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酒文化 对比研究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1 不同的酒文化
1.1 不同酒类
黄酒和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中心文化产物。“黄”和“白”仅代表酒的颜色。黄酒通常由大米制成,酒精度数大约在10~25度之间;白酒主要由高粱制成的蒸馏性酒,其酒精度数大约在30~50度左右。黄酒与白酒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紧紧跟随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发展脚步。
在西方酒文化中,酒的主要类型是葡萄酒。葡萄酒的原材料不同于黄酒和白酒,主要由果汁,通常是葡萄发酵而成,酒精度数大约在8~15度。葡萄酒的美味及其对人们精神所产生的神奇力量使得葡萄酒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饮品,并激起了人们对它的渴望。因此,葡萄酒在人类社会开拓了市场,成为了最早的流通商品之一,并逐步融入了西方文化。
1.2 不同的意义
从西周起,酒开始与礼结合,并成为礼表现与传播的载体。在中国文化中,饮酒有着礼仪的重要性,这使得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西方的酒文化。酒礼的基本元素包括君与臣,长与幼,主与客等等。不同的礼仪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以帮助人们实现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并履行他们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职责。这些礼仪通常通过座位的安排,酒器的选择,服务的次序及敬酒与饮酒的习俗来体现。正式宴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将“礼”铭记于心,以保持自己的行为得体。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些包含严格等级区分的礼仪被摒弃,而一些表现主人热情好客的礼仪沿用至今并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西方国家,饮酒与宗教意义紧密相联。在西方,酒的意义与宗教相联系起源于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从对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开始。通常认为是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人们如何制作葡萄酒,并以周游世界的方式传播他的信仰。酒与早期的希腊宗教习俗相联系,在古代西方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精神上从苦难的世界中解放自己,充分体验生活的愉悦。西方人享受生活、追求自由的信仰都源自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
1.3 不同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酒文化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而家庭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在家喝酒,酒总是先敬给先人,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思念,并祈求保佑子孙。亲人团聚时也要通过喝酒来分享团聚的欢乐。因此,酒成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在维系亲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酒还与友情相联系。酒令人身心放松,人们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酒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交际功能。
西方人认为酒是最珍贵的东西。酒对西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哲学家们丰富了西方的酒文化。哲学家们对于酒的思考包括酒的属性、饮用以及鉴赏等等。酒被认为是满足审美要求的“艺术品”。然而有一些哲学家则认为酒是“见仁见智的事”。哲学家们的不同观点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酒不仅包含了化学成分,还包含了人的主观反应以平衡或加强酒的功能。因此在哲学上的反映将促进了人们对酒的理解。
2 产生不同的因素
2.1 自然环境不同
中国领土广内陆深,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水系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中国的黄酒与白酒主要由粮食酿造而成,因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白酒和黄酒的生产提供了便利,并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
西方文化主要起源于欧洲。欧洲三面环海,大部分欧洲国家资源短缺。因此,在古代欧洲人唯一的选择只有开发海洋并且对外扩张。由于地处山区,土壤养分少,希腊可耕种土地面积有限。位于地中海沿岸,冬湿夏干的气候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葡萄却适合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葡萄只有生长在这种条件下才能酿出最好的酒。因此,葡萄成为了希腊最重要的农作物。通过贸易和扩张,葡萄和酒传到欧洲的其它地区并融入西方文化。
2.2 信仰不同
在中国,最早的酒是由粮食酿成的黄酒,其颜色与土地的颜色相同。土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生活的来源,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此外,酒与土地相联系赋予了酒神圣的力量, 酒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所有的珍贵物品都应该用来祭拜天地以祈求福运。因此,酒与的关系最终建立起来。
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万能的上帝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上帝与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因为上帝能够听到并看到,能够奖励并惩罚。他们有一个契约,只有在耶稣最纯洁的鲜血前的忏悔和信念才能洗净罪孽,进入耶稣死后建造的天堂。因此西方人将葡萄酒视为耶稣的鲜血。通过喝酒,人们履行与耶稣的契约,以纪念耶稣的牺牲,体验超越生命的意义。
2.3 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国,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受到人们的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饮酒被当成对家人表示关爱,对长者表示尊敬,对朋友表示真诚的方式。酒被视为维系家人,朋友以及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相反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强调智慧与理性思考。传统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对西方酒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西方人更注重酒本身而不是饮酒者。饮酒时,人们更喜欢探寻酒的属性以及酒给人思想带来的影响。这些探索促进了人们对酒的了解,并为人们进一步享受酒所带来的欢愉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6-03
人类酿造、饮用葡萄酒至今已经有了数千乃至近万年的历史。葡萄酒文化所涉及的对象侧重于葡萄酒的社会属性,即葡萄酒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狭义而言,葡萄酒文化主要指葡萄酒的品尝、饮用的礼仪与风俗;而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则涉及到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播,几千年来不断进步的葡萄栽培管理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品饮礼仪与佐餐搭配,以及艺术家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播与演变,葡萄酒文化如今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我国也有着数千年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饮用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也曾经辉煌灿烂一时[2,3]。为了满足我国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门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理解,更推进了葡萄酒文化在我国的良性传播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4]。
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招考的热门专业。多年来,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在校生的文化学习与生活,我校已经开设了一系列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葡萄酒重要产出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圈”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国外优质、廉价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葡萄酒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极大的机遇,更有诸多的挑战,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结构的调整与补充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充实学生的葡萄酒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葡萄酒专业英语,自2012年起我们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合作,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进行了探索,至今已经有了三年的授课实践与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积累经验。
一、课程定位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构设框架,将来将面向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本科生)进行授课,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葡萄酒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向学生展示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在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该课也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课程涉及葡萄酒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演化、酿酒葡萄的栽培与世界上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葡萄酒的品尝、葡萄酒的基本酿造原理、葡萄酒的储藏和酒窖文化,、葡萄酒与食品的搭配、葡萄酒与健康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方方面面。
课程重点在于以全英文授课,结合中外葡萄酒文化的比较,传播葡萄酒文化,扩展学生对葡萄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葡萄酒领域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二、教学纲要的制定
针对文化而言,葡萄酒文化可以包括葡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品种文化、酿造文化、品尝文化、保健文化、收藏文化、餐饮文化、文学艺术等,蔚为大观[5]。如何归纳和总结,将极其广泛、复杂的授课内容高度整合,便于“非专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学生的体会和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专家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吸取精华,避免冗赘,制定了该课程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用全英文的视角了解世界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及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渊源。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照总体概括到一般技术详述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授课共分八个章节,共计16学时。章节名称和基本授课内容如下:
章节1 葡萄酒的历史(History of Wine,2学时):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葡萄酒在古希腊、埃及、罗马和中国的传播,在中世纪的中东和欧洲的历史,以及葡萄酒向新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章节2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Wine in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2学时):介绍西方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葡萄酒角色,葡萄酒在宗教和古老传说中的地位,以及葡萄酒与当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诗歌、小说、绘画和影视等。章节3 当今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区(Major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Today,2学时):介绍当今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及其特点,包括旧世界(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和新世界(美国、加拿大、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章节4 葡萄酒的品尝(Wine Tast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品尝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术语,包括对颜色、香气和味道的感官品尝和描述;此外介绍葡萄酒品尝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品尝温度、品尝时机和品尝环境等。章节5 葡萄酒的酿造(General Winemaking,2学时):介绍从酿酒葡萄栽培和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和灌装基本生产工艺,同时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一些特种葡萄酒(如冰酒、贵腐酒、波特酒等)生产工艺的异同进行简要的介绍;章节6 酒窖文化和葡萄酒旅游(Cellar Culture and Wine Tourism,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收藏,酒窖在葡萄酒陈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葡萄酒旅游在西方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章节7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Wine and Food Match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一般物理特性,以及不同葡萄酒与食物搭配的一般性原则,通过示例介绍不同国家特色菜肴与葡萄酒的典型性搭配。章节8 葡萄酒与健康(Wine and Health,2学时):介绍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自由基、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症等;同时强调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
三、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和葡萄酒领域扎实的专业背景;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化、科学普及而非专业深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课程开设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示范。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以英语授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授课语言,当学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或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换个说法”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换以中文解释,走中英文教学的路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但避免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克服困难之后理解得也更深入,收获也更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强调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部分,播放与葡萄酒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葡萄酒的品尝部分,现场让学生实际参与葡萄酒的品尝练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葡萄酒的酿造部分,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视频演示葡萄酒酿造的整个流程和关键工艺,方便学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相比而言,《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授课比一般文化类选修课的学习难度大许多,简单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了弹性考核方式,意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教学互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自我学习。具体考核办法如下:平时课堂表现占该课程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课堂的问题回答、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情况,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课程论文占该课程成绩的50%,要求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用英文撰写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论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关心的话题,例如过去有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有《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Vitis vinifera grapevine and subsequent winemaking in China(欧亚种葡萄到达中国及随后葡萄酒酿造的早期历史)》、《Comparison of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win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ety today(当今西方和中国社会中葡萄酒角色和地位的比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发掘、理解和整理能力。同时以英语为课程论文撰写语言,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
五、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归纳整理了《葡萄酒文化》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课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葡萄酒文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课件,补充学习课堂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此外,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部分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通道。
此外,基于《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纲要的制定,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站教学建设(http:///article/Index/index?id=8),从课程介绍、授课内容、教师介绍、课件演示、公告通知和参考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制作了大量与葡萄酒文化有关的读物、绘画、影视作品的目录,选择性摘引了一些撰写质量较高的网络媒体文章,在保证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开阔思路。今后,我们将在课程习题、网上教学、疑难解答、意见反馈、网络文摘等方面对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总结
针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效果,对学生进行了三年次的回访调查,完成了学生对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较好,76.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并认可,认为外教授课内容新颖、综合了大量外国材料,但部分专业性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需要预先补充相关知识。86.5%的学生可以理解外教授课内容,能够与其交流,感觉课堂互动丰富、有趣味,学习兴趣较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环节是师生互动,占学生总数的62%;其次是课堂注释(21.5%)与多媒体教学(16.5%)。95%的学生对品酒环节评价很好,认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且自己的收获颇多,希望增加品酒环节的课程比重。学生对课件总体质量(82%)感觉满意,认为较为充分地介绍了外国葡萄酒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认为收获最多的分别为:了解了西方葡萄酒文化、扩展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掌握了葡萄酒品评等实用技术。过半学生(56.5%)期望其他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借鉴此授课模式,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部分专业词汇学习理解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很难找到葡萄酒文化的书籍或教材,期待结合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现状进行编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多,部分问题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建议延长总课时,增加授课次数,方便学生消化吸收。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葡萄酒专业学生期望能够准备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备课前预习使用,增进学习效果。
七、研究总结和启示
葡萄酒文化涉及到葡萄酒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确、有效地推广葡萄酒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的扩展和提高,也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面对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在高校开展《葡萄酒文化》教学,特别是全英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只是课程建设的初级起步阶段,随着葡萄酒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入,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成为今后该领域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菊华,侍朋宝,高海生,等.《葡萄酒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4-96.
[2]王仕佐,黄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9,(11):136-143.
[3]孔维宝,高校《酿酒科学与酒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酿酒科技,2013,(1):58-61.
[4]陶永胜,杨和财,兰圆圆.基于国际化视角探索我国葡萄酒专业教育应对策略[J].中国酿造,2012,(9):190-192.
一、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
中古代文化包含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为此,乞求“福禄祯祥”的生活理想,就是向往富裕美满、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幸福平安的美好生活。这折射出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各种祭奠礼仪、亲友送别、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酒的衬托,民俗节日如成年礼、婚礼、春节、中秋节等都要以酒设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通过喝酒联络感情,增进情谊,创造和谐的气氛。总之,酒宴成了公共交际的一种手段。酒文化与祭祀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涉酒字词也彰显了这一特质。比如因为古代人对“福”的追求,所以这个汉字中的右半部分是由酒坛子的形状构成的,这也体现了酒的功用就是祈福;而酒与祭祀的关系则更密切,中国古代是个“以礼治天下”的“礼治社会”。尊崇的是礼仪、等级、尊卑、长幼之序、天地至尊、祖先至长。即便是祭品都要用经过蒸馏的最好的清酒祭祀以便求得鬼神的庇佑。古代这种祈福、寻求庇佑的思想使得酒由礼序、礼仪发展成礼俗,即使在现代清明节扫墓时要举行祭祀,必须酹酒致奠。在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时,民间有“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之说,中国古代思想因其重视和谐的原因,所以很重视情意,正所谓“遵礼、守义、有序、有义之人自然重情”,酒与情可谓情天酒海,有情就有酒,有酒就有情,酒与礼教表达的情意更密切。比如古人的得意之事有晚年生贵子,他乡遇故知。其中洞房花烛夜,要喝交杯酒、合卺酒;金榜题名时要喝谢师酒、谢亲酒,同年好友也要喝上一杯庆同酒,以乐同喜同荣之情。人生失意时也离不开酒,如:摆酒压惊,设酒赔罪,酹酒致奠,泼酒冲侮,等等。可见,酒已经是表达礼仪、表达愿望不可替代的事物。可以说无论是得意或失意、兴奋或沉沦、兴国或亡国、写诗或书画、祭祀与盼望,这些事情都需有酒的参与,因此涉酒字词也体现了酒文化与其他礼制文化的交集。带有酒文化意识的词汇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盼望和谐的心境而相得益彰,它们相互促进,使得酒文化得以逐渐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
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1. 酒与哲学
精神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在人类改造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模式、审美趣味、、民族习性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艺术。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潜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是其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崇天、敬天、畏天”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世人,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就有了“天意”“天尊”“天伦”等词汇的出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包含了“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的含义,也就是“天人相通”,而作为普通的人类,要想达到与天相通的目的,则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媒介,恰好“酒”出现了,因为饮酒后人的心智与平时的状态不同,可以激发人的灵感等内容。对中国酒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酒文化的实质是指中国历史中以酒为核心,围绕酿酒、饮酒、论酒及酒礼、酒政、酒歌、酒俗、酒风及酒德等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现象。也就是说,“酒”满足了作为通神工具的需要,也间接满足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需求,因而被更多的人痴迷。涉酒词汇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醉可神全”“壶中日月”“壶中乾坤”“一壶之外”等都是典型的哲学观念的体现,涉酒词汇也体现着哲学观念,酒文化与哲学文化交集使得涉酒字词更有推敲和使用的价值。
2. 酒与文学
酒在文人雅士之间盛行“酒谈、酒诗”之风,“竹林七贤”“酒中八仙”,陶渊明、李白、杜甫、张旭等人都与酒有着趣闻雅事,留下了著名诗篇,有人统计在李白、杜甫的诗集中,言及酒的诗,李白占17%,杜甫占21%。在中国的诗词史中,以酒抒怀、以酒咏物、以酒解忧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总之,酒对于文人来说,可以启迪文思和灵感,所以有“斗酒诗百篇”“酒肠无酒诗不流”的说法,酒仙式的微醺和酒神式的狂醉都引起了痴迷,酒文化因与文学或书画作品的完美协作而流传至今,两者相得益彰。诗人是人间赤子,诗是天籁之声。“赤子”和“天籁”的沟通、拥抱,酒便是心中的桥。在不同的心境、物境中,酒和诗一拍即合,均能产生火花和灵韵。酒来自人的初始,诗亦来自人的初始,人喝着酒,吟着诗从历史的深处走向了未来。“一醉累月轻王侯”是用酒气来弘扬志气,在“醉”中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借助“醉”来追求、来对抗。李白是诗仙、酒仙。可是“仙”要借助酒,“酒中仙”三字一语破的――酒中才能为仙。陆游生于半壁江山难保的南宋时期,外则强敌压境,内则奸佞当朝。陆游自号放翁,其“放”也得之于酒,只有酒中才能“诗墨淋漓”,酒中的豪情,焕发出金戈铁马的壮志。酒中的豪情,酒中的壮志,吟出来、唱出来、喊出来,终是诗。酒不负诗,诗不负酒,人更不负诗,不负酒。酒和诗的拥抱,不禁顿生豪情、亲情,“酒本多情”,相思酒、定情酒、合欢酒、送别酒、洗尘酒……情意绵绵,诗意亦绵绵。酒中情,酒多情,诗缘情而生,缘情而发。酒性炽,酒诗相合后,自有万般情。汉字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而且是一种根深叶茂的艺术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不但“同源”而且“同缘”――均和酒有缘。书法有草书,笔走龙蛇是狂草,狂者非笔狂,心逞、心驰也。绘画有写意,意突发,念突生,泼墨即成心中的画境。书法中有“恭笔小楷”,绘画中有“尺规小品”。狂草与恭笔小楷,泼墨与尺规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饮与小酌也。书圣王羲之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兰亭集序》,后来多次再写却难现“兰亭”神韵。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挥毫,实难一气呵成旷世极品,三境难再现,可见极品本自天成,这都是酒的功劳。酒中意、酒中情、酒中画、酒中字,朦胧之中的境,就进入了意境。“诗歌”一词则表明诗者,歌也。酒中的诗也就是酒中的歌,酒中放歌一曲,心知、人知、世知。“酒”这一事物经过文学家画龙点睛的比喻,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甚至作为警戒,更能使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中的酒文化更显示出了一些雅致之美,从中我们更能够理解从文学作品中渗透的酒文化。反过来说,酒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人在清醒时不能达到的巅峰境界。
3. 酒与交际
酒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它能起到与人沟通的作用,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酒有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功效,可以说酒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交谊桥”,酒宴、酒席和送名酒这些手段都成了重要的交际手段,并且从古至今仍被推崇和采用。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答问,一个个具体的词汇都有着具体、实在的表意对象,因此,词汇往往代表着一个个具体的文化要素,人们可以从具体词的演变与消失上追寻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我们能从文化背景中窥探出词汇使用如此生生不息频繁的原因。酒文化词汇现在使用频繁的原因和现代中国人注重人际交往意识是分不开的,并且开辟了人际关系学,这使得现代人看到了人际关系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稳定。涉酒词汇使用和文化的走势是一致的,例如:酒令这个主观旧词汇已经不常使用,而是采用了其他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词汇。二者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涉酒词汇的使用,但是正因为主观旧词汇的问题因新观念的影响而变得带有了“旧”的色彩,一旦新观念发生了变化,旧词汇就会发生改变,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酒保、酒力、酒闷子等词汇已经不被经常使用。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酒文化词汇的活跃和现今的人际关系活跃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到了语言形成与发展的方面”。总而言之,涉酒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广。这种影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层面,正是因为汉字表意文字的特质,使其形体结构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心理。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在分类社会发展的各层次和各项活动中,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现象日益深化,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层出不穷,搞好市场营销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应充分认识到营销中的文化作用,注意丰富产品和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使产品从开发到商标命名、媒体宣传等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消费者在获得产品的同时,还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例如,人们对某种产品需求时,更注重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及符合性等文化价值,这是一种寓无形于有形的营销,我们称为营销文化。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我国加入WTO,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有文化属性才能称为酒文化。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张弼士在烟台办厂,还有我国辽阔的地理分布和众多的民族特色,如果在葡萄酒的营销活动中把这些传统文化渗透进来,再结合现代时尚,一定能够进一步扩展促销空间,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忠诚的情感模式。文化营销实质上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好在市场调研、环境预测、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提供服务等营销活动流程中均应主动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作为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饮用葡萄酒有意身体健康的知识逐渐普及,葡萄酒的销售空间将逐渐扩大,葡萄酒企业在全面的营销策略中,应打好文化营销这张牌,并使之与其他营销方式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1营销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营销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之一,是由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观愿望引发的,是在买卖双方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其组成要素有企业、产品、商标、包装、广告、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商业等,以及这些要素与消费者的沟通,因此广义的营销文化,包含了企业的开发策划、设计、产品造型、包装等从产品策划到商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氛围。营销文化又分为产品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促销文化等。产品文化是指反映在产品的设计构思和造型样式及商标、包装等方面的文化,作为商品必须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制度文化是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所遵循的规范文化,营销活动各环节都要遵守一定的制度,这些制度本身也是营销文化的体现。理念营销是从产品策划到商品销售所持有的理念和对营销活动规律性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增加顾客消费观念和对商品的认同感,满足顾客的消费心理,营销活动中的理念文化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商品销售及盈利为目的。促销文化是企业在促进商品销售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行为特征,包括广告文化、公关文化等。在营销文化中,促销文化形式最为丰富,是最直观、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形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2我国源远流长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经发酵、陈酿而成的酒度低、营养高的国际型酒精饮料。葡萄酒不仅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其他酒类所没有的单宁、果胶和酒石酸,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酒类中,唯有葡萄酒在肠胃中呈碱性反应,有利于调剂食物消化的酸碱比例,故有“钠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心血管的脑血管的生理功能等医疗保健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葡萄酒文化也是一种人类文化,葡萄酒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我国有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史,最早对葡萄酒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当时有蒲桃和家种的葡萄园。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引入葡萄和酿酒艺人,此时开始引进了西方葡萄酒制法,这是中国葡萄酒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革命性改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大发展。唐朝唐太宗收复西域后,高昌成为唐时西部疆土,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由此而全面传入内地。这是中国葡萄酒业第二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酒公司,引进欧洲大批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开辟纯种葡萄园,采用欧洲现代化酿酒技术,生产各种优良的葡萄酒。这是中国葡萄酒业第三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正是这一次的外来引进,使中国的葡萄酒发展开始走上一条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因此,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是中国酒善于吸收、消化外来酒的成果,是外来的酿酒原料、酿造工艺同中国传统酿酒技术水融、共同发展的结晶。葡萄酒是人类与自然相互结合的产物,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美妙的产品,重要的是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内涵。葡萄酒区别于其它酒种的特殊性,决定了她在营销过程中必须采用高层次的营销方式,以便突现其独特的文化品位。
3文化营销及内涵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对作物的培养及人本身的文化与修养。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E.D.Ta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人类除了依靠实践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改造周围环境以外,总是企图把简单的生存活动上升到一种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境界,且希望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这种升华过程的两端便维系着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文化两者不可分割,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层次、各项活动中互相渗透、影响和互相作用。文化营销的本质目的在于营建企业新型文化价值链,以文化亲和力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理念,是有意识地构建核心价值观念的营销活动,文化营销对社会的作用力无所不在。首先,产品文化营销。主要体现在建立于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上,产品是价值观的实体化,各类产品的功能、形式越来越相似,要以产品差别达到竞争优势,通过产品中蕴涵的文化理念加以差别化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思路和途径。例如,长城牌葡萄酒是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知名品牌,长城干白7次蝉联国家金奖,被评为国家名酒。1983年获得英国伦敦第十四届国际评酒会银质奖,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秘密在于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其次,品牌文化营销。这是产品文化营销的深化和拓展,主要包括社会对品牌的信任,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选择,厂家和商家对品牌的保护和完善,品牌文化通常借助于品牌名称、标记或符号体现出来。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裕,人们对商品中的文化含义、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品牌正是产品文化含量的标志。第三,企业文化营销。就是企业以顾客所接受的价值信条作为立业之本,从而促进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同。
4葡萄酒的文化营销
精美的包装、漂亮的瓶标、色泽深红的酒色,无不惹人爱恋。葡萄酒作为一种文化和时尚,会很快在中国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企业认识到这种蕴涵着深厚知识文化与哲学的文化营销方式,通过努力构筑一个主题鲜明的活动,从内心去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首先,葡萄酒文化营销必须以坚实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的灵魂,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谈不上文化营销。在葡萄酒的文化策略中,通过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将文化寓于产品设计、经营环节中,创造全方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亲和力重整企业内部营销。张裕公司凭借着企业的悠久历史,修建了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在主要销售市场举办百年张裕图片展览,参与或举办葡萄酒节等,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了解张裕、熟悉张裕的同时,接受张裕文化。
其次,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葡萄酒企业在制订营销战略目标时,必须建立文化子目标。在细分市场时要巧用文化变量。长城公司巧用重大事件进行文化营销,在山海关老龙头举行的“世纪守望中国2000年庆典”是我国最大最具震撼性的迎接新千年的庆典之一,长城干红、干白系列酒被指定为唯一特供酒。在2000年1月1日零时,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奏响,巨龙腾空飞起,千年吉祥球释放出无数荧光彩屑,锣鼓声、欢呼声、长城起泡酒清亮的开瓶响声直冲云霄。在这种大背景下,30万人共同举杯,不仅领略了长城系列酒的魅力,同时也将千载难逢的超黄金时刻永恒地带到了下个世纪。
一、唐代诗酒文化融合的原因
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吟咏对象之一。在唐以前的诗人中,就已经有很多咏酒的佳作,像魏晋以来的著名诗人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以饮酒、咏酒驰名的。酒旗这个意象在唐以前的诗文中虽然也曾经出现过,但是它从未像在唐代诗文中出现得如此之多,显然这与唐代高度发达的酒文化是分不开的。综观《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其中有酒字、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因此要想对唐诗中酒旗意象进行深刻理解,就必须对唐代诗酒文化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窥见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及诗人、士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从而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
首先,这与唐朝繁荣的经济及兴盛的造酒业是分不开的。唐朝是中国大一统的繁盛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提高,因此唐代的酒肆商业也繁荣发展,再加上唐代酿酒原料丰富及酒政比较宽松,也促使唐代造酒业的繁盛,因而在唐代无论乡里村社,还是繁华都市都遍布酒肆。如果没有众多的酒肆供人们沽酒饮用,饮酒就难以成为当时文人骚客们社会生活的时尚。当时的长安、洛阳交通比较便利,官商士庶往来不绝,故官道两旁青旗高悬、酒肆林立。当时长安往东,由昭应县到都门,沿途酒旗高挑、当路卖酒的场面非常壮观。从唐诗中我们就可以侧面看到唐代造酒业的兴盛,并且这种景象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尤其是江南地区到处可见飘扬的酒旗和酒帘。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映衬红花,并时时传来黄莺婉转的啼叫声,水边的村落及靠山的城镇,酒旗迎风招展,不仅体现了江南美丽繁华的景色,也可以看出当时酒家之多。王建的《宫前早春》:“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这首诗更加明显地写出了酒肆之多、酒楼林立的热闹场面,酒旗也是到处飘扬。
其次,唐代诗酒文化的高度融合从很大的程度上说与唐代浓厚的酒文化氛围、唐代诗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后,唐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模式逐渐向稳定统一的方向发展,饮酒不再是文人骚客表达对社会不满而自暴自弃的方式,变成诗人表达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思考与感悟的方式。在初唐、盛唐初期的诗人那里,酒固然还可以解忧浇愁,但它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东西,时常与诗书、琴瑟为伴,与高雅的文人行止相伴。唐朝时期,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诗人们大都嗜酒,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诗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就写了很多咏酒的诗篇,李白还被人称为“酒仙”“酒圣”,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描写了几个文人醉酒后的狂态,我们从杜甫对这些文人醉酒后的赞赏中看到了唐朝文人嗜酒的真实写照。除了李白之外,唐人嗜酒者甚多,王绩自称“醉吟先生”,白居易自称“醉尹”,皮日休自称“醉士”“醉民”,陆龟蒙及其夫人亦是好酒者,伉俪二人常对饮,吟诗作文,是一对酒中的伴侣。可以说“酒催诗兴”“酒助艺事”便是唐代诗酒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
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地看到唐代文人一般都要饮酒。在那样一个以饮酒作为交流方式之一的社会,即使不会饮酒的人也要学会饮酒,酒量小的也会变得酒量大。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酒魔》引《玄山记》载:元载微时不会饮酒,滴酒不沾,后来做了官,同僚们千方百计劝诱他饮酒,后酒量大增,从日饮一斗到日饮二斗而不醉,乃至嗜酒如命。[5]通过对诗酒文化融合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析,我们明白了,正是由于酒文化的普遍发展再加上诗人们对于酒的这种喜爱,才使得酒旗这种意象多次出现在诗人们的创作之中。
二、唐诗中酒旗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酒是那样受朝野上下、民间山林、文人学士的普遍青睐,并将酒写入诗中,但是唐代是一个突起的异数。在琳琅满目的唐诗中,到处都弥漫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酒香,折射出唐代酒文化的丰采。因此在唐代,酒旗也成为市井坊间常见的一种事物,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如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多为风所飏,时见酒名号。拂拂野桥幽,翻翻江市好。双眸复何事,终竟望君老。”[6]卷611陆龟蒙的《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旗》:“摇摇倚青岸,远荡游人思。风欹翠竹杠,雨澹香醪字。才来隔烟见,已觉临江迟。大旆非不荣,其如有王事。”[6]卷620这两首诗都是专门写酒旗的,诗中对古代酒旗的样式、颜色、悬挂的地方等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也都在他们诗中写到了酒旗。如白居易的《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飏酒旗。”[6]卷440李商隐的《赠柳》:“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6]卷539酒旗大都悬挂在江口、堤头、桥边等地方,如张籍的《相和歌辞•江南曲》:“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6]卷19刘禹锡的《堤上行三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6]卷635陆龟蒙的《和胥口即事》:“莫问吴趋行乐,酒旗竿倚河桥。”[6]滕迈的《杨柳枝词》:“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6]卷630这些地方看似平常,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这些地方过往客人聚集较多,把酒旗悬挂于此,更引人注目。这也透露出当时酒旗作为酒家的广告形式已经相当成熟了。通过对全唐诗中直接带有酒旗字样的40多首诗分析来看,酒旗经常出现在送别友人的诗中。如杜荀鹤的《送陈昈归麻川》:“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6]卷691徐铉的《又题白鹭洲江鸥送陈君》:“酒旗渔艇两无猜,月影芦花镇相得。”[6]卷756皮日休的《送润卿博士还华阳》:“雪打篷舟离酒旗,华阳居士半酣归。”[6]卷614孟郊的《送李翱习之》:“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6]卷379酒旗作为这些送别诗中的意象,少了一些以往友人分别时的凄凉之感,增添了分别时的豪爽与洒脱。从这些诗中我们也看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前总会有一些唱和酌饮,也让我们对当时社会的分别场景有了想象了解的空间。在唐代,旗亭上或酒楼上所悬挂的招徕顾客的酒旗,颜色为青色。如“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6]卷471(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6]卷454(白居易《杭州春望》),“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白居易《杨柳枝词》)。这些诗在描写青旗的同时也写到红袖翻飞、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让人感觉到意境的唯美。诗人将酒旗入诗,不仅使诗歌更加生活化,同时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