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供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年全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尽管已经做好科学稳妥的农产品供应方案,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执行会长、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每天都抽空在市场内走一走,看菜量、问产地、询价格,不时与商户交流业务,时刻关注首都的农产品供应。
实际上,一年四季,新发地市场的粗粮细粮一应俱全,果蔬鱼肉精致新鲜、副食零食品种多样,其稳定而强大的供应能力使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升级为“吃啥有啥”,而且更加安全、营养、健康。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发地市场的繁荣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归功于张玉玺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奋斗与坚守。成立29年,新发地市场树立了全国农产品流通的中心地位和国际形象。创业29年,张玉玺励精图治、起航未来,荣膺中国农产品流通终身成就奖。风雨29年,张玉玺领导着新发地,深耕伟大的农批事业,稳稳地托起首都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全国基地供应优质食材
据了解,目前,新发地市场已形成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粮油、肉类、水产、调料等综合批l同步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新发地市场农产品交易量1550万吨,交易额721亿元人民币。据统计,上述双项指标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新发地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代名词,其价格指数成为引领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张玉玺介绍说,北京80%以上的农产品依靠外埠供应。为构建首都农产品供应的长效机制,使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北京市场,新发地在海南、河北、山东、甘肃、宁夏等全国各地建立了300多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河北、内蒙古、山西、安徽、湖北等地采取托管、自营的方式,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的自给率和可控率,保证首都北京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
实际上,通过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分市场的建立,新发地构建了首都农产品的安全供应体系。不仅保证了供应,也拉低了农产品价格。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蔬菜价格评比中,北京的价格排名总是在20位以后,价格总体偏低,新发地因此被视为是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器”。
多措并举创新流通模式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生鲜电商成为行业的一片蓝海。实际上,从2010年起,新发地市场就先人一步,开始电子商务整体布局,探索出“新发地+互联网+品牌农业”创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2015年,新发地市场适时推出自有果蔬品牌“珍品荟”,北京民众可采用网上下单,直通社区超市的模式,购买日常生活需要的农产品。此外,新发地市场在京东、1号店平台上设有“新发地旗舰店”,销售精品果蔬。新发地市场将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增强了市场的吞吐能力和辐射效应,为市场在更大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做精、做细、做强农产品流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市场业务也稳步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现已在北京市区内设立了150多家便民菜店,500多个社区直通车,所有果蔬均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新发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改超”项目,打造 “来颗桃”连锁品牌超市,把新发地市场搬到老百姓家门口。
“今后几年,新发地市场计划再开设1500―2000家便民社区菜店,满足首都居民日常果蔬消费需求。”张玉玺如是说,让首都餐桌的美食种类更丰富、价格更实惠、品质更优良。
升级转型建现代化市场
从平面升级为立体、最终告别露天交易。目前,新发地市场已吹响升级转型的号角,蔬菜综合交易楼已紧锣密鼓开工建设。一个与首都相匹配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据张玉玺介绍,新发地市场现有土地1680亩,其中的670亩土地将用于建设立体的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包括冷链交易区、果品交易区和蔬菜交易区,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各层装卸货。余下的1000亩土地将重新规划为绿地,进行植被改造,多品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新发地市场将焕然一新,成为集观光、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园式购物中心。
新发地市场将持续推进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在产地将包装标准化后,减少再包装成本,同时为相应的城市垃圾减量。力推“扶大、扶优、扶强、扶品牌”战略,重点扶持3000户各品类商户,同时扩大他们在产地的种植面积,引导产地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
张玉玺表示,未来几年,是新发地市场深化改革、升级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员工和广大商户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主动作为,勇于开拓,让更多商户富起来,让产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首都百姓吃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努力打造农产品流通新型平台,叫响新发地现代化农批市场品牌。
做大做强农产品大流通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 B2C模式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的背景
得益于无线网络的发展、3G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应用的创新,2013年7月17日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调查报告所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高达5.91亿,在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4.64亿,与2012年底相比较,激增了4379万人,网民规模继续激增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根据BCG(波士顿咨询集团概况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会增加近2亿网民,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超过7亿。2015年超过50%的中国人都将是互联网用户。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日的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所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0.83%。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4.7%。庞大的网民群体是电子商务的潜在消费者,并且这群体不断的发展扩大给电商提供了无限的弹性消费潜力。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所显示,截至2012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了200万人。由电子商务行业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
淘宝网、京东商城、凡客等著名的B2C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这一成功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更多人的效仿,逐渐成为了引领当今网络时代的消费潮流。在不同年龄段都有他们的拥护者,众多网络电商消费者已经为B2C型电子商务奠定了相当扎实的消费基础。
农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是我们每天的硬消费。比起现在电商平台上主流的服饰、书籍、电器等商品,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力更为稳健,且经过长时间的检验,B2C电子商务的发展愈加趋向成熟。我国农业存在产品多、销路难的问题,而农产品能够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完美对接,将农产品载上电商平台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可行性,并将给农产品销售方式带来新的革命,给农产品销售带来更多的利润,引发农产品销售新的发展。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产品B2C型电子商务有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许多地区都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浙江的“E农网”、上海的“菜管家”、厦门的“土巴巴”等等。但整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及淘宝、京东商城等B2C型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农业信息化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并未完全实现产供销对接。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网站资源分布不平衡,有的地区还没有对农产品电商的尝试。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
7号生活馆是武汉黄陂新辰食品公司推出的B2C电子商务平台,采取的是电子商务与社区实体店的连锁经营相结合模式,是为了探索网络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创新尝试。“7号生活馆”是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推进“三进”工作与“四项制度”的实施平台。同时也是联系农民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它构建了农产品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流通模式,努力实现“生鲜超市,一点到家”,让市民花得少,“吃”得好,“吃”得安全,以“服务社区,方便居民”为宗旨,正逐步成为武汉家常烹饪食品配送的品牌(首选)供应商。
(一)7号生活馆的产品供应链
在农产品供应方面,7号生活馆主要依托自有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以及一些与农民合作的订单基地,大部分蔬菜品种由种植基地直供,减少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实惠的价格,也为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其自有基地通过实施设施农业,发展优质快生菜和特种蔬菜,将该基地逐步打造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由此并实现了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冷链配送、生鲜超市、净菜服务于一体的产品供应链。
(二)7号生活馆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7号生活馆网络平台主要经营蔬菜、水果、海鲜水产、肉禽、蛋品、豆制品、速冻食品等,并搭配经营粮油干货、酒水、调味料等。它的运作模式为:网上自由下单,基地直供保证产品新鲜,专业人员各生产、加工、储运环节各抽样跟踪检测,标准化加工保证质量,全程冷链保证营养,客户可通过社区服务点、或者送货上门,当面验收并领取。整个过程都为消费者提供的安全、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7号生活馆的物流运输
由于农产品销售对其质量要求较为苛刻,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成熟的物流运输模式。7号生活馆线下拥有大面积高、低温库及冷藏配送车,实现了全程的冷链储存和运输,减少食品损耗,杜绝营养流失,保证食品质量。
(四)产品消费人群分析
该平台的各类产品都有相对应的消费人群,保证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其中各类生鲜蔬菜以优惠的价格、安全的质量为广大市民服务。其特有产品速冻菜肴系列只需解冻或者简单烹饪就能还原美味菜肴,面向快节奏生活,无暇采购蔬菜的都市白领。
四、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借鉴
(一)划片分区,围绕产区为中心辐射周围地区,促进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要保鲜保质,则不能距离产地太远,即使有优秀的冷链运输技术也会受到长距离运输的掣肘,7号生活馆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的方式拥有了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以生产基地为中心,依托冷链贮藏、运输技术最大限度的服务周边地区。我国疆域广阔,地跨多个自然温度带,拥有许多有商品粮基地:例如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北平原、渭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等都为优质高产的商品粮基地,可以依托产区,划片分区根据各地主要优势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模式发展有区域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手中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初期,用特色手段和优势吸引客户的体验和尝试
由于农产品电商模式在目前还属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规模化普及,并且而传统的农产品购买方式也使得消费者不是很倾向于再网络平台中购买农产品。所以,发展初期应采取各种方案吸引消费者对网络平台购买农产品的尝试,电商企业也应作出更好的服务姿态,提供优质的商品以及服务,逐渐地把消费者从传统的农产品购买方式中解放出来。
(三)要实现产供销对接的运作模式
目前已有的一些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只是简单的将农产品信息放上网络平台,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其生产以及运输供应并未实现对接,没有体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初期,这种状况是具有普遍性的。电子商务平台要达到更高效率、更具安全性的盈利,实现产供销对接是B2C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最终趋势。只有实现产供销对接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整个销售链才不会有断裂的风险,对企业而言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五、结论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优势,克服农产品在运输中的信息瓶颈,改善农产品在销售方面的效率,为农产品市场带来更好的机会。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甚至许多二三线城市拥很多有利条件,比如信息网络发达,交通多样化,农产品市场广泛,政府对于农产品的重视等都为武汉市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过也有一些不足,七号生活馆毕竟是初期,还不是很有经验,而且交通方面虽然多样化,但不是很便利。所以针对武汉新辰食品有限公司七号生活馆农业电子商务,我们希望政府以及国家能更好的发展农产品电商,使农产品市场能更快且更好的完全融入电子商务,也能使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有更加可观的前景。
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13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3.9亿美元,增长了50.36%;2005年又创下272亿美元新高,比2004年增长33.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以纺织品、服装、鞋类、机电产品、玩具、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术产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铁矿砂、铜矿砂、镍矿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
花和大麦等矿产品和农产品。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但在过去十年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和农产品部门。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须着力解决的关键是中方资源性农矿产品的贸易逆差累计增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领域作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澳农矿产品贸易结构
(一)产品结构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小麦和棉花,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品位高,许多矿藏如铁矿石、铝土矿、煤等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表1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资源性农矿产品主要包括:金属矿砂(主要是铁矿砂)、纺织纤维(主要是羊毛)、谷类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
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在农、矿类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以农矿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钢材、纺织品、肉类制品和粮食制品等。而中国从澳进口的农矿产品则主要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澳大利亚的羊毛和麦芽供应是中国服装和啤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铁、铜、镍、铝等各种矿石也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必备原料。
由此可见,中澳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原材料来换取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从澳进口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二)厂商结构
澳大利亚经营资源性农矿产品的厂商经过大规模收购合并后已经非常集中,且规模都相当大。澳大利亚第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RioTinto)2000年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NORTH),成为世界第二大矿石资源公司。2001年,澳大利亚另一矿石巨头BHP和总部设在伦敦的跨国矿业集团比利顿公司(Billiton),合并后成立的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成为世界第三大矿石资源公司。在铁矿砂贸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两大铁矿巨头的年产量就达到全澳年产量的70%以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在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大麦生产中,主要厂商分布于种植业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大麦生产是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的,主要收购商的收购量都很大,形成垄断竞争的局势。在棉花生产中,澳大利亚有1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棉花集团。不仅如此,澳大利亚某些农矿产业由统一的官方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如大麦生产就统一由“澳洲谷物”(GRAINOFAUSTRALIA)进行宏观控制。
相比而言,我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分散,规模不大。从我国钢铁企业情况来看,2004年前15家钢铁企业钢产量才占我国钢总产量的45%。在这15家钢铁公司中,除了宝钢规模较大,优势比较突出外,其他14家规模相差不大,国内钢铁市场竞争程度激烈。
以上贸易结构分析表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绝大多数农矿产品在澳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属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中国向澳出口产品的生产商则相对分散,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在定价中,寡头垄断的一方掌握着主动权,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二、中澳农矿产品贸易出现的问题
(一)进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对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进口依赖性增强。中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最大买主,采购量占澳羊毛出口总量的40%,占中国进口羊毛总额的45%;同时,2004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砂的第一大买主,吸收了44%的澳出口铁矿砂,占中国进口铁矿砂的50%以上。此外,中国75%的锰矿砂和26%的铜矿砂的进口均来自澳大利亚。以最具代表性的铁矿砂贸易为例,虽然我国铁矿砂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分布不均匀,开采大多层次低,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国内对铁矿砂的需求远超过自身生产能力的增长,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的最大进口国。澳大利亚作为世界铁矿砂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其铁矿砂的含铁量平均高达65%。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又比另一铁矿砂出口大国巴西要近,使得运费可以减少20%~45%,因此澳大利亚自然成为中国铁矿砂的第一进口国。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对澳铁矿砂进口额将进一步上升。
2.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02~2004年,世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棉花、大麦、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8种主要农矿产品的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而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分别高达127%、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砂价格71.5%的涨幅。目前,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为主的世界原材料出口国正在酝酿又一轮的铁矿石提价。澳大利亚作为原材料出口大国,在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举足轻重,往往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获得垄断利润。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与其进行价格协商,从而处于不利地位。表3体现了澳大利亚农矿产品近年来的国际价格走势。
(二)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1.中国初级制成品出口价格有下降趋势。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初级制成品量不断上升,但是平均出口价格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容量问题,盲目大量生产导致供过于求,因此压低了价格。这种情况在纺织品、鞋类贸易中尤为突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逐步下降,优势产业纺织品、鞋类的出口迅速扩大。但是,近年来贸易呈现饱和趋势,出口价格逐渐下降,比如2005年中国棉制针织衬衫的出口价格就由2004年的3.12美元降低到1.71美元,降幅达45%。第二,中国初级制成品生产商较为分散,盲目追求销量,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口定价协调系统,出现了厂商之间竞价出售的局面,形成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第三,中国的初级制成品加工程度低,技术附加值也不高,厂商没有将重点放在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开发上,导致产业整体形象不高,所出口的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价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例如我国大多数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出口粗钢制品,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精密钢材仍需进口。
2.东盟主要农业国在澳大利亚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加剧。我们采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比例。它可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RCA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ik小于1,则相反。
2005年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东盟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从东盟运输的费用更低廉,因此澳大利亚从东盟主要农业国进口大量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口。由表4可见,泰国多种主要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受到东盟主要农业国的强力竞争,对澳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扩大的趋势。
三、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一,由于近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铁矿进口增量很大。由于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因此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世界铁矿砂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均成为世界铁矿砂净进口国,这些国家的铁矿砂进口基本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等几个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当集中。而且随着澳大利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日本、韩国的加入,东盟各成员国向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砂也将有所增加。
第二,卖方垄断已成气候。我国铁矿砂的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砂进口总额的约94%。目前,世界70%的铁矿砂出口贸易掌握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矿业巨头手中,因此他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目前垄断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卖方联合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利润,而买方成为价格的接受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第三,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议价能力薄弱。我国前三大钢铁公司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低于20%。集中度不高导致重点企业行业控制能力不强,行业里中小企业进口无序,不能集中整个行业的力量与出口方进行同等议价。与此同时,我国只有宝钢等少数大型钢厂有能力与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砂公司签订价格较低的长期协议,而更多的小钢铁厂只能零购印度高价现货铁矿砂。目前,中国注册在案的铁矿砂进口企业共有523家,经常竞价进行现货购买,致使现货价格越抬越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变相助长了铁矿砂进口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也给了国际巨头们大幅提价的口实。
第四,某些国外大型铁矿砂进口企业在海外铁矿公司持有大量股份。在澳大利亚铁矿公司里,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虽然铁矿砂涨价也使其利润受损,但上游利润却可以弥补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有操纵市场价格以牟取暴利的动机,而铁矿砂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损失很大部分则由中国钢铁企业承担。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际铁矿砂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国际铁矿砂的最大买方,中国成为铁矿砂价格上涨的最大损失者,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多付出了300亿元的进口成本;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铁矿巨头从中国获得了30至4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利润。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标准(SPS)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的壁垒。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但这些木质材料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近乎苛刻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遭到退货或销毁。
综上所述,中澳农矿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对澳进口量大而价高,对澳出口不畅而价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趋势。
四、综合解决中澳双边贸易问题的策略
(一)整体、中长期策略
今年9月,中澳双方将启动新一轮(第六轮)自由贸易区谈判。目前双边贸易中的问题,必然成为双方政府和谈判人员关注的重点,也是权衡自贸区利益平衡的基本杠杆所在。因此,它直接决定了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实质进程。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澳自贸区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自贸区的差异特征,笔者认为,为保证双边利益的平衡和经贸合作的顺利推进,应尽快确立如下整体策略:
1.确立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与之相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如中国加入WTO谈判所体现的原则一样,中国应当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的开放义务,而享有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权利。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地位差异,同时确立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使之成为解决中澳农、矿产品贸易所存在问题的综合指导原则。
2.确立双边的结构性对称开放原则。澳大利亚目前在对华开放市场方面存在的某些限制,如反倾销、技术壁垒、部分产品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等,直接限制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品和部分农产品的对澳出口。对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设置的审批条件和门槛也明显偏高。与此同时,澳方又十分强调中方应加快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对此,我们认为应当根据中澳经济固有的结构互补特征,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不同产品之间寻求利益对等及相互补偿。例如,在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引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返销澳洲市场之间,在选择性开放服务业和扩大我国制成品对澳出口之间,在适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澳方降低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对澳资源、能源类及其他产业投资限制门槛之间等,有针对性地均衡开放效益,实施跨部门的交互对称开放,由此将双方的利益平等地实现最大化。
3.确立均衡梯度开放原则。对于某些敏感性不同部门或同部门之间的市场开放,伴随同一领域的投资便利化,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利益均衡原则,实施谨慎的梯度开放。例如在农产品领域,可根据比较优势状况先适当扩大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类的进口,后伺机扩大其他农、畜产品进口。即所谓依据利益均衡和产业、政策的成熟程度逐次开放,梯度推进。
(二)分类的、近期策略
1.发挥我国蔬菜、水果和农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初级农产品如谷物、棉花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受到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植的技术含量,对受影响较严重的初级产品应考虑逐步放开,在关税谈判中争取较长的保护期限。另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以及农业制成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应建立这些产业生产的补偿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适应出口需求。还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以扩大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具体做法如:
(1)在出口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应针对澳大利亚的市场需求,加快品种改良及更新换代。可以在中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甄选出在澳大利亚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也可以引进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国外优良品种,利用中国自然条件多样化的优势,把这些优良的树种或品种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种植,为果品生产的优质、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对出口农产品的资本、技术投入,引进澳方先进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不仅在生产的源头抓好标准化建设,而且把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扩大到种植、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农产品技术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以应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3)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包装档次。针对澳大利亚的SPS包装条款要求,农产品的包装应采用严格消毒检疫的合格材料,尽量少用木质材料包装。
(4)对于我国具有优势特色的传统农业制成品,如茶叶、葡萄干、黄酒、白酒等,应建立专门生产基地,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档次。各厂商应联合起来,在出口贸易中争取卖方定价权,以获取较高的利润。
2.建立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采购机制,争取铁矿砂的世界定价权。日本、欧洲拥有的定价权取决于其钢铁行业的大规模和高集中度,我国钢铁企业如果要想提高话语权,在定价方面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通过优化组合、联合兼并,逐步组建大型钢铁联合集团,从而加强行业集中度,规范市场行为,并以相同的声音、一致的行动来应对国际挑战。在2005年3月与必和必拓的铁矿砂价格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首次获得了胜利。这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砂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2005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进口铁矿砂工作委员会,全国有资格进口铁矿砂的70家钢铁生产企业成为其成员。这一组织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业的铁矿砂进口协调工作,中国钢铁企业也将在未来铁矿砂定价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我国企业应“走出去”,加强垂直一体化方面的投入。我国必须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走出去"的政策,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以铁矿砂为例,早在2004年,武钢、鞍钢、唐钢和江苏沙钢四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得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转租的Jimblebar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砂的权利。在2005年铁矿砂大幅涨价后,我国钢铁公司纷纷开始同海外铁矿石供应方签订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铁矿资源。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是2005年10月,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资勘探并管理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Koolanooka和WeldRange两处铁矿资源,协议涉及的总金额高达15亿澳元,合计近人民币90亿元。中钢集团将在合资公司中占50%股权,这将是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开采中所获取的最高比例。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现代农牧业是指以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相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首先,发展现代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保障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牧业,不但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副产品,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国民需求,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以此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狠抓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资源型城镇的准格尔旗,农牧业基础薄弱。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进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7年随着“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以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为代表的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出现,准格尔旗现代农牧业开始破题。为了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旗政府将同属十二连城乡西部的兴胜店、董三尧子、三十顷地、杨子华、康卜儿等五村也纳人新农村建设试点,与五家尧村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打造沿河六村示范片,已建成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7年,五家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59元,较2006年的5460元增长7199元。这是实施土地整合、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成果。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一产收入2520元(占19.9%),二产收入538元(占4.2%),三产收入7609元(占60.1%),其它收入1992元(占15.8%)。在收入构成中,最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到5080元和5587元,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包括服务业收入和出租土地收入。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市场流通。全旗共有实体注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种养企业22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4个,注册农畜产品商标23个,其中自治区级名牌产品4个,市、旗级名优产品19个,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初步形成。
狠抓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及大路镇、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部分限制发展区发展肉绒兼用型山羊产业;二是在禁止发展区及限制发展区发展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海红果等林果产业;三是在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优化发展区及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城郊区发展保护地蔬菜种植产业;四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龙口镇发展草鱼、鲤鱼、鲶鱼、虾、蟹等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五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优化发展区,引进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2007年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到269个,实现肉类总产量22.8万吨。
三、抓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一个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条产业化链的形成,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支柱产业,建成一个特色新农村。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培育林果、蔬菜、肉羊及水产养殖四大产业链条,抓好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内蒙古宏盛肉联公司、鑫源种养有限公司、兴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泰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远洋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为开创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北部沿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乡,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商贸市场和服务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实现流通增值、农民增收、乡村繁荣。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维护了农民利益。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润返
还机制,可使成员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水是命脉”,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治水兴旗”进程。2007年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到2012年,建成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万亩。
围绕“机”是出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根据现代农牧业建设内容和实施全程机械作业的要求,准格尔旗加大了购机补贴力度,一是协调银信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出台了《准格尔旗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方案》、《准格尔旗购机和作业补贴政策》等。在购机补贴政策中,采取了农民自筹50%、政府补贴50%或农民自筹30%、政府连续2年贴息贷款70%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07年,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105.3万亩,其中机耕62.5万亩、机播37.45万亩、机收5.35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1%。大中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围绕“信息”是手段,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农业要素配置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大力推进涉农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统筹利用信息资源,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大量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各类信息,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行田、林、路、沟、渠、桥、涵、井、电、闸全面配套,经济效益显著,突出体现为“三增三节”,即土地利用率增加11%,粮食亩产增加101公斤,农民收入亩增130元;节水37.3立方米/亩次,节电3.85度/亩次,节约劳动力1.94工日/亩。项目区内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实现高起点、超常规的赶超。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单位的设施装备,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特派员+协会+农户”的模式,辐射农户,服务农民。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技术,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六、构建服务体系,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加强现代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认真落实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七、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准格尔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70%左右的旗县,只有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才能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农村人才动力,为现代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着眼于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已建成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抓好守土生财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抓好综合素质引导培训。发挥教育、扶贫、科技、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民向外转移打下基础。同时,要重视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外来农民工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推动全旗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面对发展环境中不利因素增多的新情况,全市商贸流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扩大消费,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改善消费环境,采取有效遏制物价上涨过快措施,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使全市商贸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受居民收入增长和商品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76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8.61亿元,增长24.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8.27亿元,增长28.7%。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478.91亿元,增长24.7%;县的零售额123.95亿元,增长25.8%;县以下零售额206.90亿元,增长24.5%。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重心逐步由过去的“吃、穿、用”转向“住”与“行”,保健、通讯、旅游、信息、教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较快。全市物价总水平上半年呈现持续增长,下半年小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1%。在类商品中,食品上涨13.5%,烟酒及用品上涨2.5%,衣着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5%,交通和通信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8%,居住上涨7.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上涨2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上涨27.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上涨50.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上涨31.5%,金属制品业同比上涨13.1%。
(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一是大力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全市14家连锁企业,新增门店8家,预计销售额达到2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二是强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为有效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已有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等13家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华盛等4家大型超市列入了“双百市场工程”的建设范围;*百货大楼等13家较大流通企业在遵化、丰润、迁安等9个县(市)区已建立各类农家店1700多家。
(四)粮食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是粮食储备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强市级储备粮管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唐政发[2008]30号),全市5万吨市级储备粮已全部到位,其中原粮储备45000吨(小麦25000吨、玉米20000吨);成品粮储备5000吨(大米3500吨,面粉1500吨)。完成了3万吨省储玉米入库及验质确认,争取并完成了省储小麦指标11000吨及入库任务,竞价销售省储稻谷14500吨,轮换入库省储小麦9354吨。全市已有11个县区政府下达了县级储备粮计划,市县两级储备总计到位84000吨,从而夯实了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为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加强仓储管理,确保储粮安全,全市科学保粮率达到100%,各级储备粮管理做到了“一符三专四落实”,实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坏粮事故。二是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作为我市《粮食应急预案》配套措施的《*市粮食应急加工调运供应方案》已制定下发,为做好全市粮食应急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市区确定了应急加工网点6个,供应网点27个,储运网点1个。同时各县(市)区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点选定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三是按照国家、省关于申报2008年棉花、小麦进口关税配额的具体要求,为2家纺织企业争取棉花进口配额7000吨。对全市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检查验收,为64家符合条件的棉花加工企业上报省办理了棉花加工生产许可证,对解决棉农“卖棉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拟新上400吨大型打包机企业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2009年趋势展望
(一)有利因素。一是扩大内需政策频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双防”转为“一保一控”,到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降低小排量汽车消费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近期,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发(2008)18号),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保障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此外扩大投资、减税等一些重磅政策正在陆续出台,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居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提高。国家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国家发改委已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每斤提高0.11元),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资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我市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引导商贸流通网络和文化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这将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三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在持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住房保障力度在加大,上学负担在减轻,新“三座大山”的压力在减弱,都有利于稳定居民预期,增强即期消费信心。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环递进。我国经济受到冲击,经济减速难以避免。随着钢材价格的大幅下降,以钢铁产业为支撑的我市经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对就业、消费的连带影响不容低估。二是通胀压力依然存在。2009年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明显增多。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输入型通胀压力大为减轻。PPI已经见顶回落,本轮通胀领涨商品猪肉、食用油已经步入下行通道,外销产品转内销将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不容忽视。货币发行过多的问题在“双顺差”情况下很难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资源性产品价格可能提上议事日程,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电力等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总之,在翘尾因素大为弱化后,2009年CPI将趋于下降,但通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反复,尚不能掉以轻心。三是楼市进入调整周期。经过几年疯狂上涨的国内楼市难以再续神话,目前投资性需求已基本消失,首次置业需求、改善居住条件需求也开始下降,房产价格下跌、成交量下降和地价、建材价格下跌形成了房产价格重估要求,房地产业调整将不可避免,底在何处,何时转暖有待观察。四是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我市的经济地位不相称。我市流通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低,业态结构不合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比重较小,经营方式落后,影响了现代流通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2009年的消费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但也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利好因素,初步判断我市商贸流通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
三、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积极引导消费,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要商品调控,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全力扩大消费需求,全力改善消费环境,全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全力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预期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力争控制在105以内。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认真执行国家减免住房交易税费、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落实省放宽普通商品住房标准、调整销售住房缴纳营业税时限、对转让住房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财政补贴等刺激住房消费的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加快震后危旧平房改造步伐,努力增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引导房地产商降价促销,以满足不同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年内开工建设危旧平房19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61万平方米。以拓展农村消费和服务消费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节假日消费,引导商业流通企业开展民族风俗消费节等多种创意商务活动,做好节假日特色商品市场供应工作。
(二)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一是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等五大中心建设。全市提速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年内力争实现国家级标准化建设市场3家以上,省级标准化建设市场5家以上。二是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连锁超市便民模式”,促进全市农村商品流通,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安全。鼓励现有商贸企业把连锁经营模式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商品的配送比例。年内培育和规范发展农资连锁便民店1000家,农村日用消费品便民超市100家。三是扎实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实行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为主要品种的“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市建立销售网点100个,老百姓购买家电就近兑现13%的补贴。四是搞好城乡商业规划与布局,结合城市拆迁改造和“退二进三”,在城市统筹好大商场、超市、连锁、仓储式商业现代物流等商业的多样性发展与规划,促进各种业态合理有序竞争,功能互补;在农村治理整顿、规范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功能和档次,改善交易环境。
(三)加强粮、棉、油等重要商品调控。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认真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搞好上市收购工作。二是按照省《关于下达新增市级粮油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的通知》,年内再完成9000吨粮食储备和1000吨食用油储备任务。三是完善我市粮食、食用油、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制度,加强粮油储备管理。按照《*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全面做好2009年的清仓查库工作。五是积极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棉花第三方仓储服务,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小包棉及其加工企业在过渡期后退出市场的机制和实施办法,促使小包棉企业顺利退出市场。六是实施“食盐安全村”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国家防治地方病工作规划的要求,确保我市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提高人口素质,全市开展创建食盐安全村活动,利用两年时间,将全市5020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食盐安全村,实现食用碘盐合格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碘盐供应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确保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七是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重点抓好全市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粮食现代物流、食用油仓储配送等项目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八是做好淡季化肥储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