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培训;qq群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50-02

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活动之一,活动的开展可以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并对数学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1]。由于数学建模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每年有很多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学习,教师很难将所有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授课。另一方面,数学建模把数学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现实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实际上,来源于实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数学内容范围比较广,数学建模培训教学过程中单纯利用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全面。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组织、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得的实践经验,发现qq群是一种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数学建模培训网络平台。

一、qq群教学平台的实施

搭建qq群教学平台方法简单,只要学生在计算机上安装上qq软件就行。先由教师(群主)创建一个教学群,然后通知参加建模培训的学生加入。群主把组织数学建模获得的信息在群公告上,群组里的所有成员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告实时获得信息,如数学建模培训计划、竞赛报名和各种通知等。在群组里,可以选择一名学生设为群管理员,以便协助教师公告一些重要信息。

1.教学内容的准备。由于数学建模培训包含基础知识讲解、模型案例和计算机实验等内容,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此外由于学生分布在不同专业,培训的时间难以统一。因此,不可能把数学建模的所有相关内容在固定时间进行讲解。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方法是收集一些与数学建模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自学,然后利用qq群共享功能,教师把学习计划、学习任务和建模资料以压缩文件的形式放到共享空间里,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并在群公告中,告知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网登录自己的qq,下载学习内容,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然后老师再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也可以通过qq群的共享功能,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建模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里,方便qq群中的其他学生使用这些共享资源。

2.在线培训。在学生浏览过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在线答疑解惑。在群内公告处输人辅导内容及时间,答疑解惑安排在大多数学生都能上网的时间进行。答疑时,qq群中在线的学生和老师进入群聊天窗口,学生根据先前学习的内容,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内容和问题提出来,教师汇集学生的提问,然后针对多数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文字讲解。如果用文字难以描述,可以发起多人语音聊天或视频来讲解这些问题。此外,建模指导教师也可以采取互动方式,向个别学生或集体提出问题。还可让学生利用群中群的功能,分别建立不同的讨论小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当教师离线时,参加培训学生也可以利用qq群进行问题的探讨,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学习,相互回答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对建模学习的内容和专题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会更开阔。群成员中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优秀学生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方法,对新学员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离线培训。开通群聊天记录保存服务功能对不能在线学习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2],可以满足学生随时查看答疑或讨论内容。此服务开通后,群空间可以保存讨论的内容,方便学生查询从开通起的qq聊天文本内容,当然也包括不在线时的群离线消息。如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特别辅导,或者要给学生布置建模试题和通知有关事宜,而学生恰好又不在qq上,这时建模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群邮件功能,随时发送群邮件,对离线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个别通知和辅导。

4.利用qq群论坛功能。除了qq群提供的聊天功能以外,qq群空间还提供了论坛功能。一些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和培训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建模学习的心得体会发表在论坛上,供学生浏览和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对关注度比较高的文章发表回帖,以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利用qq群空间论坛功能,建模培训的学生可以把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放到论坛上供大家讨论,发表求解的方法。qq群论坛功能将这些讨论长期保存在服务器上,这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利用qq进行建模教学的优势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在线交流的服务平台[3]。qq群可为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即时通讯平台,可以在群内的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目前qq群是国内最为流行、功能最强的即时通信软件,并且qq的申请是免费的,使用也非常方便。这些为我校开展的基于qq平台的数学建模辅导教学提供了技术保证,并且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条件,不仅具有成本低廉、即时和方便的优点,还具有传统数学建模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2]。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以及查阅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数学建模培训涉及知识面较广,指导教师会在每一个专题之后布置一些建模问题供学生课后解决,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一般的,学生会根据问题查找资料或利用计算机搜集网络资源,这是在数学建模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和过程[1]。由于qq教学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较强的要求,学生要完成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还需要查阅和收集资料,并且各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放进共享或qq共享中以便随时调用,这些无疑会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和协作能力。数学建模过程是一个团队的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和配合能力[1]。此外,数学建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反复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才能保证完成任务,这已成为一个小组数学建模竞赛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建模小组学生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建立qq群小组来进行组内的交流,群内成员可以就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把互联网收集的建模问题的资料上传到qq群存储空间中,方便组员共享这些资料。通过建模学习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和讨论,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3.有助于师生交互的即时性。即时性是qq教学平台最大的特点。学生在利用qq进行建模学习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其他的同学帮助和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是传统的教学所不能相比较的。利用qq技术的既时性,方便学生通过网络找到建模的学习合作伙伴,同时还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从而可以随时解决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

总之,利用qq群的共享功能进行数学建模学习资料的传输,利用聊天功能进行在线答疑和课外辅导,利用论坛功能对建模的困难内容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解决学生集中学习的困难和学习时间不统一的矛盾。利用qq群构建数学建模教学平台是一种简单、易行和即时的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茂芝,徐文皙,郭科.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79-81.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显然是培养适合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快步进入了发展期,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反思、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其中如何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则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因而也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所设课程设置相对落后、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明显的针对性,教学形式也过于单调。由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味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对实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其实,上述问题早已存在,主要成因是,以往我们过于注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学科特性,却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致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同时,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课程教学方法僵化、课外实践活动单调、考试模式和成绩评价体系陈旧单一等弊病。为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战平台,彻底杜绝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切实地改革现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三、课程改革设计思路与实施

正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反复论证与探讨,并在借鉴有关院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我们提出了要构建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制定以学生能力为发展的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通过必要的、通用的、核心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在构建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过程中,改变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克服职业院校重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重基本理论研究、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倾向,坚持“打好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适当延伸”的原则,对公共基础文化课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

区别于传统的目标定位,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基础公共课要构建一个服务并融入职业教育、体现就业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建评价体系,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以学生能力为发展的教学策略

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进一步强化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并紧密结合今后工作岗位专业特点,増加了课程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例如,英语课程将“实用英语”改为“职业英语”,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突出“五方向”的职业特色,即将英语课程划分为“IT职业英语”“经管职业英语”“生物职业英语”“机电职业英语”和“艺术职业英语”五个职业方向,有意识将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合,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构建“基础模块、职业进阶、课程拓展”立体化课程体系。同时,实施语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语言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四环递进式”教学模式,进一步突出“英语”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强化听力和口语教学训练,如开设“西方文化之旅”“听歌学英语”“英语面对面”“商务口语”“求职英语”等各类英语选修课。

实用语文课程则以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表达为载体。应用文写作重点是学习相关文体的格式、写法和范文并进行部分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则重点学习表达的技巧。课程内容突出实用化、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目标多功能化、考核标准模块化等特点。同时,还要开设诸如“中外名著欣赏”“诗歌欣赏”“红楼梦赏析”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公选课以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机的统一,既培养学生应用文书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应用数学突出“三方向”,即将高职三年制数学课程划分为“机电数学”“经济数学”和“信息数学”三个教学方向。上述三门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并将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实验方法和具体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实验”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还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组织数学建模社团活动以及每年举办数学建模比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

体育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职业院校学制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遵循“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素质教育、贴近个性发展”的原则,突出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的“三自主”性,构建“体育基础、体育选项以及体育活动”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多项体育训练,积极组织各层级的体育竞赛,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保健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三)创设有益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成功的基本教学形式。我们在始终不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中,又强调开展以能力为本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将以往“一言堂型”转变为“民主互动型”课堂,将“封闭性课堂”转向“开放型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型”听讲转为“自主型”上课。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例如实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合作探究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寓教于乐,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分析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基础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人文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内外各种学术报告、技能比赛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等各项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和辅助,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后得到消化和提炼,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且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鼓励基础课教师大力开发选修课,创新和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并提供资金保障,以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建立以学生能力为发展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渗透能力考核,实行平时考查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开卷或闭卷、自学笔记、参观和调研心得体会、课程论文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将课外实践活动考核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中,学校将学生参与技能大赛、选修课、网络自主学习和二课堂活动情况纳入总评成绩中,以全面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实施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四是多元化评价应遵循能力目标原则、发展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总之,要以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教学体系逐渐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1.汲取了先进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科学教育行为的基础,是关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素质需要重新审视和建构。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面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以渊博的学科知识教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以及以健康的生命态度影响学生。教师不仅传播知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潜在的问题,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解除学生的困惑,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学习者的身份参加到课程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以随时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

2.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手段。英语教学一方面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积极开展适合学生间的互动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语音室、网络资源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唤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将“目标驱动,情景导入、任务引领、问题点拨、交际互动”贯穿教学始终,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学习的全真情感认知和交际环境,不仅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形成了良性发展。

语文教学以理论知识促进技能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教学方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分组互动和任务驱动法,通过场景设计、模拟训练、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模拟面试”实践活动中,从着装、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各细节进行全真模拟训练。在口语模块、应用写作模块的实践训练中,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校园、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分小组设计和完成“课题”型任务,展现各自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越贴近,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

数学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和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实验方法,以及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数学知识与专业的结合,阐明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年来我校利用数学实验室开展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数学、去欣赏和理解数学当中美的意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体育教学也将拓展训练的内容融入其中,从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角度入手,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项目,克服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项目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发挥了学生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同时还磨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及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个性、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课程开发能力,更需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以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适应教育教改的需要。因此,教师们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和职后学历教育,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基础部多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教师们在教学基本功和说课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学生方面

1.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课程的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指导教师引领和激发下表现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不再充当无声的观众,而是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以往的带领、代替和命令式的教学,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在这个新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关心和指点、平等的研究和共同的探讨,通过依靠自己的思维和设计、合作与探究,培养与发展了自身的研究意识和创造兴趣。

2.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进行了具体指导和强化,学生们则在教学过程中从完成学习任务、调整学习状态、实施有效的学习计划、选择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克服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3.增强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我们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将公共课的多项技能大赛引入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延伸了课内教学、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而且根据各类大赛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竞赛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强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五、结论

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高职公共课程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高职基础课程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培养标准的人才观,整合课程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使高职公共课程体系更趋完善并更具高职教育特色,也能促进师生间融洽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凌.高职院校英语课外活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

上虞市崧厦中学为浙江省教育厅确定的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目前已形成了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且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开发的各类选修课程达到60多门,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学习的需要。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上虞市崧厦中学教师撰文,介绍他们在高中选修课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

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领域,也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变革的内外需求。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需要人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某些领域和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的怪现象,出现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办学个性模糊现象,再加上学业压力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等诸多因素,教育改革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成为了一种保障生命个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成果为深化课程改革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但有识志士也清醒地看到,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很大转变,但是离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本身的需求尚有许多差距,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学校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生发展的选择性等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价值因素仍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作为浙江省一所农村普通艺术特色高中,我们积极贯彻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创条件”的指导思想,在理解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率先践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现就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作行动研究后的回眸。

一、统一思想,守望理想,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投入到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在普通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教师、学校整天做着相同的事,应对高考和升学;大家上着一样的课,共同做着没完没了的试题,进行着无休止的考试,学生甚至成了考试的机器;凡是与高考升学相关的事,再无趣、再无益也必须做,凡是与高考升学无关的事,哪怕再想做、再有意义也必须舍弃。切实改变普通高中这种现状,是学生的呼唤,是教育人的呼唤,也是全社会的呼唤。深化课程改革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幸福和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和家长是看到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和家长也是理解的,但要全面推行选修课,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切实的难题,譬如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徘徊过渡阶段,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因此,教师很难有勇气去守望教育的理想,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家长也因为让子女进入理想大学的眼前需求而容忍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做的工作是:

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中美高中选修课作比较研究,让广大教师在比较研究中领悟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视角全面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引导教师撰写反思体会文章,逐步改变教师已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形成与深化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新型教师文化。

二是引导教师全面反思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危害性,充分认识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考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出现全面异化的严峻现实。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这种“考试文化”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沿袭,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益加速运转。反思让教师与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原来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让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这种“唯见考试,不见教育”的“考试文化”对师生身心的严重摧残,从而提高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通过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络积极宣传刘希平厅长在2011年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读书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解读浙教基〔2012〕81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让社会、学校、家庭充分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实施办法,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方向性。

上述三大举措较好地发挥了课程改革中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保障和理论准备。

二、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形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课程要素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制度,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并有效的推进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深化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次对长期实行的课程体系的颠覆性的革命,也是一次对统一育人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这是一件难事,难于上青天,光凭勇气和牺牲精神远远不够。为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我们把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在课程结构、课程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现将涉及课程要素的校本化做法作简要概述。

(一)课程结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对课程与学分结构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校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学分结构。具体做法是:音乐、美术特长生可以免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增加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的学习,从而保障他们特长发展的投入时间;少数学优生可以根据学生与家长的申请减少兴趣特长选修课的学习,为学习学科拓展类课程提供时间保障。

(二)课程开设

加强选修课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校转变育人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立足点。学校制定了《上虞市崧厦中学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发选修课程141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63门,职业技能类课程14门,兴趣特长类课程52门,社会实践类课程12门,集中安排每周周二、周三两个下午供学生选课走班。一年多的课程开设实践带来的启迪有:

一是特色化。特色化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我校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视唱练耳、乐理、舞蹈、越剧名家名段欣赏等艺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是开放性。课程开设的开放性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地点上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修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较适宜安排在节假日与寒暑假进行,学习场所可以是社区、工厂、学校和家庭,这样可以减轻学校课程开设时资源、时间上的压力,适度降低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业任务;课程开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教师安排的整合性,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职工,也可以是外聘专家、各行各业行家里手;课程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为重点。

三是精品化。保证课程量不是问题,质才是关键。在学生相对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背景下,课程开设质量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选修走班的主要因素,低质量的课程开设会抑制学生选课走班的兴趣,学生会变得被动和随意。我校十分注重课程开设的质量,遵循课程开设的时代性、人本化、特色化的要求。如机器人程序编写与制作课程,由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屡获全国、省市奖项的教师承担,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并在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中的成绩处于全省前列。再如,我校开设了与乡镇经济相匹配的伞面设计、崧厦霉千张制作工艺课程,学生有兴趣,家长很支持,企业很欢迎,这样的课程既本土化又特色化,学校开设起来轻松,学生学习起来有劲,课程的二轮深度开发有潜力。我校的《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实践基地被命名为上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奖励。

(三)课程开发

学校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巨大的人力、智力、物力压力。课程开发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程,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主要承担者的教师,从某种角度审视是不具备这样的资历的。因此在选修课全面推行的初级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应适度降低,在努力保证课程科学性、人文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必须兼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求全责备必将挫伤教师投身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团队要有行动研究的理念,侧重课程的二轮开发与完善,循序渐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发挥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作为专业引领者的校长团队,首先应开发示范性的选修课程,通过建模形式供教师参考、学习,真正担当起“专业引领者”的作用,这是一种表率和示范。学校领导者更应重视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要制定一套开发、执行选修课的制度,开发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即通过什么程序申请、审批和执行;要统筹兼顾课程开发的智力财力条件;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二是适度降低课程开发的准入条件,以选编和精品课程的二轮开发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深度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区域资源优势,遵循儿童学走路的规律,通过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成功个案解剖等手段来不断修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三是体现倚重教师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当前,我们的主客观条件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的因材施教原则尚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条件决定了课程开发不能好高骛远,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特长和水平,由教师提供尽可能营养全面的“菜谱”,让学生凭“谱”点“菜”。所谓兼顾学生的兴趣,指的是在课程开发的初期要广泛调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提高师生供求的“课程开发吻合度”。

(四)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对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评价:严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选课走班;等等。其中,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督导评价制度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是管理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而全面选课走班是管理中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选课指导制度”的探索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订选课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毕业标准、学期学分要求、选课程序、补考或重修说明、课程介绍等;确定选课的程序和课表(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参照学校课程方案制订自己的选课计划—准备好计划选修的课程清单—进行以班为单位的选课—形成每人一张学习课表)。二是成立学生选课中的教师指导团队,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介绍学校的情况,解释选修课程指南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业进展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和特长,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生从自身特长出发选出相对合理、相对理想的课程。

关于选修课的督导与评价,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现有的评价制度基本上服务于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选修课的评价又带来了很大难度。然而,这是一件保障选修的动力、提高选修课开发实施质量的大事。当前我们尝试的为:一是把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成效与教师聘任、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师对非高考选修科目的关注;二是通过教案、教材、施教记录等文本信息和学生学习调查、成果展示、个别访谈等综合信息,来督导与评价教师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质量。

选课走班是真正体现“把更多的选课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理念的核心举措,其行为操作包含两项任务:组织选课和走班管理。组织选课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失败—调整—相对成功”的过程,我们依次执行了三套方案:一是把排定的课表的所有情况输入省教育厅提供的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该方法的优点是统计、调整便捷,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选择了放弃;二是面向学生现场分年段选课,其优点是学生和课任教师面对面选课,使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更好地了解课程相关信息,该方法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者对学生选课管理较难;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场选课,其优点是组织难度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选课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最后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选课。选课的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才能有序进行,当前学校选课权还不完全具备交给学生的条件。关于走班管理,我们首先要做到:学生人手一张个性化课表,明确课程时间、地点,具体到座位、名称、教师;教师人手一张课表,明确时间、地点、学生人数与学生座位表。走班管理的难点一在于教学班比行政班管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班管理重点放在课堂管理上,管理任务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难点二在于教师调课难,由于新课表存在多位教师同时上课的现状,一旦个别教师的请假就会出现相应教学班中学生无人管理的状况,我们采用的应急对策是整合全校管理力量,由教务处统一调度,课任教师提前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预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分认定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自主确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校打破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突破行政班及年级的局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的学分认定形式、基本程序、入档方式、组织机构等基本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文件精神执行,只是在学分认定过程中对不同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方式,采用了相应的主要认定形式。如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及课程考试或考查的结果。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认定,侧重于学习成果和技能的展示。这里的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设计方案、制作产品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修养等非物质成果,选修课的内容不同,它所指向的成果也就不同;所谓的“展示”则包括了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答辩、演示、竞赛等多样形式。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兴趣水平、技能展示、特长等级和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心得体会和社会认同。总之,学分认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不能过于强调结果,不能过于标准化和机械化,重在参与的过程和学生的“变化”。

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有的是根本性的转变,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师的专业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的学生观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转变。在这样一种深层变革中,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在职进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之相应,学校的管理必须把教师培训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之具有与深化课改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特别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综合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近几年来已成为我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效率与培训成效的问题。通过对过往几年教师培训的反思,我们认为下列几种培训是行之有效的。

(一)自我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反思教学“亮点”“疑点”“误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典型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育的一些抽象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培养处于成长期教师十分耐用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具有形象、易接纳、易模仿的特点。

(三)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以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为主要作用。这种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具有学术性强、研究范围小与研究深度大的特点,特别适合校内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

(四)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