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配网改造;安全管理

一、配网改造工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程建设管理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不严。

配网改造工程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加之某些地区有电力建设施工资质的单位较少,一些有配网建设改造任务的单位临时组建起一套人马,或者将工程委托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单位,仓促进行配网建设改造工作,导致工作严重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工程合同管理、资质审查、项目法人负责制、监理等许多方面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管理比较混乱。

2.“两网”工程建设中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区分开。

一些单位把配网改造工程作为本单位多经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配网建设改造工程投资大,从建设中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对于配网建设改造工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安全、质量等问题考虑得较少,特别严重的是忽视工程的安全管理。事实上配网建设改造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安全措施较多、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需要丰富的电力生产安全知识,如施工中需要跨越带电线路、需要向调度部门申请停电、需要办理严格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等等 。

3. 配网改造工程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配网建设改造工作与本单位生产管理严重脱节。生产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不了解配网建设改造工程的具体情况。一些主要施工项目,包括个别重大施工项目没有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部分单位领导因日常电力生产管理工作较多,顾不上建设改造项目具体问题的落实。

二、当前配网改造工程中应抓紧的几项工作

1. 抓紧改造后配网的竣工图纸、资料(产品说明书、器材质保书、合格证、试验资料等)、记录(设备安装记录、与有关单位的合同协议、线路交跨记录、隐蔽工程记录等)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特别是隐蔽工程资料必须及时抓紧收集整理,缺少的请有关人员及时补充,否则事过境迁,就很难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资料。

2. 对改造后的配网进行一次全面的特殊巡视与检查。

(1)核查杆子埋入深度、导体接头连接情况、设备接地线是否良好、线路和房与建筑的间距、电缆埋设标志等,以防因施工阶段工作量大而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2)检查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的临时措施,如对用户的临时供电措施;不同天改造的线路之间的临时搭接措施;由于农网、城网改造不同步,在其接合部采取的临时措施;手拉手线路中间“握手”采取的临时过渡方式等是否已改为正常接线方式。

(3)检查两变电站之间的“手拉手”线路在拉手处的线路名称和在杆上的位置是否与设计相符,防止“握”错手。

(4)核对各开关站及线路上的开关、重合闸的继电保护动作定值是否进行过整定,检查各熔丝具有熔丝装设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防止施工中用铜、铝线代替熔丝,防止熔丝容量选用不当。

(5)检查在高、低压配电线路上安装的补偿电力电容器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有没有投入运行,防止因控制回路问题或者因配变低压侧电压过高而不能正常工作。

(6)根据测得的配变负荷资料,经过分析,对欠载较多的配变进行调整,或调整加大其供电范围,或更换较小容量的配变。对于三相负荷不平衡度超过规程规定的,要调整其低压三相负荷。

三、提高配网改造工作中安全管理的措施

1. 必须高度重视配网改造。加强工程中的安全工作,把安全作为配网改造工作的重点之一。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配网建设改造工程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严格按照生产管理程序的要求实施管理,明确各级安全责任,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和措施,各建设单位必须对配网建设改造工程负总责。

2. 在配网建设改造工程中,各市、地区供电局必须把配网建设改造作为企业当前重点工作来抓,严格按照配网建设改造规定进行组织领导。由于配网建设改造工程中许多工作是和运行中的电力系统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把配网建设改造工程纳入企业重点工作目标和管理范围,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从设计审查、设备订购、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生产现场管理等各方面落实安全责任。

3. 在配网建设改造工作中,必须坚持管工程建设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对配网建设改造工程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有配网建设改造施工任务的单位,应定期召开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协调会,会议要设专题讨论工程管理、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纠正施工单位的违章行为,对于习惯性违章行为,坚决进行经济处罚。

4. 坚决清除无施工资质、无施工业绩、不能满足配网改造工程施工要求和能力的施工队伍,对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外包工程,建设单位要严格把好施工合同签订关,必须按照电力建设施工管理规定要求发包,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资质和施工业绩等。

5. 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在安全上的作用。建设单位要充分信任和支持监理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理职责,为业主把好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关。在日常工作中,工程监理人员有监理施工安全的职责,有权对施工方案及施工措施的安全性进行监理和审核,有权制止施工中的各种违章行为。

6. 在配网建设改造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电力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三制”。对设备停送电、高压试验等工作,各级生产管理系统、调度部门、运行人员、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程。有配网建设改造项目的单位还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电力建设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特别是《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

7. 对配网建设改造的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须制定施工方案和具体安全措施。要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最新颁布的《防止人身伤亡的十项安全措施》,根据工程存在风险程度情况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施工单位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写施工方案,安全措施要结合施工特点,找准施工中的危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把关,对安全措施不完善的地方要责令施工单位补充,并监督施工单位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改造;发展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铁路电气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电气化铁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恰当的改造,以提升电气化铁路的运行效果。

二、我国铁路电气化及其技术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修建电气化铁路,从一开始便直接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压等级为25kV的单相工频交流电,为我国大规模发展电气化铁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底,我国共建成开通43条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达到20132km,成为继俄罗斯、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

2012年5月,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其中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电化率将达到60%左右。

回顾我国铁路电气化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路,从最初全面学习前苏联,到改革开放后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创新,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模式、设计手段、施工工艺及标准体系。技术装备的生产制造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气化铁路大国。

三、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原则

1.接触网的电气化改造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计时采用正线外包式等装置,减少大规模改动拆动带来的资源浪费。将车站线距小幅度调整,保证超限列车能够正常运行。一般小幅度的调整就可以使车站超限货物列车运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利用车站的渡线装置,恰当情况下,可以在车站的咽喉处架设渡线以使列车运行能够及时调整,方便了车辆的运行。对优化中的站台和雨棚的结构问题,可以根据车站具体的地理位置等条件,采用针对性的设计,采用不同的接触网基础设计和结构。在设计前要对多种方案进行论证,得到最优方案,达到节约成木的目的。当既有接触网锚柱影响了线路的改造时,要将新的锚柱设立在适当的位置,改造过度既有的接触网下锚。

2.电气化改造的成本原则

电气化铁路改造后,列车运行速度能够达到160公里/小时。电力机车运载能力强,运行速度快,同等情况下,能够大大提高铁路的运营能力。为了最大程度达到节约成本的问题,机械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租赁的方式,降低机械使用的成本。将单核计算的方式应用于人员使用中,提高同等条件下的机械利用率。对于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工,恰当调配相应比例,达到两者合理结合的目的。

3.电气化改造的安全原则

电气化改造过程中,要严格规范人员和机械管理,在对地区改造前,必须先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做到细致具体。对各个改造区段的供电措施,锚段参数等要实时全面掌握,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改造方案的实施。电气接触网产生的高压电磁波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应该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为电气化改造对电网系统产生比较大的运行不对称性,要对受干扰的部分,比如通讯设备,油田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施工方案的优化原则

施工人员要加强监督,将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对于管理制度,既要人性化,又要注意纪律性。动态管理任务,在保证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细化到每一个单项工程任务,做好从整体到局部的细化工作。施工中,根据具体进度等其他情况,实时实地调整施工方案。将施工和运输两个方面分离开来,又不失两者的协调性,避免封锁性的改造。将具体施工措施落实到分解的单元,使运输安全的同时,保证施工的快速和优质。

四、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1、施工方案

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不止是一个施工主体,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参与进来的施工单位相互配合,属于综合性的工程。在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之前,需要与站前施工单位建立联络,了解其施工部署以及施工进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部署和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应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科学、适用。施工方案需要以工程中采用的技术标准和适用的施工规范为基础,并根据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对工程施工各种不利的外部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施工方案的实施步骤需要满足施工进度,尽可能做到超前筹划、提前准备、及时实施;在方案编制中,采用的施工方法,应首先考虑成熟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工法的选择需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提升施工效率;其次一定要注意对现有设施的保护,坚决避免对已有设施造成破坏。

既有电气化铁路多为运营线路,施工中首先保证铁路的基本运输功能,因此,每个施工作业点后,都须保持接触网完整和牵引供电正常。根据我国目前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的现状,通常既要进行工程建设,又要保证铁路运输通畅。施工和运输之间难免产生冲突,为克服二者矛盾,常采用在保证基本运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行车间隔时间进行施工。

接触网额定电压为25KV,对电气绝缘性能要求高,施工人员安全风险大,必须严格按照行调、电调下达的命令作业,采取完善的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每个作业点结束时,把可能危及行车的安全隐患都给消除掉。特别是临时工程中,接触网结构须安全稳固。

既有线施工有施工难度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很多工作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依靠过渡工程。而制定一个好的过渡方案,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和成本,因此,编制的过渡方案要简单易行,且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充分考虑永临结合。

施工方案编制的要点可归纳为:确保运营、保障安全、合理过渡。

2、施工封锁计划

既有电气化铁路须保证正常供电,而改造中大部分作业都要求暂时中断铁路运输,停电封锁区间。为合理利用天窗点,减小施工对运营的影响,施工单位需编制、提交施工封锁计划。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内容,制定施工封锁计划上报运管部门,批复后按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制定施工封锁计划要充分掌握现场情况,紧密结合站前施工单位部署和进度,具有连续性和超前性。施工封锁计划依铁路运输具体情况,围绕施工方案,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进度,连续编制、合理调整、及时补充、充分利用。施工封锁计划分为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和日计划,年度计划作为框架,月度计划为施工主线,日计划则是施工的具体实现。

3、施工协调

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中,设计单位经常由于相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不详细、运营单位大修改造等原因,提供给施工单位的施工图,不可避免会与施工现场出现差异。同时由于点多线长,设计单位对于施工现场不可能处处了解,而施工单位又无权对施工图进行改动,如果与设计单位没有及时联系,势必造成问题积压而影响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情况,有部分接触网下部工程,可以划分到站前单位施工完成,这些都需要建设和施工单位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由各设计专业之间协调好,达到最好的施工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必须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在改造的过程中,要确保改造方案和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明确施工的要点和环节,确保改造施工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蓓.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26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某铁路段;既有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

1引言

某铁路段全长1411km,既有为单线电气线路,改造后的为复线电气化铁道列车时速由60km提高到140km,部分路段提高到180km。该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的按时、顺利开通为运输繁忙的既有长大干线施工改造方法提供了借鉴。

2接触网既有线施工方法

我国行车组织采用昼夜不间断运输方式,因此,既有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的改扩建施工只能利用停电天窗进行。由于供电臂影响范围比较大(一般为25正线公里),停电天窗时间短,不能长时间、大兵团作战,且与相关专业交叉干扰多,施工程序复杂,施工外部条件多变等,而接触网是技术性较强、整体性较强的工种,所以接触网的施工方法要详细周全,要反复调查了解施工现场,根据建设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施工要求,制定并优化施工方案,充分利用既有接触网和新建永久接触网设备,与设置临时过渡设施相结合,即采用“利用既有、永临结合”的施工方法。设置临时过渡设施前应充分调查线路并考虑可能引起干扰施工的因素,尽可能做到一次过渡到位,避免二次或多次过渡,下面作一具体论述。

2.1施工准备

2.1.1收集资料

施工前,认真审阅施工设计图纸,掌握主体工程及施工方案,应熟悉影响接触网工程的关键地点、环节;调查施工现场既有线路和既有接触网现状,线下施工进展情况以及接触网施工位置的预留情况;调查既有线路行车情况,接触网停电天窗时间;收集新设计线路走向,既有线路的拨移量资料,并与施工现场进行核对;调查线下铺轨拨接、站改单位的施工方案,拨接顺序,对接触网施工的要求。

1.1.2编制方案

根据调查了解的资料,分析对线下施工产生干扰的既有接触网支柱;根据新建接触网的设计图和现场调查情况,分析由于既有线路和施工影响无法立杆的支柱;详细研究需要拆除的既有接触网设施和不能施工的新建接触网支柱的过渡方法,充分考虑利用既有和新建接触网设施,在维护接触网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过渡工程量,节约投资;充分考虑方案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及时组织有牵引供电、运输、工务、电务、机务、安监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施工技术交底会,使纵向单位和部门更清楚设计意图,横向单位和部门更加了解彼此配合的要求,为发挥整体优势奠定基础。

2.1.3制定“八化”

施工人员专业化,根据施工工序分别组成测量组、计算组、预配组、安装组、架线组、悬挂调整组、设备安装组、检测组及基础组等8个专业化施工作业小组;就施工作业标准化进行理论培训,统一全线施工技术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定标首件首段样板;施工机具专用化;施工检测科学化;施工计算微机化;预制工厂化,接触网施工机具、检测

仪器仪表预制件等,要达到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腕臂、吊弦等部件制作前,应采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施工物资管理现代化,接触网物资应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施工中采用物资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物资管理模式;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程序化,应用网络技术,安装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采取多个专业化小组同时在一个铁路区间平行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施工精度,像整体吊弦、腕臂预制、悬挂安装、承力索导线架设可以做到“四个一次到位”。

2.2主要施工方法

2.2.1区间线路换边拨接处接触网施工方法

区间线路换边处,由于新建线路需与既有线路连接,部分既有接触网支柱影响新建线路施工和行车安全,线路拨移前需对新建及既有接触网进行临时过渡施工,确保线路换边拨接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新建线路的正常施工,同时维持既有接触网原状,保持行车取流,首先需预先拆除部分既有接触网支柱,并在线路拨移量较小地段,尽可能利用新

建支柱,在其上安装长腕臂或平腕臂(CX≤4.2m的支柱均可采用平腕臂)过渡,将既有接触网倒装至过渡腕臂上,拆除影响线路铺设的既有支柱及其腕臂悬挂装置;线路拨移量较大地段,在既有支柱对侧设置单根腕臂支柱过渡;线路拨移量较大且无法设置单根支柱的特殊地段,可设置软横跨支柱过渡;受地形限制无法设置软横跨支柱的地段,采用

双线路腕臂过渡。其次在线路拨接前新建接触网必须架设到位,架线前应预先设置过渡锚柱。为了尽可能地利用既有接触网,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为使线路拨接时新旧接触网顺利对接,过渡锚柱尽可能地设置在线路拨接口,并尽可能地利用既有支柱作锚柱。如图1所示:

2.2.2车站站改接触网施工方法

(1)岔区接触网施工方法。车站站改一般需延长站线有效长度,咽喉区需插入新建道岔,拆除部分既有道岔,拨移部分线路中心。车站咽喉区需进行大量接触网改造,施工前重点进行线路调查和熟悉站前岔改方案,科学设计接触

网施工方案,尽可能考虑永临结合的原则,合理布置支柱位置,减少过渡工程数量。

图1 接触网拨接施工示意

a.对新增道岔由于既有线路或施工影响无法施工设计定位柱,且站改时需同时开通的道岔,采用单根混凝土支柱加长腕臂定位;对于大限界道岔,当既有道岔定位柱距新架设软横跨较近(3m以内),利用新软横跨过渡加设J6或J7对既有道岔进行非标定位,若道岔定位柱距新架设软横跨较远时(3m以外),一般增设过渡砼支柱软横跨或双线路腕臂定位对既有道岔进行标准定位,拆除该支柱及支持结构。

b. 因车站股道增加、增加中间站台或拨道等使整个既有的软横跨拆除而重新安装新的软横跨,为保证线下铺轨工程施工,需提前拆除部分接触网支柱或单侧横跨支柱时,采用单侧增大限界设置过渡软横跨支柱,与另一侧既有软横跨支柱组成临时软横跨,并采用加长既有定位索固定;或并采取先立新支柱和安装新软横跨,然后安装过渡定位装置,这时车站正线和站线的悬挂形式按既有状态调整,拆除废弃软横跨及支柱的方案,站改拨道完成后安装新的定位装置,拆除过渡设施。需拆除单支柱,可考虑利用既有或新建软横跨增设节点,临时悬挂新建接触网。

c.当既有接触网拉线影响新建支柱立杆时,改移既有拉线下锚角度,但偏角不得超过3°,否则改变下锚位置,利用既有锚柱、新建支柱或设临时锚柱进行临时下锚,可适当调整锚支下锚角度(锚支下锚转角不超过60°)。

d.当既有接触网锚支或中锚与新设支柱绝缘距离不够时,在下锚索或中锚索安装绝缘子串或将锚支绝缘子前移进行电分段。

e.新架设的接触网与既有接触网相交叉时,接触线当天不拆除既有线时,在道岔处过渡使用限制管,将新线与既有侧线做假线岔进行调整过渡处理,并安装线岔和电连接,保证行车安全。

f.特殊地段,如受地理位置影响,不能一次过渡到位时,可根据站改方案和岔改顺序,考虑二次过渡(如软横软过渡完成后改为腕臂支柱)。

(2)改建车站正线接触网架设的过渡方法。车站改建时,正线接触网架设需多次穿线,占用线路时间较长,可采用将正线接触网分为2个半锚并从锚柱处分开架设,在中心锚结附近进行对接(此方法限于有接头区段),在要求导线无接头区段采取2个停电点架设1条导线的方法,即第1个停电点先放线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临时固定,第2个停电点进行正式落锚,以上过渡方法均可缩短施工停电时间。

(3)接触网站线延长的过渡方法。如车站站线延长较长,且无法利用既有接触网时,新架接触网在封锁拨接点内将新旧接触网对接,并对拨接区段接触网进行调整,最后拆除部分既有接触网。对于可利用既有站线接触网时,在拨接封锁点内平行拉移既有接触网至设计线路中心位置作临时过渡。

2.2.3既有接触网线材更换方法

既有接触网线材不能满足运营要求的部分,需更换既有线材。为了保证既有线路运营要求和安全,同时满足换线施工需要,利用两个或多个“天窗点”,采取先架设新接触网后拆早旧网的方案。新架设接触网固定在腕臂或软横跨上,新架接触网比既有高200mm以上。架设完后安装过渡锚段电连接装置,保证电气连接,防止支持结构载流烧断线。调整和拆换分站场和区间两类。

(1)在区间先架设承力索,然后测量,采用微机计算、工厂化预制吊弦,然后集中人力机械,利用第二“天窗点” 架设接触线,同时安装新吊弦,拆除旧接触网,保证新接触网参数一次到标。

(2)在车站涉及咽喉区道岔(特别是正线),新线接触线在在既有的下方(按规范要求),封锁点内必须保证既有线正常使用,采用交叉渡线道岔方式调整过渡使用,站场中部其余部分并采用“新旧交递、逐段降低、逐段调整”的方法进行调整,在调整区段既有接触网抬高,新建接触网降至工作支,新旧接触网相交区段按照“锚段关节”形式进行过渡调整,最终全部利用新建接触网,拆除既有接触网和过渡电气连接。

2.2.4接触网定测

交桩后,接触网工程要及时组织初测、定测,确定接触网支柱的位置。一般是以道岔处(单开道岔、交叉渡线、复式交分道岔、曲线区段)接触网线岔标准定位位置处为起测点。无道岔时以最近的不用迁移的支柱中心为起测点。

3接触网改造工程的控制措施

接触网改造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控制措施。

(1)制定轨面红线与线路标高相衔接的具体措施,及时与工务、供电联合确认接触网施工的线路基准标高,确认各种施工桩的位置、形状,并要求线路施工专业“桩子”尽可能保留较长的时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审定过渡方案、核定接触网各支柱基坑的位置和控制导线高度的标准范围。

(2)竖立区间支柱。注意支柱与既有信号机构的了望视线角度,不要挡住信号的显示,特别是在曲线地段;根据安装图在立支柱时要考虑到架线(承力索、接触线、回流线、供电线、架空地线等)后与既有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3)安装站场内硬横梁、软横跨。组织相关单位进一步验证各类硬横梁结构安全的可靠性;细化、落实架设要点施工组织计划,特别是“垂直天窗”点的落实;必须根据安装图考虑架线后带电体与车站风雨棚等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4)与设备单位既有设备的保护和配合问题。与电务部门的配合:在站场内与电务的扼流变压器配接吸上线;区间内与电务的空扼流变压器或中性线圈配接吸上线。与通信部门的配合:仔细考虑远动系统中通道网络建立的进度计划;仔细考虑并准备无线控制的网上开关和建立无线信道,确保及时进行远动联调。与电力部门的配合:及时制定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供电时间表,保证试验用电。

(5)与运输部门的配合。由于整个接触网施工牵扯到既有运营设施,因此必须根据工程量的情况,制定详细的要点、施工计划,仔细排出所需的“施工天窗”个数和具体时间,特别是“垂直天窗”的确定,要将所需的要点时间纳入运行图。

(6)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外部影响,可能需随时变更、调整、优化施工方案,要利用PDCA

控制法进行施工。

(7)合理划分区段,在封闭点内采取大循环、小流水、平行推进、机械化作业、重点突击几个区段方法,避免分散作业,以便利于质量安全和施工组织。

4结束语

既有线技术改造施工中采用的过渡方案,涉及到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线路改造方案。施工方法不但要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安全性,而且还要具备针对性、特殊性、控制性,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接触网施工的特点,要最大限度地将线路拨接、站场改造等大型综合工程按步骤分解成若干小项工程施工,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宜的过渡方案,可以减少接触网施工与线路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接触网改造施工对天窗的依赖,减小运营干扰程度,,缓解施工与运营的矛盾,确保接触网工程施工安全,缩短施工工期,加快建设周期。在宝成复线、株六复线等多条复线电气改造施工中,合理采用过渡工程,优化过渡方案,保证了施工工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配电网;线路改造;工程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电能需求与日剧增。用电量的增加使得原有的供电网络不堪负重,且线路的老化、残旧,会降低其绝缘程度、过电流和负荷能力,严重影响到线路的安全与经济运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用电性质和用电特点的变化,原有配电网络不再满足新经济条件下的供电质量、线损管理等要求。因此,必须对线路进行改造。

2 配电网线路改造工程管理

电力网是由输电网和配电网组成的。输电网是由电厂和变电站之间以及变电站之间输送电能的线路组成。为减少电能的损耗,增加输电能力,输电电压等级一般较高,常用的有800kV、500kV、220kV、110kV。从变电站送到用户的电压等级一般为10kV,而用户用电要求的电压一般为220V/380V,因此需要安装配电变压器用来降低电压。配电网就是由变电站到配电变压器之间的10kV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到用户之间的1kV线路组成。10kV线路称为中压配电线路;1kV以下的线路称为低压配电线路。配电线路建设要求供电安全、可靠,保证电能质量,减少线路上的电能损失。

供电企业在配电网线路改造工程中作为业主方,需要对改造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管理和施工管理两大部分。每个过程又包括物资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管理项目。

2.1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即对配电网改造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单位要按照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结合当地发展规划、配电网规划、地理特征、用电特点等要求,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数量、安放地点;合理选择布线方式、导线型号、优化线路走向等。业主方需要对相关设计进行合理性、适用性审查。

2.1.1 规划变压器容量及其安放地点

首先,根据供电区域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变压器的总容量,考虑该供电区户分布特点和用电的特点,如易受天气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等,初步确定变压器的数量,做到不轻载、不过载。

其次,根据供电地区的整体用电情况确定变压器的安放地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合理供电范围,综合考虑变压器容量和用户增长因素,设计适合的供电半径,减少因供电线路过长引起的线路损耗。

(2)对供电面积相对较大,用户相对分散、用电负荷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可以按用户分布密度划分为小供电区域,使用小容量变压器分区供电。

(3)优化安放地点,尽可能使变压器处于用户负荷的中心区域,呈放射形供电。

(4)选择布线方便且不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如树木生长影响、动物破坏等。

2.1.2 规划配电线路

首先,根据供电区域的地理环境选择布线方式。城镇内一般选择地下电缆,城郊可以选择架空线路。如果为地下电缆,应按工程环境特点、电缆类型及数量等选择合理的电缆敷设方式, 即要满足线路运行可靠、又要便于维护。如直埋敷设投资小,适用于非城市主干线、非公共通道上的小规模电缆支线敷设;排管敷设适用于电力负荷增长较慢且地下障碍物较多地区;电缆沟敷设适用于电力负荷增长快、负荷重、地下障碍物较少的区域如新建城区。如果为架空线路,应按实际地况地貌选择杆塔的样式和构造等。如预应力混凝土杆适用于便于施工、运输的丘陵、平原地区;铁杆适用于竖直档距宽、施工条件不好的山区等地方。

其次、按供电区域的电能总负荷,综合考虑未来十年线路负荷的增加量,选择导线型号、截面大小。同时考虑线路发热、线路电能损失、线路密度以及线路机械强度等要求。此外架空线路与地下电缆因其所处环境不同,其选择也是不同的。

再次,供电线路路径走向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少转弯、少跨越,便于施工。

最后,为保证供电安全,需要对线路进行短路保护、防雷保护、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等,避免因气候原因造成变压器短路、雷击、中性点偏移等产生过流和漏电,保证用电负荷不受影响。

2.2 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一般由施工单位组成工程的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的施工管理、监督与协调。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合同条款执行各项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施工项目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设立项目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培训。业主方应设立专业的项目管理组,总体把握,重点做到质量和进度上的把控,落实“三检”制,擅于使用并用好监理,作好以下管理。

2.2.1 施工前管理

业主方在施工前应会审施工方案、施工图,结合现场资料;重点关注施工的关键问题和难点,特别是涉及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督促施工单位及时组织物料资源供应、合理配备技术力量,在施工前落实解决关键问题的计划和措施。

2.2.2 施工管理

业主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监理做到对施工单位的监管,通过监理日志、旁站记录、监理周报、监理月报等资料掌握施工进展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1) 物资管理。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购置的原材料要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程、技术条件;合格证、检验证、化验证齐全。监督施工方做好进场物资的仓储管理。

(2)质量管理。首先,对所有设备、材料在施工前要进行外观检查,保证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其次,在技术上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对参加工程的员工进行总体技术培训和分阶段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工程施工人员对整体及阶段的施工方法和质量目标有全部的了解和认识,

再次,重视测量和复测工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在基础测量时,按图纸的设计要求结合实际的地理、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审核分析。

最好,注重细节管理,深入的分析各阶段施工中影响质量的各个细节,确保细节合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3)进度管理。首先,将工程分解为单项工程,编制工程进度表,绘制施工横道图,找出施工的关键路径和起止里程碑,合理安排工期。强化工期的严肃性,保证不延误各工序的工程进度。

其次,施工进度细化,可按年度、季度、月度、周等对施工进度计划分解,尽可能细化施工进度,便于控制。

再次,综合平衡任务,强调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任务间的衔接配合,确定相互交接的日期并严格按计划完成。

最后,重视过程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采用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找出主要原因,调整计划,采取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80页)

(4) 安全管理。安全是生命线,必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三项机制”,责任到人。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了解其工作的所有安全措施和危险点。保质保量配备安全工器具。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和“十个规定动作”。监护人必须从始至终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此外,施工中要作好环保措施,作到文明施工。在制订施工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停电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停电次数、停电时间,减小停电的影响范围。

3 结语

业主方应根据配电网线路改造的特点及工程管理要求,组成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或管理组,组织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统一指挥,做好设计、施工中的质量、安全、文明等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做好资源人员的调配、后勤服务及各项保障工作。施工前确定施工重点难点、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组织优质资源,配备精尖技术力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质量、进度控制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关冠瑜.10kV配网线路改造工程施工及管理措施[Z].企业技术开发,第32卷第16期.

[2]陈章潮,唐德光.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J].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战场;改造施工;过渡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站场改造施工也是铁路基本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铁路站场改造施工又不同于一般基本建设施工,在保证不影响正常运输的状态下进行,认真研究站场改造施工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过渡方案,才能保证站场改造施工能顺利地进行。

1、现场调查及测量

1.1现场调查内容

(1)施工用水、电、路、通信、驻地、料源、土源、场地、弃土地点及运距;(2)当地气象资料、民俗民情、地方病等;(3)施工范围内的拆迁工作量及类别;(4)站场内既有设施详细情况;(5)站内股道及专用线作业情况;(6)客货列车的详细到发时刻及时间间隔;(7)施工“天窗”与维修“天窗”时间;(8)地上、地下管线分布等。

1.2既有设施调查

内容包括:(1)站场平面、高程、断面;(2)各股道线间距及其与基线的关系;(3)道岔坐标位置;(4)轨道结构及其材料规格、磨损程度;(5)道岔开向、规格型号及磨损程度;(6)道床材质、厚度;(7)普通无缝线路固定区、伸缩区、缓冲区长度及锁定轨温,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冻接胶接绝缘接头位置及锁定轨温;(8)站台、雨棚、地道等的状况与线路的关系;(9)桥涵孔径、结构、净高;(10)既有材料利用率。

1.3测量工作

(1)和设计院办理好交接桩手续并作好交接记录;(2)对设计桩位及水准点进行复测并作好记录,写出测量成果报告;(3)根据基线及设计位置坐标进行道岔、线路附带曲线放线。

1.4旧料利用

再次复核前期在既有设备调查时确定的旧料利用率,必须充分考虑旧料利用对编制施工过渡方案及对旧料调配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1)依据坐标、里程、道岔型号、曲线资料、确定铺轨长度;(2)根据新铺道岔前后铺设同类型钢轨长度、拆除道岔补豁长度、既有轨节、线路拨接接轨点方案选择等因素确定拆除钢轨总量及重铺轨数量;(3)根据设计拆除与换铺的道岔量及过渡方案确定的拆除顺序确定道岔利用数量;(4)弄清楚过渡方案中每次要点施工时拆除的工作量和所需时间及铺设的工作量和所需时间,并仔细推敲,协调调配,以求得想的旧料利用率。

2、制订施工过渡方案的原则

2.1“先新后旧”原则

先铺设新的设备,形成新的进路后,再改造或拆除旧的设备。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影响列车原有进路,不影响车站列车通过能力和编解能力。图1为一般小站展长工程示意图。施工过渡方案可按五步进行:(1)先完成N1/N3渡线;(2)开通N1/N3渡线,拆除1#、3#渡线,铺设新N5/N7渡线;(3)开通N5、N7渡线,拆除5#、7#渡线,铺设N9、N11道岔;(4)开通N9、N11道岔,拨接3道、4道,开通新的3道、4道;(5)拆除9#、11#道岔。这样,在整个过渡施工过程中对车站列车通过能力基本上没有影响。

图1按“先新后旧”站场改造工程示意图

2.2“先伸后缩”原则

在站场股道需一端展长,而另一端缩短的情况下,应先施工展长的一端,然后再施工缩短的一端。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影响车站接发车的能力。图2为某车站南头增加安全线,原12#道岔右开向改为N12左开向,新铺N14道岔进入6道。若先进行南咽喉改造,将影响4、6道有效长度,影响4、6道接发车能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北咽喉先铺设N21、N23道岔,展长4、6道,然后再改造南咽喉。这样对车站接发车能力没有任何影响。

图2按“先伸后缩”站场改造工程示意图

2.3“展外缩内”原则

对需要展长股道的施工,从车站外侧开始进行,逐步向内过渡;若需要缩短股道的施工,从车站内侧开始进行,逐步向外过渡。此种情况,在站场股道较多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可减少施工对运输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为运输创造条件。图3是一个多股道车站展长示意图,分别通过N10、N12、N14道岔进入4、6、8、10、12、14、16道,成三个梯形线。施工过渡时的步骤:(1)先铺设N10、N22道岔,完成14、16道进路,然后拆除既有10#、22#道岔及通往14、16道进路,为下步施工创造条件;(2)铺设N12、N20道岔,接通10、12道进路,拆除原12#、20#道岔及通往10、12道进路;(3)铺设N14、N16、N18道岔,接通4、6、8道进路,拆除14#、16#、18#道岔及通往4、6、8道进路。这样,整个施工过程,不影响列车进路和接发列车。股道缩短,则应采用相反的方法,从内向外过渡施工。

图3按“展外缩内”多股道车站展长工程示意图

3、工务和电务配合的原则

由于电务联锁是通过轨道形成的, 站场改造施工,必然会引起电务改造。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工务、 电务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工务在制订过渡方案时, 要尽可能地为电务改造提高条件, 适应电务条件需要。在不增加工务过渡费用的前途下, 尽可能地减少电务过渡过程, 或者使电务能尽可能地利用正式工程来完成过渡任务。

3.1尽可能在电务既有条件下过渡施工

在制订工务过渡方案时, 电务是没有条件的, 在过渡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图 4. 为某站改造图, 因原控制台上没有 N12 道岔条件, 在过渡过程中, 只能将 N12道岔钉用直股, 当直线使用, 以 5 道代替 3 道, 以 N14代替 12#道岔使用。

图 4. 利用既有条件过渡施工站场改造示意图

3.2 尽量不改变站型

站场改造设计, 往往会改变原来站型, 原有的联锁关系会发生较大变化。在施工过渡过程中, 要暂时保持原有联锁关系, 待施工改造基本完成, 新电气集中换装后再一次开通。

如图 5 所示, 因 3道展长, 造成进入 3道进路同进入2、 4道进路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施工改造过渡过程中, 暂不能开通新的N1道岔, 3 道进路仍保持由原 3#道岔进入, 先完成铺设 N1 道岔和岔后线路预铺, 待其它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新的电气集中换装时, 同时拨接新N1 道岔后线路连通 3道, 开通N1 道岔。

图 5.不改变站型的站场改造示意图

有些站场改造, 由于站型变化较大, 为了不影响车站的接发车能力, 工务可以增加一些临时过渡工程, 以保持站型不变。

图6 所示为一站场改造图, 原 4、 6 道由 14#道岔进入, 8、 10 道由 10#道岔进入。而展长后, 改为 4、 6、 8道由N14道岔进入, 原有电务条件中没有 N18 道岔的条件, 无法开通, 这样, 8 道就无法使用。为了保证股道正常使用, 施工过渡过程中, N18 道岔先钉用曲股, N14 道岔仍只接通 4、 6 道, N10 岔后拨临时曲线( 图中虚线所示) , 分别连接 8、 10 道, 过渡期间按临位运行。这样, 在过渡过程中, 不改变站型, 待新电气集中开通时, 再将线路正位, 按新设计开通。

图 6.不改变站型临时增加过渡工程站场改造示意图

3、设计同现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站场改造不同于新建线路的又一个特点是:凡是需要改造的站场,都要经过多年运行。在多年的运行中,经过多次大修和维修,线路状态发生变化,同设计情况相比会有一定的误差。线间距、线路高程的变化,都会给工务施工过渡方案的制订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线间距的变化,对施工影响较大。在站场改造中,经常需要增加交叉渡线,交叉渡线对线间距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通过施工过渡,把线间距的误差逐步调整过来才能施工。而站场咽喉,特别是大型站场的咽喉,由于道岔、渡线相连,已把咽喉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络,想调整线间距非常困难。若强行改造将会破坏线路的稳定性和线路的大方向,影响行车安全,必须采取措施,逐步过渡。因此,在制订施工过渡方案时,必须对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情况,才能正确地制订过渡方案。

1) 技改设计增加有交叉渡线时, 必须对线间距加以调整。要点安排可以从距交叉渡线较远处的道岔开始, 利用岔间直线过渡, 逐步调整相邻线路渡线的配轨长度, 调整线间距, 待交叉渡线处线间距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时, 再铺设交叉渡线。

2) 若设计对线间距无特殊要求时, 在施工中尽量不要破坏已形成的线路稳定状态, 保持现有线间距和高程, 按现有状态进行施工改造以保持线路稳定状态,这样有利施工, 也有利与行车安全。

4、施工过渡方案的制订过程

4.1现场调查主要内容

1)需进行技术改造的车站在运行途中的最大天窗,此天窗为确定封锁线路工作方法及工作量的重要依据;2)车站线路使用情况,主要了解到发线数量和列车进路,客货列车行车间隔、旅客列车到发时间、站内股道作业情况,以便安排封锁线路时的行车;3)在车站接轨的专用线上每月最长的无装卸车的天数;4)站场既有轨道、道岔、信号、联锁、电源与供电线路、房建等专业设施情况;5)施工用水、电、路、场地、驻地及当地料、弃土点、运距等施工条件的调查;6)路内路外拆迁工作量及类别;7)地下管线分布等。

4.2站场专业设施调查

为了搞清施工图设计范围新增(或改建)设备同既有设备的关系、相互影响及轨道材料的利用率,所以需对站场各专业设施进行详细调查。

1)测量绘制站场平、纵、横断面状态;股道纵坡标高与横断面关系,股道线间距情况;道岔坐标位置情况;2)按钢轨编号分左右股调查钢轨磨耗伤损、接头、轨缝、连接零件、轨枕伤损失效、轨道加强设备情况;既有道床材质、厚度及板结情况;3)道岔按既有编号,调查尖轨密贴及其与辙岔、基本轨磨耗伤损、岔枕伤损失效、配件情况;4)无缝线路的固定区、伸缩区、缓冲区的长度及锁定轨温;5)站台、雨棚、地道、天桥等的规模状态及与线路的位置关系;6)桥涵孔径、结构、覆土情况;7)信号、联锁、闭塞制式、轨道绝缘位置、通信方式及设备状态和电缆走向;8)电力自闭及贯通线有无二路电源、变配电负荷容量、电气化铁路供电方式。

4.3制订施工过渡方案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设计文件和调查资料以及与运输单位协商结果,来安排车站行车线路技术改造施工。车站行车线路改造的关键在咽喉区,施工过渡方案的几种思路和方法:

1)排除干扰施工的部分,先考虑专用线、次要站线、正线中穿站场最外端道岔及股道延长由外向内施工,即先外后内施工;

2)由于1050延长,引起咽喉区道岔位置变动,但新旧道岔互不影响,首先安排不受既有线影响的线路和道岔的铺设,其他专业配套项目及时跟进施工,然后封锁要点完成插入道岔、相应股道拨移连接工作;

3)先易后难,先考虑对运输影响小且易过渡的区域,然后再完成对运输影响大且难过渡的区域;

4)先正线后站线,即正线须先开通方可进行站线施工的、考虑运输必须保证线路畅通的先改造贯通正线后改造站线;

5)在尽量不改变运输进路、信号联锁条件下,考虑新旧道岔的平行替代关系;

6)对既有电气化铁路进行改造,必须考虑接触网的施工过渡;

7)当改造对电务影响较大时,一定要先考虑电务,尽量使电务动室外设施而不动室内,不能避免时设法少动;

8)过渡过程中插入的新道岔须寻找平行替代关系,对插入道岔暂不能通过方向(直股或侧股)进行钉固加锁并纳入电务联锁控制,不允许出现无联锁控制的道岔。

4.4过渡方案的编制内容

施工过渡方案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情况,围绕保证封锁施工安全正点,运输畅通来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工程量说明;2)施工工期安排情况,制订工期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工程进度计划安排;施工组织机构情况,施工队伍分布情况;3)施工方案说明。影响过渡的区间无缝线路的应力放散、焊轨、锁定、线路整道及沉落整修方案,站场线路施工方案;各种道岔施工方案,新铺单开道岔及特种道岔的预铺位置、道岔拨移连接方案,旧岔的拆除方案;对具体站场过渡方案的分解步骤说明,详细列出每步封锁时间、封锁部位、作业内容、对应封锁点的各专业工作量、影响范围、限速要求、设备变化情况等;4)主要劳、材、机情况说明。施工队伍人员分工安排、材料计划、封锁施工所需的机具;5)施工方法。对每道工序的具体施工方法、作业标准、工序作业所用时间卡控进行详细说明,如采用滑车插入道岔及作业工序时间分解等;6)技术安全质量措施、既有设备保护措施的制订,尤其是安全质量措施的针对性应急预案,保证运输、正点开通。

5、施工及过渡方案优化

组织施工各个专业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修改、优化,与运输部门沟通、汇报、请教,进行方案修改、优化。分步过渡考虑人力、物力资源均衡因素,尽量避免大的施工封锁点,每个封锁点尽量多完成工作量,缩小影响行车时间等。过渡优化方案的目的就是实现人员与机具、时间与空间的合理搭配,是施工中各单位、各阶段、各项目、各专业在科学合理的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多的产出。以下为优化方案的基本原则:

1)对运输影响最小。站场施工过渡方案应采取设计替代进路等措施,尽可能确保既有调车进路,尽量保证车站股道正常使用和正常运输组织。

2)站场施工过渡方案确定的线路平面设计及线路设备应满足《技规》和《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由于《技规》和《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在不同的行车条件下相应的要求和限定范围不同,因此,对在复杂站场内进行改线设计提供了可选择的余地。

3)站场施工过渡方案应尽量维持既有联锁关系。施工中尽量减少对联锁关系的修改,如需修改联锁关系,必须由设计部门提出过渡设计方案。

4)站场施工过渡方案应考虑既有设备及新增设备的设置位置。

5)站场施工过渡方案应统筹兼顾工务、电务、供电等各专业。施工中要搞好协调,确保在方案确定的工作时间内,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小,最大可能地利用各专业的优势为其他专业创造条件。

结束语

站场改造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站场情况各不相同,施工过渡方案也不可能相同,但是,掌握了施工过渡方案制订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对于搞好站场改造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选择方案时,要树立站改是为运输服务、运输为基建筹资的观念,坚持站改方案要同时兼顾施工与运输的指导思想;站改工程施工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专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掉链”现象,都会导致非控制节点变为控制节点。因此,施工前应制订周密的施工计划、科学的施工程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组织,才能良好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龙传伟.金城江站站场改造施工方案的选择与实施[J].铁道运营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