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大学论文

农业大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大学论文

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农业推广采取的形式也不同。资料显示,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大类:即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商品生产组织或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私人农业推广体系及其他形式的农业推广。美国是大学农业推广体系的发源地,该体系是在《莫里尔法》(MorrillActof1862)、《哈奇法》(HatchActof1887)、《斯密斯-利弗法》(Smith-LeverActof1914)等三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率已达80%,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达到了75%,其大学农业推广体系的成功对我国大学农业推广工作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诞生于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五级农业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作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源与辐射源,涉农高校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服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实施以来,我国39所大学积极响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校地、校企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以期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比较成功的有4种模式:①河北农业大学“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将太行山区综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走出了教育、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太行山之路”;②浙江大学建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及多个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开创了有效快速的农技推广体系,被誉为“湖州模式”;③东北农业大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快速传播科技与成果,免费提供涉农服务,被称为“农业科技110”;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开展科技培训与信息服务,探索了“一体两翼”的农业推广“西农模式”。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的“西农模式”,通过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试验站,零距离服务现代农业,不仅有力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而且受到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社会高度关注。

2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做法与成效-白水苹果试验站为例

2.1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站,创新了农技推广载体

产业中心地带建立试验站,是整个“西农模式”的核心所在。产业中心建站,一是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把农产品与生俱来的竞争力放在第一位,有助于放大产业优势;二是遵循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规模种植(养殖)能在当地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比例中占据较大份额,科技介入有利于整个产业的提升。2005年,学校将大学推广模式建立的第一个试验站选址白水,并以这个占地163亩的试验站为载体,示范、展示新成果,开展技术研究与创新。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实习、人才培养四大基本功能,成为我国首个功能齐全的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

2.2组建首席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走出了校地人员结合的新路子

“西农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围绕产业组建了多学科、多层次结合的强大专家团队。学校打破院系、学科界限,从土地到餐桌从全校遴选专家团队,并由在本产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教人员担任首席专家,领衔团队。同时,试验站以项目为纽带,组建了学校专家与地方科技人员结合的工作团队。学校专家理论功底扎实、掌握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地方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知晓农民生产实际,校地人员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白水苹果站首席专家从事苹果生产近30年,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苹果专家之一。学校苹果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品质、贮藏、加工等领域的20余名技术力量与白水县农技人员结合,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1名大学专家与4名县园艺站技术员、4名乡镇农技骨干),组建了一直长年深入一线的科技推广队伍。

2.3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密切了农技推广合作关系

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是“西农模式”长期存在的关键所在。学校大胆解放思想,变试验站“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建立了校地合作新机制。试验站校地共建共管,加挂学校与地方政府的两家牌子,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建设满足推广工作的设施,配套一定额度的推广经费,选派技术干部;大学选派专家,提供农业新成果。学校教授与地方专家组团,科技成果与生产问题对接,大学人才科技与地方需求零距离对接,密切了农技推广合作关系。白水县每年为学校提供20万元推广经费,配备了56名技术人员吃住在试验站参与推广工作。年初目标制定、年中工作任务落实、年末考核等环节均由校县共同组织实施,推动了白水苹果产业的优化升级。

2.4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激发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活力

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是“西农模式”活力所在。对大学来说,试验站是建立在田间地头的“野外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深入一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生进驻试验站,在专家指导下,科研定位准确,数据翔实、精确,原创性成果突出,研究水平明显提高。试验站还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露天实验室”,研究课题来自一线,针对性强;研究成果就地应用,反馈及时准确,科研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白水苹果站先后有127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1600多名本科生驻站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站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展研究,选育并通过审定良种5个,取得发明专利和适用新型专利6项,获省级一等奖2项。带动白水苹果总产值由2005年的5.25亿元增长到15.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一项收入达到3800元。

3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困境

3.1推广队伍后继乏人

大学推广模式建立之初,人员80%以上来自学校合并前的省属科研单位,但最近几年以年均5人递减,同时学校人员招聘主要在教学上,推广人员只出不进,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大学推广模式发展的瓶颈。白水苹果试验站原有常驻专家13人,多学科结合专家7人。目前仅存的16人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44岁,平均年龄也超过了50岁。十年之后,谁在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这一严峻问题亟待解决。

3.2经费不足

中国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大学从事社会服务依靠项目申请获得短期支持,没有常态化,更谈不上制度化。这种经费投入的不确定性和非持续性,影响到大学农业推广工作的长期开展。白水苹果试验站占地165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现在学校、地方政府每年提供经费50万元,而试验站每年基本维持费用就需要50万元,科研推广业务费全靠项目争取,经常出现“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试验站正常工作的开展”的情况。

3.3获取政府支持难

大学推广模式从严格意义来说,是一种社会力量的自发推广行为,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政府推广行为,难以达到美国大学推广工作的地位。同时,高校与地方农业、科技部门并无直接关系,导致大学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获取地方政府支持难。甚至有些农业部门认为,大学推广工作抢了自己的“饭碗”,影响了部门利益和政绩。同样是开展技术服务,地方农技部门能从上级获得工作车辆,而白水苹果站不行;同样是建立果品储藏冷库,地方企业、协会能得到财政补贴,苹果站却不能。

4提升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影响力的具体建议

4.1建设一支稳定的推广队伍

高校一要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技推广工作的机制,吸引教师参与推广工作,鼓励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科技推广的专家进入专职推广队伍。二要建立青年教师试验站锻炼制度,涉农学科青年教师,应到试验站进行科研推广方面的实践锻炼。三要从职称评审、津贴发放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奔头。同时,可以探索在试验站设立学生推广助理岗位,支持试验站根据需要,从毕业生中聘任“助理推广员”。鼓励试验站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按实施项目的需要临时聘任基层农技人员到站工作。

4.2确保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拓宽项目申报渠道,使承担的重大科技推广项目数量、经费都能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经费能逐年递增。另一方面试验站所在地政府要重视大学推广工作,将其视为本地工作部门,按年度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农业、科技等政府涉农部门,要打破部门界限,按照协同创新的要求,将大学推广模式纳入国家推广体系,按照其从事的推广工作量给予和公益性推广机构一样的平等支持。大学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运用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

4.3给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合理地位

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就业;保障

贫困生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突出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讨论的就更少。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认为农村贫困生的就业不仅需要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支持,并对我国农村贫困大学生建立就业保障体系。

一、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在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的情况;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和就业期望;影响调查对象就业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对调查对象就业的支持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高校内的在校贫困生中随机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仅有8.22%选择的是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贫困生不能通过校内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因此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都没有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农村贫困生与普通同学相比把就业看得更为重要,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要求他们更早的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还有很多农村贫困生在毕业后还要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因此面对将来的就业形势87.67%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为形势较严峻,甚至非常困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还很高,对于将来的就业单位,80.83%的人希望在将来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9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6.85%的人选择建设新农村,这说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农村贫困生并没有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不愿意选择自主创新和到农村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的就业期望值相互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使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

(三)学校和政府对贫困生就业关注不够,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就业方式单一。

高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仅仅考虑到了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主要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现状是贫困生除了感到就学压力大之外,就业的压力更大。在就业的媒介手段上,只有12.33%的贫困生除了利用招聘会外,还利用人才网站和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学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机制,只有52.06%的贫困生认为对就业有帮助,对于政府对贫困生就业的支持,86.31%的贫困生认为政府有必要建立农村贫困生就业扶持机制,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和政府现行的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渠道狭窄,没有针对贫困生专门的就业指导,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帮助贫困生就业,因此在现阶段,帮助贫困生就业是摆在高校和政府面前的新课题,高校和政府应该从就业渠道和就业路子上下功夫,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构建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

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关注不够,而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更是空白,因此应该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支持,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制定一系列的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还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农村贫困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政府还可以开展农村贫困优秀毕业生的推荐活动,也可以召开农村贫困生的专场招聘会,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公布,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广泛的支持。

2.吸引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只体现在就学上,而没有对就业关注,除了解决就学问题外,政府还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农村贫困生就学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外,可以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工作,使企业节省了劳动成本,同时贫困生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还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或在就业时慈善团体和企业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为他们介绍工作,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政府应该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事迹,树立这样的典型,使社会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引起重视。

(二)拓宽学校资助渠道,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实现就学及就业

1.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

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引起重视,设立专门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首先,要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档案,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其次,优先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再次,帮助农村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包括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等;最后,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和等形式施以援助。

2.通过减免贷款和学费的方式,鼓励农村大学贫困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制定适当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倾斜政策,减轻他们的就业负担。对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拖欠学校学费的贫困生,可以采取减免一定数额学费的方式,对于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可以采取延长贷款期限、减免贷款本金的方式,还可以增加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工资水平,使他们能在毕业的最初几年获得高工资,便于他们及时归还贷款。还可以设立农村贫困大学生“三支”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贫困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三支“服务活动。

3.与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就业问题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渠道,农村贫困生在高校毕业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本身的竞争力不强等因素,使农村贫困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在校期间对农村贫困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以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够和普通同学没有差距,并可以发挥自己来自落后地区能吃苦的优点,顺利实现就业。

(三)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

1.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资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关的政策支持,而贫困生也应该想办法找路子,不能养成“等、要、靠”的习惯,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就业,在就业渠道方面,不能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利用人才市场、网上招聘等新型的就业媒体,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就业观念,不能只盯着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就业方式,可以选择灵活就业或毕业后自主创业等方式。

2.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到基层锻炼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而大部分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到工资待遇高、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工作,这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相矛盾,因此贫困生在就业时应该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能单单选择经济条件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而应该把眼光放宽一些,改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的观念,择业时应当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许传新王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社会,2002.7

[2]莫军成陈默.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前沿,2007.3

[3]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1中期

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4315

国内刊号:62-1055/S

邮发代号:54-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333

国内刊号:11-3837/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农业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1471

国内刊号:37-1460/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