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脊椎损伤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体内断头,早先被称为寰枕关节脱位,首次记载于1908年的医学文献。它由颈部向后创伤性伸展(就是扭断脖子的意思)造成,同时侧面扭转很可能导致撕裂并加剧损伤。体内断头约占脊椎损伤案例的百分之一,往往是致命的。因为韧带断裂和外力作用使得头骨从脊椎上分离,造成脑干延髓损伤,百分之七十的受害者会立即死亡。大脑的这一关键区域控制着心脏和肺,受到任何损伤都可能导致心肺骤停。
2、遭遇体内断头时,保持颈部固定能救你一命。多数时候,专业医疗人员能根据瘫痪和意识丧失判断出罕见的脊椎损伤,但偶尔患者只会表现出颈部僵硬和疼痛。假如患者的颈部能自由转动,任何急速或突然的移动都可能使头骨脱离脊椎。需要CT或核磁共振以确诊体内断头。
3、一旦确诊,首要的治疗方法就是用金属板、杆和螺丝把头骨和脊椎连上并做骨移植——通常从骨盆或肋骨。经过后续康复,颈部及以下的运动能力将得以恢复。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脊柱相关的疾病主要是指颈部、胸部、腰部的骨关节、椎周软组织以及椎间盘等由于受到伤害或者退行性的改变,发生椎间盘突出、脊椎关节错位、骨质增生以及韧带钙化的情况,从而引起对椎动静脉、神经根部以及脊髓等部位造成压迫或者产生刺激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治疗脊柱相关的疾病方法也越来越多,中医的正骨推拿也是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下面就进行研究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作用以及正骨推拿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正骨推拿;脊柱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一 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
正骨推拿疗法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采用本疗法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脊柱错位的情况以及病情进行选择手法治疗,比如患者出现脊柱前后滑脱的情况,采用指压法进行性治疗;如果患者出现棘突左右错位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旋转复位的手法,具体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如下:
颈椎相关疾病: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颈部正骨推拿治疗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治疗时操作要谨慎,注意在牵引力的基础上做正骨,手法应该轻巧、柔和、力度到位,不可强求弹响声。治疗后患者应加强颈项部肌肉锻炼,增强颈椎的稳定性,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全晓彬等[1]采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0例,并与口服西药组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此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史林辉[2]采用龙氏正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每天1次,疗程3-18次,平均14次,结果治愈26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通过正骨推拿手法使椎骨错缝得以纠正,骨正筋自舒,筋脉得以理顺,气血畅通,“通则不痛”,头痛自然缓解。
胸椎相关疾病:胸椎错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引起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的原因之一。正骨推拿疗法对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雷永平[3]认为在对胸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使患者保持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胸部情况进行治疗,在检查患者胸椎是否出现病理性弯曲之后,再进行决定患者的前胸部是否需要垫软枕,医生把手掌放于患者需要调整的脊椎一侧,并作适当的渗透力定位,然后再进行作向内向外的旋转,如果手有触动感或者有弹响声,则治疗完成。在治疗的过程中,定位应该准确,手法渗透力好。
腰椎相关疾病:正骨推拿疗法为非手术综合治疗,是腰椎相关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在对腰椎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保持侧卧位,根据患者的腰部情况进行治疗,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腰曲情况决定下肢的伸直或者弯曲程度,然后医生一手放在患者的肩前部位,另一只手用肘部抵于患者的臀部,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用力,在此时应该进行旋转腰椎到最佳的位置,进行扳动,若出现弹响声,则治疗完成。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旋转点的准确,医生的手、肘以及心要一致,并且手法的力度适中,不宜过大。对于腰肌及韧带损伤伴有关节错位,正骨推拿可以纠正关节错位,解除滑膜嵌顿,使肌肉恢复正常状态。梁伍等[4]治疗急性腰扭伤129例,分为正骨推拿治疗组86例,对照组(局部痛点封闭治疗)43例,观察期间两组均给予三七片内服,7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P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疗法,临床上正骨推拿手法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结合牵引、理疗、针灸、水针以及小针刀等辅助疗法。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达到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理疗、水针、小针刀不仅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解痉止痛作用,还可以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和内固定作用,稳定脊椎。针灸具有调整机体功能状态、镇痛、促进神经系统运动、感觉功能损伤及患处的恢复。丁明晖等[7]通过对比旋转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1周为一个疗程,分别6周和1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旋转手法配合牵引组6周和12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 和80.95%,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P
二 讨论
通过众多学者运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可以得出,脊柱相关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脊柱肌力不平衡导致的脊柱错位,扭伤等,从而刺激或者压迫神经系统、脊髓等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正骨推拿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正骨手法按摩以解除对脊神经、血管的骨性压迫。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临床上结合采用水针、理疗等疗法治疗患椎的软组织劳损和无菌性炎症;加强颈腰背肌锻炼,促使脊椎恢复其稳定性,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各种病症得到较好治疗效果。
不足与展望: 目前很多的学者研究脊柱相关的疾病,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很难选择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很多的文献中,都是一些临床观察,缺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而没有把正骨推拿手法的潜力发挥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中医正骨推拿学的特点和理论以及人体经络穴位的生理[8],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下,采用大量的、多因素的对照分析观察,进行有效手法的筛选,选择出疗效好、可重复性强的最佳方案,同时深入探讨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机理,进一步提高本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疗效是今后的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正骨推拿的治疗方法不断的完善、不断的研究发展,将成为一种无创伤、无痛的一种自然的科学疗法。
参考文献
[1] 全晓彬,木荣华.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 655-656.
关键词:X射线 脊椎骨折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4-01
脊椎骨折是我国当前常见的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老年人病发率高,它具有临床特征不明显的特点,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由于脊柱解剖及结构的特点,外伤骨折后所引起的曲度、椎管容积、脊髓损伤、脊神经受压、韧带及椎间盘损伤、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改变对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2]。本研究对在本院进行脊椎骨折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2年6月进行治疗的98例经CT确诊为脊椎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7.6岁,致伤原因有车祸、高空坠落、砸伤、挤压伤、跌摔伤等。55例伴有腰部疼痛,15例伴有腰骶疼痛,17例伴有腰臀疼痛,6例伴有股后疼痛,5例伴有脊髓或者神经根受压症状。并根据患者的严重情况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轻度组:脊柱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并且有麻木、疼痛、不适感,运动、感觉、肌力以及生理反射等均正常,共32例;中度组:生理反射部分减退或消失,感觉部分减退或消失,肌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表现为不完全瘫患者,共33例;重度组:受伤平面以下或双下肢出现肌力为0级,感觉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生理反射全部消失,大小便失禁,表现为完全瘫患者,共33例[3]。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采用进行拍摄,患者侧卧位,腰椎体的上缘作为基线,周边连续轴进行拍摄,所有患者经CT诊断作为阳性判断标准。然后进行观察,观察指标有椎体旋转脱位、附件骨折、骨折线错位、椎体压缩以及骨折片突入椎管等,每个指标分为3个等级,取1-3分,每个病例最高分15分,分数的高低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SPSS17.0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
2 结果
2.1 X射线的诊断率。本研究中,使用X线诊断为83例,诊断成功率为84.69%,漏诊15例,漏诊率15.31%,是在附件骨折、骨折线错位和骨折片突入椎管的诊断上,分别漏诊6例、8例和1例。从结果中可知X线在诊断椎体旋转脱位和椎体压缩方面上成功率为100%,但是在总的脊椎骨折的诊断上还存在着不足。
2.2 X线诊断脊椎骨折的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X射线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度组和重度组X射线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评分比较,P
3 结果
X射线是诊断脊椎骨折的最基本的方法,X线的正侧位片基本上可以明确诊断,X线平片侧位可显示椎体后缘连线失去自然状态,脊柱后突畸形,骨碎片,椎体变窄,棘突间分离等脊椎的损伤情况[4]。X线平片不能确定椎体的轻微骨折,同时外伤的范围、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都难以确定。下颈段的脊椎骨折受到肩部的影响侧位投照不容易摆位,常常显示不清楚从而导致漏诊,尤其是对椎体中、后柱及附件的骨折更容易造成漏诊,并且对骨片移入椎管显示模糊,对脊髓损伤及神经根受累与否不能够全面的显示,也不能确定韧带和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改变。
综上所述,X线诊断脊椎骨折具有经济、快捷、图像直观的特点,尤其是在椎体旋转脱位和椎体压缩的诊断上成功率可以达到100%,由于它只对轻度脊椎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较好,所以在对脊椎骨折的患者进行诊断时结合CT诊断结果会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汤鹏.X线片对脊椎骨折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59-160
[2] 孙鹏,贺永斌,曹树伟等.脊椎骨折的X线、CT及MRT影像学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06,27(9):1053-1054
【关键词】前后路联合手术;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患者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92-02
1 前言
一般情况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的机率相当之高,这主要是因为颈椎脱位而导致椎管受损,骨折块压迫脊椎管中的脊髓从而引发脊髓的损伤。针对只发生颈椎骨折脱位的病人可以使用牵引以及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并发脊髓损伤的患者经及时实施手术,从而防止加重脊髓的损害。我院对4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所取得的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2 患者临床资料
4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随脊髓损伤患者均系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所收治,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患者受伤的主要原因有砸伤、坠落伤、摔伤以及车祸伤。利用Frankle标准[1]对患者进行分析,其中A级8例,B级16例,C级12例,D级6例。
3 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之时立即给予颅骨牵引,实行手术之前进行全身麻醉。首先实施后路手术,手术患者均取俯卧位,在患者骨折的部位正中取一切口,充分显露患者脱位节段中的所有椎体,而侧块区则应显露到外侧的关节突处,接着立即实施复位。[2]结束复位之后固定双节段内的侧块,在整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椎体节段不稳固或者是出现严重缺损性骨折等情况时,应继续实施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完成后路手术后再实施前路手术,即患者取俯卧位。从患者的颈椎前路切入,清理脱位节段处的骨折碎块,再在前方进行二次降压,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固定治疗或者是植骨。最后放置负压进行引流,并缝合切口。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将引流条拔出,并给予常规的雾化吸氧3~5天,以及给予精神营养素以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后的24小时之内可以允许患者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3]
4 治疗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以及固定治疗之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并且在6个月的复查以及随访中尚未有并发症的发生,拍片结果显示不存在脊柱畸形其且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脊髓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善。42例患者的内固定均为发现断裂或是松动现象;所有患者的植骨均完全融合;患者的椎体均未出现生理曲度的变化。
5 讨论
在临床上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应该要坚持减压、脱位复位和内固定的治疗原则,并且注重维护病患的脊椎稳定性,从而缓解脊髓的压迫,更好的修复患者的神经。在实施手术之前应该首先确定病患骨折脱位的具体类型及其受伤程度,因此作为术式选择的依据。当前使用几率最高的术式有后路手术、前路手术以及前后联合手术。[4]
在传统的手术治疗中,不管是后路手术或者前路手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和难度。因此为了增强治疗效果,规避手术风险,则应对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优化。我科经过对颈椎骨折脱位伴随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发现,前后路联合这一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现分析如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入院之后应立即实施颅骨牵引,从根本上防止脊髓损伤的发生;在实行后路手术的过程中,应首先显露患者受伤部位的邻近节段,然后再显露受伤节段;进行前路手术是应注意内固定以及植骨技术的提高,防止食道受损以及持续拉扯,导致食道瘘的发生;固定患者的头部在一个适当的上,防止加重损伤;大于50岁的病患实行后路手术时,最宜选择门成形手术,而小于55岁的病患则宜选择椎板切除手术[5];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注重维持患者终板下骨的稳定,以避免在植骨之后出现植骨不结合或是植骨坍塌的现象发生。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院所收治的42例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患在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之后,均痊愈出院,并在术后6个月的复查以及随访中,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且脊髓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诉,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内固定的方式来对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且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裴飞舟,尚显文,张皓,李振武,尹锐锋.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J].现代预防医学,2009,15(01):78-79.
[2] 周亮.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05-106.
[3] 刘瑾,谈敬忠.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5(09):59-60.
【关键词】肩胛肋骨综合症;综合疗法治疗
肩胛肋骨综合症又称肩胛骨脊椎间疼痛综合征。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痛点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症29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29例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10~42岁,平均27.5岁。单侧21例,双侧8例。病程1周~2年,平均3.2个月。均表现为肩胛骨脊椎间疼痛或酸痛,伴颈部放射痛21例,伴手臂放射痛4例。双手环抱时均可在肩胛骨内侧缘附近找到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物14例。X线检查均排除其他关节疾患。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注射 嘱病人双臂环抱前交叉,双手搭在对侧肩上,使肩胛骨外展。在肩胛骨与脊柱间找到压痛点,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25mg与2%利多卡因5ml混合液行痛点局部注射,每周1次,2次为一疗程。
1.2.2 手法治疗 先在肩胛骨间滚揉,用手掌顺肩胛肌和菱形肌方向按揉约5min,再在压痛点由轻到重点揉2min,然后对肩胛肌和菱形肌分别进行弹拨3~5次后顺肌肉方向实施理顺手法,最后以滚揉结束。每天一次,15天为一疗程。
1.2.3 TDP治疗 手法治疗后即用TDP治疗仪对局部照射,距离30cm,热度以不损伤皮肤和病人能耐受为度,时间30min。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轻微不适;有效:临床症状缓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结果 经1~3年随访,治愈23例(79.3%),显效4例(13.8%),有效2例(6.9%)。
2 讨论
肩胛肋骨综合症被认为与臂丛超负重,特别是肩胛周围超负重,肩胛提肌、菱形肌受伤有关。肩胛提肌起自C1~4 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脊柱缘内侧角上部,作用是上体肩胛骨,并使肩胛骨转向上方。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C6~T4的棘突,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肩胛冈以下部位,作用是使肩胛骨向上内方并向脊柱靠拢。在要求肩胛骨迅速上提和内上旋转或内收,肩胛提肌或菱形肌突然收缩而肩胛骨处于外展不能同步配合时,常导致肩胛提肌、菱形肌等急性损伤。长期伏案工作者易使肩胛骨长期处于外展、外旋位,周围的肩胛肌、菱形肌长期受牵拉而引起慢性损伤。由于上述肌肉因受凉、暴力和持续静力性损伤等因素均可使肌肉产生痉挛、充血、淤血、水肿及无菌性炎症等,尤以肌肉附着点损伤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