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第1篇

一、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配置总量规模较大与结构性缺员之间矛盾突出,生产一线,冗员现象多存在于技能水平一般,只能开展简单性操作人员之中,而那些专业功底深厚,既有专业技术又有丰富技能实操经验,能解决复杂性技术问题的人才相对缺乏。

人员配置缺乏科学性,人力资源素质分布不均衡问题是各供电局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员素质在地区间分布不均。二是人员素质在主网与配网间、生产和营销线条间分布不均。三是生产岗位对班员专业知识背景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

人员数量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数量需求不仅与设备台账数量、设备新旧程度,变电站的分布密度,当地的地形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还会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访谈调研过程中,被访者普遍反映总公司的配置标准中考虑的影响因素在人数配置中具有重要影响,充分考虑了人数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应用与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是该省电网企业配置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配置标准的颗粒度可进一步细化:第一,总公司的配置标准主要针对专业线条进行配置,具体班组应用标准配置人数、素质时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新设立班组较难找到对应的配置标准;第二,总公司的配置标准并未明确区分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供电局的人员配置。

二、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模型的构建

1.数量配置模型的构建与优化。考虑数量配置标准在各供电局落地实施的可行性,数量配置标准应不高于核定定员人数,略高于在岗人数且与在岗人数尽量接近,既满足省公司及各供电局层面整体的数量配置需求,又要满足各班组层面个体的数量配置需求,所以该问题属于多目标规划问题求解,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 处理解决存在相互冲突和优先次序不同多个目标最优化问题。  (1)数量配置模型构建。首先,明确影响人力资源数量配置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收集表调研和现场调研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并进行重要性分析,明确影响人力资源数量配置的关键因素。然后获取调研供电局实际在岗人数、工作负荷,并从核定定员的设备台帐系统中导出相应影响因素的台账数据,从统计年鉴和相关报表中查找其他影响因素数据(如:雷暴日天数等)。 其次,分析影响因素与人员数量之间的关系。针对人数及工作负荷、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和曲线估计,分析调研供电局班组工作负荷处理后在岗人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与人数关系属于线性关系的影响因素,可直接用于多元回归求解;对于与人数关系属于非线性关系的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关系曲线特征,将影响因素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处理后的数据与人数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再进行多元回归求解。 最后,确定各影响因素初始系数。利用调研供电局工作负荷处理后人数及处理后的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确定各影响因素初始系数。利用初始系数测算非调研局班组人数配置,分析差异情况,查找差异原因;基于各影响因素初始系数、处理后的影响因素数值,计算各影响因素在数量配置中的贡献度,定位差异较大的供电局班组及其对应的影响因素,明确优化调整的方向;综合考虑调研供电局和非调研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在满足测算人数低于核定人数且略高于实际在岗人数的约束下,系统调整各班组影响因素系数,对班组人员数量配置模型进行求解。(2)数量配置模型优化。对各班组人员数量配置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汇总,按供电局、班组两个维度进行数据透视,分析省公司总体、各供电局、各班组的实际在岗人数、模型测算人数、核定定员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借助总体人数配置调整定位工具,查找差异较大的供电局或班组,返回各班组人数配置模型进行微调,确保班组层面与省公司总体及地市局层面数量配置的平衡,以进一步优化数量配置结果。

2.素质配置模型的构建与优化。素质配置标准既要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班组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又要满足班组日后发展所需的理想素质配比结构。基于“立足现状,放眼长远”的原则,素质配置模型应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班组岗位基本素质配置模型;第二,班组素质配比模型。 (1)班组岗位基本素质配置模型构建。为了更好地衔接数量配置标准,深入了解现状需求,便于标准有效实施,采用基于现状分析的专家评审法构建岗位基本素质配置模型。 (2)班组素质配比模型构建。首先,设计数据收集表,针对各班组的年龄、技能等级、工作经验、学历方面的配比期望进行调研,收集各班组的素质配比期望;

然后,基于班组归属的组织绩效维度,对素质配比期望原始值进行规范化处理;根据班组对应的组织绩效维度,查找各供电局对应的组织绩效得分;根据组织绩效得分高低对各供电局素质配比期望进行赋权;根据素质配比期望值及对应权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素质配比期望初步结果。通过加权平均法分析并确定各班组初步的素质配比期望;最后,结合岗位基本素质配置微调素质配比。

最后,对班组素质配比调整与优化。根据班组岗位基本素质配置标准,考虑班组各岗位人员配置比例,计算学历、技能等级等方面对应的基础配置分值;将素质配比期望转化为素质配比分值,分析素质配比分值与基础配置分值差异,确保前者不低于后者且素质配比构成中的最低水平不低于班组岗位基础配置的最低水平,否则调整素质配比,使其满足基本配置标准约束,将班组素质配比调整为“整十数”或“整五数”,便于标准日后应用。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现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短缺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与解决。

一、化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在怎样的区域内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是国家级层面的,可以是省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县级层面的,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探讨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从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好似来自远方的雷声,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人们往往误以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界,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来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自然就无法顾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真正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忽视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化学校教育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多少教育资源可以用来进行优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涉及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要优化配置好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资源有哪些还不够,更要明确的是,哪些教育资源是可以用来配置的。比如说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化学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教育、培训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所做出的决策,使其分配给不同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适应所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组合。

(二)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两种配置方式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教育性和服务性原则

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坚持资源应用效率性原则外,还应发挥能够支持和强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

2.合理性原则

看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单位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其资源配置是否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模效益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是指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应考虑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同时还能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在考虑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合理地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零部件业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50-01

一、引言

安吉零部件物流板块以安吉物流下属上海安吉汽车零部件物流有限公司为主体。安吉零部件是国内汽车物流业首家经国家交通部、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注册资本最大的汽车物流中外合资企业,是一家专业化运作,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技术化、网络化、可靠的、独特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零部件板块作为安吉物流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在入厂物流、售后物流、网络运输等业务方面尚有大量资源有待整合,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物流市场以及压力堪大的物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如何突破重围,优化资源配置,整合零部件业务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主要考虑从安吉物流零部件入场循环取货和料箱料架管理这两个方面整合安吉物流的零部件业务资源,做到资源的优化重组,挖掘潜在资源,削减物流耗费,提升企业自身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概述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的最优。在我国物流服务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割裂、封闭和无序竞争状态的情况下,对那些已经或将要把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于解决物流供应商的传统仓储和运输问题的企业来说,资源整合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虽然物流的内涵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组织方式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但是,管理作为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最终输出却始终没有变淡。物流始终是一个“计划、招待和控制的过程”,这是由物流管理运作的特点所决定。因为即使是比物流管理系统更大的供应链系统的运行,也只是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罢了。虽然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议联盟、租赁托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均是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手段,但资源整合的目的无外乎是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三、安吉物流零部件业务资源整合方案

(一)零部件入场循环取货优化

循环取货,英语原文为Milk-run,是一种制造商用同一运输车辆从多个供应商处装载零配件模式。其核心是:事先设计好行驶路线,在交接时同时“交满取空”,而且是“一一对应”。具体运作方式是在固定的时刻,卡车从整车厂出发,到各个特定供应商处,依照特定的线路,装载特定的货量。这样既提高了运输车辆的装载率,又能使物料得到及时供给,同时供给量较少的供货商不必等到零部件积满一卡车再发运,在最大程度上实现JIT供给。

安吉物流引入循环取货的运作模式的要求在于如何对零部件供应商现有的运输网络加以优化,使之既能够尽量满足生产波动的需求,同时又能将运营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循环取货是一种非常优化的物流系统,是闭环拉动式取货。其特点是多频次、小批量、及时拉动式的取货模式;它把原先的供给商送货――推动方式,转变为客户委托的物流运输者取货――拉动方式。这对于安吉物流挖掘零部件业务的潜在效益具有强烈的推断作用。

(二)基于零部件入场循环取货的料箱料架优化管理

循环取货所节约的物流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料箱料架的管理水平,因此基于循环取货流程,优化料箱料架的管理,使其配套milk-run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同降低物流成本,整合两者间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零部件业务的效益,对于安吉公司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整个流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目前上海通用对料箱、料架采用了一种全流通管理的模式。在上海通用使用的料箱全由上海通用购买并投入使用,供应商在使用过程中需支付费用。上海通用通过建立CMC(Container Management Center)料箱、料架管理中心,负责对在汽车主机厂物料供应过程中的容器(料箱、料架等)流转进行统一和集中的管理。基于此,我们提出下述优化方案。

1.仓储内部数据记录与料箱料架管理:CMC在仓库或缓冲区零件收货扫描时,首先系统需要记录入所属供应商、料箱数量、库料箱箱型、及库位并且登记入单;另外在仓库或缓冲区向生产线送货时,也需要记录相关信息。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36-03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如何获得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并且如何将其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得高等教育服务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求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相对于资源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无限性,资源总是有限的、短缺的,因此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方面还相对滞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1.教育资源总量缺口大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7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还有差距。如果按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0%计算,2002年全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只占GDP的0.682%,这与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所占GDP的百分比(德国1995年为1.5%,英国1995年为1.4%,美国1994年为1.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高等教育资源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总体上讲,不少学校的规模仍然偏小,师生比不尽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生师比为18∶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4∶1,按此比例计算,我国尚缺10万名教师;学校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过多,多于专任教师,经费支出比重过大,挤占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学校布局也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追求“小而全”、“重数量轻效益”和外延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尚未实现优化配置;教育部门及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浪费与不合理开发时有发生,这种“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却又乱花钱”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3.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不善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水平不高,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是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高教资源配置的需要。在资源总量短缺的约束下,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无疑使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高等学校既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的主要方面(如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收费标准和专业设置等)均无自,从而使高校处在两种管理体制的夹缝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努力增加高教投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高教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教资源使用效率。

二、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其实质是通过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使高等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环节、地方,向高效益的环节、地方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基础好、效益高、质量高、成果多的学校或学校内部的其他环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而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通过评价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评价,为制定和实施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和方案提供依据,使政府和学校确定教育资源配置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给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有效工具,以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现评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在其组成上有其复杂性,并且这些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在资源的流向上也有其复杂性。因此,评价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难以用一两个指标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上述特点,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即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指标的独立性、完备性、可行性、可比性、科学性与可测性等原则给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模糊综合分析

本文考察的基准点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数据的收集力求科学、准确、真实、完整。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后开始实行扩招,在扩招前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扩招后打破了以往由政府财政包揽经费的局面,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格局,但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办学条件欠缺,资金不足,管理不善,教育质量下降;在需求上,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体制层次上,教育体系有待调整。在此基础上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以高教资源重组为手段,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1999年至2004年能够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因此以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基点,考察其在六年内各项教育资源有关指标的变化,详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

表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览表

0.188,0.201,0.146),由计算结果可知,对于我国1999年至2004年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有30.7%的专家认为“好”,有15.8%的专家认为“较好”,较好以上的得票率为46.5%不足50%,而“差”和“很差”的得票率总计达34.7%,由此看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这一期间不是很合理,教育资源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分配上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投入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综合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投入水平和利用效率来看,影响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主要因素仍是教育资源投入水平,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再高,也不能体现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由于受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困扰,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四、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教资源投入多元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出资形式多元化的融资道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和吸引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投资人可以是国家、个人、学生及家庭、外商、社会团体、国际机构和高校自身的产业等,逐步改变目前在办学体制方面由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办学,国立、公立、私立多类学校并存的新格局。通过改革“一包二统”的旧体制,实行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经验看,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改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必由之路。

2.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减员增效,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实行行政管理的模式,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占用过多教育资源。用人制度的改革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的原则,根据需要设置岗位,按照岗位聘任教师,从根本上否定和废止了困扰高等教育多年的职称评审制度,实行真正的聘任制。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拉开了分配档次,强化了竞争机制,吸引和留住了一批高水平人才。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是制约高教资源配置的“瓶颈”,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高校后勤服务由学校大包大统的局面,节约高教资源,使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

3.加快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科类教育的构成情况,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即科类结构与专业结构(即各科类内部的专业构成),合理的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处理好社会的长远需求与近期需要的关系,不能仅根据目前市场的变化,来确定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调整的幅度;在保证基础性专业的质量与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应用性专业,从增强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出发,适当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

4.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使用效率,即从这两方面着手。提高有形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在省城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区域,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共用实习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可相互开放,提高利用率。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之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可实行有效服务,通过协议书的方式把协作关系明确化、固定化。而提高无形资源的利用率,即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调整、合并、提升等多种途径,达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达到共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下,低效利用率随处可见。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引入市场配置方式,加快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文艺.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马成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4(12).

[4]邵争艳,付毓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5]兰云,刘鸿.湖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原则与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范文第5篇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市场发展规模

    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权利的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肇端于拉伯塔等人(RafaelLaPorta,dreiShleiferandRobertW.Vishny,简称LLSv)L’。在其开创性的文献《法与金融》中,LLSV考察了法律制度对金融消费者中的股票、债券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水平与证券市场规模的关系。他们选用了49个国家作为样本,进行了跨国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法律对投资者保护力度与证券市场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拥有更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国家,将是拥有更多外部融资的国家,表现为更高市值、更有宽度的资本市场;而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差的国家,其资本市场规模小、范围狭窄。MarcoPaganoandPaolovo一pin(2005)[‘〕认为,投资者保护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关系—好的投资者保护诱使公司更多地进行外部融资,形成更为广阔的资本市场;反之,公司外部融资活动规模的扩大,导致投资者数量上升,从而进一步形成对高水平投资者保护的诉求。这一反馈机制导致多重均衡,均衡产生时,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资本市场规模正相关。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途径

    以上研究是从实证角度考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那么,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已有研究认为,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其影响途径主要有:首先,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如何,会影响到掌握信息的内部人所报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信息具有引导资源配置方向的作用。christianLeuz,DhananjayNandaandPeterD.Wysoe(2003)川认为,在投资者保护不力的国家,内部人通过管理报告收益的水平与可变性(variabili-ty)来掩饰其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外部干预的行为较为普遍:在业绩好的年度使报告收益低于真实收益(understate),从而掩饰控制权私人收益;在业绩差的年份,内部人会夸大(overstate)收益,以隐藏可能会诱发外部人干预的亏损。其次,金融消费者保护影响内部人承担风险的程度。Cliarlesp.Himmelberg,R.GI。:;r;Hub-ba记andInessaLov。(2002)[“}的研究发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低的国家,其内部人持有的股权比重较高,从而使内部人面临特质风险(idio-syncratictisk),导致内部人对风险性收益的估价低于外部投资者,形成投资不足(underinvest-ment),从而使资本不能达到最优配置。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KoseJohn,LubomirUtovandBernardYeung(2005)[’1的证实。后者通过对39个国家1992年到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以下假设:低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影响金融产品发行公司的风险承担(risk一taking)行为: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低的国家,金融产品发行公司的内部人将其大部分财富投人公司,相对于外部投资者的希望,他们更趋于保守性投资,因而放弃正的净现值投资;同时,内部人还会忽略那些有风险、但会带来价值提升的项目以保护他们预期的私人利益。更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降低了预期的私人收益水平,使内部人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同时,KoseJohn,LubomirUtovandBemardYeung验证了风险承担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证明更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将导致更快的经济增长。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与资源配置关系的模型构建方面,AndreismeiferandDanielWohanzon(2002)[吕1建立了一个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下公司治理的市场均衡模型,从而从理论上证明: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投资者权利保护更好的国家,公司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价值更高,资本市场更发达,资本配置更优。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产权经济学性质

    金融体系是实现储蓄一投资转化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储蓄一投资媒介,优化资源配置。所谓金融消费者,是指在金融体系中,通过购买、持有各种金融资产而实现储蓄保值增殖者,即通过金融体系实现资源在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跨期配置,以实现终生效用最大化者。而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可以被视为是其购买者、持有者(金融消费者)产权的承载物,金融消费者认购、持有金融产品的行为,实质上是选择利用不同方式(股权或债权),将自己手中的金融剩余(储蓄)投人某个实体经济领域,目的是为了通过承担相应的风险而获得金融资产的增殖收益。由于不同金融产品所对应的投向、用途不同,金融消费者持有金融产品所获取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也各不相同。金融体系通过供给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消费者按照自己的风险一收益偏好进行选择,从而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这一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由于在金融体系中,金融消费者人数众多且分散,因而相对于金融体系的其他参与主体,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问题,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较弱,其利益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其他参与主体的侵犯。因此,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利于维护其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对金融消费者提供保护的方式可以有三种:金融产品的供给者为吸引金融消费者而自发地提供保护;交易所、各种金融协会等民间组织为实现行业自律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制度。所谓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指的是政府通过供给并实施各种正式规则,对在金融体系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金融消费者的产权进行保护,厘清其与其他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边界,以防止其权利受到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清晰界定其产权、维护其产权的完整性,对于维持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而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与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关系

    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作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免受其他利益主体侵害的正式规则,其目标是维持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而后者是金融体系吸引资本并有效运行的保障(StePhenLumpki。,2010)[’〕。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会对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这是由金融体系的不完备性所决定的。在金融体系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消费者权利可以得到完整的界定与实施。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存在大量的、无差异的效用最大化的金融消费者,有共同的预期,不存在信息成本等。在这样一个市场上,由于金融消费者可以获得完全的(eomplete)、精确的(aeeurate)信息,因此金融消费者可以针对观测到的风险水平要求相应的风险溢价。更进一步,风险一收益的精确对应,通过金融产品的价格实现了充分界定和实施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从而消除外部性与不确定性,使机会主义行为的报酬为零,因此,价格机制是唯一引导资源配置效率自动实现的力量,资源的转移可以无摩擦地瞬间完成。不需要价格以外的力量,如法律、习俗等介人来实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界定与保护,制度被认为是“配置中性的”,也即无关紧要的(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丙切特,2006)[’o〕。但是,现实中金融体系却是不完备的。当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为正时,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存在制度、规则,以界定金融消费者与金融体系中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边界。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和交易费用,正是通过各自的激励机制和交易费用,不同的制度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着特定而又确切的影响,而经济主体的行为反过来又决定着经济的结果(是否趋向于资源配置效率)(平乔维奇,1999)〔川。当权利边界界定不清晰时,或界定后无法实施,则那部分未被清晰界定、从而处于无主状态(即公共领域)的利益,就形成租金。不同行为主体围绕这一无主财产的收益进行的攫取努力,实际上就是一个寻租的过程,从而抑制了生产性努力。因此,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金融体系中,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利,有助于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得到清晰的界定,从而减少不确定性,使权利运用的收益与成本内部化,激励金融消费者通过追求产权的收益,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设计原则

    明确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目标是维护金融消费者信心,从而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之后,那么作为正式规则,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在设计上,应贯彻的原则是:首先,该制度应是生产性的(productive),即有利于激励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该制度的设计应鼓励符合成本一收益比较原则的保护方式,即尽量降低该制度的实施成本。具体来看,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在设计上,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消费者制度设计的出发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等于对金融消费者的收益做出保障

    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设计需要防范的一个误区是: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通过正式规则来界定金融消费者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权利界限,引导金融消费者按照自身风险一收益偏好配置资源,而并不意味着对金融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收益做出承诺。相反,金融资产的所有者应享有承担其资产价值变化的权利,而这一权利是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所有者“占有由其决定产生的收益,承担由此而来的成本。所有权的排它性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权因此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苗切特,2006)[’0〕网”。因此,金融消费者保护并不意味着由监管部门(或由监管部门要求金融产品的供给者)事前承诺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也不意味着当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时,由政府或其他主体进行救助。否则,一者是会导致道德风险;二者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救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政府控制金融消费者资源配置权利的自然产物。巴泽尔(1997)〔’21认为,在权利界定中,如果一方承担更大部分的变化性时,该方就成为更大的剩余索取者。那么反之,当一方成为更大的剩余索取者时,他应该承担更大部分的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