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改革具体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公务员是否参加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可分为联动模式和分立模式。联动模式是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统筹考虑,置于统一的制度框架内,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自愿储蓄构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分立模式则是为公务员另行设立专门的养老金制度。很多学者主张联动模式,他们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程恩富,2009;郑秉文,2009;华迎放,2006)。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赞成分立模式。易正春提出,鉴于公务员的特殊性,应该建立单独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7]庄序莹等认为在目前的利益格局下,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时机还不成熟,为他们建立单独的保障计划才是现阶段的合理选择。[8](
对于如何走出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举措。杨燕绥从完善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角度出发,主张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养老金,逐渐替代退休金和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从而引领中国养老金在动态中进行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9]李绍光则提出了两个选择方案,一个是偏重于积累制的一次性退休金加个人账户的职业年金计划,另一个是现收现付性质较强的名义个人账户制。[10]唐俊认为,必须摆脱改革的思维定势,借鉴南非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只完全积累的、中央集中管理的、缴费确定型的养老基金。[11]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薄弱领域。学者们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达成共识,关键分歧在于采用何种制度模式,目前主张联动模式的居多。另外,研究多是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08方案”)的政策分析,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很少,特别是相关经济学分析。囿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数据的缺失,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制度安排效率、制度激励相容及制度成本等评估标准对改革进行理论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试图通过这些理论探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从制度建立至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参照政府机关执行的,没有形成单独的退休养老制度。较早的有关规定是195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该法规首次把事业单位纳入保障范围,并对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条件及退休待遇作了具体规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对已有规定也作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其标志是1978年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此次改革将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机关工作人员一律划分为工人和干部两个大类分别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于1993年进入试点改革阶段,其标志是上海、辽宁、海南等地率先开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此后很多地方省市各自进行了试点改革,但改革效果并不理想。2008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这标志着中央政府在山西、上海、浙江、重庆和广东五省市开始了国家层面的试点改革。此项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并建立职业年金。改革旨在实现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保持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30万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离退休人员9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占财政供养总人数的80%。事业单位性质复杂多样,人员结构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主要分布在教育、科研、卫生、文化几大系统。其中,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人员1400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0%;卫生、文化和科研事业单位人数分别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5%、4%和2.4%。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经费来源于多种渠道,各种组织、社会团体都集中在事业单位,其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1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五省市进行试点,改革方案仅适用于高校、公立医院等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试点地方进展缓慢,有的省市在调研、论证,有的省市了征求意见稿。但是,没有一个省市正式下发文件、出台具体方案或进入实施阶段。地方之间在进行动态博弈,都想根据其他省市试点的情况和效果来决定本地区是否跟进。这导致各地改革试点进展迟缓,运行效果不佳,改革流产失败已成定局。[1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已进行了三年,多数地方改革举步维艰,难以推动。为此,很有必要对改革方案进行一个全面评价。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估标准有很多,其中田国强提出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若干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效率、是否激励相容、是否有较小的制度成本。下面笔者运用以上三个标准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行分析。
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评价制度安排的首要标准,代表了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所谓效率,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经济学中用帕累托最优这一概念来表示效率,但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不可能达到。因此,经济学界往往用帕累托改进这一标准,它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降低到企业水平,并计划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来补偿这一待遇落差。但囿于各种原因,职业年金制度并未真正付诸实施。这无疑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损失,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另外,这一改革结果虽然表面上缩小了养老金待遇差距,但是却忽视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本的价值,弱化了养老金的激励作用,影响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事业单位人才的流失。因此,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改革方案是缺乏效率的。
激励相容就是使个人的自利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14]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三方主体,其养老金待遇也从高到低呈梯级分布。此次改革为解决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问题,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并轨。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中并未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将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从90%骤降至50%左右,这会诱发事业单位人员的道德风险,引发大量的提前退休行为。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最低,改革呼声最高,但是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也并未增进企业职工的福利。政府公务员作为改革的推行者并未参与此次改革,不仅影响了改革方案的执行效果,还引发了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之间的矛盾。由此看出,改革并未达到激发相关主体积极性的预期目标,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削峰而未填谷,未能实现各方的共赢。
制度成本包括新制度的实施成本和新旧制度的转轨成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在提供这一准公共产品前并未考虑到事业单位人员的偏好,即改革试点并未开展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和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因而造成改革阻力较大,加上地方层面的改革惯性对全国改革形成的阻力,最终加大了制度的实施成本,最终导致改革效果事与愿违。转制成本的大小是评价制度绩效的又一衡量标准。巨额的转制成本至今是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遗留难题。“08方案”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为“统账结合”制度,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老人”的隐性债务,再加上改革后的单位缴费(作为财政拨款单位,这部分实际也是财政买单),会形成新的历史债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财政成本要大于企业。[1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历史债务就越多。因此,改革进行得越早,付出的改革成本就会越低。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借鉴
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存在这一称谓,他们把类似我国事业单位的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人员与公务员一并称为公职人员。根据其整合程度,世界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计划可分为分立模式和统一模式。分立模式是指公务员养老计划单独设置、独立于私人部门,以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统一模式是指公务员养老计划融合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务员与私人部门雇员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见表3。通过两国的制度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注重法制建设。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都遵循立法先行的规律,并且既有综合立法,也有专门立法。相比之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立法缺乏前瞻性和务实性,即便是最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也是回避矛盾,并未对改革方案作出具体规定。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加快建立《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条例》和《职业年金法》,填补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法制建设空白,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基金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制定政策,例如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其制度设计注重效率,基金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资回报率高;而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基金投资运营的管制较为严格,基金投资十分谨慎。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数额巨大,必将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夺的“香饽饽”。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不能简单地以满足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缺口为目标,事业单位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审慎人”原则,要坚持安全性第一,严格限制基金投资比例,禁止投资于股票市场等高风险领域。
尽早进行改革。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经验表明,改革越早,改革成本越小,社会越稳定。例如,美国将公职人员纳入到统一的社保体系,养老金差距相对较小,社会比较稳定;而法国则为公职人员建立单独的养老金制度,其养老保障体系高度碎片化,一旦改革,就会出现较大规模的罢工与骚乱。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定型。因此,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越早,越有利于整个制度体系的动态调整,同时还能降低财政负担。
政策建议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涉到30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小集团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取舍,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各方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目前,由于中央政府没有统一方案,各试点省市的改革措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加剧了制度的碎片化,不利于改革的推进。另外,改革方案只适用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也有失公平,势必引发抵触情绪,加大改革的阻力。因此,首先应该结束分散试点的局面,由中央政府出台统一方案,自上而下地执行。[16](P188)其次,要扩大改革方案的覆盖面,实现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的联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使制度设计符合激励相容原则。
一、加强思想引导,营造舆论促改革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剖析问题。改革之初,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研究,对传统分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调研报告,并印发到相关事业单位开展学习讨论,为推行改革作了比较充足的舆论准备。二是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带动。对××市人民医院等改革启动较早、成效较好的单位,我们积极帮助他们进一步规范、完善改革,并作为典型对其改革的经验作法与成效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为其它单位推进改革树立样板,清除顾虑。三是宣传政策,形成改革共识。改革之初,主要是配合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宣传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2002年,又及时向全市事业单位转发了湘人发[2002]118号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文件。还结合实际,出台下发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促改革
一是成立了专门班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解决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了部门配合。我们制定了《××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成员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职责。相互配合,整体联动,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落实了改革责任。建立了分管市级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领导联点指导制度。由责任人负责联系点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方案制定、制度落实、社会稳定等工作,层层落实了改革责任和任务。
三、规范管理模式,创新机制促改革
事业单位体系繁杂,数量众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为此,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一是转换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2000年以来,我们通过调查,立足市情,界定职能,理顺关系,撤销了40家事业单位;有效地将90家事业单位合并为31家,由“小而全”变为“少而精”;将56家以生产经营为主、从事中介服务和适宜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转体,使其退出了事业单位范畴,组建为企业或非企业。通过这次改革,使我们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改革经费划拨方式,促进改革实施。对部分事业单位,我们改革以往按人头拨款的方式,变为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工作量等,参照市场行情,确定拨款总额,类似于政府向事业单位采购相关公益服务。这种财政经费拨付方式的改变,有效促进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观念的转变和分配制度的搞活。三是严格聘用制度,理顺用人关系,促进改革实施。理顺用人关系可以说是搞活分配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大力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在一中实行校长年薪制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用
一、事业单位应用绩效工资的意义
所谓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则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来设置的,这其中既包括单位绩效也包括个人绩效。2009年9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即: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执行时间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按照现行工资制度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已经从2006年7月起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原则上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具体标准由当地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制定。而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事业单位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行“三步走”,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执行时间就有所不同,而机关公务员规范并兑现津补贴又比中小学教师执行绩效工资提前1至2年时间,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同机关公务员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混岗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大矛盾。
2.部分其它事业单位至今还未实施新的绩效工资标准,给这部分单位职工及退休人员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至2012年底,省直非驻宁外地其它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绩效工资还未实质开展,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还未公布,何时能够执行到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对这类单位在职职工来说,自2006年7月1日起,至今六年多的时间内,除了每年增加一级二、三十元的薪级工资外,再无其它增资,而同期的物价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这对于一些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和收入较低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生活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这部分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讲,已有六年多的时间未增加退休费了,他们期盼已久的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迟迟不能兑现。这让退休人员对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已形成很大的不满情绪。
3.不同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的高低和经费拨款渠道的不同造成了单位之间很大的收入差异,甚至引起一些上访事件的发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原则上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由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事业单位自筹负担的经费,其经费来源渠道和支出办法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由于不同事业单位自身创收能力的不同,就造成不同单位之间绩效工资存在巨大差异。而各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一致的,而得不到财政支持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又没有能力完全负担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造成这类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无法落实到位,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4.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目的在于形成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使事业单位更有活力。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上级部门解决:一是绩效工资制度与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不同步。收入分配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需要纳入整体改革全盘考虑,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职工全员聘用、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也只有其他改革顺利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有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缺少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案,考核量化评价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对于规模较大、岗位较多的事业单位,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很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国家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更为详尽参考依据。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需要更加规范透明且易于操作。对于掌握考核评价决定权的部门和人员要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要防范制度实施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有利于形成比贡献比成绩的工作氛围,也可能出现争抢功劳、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团结。
三、完善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对策
1.要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现行津贴补贴发放水平和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为了保持本地区绩效工资的平衡,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应尽量大体一致。
2.要完善分配程序。各单位要根据上级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结合单位自身实际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全体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具体分配办法时,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完善内部考核制度。要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健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作程序等。要认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修正完善考核方案,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运行。
3.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涉及这些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责任重大。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现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保证实施工作扎实平稳推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4.要做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等。
5.要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要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
总之,各单位应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按岗定薪,岗变薪变,才能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
参考文献:
[1]赵宇凌:切实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01)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推动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入学习有关人事管理政策,今天,在这里召开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会议,以会代训。这次参会的人员主要有,负责全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市人保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全体同志、市直167个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事管理的人事科长和16个县区的分管局长及人事股长及有关人员。
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特质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组成有选人制度、用人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重心是选人、用人制度改革。今天会议主要内容是就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设置实施等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布置和进行业务培训。
一、全市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回顾
我们回顾近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这两块工作。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回顾
市直自20__年开始选人制度改革,04年我市制定出台了__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__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办法(试行)>的通知》和__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印发<__市市直事业单位首次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操作规程>的通知》。(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6号部长令,省人事厅《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文件,照文件要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必须认真落实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20__年,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__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暂行规定>的通知》文件,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凡是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和逆向流动人员,均要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聘用。按照文件要求,我市市直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选调计划也纳入了公开招聘范围。自此,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选人制度已基本建立,市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达到了100%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进一步规范了我市事业单位“入口关”,同时满足了全市事业单位长足发展的人才需求。据初步统计,自公开招聘以来,我市市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进人员达千人以上。
各县自20__年以来,全市16个县(市、区、山)人保部门参照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操作要求和规程,制定了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面启动了全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我市近几年实行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中,各级人保部门高度重视,按照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原则,认真履行指导、监督职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市的市直事业单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曾在《中国人事报》上得到了刊发和推广。
1、分级管理,加强领导
市县两级按照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原则,为加强公开招聘工作的领导,在每次招聘工作中,市人保部门都成立以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县里也成立了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制定招聘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指导招聘组织实施全过程。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不符合招聘原则的要求和歧视性条件,坚决纠正。为保证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2、严格程序,阳光操作
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过程中,严格实行了 “三公开:招聘信息公开、招聘程序公开、招聘人员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和市监察部门、招聘主管部门的监察部门监督。
(1)招聘信息公开。我市市直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公告都在_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__人才网等有关媒体上7天以上。招聘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和计划数、岗位资格条件、报名方式、招聘办法、考试时间等事项。
(2)招聘程序公开。我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是在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的指导和市监察部门监督下,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权限、规范的程序统一组织实施。公开招聘程序包括:制定招聘计划;招聘公告;接受应聘人员的报名、资格条件初审;组织笔试、面试和考核;身体检查;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公示招聘结果;办理聘用手续。
(3)招聘结果公开。我们制定查分信息系统供报考人员查寻笔试、面试成绩,并将报考人员的入闱笔试、面试及拟聘用人员等招聘结果信息在_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__人才网等媒体上公示7天,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在这些方面有些县区也做得不错,如:都昌县实行考试全程录相,星子县面试邀请外地考官并邀请 政协人大场外监督,庐山管理局面试全过程电视录播等,如瑞昌市、修水县、共青城市、德安县认真实行招聘方案审核备案制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在公开招聘的考试过程中,我们严格实行公平、公正原则,招聘采取的是笔试、面试和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在招聘笔试过程中,制卷、改卷工作严格实行封闭制和领导负责制。
4、问题和不足。我们在看到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县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涉及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涉及激烈竞争的就业,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受到了社会、媒体、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全国出现了多起公开招聘违规事例,反应强烈。20__年4月,海南省三亚市事业单位开展公开招聘,将原本不符合资格条件的8名本系统工作人员亲属纳入招聘考试范围。经调查核实后,取消了8人考试成绩;又如江西乐安县公开招聘工作因违规操作反响强烈。其中我市市直之下的有的县区公开招聘工作因违规操作,也受到媒体关注。(1)、事业单位招聘存在不及时报市里审核备案,产生的社会反应的。(2)、招聘对象特殊化引起全国关注事例,产生的不良影响;(3)、招聘纪律不严,程序不到位等。从这些都是以后在招聘中应注意和避免的。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回顾
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__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九办字〔20__〕10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市20__年8月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20__年7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__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省各地加快工作节奏,尽快使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进入运行轨道。20__年3月份,全省在宜春市召开了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座谈会,各设区市就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会后,省厅下发了《关于江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赣人社字[20__]92号),是对岗位设置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和会议要求,我们开展了全市岗位设置工作的前期工作。
一是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结束后我们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形成了贯彻意见,向市委、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市政府转发了《市人事局关于__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九办〔20__〕107号),在20__年8月开始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10月成立了临时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并就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布置。
二是对全市事业单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和岗位设置和方案申报审核,目前,全市有事业单位 2845 个,核定编制 82617 个,实有人数81892 人。市直共有267个事业单位,参加岗位设置的事业单位有214个,岗位总数17153个,其中管理岗拟设2857个,专技岗拟设11192个,工勤岗拟设3104个,已核准通过170个单位(有些主管部门将其下属事业单位合并设岗后,再分到各事业单位。合并有171个单位),有44个事业单位因机构性质、规格、领导职数、单位职能等不明确暂缓进行岗位设置。16个县市区已核准14个县市区完成,开发区、庐山局正待市审核和核准。这里特别要提到的,市直设置阶段工作中,教育等系统组织严密,行动迅速,县区岗位设瑞昌,修水岗位设置审核材料准备充分。
三是我们在认真研究国家、省里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政策文件,在赴外地市学习经验,结合实际,针对全市事业单位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开展__市岗位设置与岗位竞聘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次会上将下发。
四是为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今年五月成立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在目前全市岗位设置的按编设岗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将进入下步岗位设置的实施阶即岗位聘用、岗位工资兑现阶段,下一阶段就是事业单位在完成岗位设置方案上报、核准、岗位竞聘、合同签订、市人事部门认定的前提下,兑现相应岗位的工资待遇。现在已从人事、教育、卫生部门抽出精干人员,采取脱岗的方式,负责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的具体工作。
五是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工作起步早,但因机构合并、职能调整等原因,设置实施工作一度停滞。从前期岗位设置情况看:
(1)认识不到位。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就是要建立新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通过设定岗位、竟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中一些单位还存在岗位设置工作就是签订聘用合同,而对通过设岗、竞聘上岗,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认为聘用制不过是搞形式,认为“一签定终身”的现象依然存在。
(2)工作不平衡。进展有快有慢。岗位设置情况复杂、问题多。市、县(市、区)很多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较少,单独进行岗位设置比较难。难在很多单位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因编制少,又受结构比例限制,基本上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很多单位对此很有想法。岗位设置与现行编制管理不配套。目前有部分事业单位随着事业的发展,有的职能强化、有的职能弱化,但是这些单位的编制数和三类人员的结构比例一直没作及时调整,存在难处。
但各地、各部门领导重视,在设置阶段,动手早、信息采集和岗位设置核准工作均走在全省的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座各位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应当充分肯定!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完成下步岗位设置实施工作。
二、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步工作安排
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安排。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加强领导,严格程序,阳光操作。
一是要把握选人制度核心。公开招聘的核心是“公开”。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无论是考试招聘还是考核招聘,都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是招聘要规范。首先公告要规范。公告是整个公招工作的行为规范,一经必须严格遵守。公告不得设置指向性、歧视性条件,不得设置与岗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不得违反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擅自放宽公招的对象、范围、条件和开考比例,不得擅自设置加分条件,专业设置原则上以教育部规定的学科专业名称为准,专业要求不宜过窄,综合管理岗位一般不限制专业。其次程序要规范。程序是公招结果合法有效的保证。公招的程序性问题,有明确规定,工作中必须严 格执行。再次是操作要规范。无论是从招考方案的制定到招考公告的,从组织报名到资格审查,从实施考试考核到进行体检,从拟聘用人员公示到办理聘用手续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按规定规范操作。按照我市下发的《__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在职考试选调工作人员操作规程》,这次会上将作讨论。第三是要严把“六道关口”。(特别是各人事部门)即公招方案、公招公告制定、考生资格审查、笔试组织实施、面试组织实施、审批六道关口,杜绝因公告表述不严谨、对象范围确定不适当、资格审查把关不严,笔试、面试操作不规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2、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安排
总体安排:按照我市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整个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实施准备阶段。从上半年开始至本月中旬,主要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组建工作领导机构、全面动员部署、抓好试点、组织专题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县区、市各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培训会精神,全面、准确地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开展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为顺利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从9月16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按照制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没有上报的要上报,核准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制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开展岗位聘用、拟聘人员审核备案等个方面工作。
三是验收认定阶段。从12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止。各事业单位认真总结岗位设置和组织岗位聘用情况,形成书面认定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验收后,按规定程序报市人社局备案确认。
三、做好全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要求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要求
1、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作用,人社局职能不能被拿走或弱化。
2、市县分级管理,实行报备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备案制度;公开招聘备案核准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招聘方案及招聘公告。公开招聘备案核准程序分别为:制定县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公开招聘实施方案及公告,经市人保部门审核同意并备案。备案核准批复以市人保部门正式文件批复为准。
各县区在报送公开招聘方案及公告时,须由县区人保部门分管领导带领相关责任人员,到市人保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进行面审。
3、加大监督力度,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制度。在公开招聘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县市区主动接受监督,每次必须邀请市纪委、监察部门派员全程监督。对每位评委和工作人员都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净化招聘环境。对每位评委和工作人员都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净化招聘环境。
(二)对加快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的基础,是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迫切需要。各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在今年底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一是要加快工作进度。今年11月底前制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开展岗位聘用、拟聘人员审核备案等个方面工作。除已经批准“参公”管理外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都要完成岗位设置管理。
目前,全市工作进度不一,有基本完成的、有部分完成的、还有没有开展的。如果事业单位未进行岗位设置并实施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则全部只能在相应岗位的最低等级,若不及时开展此项工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时间和工资福利待遇自然会受到影响。请各区县、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抓紧组织实施。要求在11月底前完成岗位设置实施工作方案上报和完成认定工作。
关于有的正在申报“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问题。在未批准“参公”管理前,这些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未纳入参公管理的所有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岗位设置管理。
二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确保改革的平稳实施,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规定的结构比例,不得因人设岗,不得将临时聘用人员纳入实施范围,要坚决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给以后的工作带来被动。
三是完成实施后兑现工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经核准后,再按确定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兑现必须是在已完成岗位设置方案上报、核准、岗位竞聘、合同签订、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各单位应尽快进行岗位设置方案上报,方案已经核准的事业单位,要尽快研究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人员竞聘上岗,在完成岗位竞聘、重新签定或变更岗位聘用合同、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前提下,兑现有关人员的工资待遇,切实维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是做好数据库管理基础工作。为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凡是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及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都要纳入数据库管理。目前,这次会上还要对此套软件作讲解,在全市岗位设置管理推广使用,为实行数据库管理打好基础。
五是进一步完善聘用制管理。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是实现事业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在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事管理制度。
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影响和制约改革进展的原因和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患不均的情绪影响到国家改革的决心
首先,倘若我国的事业单位所依照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时所创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实施过任何改革,在2008年选择部分省市作为改革的试点,那么这项改革就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是进步的。但事实是在2008年之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省、市地区已经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包括机关单位,也包括了事业单位[2]。因此当2008年国务院宣布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就意味着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处于停滞状态,那么对于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改革工作来说,这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倒退。事业单位的在岗职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在岗职工的患不均情绪通过媒体得到发声,影响了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策。
其次,我国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一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容易造成职工的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下降,影响到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有一些保险制度忽视了与相应缴纳年限的结合,从而导致职工还要进行费用的补偿这也同样加剧了他们的不满,从而阻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二) 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险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机构的分支,所以要由国家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而政府则要保障社会保险制度的良好的运行,这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人员的薪金和社保机构的基础硬件设施的费用等[3]这些费用的上涨不仅制约着社保机构取得积极成果,也增加了社保机构工作的成本。其次,当没有明确界定政府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责时,两者很有可能在进行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互相推卸责任,从而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虽然和过去相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的管理还并不完善,例如在基金管理方面,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涵盖了管理、运行和监管,严重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
(三)机关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退休金制度
退休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据调查,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都是根据职工在单位的退休职位、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在职工作时间来决定其退休后所得到的养老保险金,而与其在工作单位所缴纳的保险金费用却没有关系,这是极度不公平的表现。
其次,和一般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相比,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水平过高,平均是一般企业职工的两倍,即出现了失衡局面。[4]可以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对社保中人不利,尤其是工龄长的社保中人。
(四) 没有合理分解财政负担增加的压力
在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要注意对正在办理或已经办理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权进行妥善处理,否则会造成职工退休以后,其养老金发放权的归属不清,甚至造成政府既要负责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还要负责社保的缴费的现象。财政负担过重,导致有些地区无法承受。[5]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做到两全其美。即能够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实现养老保险的持续发展。但就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层面来看,并没有很好地分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而财政压力的无法合理分解,成为了阻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
(五)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各地政策不一致,进展难统一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在全国不统一,有开展的,也有未开展的,也有还在做试点工作的。由于各地区改革的进展状况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政策的制定时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例如有的地区的缴费参数依据的是对公务员工资的核定,也有的缴费参数则是依据统计局的口径。各个地区的进展状况不一致,地区的改革政策不统一,导致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政策改革走向复杂化、曲折化,因为加剧了全国养老政策改革的困难。
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优化策略选择
为了能够在机关事业单位顺利完成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推动国家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当着重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阻碍改革进行的因素,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当然,对于如何推进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有以下的策略选择方案。
继续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
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样式及相关经验,认真吸取成熟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发展成适合机关事业特殊性质的、能够照顾大多数在职业员工的一套养老保险制度。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可以使改革之路具有参照性,更为稳妥地完成自己的改革之路。
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之路要同时推进,在改革完成之后,要争取在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方法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模式保持一致。
(二)划清财政部门与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管理体制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理清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详细的、易于操作的管理规范和守则,划清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上能够规范地得到执行和实施,使改革的进程符合其预期,从而实现改革的稳定发展。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明确只有社会保险机构享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权,以及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权。在职工办理退休手续以后,对于该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权应该由机关事业单位移交到社会保险设施;这对一些在制度改革之前就已经退休的职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好的处理方式。可以选择当地的财政部门,也可以交给社会保险机构,但同一统筹地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三)做好制度统筹管理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的制度统筹管理工作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制度统筹管理能大大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提升制度统筹管理的层次,改革现有的县级县级统筹模式,并逐步过渡到省级的制度统筹模式,最终在全国确立统一的制度统筹管理标准,确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应做好实现制度统筹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尤其是参保范围对象、缴费基数比例、补缴基数等各个方面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为全国统一的制度统筹打下良好基础。
(四)重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员工作,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引导工作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必然会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也必定会大大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但在短期内将会增加财政压力,并且会触及一部分职工的切实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各级政府在进行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做到以大局为重,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义务,同时对政府资金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各级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来说,应积极配合国家的改革工作,正确认识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问题,以国家体制改革的大局为重。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舆论,使其朝积极的方向引导人们的思维。
(五)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
我国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题就是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所以,缓解国家支付养老保险金的压力,才能更好的进行机关事业担心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加大宣传工作,使人们意识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其次,对基金的缴纳工作进行变革,适当加长基金的征缴年限,此外,延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龄,从而减少由于职工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