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然资源的索取、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致使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步伐远落后于破坏的步伐。有资料显示,我国主要耕地区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万km2增加到目前的7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流域土壤侵蚀量达30多亿t。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建国初的116万km2增加到367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t,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全国化肥年产量的1/2,由肥力下降而造成的低产用地面积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因荒芜并进而荒漠化的土地达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着[1]。现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库泥沙淤积、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增多,已严重威胁到大坝的日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防治水土流失已迫在眉睫,而生态修复正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1 生态修复的有关概念
人们往往难以将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区分开来,实际上三者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即起主导作用的对象不同。其中,生态恢复的基础条件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小,当停止人为活动对其的干扰后,依靠生态自身的休养生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演替,最终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状态;生态修复是通过辅助人工措施来人为地加速生态恢复的进程,事实上它仍以大自然本身的演化为主;生态重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主要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整治,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恢复生态健康,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其实质是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3]。
2 实施库区生态修复的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针对不同的流域、不同的环境,应结合其水文、气象、地质等因素,分别对待,切不可一味地采用同一种处理方法。例如:对于气候适宜、人为活动较少、自然环境破坏程度轻微的区域,主要采用封山禁牧的方法,同时辅以人工措施。而对整个库区或整个流域进行大面积的生态修复时,应先根据其生物多样性、环境特点、周围人为活动的程度等进行分区,再对不同区域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实施方案[4]。
2.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进行生态修复时,应采用系统学相关理论,结合生态系统的自身演变规律、整个食物链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提出最佳的实施方案,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处于最优状态[5]。在修复初期,应尽量培养并保证本地物种的完整性,排除外来物种的干扰,这往往是人们最易忽视但又最有可能阻碍生态修复进程的关键所在[6]。
2.3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是否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撑、是否有安全可行的技术措施、是否影响周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思想上是否被人民群众和社会所接受等。
2.4 风险最小、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不完善,其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突变性将会使生态修复的成果较预计有较大的偏差。换而言之,生态修复是风险与效益共存。因此,在生态修复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超额经济和技术投入,也要预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收益周期,确保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效益。
2.5 自然修复和人为措施相结合原则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做好生态修复,第1步就应该减少甚至是禁止因人为活动而造成大自然破坏现象的发生,给大自然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7]。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交通不发达、设备及物资难以到达的地区,依靠植被的自然恢复便成为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8]。但为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缩短收益周期,借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人为措施和自然能力相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人为的管理、水土保持措施等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9],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原有自然状态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进行人为改造。
3 库区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以流域边缘为界限,整个水系将呈树枝状,主河道为树干,各支流为树枝。在整个流域中,地形地貌不尽相同,水文气象也各有差异,周围群众思想观念、耕作方式、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等也不同,因此,库区作为整棵“大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流域共生共利而又相互制约[10]。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库区生态修复纳入整个流域生态修复的框架中,统筹考虑,综合治理。
3.1管理措施
3.1.1对库区周围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开发建设项目严格控制,特别是对水质污染较大、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会产生大量弃土弃渣的项目应进行禁止或处理。
3.1.2对于上游河道两岸的居民住宅区,应选择距离河道较远且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合适位置设立垃圾集中放置场地,并定期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填埋处理,且禁止在主河道两侧岸坡特别是河滩地进行耕作。
3.1.3减少放牧,推行圈养。
3.1.4加强对周围群众的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
3.2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
3.2.1在库区内的沟头、沟岸建设多层围堰式拦水埂或埂墙涝池,并辅以植物防护墙,植物种类的选择以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灌丛植物为主。
32.2在主河道两岸种植防护林,可选择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的乔木,例如刺槐、杨、柳等。
3.2.3对于处于流域中上游小型支沟、毛沟,一般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固土及恢复,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库区生态修复的发展趋势
目前,库区生态修复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基础领域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今后,库区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以下3个方面[11-16]:
4.1完善生态修复机理研究
加强对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外在因素(如水文、气象、地质、人为扰动等)、不同破坏程度下生态系统的修复潜力及恢复机制等进行研究,以便于制定修复方案,确立修复目标。
4.2生态修复工程分区标准及验收规范研究
包括两方面:研究如何对生态修复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别的验收标准;在技术上确定抽检内容和方法。
4.3生态修复的环境效应
加强对实施生态修复后环境效应的实时监测,综合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指标并进行分类与分析,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罗祖德.中国的生态危机[J].人与自然,2004,(11):20-22.
[2]梁宗锁,左长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3(4):12-13.
[3]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2.
[4]王俊玲.结合退耕还林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J].甘肃林业,2004(4):16-17.
[5]丁圣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陆静依.美国环保署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恢复指导性原则[J].上海水务,2001(1):50-53.
[7]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4):4-7.
[8]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等.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J].贵州科学,2002(1):7-13.
[9]胡根华.关于加快江西省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3):108-110.
[10]李志斌.长治市小型水库调查及库区生态修复探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1(4):28-30.
[11]崔爽,周启星.生态修复研究评述[J].草业科学,2008(1):87-90.
[12]胡晓静,吴斌.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的转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6(1):168-169.
[13]张志国,张晓萍,张芹等.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38-42.
[14]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27-129.
[15]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4-5.
(一)坚持好中求快,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扎实推进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集中开展工业经济发展双月服务活动,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71.55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0.77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的规划编制、政策处理等各项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中心工业区、制笔之都和*、*、*等特色工业基地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开工35.8万平方米、完工40.03万平方米。工业项目“四个率”明显提高。累计实现项目进场40个、开工70个、竣工35个、投产134个,完成工业性投资27.88亿元,同比增长19.1%。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取得成效。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8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16家。投入技改资金1.1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5个。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步伐加快。新增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企业上市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出台了工业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初步测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87%。
农业经济增效明显。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75万亩。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等地蔬菜生态园区、*溪杨梅省级示范基地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专业合作社9家。城市东片防洪一期工程有序推进,完成河道疏浚62公里,*·*小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建设,蓝田水闸改建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天城围垦堵口合龙,永兴北片围垦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全面完成永兴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动植物疫病防控、森林消防工作扎实有效,防汛抗台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标准渔港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通过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的创建验收。
第三产业增长加速。实现三产增加值36.11亿元,同比增长16.1%。专业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文化用品市场一、二期建成营业,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工建设,不锈钢市场建设进入土地挂牌程序。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万康锦绣园等一批精品项目加快建设。出台建筑业发展激励政策,建筑企业实现一级资质零的突破。瑶溪景区顺利通过国家AAA级复评,*等地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万康假日大酒店、*大酒店建设进展顺利,“山海*·都市休闲”特色旅游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4.62亿元和200.1亿元,同比增长20.7%和23.7%。现代物流、邮电通信、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开放型经济增量提质。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18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5.65亿元,招商选资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实现自营出口总额7.8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对外贸易稳中有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欧洲、非洲等境外投资说明会,企业境外投资平台实现新拓展。山海协作与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加强,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新签约的6个合作项目投资额达5亿多元,区域间协作和交流进一步深化。加强与异地商会的交流联系,在外*人回乡投资创业成为新亮点。
(二)坚持快中求精,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重点工程建设再创佳绩。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大会战,集中开展了重点建设攻坚月活动,重点工程投资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18.8%,达到13.62亿元,完成投资情况为历年最好。东片排污管网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截污纳管39个标段全部进场施工,建成干管5.6公里、截污管74公里。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成建设。区域交通网络逐步健全,瓯海大道东段建成通车,江滨路*段、龙腾南路、南洋大道等工程加快建设,茅永公路修复工程竣工投用,*中心街等4条永强大道分流道路启动改建。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面积1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6万平方米,认购户数411户。同时,积极配合做好500千伏温东变及输电线路、机场扩建、市安居工程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
城市中心区初具形象。按照“东联、西扩、南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规划,中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14.58平方公里,中心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市民广场、文化中心、档案馆建成投用,经济适用房主体工程顺利结顶,景观绿轴一期工程和人武部、消防、边防大楼等一批公建项目加快建设,永中路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中心区建设热潮进一步兴起。加大打卡口、破瓶颈力度,“三横四纵”道路网进一步完善。新征建设用地600多亩,一批金融、商业地块成功挂牌出让,梯度开发、有序推进的建设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市规划和管理得到加强。深化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永强次片区、瑶溪南片生活区和*岛控规调整,编制*镇、*镇中心片控规和状蒲片区规划,区域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共拆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集中开展瓯海大道沿线景观整治,*城市第一大道的形象初步显现。加快文明创建步伐,对机场路、永强大道等9条主要道路进行综合整治,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先进区通过评审。
(三)坚持严中求效,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
污染整治强势推进。以“一巩固、二确保、三摘帽”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大会战,不锈钢拉管和蒲州拉丝行业市级环境严管区成功“摘帽”,合成革行业污染整治通过阶段性验收,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有所缓解。“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规划启动编制,合成革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及三大行业环境污染整治规划编制顺利完成。蒲州拉丝基地、不锈钢拉管基地和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区标准厂房电镀基地一期加快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拆停违规合成革生产线23条,取缔无证无照不锈钢拉管和拉丝企业206家。开展“绿箭”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立案查处违法企业382家。严格环境准入,强化“三同时”管理,否决建设项目39个。全市首家省一级环境监控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对重点污染企业全天候数据和视频“双监控”。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认真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深入开展生态镇、村建设,*镇创建成为全区首个省级生态镇。大力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深化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制定五年整治实施方案,完成永中西岸河等8条河道整治,塘河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深入开展环保“五进”宣传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新型绿色消费,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
(四)坚持实中求惠,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民生工程初见成效。投入4.5亿元,全力抓好十大民生工程项目。群众安居工程,完成危房改造65户,落实了廉租房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7.1%。安全监控工程,新建视频网络监控点200个。全民健康工程,完成*卫生院改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5%,免费健康体检16万人,新建全民健身苑(点)20个。文化助教工程,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1000多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24万元,创建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3个、区级5个,放映数字电影2097场。环保示范工程,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示范点3个,上庄、屿田河微生物治理成效明显。市政排污工程,东片污水管网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建生态公厕12座。危桥改建工程,瑶溪水心桥完成改建,*繁灵桥、天城2号桥、海滨蓝浦桥开工建设。村庄整治工程,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市级5个,通过市级合格村验收17个。交通整治工程,罗东大街南北卡口基本打通,永中中心片区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整治取得成效。留地开发工程,在阀门标准厂房基地落实385亩土地,基本解决了村级二产返回地历史遗留问题。
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全面进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成功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市级教育强镇全覆盖,温十五中、*中学等10所中小学通过省市示范性学校评估。成功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七月十五汤和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堡城墙维修、综合管网建设顺利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镇(街道)卫生院全部配齐“新六件”,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计生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初见成效,社会抚养费高额征收实现新突破。区体育总会挂牌成立,永中、*创成省级体育强镇。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0万多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面铺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3000多人,区劳动就业服务基地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区、镇、村三级避灾场所56个,沿海农村住房防灾能力普查全面完成。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深入实施。青山白化治理和殡葬改革力度加大。国防建设和人民武装工作成绩显著,双拥、优抚工作得到加强。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和区志编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平安建设不断深化。认真推行重大疑难问题领导包案制度,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全国和省重大会议期间“零进京”、“零赴杭”目标。继续保持对“两抢一盗”等多发性案件的严打高压态势,建立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成功创建省级无毒社区先进区,问题专项整治“千人县”顺利摘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省、市考核验收,省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漏征漏管户税收征管工作得到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和馨行动”继续深化,一批劳资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扎实推进,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八项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基层基础不断强化。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492件。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全面开展“阳光行动”和“百名科长服务基层”等活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完成公务员登记工作,镇(街道)机构改革扎实推进。继续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非行政许可事项。深入开展省级示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初步建立了“三位一体”行政审批服务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务信息化步伐加快。开展专项资金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及时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