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09-02

前言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后备精英力量,其整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而社会责任感作为约束大学生行为的标尺,是大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神圣使命的驱动力。因此,调研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解读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情感的一种,指的是存在于社会的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对于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的一种态度。其主要可分为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责任感、人类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家庭责任感主要体现于人们对于家庭成员、家庭生活的关心爱护程度,以及营造家庭和谐氛围的态度和实际行动的落实性;他人责任感主要表现于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是否处处以他人着想,时刻保持一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集体责任感指的是当处于一个集体中时,一个个体能否保持一颗团结向上,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精神;国家责任感指的是个体对于国家的热爱、奉献精神,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是否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却个人主义的狭隘思想;人类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最高行为,它体现的是个体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牺牲奉献精神,舍弃小我的集大成思想。

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人类内在精神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体,深入影响到人类的处事行为和处世态度。因此,作为当今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一定要对社会责任感引起重视,社会各界力量也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付出行动,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环境。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探析

为全面解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笔者对5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10份,收回485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3.4%。问卷中,笔者就以下10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1)你是否会了解父母近期的健康状况;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你会选择先就业再考研深造吗?(2)你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怎么看?如果周围的人遇到危险,你会挺身而出吗?(3)你对于毕业去艰苦地区支教这种行为的看法?如果有需要,你会选择去支教吗?(4)你对于社会上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如果遇到,会选择去制止吗?(5)你怎么看待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韩流当道”的时尚趋势?你赞同过度追随外国潮流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种看法吗?以下,笔者将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解读。

(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缺乏对家庭成员的关心,且自私心理倾向严重。据问卷结果显示,被问及“你是否会积极了解父母近期的健康状况?”时,有26.8%的同学选择“不太确定”,有22.6%的同学选择“没有过这种意识”。这表明虽然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父母的关心持有比较明确的态度,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关心明显不足,且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手心”里长大的一代,从小娇生惯养,认为从父母那里索取是正常的,然而却非常缺乏反哺的意识和行动。当被问及“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你会选择先就业再考研深造吗?”有37%的人选择了“不确定”,这表明大学生的自私心理倾向比较严重,还没有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既然已经供他们读完了大学,再坚持2-3年是没有问题的,但却鲜少有人主动去了解父母在家里是如何省吃俭用的,是否非常辛苦。这是大学生自私自利心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部分大学生群体缺乏舍己为人的精神,且小我意识严重。据调查显示,被问及“你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怎么看?如果周围的人遇到危险,你会挺身而出吗?”时,有48%的学生表示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持肯定态度,但如果是他人遇到危险需要其帮助时,有35.6%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他人见义勇为的行为,并且对舍己为人的英雄表现出崇高的敬意,但自身却缺乏为他人奉献的精神,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事物不闻不问,小我意识严重,缺乏大我精神。

(三)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利益为上的倾向。据问卷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对于毕业去艰苦地区支教这种行为的看法?”时,有90.1%的学生是非常肯定这种行为的,并且对于他人这种持高度赞扬的态度。但当被问及“如果有需要,你会选择去支教吗?”时,有25%的人表示不会去,有49.8%的人表示不确定。究其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虽然比较明确自身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于各种公益或者慈善活动也非常热心,但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自身的个人利益也非常看重,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无法达到平衡时,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部分大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勇气。据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对于社会上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如果遇到,会选择去制止吗?”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嗤之以鼻的态度,但是会选择制止的学生只占22.8%。面对不良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学生大多选择不作为,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抵制不良行为的勇气和信心。

(五)当代大学生存在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但缺乏行动上的支持。据问卷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怎么看待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韩流当道’的时尚趋势?”时,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尊重这种流行趋势在中国的传播,但当其危及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时,会严格抵制。当被问及“你赞同过度追随外国潮流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种看法吗?”时,98.3%的大学生表现出十分肯定的态度,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表示,虽然自身非常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只是在衣着品味上追随韩流或者欧美时尚,还是无法撼动中国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因此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没有实质上的影响时,不会抵制这种潮流。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策简析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和升华的,因此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更能促成其担负责任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道德品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当这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得以提升。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定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沃土,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生成,进而诱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实践。

(一)摒除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对亲情的重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特点,尤其作为父母长辈,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作出任何牺牲而从不计回报,加上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舐犊情深较之以往更为之甚。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父母代办了所有他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承担了本来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呈现责任心“超重”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习惯了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和回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度缺乏回报他人的实际行动,生存技能严重缺失,缺乏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责任感。

(二)高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大学生责任感的生成当然也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强化育人意识,注意优化校风校纪,提高校园环境的文明程度。

首先,要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应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的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人群鱼龙混杂,如一只大染缸,稍不留神,尚未形成完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大学生就会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和团体一定要以宣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艰苦付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无私无畏牺牲的人和事为基点,大力倡导明确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观。为充分发挥示范和感化作用,一定要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和事予以宣传和表扬,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觉加入履行社会责任的大军中去,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要营造人人崇尚美德,人人践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严格的评论和谴责道德机制,对不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作出不负责任行为的人予以严厉的道德批评和谴责,使大学生意识到遵守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2篇

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并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责任行为。例如,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参加义务劳动、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等。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课余抽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还是具有社会责任。但是,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个人责任,轻社会责任;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脱离;责任意识存在功利化倾向等。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考取大学后,理想信念不明确,上进心减退、学习不努力,有的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奉献社会割裂开来,往往把个人理想定位在自身物质条件的提高上,而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个人利益,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毫不关心,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

1.社会责任感

一般而言,社会责任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责任感。因此,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或组织对他人、集体和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健全个人人格;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才能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团结;才能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指相关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智力认知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实施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行为,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使其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一般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内化阶段是教育者将责任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完成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主要通过讲授、学习等方式完成,例如,在大学里开设相关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大学生首先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什么是责任感及其内涵,以及可以通过那些途径进行培养等问题;外化阶段是指受教育者将掌握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完成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化,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义务支教等。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养成责任习惯,践行责任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绝大部分还是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但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部分大学生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的认同和遵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会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大学生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注重追求个人价值,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却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大部分大学生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会不深,甚至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有也都很实际,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将来能自食其力,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而真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读书的则少之又少,也就很难将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结合起来。这部分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真才实学,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2.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离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并不陌生,但由于渠道不畅、缺乏机会等原因,最终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有贡献社会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其社会责任感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是在行为过程中践行责任行为。例如,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肯定,他们对那些在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他们一般更多的是考虑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受到比较系统化的教育,特别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能明辨是非,推崇正义,但更多时候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难付诸行动。

在一项涉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中显示,“有60.1%的人对‘如果在公共场合发现偷窃行为我会予以干涉’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存在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相脱离的现象。

3.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

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学生注重培养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对那些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学科则敷衍了事。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工作轻松稳定、经济收入高。因而一些热门专业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很少有人优先考虑祖国的需要或考虑去边远的贫困地区工作。甚至有些学生为了高薪水而放弃了所学专业,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考研或出国留学,专修几门主要课程,对其他课程则不管不问。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而是满足自身利益。例如,有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不能正确理解入党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以后自身发展提供政治条件或者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身利益和发展前途,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的较少。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1.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视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尤其要引起重视。学校的根本职责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真正的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必需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把大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前提。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键是能否真正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真正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观念上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责任感培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家庭也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多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唯我独尊”,他们大部分缺乏责任意识,不懂得关心和谦让,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以至于不明白学习的目的,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更有甚者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父母也应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学校体制

首先,应从制度上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安排一定的章节和课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的宣传教育,丰富大学生有关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因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其次,要引导广大教职工将社会责任教育深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教育的榜样示范作用情况作为对广大教职工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在全校营造一种社会责任培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明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在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时,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将教育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人员及学生的重要指标,从而为社会责任教育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教育协调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合力作用,应建立起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整体机制。学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要求辅导员定期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以便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工作。

3.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一般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重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应扩大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内容,有必要加入对其政治责任的培育。

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和参与能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也需要逐步地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热情是一个负责任公民不竭的动力源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会激励大学生积极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地参与一些相关政治活动。相反,如果缺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不会主动关心身边正在发生的政治活动,也不会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危机关头可能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活动能力。大学生具有政治责任意识还要懂得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知晓国家政治结构,学会参与政治活动的时机与方法等。公民权利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要注意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比如怎样才能投好自己神圣的一票?怎样监督政府?怎样评价政府绩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教育;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21-02

面对新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形成了一种知识的较劲、能力的较劲,创新素质的较劲,总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竞争,亦即是高校能否再就大批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然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个人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达到高度统一,只有具有良好个性并实使之正向释放和张扬,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人格的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感共同的发展。因此,个性化的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前者是基础。我们从个性教育的意义、目标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两者的联系。

一、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1.个性教育的意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大学生个性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提升大学生的个性为宗旨的教育。个性教育内容包括:(1)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并以挖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为主要目的。(2)培养良好个性素质(主要指人的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包括培养、强化人的良好个性以及预防不良个性。(3)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过程,使人的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4)教育特色化,加强实践教育环节。个性教育其实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在高等院校实施个性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首先,个性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大多数高校是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同样的选拔人才标准、同样的教师用同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学与教育活动相差无几,实际上高校教育是以一种模式化的批量生产。但是进入21世纪,以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使得开展社会需求多样化,于是实施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个性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开展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中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次,个性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认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人的解放、个性的充分发展程度是判断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

2.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分析。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以及崇高的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对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作自己的贡献的一种强大内在动力。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处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承担自己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而中国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变革所引起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的影响,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发展的多重作用下其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面对价值取向,理论上重视社会价值,而实际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奋斗目标上,个人意识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社会意识逐渐淡漠。表现在现实中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缺少宽容和体谅。(3)在利益关系上,虽然承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但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后,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蔓延,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观念、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淡漠了,即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动机,另一方面不能分析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好坏,从而面对社会评价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指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发展的决定时,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面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即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一种社会责任行为,并在社会环境中塑造一种对社会责任感赞同的社会评价氛围使大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最后培养形成社会责任感。

3.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性思考。联合国21世纪教育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21世纪人才素质讨论会”上提出现代人才素质的七点标准:其中第二点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六点是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点是具有和他人协调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表明了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人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个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目标是统一的、不矛盾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高校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独特个性,又使其在正常自然的发展中符合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个性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其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为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发展,社会责任感的造就是片面的、单调的,甚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一味只讲服从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社会责任感最终只会创造出一个失落了精神家园的贫乏、混乱的社会。换个角度讲,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外部条件,个性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内部条件。大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二者良性互动是实现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

1.模型建立

2.对模型的分析与解释。以上模型说明:第一,个性教育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共同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同意是个性教育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结果。第二,模型中箭头指向是表示加强了所指向的内容,而双箭头表示双方互相推动向前发展。第三,个性教育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而良好个性包括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这两个特性是互相作用、促进的;而良好的社会特性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条件。第四,个性教育中的社会特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个性形成要素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因此个人特性通过作用于社会特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也成互相推动的作用。第五,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由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调节实现的;而丰富多才的、健康的个性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责任行为,并有助于自我调节的实现,最终达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第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个性教育培养成为良好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以上论述可以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积极推动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性互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发展的需求,为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创造全新的机遇与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国飞.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10):82-83.

[2] 于洪良.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4):43-44.

[3] 周本贞.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42-45.

[4] 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34.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5篇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初、高中学段上的目标不明确

《 中学德育大纲 》把中学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都未明确提到社会责任感教育。各中学在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不能很好地划分初、高中学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因而存在不同的问题。初中学生课业较轻,经常开展课堂内的活动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符合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活跃和好动的特点。初中阶段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少深入的理解。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中生的理解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面广,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高中时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关键期。这时候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而不能为高考的压力所迫而忽视这个德育目标。此外,这个年龄学生容易片面和偏激。有些高中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国家之间的正常冲突,容易上纲上线。

(二)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难以落实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感知识和行为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少。如果课堂设计得不够理想,过于书本化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即使教师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往往只能引起学生的短时间的共鸣和反应。时间会冲淡学生的这种共鸣,责任感在没有固定下来的时候就淡忘了。责任感的真正产生和培养光靠理论教育和一时的感动是不够的。

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德育的义务,都可以利用该学科资源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蕴含着很好的责任感教育的资源。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往往由于本身的教学任务,而容易忽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

(三)教师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中学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的发展。社会责任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它基于个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需要相应的教育激发,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与价值。然而,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教师绝大部分精力需要投入到学生的智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偶尔联想到了,才会穿插教育。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等越来越多,所有的文件最终“目的地”都是学校。这种过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投入更少。

二、主要对策

主要对策以常德市第二中学的具体做法为例。

(一)确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1.总体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常德市第二中学对校训“为时养器”进行了重新解读,明确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体系:以自我责任意识为起始点,公民责任意识为支撑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负责为制高点的责任教育体系。

自我责任意识: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自我规划,爱惜自己的生命与尊严。

公民责任意识:具备民主、自由、公义和法治的观念,自觉履行社会公德,能够担负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

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友好地对待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分年级的培养目标

(二)依托学科课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教师能经常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那么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拥有了最实在的载体、最广阔的天地。因此,挖掘、拓展和开发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就成了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常德市第二中学组织了17位教师对15门学科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找到可渗透社会责任感的着力点,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素材,大胆取舍、精心设计,经过反复实践,历时一年有余,汇编了《 社会责任感教育 》课程。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常德市第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研究执行小组”。“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总体规划和实施程序;对各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将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相应考核工作。“研究执行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找出学科教学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结合点,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目标体系;组织“学科责任感教育公开课、研究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各学科备课中所列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整理汇编《 常德市第二中学学科责任感教育渗透纲要 》,作为责任感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学科责任感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能持久开展。

2.具体策略

(1)课堂讲授中渗透。各科教学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分析;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利用课外辅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责任感教育更具针对性。如,作业批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我责任意识。

3.反馈机制

(1)评选“责任感教育渗透优秀教案”和“学科责任感教育渗透优秀论文”。

(2)研究和推广实施学科责任感教育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教学经验。

(3)设立专项评比,评选“学科责任感教育实施优秀教师”。

(4)将学科责任感教育的成效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评优、晋级相结合。

4.注意事项

(1)选择恰当的载体。学科责任感教育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在自然的教学中引申出责任感教育问题,做到不留痕迹,绝不能将与学科关系很远的道德问题强行拉扯到学科教学中。

(2)制定适宜的目标。学科责任感教育目标不宜过大,要尽可能按有限目标来设计。学科的属性决定其只可能与某些责任感问题联系在一起,在学科教学中责任感教育是辅助目标,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试图与所有责任感教育问题联系起来,往往会比较牵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自然切入主题。这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一定要使“责任感教育”与学科教学“无缝隙接入”。比较好的切入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经历相结合,体现出生活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与学生的经验和经历、知识和认知水平相结合、相适应的特点。

(4)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5)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责任感教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教师要真诚、热情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师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是教师自身责任的表现,应成为学生的楷模,以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教师对学生责任教育的培养与指导。因此,加强对教师的责任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开展责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实施策略:

1.加强对教师“爱”的教育,强化教师的责任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被印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时刻提醒教师要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常德市第二中学每年都举行“最有爱心的教师”的评选,评选由全体学生投票,投票过程不受学校行政的影响和干预,颁奖典礼在学校艺术节的闭幕式上进行,获奖教师的颁奖词由学生撰写,奖杯由学生颁发,仪式盛大而隆重,以此加强教师对“爱”的体验。

此外,“寻找那些感动的瞬间”也是提升教师情感体验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常常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学校主动去收集那些教师在不经意中影响学生的故事,认真整理,编写了一本书名为《 老师,你的责任有多重 》的小册子,让教师们时刻深刻感受着自己对学生的责任。

2.聘请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专家到学校讲学,开阔教师视野

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母亲般的爱心,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聘请德育研究专家或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来校讲学,并邀请他们担任“责任主题班会比武课”的嘉宾。他们从“责任感主题班会”的理念定位、价值取向、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活动设计上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3.举行以“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教师论坛

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论坛,邀请本校的教师或校外的专家就教育教学问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老师们从自身形象、教学工作、专业素养等不同层面来阐释自己对于教师的责任感的理解。“读书人的担当情怀”“做最好的自己”“我的班主任工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等论坛主题,无不彰显了老师们的担当情怀。

4.指导教师学习和撰写德育案例

鼓励教师开拓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探索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策略。

5.建立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最有责任感的教师”的评选活动。将教师的师德与教学质量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

三、评价分析

常德市第二中学的做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大大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落到了实处,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有利于系统地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的配合,政府的支持是保障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