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内容
仓储系统的布局设计、库存控制、仓储作业操作,是构成第三方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虽然它们之间是三个相互区别的层面,然而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于它们之间。
(一)仓储系统的布局设计
所谓仓储系统的布局设计指的是,以铁路、公路、大型船舶的固定航线为运输主干线,以区域配送为中心,形成一个系统的枢纽的布局模式,从而改变物流系统的复杂纷乱。所谓枢纽指的是一个配送中心,只不过这个配送中心的基地是仓库。除此之外,专业的对配送中线的选址规划、设计仓储系统内的设施设备的安排、设计规划区域的功能,也是仓储系统布局设计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物流供应链的设计上,物流建筑的设计上,物流设施设备的配置上,都必须有专业技术,因为,它对接下来的物流程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说,仓储系统的布局设计不仅是顶层设计,同时,它更是供应链设计的核心。
(二)库存控制
在控制库存时,我们必须以上一层的设计,也就是仓储系统的布局设计为依据对本仓库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系统模式进行确定,这是确定仓库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将控制目标定位在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上,如果成本中心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执行环节,从而使库存的合理性和零库存率得到保证;
第二、服务质量、运营成本、计费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将会成为控制目标,如果将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执行环节,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第三、执行、反馈、分析,是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中库存控制的主要功能,因而,相对于供应链的整体来说,它处于后端位置。
(三)仓储作业操作
进仓、盘点、账务处理、出仓等是仓储作业操作的传统作业流程,因而我们说,它是整个仓储管理中的基础部分。在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中,主导管理是以仓库管理系统为中心的。与其他管理软件不同,仓储管理系统的仓储作业操作是信息化的,因而,对库存控制和信息集成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为基础仓储作业流程:
第一、进仓作业流程
接单审单―检查车辆―卸货―验收货品―系统指导上架―贴标签/扫描―单据处理―入账确认;
第二、盘点作业流程
制订盘点计划―盘点实物―实物与标签核对―盘点表与系统账务进行复核―计算库存准确率;
第三、出仓作业流程
接单审单―系统分配―分拣备货―发货―复核―交接―单据处理―销账确认;
第四、账务处理
实时记录和检查每次进出库作业、质量状态、数量的改变,同时分类、整理、归档保存、备份相关凭证,这是进行账务处理的主要目的。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深度结合
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资金在途费用的有效手段。WMS作为由一系列计划模块有机组合并产生相应预期结果的系统,它是集员工、流程和环境于一体的系统集合体。在国外,WMS功能的强大和专业性通过实践的充分证明。在国内,WMS得到了广泛运用,但仅限于其初级功能模块。
对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而言,仓储管理必须通过WMS作为工具,开展充足的辅工作,以便为完善系统的配套设施作好准备。例如自动存货、补给系统、RFID、产出相关报表、库存控制指标等运用进行了重新组合,以适应仓库管理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运用,仍需要通过管理中成熟的理念支持和贯通。
(二)贴身个性化行业化服务意识
第三方物流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行业是物流外包潜能最
大的行业,如食品饮料、服装、化工、IT、电信和汽车行业。行业发展速度比较低的传统行业,是支撑物流行业现阶段生存发展的支柱力量,调查显示,物流行业中比较大型的企业非常重视传统行业的物流需求,因为抓住这些行业的需求,是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物流行业生存的根本。
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要站在客户企业的角度,提供有利于物流合理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前提是必须熟悉客户企业、物流活动的发展规律、流程,具有物流系统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在清晰地识别客户需求后,结合行业特点,分析归纳行业需求,并结合自身运作特点,为客户贴身制订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提升服务方案。
从而,突破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往被动接受整改完善指令的局面。
(三)人才的战略型、管理型、技能型
现代物流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是结合整个物流业的成熟发展联系在一起,必须具有提供从物流计划、系统设计、物流管理到实施一整套物流服务能力。满足以上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高素质的人才。从理论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为3个层次,一是战略型物流人才,二是管理型物流人才,三是技能型物流人才。在企业当中,对以上3个层次之间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更为强烈。这也意味着,企业更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实践经验”的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来源于先通过学校培养,后阶段实践中磨炼形成;另一方面来源于在实践工作中已经掌握技术技能,再通过专业化理论提升的修炼而成。人才的培养和战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另一块基石。
参考文献:
[1] 叶梅:仓储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电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进行自救。由于能够大幅减低成本,物流成为了很多家电企业的“救命稻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海尔公司为代表的通过成立物流本部,进行事业部层面的供应链整合,来提高物流效率。而另一种就是以美的为代表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
五年三大步
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一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据统计,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只有10%用于制造;中国企业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中国企业本来在基于产品创新的超额赢利方面较之发达国家企业就不占优,而供应链上的支出又使得原本不丰厚的利润变得更加微薄。
中国有其特定的历史国情,落后的基础设施、破碎且混乱的分销体系、不成熟的3PL能力、地方保护主义、不稳定且不严格执行的法律都给中国企业供应链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设置了障碍。
在上市以后,美的公司(000527)为了既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苛刻的差异化需求和愿意支付的价格,又可确立在接近饱和的中国家电业生存空间中的独特地位,在管理层融资收购改革(MBO)的同时,用五年的时间进行了一场“低成本差异一体化”的物流完善之路,就是通过不断完善的物流设计保证公司总成本领先,又能实行适度差异化。根据PMG供应链成熟度模型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美的公司的物流完善之路划分为三层:“I级:通过物流中心内部整合”;“II级:通过安得物流进行外部整合”;“III级:信息化上马完善整条供应链”。
首先,美的集团进行改组,使用“事业部制”和分级法人提高反应速度。各“事业部”均通过相对独立的后勤体系来覆盖市场。
98-99年虚拟物流中心
空调、风扇这样季节性强的产品,断货或者压货是常有的事。各事业部的上千个型号的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仓库里,有时一个仓库甚至就是只存两三种商品的“窗口”,光是调来调去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因为信息传导渠道不畅,传导链条过长,市场信息又常常误导工厂的生产,造成生产过量或紧缺。
为减少无效物流,在保证事业部销售的前提下,美的在1998——1999年走出了物流完善的第一步:开始建立“内部虚拟物流中心”,通过物流中心内部整合资源。初步改善整合现物流环节中不合理方面,并为长期物流发展作准备的。内部虚拟物流中心以满足事业部所有日常销售的仓储运输要求为最高目标。
内部虚拟物流中心以各事业部原有物流人员与操作流程为基础,并分别运作以保证与现在工作的连续性。物流中心的组织定位是行政上隶属集团,业务上服务于事业部。
虚拟物流中心的主要工作
仓储整合:开始进行本部和外部仓库的全面整合,并合理设计全国的仓储网络;
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集中的业务联系;在不改变刚签定的物流合同的情况下,统一开展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实现统一标准管理;
物流业务流程及规范的标准化:制定流程、规章、职责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内部虚拟物流中心对仓库管理进行全面的整合,包括统一租赁、管理、监控等。并且在不具备整合的IT系统支持下(此时ORAGLE系统正在上马),各事业部物流人员仍按照原有流程执行发货运输。发货计划也暂时没有整合。
00-01年
神来之笔般的安得物流
在美的重整供应链的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动作中,安得物流公司的成立,是尤其令人侧目的一个亮点。2000年美的通过建立自己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安得物流,不仅解决了别的企业为之头痛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还造就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安得物流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建立自己的平台,包括仓储平台和网络平台。美的把各个事业部原先分散的仓储资源整合起来交给安得,使安得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仓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在8月份也可以试运行。安得还掌管家庭事业部的全部运输业务和空调事业部1/3的运输业务。
安得的出现使得美的公司总部的物流工作量大量减少,工作趋向监督、管理。美的公司总部的工作就变为了整合、招标:
物流的全面整合集成化。包括发货运输计划整合和仓储整合;
集中招标管理第三方物流公司。对物流公司进行统一招标管理、评估及合同签订;
集成的IT系统实施应用。IT系统支持事业部各自的库存补货计划自动化,并根据不同的发货计划指定运输计划。
安得的出现还使美的公司根据安得的价格,可以去压外面运输公司的价,使得运输费削减了10%以上,一年下来可以节省几百万元。
同时,服务水平也提高了。家庭电器事业部的仓储业务以前也是外包,现在2000多万台产品的运输、仓储全部交给安得,安得24小时发货,做到货物先进先出,减少积压折价的压力,还实现电脑管理、信息反馈,这些是以前没法做到的。美的以前的装车时间需要60分钟,现在加快到每20分钟装一车,以前上午10点前能发车的很少,现在早上8点半就可以大批发车了。
由于储运资
源的整合,在物流公司投入运作的半年内,美的各事业部运输成本平均下降了10%,全集团的仓储成本也下降了10%。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些运输公司与销售客户有着捆绑的关系,安得还不能把整个美的集团的储运业务全部整合,因此对运输的管理还不到位。在这个阶段,美的一般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选择物流服务商,安得也是竞标方之一。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招标由总部和事业部共同完成,并按照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执行物流公司招标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招标小组包括三个事业部的代表,共同起草竞标要求,同时接受应标书,并按另行制定的严格评估标准进行审评。
02年以来
开创时代的第四方物流
2002年11月1日,美的企业集团旗下的威尚科技产业发展集团布下了其物流战略至关重要的一子,该集团旗下的安得物流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安得供应链技术有限公司”。这家注册资金仅为160万人民币的新公司甫一亮相,就在华南物流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业务定位在“为客户提供高端服务”的“第四方物流”——这在国内物流业尚属首次。
国内第四方物流还处在摸索阶段,供应链和物流大家都在谈,但核心的一点就是技术。“病人找医生看病,医生开了处方,然后病人拿着处方去药店抓药——第三方物流是药店,而供应链公司就是开处方的医生。”
第四方物流公司本身可能,或者说现在只是个概念。但这是一个信号,标志着美的公司将以高效高质,低成本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提供全方位最佳的客户物流服务(当然,美的公司自己可以先享用信息+物流的好处)。
从2002年中期,安得物流公司开始利用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使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
同时从市场第一线到工厂生产的信息传递链条大大缩短,各事业部更有效地实现了订单生产,减少了生产环节不必要的浪费——靠制造环节降低成本,以物流增加收入,是分享第三利润源的共赢过程。
围绕效益这个考核的第一标准,美的展开了名为“供应链整合”的管理创新活动。各事业部内采用“成本倒逼法”,从产品最后的售价,推导出各环节的造价。在原材料采购环节,通过网上公开招标投标,杜绝了暗箱操作带来的成本黑洞;在制造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合格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往往在设计环节中就开始了。
在这个阶段,美的公司总部的主要工作主要集中在规划和整合方面。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及具体运作全权下放到少数几个优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美的公司总部只负责日常的协调监督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先进的物流规划——针对物流和零售发展趋势,如电子商务、现代零售业态的飞速发展等,探讨实践应对策略和方案包括:物流规范及流程改进;物流趋势分析;物流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商务等的策划与实施;集团IT系统发展——在物流完善的情况下,依重要次序,开始相关环节的供应链整合,如计划预测衔接、客户服务衔接等。
物流改进方案比较
随着沃尔玛15亿美元卖出自己的配送企业,国内对如何完善物流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是将事业部进行层面的供应链整合,还是进行集团层面的物流整合呢?
事业部进行层面的供应链整合的代表是海尔,即成立物流推进部,内分仓储、采购、运输三大部分,把海尔内部的物流进行全面整合,平台搭建好了后再外包给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做比较平稳。
集团层面的物流整合的代表是美的,先让各事业部的物流业务各自社会化,再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整合,安得正是充当了这角色。
那么到底哪个途径的物流完善更好呢?
事业部层面的供应链整合:
前提条件:新产品开发、采购、订单处理、生产、物流、计划预测、营销和客户服务等各部门功能运作正常,管理水平较高,各部门单独提高、改善的空间小。以上的完整供应链由一个实体(公司或事业部等)管理,可以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整合内容:新产品开发流程拓展;考虑到供应链中下游的生产、销售、客户等需要;采购模式考虑到产品开发及生产的需求,并进行定期评估;订单信息自动更新,可作为计划预测的依据;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仓储计划、运输计划等高度集成;对物流配送环节的特别改进着重于用最低成本在合适时间到达合适地点;销售预测综合考虑客户库存、促销活动、市场情况等以不断提高准确性。
整合结果:高效运作的事业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客户服务;紧密合作、高度协调的实体;
事业部层面的供应链整合优缺点:
优点:整个供应链的全面整合是管理概念操作的一个飞跃;进一步完善己成功运行的事业部体制,支持事业部的活力和积极性;供应链由上至下的整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将会对企业现在薄弱的计划预测环节提供最大的帮助。
缺点:供应链整合要在三个事业部重复进行,设计、培训、实施、投资等较大;事业部供应链的各环节还都在管理上有很多单独提高、改进的机会,基础较薄弱;整个供应链的整合需要较高的管理实施水平和良好的跨部门协作。
集团层面的物流整合
在集团层面的整合专注于物流方面的改进,以规模优势取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客户服务水平。
前提条件:物流改进是现在供应链各环节上比较迫切需要的;
仓储运输作为后勤服务可以在集团层面上统一规划执行,并且有助于直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整合内容
统一各事业部在本部和外部的仓储管理;集中安排各事业部的运输;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集中、公开、高效地招标。
整合结果
以规模优势赢得更低的物流成本;合理的仓储安排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统一规范的物流管理和评估标准、物流远景规划、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上倾注更多精力,脱离了繁琐后勤事物的营销公司可以更专注于市场开拓。
优点
专注于物流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过早跳跃到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上;合理发挥规模优势;显著加强物流职能。除日常仓储运输外,专职人员关注物流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运作水平,完善信息系统支持,并提供物流培训。
关键词:丝绸行业 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
目前,我国丝绸业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丝绸企业物流管理滞后,效率低下,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快丝绸行业物流管理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其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1]。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优势所在
1、现代物流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作业的系统整合。现代物流整合了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节约了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物流活动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物流活动范围、流动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这使得物流活动的效率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
物流资源社会化。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使得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各专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都将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和零库存。[2]
2、现代物流管理的优势所在
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可根据消费者的特定需求组织生产。通过对产品交货期、产品质量及产品价格的预测,利用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资金的占用。
节省流通成本,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物流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使得物流运行高效畅通,节省了仓储成本、人工费用等。
降低运营风险,实现生产的高度可控。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使分装、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实现一体化,从而使生产厂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适时制生产,同时规避了原材料市场变动的风险以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3]。
三、我国丝绸行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和发展
1、丝绸行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丝绸生产企业物流是以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为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形成丝绸产品,再供应给市场的过程,即原材料及设备采购的供应阶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阶段的三段式的物流形式。
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企业为组织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组织物料生产者送达本企业的企业外部物流和本企业仓库将物资送达生产线的企业内部物流。丝绸行业的采购、供应阶段的物流表现形式为:从原料丝供销企业或缫丝厂家到丝织厂仓库间的外部物流,及从仓库到准备车间的内部物流。
生产阶段的物流。产阶段的物流是指企业按生产流程的要求,组织和安排物资在各生产环节之间进行的内部物流。丝绸行业的生产阶段物流流程较为简单清晰:准备车间织造车间检验车间。
销售阶段的物流。销售阶段的物流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物流。丝绸行业的销售物流发展现状为:丝绸产品处于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丝绸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销售物流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丝绸企业无法及时获得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而丧失了对市场需求动态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销售物流的缺乏也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影响到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削弱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回收及废旧物物流。回收物流是指由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或用户因各种原因拒收,而使产品返回原工厂或出发点而形成的物流。废旧物物流主要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回收物品。经过收集、分类、加工、处理、运输等环节,直到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的全部流动过程[4]。
2、丝绸行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意识不足,未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刚刚兴起阶段,因此丝绸行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还比较匮乏,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还远未得到重视。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水平低下。就目前大多数丝绸企业而言,未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也没有专项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极其匮乏,带来物流效率低、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差等不良后果。
物流管理技术落后,尚未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从我国丝绸行业来看,一方面企业的仓库设施、物流设备等大多还较落后,硬件技术落后,导致设备和物流能力未能合理应用,现有的能力和效率也大多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物流管理观念陈旧、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软件技术支持不足,抑制了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且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一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与广大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脱节。因此,丝绸企业急需各种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仍然缺口很大,限制了现代物流管理在丝绸行业的发展。
3、丝绸行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物流。这一阶段的物流是连接企业外部物流和内部物流的关键环节,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三流合一”,即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利用,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则是这三流汇集最集中的阶段,因此要求建立实现“三流”统一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实现有效商品及信息的位移和传递。
生产阶段的物流。速度要快,即物资停顿的时间尽可能短,周转尽可能快;物流质量要高,即物资损耗少,搬运效率高;物流运量恰当,即物资的运距短,无效劳动较少。
销售阶段的物流。对于双方互需产品的企业(如缫丝厂和丝织厂),一方(缫丝厂)的销售物流便是另一方(丝织厂)的外部供应物流,因此要求尽量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成本,以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活动。
四、现代物流管理对丝绸行业发展的启示和对策
1、现代物流管理对丝绸行业发展的启示
物流发展落后约束企业有效地、深层次地渗入细分市场。由于绝大多数企业不能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即使有好的产品也因为物流形式过于单一和重复,缺乏成套化产前、售后服务能力,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丝绸企业在利用外部物流系统方面经验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能力。由于在市场运作中所依赖的物流网络的自身缺陷,丝绸企业通常不熟悉高效物流运作的手段,如果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能得到补足,将面临包括原料、运输成本的巨大压力以及当地化营销的困难。
丝绸企业要积极拓展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应在进行外包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后,将各种合适的任务转给本地的或者本地化了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提供者来运作,能够集中客户资源,为客户节约费用,提高生产率。
2、丝绸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的对策建议
组建丝绸行业物流中心。组建丝绸行业物流中心物流管理技术,能够使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各工序间作有序的流动,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适当的方法,将规定规格和数量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运送到规定的加工工位,以降低在产品的资金占用,加快资金的周转。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能够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即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有针对性的物流设计,制订出以企业为导向的物流方案,能够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
积极挖掘外部市场的物流资源。外部物流资源主要是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外部市场中的众多资源,能够帮助企业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企业的资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
加快丝绸行业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缺乏是丝绸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无法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应加快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定期对现有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提高物流管理现有人员的水平,实现人才的再生产。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4] 王若明.丝绸企业物流管理现状与对策[J].丝绸,2002,9:6-8.
[2] 陈剑.我国现代物流“五大”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流通经济,2004,15:9-10.
[3] 曾成.现代物流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2,1:66-68.
[5] 王佐.我国物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储运,2007,1:69-70.
[6] 徐秋杰.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6,2:22-23.
The silk profession flows the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countermeasure
Wang Xiaoxi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国际货代;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12-06
1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现状和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中国跨境物流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仍是世界的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逐渐变成世界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跨境物流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998年至2008年,中国跨境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出口行业遭受较大的打击,并且连带整个外贸产业链的整体衰退,跨境物流行业作为外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少货代公司都在减员,有些规模小的公司甚至难以为继。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外贸经济的逐渐恢复,跨境物流行业也出现恢复性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准。而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刺激下,市场出现新的机会,国内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适时推出,助推了行业发展。短期内行业企业受益于税费优惠,而长期政策引导将会明确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①市场规范步伐加快;②信息平台整合,扩大规模优势;③可能的政策优惠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融资环境;④重视技术创新,有利于长远发展。
根据上海市国际货代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货代市场规模已达8000亿元。在未来5年内,都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其中海运国际货代市场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约为7成。
根据测算,中国海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11亿标准集装箱增长到2013年的1.64亿标准集装箱,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空运国际货代市场相比海运而言,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要小得多,大约为15%。
根据测算,中国空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275万吨成长到2013年的380万吨,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经济日益全球化、服务外包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供应链管理行业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尚不是以独立行业形式存在,因此国外并无专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分类。但国外此类企业的管理思想、发展途径、赢利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中国供应链管理企业普遍学习、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产生、发展、未来产业升级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供应链管理从属于“现代物流”的范畴,其发展已越来越趋于独立,表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亦不断出现。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所采用的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
从物流服务对象来看,企业如果仅仅将运输与仓储环节外包给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大部分是由自己组织运输与仓储的所损失的设备设施利用率。供应链管理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
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来看,运输与仓储业务的准入门槛一般较低,竞争激烈,固定资产投资较多,业务利润微薄。而供应链管理服务则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提供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且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从供需结构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保守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基本都是供大于求;而专业化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缺乏。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简单粗放的物流企业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而且,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环境与美国物流业80年代的发展环境极其类似,一是政策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开始迅速普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三是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企业纷纷通过物流外包、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借鉴美国90年代以后的物流发展特征,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主流很可能是供应链整合管理,而且增值型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比传统的储运服务更为高级的物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公司的供应链贸易业务包含了采购执行和销售执行两端,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2.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际贸易额的成倍增长,2001―2009年中国商品进口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商品出口年复合增长率为20.7%,这为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提供了广泛的业务基础。
2009年,中国与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总支出约7211亿美元,70%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中国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潜力很大,推动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是跨国公司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甚至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这会产生大量的供应链贸易服务需求;第二是中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刺激了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衰退之后,中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年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准,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中国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1002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
3 中国跨境综合物流与供应链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 物流行业竞争格局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总量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业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物流服务商只能提供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而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
从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锦程国际、新时代国际、飞马国际、怡亚通、新宁物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德迅(中国)、嘉里大通物流、丹沙中福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神华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国内目前的物流服务商的规模和服务内容以及关注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也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其中,有部分拥有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公司,如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国有企业控股的跨境综合物流公司,另有少部分民营资本参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其兼具上述国有、民营、境外三类物流企业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的介入,使其拥有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较快的特点,在细分市场的客户开发和维护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拥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依托境外国有资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拥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本土网络和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外服务网络具有规模优势,且海运物流业务和空运物流业务平衡发展,是行业中极少数同时掌握丰富海运、空运运力资源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之一。
3.2 跨境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我国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内企业众多,特别是2005年国家政策允许外资企业进入货代行业后,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截至2008年年底,在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但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海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6家企业,空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历史较短,规模很小,没有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较弱;少数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但仍然是地域性的品牌,缺乏跨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我国跨境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竞争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竞争较少。由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加之该地区海运、空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此,对货源的争夺和对运力资源的争夺最为激烈。中西部地区则因经济相对不活跃,跨境运输需求较少,且运输成本较高,因此该地区国际货代服务资源投入较少。
第二,区域内或单一行业竞争激烈,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跨境物流行业尽管市场竞争者众多,但受自身资金实力、管理和技术能力所限,以及由于全国物流市场相互割裂,其竞争表现在某一区域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例如长三角区域跨境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对某一行业客户资源的争夺,例如对电子制造行业的客户资源的争夺,而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
第三,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较少,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跨境物流企业只能提供海运物流或者空运物流服务,能提供多式联运(如海空联运)和满足客户其他不同需求的跨境物流企业较少;在提供跨境物流服务时,局限于报关、订舱等传统服务,在提供运输方案优化设计、综合物流服务方面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3.3 供应链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供应链贸易从属于“现代物流”范畴,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整体来看,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主要竞争还集中在物流运输层面,增值服务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商开始出现,但其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都还不高,多数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侧重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使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状况呈现出细分市场相对垄断的竞争势态。而且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市场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小,地域集中度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从理论上讲,所有进口业务都可能成为供应链贸易企业的服务对象,目前供应链管理企业所占份额极低,表明供应链管理企业渗透程度还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由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是专业的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资源整合、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是界定企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拥有少量固定资产,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组织协调外部资源进行运作的“非资产型”物流企业,由于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类运行风险较小,在发达国家由于底层物流设施较为成熟,社会资源获取余地较大,很多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采取这类模式,并能提供较高的物流水平;另一种是投资购买各种装备并建立自己物流网点的“资产型”物流企业,该类公司需要较大的投入,拥有雄厚的资产、自己的网络与装备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物流服务过程,雄厚的资产还能展示一个公司的实力,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以服务内容来说可分集成度较低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和增值型物流服务,以及集成度较高的综合集成服务和系统咨询设计服务。集成度最低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这类企业提供诸如货代、运输、仓储与配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服务。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充分有效利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功能物流服务的经营效率,达到比自营物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际上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提供综合集成服务的物流企业能够把供应链上的一段或者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高度集成、有效衔接,进行运作、管理和优化,他们为客户提供一种长期的、专业的、高效的物流服务。
最后,服务范围是指物流企业所服务的行业范围。有些企业服务范围相对较窄、较集中,仅为单一或者少数行业提供服务,另外一些企业服务范围很广,可以为多个行业提供服务。在成熟的物流市场上,物流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一般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其物流运作模式是不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经对比分析研究,根据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的深度和覆盖行业和地域的广度,我国主要现代物流企业表现如图8所示。
4 结 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内容摘要: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文章首先概述了服务业就业相关理论,然后从总量、区域、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 就业 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研究表明,服务业结构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动效应,服务业承载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历史使命。
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传统理论回顾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渐下降,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次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第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会上升,即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99)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的角度,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了验证,并得出如下结论: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结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结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三)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80年代,霍利斯·钱纳里等人(1989)通过对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提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标准模型”。钱纳里指出,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间,从就业结构的变动方面,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在着滞后现象,而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我国服务业就业状况分析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提高,其中较突出的表现是服务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从图 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从 1978 年的 28.1% 下降到2010年的 11.3%;第二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基本稳定;表现最突出的服务业其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升到2010年的43.1%,提高了近一倍。
(二)服务业吸纳就业情况
在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获得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逐年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服务业吸纳的绝对就业量为26332 万人,是1978年的5.4倍,服务业就业比重由 1978 年的12.2%提高到 2010 年的 34.6% 。同时,从图1和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情况,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服务业,即服务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也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关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各地区的服务业就业情况
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地区差异性非常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前三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其中北京市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4.1%。其他如广东、辽宁、浙江等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吸纳就业绝对量和就业人员的比重都相对较高。而以广西、陕西、云南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吸纳服务业的就业量和比重都相对较低。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自治区之间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差别较大,加之我国实施的是以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带动内地发展、逐步推进的经济发展政策,这导致各地区在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上本身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差距也非常明显。
我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分析
(一)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情况
服务业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一个大产业,不同行业的就业潜力迥异。《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见表2)显示, 教育业吸收的就业量最大,2010年达到1581.8万人;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表明: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领域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新兴的服务行业就业吸纳能力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等。例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近三年的就业量都达到了10%左右的增幅。而房地产业的就业量也从2003年的120.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11.6万人,提升了近一倍。同时,这部分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小,就业还存在着很大空间,应是以后重点发展的领域。
第二,就业吸纳能力有一定程度增长的行业,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中,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随着我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的推出,在未来还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而随着我国卫生社会保障的改革推进和体制的近一步完善,将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
第三,传统的服务领域如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纳劳动力比较多,但其吸纳就业的增速放缓,有些行业就业基本饱和,有些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滑。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的就业量比2009年减少了3.3万人。对于这些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采取改革措施如增加的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特色餐饮等来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分析
产出就业弹性是指产出变化一个百点所带来的就业变化,它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某一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可以用来对产出弹性进行估算:其模型公式为(刘辉煌、刘小方,2008):
L = AYαeμ (1)
其中,L代表该行业所吸收的就业量;A 为常数系数;Y 为GDP;α为就业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对式(1)两边取对数得:
lnL = lnA + αlnY + μ (2)
在对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分析时,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和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服务业内部各子行业利用Eviews 6. 0 软件对式(2)进行OLS 计量模型估计, 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余各行业的拟合结果都较好。经过进一步分析批发和零售业可以发现,出现拟合度不高的原因在于:该行业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发展趋势不太稳定,该行业的就业人员数量有很多年份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也有许多年出现上升趋势,而同期GDP始终都是增长趋势,因而GDP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变动情况。对于拟合得较好的行业,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在2005-2010年期间, 以信息服务、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的产出弹性较高。这意味着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将会拉动更多高层次服务行业的就业。这一点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现代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高端服务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扮演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第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其产出弹性较小。这些在服务业发展初期先行发展的传统服务业,在就业上已经趋于饱和,有些行业吸纳的就业人口甚至开始下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下降。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较快,在吸纳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服务业也存在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差别大等问题。若要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尤其是拉动就业上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质量
以餐饮业住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但因其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因此,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全新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
(二)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做好服务业产业转移
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较快,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更大,吸纳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要改善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需要在实现普遍服务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着力推进新兴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强化其就业效应
以信息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人类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是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和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有效途径。集聚区通过合理布局和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共享资源、获得规模经济,形成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同时,集聚区就业增长远高于全社会就业的增长,拉动就业和转移人口效应非常显著。例如,上海通过鼓励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进行转型升级,建立了若干生产业聚集区,如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漕河泾技术开发区等经过转型提升,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城市转型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根据上海市商委的《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服务业集聚区计划引进各类总部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0万。因此,需要进一步协调市场力量和政府行为在服务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竞争力。
(四)搭建人才平台,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
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服务的提供者——服务人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既可以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又可解决就业难题。但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就业人员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根据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地制宜地提供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突出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以金融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对于此类高端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和引人并举的方针。鼓励行业协会和服务业的管理部门设立“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地组织有关企业的主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和开展境外考察活动。同时也要优化人才引进的环境,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高技能懂服务业管理的国际人才。
其次,促进校企结合,发挥高校在服务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高校需加快服务业相关的学科建设,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设置,扩大紧缺人才的招生规模。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开展校企订单联培模式,即由服务业企业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
最后就是要进一步推广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餐饮客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其技能要求相对较低。解决这类人才短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以全国的高职和技校为依托,免费提供厨师、理发、客房服务等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合格的发放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让更多的服务业从业者能够持证上岗。
参考文献:
1.A. G. B. Fisher.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M]. London:Macmillan& Co.Ltd., 1935
2.Colin Grant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New York STMartinsPress, 1940
3.[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1960
4.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5.郝坤安,张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6)
6.徐海涛,戴骥.服务业发展、就业增长及国际比较[J].江苏商论,2008(11)
7.颜廷标.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9.[美]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