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伴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从商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在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性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旅游经济的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特别是各种自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灾害及民族部落之间的械斗,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发生经常性的空间迁徙活动。尽管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空间迁徙并不是旅游,甚至也不是旅行,但其事实上已蕴含着旅游活动最基本的雏形。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商品交换活动范围的拓展,于是围绕以商品生产、商品各种商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活动便产生了。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旅游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摩西出埃及,耶稣周游列国传教,古希腊的朝拜、祭祀,马可·波罗的出游,阿拉伯民族的经商往来,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域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遍游中华大地等等,为旅游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尚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促使旅游活动商品化,而仅仅是孕育了旅游经济的萌芽。
(二)旅游经济的形成阶段。旅游经济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向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从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主要开端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迅速发展,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
1、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手段,尤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善,不仅使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扩大、市场空间范围扩展,而且汽轮、火车的产生为人们有目的的大规模、远距离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技术条件及交通工具。例如,美国于1807年开辟汽船内河定期客运航班,紧接着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设了蒸汽客轮经营服务,英国于是1830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之间开设了火车客运服务,到1890年,已吸引了近20万国内外旅游者。
2、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地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兴旺,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改善,这就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于是,伴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工厂化制度的建立,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为现代旅游经济的形成提供了需求前提和经济条件。
(三)产业革命为旅游经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形成创造大量需求的同时,各种专门从事旅游服务机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形成。特别是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开创了有组织地提供旅游活动的各种专门,从而促进了旅游商品化进程。之后,诸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各种以经营旅游业务为主的企业纷纷建立,各种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从而使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商品化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经济正式形成了。
(四)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现代旅游经济虽然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迈向21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看:1995年全世界的国际旅游人数已到5.6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21.4倍,年均递增7.3%;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72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42.1倍,年均递增11.9%。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3.2%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了增长势头最好的工业的5.3%的平均增长速度。
2、从世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旅游业年新增价值已占到世界年新增价值总额的5.9%,提供的税收也占每年世界企业提供税收的5.6%。根据国际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的研究报告,在美、英、法、日、德五国旅游业同其他产业新增价值的比较中,五国旅游业新增价值分别是五国农业的5.7倍。这充分表明当代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高于那些被认为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
3、从世界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员及创汇水平看:全世界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中每15个人中就有1人进入旅游产业工作。从前述五国就业人数比较看,旅游业吸收就业人数分别是农业的1.7倍,纺织业的3.8倍,汽车业的4.8倍,金属工业的6.2倍。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已高达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创汇产业。
4、从世界旅游业的地位看:其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综合带动效应较强的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汇,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更多的间接收入,并带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因而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趆来赿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仅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化进程,而且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参加扶持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少数富有者为主的活动,而是一种面向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也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时间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大众普及性。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旅游条件和旅游服务,从而促使旅游经济活动又进一步向大众化普及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旅游或近距离旅游,而打破了地域、疆域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通讯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民用航空)的极大改善,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经济支出周游世界各地,获得更多旅游需求的满足。同时,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又增进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推进全球化的旅游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有组织的规范化旅游模式。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风景区,按照预定的旅游线路、活动内容和时间表,提供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而旅游者只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旅游的愉悦,不用再为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等问题操心。正是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发展,才推动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才促使现代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四)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盛况空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并经久不衰。虽然世界旅游业一度从五十年代12.6%的增长率下降到九十年代初的8.1%,但同世界经济及世界工业的增长率比较,始终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此外,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旅游经济产业化标志
通过以上旅游经济的形成过程及发展特点来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旅游经济主业是派生的,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扩大而逐渐从商业中派生出来的;其二,旅游经济产业是相对来说独立的,有相对集中的旅游需求和供给,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结构和生产经营体系,具有独立的分工领域;其三,旅游经济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即旅游主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因而旅游经济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四,旅游经济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主体部门和产业结构体系,具备了成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现代旅游经济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并且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其具体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分析,工业化的推进不仅使物质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而且促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并引起需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们从注重物质生活的需求向更注重精神方面满足的转变,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邻国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即产生远距离的国际旅游需求。可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休闲、娱乐、观光、浏览、度假等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从而为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伴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业逐渐从商饮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形成以旅游经济活动为中心,把多个企业和行业集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综合的新兴产业。而这些专门经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尤其是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不仅对旅游主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三大支柱,标志着现代旅游经济的成熟。
旅行社是指依法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获取经济收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在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主品的营销者,通过自己的活动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联结起来,促使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的活动提供旅游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服务的旅游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标志。旅游饭店发展的数量、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旅游业的以展规模和水平。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图,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注重商业的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
【关键词】 鄂西民族旅游经济;现状;特点;对策
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有亮点,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则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国发[2009]41号文件更是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其意强调了旅游经济的内涵。
一、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现状
鄂西民族地区的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比其他地区还相对较低,旅游产品的水平开发层次也相对不高,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也很薄弱,民族地区旅行社的竞争力低下,旅游资源的组合不协调,构成也不理想,总体来说与传统的旅游服务国家和地区相比可竞争优势微弱。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也十分丰富,鄂西民族地区,地理地貌与周边的环境独特,呈现的自然人文景观也非常特殊。民族地区大多民风淳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风俗习惯礼仪节日,服饰文化上以及生活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并且由于民族地区处在偏远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风俗传统,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较少,大都还保留着鬼斧神工的原始风貌,这些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因其异质性沉淀性原始性与汉族居住区的旅游资源互为补充,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根基。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鄂西民族地区具有一批独特垄断性的品质较好,等级较高的旅游产品,因地制宜的把这些优良的物质条件进行开发则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比较优势,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积聚和扩散效应的影响,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大有可为,具有后发优势和跳跃优势的潜力,旅游经济产业也是解决鄂西民族地区一些地方早日脱贫一个非常好的范式。
二、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1.鄂西民族地区还处于被开发不足的阶段,同时也是还未受到较大量的环境破坏,正好可以发展鄂西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旅游经济,比如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当地农民就地从事游服务行业,不离乡土,也不离家乡,既可以解决当地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调整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快速的增长,开始可以进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来发展当地的经济。这与国家三农政策相符,也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调整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可以改善当地的发展外部环境,是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2.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是滞后的,但是却沟壑纵横,千山万水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通过建设水电站,形成当地特有的景观文化,同时又能发展经济,具有开发水库景区的旅游潜力,这些地方大处于高山峡谷、人迹罕至的地带,建设移民少、建设淹没区也少,开发成本低,是具有很大投资力的,发展绿色的旅游动力产业,也是鄂西民族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3.鄂西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也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因素之一,比如土家族的服饰文化就很值得研究和开发,土家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实用与观赏兼具,而且自成体系,有这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服饰文化形态有:衣饰、头饰、裤饰、足饰、物饰、外饰等。土家族的妇女防治技术高超,在纺织机械和染料的应用上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鄂西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构成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挖掘内涵,推陈出新,进行外引内联、规模开发,不仅突出特色,更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文化的推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区位优势性凸显,鄂西民族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我省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交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鄂西民族地区的交通圈已逐步打通和完善,行成了良性的循环流动,良好的线路与景观进行互补,相得益彰,这必将有利于鄂西生态旅游经济的抬升发展。
5.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风情美食是大有可为,民族地区有许多纯朴特色的农产品,再加上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又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再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加以重点推广,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的有力增长,比如恩施的魔芋产品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喜爱,可以通过打造,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箭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如恩施的小土豆、小核桃、还有清江的鱼类资源等,都是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值得研究开发的特色产品。
6.鄂西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我省少数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习俗,鄂西民族地区位于我省的西南部,是湘、鄂、川接壤的内陆大山区,也是民族地区的杂居地带,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与侗族为主体,鄂西民族地区早期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巴国,巴人骁勇善战,以蛇、白虎、野猪为敬仰的图腾,粗犷豪放的民风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以长江为水路,巴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建筑风格又十分细腻多姿,表现耀眼的民族建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宝贵物质资源,再加上整合其传统的文化,再进行延伸,把现今文化加以融合,民族地区的建筑物景必是旅游的一大亮点,对盘活当地经济也是非常有好处。
7.鄂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不利性的因素,譬如政府的主导性还有所欠缺,思想认识性还不是很到位,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较小,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度还不是很高,也未能形成稳定性的市场客源。
三、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1.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从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及服务形成专业化、企业化,实行产销一体化,提高获取产业链中利润的能力,既要做好高端的产品设计,也要抓住低端的市场营销。经过景区、饰品、纪念品等的推销,可以将鄂西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推广,又可以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实行村寨经济的转型,促进我省鄂西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
2.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要借助“十二五”规划的东风,着力处理好内外需结构关系,以内需为主,优化当地的旅游消费结构。要提高弹性旅游消费的支出比重,进行整合形成一些高层次的旅游文化业,形成专项旅游。调整旅游文化的产品结构,因地制宜,因时而宜的调整好旅游文化产业的要素关系,在线路、景区、配套设施之间的协调运作。利用科技技术的力量,开发出包括主题园在内的新的旅游文化产品,延长旅游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适度增加能引导旅游文化消费的度假产品,控制好旅游文化区内的酒店规模和总量,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要形成低、中、高搭配合理的层次结构。完善一些旅游文化的购物产品,淘汰一些资不抵债的产品,重点建设旅游精品路线,扩大旅游销售渠道和经营方式。
3.高度重视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贡献。旅游所取得的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各类资金,再次投向国民经济部门。进行初次分配后,还要进行再次分配,通过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可以拉动内部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资源进行配置。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提高旅游业的接待能力,通过基本建设的投资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点轴式的投资,最终形成网络式的全面投资。
4.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和调控后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方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演进方向恰好相反,在这一相反发展方向的矛盾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民族旅游经济活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逆向演进,如生物量的减少、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等问题。虽然,在开发过程中会有些问题不可避免,但是,一些因滥用和浪费引起的环境损失,又是可以避免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加大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需要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重视民族旅游教育,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求知需求。民族地区旅游业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交流性强,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提高硬实力与软实力,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6.培养适用新型人才,加强无形旅游资源的积累与开发。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要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加快旅游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7.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投资也有风险,也要加强建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民族地区在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要特别注重风险评价、并采取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等相应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营造和维护一种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8.在目前出口受挫、产能剩余、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发展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对经济复苏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正是一个有益的贡献。
四、结语
总之,鄂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我省的贫富差距,统筹区域均衡发展。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可以成为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旅游要打造品牌经济,通过品牌可以增加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带动本地区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调整民族地区内外需结构,提高人员技能素质,为民族地区积累资本,开发地区无形资产等都是非常有利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进社会文明、有助于提高人民身心素质和生活质量,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要做到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安全保障、节能环保、加大投入和金融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和措施、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丰富旅游经济文化内涵,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找准战略支撑点,解放思想,抢占市场先机,加强鄂西民族地区区域一体化的联动,促进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004(9)第一版 ISBN 7-5058-4338-8/F.3605
1农村旅游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5)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给当地人民制定一些扶助措施。政府在人才的储备和经济支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政府应该对发展旅游的农村区域予以一定的扶助。例如帮助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组织旅游方面的人才,对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帮助当地人口建立特色化的旅游村落。在农业种植中,鼓励农村种植高价值的作物,并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等[4]。
关健词 会展旅游 发展 城市 清远
1 会展旅游的内涵
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其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受季节影响,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较长、团队规模大、行业带动性强、创汇能力较强、综合效益大,它综合了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促进了旅游服务行业的强大和稳健发展。
2 会展旅游与城市的关系
会展旅游的开发与其城市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2010的上海世博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等的举办,这些都为城市旅游业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会展旅游为其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2.1 城市的发展为会展旅游提供强大的支持
没有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作后盾,与会展旅游相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将无以立足;无论是餐饮、住宿、交通,还是通讯、金融和旅游都是会展旅游的所期望城市能提供的,所以会展活动需要选择城市,而且是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充足、及时、有效支持的城市,当然,没有会展旅游,现代城市也将大为失色。
2.2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大批游客涌入城市,给旅游、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几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其会展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且城市环境也不断美化、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都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会展旅游的开发实现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并扩大社会就业
为了迎合需要,城市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展示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引进和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合理演进,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由于会展旅游的发展,相应增加了对导游、翻译、会展服务人员以及有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就业。
2.4 会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会展旅游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秩序,通过会展旅游,规范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活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地区间的分工和合作,并且有利于政府间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协作,协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形成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从而加速经济一体化的无形资本的流动,形成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3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将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化组合;走一条会展旅游经济与其城市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3.1 清远城市化是其会展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并且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本身成为会展旅游的产品,拓宽了会展旅游市场,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了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会展旅游者,城市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离开城市的会展旅游是不存在的。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准确定位,走城市定位的会展业发展的健康道路。因此,清远必须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凭借其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发展其优势产业,清远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陶瓷、汽车、冶金、土特产优势,这有利于清远会展旅游的发展和培育。
同样,清远在城市管理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执行会展旅游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国际性的宜居、宜商、宜游“华南休闲之都”,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优势,把清远的会展旅游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走清远 “无污染,高效益”的会展旅游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2 清远会展旅游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很多城市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旅游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不但优化城市资源、而且对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在推动清远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清远的会议、展览和奖励、节庆旅游已初具规模,良好的基础会议、展览设施,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特色的风景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已经具备,清远会展旅游是开发清远旅游产业的一种新模式。
3.3 清远会展旅游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清远通过发展会展旅游,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并吸引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前来与会、参展和旅游,将外来的技术、文化、产品给清远这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激励,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通过会展旅游的桥梁作用,清远将与外部世界在文化、技术、理念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造和发展,从而推动清远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与国际会展业及旅游业接轨,将逐步培养清远的全球性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远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3.4 会展旅游促进清远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区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