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替迅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核心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所谓核心素质是指,在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国际视野八项核心技能。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换等必备的能力。无锡是全国经济强市,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跟上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步伐,是当前无锡职业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无锡职业教育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再次,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无锡居于长三角腹地、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无锡可与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打造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随着无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走向高级化、高端化和规模化,无锡职业教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产业出更多的就业岗,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其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无锡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万人。全市中职院校共开设56个专业,涵盖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高职院校共开设90个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5类。”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亚洲最在职业教育园区,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再次,由于新兴产业兴起,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也因此产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作用下,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传统专业群。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外向型经济深入发展,无锡职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专业技能与核心从业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区域物流中心,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重要内容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

1.忽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偏位

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法方针。受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大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理论课学习和车间实训学习上,以培养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为顺利毕业和就业服务,而忽视了“人”本位的理念,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开发发生偏离,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影响人力资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加快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而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学生核心从业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但当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建成,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业指导》等少数课程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

3.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水平不高,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产业活力来自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承载者。由此可见,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产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环境里,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学习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国际视野狭窄、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这抑制无锡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影响地区产业活力的提升,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策略

当前,无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造有利氛围,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无锡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要素。

1.中央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1)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将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为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我们可借鉴德国,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内涵并组织开发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就目前而言,这些努力和尝试并未带给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明显变化,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遇到了诸多阻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写进职业教育法,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制度吸取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政府要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相关制度,如实行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将获取核心从业素质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必备凭证,以推动各职业学校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计划,健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评价制度,批准成立学生职业核心从业素质培训机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环境中,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深入发展。

2.地方政府做好统筹规划

(1)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必然联系,经济发展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它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无锡市政府要不断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2)利用市场主体作用,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无锡地区工业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804家。无锡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如让行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合学校开发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制定培养目标,研讨培养方法;积极向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这将会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主体,既可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也可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规章鼓励和要求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如对那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为毕业生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对那些拒不参与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应有的教育引导或一定惩罚等。(3)发挥职教资源比较优势,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本土研究由于有庞大的产业群的支撑,无锡地区职业教育发达,仅无锡市惠山区藕塘职教园区就集中了10余所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无锡市政府应发挥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组织一批职教专家学者结合无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无锡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发利用职教资源,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又可丰富无锡地区教育实践,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职业院校健全培养体系

在培养核心从业素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当地企业,紧扣职教改革主题,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培养“生长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为他们的“完满人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无锡技师学院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紧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确立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紧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与趋势,以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确立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2)利用市场资源,开发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发校本教材。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无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编写一套针对性高、实用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核心从业素质课程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企业中,充分利用市场重要主体——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寻找教材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开发隐性课程。文化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文化是无声的课程,学校重视企业文化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让这种无声课程发挥出正能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设了企业文化室,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丰富学校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中的企业文化知识,这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种举措,提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保障

首先,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力量。在核心从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学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将教师送进企业学习,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新兴产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从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互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量足质优”的核心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师资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设备投资,搭建优质平台。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开展核心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活动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各种硬件设备投资,着力提高现有的楼宇设施利用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建立学生社团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种活动中心,从而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提高搭建优质活动平台。再次,强化班主任角色,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班主任是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见证人”,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做到熟记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表率。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班有主题活动,形成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班主任还应针对核心从业素质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

(4)联手企业参与,健全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合理性,学校要联手企业,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同学、自我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体系,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向行业企业咨询,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建议,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结合学生、冠名班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学生核心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导向性的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评价体系建设团队,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实现有效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推进无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作者:杨磊云 韩仁美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1.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才高消费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当前“蓝领工作白领化”等人才高消费现象已严重冲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秩序,其关键原因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因产业结构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冲击,这些外部因素加在一起,使毕业生的择业环境大不如前。

1.2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和无序的挑战

近几年来,多数用人单位在每年的 3月份、11月份就开始向毕业生传递招聘信息,诱惑力很大。规范就业市场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市场服务是否规范化和是否为有序竞争。比如,一些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验,对学校、求职者造成误导,使其浪费了大量求职时间。

1.3就业结构多样性向人才培养单一性的挑战

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大众时代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模式的单一性和应用型人才的低层次性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之间的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品种规格单一性现状的挑战。

1.4市场需求导向对学科分类导向的挑战

人才培养究竟是以学科分类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证实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将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矛盾。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与就业能力的个体与群体,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2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2.1 参与科技创新人数少

2011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的高校仅109所,参与的大学生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大赛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高校只把此作为一个口号,大部分大学生并未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2.2 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部分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较好,但一些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进展比较缓慢,多数是依靠大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而不是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究其原因,缺乏教师指导是一个重要方面。

2.3资金和物质支持匮乏

大学生是消费者,不可能对项目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的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大学生“敬而远之”,往往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创新。

2.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教师缺乏主动性主要是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科技创新活动一般仅限于个别部门小打小闹,未形成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也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专门的学术机构指导,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困难。

3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及就业的影响

当今在科技领域有作为的科学家也源于大学生时代的良好教育,其中就包括创新素质培养。从大学生现实情况来看,也需要开展创新素质培养。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从国家发展战略、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4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4.1开展就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就业。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取得成功和长足发展。

4.2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优化创新环境,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需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资源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优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在科技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要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配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其次,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发现或启发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再次,要民主平等地听取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理念层面,也涉及实践层面。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多方努力,融会贯通,方可有所进益。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增强其战略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克服困难,形成长效机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晓丹.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创新能力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30-31.

[2]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7):179-180.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75-77.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作者简介:梁小英(1979-),女,汉族,陕西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材料及结构检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白旭辉(1980-),男,汉族,陕西岐山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管理

1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需求一定数量的懂设计、技术过硬、懂管理的人才。当下,职业教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中国经济体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大,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但企业出现“用工荒”、高薪难觅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大量毕业生“就业难”。反映出技术性人才供需不对口的矛盾: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过强的岗位责任心、够用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管理意识、快速有效的职业行动能力;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此类需求。

2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被培养人的必要知识、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在某一岗位领域的实践分析及创造、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化、全方位适合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内容及方式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性,从高考命题趋势对基础教育的导向性可见一斑。在短短几年的职业教育中,将一个习惯接受被动传统教育的学生培养为一个能快速适应现代化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利用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建立针对岗位工作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

3.1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以企业、行业岗位标准建立专业及课程评价体系

国内职业教育已基本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改革目标。可进一步通过将考核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职业岗位证书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考体系。

3.2打造由教师、企业人员、行业专家组成的考核团队

在考核方法上打破教师监考、学生答卷的传统模式。将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引入考场,与教师一起组成针对于岗位核心技能、知识、素养的考核团队。

3.3注重综合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有效的、成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短期技工、技术培训的区别即在于职业素养和职业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即胜任或成功驾驭某一领域工作的综合素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职业素养低下的职业者不可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也是目前“德国制造”畅销世界、“中国制造”被人质疑的主要原因。在职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和相应考核评价职业综合素养评价。是我国职业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3.4注重技能考核、不将技能考核流于形式

注重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显著特点,所以技能的培养和考核是职业教育机构考核评价的重点,职业院校可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再现岗位工作场景、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接受实战考核评价。

3.5将先进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纳入教学及考核

有效的企业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大范围推广的“6S”管理理念、IBM的“七C”管理制度、西门子的“自我革命”理念等等,都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崛起。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对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有所了解。在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中也应体现。

3.6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过关性”考核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次侧重点、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考核、可有效提高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多次“过程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价作为学生的课程的最终成绩、更加科学公正、可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素养的全面考核。对核心技能,可采用“过关式”考核评价方式。“不过关”不能及格、“不过关”不能毕业。为毕业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保驾护航。

3.7注重考核后的补漏、提高教育

职业教育末期,通过综合分析学生成绩、发现个体的职业素养短板、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漏、提高教育、再通过“过关式”考核评价,保证毕业生合格毕业。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仅需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选择不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个人优势,同时注重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2]美Diane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越,虞未章,谢梅英,徐晶.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9.

[4]张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23).

[5]职业教育的思想渊源[N/OL],百度百科.

[6]鹿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7]陈长幸,盘明英.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比较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9(3).

[8]李淑娟.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

[9]张磊.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4第三次专题研讨会交流文稿.

[10]甘宏,潘丹.促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探讨[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1]孙帮华,张源淳.高职高专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之探索[J].价值工程,2012(2).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学改革;公共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94-03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与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关注。近两年来,在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公共课程教学面对的难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经济的转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也面临系列新问题。

1.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应树立怎样的公共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专业学习以及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难以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教育教学模式还不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尚未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经济转型,尚未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理念。

2.如何构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传统高职公共课程教学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3. 怎样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均衡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职业核心能力欠佳出现系列问题,这对高职公共课程如何通过实际教学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 如何将公共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落到实处

当前存在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将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将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等诸多误区[1]。

许多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较差,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难以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表现欠佳等。高职毕业生的素质问题受到社会、行业及企业的关注,2012年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此问题较为突出。

5.怎样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是在公共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如: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应用等相对滞后,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研究

通过构建适应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代高职公共课课程体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明确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逐步成才。

应以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把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融入到公共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动手实践,确保课程设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2.以提升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公共课程体系

在结合专业、企业和行业实需求的基础上,应开展面向不同专业群的课程标准研讨、修订与完善工作;进行服务专业(群),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兼顾衔接,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的公共课程整体设计。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的叠加,而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公共课程应构建涵盖基础教育+工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四项功能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运用模块化课程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

为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形势,切实落实服务职业、服务专业和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应打破学科及专业界限,组建具有实践共同体特点的跨专业教学团队。

4.以服务专业为宗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割裂、脱节的现状,打破学科界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训基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将公共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5.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6.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推进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创造更优化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创建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运用公共课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公共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教育部、相关行业、企业及教学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课程标准等教学管理资源库;第二,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会议资料,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资料,专利文献资料的课程文献库;第三,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视频等教学素材库;第四,课程试题库;第五,自主学习资源库[2]。

7.采用动态全方位素质考评机制

对课程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片面的试卷测试扩展到对学生的品质、态度、素养等全面考核,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应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8.关注与中、高层次教育的有机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完善的各种教育层次间的沟通衔接机制。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公共课程教学必需重视与中职、专升本考试及本科其他教育层次的有机衔接,以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这将是一次彻底而系统的教学改革,从而发挥公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