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设计感想

景观设计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感想

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境美;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

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是指观察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联想、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植物景观内在的美。而在园林植物景观的塑造中,应在创建优美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借植物特有的形、色、质、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及情感,使观赏者通过眼前之景产生无限遐想,从而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深度及广度,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园林景观。因而,园林植物景观中意境美的创造对于表现园林景观的“灵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美的阐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及高超的艺术涵养。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塑造中,通过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某种思想情感及品格特征,使得植物不再单单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园林意境,创造情景交融、景境融合的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园林景观,是植物造景中意境美的优秀典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意境美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 比拟联想,将植物作为一种情感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是人们赋予深厚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将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比拟联想的方式赋予其某种品格特征,使之成为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创造意境美的一种常见方式。比如松,屹立于高山之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其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竹,虚心有节,四季常绿,摇曳婆娑,古人赞其“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象征着古代文人志士的高尚品德;梅,盛开于皑皑白雪中,清新淡雅,刚直高洁,陆游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其不畏强权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兰,“清香而色不艳”,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香”象征人的淡泊名利、不作媚世之态的高尚品德。

1. 2 借视觉、听觉、嗅觉等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园林植物景观所传达的意境美,不仅可以通过创造领略诗情画意的视觉美景来表达,而且还可以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得到充分的表达。比如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则是通过雨滴落在芭蕉、残荷上所产生的别具韵味的声音效果而塑造出的意境;而留园的“闻木择香轩”、避暑山庄的“香远益清”、“冷香亭”等景观,则是借桂花、荷花的香味而抒发的某种感情。在古典园林中,往往利用这些具有季节和时令变化的植物景观营造出典型的环境,通过意境美的创造,使观赏者在这种环境中产生某种情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1. 3 借植物形成的某种特殊景观表达意境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为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极广的植物群体,经常会形成使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而古人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中,常常围绕奇特的植物景观,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留园中的“古木交柯”,以古柏与女贞缠绕相生、交柯连理的奇异景象来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吉祥征兆,同时文人也借古柏、女贞的凌寒不凋、四季长青的自然特征,抒发文人的自傲精神。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意境美的创造

通过分析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式,挖掘其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从而可以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令人流连忘返的特色园林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创造植物意境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1 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植物景观也不尽相同。在每个城市中都有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生长旺盛的植物品种,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及情感赋予这些植物特殊的象征意义,千百年以来,这种植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不仅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同时也形成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如椰子树就是典型的南国风光的代表,而在北方城市的白杨树则象征着无畏的精神;又如上海的市花白玉兰,象征着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广州的木棉花,则象征着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气。因此,在塑造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可充分挖掘其文化特色,围绕代表地方文化特征的植物来塑造现代园林景观,创造其意境美,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2. 2 借古树名木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作为生物界中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群体,植物记载着各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也产生出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观。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遗留下许多树形奇异、国内外罕见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树木。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及璀璨文化的古树名木,与其他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如北京潭柘寺内萌蘖无数的古银杏,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见证着北京历史的沧桑。潭柘寺正是有了这棵“公孙树”,其园林景观更具内涵,别有一番风情。

2. 3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创造植物配置的意境

特定的文化环境,需借助植物的不同的外观或象征意义,塑造不同的植物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如幼儿园内植物景观的塑造,常用色彩丰富或枝叶、果实奇特或具有香味的植物,突出幼儿园活泼的气氛,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及喜欢亮丽色彩的心理特征;纪念性园林绿地,往往用常绿的松科植物和塔型的柏科植物对称列植,表现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用拟人的手法象征被纪念人的高风亮节和情操;又比如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扩大的景观感受,通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一个“障景”,使人一眼难以望到尽头,待绕过障景物,景观豁然开朗。

2. 4 结合立地条件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景观意境应根据场地的立地条件形成相应主题。根据不同的立地环境,在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适合生长的植物品种,同时在配置植物时也应创造相应的意境。比如可利用高地或高台突出秋景,取“秋高气爽”之意,在配置植物时多采用色叶树种,如银杏、乌桕、枫香、栾树、红枫等;而在塑造滨河绿地景观时应突出成夏景,营造清凉、舒爽的感觉,植物通常以高大浓荫乔木为主,如垂柳、旱柳、乌桕、枫杨、水杉等。

3 结语

现如今,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而对于园林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不仅要创造出“悦目”的园林景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赏心”的景观。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创造植物的意境美正是创造“赏心”园林景观的重要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应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文化背景,在吸收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基础上,把时代所赋予的植物文化内涵与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富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70-173.

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149-0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igma and social support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HUANG Ping LI Zhirong WU Qia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 City,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ceived stigm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ived stigma an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Total 213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schizophrenia involved in the survey using the 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the self-designed general condi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The mean score of the 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scale was 2.5794 points. The mean scores of secrecy and flinching was 2.5804, 2.5103 points, but the means of education, challenging and separating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2.5 midpoint; the means score of stigma-related feeling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2.5 midpoint. ②The perceived stigm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ocial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P < 0.05). The utility of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r = -0.306, P < 0.01), secrecy (r = -0.259, P < 0.01), flinching (r = -0.412, P < 0.01), challenging(r = -0.216, P < 0.01), misunderstand (r = -0.178, P < 0.05) and difference/shame (r = -0.292, P < 0.01). Conclusio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frequently suffer from stigma, and feel that people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ir situation. The use of secrecy and flinching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endorsed way of coping with stigma. The perceived stigma needs our more concerns so as to diminish discrimination and bias against them, enhance their utility of social support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ir general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Stigma; Social support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获得有效控制或者康复。但社会公众通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患者被认为是智能低下、行为古怪、冲动或孤僻退缩、性格脆弱、工作能力差、具有危险性等[1],这种刻板印象使相当多正在或曾经患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和偏见[2]。早在1999年Satcher通过研究提出,病耻感是未来精神卫生工作领域最大的障碍[3]。一系列相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感受到较高水平的病耻感。病耻感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相关人员的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造成他们生活中的社交回避,影响患者的康复率[4]。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中,社会支持一直备受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人口特征与病耻感之间均存在直接的关系,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和评价均可能影响其感知到的病耻感水平。为了具体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本次研究对213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水平和社会支持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患者来源于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的住院患者,发放问卷213份,经严格筛查,剔除无效问卷(包括明显规律性答题的、超过5道题目没有完成的),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0份,其中男100例(占58.5%),女70例(占41.2%);年龄16~60岁,平均(27.39±7.77)岁;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的90例(占52.9%),高中或中专的52例(占30.6%),大专及以上的28例(占16.5%);未婚82例(占48.2%),已婚82例(占48.2%),离婚或者丧偶6例(占3.5%);有工作的50例(占29.4%),无业120例(占70.6%);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800元的36例(占21.2%),800~1500元的70例(占41.2%),多于1500元的64例(占37.7%);主动入院38例(占22.4%),被动入院90例(占52.9%),强制入院42例(占24.7%);首次住院40例(占23.5%),住院2次或3次的94例(占55.3%),住院3次以上的36例(占21.2%)。

1.2 入组标准

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②年龄16~65岁;③有自知力(阳性和阴性量表中的自知力评分≤3分),且其主治医生诊断有阅读和书写能力;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3 调查工具

1.3.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由研究者、主治医生和患者共同填写,主要调查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首发年龄、入院方式、住院次数等内容。

1.3.2 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 Link及其同事于2002年最终形成该量表,能够呈现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整体状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共46个条目。歧视-感知量表共计12道题目,用于评价精神疾病患者对于他人贬低、歧视态度的感知;病耻感应对量表包括五个维度(保密、退缩、教育、挑战、分离),主要评估患者对于病耻感的应对方式;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包括两个维度(误解、羞耻),主要测量患者认为被误解的感受和认为与他人不同而感到羞耻的感受。三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别是0.82~0.86,0.63~0.84,0.62~0.70[5];整个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2.5分(中点值)为存在病耻感。目前国内多数研究采用歧视-感知分量表来评价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他人贬低或歧视态度的感知状况。

1.3.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肖水源[6]编制,具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用来评定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客观支持主要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主观支持主要是指主观的、体验到或情绪上的支持,包括个体感受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者满意程度;利用度则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状况

患者“贬低-歧视感知”维度的条目平均得分为2.5794分,高于量表中点2.5分;应对方式中“保密”、“退缩”维度的条目平均得分为2.5804、2.5103分,高于量表中点2.5分,但“教育”、“挑战”、“分离”三个维度条目平均得分都低于量表中点2.5分;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和“不同/羞耻”两个维度平均条目得分都高于量表中点2.5分。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及各维度得分状况(分,x±s)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量表的平均得分为(32.14±6.29)分,与全国常模[(34.56±3.7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低于常人。社会支持量表的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8.6412±4.2684)、(6.9235±2.2000)、(6.5765±1.7295)分。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都与病耻感各个维度呈负相关,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别与贬低-歧视感知、保密、退缩、挑战、误解及不同/羞耻呈负相关。见表2。

3 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现状分析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是否首发以及是否强制入院等,对患者病耻感体验无明显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社会公众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智能低下、行为古怪、冲动或孤僻退缩、性格脆弱、工作能力差、具有危险性和暴力倾向,这种刻板印象影响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当公众普遍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来看待精神病患者,患者便会产生“投射性认同”,即感知到病耻感[7-8]。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水平较高,与Link采用相同量表的调查结果一致。而在应对方式分量表的五个维度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选择保密、退缩的应对方式,较少选择教育、挑战、分离的方式。在一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充满歧视的社会中,患者通常只能做出被动的反应性的策略,他们担心疾病的暴露会让自己失去应有的公正对待,无法坦荡地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因而对疾病采取保密的态度。国内有关研究结果也显示,68.2%的患者曾回避将自己接受过精神病治疗的事实告诉家人以外的人[9]。2002年Link采用相同量表调查的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挑战”和“退缩”,“保密”、“教育”、“分离”三种应对方式也显著高于量表中点分[10]。当患者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拒绝时,大多数会采取退缩或者回避他人及社交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保护,虽然这种方式无助于自身状况的改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受到歧视和拒绝时,较少对他人的行为态度进行挑战和教育,也很少将自己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区分开。这种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来自于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中国人更重视人际支持系统,更重视别人对自己及家人的评价,而西方人更加独立自主,更愿意争取自身利益。在病耻感情感体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感受到自己不能被他人理解,感到与别人的不同,也感受到疾病带来的羞耻感。分析原因一方面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本身就存在,人们常常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愚蠢的、暴力、无法控制、没有理智、不安全、不负责任、不能结婚生育、不能工作、无法信任等。另一方面,患者面对公众的误解通常采取保密、退缩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固然能使个体避开可能的消极评估和拒绝,但也会使个体过多的回避社会交往情境,失去了获得群体支持的机会[11]。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在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中,Bolton[12]研究认为社会歧视是病耻感产生的重要原因;Verhaeghe等[13]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而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弱病耻感与自尊之间的负相关性;李季等[14]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010年耿峰等[15]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患者病耻感水平较低。表2的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患者感知到越少的病耻感,能够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并在病耻感情感体验方面越少体验到负面情绪,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Link的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公众会根据对精神疾病的消极认知给患者贴上“标签”,并对他们产生贬低和歧视的信念,当人们普遍采取这种信念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时,患者便会将外部的负性态度内在化,感到羞耻并相信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进而引发一系列消极影响[16]。而当患者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时,周围人通常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反馈,物质上也能给予较多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而患者会从周围人积极的态度中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和理解,进而对自己的评价趋向于积极,面对生活事件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17]。

4 小结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可以通过药物等治疗方法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普遍感知到较高水平的病耻感,认为自己不能被理解,感到与他人不同,通常采取保密、退缩的应对方式。国内外学者研究也证实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高水平病耻感和受歧视的情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经历了关系破裂,信任丧失,社会地位丧失等危机,通常被排斥在日常生活、工作及休闲活动和亲密关系之外[18]。目前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也在积极寻找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措施,包括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偏见歧视,增加公众与患者的接触等。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调查分析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公众等不同人群中展开[19],研究内容涉及公众态度、患者感知到的病耻感水平、病耻感测量工具、病耻感产生机制及干预措施等。这些研究为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疾病康复提供了理论指导。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成功地融入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他的接纳程度[20]。本次研究结果认为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以及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有必要对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予以充分重视,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消除歧视偏见,多给予患者理解、关爱和支持;除了系统的药物治疗,还应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寻找身边可利用的社会支持,促进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秦虹云,颜文伟.歧视和精神疾病[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71.

[2] 王鹤秋,任志斌,顾成宇.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18-21.

[3] Satcher D. Mental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R]. 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9.

[4] 胡荣,曾佳凤.精神分裂症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02-505.

[5] Link BG,Gulhn FR,Struening EL,et al. A modified labeling theory approach to mental disorder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400-423.

[6]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增刊):42-46.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7-130.

[8] 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9-59.

[9] 李丽华.精神科门诊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病耻感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0] Lee S,Chiu MY,Tsang A,et al. Stigmatizing experience and structural discri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Hong Kong [J]. 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06,62(7):1685-1696.

[11] 张红彩,李峥,徐晖,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72-75.

[12] Bolton J. How can we reduce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6(7386):57.

[13] Verhaeghe M,Black P,Bruynooghe K. Stigmatization and self-esteem of persons in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role of peer supp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08,54(3):206-213.

[14] 李季,薛雅卓,冯慧,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8-10.

[15] 耿峰,董毅.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13-1415.

[16] Link BG,Phelan JC. Conceptualizing stigma [J]. Annual Reviews,2001,27:363-385.

[17] 张倬秋,赖华,周茜,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87-88.

[18] Jenkins JH,Carpenter Song EA. Awareness of stigma among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J]. J New Ment Dis,2009,197(7):520-529.

[19] 阎铠娟,肖乐,谢侃侃,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与社区患者感知病耻感水平对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20(12):1772-1773.

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助设计;课程;计算机;教学;学生;软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的电脑图形技术在设计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徒手绘制而言,计算机以其快捷、便利的优越性,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手段。它将人们从过去诸多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更迅速、更准确、更有效的处理各种文字和图像信息,实现各种创意。从而,在各大高校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类设计课程也开始得到重视,开设得比较繁多。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笔者发现这门课程以及该课程与培训的发展尚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课程伊始,必须让学生认清形式,明确学习目的

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学生们减少了手工制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掌握和操作计算机时,熟练地去运用各种软件和特效工具,可以产生平时难以想到和看到的现象,进而得到启发、获得更多的感想。对于素材的剪裁融合,乃至无数次的撤销指令均使我们感受到了计算机这一工具的方便快捷。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终究是机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有规律的、繁杂的操作,但是它代替不了人的形象思维。学会两三个软件就将资料简单拼凑,一味的炫耀各种操作技巧,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目的。让学生们知道学习并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系统知识、学习操作程序和经验技巧,以便更好的、更充分的传达和体现设计的创意。

二、课程中指引学生主动摸索学习规律,探索学习方法

计算机发展至今日,硬件配置越来越高级,软件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最大的困扰莫过于软件。各种软件的面世与版本升级更新周期短,往往一个软件还未透彻地掌握,更高优越性能版本的软件又出现了,让人无所适从。比如PS、CorelDraw、3DMAX、AI等一系列的设计作图软件经常升级换代。当然,这些软件也在一步步地更新,功能越来越强大。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这些软件的学习,可以认识到这些软件功能的强大性。就比如说PS,它主要用来辅助我们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以数字、图像为构成元素的艺术设计作品。在对软件进行认真系统的学习、了解后,这些软件为我们带来的各种便捷就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计算机辅助对我们的日常办工、设计、图文编辑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对待计算机辅助技术应保持足够的冷静,决不能本末倒置盲目地追随所谓“酷炫的特效”而疏忽了对于理念上的深入追求与研究。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专业方向及喜好,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

计算机辅助设计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设计、制图,在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计算的基础上让我们富余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作品设计中来。就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来说,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如用PS和3DMAX等软件进行设计与后期处理。景观设计是在电脑虚拟环境里进行纯景观的打造,再用真实材料制造出来。在图形的设计阶段就可以借助图形软件来完成。

如果说灵感是创作的源泉,思维就是完成优秀创意的重要主要军。一旦没有了灵感的作品是平庸的“仿制品”,还原程度再高也不过是个“赝品”。脱离了思维,艺术创作就仅仅只能作为某个点的虚拟的想法而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软件在艺术创作中所占的比重的运用越来越多,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也逐渐提高。计算机软件已经可以作为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草图本”,成为理想模型实现的基础,其应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我们决不能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产生依赖心理,即便计算机软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价值再高,也不能作为个体艺术创作的全部,而只能说是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品的创作中,仍旧需要灵感、需要思维、需要有执行力作为依托,没有了这些是无法完成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所以一旦醉心于计算机软件,而抛去核心、抛去根本、脱离现实的轨道,那么艺术的创作也就变得不会再有任何“艺术创作”的本真蕴含其中。因此,只有当计算机软件与本身灵感思维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软件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其中,思维、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后者又占主导地位。计算机软件在艺术创造中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实现了艺术创造中的理想模型,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提早发现创作缺陷与漏洞并及时修改完善。由于它的应用为创作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艺术的创造活动带来了可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春春,谭文非.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项目法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2]曾润.传统书法艺术与计算机仿真的交叉研究江苏商报[J].建筑界.2013(12):275-275.

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第4篇

随着城市性质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环境设计,希望通过设计创造理想的栖息环境。因而有必要加以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和理解,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息环境的追求。从气势磅礴的凡尔赛花园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从被泰戈尔誉为“时光面颊上的一颗泪珠”的泰姬陵到拿破仑眼中“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马可广场。环境艺术中承载了人类的文化,浓缩了人类的历史,随时光流逝积淀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的内涵更加广泛。并且环境艺术是实用的艺术,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方便、优美、的生活环境,其核心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即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

虽然说现在的赣州的环境艺术建设不是很成熟,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成熟的环境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并且始终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赣州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地和谐的桃花源,就应该立足乡土,以反规划的途径,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回归生存的艺术。赣州城市不要出现“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的景观设计。这样城市个性和历史特色难于承袭和提升。为了改善和提高城市视觉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环境的文化价值,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个性感。赣州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

调查地点:赣州市

调查对象:赣州市的一些环境设施。比如,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查目的:学习和应用本专业知识和加强个人素养以及加强对赣州市的了解。

主要内容:学校的一些环境设施、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研方法:用照相机拍摄赣州市的景观。

调查内容:

1、首先是调查新建的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城市园林-园林城市正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生态、环境质量、最佳人居等新的城市观念都是与城市园林结缘的。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必备完善的绿化系统,都是以城市绿地为纽带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平台,它为久居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自然,享受生活。

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交汇、艺术风格多元、功能要求复杂的今天,赣州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采用了较之以往丰富得多的技术手段和设计元素。综观赣州,这几年,赣州的公园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引人瞩目。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城市居民渴望自然,呼唤绿色,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是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的主题。建设以城市绿地空间为主要载体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的文化及美学水准,满足现代上的行为需求,逐步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城市绿地空间的重要标准。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虽然说借鉴了中国古典苏州园林特色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内涵。有着显着的人文景观但却缺少了赣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创新性和个性度不够,体现不出赣州的风土人情。当然这比赣州火车站好多了,火车站建了个不属于这个城市的马踏飞燕的标识。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怎么来到山西了?

我觉得如果能加强灶儿巷或者七里镇的传统风格会更加不错。以灶儿巷的传统或者七里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新实例,系统的研究赣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域环境艺术的影响。揭示赣州地域环境的艺术特质,从而说明赣州传统文化与其环境艺术内涵密切相连——能直接影响的环境艺术,而地域环境艺术中又闪烁出赣州传统文化的光芒。

2、赣州的公共环境艺术设施

环境设施作为公共环境的组成要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环境设施不仅是人们室外活动的必要装置,而且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美学特征增加了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从公共设施的历史来看,环境设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也属于环境艺术设施。

环境艺术设施融入了市民的智慧和创意,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便捷、安全的积极生活空间的追求。接下来我来讲义下我多赣州一些公共设施的感想和理解。

(这三张图片)

兼具美观性的学校路灯兼具道路交通标志的学校路灯

既美观又不失用途太过单一。设置地点醒目也考虑到了夜间使用对照明的要求。虽然学校不大但安全还是很重要的。给一些经常玩轮滑的学生和夜间开车的人提了警示作用并且提高了安全系数。

(这一张图片)

兼具广告的公共候车亭

我觉得这个公共休闲的座椅太少了才一个,虽然说人少,但也要满足一下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每个候车亭都能像这图片这样是一家子人在这等公交,并且色彩识别性较一般。

如果在人群较密集的候车亭可以相适应的增添其他功能,比如,垃圾容器、引导图、自动售货机等。

兼具广告的道路指示牌绿化设施上的道路指示牌兼具广告的垃圾容器

简洁明了又具导向性但美观性欠佳。迅速传递信息、明确无误,使人们容易准确快捷的做出判断。

这垃圾容器造型满足了功能但没有与环境取得一致。可是颜色上却直接宣传了环保理念。虽然广告颜色虽比较跳跃但绿色还是主体。在这个垃圾容器上我突然想起了赣州城市中央公园,那好像还没设置垃圾容器,我希望中央公园的垃圾容器能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能与环境取得某种一致性。

其实,我更喜欢那些不沉溺于外表结构的自由又具外部因素的多功能的设施。

不占面积的墙壁式瀑布水帘黄金广场的喷泉水景,人们可以与水亲密接触

公园流动性的水流小瀑布激光音乐水景

这些水景设施不仅与环境统一协调还考虑到了气候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黄金广场每个周末都会开放喷泉,除特殊情况,如开演唱会或厂家促销的广告活动。这有很多游乐设施,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来这玩。除了下雨天,这每天晚上都会很热闹。不仅促进了儿童间的交往,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激光音乐喷泉,雾状喷泉等,设施的造型和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我想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多去其他地方参观和学习更现代的科技。尤其是在大学,我们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活动广告车公交车成为活动广告

这世界,广告无处不在。

提供人流小聚的休息处兼具休息功能的绿化设施

绿化代表一个城市的生命和健康,能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同时体现城市环境生命力的重要性。

这些休闲设施简单、舒适、美观。不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还营造出了一种安静、舒缓的情境。最重要的是海很有安全感,这行人少,没有车辆。我想这还可以大胆的放置休闲躺椅。或者在老人活动的公共场所的公共座椅上增加可支撑的扶手也不错。因为这不仅方便老人坐下和起身,而且形式简单、造价便宜又能对行动不便者提供一些便利。

还有曲线形的公共长椅,可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了不同的休息场所。因为凹处座位便于交流,凸处座位适于独处。这不仅满足了使用者长时间休息的需要外,还有利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

当然这想法比较适用在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休息场所。

幸运桥浮桥

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步行桥微环境平添了一道风景。

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起到了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的作用。

(这一张图片)

提供游人休息的小长亭,富有质感机理。

正确、合理、艺术地选用材料是使用材料的关键。不仅要考虑环保因素还要考虑材料的可塑性、加工工艺、质感机理等。当然还要考虑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的损耗并作相应的防护处理。这些考虑是要是提高设施的耐久性和降低设施的维护成本。

因此城市规划要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有机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与周围交通的关系。

结语:

我认为赣州城市的发展还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中国现在在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因而赣州环境艺术景观也要与时俱进的发展。

总体上来讲,赣州城市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美国着名设计师a·j·普洛斯认为设计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敏感,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

(2)智慧,一种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为人类服务的天生才能

(3)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搞清楚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必须这样;

景观设计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学专业;选题;过程评价

作者简介:张春丽(1979-),女,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研究”、“面向建筑师职业才能的进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1-02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五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建筑学专业拟定的大纲中将毕业设计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1]为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并且致力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决定毕业设计内容,也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结合建筑学专业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点,提出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真题真做”虽然刚开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甲方要求的交图时间一般比较紧,并且实际项目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制约,在时间安排上不易和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相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有弊有利。而“真题实做”的课题来自于社会实际工程,指导教师可以对“真题实做”的课题背景和建筑设计使用条件进行适当的理想化处理,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按教学计划控制,学生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理想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个课题组选题类型不同,一般同一届不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选题包括招商大厦、体育馆、小区规划、广播电视局、商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建筑单体设计和居住区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

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

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刚.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索[J].山西建筑,2008,

34(5):230-231.

[2]唐委校,庄孝君.谈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及其发挥[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0-91.

[3]秦书峰.指导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认识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增刊):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