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核算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纲要》提出了把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核心。财政拨款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投融资对充实教育资金来源极其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不同于中小学的办学方式,高等院校的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更为复杂。解决好高校教育资金来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才能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供长足动力,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好、用活。
就资金来源而言,高校资金来源与财政拨款、高校自身项目收入、高校校企等单位的收入、学生缴费收入、社会基金等。我国的高校分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本科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指“985”和“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高校的类别不同,经费的来源和各种来源的比重也就不同,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的资金来源中仅有1.2亿属于财政拨款,比重为26.1%,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而本三学校、艺术类的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缴费收入比重则会比较大,高校预算外资金在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流入。相对而言,财政拨款、学生缴费收入比较稳定,而高校项目收入、附属企业、事业单位收入和社会基金流入则具有较大的不可测性。高等学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包括事业、企业、基建等多性质的综合财务,涉及到计划、分配、决算、物价、税收、内部控制等方面。这种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要求在预算管理中,必须科学地确定预算年度的资金来源、资金金额。明确了资金来源和数额才能有效地制定计划,将有限的资金用对地方,用到刀刃上。制定预算,要紧密结合各个高校的战略、方针、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制定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奋斗目标。
高校的战略内容涉及办学方向、高校特色、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以及高校的声望和地位等。战略目标定位后,就应确定各战略阶段发展重点及具体的战略措施,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预算,该过程就是战略与预算相结合的过程。战略指导下的预算管理,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各个高校应该认真研究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导向,正确分析判断教育形势和政策走向,制定并严格执行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预算目标,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促进高校管理的稳步发展。
其次,各个高校应该认真落实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明确内部职责分工,落实填报责任,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指标口径和编制要求,认真组织好年度预算报表及预算情况说明书等资料的编制、报送工作。
最后,做好预算编制的指导和审核工作,确保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审核重点包括预算编制基础、编制范围、编制口径、预算指标的合理性,以及预算指标与高校战略规划是否衔接,表间重要指标是否衔接,预算情况说明书内容是否详实等内容。
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预算编制方式。传统的预算编制通常比较粗糙。各部门经费预算和使用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部门大手大脚花钱,仍有资金沉淀;有的部门预算制定的时候欠缺考虑,下达预算经费少,常常在年度中旬的时候就捉襟见肘、苦不堪言。企业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来代替传统的“增量预算”。“增量预算”是根据上一年的基数加减本年度支出的变动来调整预算规模,使得预算管理成了“分蛋糕、切蛋糕”。一些部门害怕预算不足而大幅提高预算,有限的资金不能流入更需要的地方。“零基预算”很好地克服了这些缺陷。但是,如何从“零”制定预算?这需要高效决算和预算的配合。根据决算数据和预算数据的差异,找到较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哪些费用是必须支出的,哪些费用是可以控制的,哪些费用的不应该产生的,以此杜绝高校资金管理浪费。
推行绩效预算,是克服高校预算执行力不强的有效方式。高校战略规划中的远期目标可分解细化为短期的绩效目标。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目标,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通过绩效指标进行反馈。绩效评价时,应该采用各个部门自身向上报告和自上而下的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报告和考核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间,为了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应该增加考核监督的不确定性。通常,监督部门和预算的制定部门需要遵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不定期的抽查是提高预算执行效力的重要手段。
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关键词:政府;会计核算;改革; 财务报告
长期以来,政府会计在我国习惯性地被称为预算会计。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侧重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而对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已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研究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规定: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仍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程序简单、核算科目简化、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支出的优点,但随着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也更加迫切。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活动全貌。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也不确定,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无法满足国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资产状况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结构及其效果等信息的需求,也将难以满足国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偿债能力以及平衡财政赤字能力等信息的需求。
不利于提高政府活动效率和绩效考核。由于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己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对预算的绩效管理的需要。不符合会计国际化趋同方向。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大多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是世界上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我国的经济已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循国际公认的经济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因此,硕士论文 我国政府会计现行的主体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应尽快实行变革,以实现与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我国政府会计发展方向探究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其工作效率愈发迫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信息,对所提品、服务的成本与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的财产实现良好的监控也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应计制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的基准,管理者不再具有影响时间的能力,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即资金使用的效率。所以说,应计制的实施有利于引进效果更佳的财政控制系统。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主要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目的,没有披露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因此,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不能真正反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初探罗 彬内容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映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也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绩效信息的需求,但是如果改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就能使得以上情况得以改观;其次,从报表的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引入应计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步伐应如何适应政府会计的发展以上分析讨论了我国政府会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其共同特点是都包含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真实化、公开化、效益化的要求。
而言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了关键。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时如何引入应计制。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为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总预算会计在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时,对于部分科目应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属于逐步深入式,即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根据需要在一部分政府会计科目中使用权责发生制。由于行政单位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预算资金,因为一般只涉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所以可以仍然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也属于逐步深入式。
鉴于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活动时远不止涉及资金这一种资产,所以建议在财务报告中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核算方法,采用渐进引入式的改革,即从政府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应用,但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现金流量方面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非营利组织会计,不管是政府主导型还是民间自我管理型,因为都是社会目的明确的机构,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更有利于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一方面更好的接受社会民众和出资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能使机构管理者实施好自我监督。“我国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程度。笔者的建议是:凡是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经有规定的
--> 或已被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如果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不相矛盾,而且我国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该类业务的,则尽可能借鉴吸收,尽量少走弯路。
凡是我国实务有的业务、特有的政策规定,则应立足国情,有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硕士论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除了在现金制基础上继续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外,还应按应计制基础增设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或称运营表)。全面的财务报告与政府统一的总预算相配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上文中提到的权责发生制的“渐进引入式”,从政府财务报告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应用,但在现金流量方面可以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展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作用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完全采用以前的作法,会计基础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没有必要按常规走完每一个步骤,可以选择渐进引入、逐渐深入等模式,以减少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益,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逐渐建立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韶、孟阳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改革———两种会计基础并存[j].全国商情 - 经济理论研究,2007,(13),82-83。
[2]施生勤,对我国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6,(09),125。
[3]刘瑜,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论坛,2010,(06),38-41。
[4]杨曼,对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244-245。
[5]牛小宾,关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4),102-103。
[6]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2),11-12。
[7]杜立纲、战莉,论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渐进引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205-207。
[8]金希萍,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j].事业财会,2005,(06),32-33。
[9]迟雁红、张集会计毕业论文琼,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j].商业会计,2008,(13),60。
[10]刘牧野,浅议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原因[j].消费导刊,2008,(5),78。
[11]谷蕾,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济,2010,(06),82-83。
[12]周云晖,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分析 [j]. 现代经济信息,2010,(5),111。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因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在国家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会计电算化是高校更好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高校会计电算化水平的高低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能否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和财会服务质量的高低。本文从会计电算化前期准备、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的有机融合、财会人员电算化知识培、会计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财务预算控制,会计数据安全
一、重视会计电算化前期准备工作
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进行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
(一)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体系,包括会计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是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一般有以下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即高校会计核算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必须严格国家级财政部的法律和法规设置,以便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财务决算时能按财政部门的要求准确、方便地编制统一会计决算报表。
二是相关性原则,即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要考虑能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准确、快捷地提供分类明细的决策信息。如水电费支出项目,必须分设水费和电费明细项目,以便分别能掌握水费和电费的消耗信息。
三是实用性原则,即根据各高校规模、内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等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会计明细科目。
(二)科学设置部门、往来和项目及其编码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不仅要提供整个学校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根据管理的需要提供分部门和项目的会计信息,以及应收应付往来会计信息,为此需要科学设置部门、往来和项目及其编码。部门设置应结合经费预算管理需要,也可以按管理职能细化设置部门。
(三)仔细整理出年初余额数据
根据以前年度的会计账簿资料,按照事先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部门、往来及项目表,整理出年初余额数据。会计电算化是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事先必须对账务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应先对上年度会计账簿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按照事先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部门、往来及项目表,整理出下年度年初余额数据。
(四)建立健全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和内控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的同时也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控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手工账下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在岗位设置、工作权限、数据存储、会计信息生成、预算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贮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规范的岗位职责和内控管理制度,重新构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二、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
将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实现会计记录的同时,实施财务预算时时控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部门两项重要且相互关联的工作,其中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编制与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财务预算的有效控制,需要会计核算系统时时提供各部门各项预算指标的使用和结存余额。这就需要将学校、部门或项目的财务预算指标事先置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在使用财务预算经费时,一方面进行会计记录,另一方面减少相应财务预算指标数额,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控制有机融合,尽量减少或杜绝人为因素干扰财务预算的执行。
三、加强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业务培训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的会计人员已经理解和适应了电算化操作,但是业务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误操作。而且对会计软件的功能了解也不全面,一般只使用了报账功能.对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知之甚少,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所以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会计电算化水平势在必行。
四、做好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由于利用计算机的舞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被发现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意义重大。由于财会人员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不够等人为原因,及一些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电源故障等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故障甚至是瘫痪。如果造成财务数据永久丢失,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上述状况,高校应该加强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意识,把会计数据安全问题放在财会工作首位,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多级备份机制。对于会计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并且备份数据要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多个存储介质上,必要时应对备份数据压缩、加密,通过多种手段确保数据在损坏后可以及时恢复。同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的用户账号、权限设置、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不使用简单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密码,防止泄漏账号及密码。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财务软件本身有安全漏洞,要及时安装的补丁程序或升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如果能够做到以上的要求,就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促进高校的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中国法制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 敬采云,仕宏.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关键词:ERP,物流持有成本,核算
一、引言
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ERP系统在企业的运用,给物流持有成本的核算提供了一个契机。ERP系统是通过各种功能模块来处理业务的,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配模块进行组合。一般来说,ERP系统由财务会计模块、资产管理模块、管理会计模块、物料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销售与分销模块、质量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和工作流管理模块等组成。这些功能模块覆盖了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能帮助企业实现整体业务经营运作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考虑与其他模块相互关联的基础,在ERP系统中增加物流成本核算模块,使之共享整个ERP系统所集成的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将产生更大效用。本文将在ERP环境下分析制造企业物流持有成本的成本习性,并探讨其核算方法。
二、我国现行企业物流持有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物流持有成本核算范围和项目难以确认。现行会计制度下企业没有单独在财务会计制度中设置物流持有成本,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物流持有成本作出全面的核算和控制。通常来说企业物流持有成本产生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 库存资金占用成本:该项目往往在企业财务分析系统中体现,然而说到控制和绩效考核,将之纳入企业物流管理体系更为合理,因为库存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物流管理的重点;(2) 存货跌价损失,该项目作为资产减值损失类项目直接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3) 存货损坏和丢失成本:作为费用和损益类项目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4) 缺货损失:这类项目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计算。鉴于以上企业物流持有成本的分布范围和构成,现行会计体制下企业还很难对物流持有成本进行合理的确认和核算。
2.企业物流持有成本表现较为隐性,通常分散在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中,而且核算起来很困难,单独核算的成本也较高。现行会计制度下很少有企业核算自身物流持有成本,究其原因:一是在现行企业财务体制下核算企业的物流持有成本与财务报告有些许冲突,同时会大大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二是物流持有成本核算的内容分布广范而分散,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MRP,BOM等)支持,核算资料的收集将极为不便。综上,企业物流持有成本分布广泛,成本费用也分散在其他成本项目中,这样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获取企业物流持有成本的真实数据,无法建立物流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也无法对物流持有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3.我国对于企业物流持有成本没有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核算一个企业的物流持有成本,首先要确定他的计算范围,其次确定物流持有成本的核算项目;最后还要考虑其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问题。不同企业不同的会计记账需要导致了对于物流持有成本核算的不同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间无法就相关的物流持有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的平均物流持有成本数据,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物流持有成本的构成及主要核算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在对物流持有成本的核算问题上存在许多观点,本文分析总结当今物流成本核算领域的研究,将物流持有成本设计表格(表1)核算,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依次按照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分类进行。各项物流持有成本的核算方法如下:
1.库存资金占用成本:该项目=存货平均帐面余额*企业内部平均利息率。在物流持有成本核算中,对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应以平均帐面余额为基础,平均帐面余额= (期初帐面余额+期末帐面余额)/2,企业内部平均利息率以企业债务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为基础。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实质上是对存货占用资产的一种以整个企业内部平均利息率来计算的资本成本。现实中,美国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库存资金占用成本。
2.存货损坏和丢失成本: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属于非常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因此,该类损失的数据收集较为简单。
3.存货跌价:在财务会计制度下,有“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数据计算该损失。企业如果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算期末存货价值,可以直接利用其期末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计算期末存货,则要按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期末存货的跌价损失填列。
4.缺货损失:这类项目计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一般情况下缺货损失=每年订货次数*缺货数量*缺货概率*单位缺货损失。
表1企业物流持有成本核算表
核算范围
核算项目
供应物流
生产物流
销售物流
回收物流
废弃物物流
合计
物
流
持
有
成
本
库存资金占用成本
存货平均帐面余额
企业内部平均利息率
存货损坏和丢失成本
计入营业外支出的损失
计入管理费的损失
存货跌价损失
期末存货历史成本
期末存货现值
缺货损失成本
每年订货次数
缺货数量
缺货概率
单位缺货损失
关键词:货币流量;分析性框架;中国实践
一、货币流量核算的产生及发展
1947年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普兰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论文《通过美国经济跟踪货币流通》,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重视,该论文标志着货币流量核算的诞生。科普兰将货币流量界定为通过“主要货币循环”的交易产生的货币流,而不包括诸如银行间的支票结算等等此类的不使用实际货币的“技术易”。
科普兰之后的几十年中,有关货币流量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货币流量账户的深化与拓展;二是货币流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货币流量账户主要涉及到相关数据特性的确定和统计框架。比如如何区分货币流量和存量、如何对经济部门进行归类、如何进行资产的分类和估值,以及如何在统计上确定净额的程度等等。对于不同国家货币流量数据的可得性问题,Heth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对于货币流量与资产和负债存量的一致性、金融资产净持有的一致性,Stone、Barker、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等作出了贡献。而且,为了提高其准确性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以及利于政策的制定,货币流量账户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货币流量分析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命题,一,货币支出流量形成分析期内的社会总需求,进而决定分析期内的名义总收入;二,可贷资金的供求流量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三,在进行任何支出之前,经济主体手中必先持有货币。
货币流量核算的前提是进行货币流量的统计,在准确的货币流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货币流量的分析,因此货币流量核算包括两个框架:统计性框架和分析性框架。以下我们将主要对货币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状况。
二、货币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
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货币存量分析法已成为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在处理一些货币政策的应用问题方面总是表现出一些致命缺陷,所以对货币流量分析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该讨论涉及到极具实践性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这是由于究竟应关注流量还是关注存量,关系着货币政策的成功与否。
货币流量核算分析侧重于对流量的分析,其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强于货币的存量分析方法。存量方法由于用货币供需代替了资金供需,因此不能把对金融体系的考察纳入其中。这导致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这不能适应货币供给与金融过程的交织境况,但是随着全社会流通货币的主体变为银行负债,货币供给数量变化受金融过程的影响加大。就像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主流货币存量分析是存在两大缺陷的:一是受货币内生的限制,二是很难考察金融过程。但是货币流量分析方法却是可以克服这两大缺陷的。
金融体系是货币流量分析框架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在货币流量分析中考察金融机构的行为和货币供给变动这两者的影响。在初期,贷款供给将等于公众储蓄、企业从前期消费中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持有的流动资本、与上一期持有的闲置货币相比本期闲置余额的净减少和银行在本期新创造的净货币之和。贷款需求包括融通本期净投资的需求和维持或重置资本支出的需求。利率是使贷款供需相等的宏观经济指标,通过利率的传导机制,可以使得消费、投资与货币存量协调发展。贷款供给中的公众储蓄与贷款需求中的融通本期净投资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计划总储蓄,贷款供给中的企业从前期消费中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持有的流动资本与贷款需求中的维持或重置资本支出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计划总投资支出。由可贷资金理论得到利率决定方程式简便形式:本期计划总储蓄+闲置货币需求的净变化+新创造的净货币=本期计划总投资。以次为基础对货币需求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后,就可以得到相对系统的货币流量分析框架。
可以看出,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手持资产的主要形式已变为金融资产的形式,这说明,居民手中持有的相当大部分的货币资金始终在金融系统中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持有货币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的行为就不会对货币的循环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除非金融体系不能通过贷款或购买证券的形式再将这些资金重新投入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主体货币窖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同时,金融窖藏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窖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对货币循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货币流量核算之中国实践
我国的货币流量核算包括人民币和外币金融业务的全部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货币、信贷受国际收支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外资引进,大量的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对外发放债券和贷款。可以看出,国际收支、汇率与国内货币、信贷联系紧密,从这些指标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的数据已由单一的货币供应量扩展到包括存款性公司概览、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内的20类数据,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统计仍面临着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调整问题。我国在1994年首次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并于2001年和2002年两次对其进行调整。在当今经济、金融因素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地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CGMFS(2008)已经明确提出电子货币这些新兴金融产品的货币层次归属问题,然而我国当前货币统计口径仍然较窄,只反映到M2层次。因此,有必要加快对多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政策目的与其他分析目的的要求。二是货币统计的定位问题。我国当前的货币统计是以存量为主的核算范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来看,自2002年以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存量)来调控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效果甚微,中国人民银行自2004年不得不重新启用直接调控信贷总量(流量)的老手段。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要求我国货币统计工作应该从以存量为主的模式转向存流量结合的模式。
想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流量核算体系,不仅不能脱离现有的现金统计和银行信贷情况,而且还需要根据当前的宏观金融监管的要求,对现有的统计制度进行改革,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新的综合分析的框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4参考文献
[1]聂富强、崔名凯、郭永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的比较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