大数据”分析。即要消除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信息孤岛”,运用先进算法、网络科学等方法侦测范围更加广泛的全网络中的可疑金融交易与行为,并进行追溯,找到可疑的被监管对象。同时还能分析整个金融网络的特征,以修补网络的脆弱性。
中小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是依靠于资金来完成的,因此,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举措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而且资金运行非常的困难,所以,必须要创新金融服务,通过创新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新的腾飞。本文首先讲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多层次发展的市场体系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必须要完善市场建设,通过打造多层次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金融服务的日臻完善,使得资金得到优化配置,这就需要政府不断的完善其服务水平,通过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的程序,如今中小企业的落地,加强对市场的全局性把控,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互通机制,促进资金金融的正常、快速流动。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要完善融资体系和机制,通过让市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扶持,并且通过权权交易中心,为各类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债券以及其他金融类的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创新理念,完善金融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创新理念,结合企业的发展定位和需求,制定多方面的服务,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信贷的储蓄,都要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的增强创新服务意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金融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促共赢,金融企业要创新服务理念,为顾客提供方便、准确、高效的金融服务。通过减少房贷手续、简化投融资环节,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区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服务;在保证金融服务合规合法的前体下,正确办理业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构建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为了创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及时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线申请融资,可以实现帮助的更加方便、快捷,能?虬镏?中小企业及时的解决资金难题,快速的回笼货币资金,从而抓住商机,占领更大的市场。
尤其是商业银行,为了有效地抓住中小企业的需求,银行可以通过建设资金的支付管理体系,能够和中小企业的供应商和市场直接对接,这样就可以让银行更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针对于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展开金融服务,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和银行机构形成一个有效地联系链条,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该平台还能够为全国各地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融资以及其他的金融服务。
四、创新服务,打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
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就使得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融资成本比较大,这就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中小企业的切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服务产品。
一是针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知产权质押融资,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投资、高投入的特点,这就需要结合他们的发展现状,对其知识产权进行抵押贷款。
二是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比较低的现状,尤其以经营产品比较的单一,这就需要金融企业结合这种现状,建立数个企业集合贷款的融资模式。
总之,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和外部增信机构。
五、打造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队伍
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开展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水平的金融队伍。
首先,提高金融服务队伍的创新意识。只有金融人才具备创新的素质,才能在业务办理以及业务推广中吸引中小企业的眼球,及时的扑捉市场动态,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金融人才的业务水平。要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总结发展创新的经验,有目标地对不同层次员工包括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的人才开展多种业务和技能培训来强化员工素质。
最后,金融服务队伍,实现人员联动管理。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需要加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业务对接,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其管理人员提供高端个人金融服务。通过整合,搭建起由团队经理、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组建的金融服务团队架构,从队伍建设编制方面保障人力资源。
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一个深度品牌应该具有属性、利益、价值、用户、文化和个性,才能在当今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目前金融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建设银行的品牌建设势在必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首先要明确品牌定位,培养客户品牌忠诚度。建行要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提供最适合目标市场的金融产品,使自己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最佳的银行。其次要增强品牌经营意识,建立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品牌经营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建行要正确认识品牌的内涵,在经营理念上要坚持市场营销思想,以市场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适时研发推出市场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最后要加强品牌创新,增加品牌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创立品牌产品的关键主要在于服务和科技的含量,要增加金融产品的“含金量”以及金融产品的文化含量,使品牌创新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立足于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强化目标营销和分层营销,科学定位,确定分阶段的营销目标,开展发展规划、市场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经营策略并开展营销活动。适当加大广告投入,积极开展营销宣传工作,为领导出谋划策,各部门积极合作开展产品交叉销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顾客与潜在顾客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许多企业都明白顾客是自己最有价值的财产,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关系营销的立足之本。营销中,应始终保持“客户至上”的理念,加大对新客户的吸引力,同时也要做好老客户的维护工作。营销是以服务为本的,顾客是上帝,应时刻建立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设身处地去理解客户所处的情景及面临的困难。要想顾客记得你,我们的产品要好,我们的服务更要好。如果说产品是核心载体,我们的服务就是他们回头的保障了。尊重客户,理解客户,持续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与服务,做客户们永远的伙伴。
三、加强信息收集,落实日常性工作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快自身转型,是每一家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您如何看待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吴太普:服务实体经济与银行自身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银行的稳健发展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持续,反之,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一家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杭州银行一直在探索一条服务实体经济与打造自身经营特色、促进转型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是从理念、政策和制度层面着手,把服务实体经济贯穿于日常经营管理中,并持续推动。在理念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和我行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一致的。在我行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均将体现服务实体经济、体现转型升级、体现战略定位、体现长期利益和当期利益有机结合。考核评价机制同样针对转型要求,使对员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政策体现战略要求,成为推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我行转型的有力杠杆。
二是坚持我行已有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受资本实力、规模等因素制约,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也要“聚焦”,小企业和小银行门当户对,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服务实体经济也需要我们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并在坚持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营造特色。
三是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服务实体经济,要求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有效的、综合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是以某一单业务来考虑业务的发展,而要把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客户综合化的服务和客户的持续增长结合在一起。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家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要市场定位的区域性银行,杭州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成效如何?在服务小企业方面有哪些差异化实践?
吴太普:近年来,杭州银行在政府和银监会的指引下,从自身战略需要出发,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把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导向,强化小企业业务体制,切实落实小企业“六项机制”。我行已经在单独内部核算、单独信贷流程、单列信贷计划、单独资源配置、专业队伍建设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支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并在产品设计、还款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根据工信部等五部委对小微企业分类标准,2011年末我行小微企业贷款458.1亿元,占企业类贷款的43.6%;其中单户贷款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达236.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达到21000多家,占全行企业信贷客户的86%。
在探索我行小微企业特色经营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学习和分析同业的良好做法,但不同的银行定位有差异,发展阶段有差异,企业文化有差异,不能简单地模仿,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适合自己的特色经营道路。
体现在理念上,我行注重“做客户”而不是“做业务”,注重客户的培育和成长,不是做“一锤子”买卖,努力为客户提供包括信贷、结算,甚至是资本引进、政策信息、经营建议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为此,我行推出“小企业忠实伙伴计划”,对有成长性和粘合度高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承诺、利率优惠等一系列差别性优惠政策,建立小企业公司客户的长效培育机制,提升小企业公司客户对我行的忠诚度。去年我行新增小企业“忠实伙伴”客户887户,近几年我行小微金融条线向公司金融条线(大中型企业)输送的成长性客户每年都在100家以上。
在小企业目标市场的细分上,我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重点关注三类:第一类为块状经济区域的小微企业,比如浙江桐庐的分水镇以笔业制造出名,临安龙岗是坚果炒货之乡,当地有着众多的小微企业,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我行都在当地设立了支行;第二类为商贸流通类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第三类是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它们是创新的主体,代表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由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融资难的制约。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银行通过创新找到解决途径。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高,企业可以实现超常速成长,因此,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不仅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行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高成长优质客户,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最终,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强同各类投资基金担保机构的合作,把科技金融逐步纳入到战略发展的试验田中进行新模式探索,探索差异化道路,寻找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解决路径。
《》:杭州银行科技金融运作模式方面作了哪些探索?成效如何?
吴太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等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特点,我行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是执行单独的授信模式。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核强调以“投资者眼光判断企业”,财务因素审核仅为参考,以企业发展未来判断贷款可行性。
二是执行单独的风险容忍度。对科技金融的风险容忍度放宽至全行不良贷款率的2倍,凡经认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符合尽职要求的,免于其问责和处罚。
三是执行单独的信贷规模分配制度。我行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核拨专项信贷规模,支持各分支机构发展科技金融业务。2012年计划单列40亿元科技金融信贷规模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占全行新增贷款比例约为20%。
四是实施“六位一体”营销模式。我行通过政府部门、高新园区、担保机构、风投机构、咨询机构、社会资源等六大渠道,打造科技金融综合化服务平台,实施“六位一体”渠道营销模式。发挥六大渠道优势,弥补银行自身能力不足,建立“引客上门”的服务机制。
此外,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除传统的抵质押和担保产品外,专门开发了数十款为不同类型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产品,推出“生命周期服务法”满足不同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配备不同的产品支持方案,满足企业成长期各阶段金融服务需求。
目前我行已经累计为上千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累计发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贷款金额累计约70亿元。贷款企业年销售环比增幅均超过50%以上的企业有132家,获取市级以上高新企业资质的有219户,已培育上市企业3户,22户企业受到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投资。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文创企业的特性,业务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这类企业的风险?
吴太普:在推进科技金融、文创金融过程中,我行着力构建支撑贴近行业特性的信贷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客户评价朝前看。在进行客户评估时突破传统银行偏重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的局限,重点关注这类企业高成长、轻资产的特征,发掘客户潜在价值。
第二,项目评审换位思考。提倡由政策专家、技术专家、信贷专家和投资专家进行投资项目的联合评审,不仅仅要以银行家更要以投资家的眼光看待企业。
第三,以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为依托,推动担保结构转变。我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提炼了一套 “以管理企业现金流”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担保方式转变。目前在省内银行业中,我行信用贷款的金额、占比都是比较大的。实践证明,在“尽职调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信用贷款是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可行途径,关键是银行要真正以小微企业需求为中心,掌握技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
《》:您刚才谈到杭州银行注重客户培育的理念,但是当小企业长大成中型或者大型企业后,杭州银行是否也有相应配套的服务方案?
吴太普:小企业是我行的战略定位,但我们的理念不是仅仅局限于做业务,放贷款,而是着力于培育客户,帮助其成长壮大,并与之建立忠实的伙伴关系。为此,除了对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实施“小企业忠实伙伴计划”、对于长大后的“小企业”,我们也有全面的配套服务方案。如对度过创业初期,并具备核心技术或特色商业模式,具有高速成长潜力,属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我们推出“成长计划”,为列入“起飞计划”的企业定制个性化的融资方案,帮助企业引入投资机构,与券商、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合作伙伴对接,为成长型企业提供除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股权融资等财务顾问服务。对于已上市或拟上市以及其他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我行推出“卓越计划”,比如创新融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及增进公司信用,协助客户业务发展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
通过“小企业忠实伙伴计划”、 “起飞计划”、“成长计划”、“卓越计划”等个性化的方案,覆盖到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在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银企合作,同时促进我行的自身发展。
《》:如何评判当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城商行的影响,杭州银行如何定调今后的发展?
吴太普:过去几年,宽松的政策环境驱动城商行不断扩张机构、人员、业务和业务速度,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否可持续,但在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环境变化、监管要求不断提高,这时就需要大家放缓脚步,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道路,谁的基础更扎实,谁能更好地控制风险,谁的转型更快、更有效,谁就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我行董事会和经营层在确定年度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稳健经营原则,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协调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更加审慎稳健,意味着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员工合规尽职意识,重点做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工作,尤其是杜绝发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