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泥石流;危险评价;防治措施;体系建立研究
云南在我国是一个多山区的省份,在整个云南省大约有95%的面积为山地,并且在山地中由于地势比较险峻,造成了地层的岩石构成及岩石性质的复杂性,在经过了多次的地壳运动后,大理由于地震活动的比较频繁,同时由于处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带,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同时由于较多、较强的降雨,使云南省的气候环境比较复杂,也使云南省成为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根据相关的资料及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全省大约有5000多个具有灾害性的泥石流点。通过对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来进行预防和研究,来降低泥石流在还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相关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目的,特别是在最近这十几年中,类似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更是频繁的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更需要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评价方法,降低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
1、危险度评价
泥石流的危险度主要是指在泥石流的范围内遭受泥石流的人或物的损失程度及可能性的大小。在我国主要的危险度评价是针对单沟泥石流进行的,并且在国内外都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程度。目前应用的最新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是由德国学者在上世纪末提出的。通过这次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的更新研究,将主要采用7个危险度评价因子,主要有流域面积(S1)、主沟长度(S2)、流域相对高差(S3)、泥石流规模(M)、发生频率(F)、流域切割密度(S6)及不稳定沟床比例(S9)。通过我们对云南大理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后,我们得到的泥石流规模及发生的频率与各种危险度评价因子之间的关系数据见表1。
表1 泥石流规模及发生频率与危险度评价因子的关系分析
评价因子
规模系数
频率系数
流域面积
0.354
0.003
主沟长度
0.423
0.031
流域相对高差
0.289
-0.036
流域切割密度
0.816
0.719
不稳定沟床比例
0.342
0.295
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需要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有适合集水集物的陡峭地形、具有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质堆积、在短时间内可以有大量的突发性的水流聚集。
3、防治措施
根据相关的资料及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全省大约有5000多个具有灾害性的泥石流点,而在大理地区大约也存在着几百个泥石流点,如果不对这些泥石流点进行危险度评价分析,那么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在进行了危险度评价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泥石流,降低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目前主要可以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着手。由于云南大理处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带,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同时由于较多较强的降雨,使云南省的气候环境比较复杂,也使得云南省成为发生泥石流灾害严重的省份。所以对于泥石流少发的地区主要以预防为主,而对于多发地区则要以治理为主。另外有些地区是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灾害的,那么对这样的地区就要采取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泥石流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就是要禁止在泥石流的流域内进行乱砍滥伐,保护植被不被破坏,并在泥石流区域内的坡上进行工程修建,要保持山坡的稳定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废料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不要造成人为性的滑坡灾害,为泥石流的发生留下隐患。
对于需要治理的地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生物与工程施工相结合。在进行泥石流的治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及条件,如果在主要的区域内具有易形成泥石流发生的条件,那么一定要进行重点治理,采取有效的综合方案进行治理工作。在泥石流的水源区,主要采取植树造林,同时修筑水利工程进行蓄水,这样就会控制了泥石流的主要水源,同时将散落的固体物质整理堆积、固定,这样不但可以稳固土壤,保持水土,也可以改善环境;在泥石流形成区,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如修建拦渣坝、谷坊坝等,这样可以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进入下游沟段,减少泥石流的物源;在泥石流流通区,主要以改善泥石流流通为主要的目的,采取的手段主要以改善河道为防治方向;另外,在泥石流的堆积区,采取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建立急流槽等工程措施来改变泥石流的流向,从而达到对已修筑的建筑或者是在建建筑进行保护的目的。
结语:大理位于云南省的中西部,占地辽阔,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我国对于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开始与上个世纪的80年代,评价方法主要从比较简单的评价方法发展到现在的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泥石流的危险度的评价,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来进行预防和研究,从而达到降低财产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由于云南大理的地形比较陡峭,沟床的纵度跨度比较大,同时大理的地形构造也是比较复杂的,以上这些地形特征都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非常容易发生大面积的泥石流灾害,所以在大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是比较大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讨论云南大理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方法,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危险因子,并且针对泥石流发生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今后进行泥石流危险性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一些研究依据,制定出更合理的评价方法及防治体系,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万石云,李华宏,胡娟,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划[J].灾害学.2013.28(2),60--64
关键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特点;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8502
1 前言
在东南沿海的省份中,广东省是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最为突出。泥石流在广东省的发生频率虽不及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高,但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衍生灾害却是不容小觑的。据不完全统计,1975—2009年,广东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288人,受伤800余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亿元。广东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因素,孕育了泥石流发生的诸多条件。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核心。做好灾害的防治,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构建“幸福广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泥石流的分类及危害
2.1 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是由降水在特殊地形的汇集作用下,夹杂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成因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依据,泥石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可分为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共生型泥石流;
(2)按泥石流的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
(3)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4)按泥石流爆发形式分类。可分为冲蚀式、浸润式、滑坡式;
(5)按泥石流发生频率分类。可分为高频率泥石流、低频率泥石流;
(6)按水源类型分类。可分为降雨型、冰川型、溃坝型;
(7)按地形形态分类。可分为沟谷型、坡面型;
(8)按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
(9)按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分类。可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
2.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往往发生迅猛,破坏力强,兼具了滑坡和洪水的作用,因此其危害程度也高于单一的滑坡或者是洪水。其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居民生活区的破坏。对于毗邻泥石流影响范围的居民区,其受到的破坏往往是惨重的,房屋被冲毁,农田作物被掩埋,人畜被冲走淹没,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沉重的打击。如2010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最终造成了1471人丧生,294人失踪。
(2)对交通枢纽的破坏。泥石流冲入城镇村庄时,还会对其中的交通枢纽,如车站、铁路、高速公路、桥涵等造成直接破坏。泥石流涌入河道时,有时会在河道淤积,造成河水上涨淹没两旁农田、建筑物及道路,严重时甚至导致河流改道。交通枢纽的破坏除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为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有时要在抢通道路上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使得救援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由此带来的间接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3)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泥石流涌入沟渠、水库,淤积侵占设计容量,使其功能受损。严重时,使沟渠、水库完全失去实际功能而报废。
(4)对矿产生产的影响。
主要是毁坏临近的矿区,造成矿坑崩塌,危害生产人员,造成停产停工,严重时,甚至造成矿山报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广东省泥石流发生条件
泥石流的发生离不开两大因子的共同作用,其中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泥石流的运动,同时也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特性。而另一因子就是水,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大规模的集中降水能够影响山体土壤的稳定性,渗入土壤中的水加重了土的重度,同时减小了土的摩阻力,纵向裂缝的积水也会产生侧向的水压力,增加凌空土体的不稳定性。降水的综合影响,很容易就会导致和不稳定山体的坍塌及滑坡,大量的石块土屑混入汇聚的降水中,最终导致了泥石流的形成。此外,人类的活动也逐渐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3.1 地貌条件
在长期地壳运动、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广东省的地貌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而山地、丘陵和台地的总面积就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8%,其中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将近三分之一。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形有明显坡度,边坡陡峭的地区。广东省位于我国三大阶梯中最低的一阶,天然形成的自西向东的地形走势,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其中广东省泥石流多发的粤北山地的地势全省最高,其总面积35828.4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山区总面积的34.08%,有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
3.2 地质条件
作为泥石流组要的构成物质,固体物质的性状和分布情况也是泥石流形成的制约因素。地表岩层结构软弱、松散、容易分化、节理发,亦或是软硬相间的土层,都是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广东省内地部分的地层发育相对齐全,各类地貌中以花岗岩构成的基岩岩石较为普遍。
3.3 气候条件
广东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降雨量充沛且集中。年平均降雨日达114~187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2500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其中近八成集中在汛期。加之常年受台风影响,使得广东省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到9月份。连续集中的强降水,使得土体的含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重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因水的作用而降低,加之颗粒之间的缝隙被水填满,产生了向外的水压力。在以上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极容易导致原本不稳定的土体发生滑坡、坍塌。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组成部分。
降水除了容易导致土体的不稳定之外,还为泥石流的触发提供了动力。连续集中的降水在陡峭且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沟壑汇集成流,水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极易转化为动力势能,带动因坍塌滑落的土屑向地势较低的山脚流动,随着积聚作用,最终形成了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的泥石流。
3.4 人类活动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往神话中的移山造田早已屡见不鲜。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也日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类的生活圈不断扩大,森林开发,植被破坏,导致土体的抗侵蚀和保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加大。(2)工程的建设。重大工程的兴建,城市的扩大,道路桥梁的建设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原本的地形,土体一经扰动,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到恢复原先的状态。在此期间,如果受到强降水的影响,将则很快流失。(3)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之后所形成的地表坑洞及土方的挖动堆积,极易导致边坡失稳而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
4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实例
泥石流一旦发生,由此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泥石流本身的灾害特点,发生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人员财产转移。因此若能在根本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因子,从根源上遏制泥石流的发生,那将是十分之有效的。
4.1 我国常用泥石流防治措施
4.1.1 做好灾害预警,为居民的转移争取时间
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子有三个。陡峭且有利于集中降水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的具有很大的动能的水源。虽说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仔细分析泥石流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条件仍可总结其规律性。受上述三个因素的制约,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具备发生地点集中,发生时间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应完善监测设备设施,以便能在泥石流发生集中的季节,做好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疏散。为居民的安全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
4.1.2 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做好防灾应急演练
除了做好泥石流的预警工作,还应着重做好多发地区的灾害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防灾避灾意识。此外,还应定期做防灾应急演习,规划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路线和避难场所,以便在灾害发生时,保证居民能及时疏散到特定的避难场所。
4.1.3 采取防治措施,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泥石流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常发生滑坡、崩塌的泥石流多发地区,应以采取工程措施为主,生物防治为辅;而在地形较为平缓,条件较好的山体,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4.1.4 人为划分泥石流危险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对于泥石流常发多发区域,应标志危险区域,危险区域内不应再规划居民点、生活设施、基础设施。原有居民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搬迁。不少泥石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导致山体而形成的,对于此类区域可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土体的保水能力,因地制宜培育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4.2 泥石流防治实例——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是“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然而,风景秀丽的西樵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遭受着地质灾害的威胁。
2006年8月3日,西樵山北侧山体沟谷在热带风暴“派比安”的影响下,发生18处泥石流灾害。受灾人口近1万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1.85亿元。
由于西樵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在采取防治措施时,还应考虑由此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当地根据西樵山北侧山体坡面泥石流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活动特征及危害状况,依照保障安全、经济技术合理及施工可行的方针,针对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和活动规模,采取固坡清沟为主、预防排导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西樵山北侧山体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的措施有:
(1)对西樵山北侧泥石流的活动区域,采取有效的治坡、治沟和排水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坡兼治,治沟为主,保证沟坡土体的稳定,达到防止发生泥石流灾害的目的。
(2)对泥石流沟道内残留的堆积物和沟口堆积物,采取相应的清淤、排导和拦挡等措施,尽量削减泥石流灾害的规模。
(3)开展植树造林,恢复山体斜坡地面被毁坏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坡脚泥石流沟口地带居民的房屋和人身安全。
西樵山北侧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2007年底全部实施完工,经过2008年和2009年两个年度台风暴雨期的安全检验,西樵山北侧城区一带没有发生新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说明西樵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解除了泥石流活动对西樵山北侧山体坡脚一带居民和建筑物的威胁,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良好。
5 结语
泥石流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在近年来成为特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广东省泥石流的发生次数虽不及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多,但由此产生的生命财产却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泥石流的危害、成因的阐述,进一步加深了对泥石流的了解,也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打下了了基础。从泥石流的成因可以看出,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为我们防治泥石流敲响了警钟,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根本,唯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2009年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2009.
[2]严军,许琳娟,焦洪波.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3]燕丽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综合分析[J].热带地理,2009,29(4):335339.
[4]张建国,魏平新.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4448.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预防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工程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大都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地质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给环境的整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疏于管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对整体发展环境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为了保障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必须做好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要积极采取措施费各类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科学防治,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2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3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3.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3.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3.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3.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4.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4.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因此,需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不要胡乱开采矿藏、大量抽取地下水、对坡脚进行切割,坚决杜绝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
参考文献:
[1] 王宁涛,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何军.基于RS和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地学前缘.
[2] 易静,徐永进,杨世琦,刘灿.区县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3] 蔡军.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在滑坡动态监测中应用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孟庆华,孙炜锋,王涛.陕西凤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2)
[关键词]滑坡和泥石流 地质灾害 研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77-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震等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中国地质灾害频发,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滑坡和泥石流所带来的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多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预防和治理,以避免和减轻滑坡和泥石流所带来的危害,并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防治经验。
1.1滑坡防治
滑坡的防治要提前预防,并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其形成的内外条件,消除次生危害的隐患,力求根治。我国治理滑坡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不同情况来“辨证施治”,综合处理。
(1)排除或减轻水流带来的危害:①拦截、排干、疏通地表水。避免地表水、雨水、泉水等流入滑坡隐患区内,例如修建排水系统与引流工程,尤其要做好绿化工程以保持水土;②对于地下水,不能拦截而要疏通。可利用钻孔、打井等将近地面的地下水引出,修建沟渠隔离水以避免渗入滑坡区。③防止流水或水库等对滑坡区域坡脚的冲刷和浸蚀。修筑水坝使急流区水势偏离,或者加固滑坡体坡脚,提高其承受水流冲刷的能力。
(2)改善滑坡区域坡体的外形。①对于上端紧实下端疏松或“头重脚轻”的坡体,应采用削减上部并加固下部的方法,改变坡体外形提高其稳定性。②对易于滑动的坡体,可修筑支挡工程来促使滑坡体恢复稳定,如修建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3)针对易松动滑坡的土石,如黄土等疏松结构的土质,需利用相应的物理化学方法,如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对其进行改善。
1.2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季节。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在泥石流沟上方修建桥梁、涵洞,以避开泥石流的排泄,这也是为了保障交通安全而常用的措施。(2)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或渡槽,让泥石流从上方排泄,这是通过泥石流高发区的另一种主要方法。(3)对泥石流高发区的桥梁、道路、建筑等施加防护建筑物,以抵御泥石流带来的冲击、侵蚀与损害,如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4)改变泥石流的流势,修筑导流堤、急流槽等增强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安全线路排泄。(5)设置拦挡设施,控制和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减少下游地区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常用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截洪工程等。
2当前滑坡和泥石流防治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日益重视,通过各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因灾死亡人数相对减少,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愈加成熟,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不自觉行为对地质地貌的破坏。另外,对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也日趋完善,多年来各地监测机构成功预报了多种大规模地质灾害,再加上相对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地避免了人民群众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3滑坡和泥石流防治的未来发展
尽管中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所面临的任务依旧繁重,一些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各地监测预警机构相对分散,监测技术尚且不发达,灾害防治工作显得被动和滞后。因此,今后的工作重心应集中在四个方面:
(1)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防止人为地对地质的破坏,对一些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和生产活动加以限制,降低灾害发生的隐患,这也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有效手段。
(2)对全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实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地质灾害发生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系统地严格地考察,详细掌握当地地质灾害的种类、级别、范围和特点,使灾害防治工作从过去的被动、分散和滞后,变为主动、积极和有针对性,为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打好基础,最大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要着重做好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在人口相对集中、灾害频发、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重点区域,如长江三峡库区、西南地区、黄土高原等,实施专门、专业监测,并定期及时将监测结果备案。对于相对分散且范围较广的地区,由当地政府干部组织人民群众在专业技术指导下,进行自发的防控。
(4)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政府应鼓励并带领人民群众做好灾害频发地段的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降低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率和规模,有效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结语
在地质结构上,我国是各种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而建国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煤矿等的大量开采,给相对脆弱的地理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由于国土面积大,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给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处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应对滑坡、泥石流等高发灾害时,应系统、主动地开展防治工作。在国家建立的全面灾害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控能力。同时,要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完善法律法规,减少经济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磊,吴春荣.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04).
一、全区地质灾害种类及重点防汛期
(一)地质灾害主要灾种。我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汛期,即6到9月。
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区域
(一)省级地质灾害隐患3处。分别为:
1.门楼镇上许家村泥石流;
2.门楼镇姜家夼村泥石流;
3.高疃镇王家庄村西北采空塌陷、地裂缝。
(二)区级地质灾害隐患4处。分别为:
1.杜家崖金矿(采空塌陷、崩塌);
2.门楼马山火山灰采矿场(崩塌);
3.福新黄家采石场(崩塌);
4.高疃老官庄采石场(崩塌)。
三、地质灾害隐患防范措施
(一)门楼镇上许家村泥石流。上许家位于山洪沟汇流处下游,地势较低,山坡较陡,流域面积达3000多亩。同时,流经上许家村的河道偏窄,生活垃圾较多,且存在一段河道,在遇强降雨时,河道排泄难度增加,对附近居民构成较大威胁。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疏浚桥上河道60米,桥上30米处河东侧浆砌河坝,坝后填土压实。
2.当降雨强度达到暴雨时,要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及时将村东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3.对河道内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保证汛期水流通畅。
4.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如遇雨,要及时启动防治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要建立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和及时汇报制度。
5.在河道险要位置设置地质灾害警示牌。
(二)门楼镇姜家夼村泥石流。姜家夼村南面地形地质条件与上许家村相似,汇水面积较大,水库位于村南1.5公里处。存在的隐患主要为水库旁溢洪道较窄且堵塞,河道流经村庄部分生活垃圾较多、水流不畅。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宽水库溢洪道,两侧砌坝,乱石护底,溢洪道建生产桥一座,建泄洪闸一处,保证汛期排洪顺畅。
2.对河道内的生活垃圾进行疏通清理,保证汛期河道通畅。
3.在河道险要位置设置地质灾害警示牌。
4.降雨强度达到暴雨时,对水库坝体稳定性进行全面巡查,出现险情及时将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王家庄铜矿历史采区采空塌陷、地裂缝。王家庄铜矿现有三处采空塌陷,面积达1706平方米。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
2.在险情影响范围周围设立警示牌(3—5处)。
3.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一支监测督察队伍,对各种不稳定现象进行定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处理,组织人员疏散,紧急避险。
4.尽快委托资质部门对居民区范围内进行全面勘查,查明采空区分布、规模、特征、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治方案,及时进行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四)区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上述四个区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埋设警示标志,加强动态巡查,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将责任落实到村、人,严防地质灾害发生。
四、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国土分局。各镇街也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针对汛期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和防治重点,制定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资金,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汛期巡查,扎实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各镇街、有关单位要加强对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的巡查,特别在强降雨期间要确保24小时连续监测和巡查。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要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具体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积极向灾害隐患区(点)所在单位介绍防灾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值班人员的培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对重大隐患点、危险点要责成防灾责任单位提出防治和应急抢险预案,落实灾害点监测、预警、应急防御措施以及预定避灾地点、撤离路线等。要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的填制、发放工作,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每个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并组织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防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各镇街要结合实际,明确责任,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门楼镇上许家村泥石流、姜家夼村泥石流要于2011年底前完成治理,王家庄铜矿采区采空塌陷于2011年底前查明采空区分布,摸清地下地质情况,提出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