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景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尤其是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扩展,促进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受到很大的污染,空气质量急速下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运用园林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空气的净化,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也美化了生活环境。本文主要就对园林设计艺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的阐述和分析。

一、园林设计艺术的内涵及其指导原则思想

园林设计艺术指的是依据园林建设建造的基本布局和艺术指导策划理论,来对自然地形、城市建设建筑以及人类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面而言,通过在景观地形以及花草树木的改造中,融入较多的园林设计艺术元素,可以营造出环境优美、舒适惬意、景色怡人的自然环境。因此,园林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较多的绿色人文特性,彰显景色的物质文化熏陶情愫,努力营造以满足广大市民基本需求为前提,以构建和谐文明、绿色舒适的景观环境为总导向的健康艺术景观,让居民能够在体验美丽风景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精神面貌。而同时,园林设计还应该坚持经济实用、美观舒适的设计原则,园林设计理念必须体现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原理,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理想化的重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实效性与经济性。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是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设所需的各项投资经费,并且还能够在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营造更多审美效果,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观赏效果来对园林造景因素中的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进行美化设计,有效将园林设计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融入进去,体现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因此,园林艺术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环境设计的各项指导性原则,在降低经济投入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园林艺术设计水平。

二、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需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提高城市的美观性;应该不断的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规划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改善自然,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环境。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应该采用园林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景观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在城市中营造园林,主要是将自然的景观融入到城市的环境中,进而使城市环境成为人们自由和平衡的生活空间。这种做法恰恰能够减少城市化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种非常科学和生态环保的做法,有利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园林是人们理想的娱乐和休憩的场所,将其很好的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的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的合理和科学,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景观为文化生活与自然的系统性载体,对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使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二)景观个性化原则

每一个景观都具备与其它景观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不一样的景观的结构以及功能存在差异性,这也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客观要求。按照不同的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个性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多彩性景观。

(三)多样化原则

园林景观多样性是指描绘生态镶嵌式结构拼接的多样性,环境上的差别能保持植物类型的多样性。另外,园林景观多样性也包含垂直空间层面的差别导致的景观镶嵌复杂度。这一多样性多是通过不同生物学制度配备来完成。

四、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一)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二)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中,应该注重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在城市的建设中,应该大量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且积极的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三)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融人园林设计的理念,主要是为了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因此,应该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众所周知,城市公园主要以绿地建设为主,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控制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的对城市公园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四)控制建筑用地,增加绿地的面积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用地在不断的扩大,农田等农耕用地也在不断的缩小,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在不断的增加,空气质量严重的下降,进而出现了很多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增加绿地的面积。应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应该坚持绿地的规划和城市总体的规划进行同步的实施,这是进行城市园林规划的关键所在。城市内的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同时,应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来的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园林工作者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的基础上,对体现城市空气质量的园林绿地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功能标准。以维护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当代城市园林作用进行评价;(2)循环和再生标准。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3)经济和高效标准。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5)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六)设计过程突出个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

设计过程中,应突出景观园林的个性化,尽量的设计出符合大多人群的亲地空间,创造出能与人们亲密接触的绿化环境。此外,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还需满足多元化的要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就要积极树立“以人文本”的观念,设身处地的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从而提高老人与儿童在景观园林中的独立能力,如可以为儿童提供娱乐的场所,以培养儿童的合作与冒险的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发挥出景观园林建设的真正效益。

五、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华.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22:72.

[2]张霞.园林设计艺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4,01:52-53.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景观形态"一词最早来源于风景形式,所以对风景形式系统的研究也就是对景观形态学构想所希望解答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困扰人们的常常是愿望与可能性、质量与数量、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本文介绍了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探讨了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阐述了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研究了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分析了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以实现景观生态模式与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

1引言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者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者通过了解大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以实现其与规划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2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首先,"景观"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汤姆的说法,"景观"一词是随同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一起来到英格兰的。最初"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17世纪,"景观"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入英语,意为"描绘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纪,"景观"同"园艺"联系起来,因为"景观"和设计行业有了密切的关系。

3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3.1形式

把"形式"定义为所有被设计物体和空间的状态,包括物体的外观,但又不至于此,它不是指一个静止的形象,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并且是影响着和被整个设计气氛影响的。设计思考需要形象,这些形象的核心就是形式,形式不只是图形,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有两种形式,"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形式",两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3.2形式与逻辑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来组织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语言的逻辑,称之为设计语言的逻辑。只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的某些偏好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

3.3形式与情感

因为人类环境存在着压力、不快和烦闷等密集的人为因素,当人们被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就产生了对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4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

4.1景观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意义上,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

4.2道家哲学与设计方法

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5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研究

5.1自然与人工

"自然"不仅标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宇宙天地万物(即自然界),而且也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没人为处理或显现出人为痕迹的情况,自然意味着原朴、原在、本色。"人工"主要标指人的行为、思想意识及创造,它也指与"自然"相反的、具有人为处理的、显出人为痕迹的状况,意味着变异、转型、非自然。

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改造着自然,自然制约着人工对它的改造,尽管自然是人工的"母体"和"故乡",人工是自然的升华和高级形态,自然与人工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但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倾向上,却偏向于执著的笃信和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亲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在意识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人工"战胜和压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5.2设计中的"意"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应表达的必然应为人们对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感受。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5.3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天人合一

今天,"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不管其首倡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现代人的"天人合一"观,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已经取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通过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日常生活环境,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6.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基础格局。

6.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7结束语

景观形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论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归与转变。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对人性再认识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形态规划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尽量发展完善这种规划方法,以使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 刘健 基于区域整体的郊区发展--巴黎的区域实践对北京的启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0-64

[2] 施朝阳 试论城市郊区化[J]理论界,2006(2):11-13

[3] 杨继瑞 城市郊区住宅发展的思[J]长江建筑,2001(5):16

[4] 陈波 对比中美城市郊区化[J]小城镇建设,2005(1):97-99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2.1 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 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2.4 历史性的与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景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 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 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 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 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 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 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 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 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 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2.6 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2)循环和再生标准。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3)经济和高效标准。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3 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为了更好提升城市的美观性以及有效改善城市内居民的居住环境,很有必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城市环境变成人们平衡、自由的生活空间,有效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另外,园林作为人们休息与娱乐的场所,能和城市规划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园林设计提升到新高度,能促进城市规划更趋于科学性、合理化,推动城市的发展。

4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 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问题分析;种植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需不断完善

(1)强化设计交底和图纸的会审监督工作。园林的绿化工程施工和建筑工程存在着很大差别,并非需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就行,园林的绿化施工需要不断地再设计以充分体现设计者的思想以及理念,所以园林设计的图纸交底显得非常的重要,这就对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要深刻领会整个园林工程的设计理念,从而也能够在工程的施工中更加灵活地运用。

(2)施工组织设计。园林绿化的施工工程是由多个单项工程构成,因此在施工中常常会涉及到各个园林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统一,所以应当重视统一领导施工工程中的各个项目和各个设计,即为园林绿化工程中的组织设计。园林绿化的施工组织机构和园林的施工人员都必须在施工前明确工程所分得几个步骤,同时不能忽略园林的养护组。着重施工人员的安排切实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计划,按照施工的时间顺序妥当进行安排。

2. 做好苗木的选择

园林在施工时必须做好苗木的选择,首先要看选择苗木的生长姿态以及苗木的长势,同时再去检查苗木是否存在病虫危害,这就要求在工程的施工前应当严格按照园林的设计要求,选用的苗木的生长年龄应当是青壮年期,并要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长态势,同时在苗木的规格尺寸上也应当选用稍稍大于园林的设计规格尺寸,这样才能在苗木的种植修剪之后,被修剪的苗木在大小规格上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 整理绿化地

在园林的施工过程中,整理绿化地时不能仅仅简单地去打扫掉垃圾,或者拔除杂草,整理好的绿地能够为树木等园林装饰植物的生长提供出优良的生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植物或苗木的根部能够十分充分地成长。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园林的绿化施工中不能够采用重型机械破坏和碾压绿化的地面。第一应当要保障植物根系的充足伸长空间,这就要求绿地草坪的土层最低厚度为15cm,小灌木的应最少为30cm,而大灌木最低又应为45cm,浅根性乔木最低应为60cm,而深根陛乔木的最低土层厚度为90cm。其次应当保障到种植土壤的硬度。土壤只有有了合适的硬度才能够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能够得到充分伸的长并不断维持良好的通气性以及透水性,避免出现土壤板结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要设置暗渠等一系列科学的排水设施以促进植物的充分透气和透水。最后应当保障园林土壤有适当的pH 值,此数值应当最好控制在5.5~7.0之间。

4. 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监管

(1)重视苗木土壤的规划。园林绿化的土壤的直接关系到园林中的植物长久地生长,这就需要在园林的施工管理中对栽培前的土壤能够充分地进行具体地化验分析,包含了土壤性质的酸碱程度、孔隙的密度、透水透气性和土壤的含水性等

方面进行测试和分析,针对化验的结果再使用一系列的消毒、施基肥等苗木养护措施。

(2)妥善处理好定点放线。定点放线要求位置准确,并要进行明显的标记,能够在园林苗木的种植穴处明显地标明出中心点的位置,在苗木的种植槽明显地标明边线,但遇到特殊情况必须要灵活、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地处理和设计。

(3)科学地挖掘苗木地种植穴、槽。在苗木的种植穴、槽的挖掘时要重视到苗木的根系等的要求,尤其是在园林中土质相对较差的种植穴中深度一定要深挖,并且紧接着做好施基肥和客土的工作,以此来创造出有利于苗木等园林植物充分生长的小环境。

(4)栽植苗木。在苗木的栽植之前应当充分进行苗木整体根系的修剪工作,重点应在根系中的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合理地进行剪除,而在树冠方面又应当进行科学地修剪,以此来保待植物在地上地下平衡。栽植苗木时需要将不易腐烂的外在包装物全部拆除以不影响后期根系的生长。在浇定根水时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规定并且一定要将苗木的根系浇透。并且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气候的实际情况进行苗木的及时补水,而在苗木种植的北方地区,在种植后苗木的浇水不能够少于3 次。

5.合理控制施工项目成本问题

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与统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 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费用开支等,及时、完整、准确地作好原始记录, 并建立传递、保管和存档等制度, 配有专人负责。严格考勤, 加强物料领用管理、减少浪费。强化有效的施工管理, 就能有效的节约支出, 降低成本, 从而创造出好的效益, 保证工质量。努力控制和降低主要材料成本。园林工程施工主要材料是苗木。苗木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保证采购到高质量苗木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 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之一。这样就形成了异地采购等很多方法。如某公司在苗木采购前, 向公司周边的苗圃发出询价传真, 比较各地的苗木差价, 计算运费等其它费用后就能采购到低价格的优质苗木。重视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竣工扫尾阶段, 要“ 快刀斩乱麻” , 不可拖沓, 从而降低成本, 保本保来之不易的效益, 工作干净利索。同时, 在工程养护期间, 园林公司应指定养护工作的责任者, 并责成养护责任者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养护计划, 按要求进行养护管理。要加强对养护责任人的跟踪监督管理, 奖罚分明。

6.在项目中推行监理制

在园林绿化的工程项目中推行监理制能够充分保障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随着当代园林的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得到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的监理制已经全面、深入地进入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行业当中。园林绿化工程的监理制度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过程,这就要求在不断推行中能够充分遵循科学培植的准则,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和调配。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7.绿化养护控制

不断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能否长期保障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园林绿化工程后期需要将养护管理看做是园林苗木能否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做到前期的施工优良产生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后期园林的绿化养护管理没有做到位,这必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例如在施工的后期,园林的养护管理没有做到位,例如未做到浇水不及时,这就直接会影响到树木的成活率;或者树木的支架不牢固,这必将导致栽植树木出现歪斜的情况;再或者后期没有及时除草,再导致绿地出现一系列的杂草;而若出现打药治虫不够及时,这必将导致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园林的质量问题。此,除了前期的园林种植,也应当着力强化后期的园林的养护管理工作,以确保园林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佩胜.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初探[J].建材与装饰,2007,(11).

[2]王峰.综述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