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流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物流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规划;SWOT分析

0 引言

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1]。港口物流园区是物流园区总概念下一个具有港口特征的物流经济区域,如今物流发展已经成为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个重点。

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是《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中确定的四大集聚区之一,也是物流要素最为集中的集聚区,龙潭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着国家大力发展水运和长江12.5米水深航道上延至南京等重大机遇,但也必须面对如何进一步整合港口、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铁路货运中心、公铁水联运中心等存量和增量优势资源[2],如何提升物流产业层级实现物流高端化发展,如何构筑多式一体化物流枢纽等挑战,为此有必要对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发展进行研究,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与协调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分析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明确集聚区总体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层级,为实现龙潭集聚区跨越发展创造条件。

1 龙潭物流集聚区物流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 (优势)、Weaknesses (劣势)、Opportunities (机会)、Threats (威胁)的缩写, 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外环境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3]。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用SWOT方法分析龙潭物流集聚区发展环境,有助于更好的探索龙潭物流集聚区物流发展实施策略。

1.1 优势

(1)港口区位优势明显。龙潭港区是南京港建设江海转运综合运输枢纽的重要支撑,紧邻龙潭港区建设的龙潭物流基地定位为国际物流平台、临港工业基地和国际贸易窗口,内设龙潭保税物流中心,已与龙潭港区已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龙潭保税港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2)拥有保税功能和其他优惠政策。首先,龙潭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是享有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和保税功能的物流运营载体,是龙潭国际物流集聚区区别与其他港区的突出优势。其次,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在物流用地、税收、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3)腹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物流需求是物流市场容量主要支撑,近几年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物流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他带动腹地制造业也发展迅速,物流需求也逐年攀升。

1.2 劣势

(1)行政主体众多,职能交叉重叠。龙潭港区、龙潭物流基地、龙潭保税区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重要物流结点,但由于各自的行政主体、利益主体不同,制约了港区、基地和保税区联动发展,运营效率低。港区与保税区相互独立,缺少整合,设备利用率下降,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2)物流企业“小、散、差、弱”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物流业务单一,整合物流资源的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各类工业企业和大型工商企业转型升级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3)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物流装备设施较落后。集聚区具备相对完善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具备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大交通枢纽建设和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周期较长,从建设长江三角洲连通国际的物流大通道层面来看,由于缺乏以无缝衔接多式联运体系[4]为中心的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还不能在功能载体及政策服务上形成各类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功能的集聚辐射效应。物流装备设施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需求。

1.3 机会

(1)宏观层面更加重视,政策优势愈加凸显。《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将南京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并明确南京为科技创新中心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而龙潭物流集聚区作为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建设“四区十节点”中的重中之重,宏观战略优势进一步加强。

(2)综合保税区申报,助力港区竞争力提升。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目前,龙潭综合保税区正在申报,届时,龙潭综合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布局和功能将进行整合,这对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实现港口吞吐、保税物流、仓储中转、研发服务、客户、金融配套等各业蓬勃发展,建设面向长江中上游的生产性物流枢纽具有重要意义[5]。

1.4 威胁

(1)周边港口同质化竞争加剧。随着城市港口管理权下放到地方后,利用港口资源进行以城市为单元的竞争加剧。镇江港、江阴港、太仓港、南通港等将带来最为直接的近距离同质化竞争;正在兴建的和县港、扩建的芜湖港、新投产的合肥港等将缩减南京港的传统腹地,南京航运物流中心的要素集聚将面临周边分散化趋势的严峻挑战。

表1 物流园区发展环境SWOT分析表

(2)腹地物流需求弹性系数下降。随着南京及周边腹地经济发展不断发展,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后,经济发展对航运物流的需求弹性系数下降,航运物流需求增速有放缓的可能,同时南京都市圈腹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外向型经济上,与南京下游城市的差距更为明显。

(3)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随着城市的发展,用地紧张的状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约束,物流产业由于投资回报效率较低,其用地约束更加严峻;于此同时,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环境等约束是龙潭国际物流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2 龙潭物流集聚区物流发展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现代物流支持体系

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需要立足现有条件,强化港口(园区)资源整合,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物流运作体系。

一是,整合资源。建设综合型物流产业园和国际物流运作基地,需要港区之间政策资源和区位资源的整合提升。

二是,完善体系。要使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以及保税区相互间做到“无缝链接”,要从“方便转运,经济合理”上进行考虑,打破部门(单位)界限分割和“地界”划分,形成“枢纽”的整体性。

三是,发展贸易。充分依托综合保税区的优势、港口优势、周边产业发展优势,以及未来趋势,大力以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通过发展贸易进而带动国内、国际物流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四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综合物流产业园对信息化的需求,涉及行政性部门监管和控制、物流产业园区的监管、业务统计、金融物流质押监控、财务结算等需求、各专业物流系统的管理、指挥和调度、各企业的运营全过程的管理、监控、指挥、调度等复杂的信息化要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须早做安排。

2.2 培育现代物流经营主体

培育现代物流主体,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开发区制造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电子物流需求规模扩张趋势,结合港口为依托的进出口贸易保税物流功能建设,加速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开展自营物流业务基础上,根据自身定制化物流经营特色,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业务,向外扩大业务,拓展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形成现代物流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大力提倡和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三是,培植物流增值服务功能。针对目前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重点引导物流企业发展专业运输,提高运输的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从传统运输、仓储等单项服务向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转型。

2.3 完善口岸管理服务体系

口岸管理工作涉及中央、地方众多部门,各部门联动协作,共推口岸物流发展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口岸功能优势,创新口岸管理模式、监管方法和措施,提高区域口岸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互连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口岸开放与运作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根据口岸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加大口岸各相关部门(单位)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支持、推进各沿江口岸之间、口岸查验单位之间、口岸运营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建立“点对点”的合作机制,增强口岸“一站式”服务功能,建立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和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口岸服务机制。

二是,扩大和延伸口岸功能。积极利用南京市赴内陆地区建立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和建设“无水港”契机,推动跨关区口岸部门协作,加强横向联合,进行优势互补,优化口岸资源配置,通过口岸部门的服务延伸和口岸查验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从口岸查验、港航陆路运输到物流企业之间整个物流链条的顺畅运转。

三是,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与港口、铁路、中外运、金融保险企业等部门(单位)合作,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平台、金融物流服务平台和能连接大企业、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根据对龙潭物流集聚区物流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该物流园区虽然存在“小、散、差、弱”等问题,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明朗的,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

3 结语

本文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运用SWOT方法综合分析了龙潭物流集聚区目前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由于资料、时间、篇幅等原因,本文只从完善现代物流支持体系、培育现代物流经营主体、完善口岸管理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龙潭物流集聚区的发展对策建议。一般来说,物流园区的目标定位可分为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服务对象三个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积极吸取国内外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教训,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期打造出更利于发展的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

【参考文献】

[1]罗小凤,陈福集.浅谈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物流科技,2006(10):26-29.

[2]吴玮.港口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黄瑞敏.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竞争情报实例研究-IBM公司建立竞争情报体系案例分析[J].现代情报,2007(01):191-194.

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第2篇

1.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有很多,例如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鉴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比较及数据的完备性的考虑,论文采用区位熵法来测算全国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即LQ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该指标的经济含义是为了测度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比值越大,该产业的集聚度越高;比值越小,该产业的集聚度越低。在上述公式(1)中,分子是地区j的物流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物流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分母是地区j全部就业人数在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其值大于1则该地区物流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度高。

2.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现代物流业是从传统储运业发展而来的,传统储运业的支柱产业是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随着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的业务演化,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国历年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现代物流的详细统计,而是把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归为一类进行统计,所以,选取我国历年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职工就业人数作为测算对象,以反映我国各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论文选取2000-2011年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该样本数据中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了综合反映各个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又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区域。下面分析四个区域涉及到的三类数据,分别是四个区域职工就业人数,四个区域内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的职工就业人数,四个区域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依据公式(2)得到的:Qi—将每个区域内所包含的省级单位的原始数据汇总相加得到的。以2000年东部地区的职工就业人数为例,就是将2000年东部地区所包括的10个省级单位的就业人数汇总相加。

3.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物流集聚度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度均大于1;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相当,均为一部分年份物流集聚度大于1,一部分小于1;东部地区的物流集聚度只有2011年大于1,其余年份均小于1。这说明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比较集聚;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一般集聚;东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弱集聚。

二、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鉴于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一定呈现典型的分布规律,论文选用灰色关联法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其过程如下:(1)设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为参考数列,设四个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比较数列,物流产业集聚度:X0(t),t=1,2,…,n,国民生产总值为Xk(t),k=1,2,…,m。(2)无量纲化指标,使其具有可比性。处理方法为初值化、均值化处理。论文采用均值化处理,就是先求出一列数据的平均值,然后用该数列内的每个数据除以平均值,最后得到一列新数据的过程。根据2000-201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求得这四个区域的物流集聚度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如表5:按照两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大于0.6,便表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显著的观点分析,四个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个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与全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将四个区域的灰色关联度相比较发现,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灰色关联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东北地区只比东部地区高0.008,这与东北地区的物流集聚度高也相符,原因是东北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是属于区位导向型的,即主要通过利用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物流集群。例如,东北三省主要是依托一些能源和重工业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物流集群。这种类型的物流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灰色关联度虽然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但都大于0.6,这说明在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宏观产业政策引导下,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有所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流业 发展对策 营口市c

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渤海湾北部,坐拥东北第二大港――营口港,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东线重要的枢纽。利用地缘优势进一步发展物流业,将对营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营口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营口市物流业持续高速增长,连续多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其中,港口物流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尤为迅速,2007年到2010年,营口港实现了两个亿吨的历史跨越。201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43亿吨,稳居中国沿海港口前十位;集装箱完成511万标准箱,位列全国第九位;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量全国第一。

(2)物流网络通道不断拓宽。营口公路、铁路网密集,联系着广大的东北腹地,正在建设中的营口兰旗机场也将成为物流网络的重要一环。目前,营口港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覆盖沿海主要港口。去年以来,又开辟了营口至潍坊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开通由营口北站始发的中欧班列,构建“营满欧”大陆桥。2014年开通到莫斯科及欧洲,实现了铁路与港口的无缝衔接,打通了海铁联运通道,使营口至欧洲多国的运输距离和时间大大缩短。

(3)物流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已有1132家物流企业,达到国家A级及以上标准的46家,其中4A级的15家,省级现代物流示范企业15家。综合型物流企业不断增多,在满足仓储、运输、配送物流服务基础上,优势物流企业积极向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业务拓展,涌现出红运物流、汇丰物流、华能港务等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支撑口岸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已基本形成。

(4)物流集聚区建设已见规模。近年来,营口先后建成仙人岛综合物流园区、鲅鱼圈港前物流园区、营口港物流园区、辽南盖州中顺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沿海产业基地物流园区、空港产业物流园区以及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集聚区。其中,营口港保税物流中心作为东北地区第一家保税物流中心,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坐落于港区内的保税物流中心。

(5)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物流业,其中营口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提速计划的通知》,通过用地保障、财税扶持、融资支持、便利通行、口岸通关等政策扶持,为营口物流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物流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开展物流企业的A等级评估、招商推介等工作,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行业环境。

二、营口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口市物流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政府对全市物流业的统筹管理不够。物流产业涉及部门众多,存在的问题复杂,而目前营口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产业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统筹能力较弱。此外,物流统计核算体系没有建立,导致对物流产业发展势态的把握不够清晰,物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缺乏有效支撑。

(2)完整的全域物流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物流产业发展缺乏全域和长远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能力、物流园区能力、物流企业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不够匹配。物流企业协调不足,结构松散,效率较低,业态单一,增值乏力。

(3)现代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物流“储运”状态,“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电子商务、专业物流配送经营企业少,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物流产业链延伸得不够,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及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水平不高,物流产业价值链挖掘程度低,缺乏有效地增加货值落地的方式。

(4)骨干物流企业和高端物流人才不足。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能够提供高水平综合或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企业偏少,尚无国家5A级骨干物流企业。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虽多,但专业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明显不足。

(5)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营口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不成熟,一些独立运营组织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各相关环节信息资源仍未充分整合。物流标准化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行业运行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三、加快营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完善行业管理体制。要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努力建设东北亚物流之都为目标,切实增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整合相关部门物流职能,建立一个领导负责、一个部门管理,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畅通政府与协会之间的沟通渠道,规范行业行为,强化口岸管理职能,提高联检水平。

(2)完善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物流规划的编制工作,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的衔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大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物流园区,发挥物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园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3)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破解物流业融资难题。积极争取国家、省物流业专项资金,建立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加大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落实国家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加强对物流企业运营监管,提高物流业对财政的贡献水平。规范涉路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监督,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行为。开辟物流运输绿色通道,科学规划城市配送车辆专用临时停车场位。

(4)夯实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建立相关统计指标、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统计覆盖面。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人才,落实好引进人才政策。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快建立物流培训基地。

(5)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化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努力提升物流标准化运作水平。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加快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产品物流量,促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乡配送网络体系,推进商贸物流及其他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升完善城乡配送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兆成.浅谈营口港物流发展[J].辽宁经济统计,2013(9):35-36.

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服务业经济期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年末的59.02亿元增加到年的13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占GDP比重由年末的14.8%提高到年的21%,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以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2.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保险、科技研发、评估咨询、信息软件、物流运输、文化产业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年生活业、生产业、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39%、19%,生产业和生活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体。

3.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期间,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纷纷启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每年增长超过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项目投资为179亿元(含基础设施),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8.8%。

4.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期间,全区加大区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形成金融商贸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活配套服务五大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依然较低。跟市总体水平及市其他地区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总量偏小、增速偏慢、GDP占比偏低的特点。二是行业结构仍偏传统。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发展不够充分,尚未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知名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低,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进驻较少,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带动作用强、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区内服务业发展布局不尽合理,除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我区服务业三年跨越发展计划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围绕“争先进位”总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业和以区域制造业为依托的物流业,提升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创新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集聚发展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较快提升。到年,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以上,总量达到3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

贡献份额显著增加。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每年服务业招商引资规模占全区外资招商30%以上,内资招商的60%以上。到年,引进大型商贸项目10个,总部经济项目15家。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到年,新建4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形成10家市级服务业标杆企业,10家市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重点任务

实现我区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地依托资源与优势,切实加大服务业投入,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实现重点行业突破,以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来全面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统筹产业布局,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

围绕区域空间格局,通过集聚化战略,采取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模式,科学有效地配置服务业资源,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即形成“两核、一带、四区、多中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围绕商务商贸区和科技城科技服务区,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商务商贸核心区。以街道、街道为主的中心城区,围绕“T”字型发展主轴,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加大金融、保险、中介、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以大型金融业态为主的狮山路沿线金融产业带,以绿宝广场、天都广场等商业载体为核心的长江路沿线商贸集聚带,以创业园、财富广场等创新载体为核心的竹园路沿线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带,以永利广场、赛格电子市场等为核心的运河路沿线商贸配套产业带。提升的商贸服务能级,成为辐射全市的市级商务副中心。

科技服务核心区。围绕科技城软件园、微系统园、软件实训基地、医工所、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科技载体,整合全区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为全市、地区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交易与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等),形成科技服务核心区。同时,配合区行政中心西移,加快科技城形成商务、商贸、金融新的集聚区,一方面成为次级商务中心,另一方面为科研提供中介、商务等综合服务。

2.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

物流集聚带以运河、铁路、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为轴,涉及、开发区、。在该地区,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聚集效应,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加强物流通路建设,力争实现内陆区港联动,形成功能上的“自由贸易区”。以该集聚带为中心,向西向南逐渐拓展,多点布局配送中心,从而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立体网络框架。物流集聚带以浒通片区中心为核心为工业企业提供商务办公、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功能,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代等现代物流服务,配套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企业咨询、职业中介服务、贸易经纪与服务等。建设市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分中心。

3.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

依托工业园、通安科技产业园和工业组团、枫桥工业园、开发区阳山科技园和工业组团,构建四大次级生产配套服务区,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引入国内外高水平的生产业企业,重点建设各种门类的专业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品质检验中心、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租赁中心、样品制造中心、工程设计咨询中心、产品试验中心、高技能人才中介中心和循环经济服务指导中心等。为全市、同类型工业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促进中小产业集群的形成。

4.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建材区、汽车城、创业园、环保产业园、财富广场、树山养生休闲基地、刺绣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带等核心区块,重点建设若干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新型专业市场服务、科技创业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的高地。

(二)明确实施要点,实现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突破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结合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聚焦经济增长贡献高、自身增长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提高总量,提升质量。

1.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

一是整合利用科技城、创业园、高新财富广场等科技载体和平台,以一流的创新载体集聚一流的创新资源,到年研发及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0家,部省市科技项目超过1000个。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担保、科技保险和种子基金、VC基金等科技金融业态,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引进具有深度研发设计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链整合作用带动我区服务外包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应用省市服务外包相关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位居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迅速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到年,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20家,建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功能载体180万平方米,全区接包合同额达到1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7亿美元。四是加快建设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易程产业园、中科协鑫()工业研究院和职大工研院,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年,集聚一批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型企业。五是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专利中心,提供专利数据咨询、业务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

2.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加快综保区建设。发挥综保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以及国际配送业务,积极研究空陆联程中转的操作模式,加快引进内河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内河集装箱港。发挥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力争实现与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通过水路进行对接,大幅提升在海运转运方面优势。通过改善区域物流环境,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到年,监管货值翻一番达到600亿美元。二是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加快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方正高新港、普罗斯物流园、明德物流园、华润北药等物流基地建设。三是发挥中外运物流、大田物流、开元物流等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型物流企业,到年,培育3-4家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现代物流重点企业。

3.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

一是加快狮山商贸区建设。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天都大厦、高新国际商务广场、人才大厦、润捷广场、新地中心等大型高层商务载体,集聚企业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商务企业。通过加快退二进三,挖掘土地潜力,加快搬迁狮山路两侧工业企业,利用中心城区内退整理出的土地资源,重点打造“狮山中心核”。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着力引进企业营运总部或分公司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到年,引进和培育总部机构15家。

4.整体提升商贸服务业

保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一是健全商贸服务业网络。重点加快美罗、亿株美亚、绿宝广场二期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驻,加快引进大型家电商业企业,提高业态整体水平,扩大商贸集聚规模,形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商贸核心;二是实施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计划。到年底,创建由市政府命名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6条,完成3条由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商业街”;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加快推动老镇改造,加快社区商业、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到年,新建6家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成2家省级、1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金屋地板市场、枫桥汽车零配件市场、红酒市场等市场建设,提升国际汽车城、横塘建材装饰城、通安钢材交易市场、高新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刺绣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到年,培育2家交易额超50亿的市场,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年总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

5.做强做大休闲旅游业

一是着力打造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带、姑大阳山休闲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刺绣文化旅游区、树山生态旅游区、太湖湿地公园配套工程、大阳山公园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发掘整合区内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围绕乐园啤酒节、白马涧冰雪节、刺绣文化节、树山梨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造节造会造势,增强区内外影响力。三是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与商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盈利模式,开辟利润增长点,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年,达到60亿元。

6.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以打造“真山真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布局房地产。加快西部生态城、科技城、浒通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到年,全区房地产业投入总量达到150亿元。大力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数和开发量由目前占总企业数和开发量的17%提升到30%以上。扶持培育本土房地名品牌和规模企业,走出,成为省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7.推进制造业分离服务业

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以主辅分离、整合提升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莱克等重点制造业企业将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环节进行分离。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提供税收、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三)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坚持“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到“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年时间,排出总投资879亿元的97个服务业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1.着力打造大物流项目

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园等综合优势,加快国际物流大厦、高新港码头二期工程、中外运四期、普罗斯物流园、华润北药医药配送等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打造配套合理、衔接有序、货畅其流的区域物流中心。

2.着力建设大商业项目

一是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横塘地板、灯具、陶瓷等5个建材市场的综合改造,建材市场、枫桥红酒交易市场、东渚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增强对全市的辐射能力。二是加快天都广场、绿宝二期、滨河世贸中心、狮山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加快形成商贸核心圈。

3.着力完善科技平台项目

加快中科院医工所二期、医疗器械科技园、浙江大学工研院、协鑫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新能源、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崛起。

4.着力构建公共事业项目

重点实施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实验中学,学府初级中学、科技城医院、明基医院、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的问题

5.着力加快重点企业培育

加快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注重发挥高新集团总公司、博济堂科技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元集团、欧索软件有限公司、仕德伟网络有限公司、乐园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好、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推动上市、资金奖励、财政资助等方式做强做大。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按照全区统筹和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对于区域内具有全局性的大型重点服务业载体和项目,从招商到项目建设,由管委会统筹协调,切实保障龙头项目的强势推进,形成对服务业发展强而有力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各镇、街道、开发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形成集聚,促使服务业在全区范围内蓬勃发展,实现提升跨越。

2.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优化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各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近期加快出台和完善物流、房地产、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计划。

3.强力推进载体建设

继续加大服务业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加强狮山商贸中心、科技城、综保区、西部生态城等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旅游、物流、社区、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4.优化专业招商队伍

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由管委会统筹招商资源,用好“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老镇改造等土地优惠政策,提高生产业用地比例。优化服务业招商队伍、充实服务业招商人员,要重点突出按服务业行业招商,加快建立与行业协会、境外机构的招商合作机制,及时招商信息,拓展招商渠道。

瞄准服务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业、证券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市保险、证券核心区。积极引进物流、专业配套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引进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相关的服务业。重点加强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力争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业项目落户我区。

5.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高端服务人力资源储备库,重点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商业人才、物流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以及各类中介经纪人才。通过强化政策激励、人才专项、项目申报、资金跟进、平台搭建、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6.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建立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一是对国家、省、市、区最近几年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整理汇编,对出台的引进外资、民营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服务业的进行梳理归并,对我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物流、保险证券等)出台具体扶持办法,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二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相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规模,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列入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资金扶持计划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1:0.5以上的配套资金扶持。三是对列入省、市、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打造服务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特殊项目、重大项目应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灵活把握政策,敢于突破,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对成功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示范区的单位给于一定数量的财政奖励。对省、市服务业积聚区内的企业、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