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抚触,能起到调理肠胃蠕动的作用,并促进粪便排泄,减少肝肠循环造成的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促进黄疸消退的目的,故抚触做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值得推广。本文分析了找出抚触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上应用停滞不前的原因,并为推广提出有效的策略。
1 抚触的优点
(1)经济实惠,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时间充裕;操作简单,简便易学,效果确切;亲身经历,不仅加深亲子感情,还能满足婴幼儿对皮肤的饥渴;副作用小。
(2)抚触能帮助实物消化吸收,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5]。通过抚触护理改善婴儿睡眠,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促进母乳喂养;同时还能让产妇防松,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6]
(3)有研究结果显示,抚触可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黄疸程度及其对脑神经的潜在危害[7]。欧彩斌通过108例黄疸儿对照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黄疸儿童的智力发育[8]。
2 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在临床遇到的障碍
(1)抚触持续时间长,间断则容易复发抚触每天坚持做三次,每次15分钟左右,少则持续1个星期,多则达1个月,如果期间间断进行,不仅会延长病情,而且也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无法辨别究竟是病理性黄疸还是生理性黄疸。
(2)作用效果没有蓝光治疗明显 单纯用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佳、副反应少,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并需要不断监测黄疸指标及排便、睡眠质量、饮食等情况,黄疸呈阶梯性下降。间歇蓝光照射,通常需要12H至24H即可完成,无论从胆红素指数还是皮肤黄染退却程度都较明显。
(3)工作繁琐,患病儿较多,人手资源缺乏 随着疾病的分类越来越细,护理人员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琐碎。任何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都有可能发生生理性黄疸,导致患病儿增多,相对的人手资源缺乏不够。
(4)相关研究较少,受重视程度较低国内外对于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较少且统一,普通老百姓也不明白抚触即可治疗黄疸的原理。由此以往,抚触无论从经济角度、人们的需求方面,科室的利益等也难怪得不到重视。
3 相关对策
(1)间歇蓝光治疗配合抚触,因为单纯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会产生副作用,今有相关研究表明,间歇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出箱期间采用腹部抚触,经过间歇蓝光+抚触的疗程后,不仅效果优于单纯抚触治疗或单纯蓝光治疗,还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
(2)专科医院、针对个体病案行不同疗法,对于不同程度的黄疸,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次,可以在个别儿科重点医院或三甲医院先展开此方案,根据效果决定是否在全市推广。
(3)开设母婴同室,让父母自行抚触医院儿科可以开设母婴同室,并教会孩子家长抚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帮助患儿尽早的恢复健康,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4)作为一种预防手段进行推广。医院应该多开展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讲座,从病因,发病时间,临床症状,护理要点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生儿黄疸病,并可现场教授父母抚触的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些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也是比较容易学会的。
4 结论
抚触虽然不能作为一种更快速有效的方式来治疗新生儿黄疸,但是它的作用,它的优势(简单易行,性价比高)等还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认为最好可以采用阶梯疗法,针对不同病因、程度的黄疸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这就希望广大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根据不同分类进行更加细化的治疗方案,望在治疗新生儿黄疸这一块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Boyd S.Treatment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neonatal jaundice[J]. Nurs Times,2004.
[2]Peiser DJ.Neonatal jaundice:physiologic variation or pathologic process[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4.
[3]刘晓丹,马俊,周艳.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
[5]秦晨.新生儿抚触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12:134
[6]吴洁滢,陈丽洁.新生儿抚触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却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胎儿在子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因此红细胞生成过多,出生后相对过剩)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它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但新生儿黄疸如果有以下特点之一则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⑴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⑵黄疸程度深;⑶黄疸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加深很多;⑷黄疸持续时间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病理性胆红素血症是临床新生儿科常见病症,病情持续进展,可引起胆红素性脑病,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或危及新生儿生命[1]。血液中的血红素的代谢废弃物就是胆红素,当红细胞衰老时,脾脏对其破坏处理之后产生的胆红素会经过大便排出体外。当机体胆红素代谢失常时,就会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本院妇产科护士和儿科护士对抚触加穴位按摩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妇产科产妇娩出的新生儿2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2组新生儿在出生天数、体重、病情重度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坚持母乳喂养,遵医嘱给予四联菌活菌片口服,注意四联菌活菌片应存放于冰箱中,但不可存放于冷冻层中,同时口服维生素B6。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配合穴位按摩,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注意宜两次喂奶之间进行。护理方式如下:将穴位按摩手法融入到标准抚触方法当中[2]。①操作者修剪指甲,洗净并温暖双手,双手掌涂上婴儿抚触油。②头面部:两手掌抚触面部、头部,做洗脸、洗头状按摩。③胸腹部:两手分别从胸前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在胸部划成大的交叉形,然后两手从患儿的左下腹抚至右下腹,交替进行,以一手掌面按顺时针摩腹15―30次,并在中脘穴按揉30次。脐窝神厥穴处用手掌根部环形按摩,先顺时针15次,再逆时针15次。④四肢:两手交替抓住婴儿的一侧上肢从腋窝至手腕轻轻滑行,然后在滑行的过程中从近端向远端分段挤捏。对侧及双下肢的做法相同。配合按摩.⑤手和足:用拇指指腹从婴儿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a.补脾经,用拇指指腹旋推患儿拇指末节螺纹面30次。b.掐揉四横纹,以拇指甲掐示、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3~5遍,然后,再用指腹按揉之。c.运水人土法,以拇指面自患儿小指根推运起,经小天心、掌小横纹到小指根15~30次。d.按揉下肢的足三里穴15次。⑥背部:使患儿俯卧,先用示、中两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按揉2~3遍,并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处按揉,再用捏法从尾椎骨端捏至大椎穴3~5遍。除穴位外,全身抚触每一部位应反复4~5次。抚触时应密切观察反应,并给予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将该指标分成显效、有效、无效这三项。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患儿住院72小时后的胆红素下降幅度以及每天排便次数,胆红素下降幅度越大且排便次数越多表示疗效越显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以(n)表示,运用t检验比较,若p
2.结果
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好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9.00%,p
3.讨论
病理性黄疸由于游离胆红素高于正常,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严重者会形成核黄疸,表现为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惊厥,甚至呼吸衰竭或死亡。为此及早发现和采取干预措施非常必要。根据现有资料证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产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如胆红素生成较多,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等使新生儿在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方面均低下。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各个脏器与人体表面特定部位都有着对应关系,通过按摩抚触相应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功效。如掐揉四横纹、运水入土法,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等,能治脾土,和气血,达到消食导滞、健脾和胃、镇静安神、生津活血之功效,辅助调节胃肠动力,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和大便在肠道的停留,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以促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愈。而新生儿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M食物消化吸收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研究显示:实验组的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儿,患儿每天排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儿 家庭访视 保健员
新生儿解剖、生理、病理特点
新生儿生理、解剖特点:外观皮肤红润,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轮廓清楚,足底纹交错分布,男童下降,女婴大遮盖小。新生儿呼吸呈腹式呼吸,40~45次,心率140±50次/分;多在生时或生后6小时内排尿,绝大多数在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墨绿色胎便;新生儿的视、听、嗅、触、温度觉都有发展,对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条件;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易受寒冷刺激,故需保暖;脐带残端在1~7天内脱落,故要保持脐带清洁干燥。
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生理性黄疸: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黏膜黄染,4~6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4周消退,一般情况好,不需治疗,预后良好;②生理性乳腺增大:男、女皆可发生在生后3~5天,2~3周内可消退,不可挤压。女婴在生后5~7天时可见阴道少量流血,为假性月经,持续1~2天后停止。两种现象均受其孕母雌激素的影响。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即开始下降,第3~4天达到最低限度,第7~10天又恢复。
新生儿疾病特点: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又与小儿脑性瘫痪和智能发育障碍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及早进行干预,到高危儿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及接受康复训练,以减轻损伤程度,降低脑瘫发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其特点是黄疸出现过早、进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在第2周末或早产儿在第4周末仍有黄疸或黄疸退而复现者。新生儿硬肿症,其特点是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体温31~35℃,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在皮下脂肪积聚的部位发生硬肿,早期多见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后逐渐波及臀部、肩以至胸腹部、上肢和面颊部时致不能呼吸。新生儿肺炎,症状出现可早可晚,产前感染性肺炎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产时感染多在24~48小时,生后感染多在5~7天之后。可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表现咳嗽、吐沫、呛奶、点头呼吸、紫绀、鼻扇及三凹征;肺呼吸音粗糙,有干湿音;症状不典型时表现为反应性较差、吐沫、面色苍白、发绀、呼吸暂停;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常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鹅口疮,其特点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颊黏膜多见,颇似奶块,不易擦掉,强行拭之,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溢血,并可向整个口腔以及消化道蔓延。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
访视方法
新生儿自医院出院后,在生后28天内家庭访视不少于3~4次,每次访视应有重点,根据新生儿和家庭、家长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新生儿要及时作出决策,并作详细记录。在新生家庭访视中,要遵循“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宣传指导”的原则,从而提高访视质量,达到访视目的。
初访(生后1~2天):询问新生儿出生情况、分娩方式、有无窒息史、出生体重、有否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母亲孕期情况等;了解新生儿喂养、睡眠、哭声、大小便情况及母乳分泌情况;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特别要检查新生儿的面色、皮肤、有无黄疸出现、脐部有无感染及出血等;宣传并指导母乳喂养、正确护理、注意保暖,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周访(生后5~7天):观察并了解新生儿吮奶、哭声、大小便等一般情况;检查新生儿黄疸程度和脐带是否脱落,要检查脐窝是否正常;了解在喂养和护理工作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示教。
1993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院母婴同室新生儿30432名。男婴15326名,女婴15106名,APgar在8分以上。对新生儿的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确定存在护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2存在问题
2.1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生理特征相关知识产妇及家属不了解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胀、女婴阴道分泌物及出血等生理特征,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即表现出紧张焦虑状态。
2.2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妇及家属紧闭门窗,给新生儿包着厚厚的包被,导致保暖过度体温升高。为使新生儿后脑勺扁平,长时间置新生儿于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给新生儿所谓的清胎热,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不接受对新生儿的脐带采取暴露法护理。
2.3产妇及家属不理解母婴同室的制度及管理产科病房家属多,不配合管理,再加上不准病室通风,导致病房空气质量差。家属无菌观念不强,不能保证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洗手。
2.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及时,医护记录不一致,未真实反映护理过程,甚至有涂改现象。
3护理对策
3.1护理人员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的生理性表现。
3.1.1生理性体重下降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出生后因为不能立即进食,或因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再加上胎粪、尿液的排泄,汗液的分泌,由呼吸道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造成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到第3~4天体重减轻累积可达出生时体重的6%~9%,一般于生后7~10d,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如新生儿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应观察新生儿的吸吮情况和产妇乳汁的分泌量,增加哺乳次数和时间。
3.1.2生理性黄疸由于体内红细胞的破坏,以及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生理性黄疸,5~6d达高峰后逐渐消退,一般10~14d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3.1.3乳腺肿胀新生儿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生后3~5d可能出现乳腺肿胀,一般生后2~3周肿胀逐渐消退。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家属不要用手挤压,避免感染。
3.1.4阴道出血出生后5~7d女婴阴道可现少量出血,无需特殊处理,一般1~3d可停止。及时向家属及产妇宣讲阴道少量出血的原因,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
3.2安排产科管理人员及护士参加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的相关培训,发放母乳喂养指导手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喂养的姿势及注意事项、新生儿日常护理的方法及观察的重点、新生儿脐带、臀部、皮肤护理的方法等。介绍产褥期常见的问题。保证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同时,也保护了医护人员的自身利益。
3.3传授现代育婴知识,对132例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科学的育儿知识宣教,指导家属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室温保持在22~24℃。新生儿包被以体表温暖为度,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即可。由于新生儿消化道平直的生理特点,哺乳后易发生溢乳,指导产妇哺乳后30min内抬高新生儿上半身或是置新生儿于倾斜式卧位,避免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家属用大黄水和金银花露“清胎热”不可随意应用。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沐浴后不再包裹脐部,指导家属每日用3%过氧化氢和95%酒精擦洗脐轮凹陷处及脐残端3次,直至脐带脱落。
3.4加强病房管理,控制陪床家属及探视人员数量,严格落实室内环境卫生,每日湿式扫地2次,保证晨晚间护理质量,新生儿床单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个人安全与健康,临床有报道显示,超过60%以上的黄疸、腹膜炎、败血症、感染等都与脐部处理不当有关,因此临床中要做好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以减少各种意外或并发症,提升新生儿生存质量。为探析新生儿脐带护理中自然干燥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临床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出生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排除早产、畸形、感染、Apgar评分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脐带护理,研究组自然干燥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采取同样护理方法,75%乙醇对擦干净羊水后的脐带做消毒,在脐带搏动停止后血管钳夹紧、无菌剪刀剪断,脐带圈套扎,5%聚维酮碘消毒残端、根部及周围皮肤,并挤出残余血液,对断面做消毒清创处理,愈脐带敷好并及时更换,保证每天至少两次消毒。
常规护理:新生儿断脐带36h后利用纱布与脐带卷做护理,洗澡与大小便污染后及时5%聚维酮碘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并保持干燥,直至其自然脱落。
自然干燥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清水清洁,用洁净毛巾处理好腋窝、脐带断面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不包扎,穿戴柔软宽大透气衣服以避免残端摩擦,洗澡或大小便污染后要清水及时清洁,不用消毒剂。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自然干燥法前要获得家属认可,做好家属的说服教育,在现场自然干燥护理中要注意护理人员正确操作,同时考虑到新生儿出院时间要求,部分要加强对家属讲解与教育训练,以确保新生儿出院后同样能获得良好的脐带护理。患儿在院内时要每天记录两组患儿脐带感染情况与残端自然脱落时间,出院后未脱落者则要做后续电话、QQ、微信随访或跟踪,以便准确记录或提供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如发热、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
1.4统计学
临床数据资料SPSS18.0统计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7.54±1.88)d显著低于对照组(9.81±2.0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脐部感染脐主要以出血、红肿、肉芽肿为例,研究组感染率6.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一般而言,新生儿被剪断、结扎的脐带残端多数会在5-15天内脱落,在未脱落之前,脐带残端有血液残留且由于脱落时经常有胶质分泌物出现,因此很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或感染。临床中脐带的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尤其是脐带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包扎止血,若无渗血则保持干燥静待其自然脱落即可。
临床脐带护理重点要注意保持脐带部分干燥,新生儿洗澡或大小便后要用干棉球或柔软的纱布擦干净,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要注意做好腋窝清洁,若脐窝有脓性分泌物或者鲜血渗出,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情况,则要考虑脐炎,立即实施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