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分析

1.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通过拼音认读生字并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课标要求,运用拼音识字,学习使用字典,流利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索要传达给读者的含义,交流文章的思想感情,敢于提出自己不解的地方;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同学会有较高一点的要求,结合生活经验多角度去理解所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可以将文章中积极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2.小学阶段阅读的教学方法(1)讲读法。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比较全面的解释了讲读法。所谓讲读法就是,教师讲学生读现相结合,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教师们应用最多的讲课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即以老师为主体,剥夺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不适应现阶段新课标的要求。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条理清晰,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讲读法进行改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2)讨论法。此方法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想法,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但是老师应该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去理解。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表演法。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其深刻含义,再生动的表演出来。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印象,结合实际去学习文章中的积极思想。表演法是学生们较为喜欢的教学方式,相对比于其他这种方法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3.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分析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事物和人的认知能力,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正视缺点并加以改正。同时,发扬自身优点。在小学高段应该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分享意识要有团队精神,老师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个人以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1.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从源头开始,在普通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项,并将其摆在较为重要的地位,重新制定符合各个年级不同水平的小学生。这就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的共同商讨,经过试验教学之后确定下来具体的计划。2.强化语文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联系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最基本的语文教材中加强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或者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挖掘课本中的积极因素,以教材为基础一点一滴的渗透心理教育。3.使用“乐学-体验-领悟”的教育方式在朗读中体验,学会关爱,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同学们阅读大量的经典范文,在心理上体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领悟文章的精髓,从而达到较好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4.组织学习小组可以组成学习小队,多举办阅读交流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5.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师生互动创立情景,朗读比赛,辩论会,话剧表演等都是新型的教学手法,都是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也便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去。提高师生互动,让学生及时的反应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乐于和老师分享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这种融合式的教学的进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时期的心理教育更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进去是可行且有效的。我们应该积极的推广这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赵之英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郑母小学

参考文献:

[1]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健康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身心素质。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和人生,发展健康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文本品读、课堂讨论、作文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而开展。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学科,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将心理教育寓于其中的优势。这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有趣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许多课文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照与智慧感悟,之中洋溢着健康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而且,教师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材中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素材,可以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语言,可以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这样的语言会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亲切,受到激励。

3.教师要经常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借助有利的教材内容,经常开展益智活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使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如可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加工、演绎的过程中,将他们更深入地去感受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精神。教师还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4.对于教学效果要进行合理评价。教师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可以对学生近期的表现进行恰当、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表现不足之处提出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素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征.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5).

[2]白虹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0(9).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渗透;兴趣

一、注重情感教育,渗透思想教育

理想是学习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利用课后阅读教材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文学史,无疑会引起同学们探索和联想的心理效应。同时结合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明确学好语文是今后生活、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并且利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认真学好语文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大力挖掘语文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语文的美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学生一旦有了感受语文美的能力, 就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起他们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同时学生的审美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享受,从而减轻身心负担,增强学习效果。由此而产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了新知。

三、优化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可以逐步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很强,针对这样的学生,采取鼓励、激发的办法,有些简单的知识,让他们自学,独立解决,帮助他们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自发地开展研究,探讨一些课外知识,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及时予以帮助,多鼓励,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自卑感及消极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学习课文,鼓励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分享,分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讲题,讲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使同学们变得大胆了,自信了。

总之,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即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教会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更不可只满足语文成绩的提高上。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 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2、 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 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5、 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6、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 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 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 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三、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 健康人格 情感体验 行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