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第1篇

在上海,就有一家致力于低碳行业的先行者――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借助一支经验丰富、拥有国际背景的专业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包括碳指标开发、碳排查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全面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如今,其在低碳领域的专业性也逐步得到认可,去年12月14日揭牌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香港分所将由宝碳运营。

作为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机制,碳交易最早由排污权交易制度发展演变而来,在人类首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正式生效后,为更多的人所关注。而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将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近年来,中国已经在碳排放交易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早在2010年,中国就在多个省市启动了低碳试点工作。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成立。作为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和低碳领域的领军型企业,宝碳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外领先的低碳综合服务商,推动中国的低碳发展和与国外的低碳交流。多年来,宝碳拥有一支30多人的专业团队,其中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约占65%,本科学历占30%、有海外经历及外籍人士占60%。作为中国最大的碳资产开发商之一,其业务范围几乎涉及所有与“碳”有关的金融服务领域,它提供碳指标开发、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查、碳中和、碳足迹、合同能源管理、能源审计、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

其实,国家发改委早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定义了中国经核证减排量(也称“CCER”),用于抵消碳排放的减排量,应于交易完成后在国家登记簿中予以注销。但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节能改造后的效果可以折算成CCER,并可做为碳资产计入企业资产中。而CCER在被国家发改委确认后,企业节能减排效果将得到国家节能减排权威管理部门的认可,有利于企业未来申请各种环保方面的补贴。而宝碳这些年就是在为这类企业提供专业的CCER服务,帮助企业将大型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或者新能源项目产生的碳减排效果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可以进行交易的标准化碳排放指标。

另外,宝碳还整合了国际最前沿的碳排放管理理念及国内最优秀的技术团队,填补了国内碳资产新兴市场中出现的多个盲区及空白业务,从二氧化碳的开发、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等多个角度为企业解决了诸多复杂的二氧化碳管理问题。并与多个省市政府合作,为省、市现存的能耗、能源进行审计与分析,并出具完整的集成节能环保解决方案,提供相适应的技术转移服务和新能源项目引进,建设低碳文明城市。

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宝碳作为中国独家既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备案的企业,又拥有碳交易权的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改造技术,以及雄厚的项目投资与实施能力,针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市场,通过为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并将企业节约的能耗开发成碳资产进行交易变现,进一步投入到节能领域,形成良性循环,达成共赢。同时,宝碳广泛投入新能源科技研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建立紧密的联合研究中心。公司与技术物理所成立的智能能源网工程中心正在向国家科技部门申报,与复旦大学、环交所等战略伙伴联合设立庞大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平台。作为能源、节能、碳资产投资平台,宝碳拥有强大的资金优势与投资能力;有一整套完善的评估、审核、管理程序。

由于低碳行业的广阔前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该领域,但在理念创新方面宝碳还是先人一步。在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企业已经前瞻性地在香港建立起了交易分所,通过这个海外平台,将海外的资金及优质的节能环保技术引入大陆市场,香港分所将作为对接国内外碳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宝碳的香港交易分所的建立和运行受到了大陆及香港业内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定。

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将是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开发环境能源交易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宝碳香港分所也将协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为有低碳节能需求的国内外及香港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开发研究与咨询对接服务,促进沪港低碳深度合作,加快构筑以市场化配置资源方式节能减排机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7-0084-04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国政府2003年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上,随即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尤其是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一度陷入经济萧条状态,国际能源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低碳经济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总理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来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涉及低碳经济的各种因素及中国的现实国情进行全面研究,使中国寻求到一条能够有效发展的低碳之路。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形势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高碳经济就是碳排放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高碳经济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一些国家所认可,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是指一国(地区)碳排放总量与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每增加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要排放碳的数量。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186个国家的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做了统计,笔者选取了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7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共14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各国碳排放强度比较

2008年,样本中的1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并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反映了不同状况,具有代表性(见表1、图1)。

由表1中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巴西除外)的碳排放强度也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23),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却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乌克兰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而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也是达到了72.2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天然气,最后是石油。表2列出了14国不同的能源结构。

(三)各国能源强度比较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来表示,它和能源效率(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反相关。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表3列出了14国及世界平均能源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2就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进行了比较。

通过图2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基本与能源强度成正比。但也有一些例外,如俄罗斯的能源强度高于中国,而碳排放量却低于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优于中国。中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碳排放较高的煤炭为主,而俄罗斯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碳排放相对较低的天然气。

(四)国际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选取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指标验证其与国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设碳排放强度为Y;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设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以上变量进行回归,寻找与碳排放强度相关的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X5对Y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结果见表5。

表5显示,Y与变量X3、X4、X6有线性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1.014X3+0.144X4+0.218X6

(22.085) (2.819)(5.547)

R2=0.989 F=289.068 D.W=2.33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国际上,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石油消费结构、煤炭消费结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而能源强度又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此可见,能源效率是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有很多人认为的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却不明显。石油和煤炭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该模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煤炭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石油。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发展形势

(一)中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演变过程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的低排放、高增长、可持续发展恰好迎合了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要求。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碳排放强度从1981年的30.29下降到2008年的2.25,下降幅度达到92.5%。笔者统计了1995―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探求中国碳排放近些年来的趋势(见表6、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能源强度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甚至不易观察。中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二)中国第二产业碳排放演变过程

碳排放也与产业结构相关。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多。中国自1985―2008年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比总是保持在0.83左右,近年来更是出现上升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见表7)。

(三)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变量碳排放强度为Y,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X5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结果见表9。

如表9所示,Y与X1、X3有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0.375X1+1.104X3

(6.517)(19.179)

R2=0.972 F=187.766 D.W=2.03

由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国内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碳排放强度也与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远低于能源强度。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国际和国内碳排放影响因素比较,能源强度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都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决定性作用,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多。这也是国际上纷纷加强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直接因素。但国际和国内又有不同之处,影响国际碳排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上,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结构,煤炭和石油现在仍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不明显。而国内除了能源强度,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一直是能量消耗最高的产业。能源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能源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在中国制度变革和逐步开放的时期,正是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管理进步和技术引进并扩散推动了中国能源强度的持续快速下降。这一下降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逐步接轨融合的过程。因此,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过程来看,其前后下降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碳排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费,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会进一步增加。因此,碳排放强度的走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的是在产出规模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却不断降低,但是它要受制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经济发展阶段上述各因素的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产出增长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三者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内含规律,找到一条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制定完善的措施,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能源强度的高低受到一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核心对策在于变革生产技术。同时中国也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上有所改进,要不断地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目前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高智能的出现,激发了新产业的诞生。因此,中国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转变。同时,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低碳经济道路,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

(二)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一直达70%左右,远高于世界29%的比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的主体,由于煤炭是一次能源中碳排放最高的能源,因此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上升较快。今后,中国应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实现煤炭替代战略的有效手段。

(三)改变贸易结构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中,高耗能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较高。因此,调整贸易结构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心。调整关税政策、降低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结构,降低隐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5):1-5.

[2]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11):15-20.

[3]王淑新,等.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战略与决策,2010,(9):25-32.

[4]韩智勇,等.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1-6.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 Carbon Economy

Zhang Ningning1, Tan Bingqing1, Yan Xiaojuan2

(1.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Hebei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in how to achieve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ath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arbon intensity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intensity, oi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domestic to se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s related with energy intens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脱钩关系;碳排放;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78-3

0 引言

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自然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违背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全球气候变暖则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首要因素,而温室气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二氧化碳。《斯特恩报告》分析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成本收益关系时,指出“我们如果对温室气体排放不加限制的话,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5%~20%的GDP的损失”。与此同时,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同步快速增长,且碳排放的90%均由煤炭能源的消费所产生。粗放、高碳式的经济发展是宁夏地区的特征,其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实现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来探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关系,并分析其演进原因。

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假设验证、协整关系以及脱钩分析方面。“脱钩”概念在2002年率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探讨阻断环境质量损害与经济发展之间关联性的方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Tapio(2005)年利用脱钩弹性指标分析1970年~2001年欧洲交通业的经济增长、运输量、温室气体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在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彭佳雯(2011)等的研究,将脱钩状态划分六个象限进行描述,分别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弱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弱负脱钩、衰退性脱钩。本文数据均出自于2015年《宁夏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包括GDP,能源消费总量、各能源消费比重等,为了具有可比性,将GDP的数据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的GDP。

1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现状

1.1 宁夏碳排放的现状

本文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中的碳排放系数,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估算碳排放量。其中,煤炭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高,达到0.7476、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的次之,分别0.5825、0.4435、0,单位为吨碳/万吨标准煤。其中,碳排放量用C表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用Ci表示,i种能源的消费量用Ei表示,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用Ki表示。因此,碳排放的估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1.jpg> (1)

2000~2014年以来,宁夏的碳排放总量整体的趋势呈现出持续增长,如图1。2000年的碳排放量为1092.59万吨,2014年增长到3757.8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9.4%。其中,2011年的碳排放量出现了增速高峰,但2012年增速又开始下降,并低于以往年份。从碳排放的结构来看,煤炭能源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成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虽然石油、天然气能源的碳排放量也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并不明显。因此,宁夏长期内面临的现实则不会改变,煤炭能源碳排放量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1.jpg>

图1 宁夏2000~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及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

1.2 宁夏经济增长的现状

宁夏的GDP以高于全国平均GDP增长水平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从2000年的295.0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2.10亿元,年均增长率11.4%。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从2000年的15.6:41.2:43.2转变为2014年的7.9:48.7:43.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是,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导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尤其从2003年以来宁东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促使第二产业比重增长较快,而2009年又出现了下降趋势。由此,宁夏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结构将会有持续的能源高需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经济总目标的实现。

2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2.1 脱钩关系分析

从六大脱钩关系的特征状态可知,经济增长但碳排放下降的强脱钩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状态,而经济衰退但碳排放增加的强负脱钩是最不理想状态。脱钩状态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2.jpg> (2)

其中, E表示脱钩弹性系数,%c、%g分别是碳排放与GDP的末期相对于基期的变化率,Ci,Ci-1表示i期与i-1 期的碳排放,gi,gi-1表示i期与i-1期的GDP。

以2000年为基期,针对宁夏碳排放与GDP数据计算其脱钩弹性系数,并分析脱钩关系,见表1。宁夏的碳排放与GDP一直都保持着同步的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略有不同。在2002年、2004年、2011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扩张性负脱钩的关系特征。但是,剩余其他年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都要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表现为弱脱钩特征。总体上来说,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大多数都处在弱脱钩状态。21世纪以来,国家一系列增加投资政策的实施很快深入到各个地区,导致宁夏快速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进一步将宁夏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大幅度增加,从而形成了与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负脱钩状态或脱钩弹性值接近1的弱脱钩状态。尤其是2011年,脱钩弹性值达到了2.36,碳排放的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随着“十二五”规划发展,国家稳步实施能源低碳化战略,倡导“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模式以来,宁夏也采取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创建生态乡及生态村等一系列措施。因此,随后碳排放的增速有所减缓,均指向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值较小。虽然近些年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有所改善,但减能节排的技术相对落后,实施的措施力度不够,相应的宣传不到位等都是其实现强脱钩的瓶颈,都会使达到低碳经济的进度发生滞后。

总之,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大多数都倾向于弱脱钩状态,也就是说,能源与环境恶化的速度并未赶超经济增长的速度,但这并不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宁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要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下降的基础上,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使能源、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强脱钩状态。

2.2 脱钩因子影响力评价

基于因果链的分解思想,对变量分解为多个具有明显逻辑关系的中间变量的乘积,各中间变量的大小关系可以用来说明其对最终变量的影响程度。为了进一步探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演进原因,将其脱钩模型加入能源消费、工业总产值中间变量,将其分解为三个脱钩指标,包括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弹性E(c,e)、能源消费与工业总产值的脱钩弹性E(e,i)、工业总产值与GDP之间的脱钩弹性E(i,g),即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3.jpg>

(3)

上述公式中,三个脱钩弹性指标的因子相乘,根据其经济含义,即E(c,e)为能源结构因子,E(e,i)为能源效率因子,E(i,g)为产业结构因子。对于相乘关系的因子影响力评价,可以采用对数的形式,来评价各因子对乘积结果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如下因子影响力评价模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4.jpg>

从各因子的脱钩特征方面来看,宁夏碳排放与能源消费波动于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之间,且大部分弹性值都接近1,说明碳排放的增速和能源消费的增速基本相当。宁夏能源消费与工业总产值全部都处在弱脱钩状态,表明工业总产业的增速远远大于能源消费的增速,但工业总产值与GDP则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弹性值偏大,反映出工业总产值的增速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总而言之,宁夏碳排放由能源消费引起的事实不容置疑,但一直以来,宁夏重型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超过了经济的发展规模,能源效率却不低。

同时,从各因子的影响力方面来看,正数表示对脱钩起到促进作用,负数表示阻碍作用。能源结构因子的影响力时正时负,其对脱钩影响发挥的作用时而促进时而阻碍,但其影响值都偏小,也就是说能源结构对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具有较弱的影响力。能源效率因子的影响力全部为正值,且影响值都偏大,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现脱钩。产业结构因子的影响力除了2009年、2014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全部为负值,则会阻碍其脱钩,影响力较大。从以上三个因子的影响力结果可以发现,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值明显大于能源结构影响力均值,这也表明宁夏低碳经济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尽管能源结构的影响力普遍较弱,但能源消费直接导致碳排放,并且一次能源的排放系数也大不相同,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必然也离不开能源结构的优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宁夏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在脱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解定量分析评价脱钩因子的影响力,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大多数年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脱钩状态基本上处于弱脱钩,脱钩弹性值尽管逐渐稳定变小,但实现强脱钩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②脱钩模型的分解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因子波动于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之间,能源效率因子全部处在弱脱钩,而产业结构因子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

③脱钩因子影响力评价结果说明,总体上宁夏低碳经济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影响力均大于能源结构因子。

3.2 建议

3.2.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宁夏要利用城乡统筹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中的生态农业,把握好建设沿黄城市带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助“中阿经贸论坛”“一带一路”等发展平台,逐渐改变以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主导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宁夏经济转型。

3.2.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宁夏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但可以加大天然气、水电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同时,要加强研发力度,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实现低碳。

3.2.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宁夏近些年以来,已在尝试建立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等循环经济示范点方面卓有成效,但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提高其应用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能节约资源,也会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2] 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2005(12):137-151.

[3] 李明贤,刘娟.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9(9).

[4] 彭佳雯,黄贤金,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4(4).

[5] 赵建林.石家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3).

[6] 邵桂兰,陈令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7]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1(1).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第4篇

1.1碳排放权的确认

本文认为,从碳排放权本身来说,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定义。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自身形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碳排放权流通不灵活,在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形成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还需继续推广,以增值为目的的买卖交易还在少数。我国排污权交易体制下的企业为了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超额排放所面临的处罚,往往将企业的碳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政府分配的实际数量上。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碳排放权成为了需要进行排污的企业的必要资产,应最优考虑确认为无形资产。

1.2碳排放权的计量

碳排放权的计量尚无统一准则,本文的观点是依据碳排放权的确认方法的选取而选取相应的计量属性(。1)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可以考虑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作后续计量(。2)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则需要在初始时选取历史成本,按每期实际发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摊销,将摊销额转入当期损益(。3)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应选择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需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3碳排放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认为,碳信息披露报告主体应主要分为三部分:碳核算、碳管理与碳审计。碳核算包括碳排放原始数据的记录与汇编并编制低碳报告。碳管理部分本着优化企业碳排放现状的目的具体列出企业的减排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所制定的计划与实施的步骤,最后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碳审计部分包括低碳报告的审核、企业碳排放实际数量的限额审核。碳信息披露报告这三部分循序渐进,详实准确的碳核算是进行有效的碳管理的必要基础,碳审计为碳管理提供了可靠地依据与框架,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则最终有助于企业真正实现低碳下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碳交易发展初期,碳信息报告应更加注重企业碳排放行为而不是碳交易行为,有的放矢。碳信息披露报告的具体编制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加与低碳相关的具体项目,在附注中对其进行解释与说明。如:无形资产-碳含量、碳排放费用,附注中增加列报碳减排目标等。二是单独编制碳资产负债表、碳现金流量表等。

二、推进我国碳排放会计发展进程的若干对策

2.1建立健全的碳排放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为了推进碳排放会计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该在准确分析我国目前低碳会计与碳排放权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导向、预测未来发展形势,批判地继承国外研究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体系框架,循序渐进。首先,我国建立的碳排放会计应在大方向上与税法、会计准则保持一致,重点探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确认、计量问题,使之适应于我国交易市场较之国际尚不成熟的现状。其次,在符合我国特点的同时,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核算体系的趋同,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以持有以待增值的投资行为的进程,形成高效、完善的市场环境。最后,从企业自身的碳管理、碳成本核算、碳审计监督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从根本因素谋求发展。

2.2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碳减排会计工作在实际落实时,可以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从而对企业考虑环境情况下的经济效益与减排成果作出衡量评级。从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评价指标与数据测算中得到启示,创建同样适用于碳排放会计的财务管理框架,并且从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寻求自身环境战略性发展,真正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对不同行业区别的对待,指定有针对性的不同侧重、不同等级的碳排放会计评价指标体系。按强制性分出的等级标准可以根据国家考察逐一应用于地区、行业、企业等,充分发挥国家在碳减排上的宏观调控能力。

2.3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发挥科技创新机制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模型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18-05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持续膨胀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战略.[1]。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碳排放的重灾区,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碳减排的首要对象,而工业又是其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找出控制或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对于节能减排、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LMDI)进行因素分解并对模型展开研究,旨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的节能减排提供实证参考,据此提出控制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分解模型的建立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的优越性(全分解、无残差、易使用、易理解),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因为LMDI分解法在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和结果表达等综合方面相对较优,分解结果有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易于转换且一致,不存在无法分解的残差,可以用于绝大多数情形的分析,所以,LMDI分解法是目前对能源分析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具有表达性和实用性.[2]。

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很多,鉴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研究重点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建立下面的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

由式(2)可知,碳排放总量C的变化取决于P(人口规模因素)、Y(经济发展水平因素)、L(工业化率因素)、M(能源利用效率因素)、Ni(能源消费结构因素)、Ri的变化(碳排放系数因素).[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李绍萍,等:基于LMDI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t期相对于基期的碳排放总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6个因素,具体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和工业能源消费的原始数据来源于1997—2011年东北三省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原始数据为基础,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工业总产值中存在固有的双倍计量问题,本文以工业增加值来计算工业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数据以1997年为基准,根据相应的工业产值指数统一折算成1997年不变价格,不变价工业GDP=基准工业GDP×工业产值指数。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价格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以现价工业GDP计算的碳排放总量是不能直接对比的.[5]。

由于能源种类过多,且有些种类消费量较低,本文按照一次能源终端消费的分类将工业能源消费划分为原煤、原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种类进行碳排放总量的分析。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检测数据,本文通过能源消费量来估算碳排放量:C=∑iEiRi。由于原始数据中各种能源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在进行计算时首先需要将各种能源消费实物量按照一定的系数统一折算成标准煤数量,然后再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即可得到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6]。各种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和碳排放系数见表2和表3。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整理得到的基础数据,根据上述加法和乘法计算公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可以得到1998—2011年各影响因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及贡献值和贡献率趋势图,见表5、图1、图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

从表5和图1中可以看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大致表现为明显的两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为碳排放减少阶段(1997—2002),但整体下降速度变缓,且2000年出现了一个拐点,碳排放量增加了4762万吨;第二阶段为碳排放增加阶段(2002—2011),整体增加速度变快,2008年出现了一个拐点,碳排放量减少了5130万吨,这可能是受绿色奥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总体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是不断增加的,虽然在1997—2002年期间有所下降,但其后一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剧增,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8]。

图1工业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

图2工业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内在机理,找出控制或降低工业碳排放量的措施,下面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而言,贡献率大于1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拉动因素,反之贡献率小于1是其抑制因素。

1. 人口规模因素分析

由表4可知,2011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数为108155万人,较1997年增加了3873万人,说明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增长较为缓慢。而根据LMDI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人口规模因素对工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值较小,且其贡献率大于1,见表5,说明人口规模因素是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拉动因素,但在其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贡献值和贡献率都比较小,且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 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从分解结果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一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且其贡献值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由1998年的2043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779万吨,其贡献率则由1998年的108增长到112,说明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且其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3. 工业化率因素分析

工业化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值有正也有负,1997—2004年贡献值为负,2004—2011年贡献值除2006年为负外,其他年份都为正,且每阶段内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这是因为自2004年初国家正式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迅猛发展,工业化率不断提高,工业能源消耗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业碳排放量的增加。

4. 能源效率因素分析

能源效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值整体为负(除2000、2004和2006年3个拐点外),且其贡献值的绝对值较大,其中2008年能源效率对工业碳排放量的抑制作用最大,使碳排放量减少了10776万吨,这说明能源效率是减缓工业碳排放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实现碳减排目标最关键的可行因素。

5. 能源结构因素分析

能源消费结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同时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且其对碳排放量增加的抑制作用较小,其贡献值基本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反映了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结构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其对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抑制作用。

四、结论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率因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拉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是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工业化率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人口规模对工业碳排放影响的变化不大。

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抑制因素,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因素的抑制作用大于能源消费结构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是减缓工业碳排放量最重要的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影响的变化不大。

总体来讲,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率因素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的抑制作用。

通过以上对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或减少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一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对旧设备进行更新与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当降低工业化率,特别是降低工业高能耗行业的比重。

综上所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只有坚持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932.

[2]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116220.

[3]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4] 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4):8692.

[5]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54(5):6978.

[6] 李园,张传平,谢晓慧.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工业分行业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226(8):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