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团的组织生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07-03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团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团员思想觉悟、增强团组织战斗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团员过好团的组织生活,是共青团组织先进性和严密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团内生活与青年活动有所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团组织生活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根据本校的情况以及和其他高校团委老师的交流了解,高校团组织生活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大多数同学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现场气氛冷淡、活动时间把握不好,等等。据了解,某校某班级团支部为了让同学们发言,甚至采取了“敲桌子传黑板擦”的方式进行。由此,团组织生活的现状可见一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主管领导方面的因素。部分高校的主管领导对团组织生活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团的工作领导、指导、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团员的思想教育存在淡化的情况。在组织生活的时间、地点、主题等方面的安排上对下级团组织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在组织生活上的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对团组织生活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无形中对下级团组织认识团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产生了误导。

2.组织者方面的因素。组织者自身素质的欠缺。在大部分高校,团组织生活的主持者是团支部成员,作为学生他们自身在思想认识方面本身就有所欠缺,因此在组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话可讲的现象;有的组织者事先准备不足,对团组织生活的主题自己都不是很了解,在组织过程中也就谈不到重点,因此就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有的组织者的组织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甚至个别组织者对自己所讲的主题将信将疑。

3.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因素。①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陷入“模式与惯性”。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是目前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的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团员参与热情。每两周一次的团组织生活,总是由团支书一个人唱独角,在同学们眼中,团组织生活就是上政治课,唱高调,广大团员没有参与的激情,往往一次团会要么开成了班会,要么成了自习课,甚至不了了之。这种缺乏新意的旧形式使得团组织生活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一种毫无生气的局面的形成,导致同学对参与团组织生活的热情被削弱。②团组织生活缺少民主互动的氛围。团内民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团员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凝聚团员的意志和力量,而民主的实现是以互动为特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团组织生活并没有真正地做好这一点,团支部所有的活动和学习多数是单向的,通常都是由团支书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明显缺少互动性。

二、团组织生活质量的改进对策

1.高校各级团组织要提高对组织生活的认识。高校团组织生活要坚持以学习为基础,以努力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个人修养及服务全局的意识为目的。坚持正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加强团内教育,发挥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职能,做好评优奖优工作;坚持履行好支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做党的后备军,选举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团的组织生活,是保证和促进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加强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指导,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团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团组织的新模式,提高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2.完善对组织生活的考评制度。基层团委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团组织生活考核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立足于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调动团员青年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对团组织生活会的主题、活动形式、现场布置、会场气氛、到勤情况等进行打分。通过对各基层团组织生活的考核,定期评出明星团支部,在共青团工作简报和校园共青在线予以表彰,从而调动团支部积极性。针对在团组织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团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推优入党及各类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实践证明,通过考评评选出优秀的团体和个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是可以促进整个团支部的发展的,这种考评不仅对优秀的团体是一种认可,进而提高团组织生活的认同度,而且更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团员青年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凝聚力。

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选拔团员干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工作完成之后,必须对他们精心培养,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而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举办团干培训班,对学生干部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培训。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增进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团干部也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进一步熟悉团务。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团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团的组织生活的顺利开展,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一支精明强干的团干部队伍。

4.团组织生活在观念上要表现出创新性。团组织生活要开展得活泼生动、有教育意义,需要创新性的观念作为引导。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是创新,从优到更优也是创新。团组织生活应以传达和落实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教育团员青年为出发点,在通晓团的基本任务和社会职能基础上,引导每个团员学会用灵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去看问题、想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团员能够对周围环境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借助环境发展自身,进而为集体、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使每个团员在学校接受到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在将来受益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5.组织生活的内容要体现出开放性。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在理念上应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和时效性,要注意结合当代形势,把握时代气息,力求将组织生活的主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符合当代团员青年的心理,体现当代团员青年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可以是对先进思想、先进精神的学习;也可以联系到当前社会热门话题,从国家的安全稳定到个人生活哲学;还可以涉及政治时事、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等,也可以是支部团员对自身发展的设计与完善。总之,提高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是开放,用开放的眼光、开阔的主题,以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使同学们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燃起他们的兴趣与激情,促进支部思想的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

6.组织生活的形式要呈现出多样性。团的组织生活形式是由其内容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团的组织生活形式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和组织生活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使组织生活达到预期的目的。常见的形式有团课、阅读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参观式学习、调查式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

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实现是细节性的,也是创造性的。可以在班内广泛征集团员意见,集思广益,共同设计生动有益的团组织生活。同时,每次组织生活的安排也要灵活多样,对于同一个主题,形式可以多样化。譬如,对于某一个热点话题,我可以采取自由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辩论的形式。团组织生活除了在校内开展外,也可以走出校园,去一些有历史意义,有文化内涵,有深度的地方,如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景点等。也可以开展调查研究,体验生活,让大家接触社会,与时代接轨,增加阅历。总之,一个好的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收效。

7.组织生活的过程突出民主互动性。要实现组织生活的民主互动就是要让每个团员都能参与到团组织生活中来,从组织生活方案设计与策划,到内容扩充和形式完善等,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民主的作用,更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激发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各支部在开展团组织生活前,支部成员要详细了解、钻透主题,备齐相关资料,并向支部成员作较为详尽的宣传,真正使组织生活不再是组织者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团员都积极参加的生活会。应该以团组织生活为平台,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自我观点,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挖掘同学们的潜能。

三、结束语

团的组织生活是团的凝聚力之所在,是团员们的意识体现的重要形式,是团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行使权利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进一步团内教育的机会。丰富团的组织生活内容、提高团员素质,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激活基层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陶继东,傅安洲.共青团工作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羽枫.高校团员素质拓展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42-54.

[3]刘晓军,许猛.浅谈高校团组织生活的开展[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5).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after school life holds the great proportion in the quality student's study life, the current quality education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after school life.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quality student after school life's present situation, does the analysis quality student after school life existence question's reason, how discuss carri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guidance in the quality student's after school life.

关键词:高职学生 课余生活 德育引导

key word: The quality student after school life moral education guides

课余生活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学生自由从事各种活动的总称。课余生活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发挥课余生活的积极作用,从德育方面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远离堕落。

一. 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高职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一下子放松了。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模式,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他们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个自由时间。怎样使高职生认识周围环境的变化,合理地支配自由时间,促进自身的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亟待深思的问题。

1.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松散性。课余生活与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相比,是非正规性的活动,怎样利用课余生活,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学生怎样实施活动,没有固定的要求。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的安排时间,参与一些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愿意参与课余活动。

2.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随意性。高职院校的课余生活没有固定的内容,学生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轻松,又远离家庭,摆脱了父母的管制,使他们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在课余时间,可以上网、聊天、打牌、抽烟、喝酒等,表现出课余生活的随意性。

3.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单调性。课余时间为高职生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学生自身在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对课余生活的认识不足。再加上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比较注重教学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休闲场所的建设,导致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

二.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资源不足,教育观念滞后。一些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上来的,随着高职的扩招,学校的课余活动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注重的宏观制度的实施,对学生课余需求基本上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都是注重形式,不看重实际效果。另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再参与课余生活。

2.学生自身认知存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特点,因为分数低选择了就读高职院校,从思想上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如果没有及时地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可能会堕落,课余生活中沉溺于游戏,获得精神上的。一些学生脱离家长的管教后,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支配,整日无所事事。再加上学生的自动控制能力较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人生。

3.社会上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正处在思想观念的变革期,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高职院校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全方面地开放于社会之中,社会观念中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对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活动选择、学习态度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进行德育引导的途径

1.定切合实际的课余生活教育计划。高职学校的课余生活教育计划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弄清学生的发展方向,确定教育计划。课余生活计划要包括课余生活教育的目标、方式、具体实施条件、以及对活动的评价等,计划既要满足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的需求,又包含德育、智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正确的课余生活观念与意识。科学的课余生活观念是提高课余生活质量的基础。所以,学校课余活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余观念与意识,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通过课余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对课余生活的选择会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参与有意义的课余活动,达到预期的收益。

3.培养学生必要的课余生活能力。课余生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合理地安排时间和掌握必要的课余生活技能。合理的安排时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要掌握必要的课余生活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实现。每个兴趣小组都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人员,以便进行指导,不同的兴趣小组之间又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高职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娱乐、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盈,高职院校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引导措施,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第3篇

互尊互谅,增进感情:性生活是夫妻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需要提高质量。性生活不是单纯的肉体上的满足,而是灵魂的融合。所谓心灵,即思想感情――爱情。足见,增进夫妻感情,既是提高夫妻性生活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一切有关“诀窍”的最终目的。配偶之间若感情淡漠,同床异梦,或无休止的口角、呕气,性生活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只有具有互尊互谅、体贴入微的感情基础,性生活才能美满。这样的优俪,有时也会吵架,甚至几天互不理睬,但他们却不会动真格的,而且能迅速从一时的不快中解脱出来。最有意思的是,性生活常常被他们用做“化干戈为玉帛”的武器。因为性生活可以自然地促使他们说话、接触和交流感情,使夫妻关系得到改善。因此双方都能自觉地努力排除干扰,保证性生活不受影响。除了安顿好孩子和老人,过性生活的晚上,他们甚至会劝阻客人上门或者做时间过长的造访。

妙传的信息:夫妻之间应当记住对方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以及其它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事前悄悄地做好准备,届时赠送礼物,或和早已邀来的亲朋好友一起祝福、欢庆,使配偶喜出望外,给对方一个惊喜。

懂得温存接触:性生活协调的夫妇深知,平时的握手、拥抱和接吻,不但可以交流情爱,而且是性生活的重要前奏。

善于交流心得:专家们一致认为,配偶之间的交谈与性生活是否满意关系甚大。彼此间应敢于谈论自己的感受与遐想,明确提出自己的希望与要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夫妇都要这样做。但不少人确实发现,与配偶进行这些交流可以为性生活平添妙趣。在长期的夫妻关系中,要使性生活质量更高,更加活跃,夫妇二人不妨试试其中的一些方法,可以配合默契地制订计划,从而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

调整节拍:年轻人的性生活快速而强烈,容易激发,也往往稍纵即逝。二十几岁的男人2~5分钟即可达到,但妻子却常需20分钟左右,故年轻夫妇常有性生活不合拍的情况。但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由“快板”转入“慢板”。由于肌肉组织改变和血流变缓,40~50岁的男人则需要较长时间来达到。于是,夫妇节拍渐趋一致,双方可更和谐而同步地享受整个过程。有了这种同步,妻子的反应也会变得更热烈。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第4篇

文章,是客观事物、实际生活的反映。儿童作文过程的实质就是儿童将他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的话真实表达出来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却无视作文的这一重要特性,在“快速、高效出作文人才”的短期利益行为驱动下,小学作文教学一度产生了一种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即将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对优秀范文的表达式形式的分析和传授。对作文技巧、技法的机械训练,对作文中立意和构思的成人化拔高,以期快速批量产出符合应试教育观念下的合格人才。应该说这一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确实培养出了一些“作文尖子”,但这极少数人的成功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的,短期的利益是以牺牲了学生的长期利益为代价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恰恰是应试教育界的对立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确立的作文“生活化”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对生活教育的回归。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生活与作文一体化,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准确表达生活体验和情感的能力。

二、对儿童生活质量的思考

一旦找到儿童作文的源泉――生活,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今儿童的生活状况问题。我曾两次对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在第一次的调查中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的课余生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范围在不断扩大,形式有多种,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理说有这样的生活基础作源泉,加上课堂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表达生活。但实际上,学生对经常参加的活动,接触的生活常常熟视无睹,似是而非,无法做到准确表达。在第二次的调查中,我侧重对他们的生活内容作剖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生活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活的无目的性。

儿童的生活大部分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儿童“跳绳”、“追逐”等并不是为了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受儿童自身认知规律的制约,他们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还只是停留在游戏本身这一层面上,有时甚至并不能说出这样玩耍的理由。

(二)生活的无意义性。

在儿童的业余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对他们来说是缺乏意义的。如“玩纸牌”、“丢铜板”,甚至“打游戏”,模仿成人玩些赌博的游戏等。加上目前仍有些学校和家长的眼光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分数,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致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偏低,反映在作文上即语言组织能力低下。

三、对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实践和认识

宋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那么作文教学该如何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使泉源丰盈,活水常在呢?对此,叶老曾明确指出:“要使生活向着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生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主人。受儿童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儿童主体还不能正确进行价值判断,独立分析事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教师作为施教的组织者、指导者,应首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是生活的基础,更是作文的基础。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可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1.在观察中认识。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身边事为直接观察对象,组织大家有意识地进行多感官多角度的观察。为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我常常引导学生作不同时段的追踪观察。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提供了示范,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直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在辨析中提高。比较是理解、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取舍。提高他们自我辨析、自我认识的能力,最终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才是根本。为此,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创设比较情境,将真的与假的、美的与丑的放在一起,通过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反衬,再组织大家各抒己见,学生观点突出,爱憎分明。此外,我还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例子,作对比。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辨析中发展了生活认识能力,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正确生活观的引导,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相应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一个人只有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有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对生活充满情感才能在外部表现为急于倾吐,化为文字。

1.触景生情,情由境生。人的感情常常被景所唤醒、激活。我根据学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特点,充分利用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奇妙壮丽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大家一道细细欣赏,或者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生动地再现,用美的情境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产生美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验到自然之美,祖国山河之美。

2.情动于衷。情感是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自然是种壮美,社会生活同样也充满着感人至深的美。尤其是学生平时生活的班集体中,班集体应该时时处处充满着美的情感。教室里张贴着生活名言、名人警句,营造情感熏陶氛围。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开展互帮互助的专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以心换心、以情报情,为他们以后真情对待生活奠定心理基础。

(三)加强实践,锤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认识与情感离不开实践,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和积极的情感并不能说学生就有了高质量的生活。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与情感是极不稳定的,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因此,加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闲暇生活 状态

1.引言

自2008年至今,“90后”大学生成为各大高校的学生主体,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弹性学分制的实施,“90后”高校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占有量大大增加,闲暇生活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学的健康的闲暇会促进个性的张扬与创造性的发展,有助于克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良好的大学生闲暇群体活动趋势,会对社会闲暇活动产生方向性引导”[1],也就是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是否具备闲暇能力,将关系到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生命的质量高低,更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优劣,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2.闲暇/闲暇生活/闲暇教育

2.1闲暇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闲暇”的理解不同,它最初出自拉丁语“licere”,意指合法的或被允许的,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古法语“leisir”是指人们摆脱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英文中的“leisure”,即闲暇、休闲之意。我国学术界,有的学者使用“闲暇”一词,有的学者使用“休闲”,闲暇主要指人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而休闲更多地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2],如果把有关闲暇的种种定义进行归类,则分别是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存在状态(state of existenee)和心态(State of mind)。学者陶克德森则认为,闲暇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即“闲暇时间”、“休闲活动”和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对于闲暇的研究可以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个角度出发。

2.2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是人在闲暇时间内的存在,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的方式及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总和,闲暇生活的构成,应当以主体拥有闲暇时间为基础,没有闲暇时间就无所谓闲暇生活[3]。

大学生闲暇生活[4]是指大学生在除了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为完成教学计划的活动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管理的时间里,自主安排生活和活动,是在自在的心态和心理环境中的个人行为。因此不同的个体的闲暇状况和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的最大差异是闲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2.3闲暇教育

庞桂美[5]在《闲暇教育论》将国内学者的描述和观点归纳成三类:(1)闲暇教育就是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2)闲暇教育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和如何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的教育;(3)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国际上普遍认为[6]: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体现在信念、情感、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或娱乐环境中。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7]。

3.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态

3.1闲暇生活对“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闲暇自由性、个体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闲暇生活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大学生的一笔财富,成为他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享受生活的一方乐土,又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出现了“闲暇困惑”、“闲暇消极”等现象,成为消磨意志、虚度光阴甚至引发人格、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生命泥沼。

积极有意义的闲暇生活不仅为大学生提供“用于娱乐和休息的时间”[8],而且提供了“用于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的时间”[9],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学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自由活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积极有意义的闲暇生活是推动大学生由自然人校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赋予大学生两方面的内容用以构成社会化,其一是学校教学时间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潜在职业人,其二是闲暇时间里趋向于自立和自觉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独立意识、交往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的标准社会人。

3.2“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况

3.2.1闲暇时间宽裕,安排和管理随意性强。

课题组以南京某高校“90后”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2.1%的大学生周一到周五平均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到了双休日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上升到97%,4小时以上的学生数高达92.5%。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一学期乃至一学年都没有课程。文科生的闲暇时间因课程设置和学科性质,明显多于理科生。这些数据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充裕的。

面对宽裕的闲暇时间,在问及“您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如何?”回答“有计划”、“比较有计划”的同学只有47.4%,“比较随意”、“随意”的同学比例占52.6%[10]。大一新生面对新的大学生活,虽然学校精心安排了新生入学教育和生涯指导的讲座,但“随意”安排闲暇时间的比例高达51.1%。而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学生,尽管面临着“随意”安排闲暇时间的比例仍达到66.6%。这可能与问卷调查的时间安排在5月份有一定关系,大四学生大多数已经找到工作,已进入毕业季,对大学生活的留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闲暇时间里处于无序状态。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无论是新生还是毕业班学生对于如何安排自身的闲暇时间盲目性较大,闲暇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缺乏。

3.2.2闲暇活动内容和质量不匹配,方式呈现个性化和网络化。

调查发现“90后”的大学生闲暇生活从内容上看丰富多彩,在问卷所提及的16个项目,都有不同数量的同学参与,不仅有积极向上、拓展知识、锻炼素质、提升能力的活动,而且有满足基本需要的消遣娱乐型诸如上网等,更有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睡大觉、闲逛的。

美国学者纳什按照人们在业余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即闲暇层次论:

第一层次是负价值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活动,如破坏公共财产,各种犯罪活动;第二层次是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如酗酒、赌博、长期沉迷于电视、网络等,这种活动不直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第三层次是价值为l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被动消极观看活动,如心不在焉地翻阅小说和听音乐等;第四层次是价值为2的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在这种观看活动中,观看者虽然不亲自参与活动,但因为有情感的积极投入,它能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功能;第五层次是价值为3的积极参与活动,如跳舞、乐器演奏等;第六层次是价值为4的创造性活动,如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等[11]。

按照纳什的闲暇层次论,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于闲暇活动的选择,上网、看电影听音乐、睡大觉等娱乐消遣类闲暇价值不高的活动的选择比例高,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主要停留在第二层次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与第三层次价值为l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娱乐的被动消极观看活动上。具体如下:排名第一位的是上网(76.9%);第二位的是看电影听音乐(73.4%);睡大觉(58.9%)、外出闲逛(54.8%)居然排在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分别是阅读报纸杂志(53%)和自修学习(49.7%)。而较高层次闲暇活动的社团活动、书法绘画、社会工作等进行得很少。闲暇内容和方式上更多表现为网络化和个性化。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20-29岁年龄段占30.7%,大学生群体比例达到10.7%。信息及时、平台开放、空间虚拟、互动平等、状态隐秘等特点,对年轻好奇喜欢探索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对网络的依赖已达到不能分开的程度,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利用便利的上网条件和自身知识结构优势,成为网络的生力军。

“90后”大学生上网目的和内容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型,发展提高型所占比重不高。大多数“90后”自懂事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遇到问题不再寻求他人而找“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分享快乐更多的是选择网络,QQ、微信、人人网、贴吧等网络聊天工具,或通过网络游戏发泄苦闷,而网恋也被越来越多的“90后”作为一种恋爱方式。由此可见,上网已成为大学生闲暇的主要方式,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90后”大学生闲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明显不足。67.8%的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整个学期或学年偶尔参加的达39%,闲暇时间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15.6%,尤其是女生。主观上,“90后”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比例高和上网时间长,或选择其他活动去休闲;客观上,学校或周边体育场馆设施不齐备。另外,学业成绩作为主要学业评价标准等因素也使得许多大学生轻视体育锻炼。

“您大多数时候是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调查,56.8%的学生与朋友在一起,30%的同学选择“一个人”,仅有10.2%的选择参加集体或社团组织的活动。“9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喜欢不受干扰,更希望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同时,他们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对于群体的选择更倾向于自由组合式。

3.2.3闲暇心态不够成熟。

3.2.3.1娱乐消遣型的闲暇价值观影响闲暇方式的选择

闲暇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如何认识闲暇活动对个体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2]。大学生利用或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堕落型、消遣型、积极型、发展型等形式。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3.7%的大学生期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对闲暇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却有不同认识,许多大学生将闲暇理解成“闲”或者“逸”,却不知古人云:“逸则,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43%的认为闲暇就是“打发时光,消遣解闷”,32.2%的认为闲暇的功能是“娱乐放松”,24.8%的认为闲暇的作用是“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对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3.2.3.2闲暇生活的现实体验与主观期望脱节

在满意度调查中,93.7%的“90后”大学生期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有59.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甚至觉得“很单调”,仅有31%的大学生对自己闲暇生活“很满意”或“满意”

对于闲暇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用于闲暇活动的设施场所短缺,使用开放时间不合理,缺少指导老师,组织的活动、实践、讲座流于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影响自身闲暇生活质量的因素认知上,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评价,95.1%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因素”(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67.8%的大学生认为是“同伴群体的选择”,而选择“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占55%。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同伴群体的选择”、“经济因素”所占比例与李翠新对于广州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的结果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同伴群体的选择”,反映出“90后”大学生朋辈影响明显大于“80后”。

4.思考

现代高等教育育人方向由学术型人才向全面发展型人才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顺应教育变革的要求,将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并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认真抓好,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成为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走入生活中的真实个人,不仅要为学生的谋生服务,还要为学生的乐生提供服务,使每个个体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快乐、愉悦和幸福,同时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内涵,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闲暇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13]。

参考文献:

[1]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9.

[2]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1.

[3][7]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以对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5]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闲暇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8][9]陈国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贡献[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经素.当代大学生在校闲暇状况调查与思考.内江:内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

[11]杨会燕.闲暇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12]张文鸯.闲暇教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人民网.中国教育报,2008(04).

[13][美]J.曼蒂,等著.叶京,译.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