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易班工作者

优秀易班工作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秀易班工作者

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第1篇

高级别研修项目

6月13日,中外影视译制国际专家座谈会及“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成果仪式,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文化专家、影视工作者等联合《“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

此次座谈会是“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开展的国家级培训研修项目。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埃及、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家的传媒业、影视业代表等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向到场嘉宾分享了各自国家与中国译制片交流的现状,并对今后更加密切的合作表达了期待。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旅美知名表演艺术家卢燕、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等专门就加强中外影视作品互译、扩大译制片海外交流覆盖面、提升中国影视作品赴海外译制质量,让中外优秀影视作品跨越语言障碍,走近亿万观众,进行了深度讨论。

成果斐然,引领行业趋势

此外,在座谈会上,由中外专家、影视工作者联合的《“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提出,要加强中外影视作品的信息共享,提升中外影视作品译制与传播合作水平。加强世界各国在影视互译领域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积极倡导政策扶持、产业协作、公众教育等,鼓励中外优秀影视作品通过高水平的译制合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座谈会后的成果仪式上,了一系列中外合作项目。包括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与约旦中东传媒公司合作项目、该中心就《水脉》等作品与美方开展译制合作项目,上影集团就《天空》等作品与美方开展译制合作项目等。而著名演员奚美娟、佟瑞欣、王景春、何政军等也亲自到场支持中外影视译制项目,并表示这是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

TIPS:

“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

影视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推动世界影视更好地互译互鉴,我们共同发起“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呼吁世界各国热爱影视文化的同仁一起努力,加强影视译制与传播行业合作共赢,推动中外影视译制更加密切合作,让中外优秀影视作品跨越语言障碍,走进亿万观众。我们倡议:

一、通过信息分享、媒体宣传和公众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关心影视译制,拥抱来自多元文化的影视作品;

二、鼓励构建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专业译制交流平台,支持影视译制人才培养,让影视译制繁荣发展;

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易班 校园文化 营造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自2007年易班在上海各高校推广使用以来,在校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对新入学的同学及新推广的高校来说易班还是比较陌生的,如何让易班的新用户以更快的方式了解易班,了解易班新开设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如何利用易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易班管理工作者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1营造动力机制

1.1增加激励措施

易班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机制建设以校内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为基础,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同学的使用积极性,调动带班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通过易班平台办公的使用率,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师生的利用易班平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优秀辅导员纳入考核机制内,辅导员将更加积极利用易班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通过评比等方式吸纳专业教师利用易班台,解决时间、空间的限制问题,让易班在师生第二课堂沟通中发挥更加广阔的作用。

1.2构建新式服务窗口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得今天,普通的学生服务中心已不能满足师生快速的生活学习节奏,因此,高校应借助易班交流平台建立“易班党员工作站”、“教师易班答疑台”、“学校易班留言板”、“就业易班信息台”、“易班图书馆”等,实施服务与教育相结合模式,压缩审批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弥补传统管理及服务模式中的不足,解决当前高校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缺乏网络平台支持、管理困难、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

1.3搭设活动互动平台

易班作为一个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综合性网络平台,除了日常新闻外,还要增加大量高校学生关心的的信息。在易班这款交流平台上,可以建立“校园记者团易班直播频道”、“艺术演展演易班展览区”、“毕业生易班留言板”等窗口,通过实时播报、线上互动等方式,实施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

2创建调控机制

2.1完善易班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易班校园管理体系要有清晰的管理体制脉络。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易班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挂帅,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再者,要以学工部、团委、网管中心等各部门为主体,以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为基础,吸纳教务、财务、后勤、社区等学校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明确责权,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 依托广大在校师生,采用师生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体系的完整目标管理系统,细化分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2健全易班监督、反馈机制建设

完善易班监督体系是推进易班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应通过强化易班使用者监督意识、健全易班监督制度、加强对职能部门的监督等途径完善易班监督体系。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开设诉求平台,设立校长易班信箱、学生易班维权委员会等部门,学生易班维权委员会对制度建设、奖惩措施、服务窗口、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统一将意见、建议及投诉问题汇总交由易班主管部门协调,强化网络校园文化的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3深化保障机制

3.1充分发挥宣传媒介作用

高校中不同的校园宣传媒体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传播优势,因此在易班推广过程中,根据不同宣传方式的特点和传播优势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制作特色鲜明的海报横幅宣传易班的功能;通过二维码宣传易班的注册方式;通过人人、微信、微博来分享易班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高校中比较活跃的校园宣传媒介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为易班新功能、新活动进行推广和宣传。

3.2强化易班管理队伍建设

易班管理队伍中包括三方面的成员:首先,易班的发展需要有网络技术人员在易班建设中做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着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再者,易班的发展还需要各职能部门、专业课教师、思政辅导员的参与,丰富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共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网上活动。

3.3加大经费支持及物质保障

易班校园文化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硬件、软件的支持,学校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是易班建设和发展的强有力后盾。在易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审批、设备的添置、工作人员的补助、活动经费的支出、奖金奖品的购买等,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领导支持、各相关职能部门扶持、各二级学院易班工作站的帮助。因此,只有学校加大经费支持及时提供物质保障,并将易班管理建设经费的划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才会为易班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有力的保障。

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第3篇

***,男,汉族,1958年10月出生,**区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中专学历,20__年7月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为**乡农机站站长,具有农机修理特长。

***•参加工作30年来,长期扎根基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服务三农,执着追求,兢兢业业,把毕生精力都致力于本地农机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时时处处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够主动钻研业务,为促进本地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引进新型农机具,不断提升当地农机化水平。多年来,***•同志经常深入群众家中做工作,积极推广引进新型农机具,当地农机化水平由1984年的40%提高到现在的90%,实现了飞的跨越。当地老百姓基本上都会使用农机局,都会简单的农机局维修,他也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多年来,他深入群众家中开展实地讲解、传授各类农机使用、修理技术1600余次,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各类农机技术难题20__余个,为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当地新型农机具推广奠定了基础。尝到甜头的农牧民群众一提到他都会伸出大拇指,“他是我们党的好干部啊!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

二、注重技术传授,为当地农牧业发展添砖加瓦。**乡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镇,农牧业技术匮乏,他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积极致力于向农牧民群众传授农机局实用技术。结合每年开展的“科技之冬”活动,坚持实用、实际、便民、惠民的原则,让农民易听,易学,易懂,积极协调农机校教师下基层到村队集中培训。多年来,累计组织当地农牧民群众开展各类培训班60余期,培训农牧民农机人员1250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农牧民群众农机化水平,大家都称他是“木阿里木”(老师)。

三、推广新技术,致力于当地农牧民节本增收。多年来,***•深入开展各项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先后提出并推广“小畦打埂”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多项适合本地农牧业发展的新技术、好技术,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积极开动脑筋,积极为群众出点子,想办法。从1990年开始推广“小畦打埂”节水技术以来,共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节约水费约42万元。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多年来推广保护性机具21台,保护改良土地面积近上万亩,为新型农机具的大力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存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从20__年开始,动员当地农牧民群众购置饲草料粉碎机100台,大幅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草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优质农机服务。他紧密结合当地农牧业产业结构实际,积极推广水稻机械,累计为农民节本增效约150余万元。

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农业;措施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平台,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过程,学生将在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与一般技能,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然而,部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业类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限于形式或者商业化,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这种合作也是不可持续。值得农业类职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搞形式

学校与企业应有一套确保校企合作深入进行的勾通交流机制,但有的学校往往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开学初或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前。签一个合同,挂一块牌子,组一个班子,走走形式,这种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表现最为突出。企业在学校某个专业中选择一部分被认为较为优秀的学生组建“某某企业班”,由企业代表与学校代表签订协议,挂上一快牌子,搞一次有轰动效应的仪式,包括领导讲话,学生代表表态,即完成了所有的程序,有时企业为了表达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还会给学校一定的资助,仪式结束之时,便成为“某某企业班”结业之际。订单培养班使命即告完成。自此,学校与企业不向往来,互不勾通联系,企业不再对这个班作任何的教育教学上协助。只是到了学生临近毕业时,到学校选择几位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本企业就业而已。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完全违背了校企合作的本来目的,完全起不到校企合作所应该有的作用与效果。校企合作搞形式主义,而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这样从学校层面,校企合作符合发展潮流,也方便为招生宣传,有面子。部分企业利用挂牌作为对外商业宣传,增加社会影响力等的招牌。企业通过挂牌得到了优先选拔人才的机会,但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学生对订单培养企业的认可度并没有帮助,学校也没有与企业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突破。学生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商业化

极个别学校会以这种方式与企业进行交易式的,买卖式的所谓的校企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以个人或以小团体的方式向企业作某些保证,许诺给企业某些优先条件,如保证给企业送去一定数量的学生,企业给学校或个人一定金额的报酬。不考虑学校与企业之间任何的深度合作问题,学校不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企业也不可能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进行讲学。完全变成一种买卖,你给我学生,我就按人头给你报酬。部分农业类企业出于急于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也可能与学校个人或部门私下交易,不惜牺牲学生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打破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学生急于赴企业就业,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困境。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空缺的困难,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学生在学校还没来得及完成全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以及走向企业的磨练。从根本上来讲,学生并没有达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一般标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个“半成品”,企业所用的学生也是没有多少技能与适应能力的、没有后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一般劳务人员而已。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受个人或部门利益的驱使,于学生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于不顾而引起的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有时它还有一定的欺骗性,学校领导认为,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部门还可以积累一点创收收入。企业也认为解决了用工这个大问题,付出一点经费理所当然。可是,校企双方都忽视了一个客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综合能力,毕业学生的满意度,企业的满意度,行业的认可度等问题。

二、解决办法建议

(一)校企合作形式主义解决办法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有一套完整、细化、可操作的机制以确保合作关系顺利进行,明确目标、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企业培训、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学生走上社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充分与社会接触相结合起来。学校严格选拔企业优秀的技术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进教室,为学生讲授生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剖析,理论结合实际,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同时学校应当选派一定数量的有一定经验的老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相应的岗位上锻炼,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能深入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改造,联合申报有针对性的相关应用型项目,带着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研究能力。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性能、跟踪服务的范围与重点难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学生在学校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技能训练,到企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要求,顺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完美对接。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更有信心地走上社会,对就业与创业就能充满激情。

(二)校企合作商业化解决办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对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教育教学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严格把握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严格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完成学生全部学业,同时,完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所有的实习实训任务,加强监督与考核。不断提高全体教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向学生负责,向社会负责的高度,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合格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在学校能充分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也应该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将有限的资源与学校整合,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的平台,让学生能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平台上作一个展示,并找出不足,进一步完善,在学校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提升能力,适应社会,充分锻炼成才。而不是为用人而用人,为缺人而用人。

优秀易班工作者范文第5篇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为15~18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品格变化发展的巨变阶段。他们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生活与就业压力,与现实、与社会、与就业的距离更近,他们要在3年中完成从初中生到劳动者的转变,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其德育素质的养成态势呈现出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身体的快速成长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品格演进发展迟缓;心理逐步成熟的同时会有较大波折出现。他们既可以展现活力与梦想,也可以张扬激情与自信,但也会囿于性格定型的不稳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导致明辨是非能力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情绪多变,遇到挫折和困惑往往束手无策。上述特点同样存在于内地中职班学生身上。身体素质较好,热情、开朗、活泼、奔放,集体观念强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冲动、暴躁、片面、极端,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易受不良信息影响,遇到打击会萎靡不振等缺点。和内地学生一样,同样需要解决生理、心理、品格三方面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二、中职德育教育共性在内地中职班的具体体现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的共性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德育教育为第一抓手,发挥师生双主体的能动性,一方面打造一支有先进思想、政策理论、教育技能的德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学生,以学生主动追求德育素质为先导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对内地中职班学生而言,德育教师首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提升理论素养,教学方法、策略要符合内地中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地中职班德育教育的共性还体现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从形式上革新,从内容上拓展,多管齐下促进内地中职班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内地中职班学生的特性渊源

由于地区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藏族学生在语言、思维方式、性格、交往行为、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因此,内地中职班德育教育就需要首先把握中职班学生特性的渊源。

1.异质的民族文化特质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及文化心理。进入内地学习后,藏族学生脱离了本民族文化的环境,要面对和接受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社群。这种全新的异质文化给藏族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扰、视域上的烦乱与心理上的不适。

2.经济社会的落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职业教育仍旧滞后,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二是地处高原,缺少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甚至极个别地区还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更谈不上快速发展;三是教育领域汉语教师奇缺,语言上的障碍导致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教育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外界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

3.家庭生活的内化

家庭生活在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内化作用。受藏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学生普遍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生活方式随意散漫,不注重规划。受制于蔽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们对家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家庭生活与外界的差异越大,学生适应的难度也越大,也越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当学生来到内地后,文化、社会、风俗、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会使他们常常怀家念乡、思亲念友,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孤独感和陌生感更为强烈。此外,他们原本散漫的生活习惯也被学校的校规校纪所束缚,感觉很不适。

四、内地中职班学生特性与德育工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