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的入门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在上电工电子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无精打采。与他们深入交流后得知,电工电子基础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如空中楼阁般虚无。技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应届毕业生,一到技校马上接触大学难度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学生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如果学校能在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之前,设置物理(电学)课程,教学效果便会得到有效提升。在物理(电学)中有大量的电工知识,比如电容和电感、电阻的串联和并联、静电场中的库仑定律、电势及电场力、磁场及磁场力等。当学生学过物理(电学)中这些内容后,再学习电工电子基础有关内容时,便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便很轻松,并有兴趣去继续探索相关知识,当学生熟练掌握过去学过的内容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基础课的动力。
二、设置电学实验,营造快乐的电工电子基础课堂
在设置电学实验时,根据电工电子实验特点,设计出一些有一定挑战和趣味性的实验。尽量避免过去的实验方式:按照书本的步骤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电流表的内外接实验中,并不通过课本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分别进行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实验,分别测量出几组数据,再分析数据的不同,得出猜想。接着换另一套量程完全不同的电表,电阻数值不同的电阻器,再进行一次实验,再得出几组数据。对比前一次猜想,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把PDCA循环融入到实验中,更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每当一部分学生得到和课本相同的结论,总能在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笑容。
三、介绍安全用电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习惯
毕业后学生的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电打交道。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瞬间失误的小动作造成的。因此,时刻向学生灌输安全用电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养成严肃的工作态度。在电工学实验中,部分实验所使用的的电压是380V的工业电压,部分实验所使用的是220V生活用电电压。我们都知道36V是安全电压,远超安全电压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在三相交流电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中,星形三相互差240V,三角形三相互差380V。如果在星形连接中,学生将输出电压调到380V,就会烧坏电灯泡。在三角形连接中不小心接一根中线,就会造成电路短路。在超过安全电压的实验中,要时刻叮嘱学生安全用电有关知识,培养科学的工作习惯。
四、合理介绍专业课内容,让电工电子基础课承上启下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电工实习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1-000038-01
电工实习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目,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扎实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中职教师一定要重视电工实习教学的方式和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组织实验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扎实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教学电工实习教学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专业的技术工人,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虽然实践操作是电工实习教学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教授。首先,教师要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合理的划分,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学习体系,进而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对理论知识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电路原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熟悉电路元件的运作及应用,理解电路的性能,进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内容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使电工实习教学能够以实用、管用、够用为目标,真正实现其教学的意义。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理论实践结合统一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实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方向,使教学内容能够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进行;其次,教师要明确实习任务指导内容,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重点需要学习的技术进行详细的划分,使学生在学习之前有所准备,进而提升学生电工实习课程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教师要将讲解与演练相互结合,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灵活的运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训练保障体系
在电工实习教学过程中,过程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细节、过程的管理,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训练保障体系。教师要根据入门指导、讲解评价指导等指导要求对实习教学过程进行严密的指导,严格监督每一个训练项目,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动作,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然后对问题和难点进行集中的讲解和分析。为此,教师要对实验内容、学生的组织、工具的清洁进行提前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规范的指导、严格的监督和评价、详细的整理。对学生的纪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禁止学生进行违规操作、喧哗吵闹等错误行动,避免其影响电工实习教学的展开和深入。
四、改善评价体制,提升训练效果
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实习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操作情况、学习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活动。在实习结束之后,学生要完成指定的任务书,并且合理规划自己的训练目标和学习内容。为了提升学生彼此评价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组织带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彼此存在的问题和优点有所了解,提升学生互评的质量。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操作评价,因为一般的电工实习会对220v和380v的电压有所接触,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出现危险,危害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反复强调安全问题,严格监督学生的操作,一旦发现学生进行违规操作,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防止其他同学出现同样的错误。电工实习教学综合了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项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平衡。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扎实学生的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态度认真、创新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工实习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其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严格规范实践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从根本上提升电工实习的质量,缩小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间的差距,使其在毕业就职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4(24).
[2]马继福.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实习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中职教学;电工电子;对策
电工电子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多、技能要求高、学生入门难等特点,因此,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都存在不少较为困难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不仅需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促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正确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到达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高要求,有实力迎接更高的挑战。教师在电工电子的教学中,可以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法,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在方法能力、创新精神上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确定以能力为本的学习目标
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可以自主解决更多的问题,即使在踏入工作岗位后,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与充电中提升个人的价值。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以能力为本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长足发展。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明确相应的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习,将教材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常识;其次,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与探究,结合已有的学术成果或经验,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学习中迅速成长;最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目标,所谓情感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与他人进行通力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交换意见和想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沟通中更加活跃,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在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实践是十分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学习与实践中主动探究、不断创新,才能使现有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进而推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中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电工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专业技术工人的主力军,在学习中应当着重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半导体、三极管放大电路等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探究之中,促进探究成果的更好更快实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提高,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以及成功的满足感,促使学生的探究自主性得以长期保持,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
中职与实践训练不可分割,学生必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统一,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调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树立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中得到加强;其次,教师在理论授课完成之后,应当及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实验工厂、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将刚消化吸收的知识及时应用,加强学习和实践的效果,避免因间隔时间过长而产生遗忘,影响实践的效果;最后,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将学生推荐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需要的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得学生的才华有施展的舞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电工电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指导,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毕银彦,朱宏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子世界,2014,(12):177.
关键词:“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38-04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现成的案例,需要理清的问题很多,其中课程衔接是根本问题。“3+4”中本课程衔接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本文主要讨论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思考和做法。
1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背景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进行衔接的两个专业虽然同属于信息类且相关性较强的专业,但如图1所示,本科阶段衔接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且偏底层硬件,中职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且偏上层应用(偏软)。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补、整合、优化的路径,重组“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出现了课程衔接相似课程较少、相关课程较多的现象,甚至被个别专家误认为是“两张皮”,其实不然。
2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整体思路
课程衔接紧密围绕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紧扣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突出人才培养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及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拓宽理论知识和加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将理论结合实践并将其深化、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衔接优化及平滑过渡,形成7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融合物联网行业特色和规范的“中职-本科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年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达到本科入学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通识课程中的英语、数学等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按照本科要求,加大课时和加深内容,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形成的主体,旨在形成专业学习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需要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数以及课程门数,将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定为接口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专业课程是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为计算机维修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网站建设实训、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专业必修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
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把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加强专业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创新素质三者的培养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符合物联网工程领域和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以电子技术基础、电路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等为核心课程;以物联网工程软件实习、硬件实习和综合训练为实践环节,突出物联网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及研发学习能力。
3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衔接的中职和本科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互补、整合、优化后重组而来,因此原有中职和本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都直接影响着课程衔接的具体实施。
3.1培养目标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视针对岗位的专业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学习相对薄弱,其中基础通识课学习弱化更为明显。本科教育则重视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性技能培养不足,没能实现人才层次的提高,造成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选择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这类培养目标比较接近的专业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策略。江苏理工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主体人才输出口径是具有“大工程观”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的衔接方面看,与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接近。
3.2 课程结构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现象明显,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为此,针对我们物联网“3+4”项目,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采用两兼顾和两加强的措施,兼顾中职和本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导向,加强各自文化基础课程设置,重复的课程在双方协商下进行调整和优化。
3.3 课程内容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课程内容的衔接包含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和专业课应分别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衔接的设计,制定可行性的课程标准。
由于中职学校着重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相对淡化。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进入本科阶段,首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困难;进而,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形成障碍,限制了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知识建构塌方”的典型现象。同时,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专业新知识自学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为此, “3+4”的中职阶段建议要适当增强针对专业的“够用”的基础文化课程,特别对英语和数学的要求,在进入本科时要科学制定转段要求,设置合适的准入门槛,中职阶段设置月考模式,多方面促使学生在中职阶段自觉打牢文化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起步准备。
3.4 课程教学模式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中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普遍采用项目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和学中做,相应的月考和课程终结性考核主要是通过完成考试要求的操作项目或任务的形式进行。根据“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衔接的规定,中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应用型本科学校目前仍然较多的采用学科教学的模式,导致本科学校老师在出卷时受本科学校教务规定的要求,主要以书面考试的形式。因此产生了课程考核模式的矛盾,而考试模式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和内容。为此,“3+4”的中职阶段建议专业课程的考核采用书面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约定书面和操作内容的各自比例。
4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做法
课程衔接问题的实质是使得“中本”衔接课程内容能够相关,课程衔接的前提是能实现“中本”课程内容层次化的描述,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本”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以下将主要从培养能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衔接方法这四个方面对中职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基础)与本科阶段相关课程的衔接进行具体的说明。
4.1 C语言程序设计
在中职阶段设置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6学分,102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52学时),本科阶段与之相衔接的是程序设计(C)课程(4学分,8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32学时)。在中职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C语言的基本语法,基础的数据类型和程序结构进行介绍。在本科阶段,主要针对C语言中的函数、指针等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衔接情况如表2所示。
4.2 电工电子基础
在中职阶段设置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8学分,132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82学时)。本科阶段与之相衔接的是电路、信号与系统(5学分,80学时),以及电子技术基础(5学分,80学时)这两门课程,特别是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电路部分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在中职阶段,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了传统的本科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适合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较为基础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建立起对电路系统的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与普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比,此课程的比重和地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在本科阶段,通过将一部分基础内容下放到中职阶段,成功地将原有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整合,从而可以开设更多的软件类课程,更好的实现对软硬兼修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体的衔接情况如表3所示。
5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后续研究的思考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科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均有相关的课程与之对应。 为了使“3+4”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保证相关课程之间在培养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形成良好的衔接。以上已经讨论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外,课程衔接还直接体现在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和课程评价;除了专业课程衔接,文化课的衔接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58-60.
[2] 谭文培.英_澳_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教文汇,2014(7):104-105.
[3] 郝丽萍,熊昕,熊茂华.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51-52.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系统地、直接地对电子电气专业学生进行基础培养的课程,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观察、分析、设计及检测电路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从“引入门、讲原理、重实践”三个环节入手,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操作的简便性;传递信息形式上的形象性、趣味性;传递数量上的广泛性、完备性;传递质量上的准确、清晰和保真性;传递速度上的快捷性和“人机对话”的交互性等优势,把电工电子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到一个新层面,并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一、引入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电工电子课着重提高学生的电路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内动力和催化剂。要改革电工电子课教学,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从概念到要领空洞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在教学的开端精心设计,恰当导入。这样不仅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容量大、传递快、形象化、直观化、多样化、适应性强的优势,根据学生及教材特点,边出示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边用启发式说课、举例子、实物演示等方法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数字电子技术》模块中,结合现在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计算机大规模普及这一事实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数字电路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我们每天都通过数字电路构成的通信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观赏各种数字技术压缩的电影和音乐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数字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我们的现实世界越来越离不开数字。
通过上述形象生动的展现,学生深深地被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高科技的魅力所吸引,满足了年轻人追求高新技术、对新事物永远充满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感知兴趣,把学生带入了相应情景之中。
二、讲原理――学习各种定律、方法,形式灵活,加深理解
这一环节是电工电子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深入探究,提示原理,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电工电子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明白教材所传授的原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教材,设计多媒体超文本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空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并增强感知的深刻度,加速认知进程,让学生明白教材所阐述的“理”,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电动机》这一章节中,课本中画出了电动机的图片,但是黑白照片,死气沉沉,毫无动感,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把电动机的接线过程、电流在线圈中的流动、旋转磁场的变化、转子的旋转方向及速度的变化等动态地演示出来,使学生结合课本原理,可以很直观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是逐步指导。在教学各种电子元件时,有些学生不了解都有哪些电子元件,它们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能。教师提问后,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在认识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教师把各种常用的电子元件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拿一些实物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是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根据随机提出的问题,自己独立思考,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击键该画面或小型知识库,计算机网络就会展现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优化了集体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自主思维和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理解教材内容,把客观要求与主观希望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重实践――协作学习,联系实际,动手操作实验
这一环节是电工电子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体现了电工电子等电学方面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它是在对电路原理有较深了解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动手连接或设计电路并进行测试来加深所学知识的过程。该环节将书本上的电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评价、比较,发现与所学原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当今,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面较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电子产品带来的方便快捷和感官上的体验,喜欢动手实际操作,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对动手感兴趣,而不太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他们多做实验,让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由于这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涉及到电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验素质,让他们认识到做实验不只是好玩,而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在实际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先告诉他们实验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先了解实验室的环境,注意操作安全,注重操作流程,理解实验目的,准备所需仪器设备并检查是否完好等,这是做任何实际操作的必备程序,缺一不可。在做具体实验时,先熟悉用到的实验仪器,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法,让所学的知识发挥更大的效能。让学生在第一次动手时就养成良好的实验素质非常重要,这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动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实际的电路即使与电路图完全一致,也可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更能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让其找到问题真正的原因,并自己想办法解决,必要时可以对实验电路进行修改,以达到我们的实验目的。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有所了解和分析,然后制成课件,把各种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办法列出来,在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仍未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记忆。
三是联系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反复训练而成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加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电路、分析电路及设计电路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基本放大电路》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一种结构的电路中信号的输入及输出、电流的流向、各个元件的作用演示出来,先让学生明白这种放大电路的工作过程,然后再指出这个电路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修改和补充,改变一下电路结构,再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改以后的电路是否比原来的电路更好,从而使学生掌握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改善电路的性能以及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增强电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