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引入-形成-运用-创新”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上都出现了 “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忽视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的过程,而直接讲授概念的涵义以及运用概念进行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对应试比较有效,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在概念概念教学中遵循这样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思维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压强”这个概念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人为什么在雪地行走陷得很深,而站在滑雪板上陷得浅?引入“压强”概念。通过实验证明“压强”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引出了“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这个概念。通过判断如何增大、减小压强,进行“压强”概念的运用。进而提问学生:“有人陷入沼泽地,如何救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 消除前物理概念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就是没有正确区分物理概念与前物理概念的差异。前物理概念就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前物理概念有些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的前物理概念,将对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例如,人们用手推桌子是“力”,而苹果掉到地上就不是力,而是“掉”下去;而在物理学中,苹果掉到地上,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重力”与人们推桌子的“推力”都是“力”,都有相同的性质和原理,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得出了力的概念。又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观察到,要使放地上的课桌运动起来,我们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课桌运动起来后,如果我们不继续推它,它将会停下来。于是我们就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静止下来。带着这样的前概念,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认知上的困难,对科学的概念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理论,加上假设、推理、分析,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先观点是错误的,并自觉抛弃错误观点,找出前物理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的差异,接纳正确概念。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和创新冲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熟悉的生活实例、简单直观的实验入手,创设一些学生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演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浮力”这个概念时,我创设如下情境: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会沉到河底,甚至被淹死。而为什么所有跳到“死海”的人都浮在海面上不死呢?学生一下就想到“浮力”这个概念,并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人在河水中不受到浮力,在海水中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而让学生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去探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装满水的水杯盖上硬纸片,倒置后水和纸片不掉下来的实验以及集气瓶吞鸡蛋的实验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了解“大气压强”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与力量。为如何利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冲动。
2.鼓励学生归纳探索,形成初步定义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物理学史、演示实验、解惑释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因此我在“密度”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密度”概念,最后进行分析、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科学、严谨的概念。采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酶;钙黏蛋白;胃癌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051-02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biological behavior of gastric cancer
FU Yuxiang MA Guiliang MAO Weizheng LI Y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s Surger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of 91 cas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VEGF protein was 72.52% and 16.4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heparinase protein was 80.21% and 18.6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E-cadherin protein was 64.84% and 92.31%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iation, depth of invasion,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s and TNM st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 protein was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but the expressions of heparinase and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Conclusio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show high expressions in gastric cancer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The united detection of the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will be helpful to judge prognosis and formulate treatment program.
[Key words]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Gastric cancer
浸润转移是胃癌一个本质的生物学行为,是胃癌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癌组织的浸润转移是复杂的、多步骤的、多阶段的、多基因的病理过程,其分子机制还不明确,研究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的免疫分子,对胃癌的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能否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
收集2010年2~6月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术后病理石蜡块91例,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其中男63例,女28例,年龄45~81岁,中位年龄62岁;根据2010年新TNM分期标准分为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38例,Ⅳ期22例。每例分别取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缘5 cm以上)各一块,-80℃冰箱保存。术后病理示中高分化腺癌36例,低分化腺癌55例。
1.2 主要试剂
VEGF兔抗人抗体和E钙黏蛋白兔抗人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肝素酶兔抗人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SP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在胃癌及癌周正常黏膜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经1%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常规石蜡切片脱蜡。滴加内源性过氧化酶阻断剂,室温下孵育20 min。热抗原修复,切片置于盛有檬酸盐缓冲液的高压锅中2 min。滴加正常羊血清封闭,室温下孵育30 min。滴加一抗(1:50稀释),4℃冰箱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30 min。DAB显色,镜下控制反应时间。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阴性对照试验以PBS替代一抗。
1.4 半定量结果判定
染色强度分数标准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同样物镜下阳性细胞数1分为阳性细胞数≤10%,2分为11%~50%,3分为51%~75%。两类分数乘积满3分为(+),满4分为(++),5分以上为(+++)。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VEGF、肝素酶和钙黏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素酶、VEGF、钙黏蛋白的表达
肝素酶蛋白表达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图1A),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0.21%,癌周正常胃组织也有18.68%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31,P < 0.05)。VEGF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图1B),9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2.52%,癌周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4,P < 0.05)。钙黏蛋白阳性表达产物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不表达,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4.84%,癌周正常组织阳性率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96,P < 0.05)。肝素酶、VEGF、钙黏蛋白的表达相互之间无相关性。
2.2 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VEGF、肝素酶和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VEGF还与肿瘤大小相关,肝素酶和钙黏蛋白与肿瘤大小不相关。见表1。
3 讨论
VEGF、肝素酶在低分化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E-cad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胃癌Ⅲ~Ⅳ期组中是低表达的。表明VEGF、肝素酶和E-cad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标志物。
VEGF是活性最强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能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血管生成,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的蛋白物质渗透到血管外间隙,形成纤维基质,诱导内皮细胞增生,最后使间质血管化,为胃癌的浸润转移提供基础[1]。VEGF还能促进肿瘤的淋巴管生长,维持血管正常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2,3]。研究发现[4],胃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的患者与VEGF表达阴性的患者相比,其肿瘤组织体积更大,病理分期更晚,肿瘤细胞浸润程度更深,更容易发生转移。肝素酶是一类能降解肝素类物质的裂解酶,通常被称作类肝素酶或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通过水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肝素类侧链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基本结构,释放并激活连接在肝素类侧链上的活性物质,与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5,6],促进了胃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7],实验结果显示肝素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与肿瘤大小没有相关性,与VEGF亦没有相关性。
钙黏蛋白(E-cad)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黏附的具有钙依赖性的跨膜糖蛋白,是主要的正常细胞生长接触抑制剂,E-cad表达减少和异质性使细胞间的黏附减弱,因此癌细胞更易脱落,这是癌转移的基础[8]。钙黏蛋白在癌周正常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本研究显示,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指标。由此,除了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外,可联合基因工程或其他方法,抑制VEGF、肝素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钙黏蛋白的表达,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Yang L,Lin Z,Lin J,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endostatin overexpressed in C6 glioma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regulation of VEGF[J]. Int J Oncol,2011,38(2):465-471.
[2] 梁启廉,陈小东,王三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抑癌基因p33 ING1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175-178.
[3] 张涛,徐惠绵,赵宜良. 胃癌组织中VEGF、MMP-9和PC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2008,23(3):242-245.
[4] Yang Q,Ye ZY,Zhang JX,et 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RN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tein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t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J]. Anat Rec(Hoboken),2010,293(12):2012-2019.
[5] Li JP. Heparin,heparan sulfate and heparanase in cancer:remedy for metastasis?[J].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2008,8(1):64-76.
[6] Shafat I,Pode D,Peretz T,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urine heparanase in bladder cancer progression[J]. Neoplasia,2008,10(2):125-130.
[7] 杨来志,陈晓鹏. 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的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10,24(6):597-600.
物理教学,就是对于大量的是物理概念及其组成规律的教学。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物理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找准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大脑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脑的最高产物”,一个概念的形成经过人类若干实验、分析、归纳,最后抽象出一个严密的概念。教学不可能全部重复人类对概念形成的全部过程,但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探索科学的方法,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钥匙。一个物理实验或提出一个物理事实。在这里关键是不让学生迷恋于新奇的物理表演或对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无动于衷,而是引导学生去抓千变万化的感观表象的实质,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结论形成概念。如反作用力的提出,先让学生体会一个习惯的现象,当你打人的时候,你自己有什么体会?学生说:“手痛”,接着问:“手为什么痛?”根据已有经验,学生知道这是受力的结果,再问:“这个力是谁给的?”学生迟疑,教师引导,没有第三者。只有打人者和被打人者,打人的同时,二者都受到作用力,这是现象的本质,前者叫作用力,后者叫反作用力。
一个概念反映的是同类客观事物本质属性。那么一个概念的建立,不仅适用一个物理现象,同样适用于同类物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会推理。仍以反作用力为例,我在教给学生的弹力的反作用力以后,引导学生自己思维场力和摩擦力又没有反作用力呢?实验观察,磁场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结论:任何物体发生力的作用的时候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很重要的。这样通过一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体会从感性知识领域向理性知识领域的转化过程,通过不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的思维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生吞活剥和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从而也就抓住了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
二、在概念教学重视发展学生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即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推广应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上,即把一般东西用相应的特殊东西说明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具体化过程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物理概念的检验很少用默写解词的方法,有的学生即使把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在错综复杂的物理实验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事实说明概念的具体化运用过程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因为新出现的时间不一定与某一概念形成时的看法完全相应或者可以明确看出归属同类。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的具体化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具体化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概念阶段和运用阶段。
1.在掌握概念阶段,要让学生牢牢抓住概念的内涵,说明某物理现象的什么本质,尽可能深的留下某一概念的典型表象。同时对本质反映的各种特殊表象进行认真比较,学会去伪存真的本领。例如:冲量这个概念(F,t)本质是力在时间的积累,但学生往往理解:冲字,在头脑中留下大力作用较短时间,显示了力猛和短促性,错误的理解了冲量的内涵,当遇到了小力作用较长时间时不会引用冲量的这个概念。这样就在讲解冲量的概念时,既要讲锤子打铁块,也举运动员跳高掉在海绵里,汽车受摩擦力停下来,这些物体都受到了冲量,让学生在开始掌握冲量时脑子里留下冲量的各种特殊表象,从而抓住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的存在与力和时间有关,冲量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的内涵。
2.在运用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化的思维方法。当遇到一个物理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图景,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所面临事物图景的各种特征与所学概念进行对应联系,恰当选择相应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式。学生学习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即当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建立物理图像后不知选择哪个概念,可能把眼前的物理表象与学习概念时某一类似表象联系起来进而归纳为同一种性质的问题,选择记忆中同类概念来解决问题,这运用的是归纳推理。帮助学生学会两种推理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更灵活的具体化,在概念具体化的运用中,也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较就是比其相同较其相异。一个是肯定的抽象,一个是否实的抽象,这对于一个概念的掌握和巩固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我很注意教给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应用中面对具体事实,能从众多概念中准确地选择其一进行解答问题。
微生物学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学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比较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本科阶段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内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种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对于学好该门课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细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琐碎,很多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教师以为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听明白了,但当学生面对考试或者实验时,才感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和课程安排,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很难讲清讲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在“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零散和抽象,学生对于《微生物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和难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不会学习,学了不会,不会更不想学”这个恶性循环,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考试前突击,考完以后全部还给老师,意识不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3教学体系上的分离
教学上理论课程和实验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互相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统一与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学生也很难将两个环节进行相互结合,在后续的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时候显得很茫然,缺乏对学习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理论课堂的创新与充实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沿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涵盖面广,但对于大二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绪论这一章时,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引入,介绍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来,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同时,再以当前的新闻热点“埃博拉病毒”为例,介绍微生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以上两个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学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所善加利用。
2.2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都是微观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将这些知识讲明白讲透彻,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来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经过几次的分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往往是各上各的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较差。目前我院将理论和实验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调整原有教学大纲中实验中各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与理论课程进行紧密配合。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同时进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这一实验,通过课堂和实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而且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互印证,不是依赖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2.3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的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以微生物为主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分组,按照所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报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围绕“埃博拉病毒”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互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明确了病毒的概念:“严格寄生于活细胞,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识。另外,在学期中期,当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相关最新进展,并提交小型综述。有的学生选择了“超级细菌的抗药性从何而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的撰写,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而产生抗药性,而且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这些教学活动经过近两届学生的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查阅文献、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毕业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时,结合本地实际,以亚洲最大的洁霉素生产企业—南阳普康集团为例,向学生讲授我们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并聘请厂方工程师向学生授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对学习微生物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们普遍反映微生物课是一门听得下去、学得进去的课程。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发展现状 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42-02
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医学领域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但由于微生物学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内容宽泛、概念性较强,不易被人理解等特点,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这也不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弥补了知识课堂的不足,对夯实学生理论、培养学生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概念性知识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呈现,其有趣的操作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还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审时度势、顺势而行,相继开设了医学相关专业包括生物制药、临床医学、药学制剂等,同时扩招使得生源数量增加,既满足了国民教育需求,又满足了经济市场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社会对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经实际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欠佳,与经济市场需求脱节,改革完善势在必行。其中,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了其多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工作体系等。有些院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建设投入与学生需求不成正比,导致实验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而相关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渗透不足,忽视了学生教育主体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足,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完善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加大投入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主导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首先,全校教职工应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参与相关建设当中。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规模等实际情况,加大实验教学建设力度,投入所需的设备、技术等,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则应该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程研究上,力争在有限课时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知识理论,培养其全方位能力。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和提高其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而使之提供更好教育服务。在夯实各级领导工作的基础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取得更大成绩。
2.2 整合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扩招在满足大众教育需求的同时,承担着生源质量下降造成的压力。根据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原则,高校应在把握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存性的基础上,客观承认并接受学生个性存在差异的事实,合理选择实验教学项目,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并提出不同目标要求,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几个阶段开展工作,采用逐级递增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既要保证其充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测量方法,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探索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经典实验内容与现代科技最佳结合点,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契合,从而保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先进性,以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如此,在全面、先进知识的武装下,医学微生物学学生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2.3 创新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高校教育致力于突破创新,并取得了不凡成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影响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创造了有利时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视觉信息占83%,听觉信息占11%,加强视听效果将更有利于人们知识信息获取。而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呈现给用户更加丰富、便利的信息体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设备,创新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信息传播途径,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重新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由此引出提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进而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现有教学条件无法实现的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从而保证教学深度和广度。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实效受评价机制在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全面、整体、积极地评价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应结合社会需求、课程要求,实现形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真实反映实验者能力及水平。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目标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教学考核方面,高校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感受,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同时保证深度和广度,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理知识教学工作。而在能力素质考核方面,高校应选择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实验、报告等系列工作,侧面反映他们能力素质上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予以指导训练。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
3 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该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全面分析时下不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深刻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出更多完善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发展,使之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邓毛子,孙剑刚,梁莹,等.探究式教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以《医学微生物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为例[J].价值工程,2014(8):262-263.
[2] 王小丽,钟有添,谢琼B.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12):181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