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3S技术;生态旅游;应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48-02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生态旅游的概念。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生态旅游也就随之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生态旅游,最早于1983年由Hetor CeballorsLascurain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人们为顺应“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2.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描述法、数理统计法、构造模型法“3S"技术法等等。“3S”技术方法这种地理方法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逐渐被应用,而且成为一种趋势。国外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已深入到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上,如旅游对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水、噪声、大气等的影响。
二、“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空间定位系统(目前主要指GP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三项相互独立而在应用上又密切关联的高新技术的总称。
其中,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廉价地获取地面物体的影像数据及其空间位置,并能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参考坐标系下,以地理坐标为控制点,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技术工具。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对空中或地面的固定或移动物体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系统。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这三种技术系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3s综合的基本思想是用RS提供最新的影像信息,GPS提供影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GIS为影像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技术手段,三者紧密结合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基础资料。
具体地讲RS是GIS重要的数据源和数据更新手段。利用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建立相应的解译标志,用目视解泽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不同的旅游资源。利用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而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将几何纠正过的遥感图像与相关信息如地形、交通和土壤等相叠加,再结合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可以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GIS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建模功能和制图功能,为RS数据和矢量图形数据的分析评价和结果展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GPS的主要作用是精确的三维定位和导航,为Rs数据提供地面或空中控制,辅助遥感技术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可以为旅游者导航。能够测量高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遥感影像图,通过GIS软件制作旅游区三维景观图。同时,它又可直接作为GIS的数据源。
总之,3s已经发展为一项综合的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军事、规划管理、地质、土建、交通、旅游、野外勘探、道路、环境、水利、林业等诸多方面。
三、“3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从资源调查与产品开发环节的各个环节、到产品的营销、经营、管理等整个过程中都要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勘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可视化输出测量以及信息查询、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借助于“3S"技术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大大减轻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强度,为产品的开发、营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加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性。“3S”技术必将在生态旅游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1.在资源调查与产品开发环节的应用。“3S”技术,可以更加方便、迅速、动态地获取大量资源和环境信息,从而节省生态旅游资源勘测与调查费用。Rs用于植被资源调查、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线路网络等方面。利用GPS点数据对影像数据输人、预处理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显示与结果输出功能、分类等处理,分析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利用GIS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再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之与相关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图层叠加,进行层的管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生态旅游资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森林、山地等特殊地形区,利用遥感等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不仅省时省力、高效率,同时还能提高资源勘察的精度。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便于对所获得的多种复杂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管理,并且可以快速、方便地制作旅游电子地图,便于提供最新最详尽的旅游信息。
2.“3S”与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蓝图和纲领。科学的、合理的旅游环境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项目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减少盲目性。遥感影像作为规划设计的底图,是目前许多规划设计单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真彩色的数字影像,所有的规划要素都以符号和属性数据注记的形式直接覆盖于影像之上。由于GIS的强大的地理分析能力,利用GIS进行生态旅游的环境规划能迅速得到分析结果,而且易于更改规划结果,实现动态规划。当影响旅游规划的因素发生变化时,IX往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修改规划方案。同时,GIS软件都具有很强的地图编辑与显示能力,对规划分析结果利用地图形式显示出来,比较形象生动。
3.在产品促销环节的应用。旅游产品无法转移性的特点决定了市场促销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数字化营销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化和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从而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利用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便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等特点,以开发网上预定系统,对生态旅游产品中交通、住宿、游览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远程数据管理,进行网上生态旅游产品查询、交通查询、住宿查询以及客房、机票甚至门票的网上预定等,以此为生态旅游者带来更多的方便,更加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与生态旅游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是生态型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除了满足生态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要,还要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借助于GIS等“3s”技术,可以帮助游客进行空间定位,它可以让你随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会迷路。同时,帮助景区管理者进行安全检测,预防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确保游客旅游活动安全。GIS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关于生态旅游地的信息,利用GIS进行生态旅游的信息管理,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空间特征查询各项属性,也可以查出具有某一属性的所有空间特征的位置和分布。旅行社、酒店等接待单位可以通过GIS查询客源、客流量,从而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利用GPS进行信息管理,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线路,并对其进行智能化调度。同时,实时地监控旅游车辆、船只及旅游探险者的位置动态,可以减少旅游事故的发生,为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基于3s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从而给旅游者提供了周到、全面、贴心的旅游服务,这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引言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管理难度大,主要体现在资源范围广、变化过程短(尤其是自然资源)以及信息量庞大等,但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将大大降低的管理难度,这也为推动现代化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还不够成熟,也缺乏经验指导,这也是我国大多数旅游区管理不善的一大原因,对旅游业发展非常不利。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貌、水体、气候以及动植物等一些自然因素,这些因素相互结合构成一个个吸引人们去观光旅游的天然景观;而人文景观则是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其中有各种历史遗迹、古今建筑精华以及各民族的习俗等。当前,现代测绘技术在旅游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包括,资源调研、开发以及规划,资源动态监控及保护,制作旅游资源遥感图,旅游信息系统的策划、开发,设计虚拟旅游系统等方面。
一、使用遥感技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1.将遥感技术引入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
做好旅游资源研究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以往采取的调查方式多为人工实地调查。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成本投入也高,效率也很低。而遥感技术的引入,不仅使测量范围增宽,也节省了时间人力,更使测量效率得到提高,形象也更加客观,更兼有重复观测等优势,所以,在旅游资源调查的过程中中引入遥感技术,并将其与实地观测联合应用,对提高结果质量及调查效率而言作用十分明显。遥感数据在选择分辨率时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通常,分辨率较低的遥感数据多被用在面积较大的自然景区上,如TM数据等。利用遥感技术为明十三陵拍摄的航片上面能够清晰观察到每个陵园的范围、形状以及布局等。遥感技术被应用到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常见方式:
(1)使用遥感技术独有的波谱,创建对应的解译标志,并在遥感图像上面使用目视解译为各个旅游资源做出标识。
(2)使用监督及非监督的方式划分旅游资源的种类。进而将其数量和布局查清。
(3)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纠正后,在上面添上地形、交通以及土壤等各种信息,在参照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因素,对旅游资源做出合理评价。
2.遥感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规划中
遥感航片能全面反映出景区面貌,规划人员使用它能够大概掌握景区的情况,进而对景区做出全面规划。甘肃省地图院使用遥感技术拍摄的全色航片,全面的得出麦积山风景区的各项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出旅游线路。工作人员在室内根据航片得到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覆盖等数据,制定出初步的公路线路,再进行实地勘探,对线路中不合适的实地做出调整,线路中桩也因此一次性完成放样,这样做不仅保障了设计合理性,也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生态旅游是现在很热门的旅游项目,其规划人员可使用遥感资料及其有关分析,在景区内部划分区可供生态旅游使用的区域,并作出旅游规化。此外,遥感资料还能被用作旅游规划的底图,也能从其上提取相关数据充实旅游信息数据库。
3.遥感技术被使用到环境动态监测中
遥感观测具有多时性、周期性的特征,将其使用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可获取动态化的资料,景区人员就能利用这些资料对旅游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及再开发,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库也能因此及时完成更新。此外,遥感调查也能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中,调查数据可以全面反映出景区的状况,其多时性、周期性等特点有利于观察人员获取最新的数据及变化状况。
4.遥感技术被使用到影像旅游地图编制中
以往的线划旅游图只能大概描述出景区地貌,而影像旅游图的出现则是采取类似光学摄影的方式把遥感影像和地图、遥感技术和旅游之间相联系起来形成新型图种。其具有以下特点:形象逼真、图形清晰易懂、色彩明快等。游客可以从图上快速找出自己所处位置,及所要去的景点方位和名称。它具有两种形式:二维和三维。
二、GI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规划中
1.GIS技术为旅游决策添加了理性角度与定量分析,使其更具有有合理性。旅游决策涉及的情况很复杂,包括环境、生态以及经济等不同领域。GIS应用到旅游规划中将起到如下作用:
GIS在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管理方面具有强大功能。这项功能将会给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带来大量数据。
(2)GIS在旅游空间分析方面具有强大功能。使用GIS技术中的拓扑叠加技术将环境层(地貌、地址及气候等)和旅游资源评价图进行叠加处理,并使用其分析开发区域的可行性;同时GIS技术可以用来规划旅游线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位置;也可使用GIS具有的缓冲区功能,将景区保护范围划出;GIS具有的数字高程模型可确定出某一点观看其他位置的可视性,方便完成规划时的通视性设计。
(3)GIS在空间建模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可使用GIS技术为旅游资源建立虚拟模型,其中有环境容量、游客容量、景区受污染状况等模型种类;也可使用GIS技术建立出景区的三维模型,方便规划人员立体化了解整个景区的状况。
(4)GIS在制图上有很强的优势。制图属于GIS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应用GIS软件能够绘出各种清晰明快的图形,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旅游规划图等。
2.GI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信息系统中
旅游信息系统又称为TIS,其是将旅游信息数据库作为信息基础,在使用计算机,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支持下,对旅游信息进行综合化、动态化的获取、存储、控制、分析、查询以及应用等。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及WebGIS的开发应用,一些以WebGIS为基础的旅游信息系统逐渐成为开发热门。因为WebGIS具有客户遍布世界、服务器扩展性较佳以及跨平台等优点,所以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应用。
三、GP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发展规划中
GPS具有精准的三维定位及导航功能。其在旅游业发展中主要有三个作用:
1.辅助遥感技术完成旅游资源评估。遥感技术分析的地质地貌并不完全精确,所以使用人工实地调查不能避免。GPS能够为实地调查提供准确定位。
2.起到导航作用。GPS技术被应用到导航上能够使旅游者时刻明确自己所处位置。
3.用于测量高程。使用GPS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出景区的高程,有利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设立,在使用遥感影像图,运用GIS软件绘出景点的三维景观图。这三者虽然在现代测绘系统中相互独立,但在实际使用中经常被集结在同一应用系统中,现代测绘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资源管理中通常也是这三种技术相互联合进行,如在绘制景点三维景观图时使用GPS完成三维定位时,RS完成数据采集、更新,GIS完成空间分析及综合处理。
四、现代测绘技术被使用到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将其和虚拟技术联合运用
景区规划人员可把现代测绘技术和虚拟技术联合运用,使用虚拟技术能够在不实施的前提下就能检测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也能使规划人员客观的判别出各项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如规划旅游宾馆如何吸引人们的关注,商业网点在那个位置才是最佳,污染企业放那个位置对景区影响最小等。现代测绘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联合,还能给游览者展示已经消失的景点。如,将以前的三峡风景区做成虚拟景点,利用以往的航片、卫片以及各项实测数据设立一个地形地貌模型库,再附上相关人文数据,雄壮巍峨的三峡美景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
2.现代测绘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联合使用
现代测绘技术可跟多媒体技术及动画技术一起被应用到旅游资源管理中,并使旅游信息系统呈现多样化特色,为景点起到宣传作用,进而增强景点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来游览景点,提高景点经济效益。
五、结论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专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44-01
体育旅游是一种集健身、娱乐、游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既有各种竞赛项目,体验体育项目带来的刺激和挑战,又可以领略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作为一种专业旅游,体育旅游有登山、游泳、垂钓、龙舟、射箭等项目,以及参加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旅游。发展体育旅游,可以改变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近期开展的热门有滑雪、高尔夫等项目,截止到2009年年底,西安市已发展滑雪场5家,建设高尔夫球场6个,为西安热爱体育旅游的人们提供了去处。
一、西安市旅游资源概况
1.西安古城旅游区
本区是关中平原的腹心部分,位于渭河冲积平原的最宽处,包括了新城、莲湖、碑林和雁塔的东北部,以及咸阳的东南部,地势起伏不大,我国的周、秦、汉、唐都将西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旅游的集散地。该地拥有明城墙和大雁塔等名胜古迹,有北湖千亩水面,可以建设一批结合本地特色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比如可以建设一个以唐朝为背景,集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区。
2.临潼旅游景区
临潼区位于西安市境内,秦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墓等历史古迹均居于此,有“‘世园’看西安 旅游看临潼”的美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华清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西安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临潼旅游景区跨临潼和灞桥两个区域,以历史文化名山骊山而闻名于世,因为起步较早,定位为国际化的旅游景区,发展的一直比较迅速。近几年来,临潼以“秦风・唐韵・御温泉”为旅游特色,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品牌。区域内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深入挖掘“唐”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结合体育运动休闲,可以打造成一个具有温泉疗养和生态旅游功能的旅游胜地。
3.秦岭山地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
秦岭山地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位于西安市的南部,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距离重要客源地的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都很近,可以接受来自以上各地的客源辐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秦岭山区度假旅游。近年以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楼观台、终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和骊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未来一段时间,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将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既有生态效益,又具备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模式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秦岭山地自然景观旅游区的主要开发类型是森林公园、地质地貌公园和生态旅游。
二、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对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旅游已成为新兴的体育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就要看到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西安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和体育业大公司、大集体的合作,共同推进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推动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作,共同出资组建现代体育旅游产业集团,扶持一批前景好的体育旅游项目。
2.加快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要将体育旅游事业做大做强,就要敢于突破,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才能深入挖掘资源内涵,推动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对西安市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盘点,建立一个有望实现体育旅游的景点,建立一个项目库,可能会进行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加以标注,作出科学规划;第二,对已经列入体育旅游建设计划的景区人才队伍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对他们在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类安全措施进行着重讲解,切实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树立科学的体育旅游观
体育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旅游项目基础之上的,和自然、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好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就多部门协调联动,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才能把这项系统化工程做好,为西安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4.加强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
无论是基于做大体育产业,还是做大旅游产业的考虑,二者的融合是时展的需要,是一个既具有旅游特色,有兼容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只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做好产业融合工作,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事业。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经过对西安市旅游资源的了解,发现适合开发体育旅游的景点主要是和秦岭一样的山丘型资源为主体,山、水相融合,以秦岭山脉为依托的山丘型旅游资源。具体来看,西安市可以用来发展体育旅游的项目有10类。分别是长城、军事设施遗址、老年康体中心、谷地旅游地、民间演示、广场、山丘型旅游地、体育馆、园林区、自然保护区等。我们重点发展旅游项目,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和打造景区品牌的需要,也是弥补陕西旅游娱乐性缺失的需要,要将体育作为旅游资源的新特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谋划一批集健身和休闲为一体的大项目,为提高景区旅客数量提供硬件保障。
2.建议
为了实现西安市与周边地区的资源互补,可以实施“景点捆绑”策略,比如铜川市以“滑雪”最为出名;华山则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可以利用西安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模式,有助于加快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步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新兴旅游项目上来。目前,西安市、杨凌和咸阳市的人文资源开发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要围绕以上三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人文活动的建筑和设施资源群,结合西安市丰富的建设资源群,建设一批体育场馆、高尔夫运动场地等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12-1 17:23:22 点击:358 属于:规划设计类 项目名称: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委托单位:崇阳县旅游局
规划范围:196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起止时间:2010年05月——2010年08月
项目主创:杨洪 刘庆 张晓丽
项目成果:
一、规划纲要
二、规划说明书
三、十三个景区策划
四、规划图则
五、电子文档
1、规划文本、说明书、13个景区策划
2、规划图则
项目概况: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的南端,与湖南、江西接壤,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中南大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地带,属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1+8”城市经济圈。崇阳山水清秀,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良,高山、茂林、修竹、流泉等自然景观遍布,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绿地面积近300万亩,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百泉之乡、阳光之城的美誉,为崇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组根据崇阳县的旅游资源赋存及其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提出了其“十二五”期间旅游业遵循“12415”的战略思路。即在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体现一个文化,把握两个统分,实施四大战略,突出十处天府,完成五个重建。确立起“商周天府,生态崇阳”的总体旅游形象,围绕“中国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品牌目标清晰、文化特色浓郁、功能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崇阳旅游总体格局划分为“一心一坛一带七区”:一心即旅游集散中心;一坛即“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一带即以隽水河为载体的旅游观光带;七区分别为商周文化体验区、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鄂南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水果竹类种植加工区、高山蔬菜农业观光区。 规划在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设立了《崇阳县旅游发展建设项目库》,确立了 38 个可供开发的旅
游景区与旅游项目,其中 13 个项目纳入到“十二五”期间旅游优先建设,5 年实现投资 11.41亿元。 规划核心创新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都融合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崇阳作为长江流域的山地城市,其商周文化特性显著,且具有近 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张扬、传承中华文明,规划提出在崇阳设立“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通过农耕祭祀活动,展示从先祖神农到今天的农业科技文明过程,促进崇阳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整合周边县市,形成以崇阳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经济圈”效应,打造以崇阳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的农业生态旅游商品集合生产基地,带动崇阳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崇阳县域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规划图件:
旅游资源分布图
总体布局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